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墨非物质文化遗产
即墨非物质文化遗产

即墨非物质文化遗产小龙山传说简介没尾巴老李的传说具有浓厚的民俗文化底蕴和传奇性神话背景,其“没尾巴老李”、“取龙牌降甘霖”、“黑龙江战白龙”的传说家喻户晓,声名“扬幽燕,播秦晋,名辽东”。
“没尾巴老李”是在即墨一带流传乡民很广的民间神话故事。
据传,北宋初年,龙山下有一李姓之妻王氏生一小黑龙,因闪失被削去尾巴,小黑龙痛极,一爪抓出山顶的龙池,后飞去黑龙江战胜行灾作恶的大白龙,为民除害兴利,人们把这条黑龙称为“没尾巴老李”,极为尊崇。
没尾巴老李行云布雨极为灵验,若遇天旱,求雨辄应,恩泽广布。
据载,明清以来就盛行“取龙牌”祈雨,没尾巴老李的传说流畅大半中国。
崇祯初年即墨邑侯程调羹因久旱不雨,步祷于龙山祈雨,一步一顿首,甘霖立沛。
同治年间,嘉靖龙牌取至山西,雨辄连沛。
光绪十年,燕地大旱,慈禧遣人取龙牌,及至京郊,阴云骤布,慈禧大喜,出迎十里,甘霖大澍,当年亲书“泽周壮武”匾额,光绪皇帝敕封其为“九江王”。
田横祭海节简介田横镇是青岛即墨东部沿海一个沉淀着二千多年历史文化的滨海古镇,因秦末汉初田横及五百义士而得名。
这是胶东半岛一个山海风光旖旎、民俗风情独特的“世外桃源”,浓郁而源远流长的地域文化折射出这片土地独特的魅力。
田横镇周戈庄村是被青岛市政府命名的唯一的“民俗旅游村”。
历史上每年3月18日前后,这个小渔村的渔民们就会沉醉在一种虔诚、神秘而欢乐的节日气氛中,比过年还热闹。
因为“谷雨”百鱼上岸,渔民出海作业从此开始,祭海在此时也最隆重。
周戈庄村将原始的祭海民俗完好地保留并延续了500多年。
在田横镇,像周戈庄村一样具有祭海传统的小渔村还有很多,比如黄龙庄、羊山后等等,其中数周戈庄村规模最大。
以前渔民祭海没有固定日期,各家各户自选一个黄道吉日把渔网抬上船,便开始祭海,所以又称“上网”,祭海的第二日便正式出海作业。
从2004年开始,田横镇党委、政府引导当地群众,不断挖掘地方民俗文化资源,以祭海节为突破口,着力打造民俗文化品牌。
龙强武术馆馆长简介

解本强,山东即墨人。
自幼习武,十一岁时学习胶东长拳,燕青拳。
十七岁时学习散打,少林拳。
二十一岁随青岛七星螳螂拳陈乐平先生学习,后拜师于七星螳螂拳一代宗师李占元的关门弟子元另君先生。
跟随全国知名散打教练曹茂恩等七位不同流派的老师。
2003年创办了即墨龙强武术馆。
入选过(中国当代武术家大词典)。
(文化即墨)。
(走向世界的中华名家)(中国当代武术名家邮册)(即墨非遗人物)等书籍。
现为中国武术协会会员。
青岛市武术协会第四第五届理事。
武术六段。
拥有国家一级武术裁判员证书山东省传统武术二级教练员证书山东省散打教练员上岗证书青岛市一级武术教练员证书。
武术段位考评员,指导员证书。
国家二级社会体育指导员证书。
012◆非遗传承◆龙强武术馆馆长简介013◆非遗传承◆七星螳螂拳第十代传入青岛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即墨龙强七星武术馆馆长。
即墨区武术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2008至2011年连续四年担任青岛市散打比赛裁判。
2010年获得山东省少儿才艺大赛优秀教师称号。
2011年担任香港国际武术节螳螂拳组裁判,获优秀裁判员称号。
2016年获得中国网络电视国学大赛最佳教师奖。
龙强武术馆简介龙强武术馆成立于2003年,16年来,参加国际级比赛七次,省级比赛13次,青岛市级比赛27次,代表即墨区武术队参加了第二,第三,第四届青岛市全民运动会武术比赛。
总共获得金牌170余枚.现为青岛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七星螳螂拳》项目传承保护单位。
中国武术家联合会会员单位,即墨联合会分会。
龙强武馆自成立以来,在社会各界有识之士和恩师陈乐平、曹茂恩先生的指导下,不断取得一些好的成绩,得到了社会各界朋友的支持和信任。
现有嵩山二路总馆一处,尊尚健身俱乐部龙强武馆北馆和龙山办事处博学堂龙强东馆两处分馆。
