寒邪的致病特点与预防

合集下载

中兽医学课程第4章 病因学说

中兽医学课程第4章  病因学说

(2)内湿:脾阳不振、运化失常引起。症见食欲
不振,完谷不化,腹泻,肿胀,胸水,腹水,皮 肤水肿。 健脾燥湿,四季皆有。空气中水分少,
空气干燥。
1、致病特点:

(1)燥为阳邪,常伴热症、火症合并致病。 (2)燥性干枯,耗气伤津。皮肤口唇干燥,干咳 无痰。
2.常见燥证: (1)外燥:偏凉的叫“凉燥”,偏热的叫“温燥” 凉燥:秋天风寒感冒症状(发热、恶寒、皮肤干 燥、苔薄白),应发汗解表。 温燥:发热,恶风寒,口鼻干燥,衄血,舌红苔 黄。应辛凉解表,清肺润燥。 (2)内燥:五脏积热而伤津,而后化燥。 滋阴润燥→“增液汤”(沙参、生地、寸冬)
(七)疫疠:疫指瘟疫,疠指不正之气。传染性流行性
强。如马偏次黄(炭疽)、牛瘟、猪瘟。 1.发病特点:发病急,传染蔓延迅速,无季节性。 2.发病原因:气候反常,酷热、大旱、大涝、环境 卫生不良等因素。
四.内伤、外伤: (一)外伤致病因素:刀伤、打伤、跌伤、撞伤、 烧伤、烫伤、虫兽咬伤等,毒物中毒。(投毒、误食 毒植物、霉玉米) (二)内伤致病因素:饥、饱、劳、逸。饥不得 食,渴不得饮。
3.常见火证:

(1)实火:面红目赤,心烦,发热,口渴急饮, 神昏谵语,狂躁不安。多因外感温热之邪或其它六淫 入里化火而引起。应清热泻火。 (2)虚火:病程长,常见于某些慢性病后期。多 由饲养失调,久病体虚而引起。症见两颧潮红,午后 更红,五心烦热,盗汗,心烦,失眠,口渴不饮,舌 红,表面光滑,无舌苔。应滋阴补津。
外因:长期阴雨,畜舍潮湿,久卧湿地,久被雨淋。 内因:脾失健运,水谷津液运化传输功能障碍,蓄积停 滞而引起。
1.致病特点:

(1)湿为阴邪,易伤阳气,阻碍气机流畅:头低倦怠,肢 体沉重,腹胀腹痛,小便短涩,大便不畅。 (2)湿性重浊,其性趋下:重即沉重,肢体沉重难举。头 部有湿,轻阳不升,头重如裹;湿在关节,关节疼痛,滞着不 移,沉重难举,为湿痹。 (3)湿性粘滞,缠绵不愈:粘腻,阻滞,湿邪之病不易 好。大便粘滞不爽,小便涩滞不畅,病程较长,缠绵难退,不 易治愈,如风湿症。

寒邪致病的实验报告

寒邪致病的实验报告

一、实验背景寒邪,作为中医学中“六淫”之一,具有寒冷、凝结、收引等特性。

中医理论认为,寒邪侵入人体后,会损伤阳气,导致气血运行不畅,从而引发各种疾病。

本研究旨在通过实验观察,探讨寒邪的致病特点及其对人体生理、病理的影响。

二、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材料:- 实验动物:健康成年大鼠,雌雄各半,体重约200g。

- 实验仪器:电子体温计、电子天平、恒温恒湿箱、手术器械等。

- 实验药物:寒邪中药制剂、阳性对照药物(如阿司匹林)、阴性对照药物(如生理盐水)。

2. 实验方法:(1)寒邪中药制剂制备:根据中医理论,选用具有温阳散寒作用的中药,如附子、干姜、吴茱萸等,按照一定比例配伍,制备成中药制剂。

(2)动物分组:将实验动物随机分为五组,分别为正常组、寒邪模型组、寒邪+中药组、阳性对照组、阴性对照组。

(3)寒邪模型建立:对寒邪模型组和寒邪+中药组大鼠进行低温刺激(4℃水浴),持续1小时,以模拟寒邪侵袭人体。

(4)药物干预:对寒邪模型组和寒邪+中药组大鼠进行药物干预,寒邪模型组给予寒邪中药制剂,阳性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阴性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正常组不予处理。

