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马来的雨》教案新部编本
《马来的雨》教案

一.导入相信有不少同学寒暑假都会跟着爸爸妈妈出去旅游,今天老师为大家推荐一个旅游圣地马来西亚。
马来西亚位于东南亚中心地带,被称为是世界最迷人的地方之一,无明显的四季之分,平均温度在26—30℃之间。
这片土地上只有雨季和旱季。
去马来西亚,我们推荐大家选择雨季。
因为:马来西亚的魅力,在雨季。
现在,请同学打开课本104页,我们和作者一起雨季游马来。
(3分钟)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马来雨的特点1.请学生散读课文,思考文章第2段并不直接写马来的雨,而是先写江南的雨,目的何在?明确:作者用江南的雨来想象马来的雨,一方面表现了对马来雨的渴望和向往,另一方面也将马来雨与江南雨作对照,写出马来雨的特点:它似乎并不飘洒温柔,但却不烦人,噼噼啪啪打过来,铺天盖地扫过去,爽爽快快,干脆利落。
(板书:总特点:不温柔,爽快干脆)2.文中哪几段是具体描写马来雨的?第6到10自然段。
又是从哪几个角度展示马来雨季的魅力?(分别在什么地方?)在高脚屋里——听雨(听觉)在街道上——淋雨(触觉)在海上——观雨(视觉)(板书上述内容)三.再读课文,品味重点语句1.在高脚屋,雨是用来听的;在街道上,雨是用来淋的;在海上,雨是用来观的。
请同学们细读第6,7,8,9、10节,拿出笔来,圈划出你最喜欢的句子。
在读的过程中把自己想象成一名游客,从不同的角度感受马来雨的特点,之后请同学谈谈最喜欢用那种方式来感受马来西亚雨季的魅力?(学生默读,个别交流。
教师此处可随学生的答案随机调整顺序。
)在高脚屋里——听雨(听觉)——刚柔并济,交响成曲在街道上——淋雨(触觉)——有劲,清凉畅快在海上——观雨(视觉)——格外壮观,海天一体(板书:刚柔并济,交响成曲,有劲,享受清凉,格外壮观,海天一体)2.同学们是从课文的哪些语句中看出上述特点?刚柔并济,交响成曲:屋顶多盖铁皮锌板,那雨点敲在上面,极富大珠小珠落玉盘的韵味。
雨骤时,沿铁皮凹槽泻下的水帘声响从四壁迫来,金戈铁马声盈屋;雨稀时,偶有大雨点击在铁皮上,碎碎的细乐声中有了重音节。
《马来的雨》教学设计

《马来的雨》教学设计语文教师:丁晓华教学目标:1. 品味文中的关键词句,感受马来西亚雨的特点。
2. 学习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
3. 欣赏文章典雅、生动的诗意语言,了解马来雨的风情。
教学重点:1. 品味文中的关键词句,感受马来西亚雨的特点。
2. 学习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雨拉开的幕,是风景,也是风情。
”教学方法:朗读法;圈画法。
教学工具:PPT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各个国家、各个民族、各个地区都留下了灿烂的文明,如果在有生之年能够走遍世界、神游天下,才不失为快意人生!同学们,你们曾去过我们祖国的哪些大好河山呢?预设:学生各抒己见,谈一谈自己曾去过的地方,交流感想。
【说明】以学生的旅游经历导入,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又能引出对马来西亚的介绍,导入课文。
二、感知马来西亚过渡语:今天我们要去往赤道附近的一个东南亚国家——马来西亚,同学们你们去过吗?(如有学生去过,可让该生简要介绍一下)今天先让我们用眼睛感受一下马来西亚的美景吧!(出示ppt)三、作家作品介绍过渡语:只用眼睛来感受到了马来西亚的美景,相信你们一定还不过瘾吧?今天就让咱们一起跟随作家胡绳梁的脚步去感受一下马来西亚的——(学生异口同声回答):雨!1. 出示作家胡绳梁照片,提问:有哪位学生了解这位作家吗?【明确】:胡绳梁,1956年出生,系《劳动报》编委、上海作家,他在主编《品位周刊》、《文华》之余,爱好笔耕,时有佳作问世,并在中国新闻奖报刊副刊作品评选中多次获奖,被选入《中文自修》、《中学语文扩展阅读》教辅选本。
主要作品有《孤独的文化人》、《诗样生活》、《理解是一种奢望》、《马来的雨》(被编入《上海市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本六年级第二学期(试用本)第24课》)、《嵊泗的礁》、《永远的羽西》、《故乡是个童年梦》等。
编有《上海生活指南》、《上海之最》、《合家欢》、《给生命加点咖啡》等。