在长江中学设立了七星螳螂拳传承班,承接了八里庄小学的武术社团,市北高中的武术特长生培训,并在每年的高考升学考试中取得了全部通过的佳绩。
2010年8月我馆队员宋昌凯、杨凯、李宝、赵述浩、范堃堃入选青岛市散手队。
研究即墨花饽饽的感悟

研究即墨花饽饽的感悟
通过研究即墨的花饽饽,给我带来了很大的震撼。
即墨有一种独有的花,叫“饽花”,逢年过节每家都会做一些,哄小孩吃或是带着走亲戚,是即墨的特产。
那些做工精美、口感美味的花饽饽成为了山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了山东省一张亮眼的名片。
花饽饽距今有三百多年历史,不仅外观好看,而且是纯天然手工制作,营养美味,健康环保。
花饽饽以面粉为原料,用简单的工具,不仅可以捏塑成千姿百态的人物形象,还可以做成活灵活现的各种动物、鲜艳美丽的花草树木。
花饽饽源自民间,植根于人民生活,已成为民俗风情独特的表现方式。
这些都给人很大的震撼,给人带来无限感慨。
即墨古城主要景点简介

即墨古城主要景点简介即墨古城位于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历史悠久,是一座具有浓郁文化底蕴的古城。
该城建于春秋时期,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即墨古城曾是齐国的重要城池,也是孔子曾经游历的地方。
如今,即墨古城已成为了一处融历史、文化和旅游为一体的景区,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光游览。
下面,我们就来一起了解一下即墨古城的主要景点。
一、孔庙孔庙是即墨古城最重要的景点之一,也是即墨古城最具历史和文化价值的地方。
孔庙始建于隋唐时期,是纪念儒家创始人孔子的场所。
孔庙内建筑气势恢宏,有着浓郁的古代建筑风格。
孔庙内还有许多文物和历史遗迹,如孔子像、孔庙碑林等,让游客可以更好地了解孔子及其思想。
二、城墙城墙是即墨古城的另一重要景点,也是即墨古城最具特色的建筑之一。
即墨古城城墙始建于春秋时期,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
城墙高大厚实,有着浓郁的古代建筑风格,是中国现存城墙中保存最完整的之一。
城墙上还保留着许多历史遗迹,如箭垛、瞭望塔等,让游客可以更好地了解古代城墙建筑和军事防御。
三、古街古街是即墨古城的又一重要景点,也是即墨古城最具特色的地方。
即墨古城古街保存完好,有着浓郁的古代建筑风格,是中国现存最具特色的历史古街之一。
古街上有许多历史遗迹和文物,如古井、古店铺等,让游客可以更好地了解古代城市商业和社会生活。
四、古桥古桥是即墨古城的又一重要景点,也是即墨古城最具特色的地方。
即墨古城古桥建于唐朝,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
古桥的建筑风格独特,有着浓郁的古代建筑风格,是中国现存最具特色的历史古桥之一。
古桥上有许多历史遗迹和文物,如石碑、雕塑等,让游客可以更好地了解古代桥梁建筑和社会生活。
五、博物馆博物馆是即墨古城的又一重要景点,也是即墨古城最具特色的地方。
即墨古城博物馆建于上世纪80年代,是一座以展示即墨古城历史文化为主题的博物馆。
博物馆内有许多历史文物和珍贵的文化遗产,如青铜器、陶器、石器等,让游客可以更好地了解即墨古城的历史和文化。
即墨古城社会实践报告

一、前言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许多古城逐渐失去了原有的风貌和活力。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弘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促进古城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团队在暑假期间组织了一次即墨古城的社会实践活动。