(5)指标检测:观察各组大鼠的体温、体重、疼痛反应、血液生化指标等变化。

三、实验结果1. 体温变化:寒邪模型组大鼠体温明显低于正常组,寒邪+中药组大鼠体温恢复至正常水平,阳性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大鼠体温变化不明显。

2. 体重变化:寒邪模型组大鼠体重明显减轻,寒邪+中药组大鼠体重恢复至正常水平,阳性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大鼠体重变化不明显。

3. 疼痛反应:寒邪模型组大鼠出现明显的疼痛反应,寒邪+中药组大鼠疼痛反应明显减轻,阳性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大鼠疼痛反应不明显。

4. 血液生化指标:寒邪模型组大鼠血液生化指标(如血糖、血脂、肝肾功能等)明显异常,寒邪+中药组大鼠血液生化指标恢复至正常水平,阳性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大鼠血液生化指标变化不明显。

四、实验讨论1. 寒邪致病的实验结果表明,寒邪侵袭人体后,会导致体温下降、体重减轻、疼痛反应、血液生化指标异常等病理变化。

中医药概论复习思考题

中医药概论复习思考题

中医药概论复习思考题《中医药概论复习思考题1》1. 怎样确定事物或现象的阴阳属性?阳表现为:明亮、温热、活动、兴奋、向上、向外、扩散、开放等阴表现为:晦暗、沉静、抑制、向下、寒凉、向内、凝聚、闭合等即阴阳在⼀定条件下可以向其相反的⽅向转化,属阴的事务可以转化属阳,属阳的事物也可以转化属阴。

2. 如何理解阴阳的互根互⽤?互根——阴阳相互依存、互为根本。

双⽅各以对⽅为⾃⼰存在的前提。

互⽤——在阴阳相互依存的基础上,部分范畴的阴阳双⽅体现出相互资⽣、相互为⽤的特点。

3. 试⽤阴阳学说说明⼈体的病理变化?分析病因的阴阳属性六淫 (阳) 风邪、暑邪、⽕(热)、燥邪为阳寒邪、湿邪为阴(阴)4. 试述五⾏⽣克乘侮规律。

1.五⾏相⽣:相⽣为相互资⽣、助长和促进。

⽊⽣⽕,⽕⽣⼟,⼟⽣⾦,⾦⽣⽔,⽔⽣⽊2.五⾏相克:相克为相互克制、制约⽊克⼟,⼟克⽔,⽔克⽕,⽕克⾦,⾦克⽊3.相乘:五⾏中的某⼀⾏对其所胜⼀⾏的过度克制。

4.相侮:五⾏中的某⼀⾏对其所不胜⼀⾏的反向克制,即反克,⼜称“反侮”。

5. 如何以五⾏⽣克关系来阐释五脏疾病的相互传变?相⽣:肝藏⾎以济⼼——⽊⽣⽕⼼之阳以温脾——⽕⽣⼟脾散精以充肺——⼟⽣⾦肺肃降以助肾——⾦⽣⽔肾藏精以养肝——⽔⽣⽊以五⾏相⽣说明五脏间相资的联系。

相克:以五⾏相克说明五脏间相制的联系。

肝⽊条达以疏泄脾⼟之壅塞——⽊克⼟⼼之阳热以制肺⾦之肃降太过——⽕克⾦脾⼟运化以制约肾⽔之泛滥——⼟克⽔肺⽓肃降以克制肝阳之上亢——⾦克⽊肾⽔上承以制⼼⽕之亢烈——⽔克⽕1.⼦母相及传变:母病及⼦——疾病的传变从母脏传及⼦脏,如:肾病及肝。

⼦病及母——疾病的传变从⼦脏传及母脏,如:⼼病及肝。

6. 五⾏学说是如何知道临床治疗的?1.控制疾病的传变掌握疾病发展传变的⽣克乘侮规律,及早控制传变,防患于未然。

2.确定治则和治法以相⽣规律确定治则: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治法:滋⽔涵⽊,益⽕补⼟培⼟⽣⾦,⾦⽔相⽣以相克规律确定治则:抑强,扶弱治法:抑⽊扶⼟,培⼟制⽔佐⾦平⽊,泻南补北《中医药概论复习思考题2》1.简述六淫各⾃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中医学:六淫各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中医学:六淫各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中医学:六淫各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风、寒、暑、湿、燥、火(热)各自具有不同的性质和致病特点,根据其性质及致病特点,又可以将其划分为阴邪、阳邪两大类,即风、暑、火、燥为阳邪,寒、湿为阴邪。