四、检查预习1. 同学们回家都预习了吗?现在老师要考考大家,请同学大声朗读以下字词。
《马来的雨》教案

《马来的雨》教案教学目标:1.学习文章从多角度、典型事物等方式来凸显描写对象的写作手法;2.圈画重点语句,体会文本的语言风格;3.比较作文《上海的雨》,进行修改和完善。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习文章从多角度、典型事物来凸显描写对象的写作手法;2.难点:运用所学,完善已写作文。
课前准备:随笔《上海的雨》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1.根据已学诗句回顾文人笔下“雨”的不同特点:《春夜喜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雨的细腻《雨晴》“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雨的猛烈《春》“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雨的绵长2.引出:那远在异国的马来雨又可能会是如何的呢?请同学们猜测下。
(学生回答)3.教师:未之此地前,我们的作者也和大家一样很好奇,也在猜测,迅速找到课文中哪个词体现他是在猜测?马来西亚的魅力,应.在雨季。
一个“应”字体现了作者的不确定性。
那作者是如何猜的?他的猜测是否得到了印证?马来的雨究竟是怎样的?我们今天就跟随着作者一探究竟。
二.进入课文,感知马来雨的特点主问题:马来的雨究竟是怎样的?作者如何来表现马来雨的?哪些语句用得比较好,我们是可以学习的?圈画出来,并赏析。
1.来岛前——猜雨2.来岛后——未雨又盼雨3.岛中雨——感受雨(马来典型事物来反映雨的不同特点)在高脚屋里——听(听觉)——刚柔并济,交响成曲在街道上——淋(触觉)——有劲,清凉畅快在海上——观(视觉)——格外壮观,海天一体4.赏雨后——赞雨文章开头和结尾两处仅一字之差,结尾“马来西亚的魅力,在雨季”不仅仅呼应开头,更是作者在亲历了雨后的真切感受的表达。
语句简洁,语气肯定,不容置疑。
三.细读课文,品味重点语句1.对称句:满地水灵灵的绿,遍海湿漉漉的岛,隐约的履痕,迷蒙的帆影……噼噼啪啪打过来,铺天盖地扫过去……2.化用古诗词:那雨点敲在上面,极富大珠小珠落玉盘的韵味……雨骤时……金戈铁马声盈屋……3.修辞句:雨稀时……碎碎的细乐中有了重音节。
《马来的雨》教案

《马来的雨》教案《马来的雨》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马来西亚的风情。
2、通过圈画、朗读等方法,初步感受马来西亚雨的特点,品味文中的关键词句。
3、学习文章多角度细致描摹景物的写法,体会文章典雅、生动、工整的语言风格。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通过圈画、朗读等方法,感受马来西亚雨的特点,品味文中的关键词句。
教学难点:学习文章多角度细致描摹景物的写法,体会文章典雅、生动、工整的语言风格。
三、课时安排:二课时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通过圈画、朗读等方法,初步感受马来西亚雨的特点。
2、学习文章多角度细致描摹景物的写法,初步体会文章典雅、生动、工整的语言风格。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通过圈画、朗读等方法,感受马来西亚雨的特点。
教学难点:学习文章多角度细致描摹景物的写法,初步体会文章典雅、生动、工整的语言风格。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请大家先回到唐宋那个充满诗情画意的年代,看看,我们的先贤如何为我们描写雨的。
如:一代文豪苏轼在西湖边吟诵着:“水光潋艳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烟波钓徒张志和在西塞山前唱道:“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宋代僧人志南在参天古木下浅浅吟唱:“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而今天我们的眼前的雨景是一位游客作家为我们写下的,让我们从他的笔尖去读读那雨,那种旅行的真切感受吧!(二)检查预习1、给加点字注音绽.()过瘾.()奢侈..()硕.大()燠.热()惊心动魄.()2、词语解释奢侈:惊心动魄:(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没到马来前,作者猜想马来的雨是怎样的?明确:第2节“满地水灵灵的绿,遍海湿漉漉的岛,隐约的履痕,迷蒙的帆影。