本次实践旨在了解即墨古城的历史文化,探讨古城保护与开发的有效途径,为古城的振兴和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二、实践背景及目的1. 实践背景即墨古城位于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据史料记载,即墨古城始建于战国时期,距今已有2300多年的历史。
古城曾是齐国的边防重镇,也是明清两代即墨县的县城。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古城逐渐衰落,许多历史建筑和文化遗产遭到破坏。
2. 实践目的(1)了解即墨古城的历史文化,感受古城的魅力;(2)探讨古城保护与开发的有效途径,为古城的振兴和发展提供参考;(3)提高团队成员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三、实践内容1. 调查研究(1)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了解即墨古城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和建筑特点;(2)实地考察古城,拍摄照片、录像,记录古城的现状;(3)走访当地居民和专家学者,了解他们对古城保护的看法和建议。
2. 采访与交流(1)采访即墨古城的居民,了解古城的历史变迁和他们的生活状况;(2)与专家学者交流,探讨古城保护与开发的策略;(3)与其他社会实践团队交流,分享实践经验。
3. 调研报告撰写根据调查研究成果,撰写实践报告,内容包括:(1)即墨古城的历史文化概述;(2)古城保护与开发的现状及问题;(3)古城保护与开发的建议。
四、实践成果1. 实践报告根据调查研究成果,我们团队撰写了《即墨古城社会实践报告》。
报告详细介绍了即墨古城的历史文化、保护现状及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2. 摄影作品实践过程中,我们拍摄了大量即墨古城的照片,记录了古城的风貌和变迁。
3. 团队成长通过本次实践,团队成员提高了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五、结论本次即墨古城社会实践让我们深刻认识到古城保护与开发的重要性。
关于即墨古城的文章素材

关于即墨古城的文章素材
即墨古城位于中国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
以下是即墨古城的一些文章素材:
1. 历史:即墨古城建于秦朝,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在
古代,即墨是齐国的都城,并在汉代时成为青岛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它曾是胶东地区最大的港口城市之一,是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也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之一。
2. 文化遗产:即墨古城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包括明清古建筑、古街巷、古碑、古井、寺庙等。
这些文物代表了中国古代城市建筑的特点和风格,展示了古代城市的繁荣和辉煌。
即墨古城也被列为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 北方水城:即墨古城因其独特的水系而被称为“北方水城”,城内有运河、湿地和水道。
这些水系是城市发展的重要特征,也为城市增添了独特的魅力。
游客可以乘船游览即墨古城,欣赏古建筑和水上风光。
4. 文化活动:即墨古城每年都会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如传统节日庆典、文艺演出、民俗展示等。
其中最知名的是即墨国际风筝节,吸引了众多国内外游客。
这个风筝节包括风筝制作比赛、风筝表演和风筝展览,给游客带来了独特而精彩的体验。