1∙风邪凡致病具有自然界风之善动不居、轻扬开泄、向上向外等特性的外邪,称为风邪。

由风邪侵袭人体引起的疾病,称为外风病。

自然界的风是气温和气压变化引起大气流动形成的,其流动性大,变化多端,无孔不入,穿透性强,易向上、向外扩散。

风为春季的主气,故风邪引起的疾病以春季为多,但又终岁常在,不限于春季,其他季节也可有风邪为病。

风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如下:(1)风为阳邪,轻扬开泄,易袭阳位:风邪具有轻扬、升散、向上、向外的特性,故风邪致病常侵袭人体的上部、肌表、腰背等属阳的部位。

如风邪上扰头面,可见头项强痛、口眼歪嘀等症。

肺为脏腑之盖,外合皮毛,风邪外袭,常伤于肺,使肺气不宣,而见鼻塞流涕、咽痒咳嗽等症。

风邪客于肌表,可见恶风、发热等表证。

风邪袭于阳经及背部,则见腰背疼痛等症。

风性开泄,是指风邪具有疏通、透泄之性,故风邪侵袭肌表,使媵理开泄,而出现汗出、恶风等症状。

故《素问•太阴阳明论》说:“故犯贼风虚邪者,阳受之。

”“伤于风者,上先受之。

”(2)风性善行而数变:“善行”,是指风邪具有善动不居、游移不定的性质,故其致病有病位游移、行无定处的特点。

如风寒湿三气杂至而引起的痹证,若见游走性关节疼痛,痛无定处,则属于风邪偏盛的表现,称为“行痹”或“风痹”。

“数变”,是指风邪致病具有发病迅速、变幻无常的特点。

如小儿风水病,初起仅有表证,但短时间内即可见头面一身悉肿。

又如尊麻疹,中医认为是风邪所致,正是因为其具有发作无常,瘙痒不已,小如麻粒丘疹,大如豆瓣,甚则融合成片,发无定处,此起彼伏的特点。

总之,以风邪为先导的外感性疾病,通常具有发病急,变化多,传变快,病位不定等特点。

(3)风性主动:风邪致病具有动摇不定的特点,常表现为眩晕、震颤四肢抽搐、角弓反张、目睛上视等。

2023年高级卫生资格考试-中医护理学-正高-模拟试卷答案与解析3

2023年高级卫生资格考试-中医护理学-正高-模拟试卷答案与解析3

一、多选题进入后不能回退到单选题。

每道题下面有五个备选答案,每题至少有2个正确答案,多选少选均不得分。

1.寒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是()A.黏滞B.凝滞C.收引D.趋下E.重浊【答案】BCD2.患者,男,42岁。