”2、与江南雨相比,马来雨有哪些特点?明确:江南雨的特点:缠绵、飘洒温柔马来雨的特点:铺天盖地、爽爽快快、干脆利落3、文中哪几自然段是直接描写马来的雨的?明确:6-10节。
(四)再读课文圈画赏析1、文章分别从哪几个场景来描写马来雨的?分别从什么角度来写的?高脚屋听雨(听觉)街道上淋雨(触觉)在海上观雨(视觉)(五)拓展请你描绘一段与雨亲密接触的经历?(六)小结学生小结,老师加以补充。
《马来的雨》教学设计

《马来的雨》教学设计《马来的雨》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知识:1、学习文章对听觉、触觉和视觉的描写。
2、认识文章生动、清新、华美的语言风格。
能力:写一段雨中的经历。
情感:感受语言的美和风景的美。
教学重点:1、学习文章对听觉、触觉和视觉的描写。
2、认识文章生动、清新、华美的语言风格。
教学难点:写一段雨中的经历。
教学准备:有关描写雨的文章一、复习旧知,揭示课题1、回忆一下,朱自清是怎样描写春雨的?2、过渡:马来西亚的雨又有什么特点?3、揭示课题:4、读题,并提出问题1、交流2、读题,提问题通过比较,激发学生兴趣。
二、初读课文感受特点媒体出示1、自由轻声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不添字,不漏字。
2、交流读书情况(1)通过读书,你了解到什么?(2)你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内容?1、质疑问难概括问题(1)作者从哪些角度来描写马来西亚的雨的特点?(2)作者是怎样表现不同的感受的?1、自主学习课文2、交流读书情况3、提出问题旨在让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三、反复朗读积累语句媒体演示1、围绕问题,再读课文2、小组讨论3、大组解决问题4、积累重点词句:(重点积累优美的描写马来雨的语句)1、再读课文,仔细品味。
2、朗读语句交流体会旨在让学生积累优美的描写雨的语句四、思维训练1、思考:文章第二自然段并不直接写马来雨,而是先写中国“江南雨”,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2、你还看到过哪些与雨亲近的`描写?与马来雨有何不同?1、小组讨论2、交流材料交流并积累材料五、写作训练作者描写了听雨、淋雨和看雨,你喜欢以什么样的方式与雨接触?写一段雨中的经历。
各自准备写培养学生写作能力教后感:尽管新教材注重的是学生的感悟、积累,对概念化的知识比较淡化,但我认为写作能力的培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任务,因此在阅读教学教师一定要有意识地、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一些写作指导。
本课作者分别写了听觉中的马来雨、触觉中的马来雨和视觉中的马来雨,以细腻的笔调从听觉、触觉、视觉三个方面将自己对雨的不同感受惟妙惟肖地传达了出来。
马来的雨 基本教案

马来的雨教学目标:1.品味文中描绘马来雨的优美语言;2.体味文中描绘的马来风景中蕴涵的马来风情(人情)。
教学过程:一、背诵古诗文。
二、请说说古诗中描写雨的诗句或者描写雨的文章段落。
1、古诗句:2、文章段落:3、我们从中体会到江南的雨有什么特点?——如果将雨和人相连,江南的雨又会让人联想起怎样的江南人?三、观赏介绍马来风光的PPT文件,或许会加深对马来西亚的了解。
四、看完风光片,我们朗读课文,一起走进马来西亚的风情画卷。
五、文中有几个关键词:“魅力”、“风景”、“风情”,谁来说说这几个词语的意思?六、文中作者描绘了哪几幅画面为我们展示马来的风景、风情和魅力?七、马来西亚有许多迷人的景点,作者为什么选了这三个地方(高脚屋、街道骑楼、海上)?八、“高脚屋听雨”,这是怎样的马来雨?请从文中找些词句试着分析。
品位语言。
这一段中还有哪些词句值得品味?从修辞、表达效果的角度试着分析。
九、“街上淋雨”,这又是给人带来何种感受的雨呢?请从文中找些词句来说说,试着分析。
哪些词句写出这是这雨是让人尽情、快意享受的?十、“海上观雨”,这是怎样的雨?请从文中找些词句来说说,试着分析。