5. 发展与保护:即墨古城作为一座古城,既要发展经济,又要保护文化遗产。
为了保护古城的原貌,当地政府采取了一系列
措施,如修复古建筑、整治环境、限制开发等。
同时,古城也在不断发展,提升旅游设施,为游客提供更好的游览体验。
这些素材可用于撰写即墨古城的历史与文化介绍、旅游推介、城市发展与保护等方面的文章。
即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七星螳螂拳

008七星螳螂拳:“七星螳螂拳”又名“罗汉螳螂拳”,是山东四大名拳之一“螳螂拳”的一个分支,属“象形拳”中的“北派螳螂拳”。
主要流传于即墨、青岛及烟台地区。
传承至今,已有一百三十多年历史。
“七星螳螂拳”乃王永春以古螳螂拳法为基,结合“华山派”第十七代掌门李义春所授之“华山长拳”,取各家之长而创,故“七星螳螂拳”尊王郎、升宵为鼻祖,李之剪、李义春为初祖,王永春为始祖。
自王永春始祖创“七星螳螂拳”,迄今已传十代。
解本强,1976年出生,即墨龙泉人。
第十代传承人。
中国武术协会会员、青岛市武术协会委员。
武术六段、武术套路项目国家二级武术裁判员、社会体育指导员、山东省武术教练员、六段武术段位考评员。
现任即墨龙强七星武术馆馆长。
自幼习武,1995拜陈乐平门下,研习武术30年,擅螳螂拳、胶东长拳、铁砂掌、散打。
多次参加省市级武术比赛,获得金银牌十数枚。
2006年创立即墨市龙强七星武术馆,传授“七星螳螂拳”至今。
“七星螳螂拳”朴实、明快而有力,刚柔相济、长短互用。
招之即打,连招带打。
气势逼人而又变化莫测,令敌防不胜防。
总体重意不重形,讲求形意合一,内外兼修。
从而达到形体和气质的和谐统一。
长期练习不但身体健康,而且内脏各器即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七星螳螂拳官辅助相携,延年益寿。
非遗传承:七星螳螂拳“北斗居天之中,当昆仑之上,运转所指。
”古人认为北斗七星处于星空旋转的中心,是天地秩序的制定者,春生夏长秋收冬藏都随北斗指向而来临,北斗成为天地万物化生的中心。
先民崇敬天象,视七星为信仰,星斗崇拜对中华文明影响深远,作为传统文化代表之一的武术更是首当其冲。
在齐鲁大地,就流传着一个以北斗七星命名的优秀传统武术项目——七星螳螂拳。
七星螳螂拳又名“罗汉螳螂拳”,是山东四大名拳之一“螳螂拳”的一个分支,属于象形拳中的北派螳螂拳,主要流传于青岛、烟台等地。
明末清初,即墨人王郎创立螳螂拳,并传螳螂拳入少林寺。
少林僧人福聚加以增删改编,称之为“少林螳螂拳”。
有故事的青岛非遗美食历史介绍作文

有故事的青岛非遗美食历史介绍作文山海名城青岛的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底蕴深厚,民间艺术种类繁多。
在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有许多是关于饮食的手工艺。
这些可以吃的“非遗”,带着人间烟火传承着一座城市的历史味道。
即墨田横香饽饽天恒即墨项伯是当地人举行喜庆活动或祭天拜地时必不可少的一种面制品。
它的制作技艺已经代代相传了500多年。
最有代表性的是田横镇埃瓦尔村的项伯,重约2斤。
它有许多形状,如双燕惜春,龙凤程响,梅花和牡丹等。
,它融合了地方习俗和祭祀民俗。
周氏流亭猪蹄在青岛只要一提猪蹄,很多人都会条件反射般地蹦出“流亭猪蹄”四个大字。
那鲜亮的色泽、清爽的味道、软糯的口感,而诸多流亭猪蹄中,又以周氏流亭猪蹄为首,有食客在博客中以“猪蹄开锅天下流口水,周公吐哺九州赴城阳”来形容周氏流亭猪蹄。
周氏流亭猪蹄制作技艺被列为青岛市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沙子口金钩海米沙子口海湾盛产的鹰爪虾。
由于生活在水流湍急,海洋生物丰富的海城,因此虾体丰满,营养丰富,使其为原料加工而成的海米,颜色红润金黄,形似金钩,味道甘甜鲜美,被人们尊称为“金钩海米”。
石花菜凉粉石花菜果冻在崂山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石花菜果冻是青岛特有的用海藻、石花菜、鹿角制成的果冻。
透明晶莹,加上蒜泥、香菜沫、香油、醋、盐、味精等。