今晨出现头痛,全身发冷,鼻塞流涕,体温39.5℃,苔薄白,脉浮紧。

医嘱给予麻黄汤煎服,用药护理不正确的是()A.药物宜久煎B.药物宜凉服C.服药后盖被休息取微汗D.发汗以大汗淋漓为佳E.服药后加强运动以助药力【答案】ABDE3.下列选项中,属于肾虚头痛表现的是()A.头痛而空B.腰膝酸软C.头晕耳鸣D.心烦易怒E.恶寒发热【答案】ABC4.下列关于饮食调护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进食宜缓慢B.饮食宜清淡卫生C.不可偏嗜五味D.食后应边摩腹边卧床休息E.食后要漱口【答案】ABCE5.孙思邈对护理的贡献包括以下哪项()A.首创了猪胆汁灌肠法B.首创了自缢急救法C.为后世医家树立了医德典范D.认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E.教导人们“常习不唾地”【答案】CE6.气与血的关系是()A.气能生血B.气能行血C.气能摄血D.血能化气E.血能载气【答案】ABCE7.下列因素中,与眩晕病的发生有关的是()A.外感风邪B.忧思恼怒C.恣食肥甘D.劳倦过度E.失血外伤【答案】BCDE8.室内光线过亮,不适宜下列哪类病人()A.肝阳上亢B.阳虚C.里寒证D.肝风内动E.感受风湿【答案】AD9.以下哪些是胸痹之阳气虚衰证的临床表现()A.胸部刺痛,固定不移B.胸闷气短,面色苍白C.神倦怯寒,遇冷则心痛加剧D.唇甲淡白或青紫E.肢体沉重,倦怠乏力,纳呆便溏【答案】BCD10.喘证迁延不愈,累及于肾,其病机则呈现()A.肾失摄纳B.肺气亏虚C.痰瘀伏肺D.水凌心肺E.肾阳亏虚【答案】AC11.营气的生理功能是()A.化生血液B.推动生长发育C.助肺呼吸D.护卫肌表E.营养全身【答案】AE12.厥证的治法有()A.开窍醒神B.利水渗湿C.辟秽醒神D.救逆醒神E.化痰醒神【答案】ACDE13.下列主要与津伤化燥相关的是()A.多发生于肝、胃、脾B.脏腑组织器官失去润泽C.易生风动血D.伴有阴虚内热之证E.以肺、胃及大肠多见【答案】BDE14.关于针刺的注意事项,下列哪些是正确的()A.病人在精神高度紧张时不宜针刺B.病人在饥饿、疲劳时针刺力度宜轻C.针刺时尽量采用卧位,以防晕针D.局部皮肤有瘢痕、溃疡,针刺时应慎重E.严格无菌操作,防止交叉感染【答案】ACDE15.引起疾病的常见原因是()A.六淫B.七情C.疠气D.药邪E.医过【答案】ABCDE16.下列关于生活起居护理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秋季饮食宜以滋阴润肺为主B.春季起居宜早卧早起C.冬至以后,由于阳气逐渐回升,冬季进补应选择在立冬以前进行D.夏季睡眠时,不可扇风取凉E.夏季运动锻炼不可过分剧烈【答案】ACDE17.肝失疏泄,在精神情志方面常见的表现是()A.惊恐不安B.精神抑郁C.心神不定D.急躁易怒E.悲伤忧愁【答案】BD18.寒证的护理,错误的是()A.汤药宜温热服B.室内宜凉爽通风C.饮食宜清补D.多饮用清凉饮料E.汤药煎煮时间宜长【答案】BCDE19.属于热熨法禁忌证的有()A.孕妇的腹部B.关节的冷痛C.扭伤引起的腰背部不适D.腹部不明包块E.皮肤有破损处【答案】ADE20.土性“稼穑”的引申义是()A.光明B.生化C.上升D.受纳E.承载【答案】BDE21.“气为血之帅”,具体表现为()A.气能生血B.气能行血C.气能摄血D.血能载气E.血能生气【答案】ABC22.以下哪些是气虚感冒主要的临床表现()A.经常感冒,反复不愈B.身楚倦怠,咳痰无力C.恶寒较甚,发热无汗D.口不渴或渴喜热饮E.舌苔淡白,脉浮无力【答案】ABCE23.下列哪些药物应溶化后再服用()A.生石膏B.饴糖C.犀角D.鹿角胶E.鸡血藤【答案】BD24.下列哪项可以用熏洗法()A.关节疼痛B.肛旁脓肿C.眼结膜红肿D.月经期痛经E.带下过多【答案】ABDE25.下列属于血运失常的是()A.血虚B.血瘀C.出血D.血热E.血燥【答案】BC26.以下属于一般护理内容的是()A.病情观察B.生活起居护理C.精神护理D.疾病护理E.服药护理【答案】ABCE27.吐血的临床特点有()A.经呕吐而出B.血色紫暗C.夹有食物残渣D.多有胃病、肝病史E.吐血前有咳嗽等【答案】ABCD28.中医康复护理的原则包括()A.养生护理原则B.综合护理原则C.整体护理原则D.因时护理原则E.因人、因证、因病程护理原则【答案】ABCE29.心与肝在生理方面相互关联的主要表现方面是()A.消化B.血液运行C.血液贮藏D.血液生成E.神志活动【答案】BCE【解析】心主血脉,肝主藏血;心主神志,肝主疏泄,调畅情志。