十一、我们仔细品味了三幅画面中的马来雨,课文中有无总写马来雨特点的词句?十二、课文中写道“雨拉开的幕,是风景,也是风情。
”马来雨拉开的幕后,是马来西亚怎样的风土人情?马来的人是怎样的人?性格如何?文中有无体现?十三、总结:(让学生完成)十四、布置作业:(任选一题)1.寻找古诗中描绘雨的诗句。
2.我们居住的城市,或是你的故乡,或是偶尔路过的小城,又或是有心踏访的名川古迹,什么时刻最能显现其独特的魅力与风情?想一想,然后写下来。
十五、教学反思;。
马来的雨 教学设计

马来的雨教学设计教学设计:马来的雨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了解马来雨的特点和形成原因。
2. 能力目标: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释其他热带地区的降雨情况。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关爱和保护意识。
二、教学准备:1. 教学资源:图片、视频、地图等。
2. 教学媒体:投影仪、电脑等。
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观察法、实验法等。
三、教学过程:1. 课堂导入(10分钟)通过播放一段马来的雨景视频,引起学生对主题的兴趣。
然后询问学生对马来的雨有什么了解,激发他们的思考。
2. 介绍马来的雨(15分钟)利用投影仪播放马来地区的地图,指出马来是一个多雨的地区。
然后介绍马来雨的特点,如频繁、强劲的降雨,高湿度,年降雨量大等。
通过与学生的互动,让他们了解马来雨的特点与其他地区的降雨情况的不同。
3. 马来雨的成因(20分钟)介绍马来雨的形成原因,包括赤道气旋、季风影响等。
通过讨论和解释马来雨与其他热带雨林地区的关系,引导学生思考热带地区的降雨特点。
4. 观察和分析马来雨(25分钟)组织学生进行一个小实验,用水花洒来模拟马来雨。
观察雨水的情况、雨滴的大小和速度等,并与自己所在地区的降雨进行比较。
然后让学生进行数据的分析和总结,探讨马来雨对土地和植被的影响。
5. 探究其他热带地区的降雨(20分钟)利用图片和视频展示其他热带地区的降雨情况,如亚马逊雨林、刚果雨林等。
引导学生对比不同地区的降雨情况,让他们通过观察和分析,找出它们之间的共同点和差异。
6. 总结和延伸(10分钟)在课堂结束之前,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热带地区的降雨特点和形成原因。
同时,鼓励学生进行更多的探究和学习,了解世界各地的自然环境。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人入胜的视频和图片,引起了学生对马来的雨的兴趣,并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马来雨的特点。
同时,通过比较不同地区的降雨情况,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探究能力。
《马来的雨》教案

3)这种多角度的描写有什么好处?
1、默读
1)、
在高脚屋;
在街道上;
在海上。
2)、
听觉(“听”雨)
触觉(“淋”雨)
视觉(“观”雨)
3)
带给人全方位的感受,让人更真切的体会马来的雨。
整体感知课文,把握文章的主体内容。
品读课文
1、教师朗读示范,提示:朗读时注意停顿和重音
《马来的雨》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感受马来的雨,体会雨中的风土人情。
教学重点:
解读马来西亚雨中的风情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新课导入
1、展示马来西亚的图片,简单介绍。
观看图片
引发学生兴趣
初读课文
1、默读并思考:
1)雨拉开的幕,让我们欣赏到了哪几处不同的风景?
2、分组,散读淋雨、观雨中的一个片段
3、边读边体会并圈划出你觉得很美的语句,并谈谈喜欢的原因。
4、教师引导示范如何鉴赏其中的景物描写
5、老师根据学生的发言实行引导,注重字词的把握和语义的理解。
1、学生跟读
2、学生根据提示散读
3、学生个别示范朗读
4、学生谈自己对于句子的理解和喜爱。
例如:
1、在高脚屋,那雨是给你“听”的,被粗粗的木柱四面撑起的小屋,浮在密密的雨中。
雨拉开的幕中有怎样的风情?
2、为什说马来西亚的魅力在雨季?