,是消暑辅酒的佳品。
夏天青岛的餐饮店随处可见,清爽开胃,洋溢着蔬菜的鲜香。
香酥鸡脆皮鸡是鲁菜的特色之一,流行于青岛、烟台等地区。
脆皮鸡是用清蒸的母鸡做的。
母鸡去骨去皮,鸡肉撕成条,拌上盐、香油、味精,用蛋清、淀粉、白面粉炒熟。
吃的时候蘸点盐和胡椒。
这种脆皮鸡具有无骨鸡的特点,又不失形状,又脆又嫩。
万和春排骨砂锅米饭青岛地方特色名吃——“排骨砂锅米饭”,是由万和春创始人王世河先生根据百年的祖传配方,经自己多年来不断摸索研究,反复实践精心制作而成。
万和春排骨米饭的特点是口味独特,肉质酥烂,香而不腻,排骨汤因为炖的时间长,味道很浓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即墨非物质文化遗产即墨非物质文化遗产小龙山传说简介没尾巴老李的传说具有浓厚的民俗文化底蕴和传奇性神话背景,其“没尾巴老李”、“取龙牌降甘霖”、“黑龙江战白龙”的传说家喻户晓,声名“扬幽燕,播秦晋,名辽东”。
“没尾巴老李”是在即墨一带流传乡民很广的民间神话故事。
据传,北宋初年,龙山下有一李姓之妻王氏生一小黑龙,因闪失被削去尾巴,小黑龙痛极,一爪抓出山顶的龙池,后飞去黑龙江战胜行灾作恶的大白龙,为民除害兴利,人们把这条黑龙称为“没尾巴老李”,极为尊崇。
没尾巴老李行云布雨极为灵验,若遇天旱,求雨辄应,恩泽广布。
据载,明清以来就盛行“取龙牌”祈雨,没尾巴老李的传说流畅大半中国。
崇祯初年即墨邑侯程调羹因久旱不雨,步祷于龙山祈雨,一步一顿首,甘霖立沛。
同治年间,嘉靖龙牌取至山西,雨辄连沛。
光绪十年,燕地大旱,慈禧遣人取龙牌,及至京郊,阴云骤布,慈禧大喜,出迎十里,甘霖大澍,当年亲书“泽周壮武”匾额,光绪皇帝敕封其为“九江王”。
田横祭海节简介田横镇是青岛即墨东部沿海一个沉淀着二千多年历史文化的滨海古镇,因秦末汉初田横及五百义士而得名。
这是胶东半岛一个山海风光旖旎、民俗风情独特的“世外桃源”,浓郁而源远流长的地域文化折射出这片土地独特的魅力。
田横镇周戈庄村是被青岛市政府命名的唯一的“民俗旅游村”。
历史上每年3月18日前后,这个小渔村的渔民们就会沉醉在一种虔诚、神秘而欢乐的节日气氛中,比过年还热闹。
因为“谷雨”百鱼上岸,渔民出海作业从此开始,祭海在此时也最隆重。
周戈庄村将原始的祭海民俗完好地保留并延续了500多年。
在田横镇,像周戈庄村一样具有祭海传统的小渔村还有很多,比如黄龙庄、羊山后等等,其中数周戈庄村规模最大。
以前渔民祭海没有固定日期,各家各户自选一个黄道吉日把渔网抬上船,便开始祭海,所以又称“上网”,祭海的第二日便正式出海作业。
从2004年开始,田横镇党委、政府引导当地群众,不断挖掘地方民俗文化资源,以祭海节为突破口,着力打造民俗文化品牌。
目前,田横祭海节已成为全国渔文化最浓郁、原始祭海仪式保留最完整、规模最大的民俗盛典。
九泉山传说简介即墨市南泉镇南泉村是一个有600余年历史的古老村庄,古时因村中有一个小山堡,四周有九股泉眼昼夜喷涌,高约尺许,故称之为九泉山。
明永乐2年,宋、张、刘姓始祖从云南大槐树村和湖南麻城迁来此处,繁衍生息,渐成村落。
村中泉水,水质甘冽,蜿蜒西去,两岸柳树成荫,欢歌笑语不绝,红莲映辉,蛙叫蝉鸣,过往客商下马停车,品此泉水,无不啧啧称道。
村西偏北有一龙王庙,庙前也有一池泉水,水光波影中有一条金线,传说是崂顶一株千年老参的影子反射在泉内,附近大金家村有一瞎妪,求医途中无意间用泉水洗眼后立刻复明,返老还童。
九泉山的盛景,盖因一对金鸽栖息于此,兵匪不侵,人丁兴旺,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谁知好景不长,当地有一恶少,欲将此泉据为己有,命手下人,开山挖沟,将泉水引向自家大门,可白天挖多长,到黑夜又长平,折腾多日不见效果,便请一南方北游风水先生帮其解决难题,风水先生曰:“要想引水,必须用黑驴粪和黑狗血蒸煮七七四十九天成汁,浇入山顶,方可奏效”。
恶少依计实施,至夜晚,这对金鸽咕咕连声,振翅飞离九泉山,向东一只变成了马山,向西一只变成艾山,从此九泉山破败不堪,龙王庙也断了香火,山倒泉毁,民不聊生。
时过境迁,南泉人无时无刻不在梦想重现昔日盛景。