风、寒、湿、燥、暑、热六邪怎么理解

风、寒、湿、燥、暑、热六邪怎么理解
(3)寒性收引 收,收缩;引,牵引。寒邪侵犯人体可使机体的气机收敛,腠理闭塞,经络筋脉收缩而挛急。
临床有两种表现形式:
一是寒邪侵犯肌表,可致腠理闭塞,汗孔闭合,出现发热恶寒,无汗等症状。
二是寒邪侵犯经络,引起筋脉收缩挛急,气血不通,见关节挛急疼痛,屈伸不利等症状。
(三) 湿邪
1.基本概念:自然界中具有水湿之重浊、粘滞、趋下特性的外邪称为“湿邪”。湿邪致病引起外湿病。外湿病多见于长夏季节,此为一年之中湿气最盛的时期。
暑邪
凡夏季具有炎热向上特性的外邪称为暑邪。暑邪是火热之邪的一部分,是在夏季常出现的致病邪气。暑邪致病根据轻重分为两种:一为伤暑,二为中暑。中暑病情为重。
暑邪的致病特点:1、暑为阳邪,其性炎热。2、暑性升散,易伤津耗气扰神。3、暑多挟湿。 夏季不仅气候炎热,而且是多雨的季节,使空气中的湿度增加,故暑邪为病常兼挟湿邪同时侵犯人体而发病。
2.风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1)风性轻扬开泄,易袭阳位 风性具有轻扬、向上、向外、升散的特性。风邪侵犯机体可致机体腠理疏泄开张,表现为汗出恶风之症;从病位而言,风邪多侵犯人体的上部、肌表、腰背等阳位。
(2)风性善行而数变 善行,是以自然界的风具有走窜流行、善动不居之性,说明风邪侵犯人体具有病位游移、行无定处的特点。如风气盛所导致的“行痹”,四肢关节疼痛,游移不定。数变,是指风邪致病具有发病急、变化快的特点。如荨麻疹的皮疹,皮肤瘙痒,发无多种疾病。
(二) 寒邪
1.基本概念:自然界中具有寒冷、凝滞特性的外邪称为“寒邪”。寒邪为病导致外寒病。寒邪多见于冬季。寒邪为病有伤寒和中寒之分。寒邪伤于肌表,阻遏卫阳,称为“伤寒”;寒邪直中于里,伤及脏腑阳气,则为“中寒”。
寒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中医基础理论?寒邪》教学设计

《中医基础理论?寒邪》教学设计

《中医基础理论?寒邪》教学设计作者:梁永林,余磊,李兰珍,刘稼,任红艳,成映霞,孔令娟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8年第34期为实现高等医学教育改革的需求,逐步实现从知识传授向重视能力和素质培养转变,中医基础理论作为一门重要的中医学专业基础课程,教学中不断探索教学改革。

我们在教学改革中着重从“学什么?”“为什么学?”“怎么学?”三方面进行讲授。

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热情,培养自主能力。

除传授理论知识以外,还进行职业道德修养和人文素质培养等育人工作,达到知识、能力、素质的全面发展。

一、教学目标通过本次教学活动,期望学生以下几方面均有所收获。

(一)知识目标1.掌握寒邪的概念;2.掌握寒邪的性质及致病特征“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寒性凝滞;寒性收引”;3.了解感邪的环境。

(二)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自学能力和建立中医“类比”的思维能力,使之能准确判断致病因素是外感病因或是内伤病因,根据寒邪“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寒性凝滞;寒性收引”的致病特征,学生能说出生活中可从哪些方面判断寒邪存在,会通过临床表现来确立寒邪病因的能力,提高中医临床思维能力;2.培养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理论正确指导人们顺应自然、适应自然的能力,以期更好地提高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逐步建立正确的预防保健能力。

(三)情感与态度目标1.通过探究自然,被中国古代文化的深邃魅力深深吸收,激发学生学习中医思维及中医的兴趣;2.激发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热情,调动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主动运用已有的对自然六气属性特点的认识水平,判断患者是何种致病因素,使学生感知运用“审症求因”方法认识六淫病因对临证思维能力培养起着重要作用,建立主动运用中医认识病因这一特有的思维方法的态度;3.培养学生尊重自然、热爱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情感。

使学生感知“道法自然”的重要性,感悟到天地对自然万物及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性,自觉地“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从而树立主动顺应自然的思想,并提高运用中医预防疾病的意识。