1、学生思考并回答。
雨中风情:
马来雨本身的特点:爽快透彻等
马来西亚的高脚屋;
平民的音乐;
路上行人未带伞;
歌曲“用马来西亚的方式爱你”;
2、魅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马来的雨》
——齐贤学校“贤文化”课堂教学观摩课教案
丁烨旻
一、教学目标:
1、圈画关键语句,在反复品读中感受马来西亚雨的特点。
2、学习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手法,体会作者对马来西亚雨的喜爱之情,培养细致观察事物的习惯。
3、体会马来风情,尤其是马来人热爱自然、亲近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
方式。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学习文章多角度的描写方法;
2、通过圈画、朗读等方法,品味文中关键语句,感受马来西亚雨的特点。
教学难点
1、通过对马来雨特点的感受,体会作者对马来雨的喜爱之情,理解文末“拉
开雨的幕,是风景,也是风情”的内在含义。
三、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 读悟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要跨出国门,搭乘文学航班去领略域外风情,到马来西亚去看一看,领略马来的雨的魅力!(播放图片)简单了解马来西亚。
二)走入文本,整体感知
1、出示课题
2、检查生字词
燠.热(yù)金戈.铁马(gē)骤(zhòu)湖泊(pō)
3、快速浏览课文,思考:作者在文中是如何写雨的?马来西亚的雨有何特点?学生概括,试在“雨”字前一个动词来概括。
梳理课文结构:
I.总起(第1段)
II.多角度写雨景(第2至10段):话雨(2-4段)——盼雨(5段)——听雨(6-7
段)——淋雨(8-9)——观雨(10-11段)III.总结(末段)
学生找文中字词(第4段末句)概况雨的特点。
明确: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突出马来雨爽快透彻、干脆利落等特点。
三)再读探究,理解文旨
1、思考讨论问题:
①课文从哪些角度来写雨景?
明确:在高脚屋听雨(听觉)——动听刚柔并济交响成曲
在街道上淋雨(触觉)——快意滑温清凉
在海上观雨(视觉)——壮观(海天一体波澜壮阔爽快透彻惊心动魄)
2、组织学生品读文中的关键段落。
如第6、7、8、9、10段。
分组说说怎么写听雨,淋雨和观雨的。
学生找出某一角度的相关语句,有感情朗读并赏析。
分男女声有感情朗读。
教师小结:作者不仅通过感官来描绘马来西亚的雨,而且运用了大量丰富而新奇的比喻,将自己对雨的不同感受惟妙惟肖地传达出来。
3、我们能通过课文想象马来雨景的魅力了,而作者说“雨拉开的幕,是风景,
也是风情”,你从马来的雨中看到了马来风情了吗?
明确:理解“风情”的含义——风土人情,风采和意趣。
问题提示:
①作者写雨结合了马来的哪些事物来写?
②马来西亚除了雨季就是旱季,马来人对雨的感情是怎样的?
4、从文中,我们不仅欣赏到了马来的雨景,还可以看出些什么?
从作者和马来平民的身上发现了些什么?自选一个对象谈。
明确:
马来人:热爱自然,热爱生活,亲近自然,享受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方式。
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细致地观察生活和自然现象。
四)课堂小结:
下雨,很平常;写雨的诗文也不胜枚举。
《马来的雨》这篇散文,从多角度来写雨,比喻新奇,让我们感受到马来的雨,既富有诗意,又有现代气息,十分特别!这雨,落在屋围,刚柔相济如音乐;落在人身上爽快有劲,滑利如感春温;落在海上,格外壮观,惊心动魄!作者笔下的雨景,体现出马来西亚亲近自然、爽朗明快、多元自由的风情!为什么作者能表达得如此精彩?源于作者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和对大自然的热爱!总之,我们要见贤思齐,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培养细心观察事物的习惯,从而提高自己的观察能力和写作表达能力。
五、板书:马来的雨
胡绳梁在高脚屋听雨(听觉)——刚柔并济交响成曲——贴近平民风
在街道上淋雨(触觉)——何等快意滑温清凉——享受自然
在海上观雨(视觉)——格外壮观海天一体——爽快透彻情
六、作业布置:
请你从多角度写一场雨。
要求结合自己的感受,能表达出你的思想感情。
字数500字左右。
七、教学说明:
本文是沪版新教材六年级(下)第六单元“域外风情”中的一篇精读课文。
文章主要从听雨、淋雨、观雨等角度来写马来西亚的雨爽快、利落、有韵味、劲急、壮观等特点,展现了马来西亚雨的无穷魅力。
要让学生感受到这些特点和魅力,引导学生圈画课文关键词句并做品读。
作者寓情于景,以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了对马来雨的喜爱和赞美,在教学中,教师要抓住重点语段中的佳词妙句,让学生反复品读,通过师生互动,让学生对作品中隐含的情感和意蕴有一定的领悟,并学习作者善于观察感受和马来西亚人享受自然、贴近自然的生活方式。
进一步培养自己细心观察事物的习惯和热爱自然、亲近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方式,见贤思齐,将校本课程“贤文化”理念渗透到课文教学中去。
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