如今,喜逢盛世,政通人和,党的富民政策为南泉人带来了福音,使南泉村成为当地闻名的小康示范村,为铭社会主义之德,感共产党之恩,彰时代之光,增地方之色,南泉人垒石为峰,浚其泉源,辟为“南泉古园”,重现九泉山昔日风采,以为村民游憩之所。
又建起了文化大院和广场,供群众学习、健身、游乐。
如今的南泉高楼林立,道路宽敞,车水马龙,远比旧时繁荣之多,倘有神鸽存在,也必思归矣,是可谓仓廪实而礼乐兴,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源者也。
南泉村美丽的传说又续新篇。
(南泉镇科技文化服务中心)移风店镇虎头帽简介移风店镇位于即墨市西北部,大沽河畔,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省级棠邑古城遗址、龙山文化遗址及即墨县抗日民主政府旧址均置于该镇,是即墨柳腔发源地之一。
该镇民风纯朴,人民群众勤劳朴实,有传统的布艺加工、草编等民间手工技艺。
流传于移风店镇民间的布老虎、虎头帽、虎头鞋制作手工技艺就是其中之一。
此次申报的布老虎、虎头帽、虎头鞋制作手工技艺一直流传于该镇的大沽河畔,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渊源,经过多年的演变,这些工艺品在用材上、颜色上虽然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但同时也保留了其古朴、原始的本色。
民间传说战国时期,乐毅率七国联军伐齐,最后,唯位于大沽河北岸20华里处的即墨古城与莒两座城池仍在齐军手中,作为战略后方的棠邑古城,则位于沽河南岸,在今山东省即墨市移风店镇后古城、马军寨村地界。
后来,田单摆火牛阵破燕复国。
饱受战乱的两岸人民,自此开始了重建家园的艰难历程。
由于大量的人员、牲畜死亡,致使沽河两岸瘟疫流行。
恶狼、恶狗卧伏路域、林间、路旁,对百姓的生命造成极大威胁,有的新生儿时常被野兽吞噬。
因虎乃百兽之王,所以齐民便用丝线在布鞋上绣一个虎头,借以威慑百兽,避灾免祸。
众人竟相效仿,渐成习俗。
当时,大沽河两岸人民,在重建家园的同时,也在积极繁衍生息。
胶东王和时任即墨大夫采取了种种措施,鼓励人口繁殖。
不管是王府官吏,还是平民百姓,家中添了人丁之后,两人都要前住祝贺。
有的人家见王爷身着大红袍服,神采奕奕,威风高雅,灵机一动,便将织成的土布梁了同样的颜色,给孩子裁一件新衣;王爷的帽子是不敢仿制的,怕犯僭越之罪,就用同样的布料给孩子做一个戴在头上的小披风,用丝线绣出眼睛、眉毛、鼻子、嘴巴、俨然一个虎头模样,脚上再穿上一双绣了虎头的鞋子,暗寓“无病无灾,长大当官”的美好意愿,在“百岁”(99天)这天打扮一新,头戴虎头帽,脚踏虎头鞋,自有一番喜庆气象。
如果生了女孩,则改用绿色染布,做成虎头帽、虎头鞋,穿戴起来,谓之“绿娘子”,同样有望女成凤之意。
虎头鞋和虎头帽的风俗,就这样,在大沽河畔流传了两千余年,并逐渐传播到半岛地区。
这些手工艺品既有观赏价值,又有实用价值。
其中虎头帽、虎头鞋分为男孩、女孩穿戴用,不同的颜色及样式表达了不同的寓意。
男孩头戴虎头帽,用丝线绣出眼睛、眉毛、鼻子、嘴巴,成一个虎头模样,脚上再穿上一双绣了虎头的鞋子,暗寓“无病无灾,长大当官”的美好意愿,在“百岁”(99天)这天打扮一新,头戴虎头帽,脚踏虎头鞋,自有一番喜庆气象。
如果生了女孩,则改用绿色染布,做成虎头帽、虎头鞋,穿戴起来,谓之“绿娘子”,同样有望女成凤之意。
布老虎既可以用来作为家庭摆设,又可用来作为儿童的枕头,美观舒适,而且寄予了家长对子女成长的良好祝愿。
布老虎、虎头帽、虎头鞋制作工艺流传于民间,通过家庭母女、婆媳之间代代相传,在幼儿百日时由其女性长辈制作,俗称“姥姥的帽子舅母的鞋”,一般为男红女绿,取意为“红官绿娘子”,祝愿儿童长得虎头虎脑,生龙活虎,男孩长大后出将拜相,女孩找个好婆家。