中医风寒暑湿燥火学说如何应对外邪

中医风寒暑湿燥火学说如何应对外邪

西双版纳州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西双版纳州改革州本级预算编审体系实施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6.07.24•【字号】西政发〔2016〕37号•【施行日期】2016.07.24•【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行政机构设置和编制管理正文西双版纳州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西双版纳州改革州本级预算编审体系实施方案的通知西政发〔2016〕37号各县、市人民政府,试验区管委会,各区管委会,州直各委、办、局:现将《西双版纳州改革州本级预算编审体系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西双版纳州人民政府2016年7月24日西双版纳州改革州本级预算编审体系实施方案为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全面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决策部署,加快建立符合现代预算制度要求的州本级预算编审体系,根据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国务院关于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决定》(国发〔2014〕45号)、《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现代财政制度的意见》(云发〔2014〕28号)和《西双版纳州全面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的要求,参考《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云南省改革省本级预算编审体系实施方案的通知》(云政发〔2014〕74号),结合州本级预算管理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省委九届七次、八次、九次、州委七届八次、九次、十次全会精神,以优化资源配置,控制财政风险,提升资金使用绩效为目标,以完善政府预算体系,提升预算管理能力为核心,以改革完善预算编审制度为龙头,以规范专项资金为突破口,以推进中期财政预算规划为基础,以预决算公开为推手,实现政策、规划、预算的有机整合,推进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二)改革目标按照加快建立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现代预算制度的要求,针对当前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全口径预算、中期财政规划、细化预算编制、预算绩效管理、预算信息公开等一系列举措,进一步强化预算约束,提升预算绩效,加快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权责对等的州本级预算编审体系,为建立现代财政制度、推进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坚实保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龙源期刊网
寒邪的致病特点与预防
作者:孙清廉
来源:《现代养生·上半月》2020年第02期
寒为中医六淫(风寒暑湿燥火)之一,是最常见的致病原因。

六淫致病多与季节气候和环境因素有关。

寒为冬季的主气,其致病有内寒、外寒之别。

内寒为机体阳衰气虚、机能衰退的一种表现,阳虚阴盛、失去温煦,所以寒从内生(多与肾有重要关系);外寒则指受外界寒邪而言。

内寒、外寒虽有区别,但二者又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阳虚内寒之人容易感受外寒;而外寒侵入机体,时间久而不散,又常损伤机体内阳气,导致内寒阴盛,易引发多种病变。

寒邪的致病特点
寒为阴邪,易伤阳气; 寒为阴气盛的表现,即所谓“阴盛则寒”,“阴盛则阳病”。

阳气受损,失去了正常的温煦气化作用,最易出现机能减退的寒证。

若外寒侵犯肌表就会出现恶寒、肌肉关节冷痛等症状;寒邪直中脾胃,则可能出现脘腹冷痛、呕吐腹泻等症状;若脾肾阳虚还可能出现畏寒肢冷、腰膝酸痛、水肿腹水、下利清谷、小便清长等症状;若心阳受损则可能出现胸闷疼痛、心悸等症状,最易诱发心梗等心血管疾病。

寒性凝滞閉塞; 凝滞闭塞即凝闭不通之意。

人身气血之所以运行不息,通畅无阻,全凭一身阳和之气,温煦其间。

气血经脉之所以会凝闭阻滞不通,大多由于阴寒偏盛、阳气不能振奋所致,故临床凡因寒邪凝滞、不通而痛者,总以温阳散寒为治疗大法。

寒性收引敛缩; 收引敛缩即收缩收敛牵引之义。

《素问》说:“寒则气收”,如寒邪侵犯肌表,毛窍收缩,卫阳闭塞,可致恶寒发热,头身痛、脉紧;寒客经脉关节,可使肢体屈伸不利,经脉拘急,疼痛麻木不仁。

预防寒邪的保健措施
避寒就温; 严寒是冬季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原因,故防寒保暖、避寒就温为冬季保健之首要措施,特别是婴幼儿、年老、体弱和阳虚怕冷体质者更应注意。

首先要加强居室的保温措施,冬季的居室(特别是老年人)温度宜保持在18℃以上,最好保持恒温(最高不宜超过25℃)。

在气候骤变、大风降温、寒潮过境时最好不要出门。

平时要特别注意头颈、胸背、腹部、腰膝和足部的保暖。

俗语说:“寒从脚下起。

”所以,尤其要重视足部的保暖,穿棉鞋或毛皮鞋,穿棉袜或毛线袜,鞋袜要松软整洁,防止板硬潮湿。

防止汗多; 冬主闭藏,宜敛阳护阴。

汗为心液,若严寒季节,因激烈运动、劳作等原因,导致汗液过多不但耗液伤阳,汗后寒湿较重,还易引发肌肉关节酸沉疼痛,使风湿等疾病复发与加重。

故冬季要尽量防止汗多伤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