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脑防治知识

合集下载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常识介绍及防治4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常识介绍及防治4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知识流行性脑脊髓膜炎(epidemic cerebrospinal meningitis)简称流脑。

是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化脓性脑膜炎。

临床表现为发热、头痛、呕吐、皮肤粘膜瘀点,瘀斑及颈项强直等脑膜刺激征。

本病于1805年由瑞士Vieusseaux描述。

1887年Weichselbaum从脑脊液中分离出脑膜炎双球菌。

我国于1896年李涛在武昌正式报告。

属于呼吸道传染病。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灾害影响各种自然灾害会破坏人的生存环境,打乱正常生活和生产秩序,影响人的身体健康和身心健康。

如出现旱灾时,干旱会引起上呼吸道炎症,上呼吸道的皮肤粘膜受到损伤,为Nm侵入人体打开了门户。

气候干燥,尘土飞扬,有利于Nm在人群中散播。

在非洲脑膜炎带内,流脑流行就是发生在干旱季节,进入雨季后流行终止。

当发生洪涝灾害和地震时,大量的房屋倒塌,灾民居住条件拥挤以及环境卫生和室内卫生条件也差,这些都会促使呼吸道传染病暴发流行。

此外,还有大批灾民向非灾区转移,大量人群流动,可能会传入流脑传染源,使易感人群被感染而发病。

1966~1967年在我国出现了空前的人群大流动,导致发生了全国性流脑大流行,发病率为403/10万,死亡16万多人。

灾民的生活条件和卫生环境均很差,常发生上呼吸道感染和腹泻。

这些疾病将会降低灾民对疾病的抵抗力,易被Nm感染而发病。

在流脑流行季节前对15岁以下儿童注射流脑菌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预防措施。

在流脑的预防实践中国际上所用的菌苗是Nm A群或C群单价、(A+C)群双价、(A+C+Y+ W135)群4价荚膜多糖菌苗以及C群荚膜多糖与蛋白质结合的结合菌苗,目前我国仅有A群和C群Nm荚膜多糖菌苗。

1980年国内研究的A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获准应用,共注射1 312万人,对其中的127 044人进行了流行病学效果考核,保护率为93.6%。

该菌苗在我国应用十几年已经控制了由A群Nm引起的流脑流行。

★流脑的预防措施有哪些(一)流行前期的预防措施1.在流行前期有计划地开展几次群众性卫生运动,清扫周围环境和室内卫生,注意通风换气,勤晒衣被和儿童玩具,可以预防此病传播。

流脑预防和控制

流脑预防和控制
临床诊断病例:疑似病例皮肤、黏膜出现一点或淤斑者为临床 诊断病例。
确诊病例:疑似或临床诊断基础上,具有下述任一项者做为确 诊病例。
1、病原学:瘀点(斑)组织液,脑脊液涂片可见革兰氏阴性 肾行形双球菌;或脑脊液或血液培养脑膜炎奈瑟菌阳性;或检测 到脑膜炎奈瑟菌特异性核酸片断。
2、免疫学:急性期脑脊液、血液检测到Nm群特异性多糖抗原;
在本辖区内出现首例流脑病例时,县级疾病预防控 制机构应对病人所在地的医疗机构开展病例搜索,必要 时开展省级疾病预防控制 机构要派人对死亡病例开展流行病学调查。
(2)密切接触者调查
密切接触者指同吃同住人员,包括家庭成 员、托儿所,幼儿园、学校里的同班者及处在 同一小环境中的人群。
人群带菌率>20%,提示可能发生流行;流行期间人群带菌 率可达50%。
疾病简介
传播途径
带菌者和患者咳嗽、喷嚏等产生飞沫,经空气 传播。
易感者
人群普遍易感,3月龄以上婴儿有发病者,6月2岁婴儿发病率较高。
内容提要
流脑疾病简介 流脑流行情况
流脑的监测 预防控制措施
内容提要
流脑疾病简介 流脑流行情况 流脑的监测 预防控制措施
瘀点(斑)组织液标本:选病人皮肤上的新鲜瘀点 (斑),消毒后用针头挑破,挤出组织液,涂片镜 检。
有条件的医疗机构要分别采集2份脑脊液和血 液标本,其中1份供自行检测用,应开展涂片检测、 病原培养分离、抗原检测、抗体检测和核酸检测, 另1份由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检测。 (2)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标本检测
或恢复期血清流脑特异性抗体效价较急性期呈4倍或4倍以上升高。
监测内容
流行病学监测 1.病例的发现与报告 (1)执行职务的医务医护人员和检疫人员、疾病预 防控制人员、乡村医生、个体开业医生均为责任疫 情报告人。 (2)各级医疗机构及其执行职务的人员发现流脑监 测病例时,应当遵循属地管理原则。城市必须6小 时以内,农村必须在12小时以内报告。 (3)已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医疗机构,要认真做好 网络质保工作。,尚不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医疗机 构,要按照有关规定和要求,认真填写传染病报告 卡,及时报出。

流脑1

流脑1

普通型临床表现
4.普通型 恢复期 (1-3周) 体温下降; 1.上呼吸道感 瘀点瘀斑消失或溃烂结痂愈合; 染期 颅高压症状、脑膜刺激征、脑实质损害征象 2.败血症期 3.脑膜炎期 好转;
4.恢复期
暴发型
分型: 1.休克型 2.脑膜脑炎型 3.混合型 多见于儿童。 起病急骤、病情凶猛,如不 及时抢救可于24小时内死亡。
临床表现
坏死性紫癜 炎性血管内血栓形成 皮肤深部溃疡
普通型
临床表现
3.脑膜炎期
多与败血症期症状同时出现,持续2-5天 (1)发热、感染中毒症状 (2)中枢神经系统症状: 颅高压症状:