这种手工艺制品做法古朴,在青岛地区流行很广,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孩子健康成长的殷切期望,反映的是劳动妇女的勤劳、朴实和善良,凝结了中国古代妇女千百年来的勤劳和智慧,同时表明这种代代相传的手工艺有着极其可观的人文价值和市场前景,是全人类非常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由于这种手工加工费时费力,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老年妇女的相继谢世,沽河两岸的村庄中,虎头鞋和虎头帽已极为罕见,现仅在该镇的毛公泊、孙家两村才能发现,掌握这项技能的仅有为数几个的老年农村妇女,平均年龄在65岁以上,几成绝响。
2006年,移风店镇党委政府对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进行了及时挖掘、保护,对相关资料进行了搜集和整理,采取有效措施加以保护。
同时积极向上级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使这一民族瑰宝得以发扬广大。
(即墨市移风店镇人民政府)柳腔介绍柳腔这一剧种大致产生于清代中叶的即墨西部地区,逐渐形成后流行于胶东一带。
《中国地方戏曲集成》载:柳腔是由民间说唱“本肘鼓”演变形成的。
又称“老拐调”、“哦嗬唵”。
他和苏北的淮海小戏、山东的五音戏、柳琴戏等剧种有一定的近缘关系。
与茂腔有着情缘关系,被称为“姊妹花”,同被誉为“胶东之花”。
即墨县文化馆于1953年12月,在山东省文化事业管理局戏剧组的指导下,对柳腔的形成过程作过较详细的调查。
据该调查报告称:“乾隆十三年(1748年)时,年景不好,水旱虫灾,相继袭来,群众生活无法维持。
西边(指即墨县以西)各县的群众背井离乡,四处逃散,来即墨者甚多。
因乞讨困难,便利用他们那里的小调,在乞讨时演唱。
当地群众称他们演唱的戏为‘周姑子’,即‘肘鼓子’,传到本地又称‘本肘鼓’。
‘肘鼓子’最初传到即墨后,当地群众非常喜欢,便有人跟他们学唱,学唱者最多的地区是即墨西部靠沽河一带的刘家庄、吕戈庄、挪城、丰享庄等村庄。
”后来,本肘鼓与即墨当地的民间小曲、秧歌相互融合,经历了一段时间,不仅声调发生了变化,而且有说唱体逐步演变为板腔体。
初期,演唱形式比较简单,配乐只有一只手鼓或一副呱嗒板,每次演出只有三五个演员,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有时根据剧情需要一个演员兼演同一剧中的几个角色。
演员的化妆、服装和脸谱也没有严格规定,演唱者于农闲时节和节日期间在集市村镇的街头巷尾坐下就演唱,被称为“攀凳子”。
虽然形式简单,表现粗俗,但却生动有趣,深受群众欢迎。
这样的演出形式持续了100多年。
在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编纂的《即墨县志.风俗》中,有“上元蒸面作灯……门结松棚,挂灯火,放花爆,陈杂剧三日夜”的记载,肘鼓子戏--柳腔,当在“杂剧”中无疑。
1900年前后,柳腔受莱阳县“四弦小调”的影响,采用了四弦胡琴(称“四根弦”或“四胡”)伴奏,配以唢呐帮腔。
初用四胡伴奏时,因没有乐谱,琴师拉的和演员唱得不能完全协调,它们之间就互相配合着往上“溜”,因而被人们称为“溜腔”。
后来,艺人们觉得“溜”字不雅,就借用同音字“柳”字,正式定名为“柳腔”。
由于柳腔在即墨境内广为流传,因而人们称即墨为“柳腔之乡”,称柳腔为“即墨柳腔”。
柳腔作为一种地方戏剧大体形成后,便开始走上舞台,每逢年节庙会,艺人们便临时搭班登台演出。
在演出过程中,伴奏乐器逐步完善,角色分工越来越细,化妆、服饰和脸谱也有了较严格的要求,流传的地区也更为广泛。
清代吴长元在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至五十年编辑的《燕兰小谱》中,记述了从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至成书的十余年里在京演出的“花部”演员26人,其中列为第二名的就是即墨人于永亭,而且被誉为“名辈”。
花部也称“驳杂”、“乱弹”,是对表演粗犷、语言通俗的梆子、戈阳腔等地方戏的泛称。
柳腔亦属梆子戏系统,即墨人于永亭所唱的梆子戏当脱离不开原始柳腔“肘鼓子”的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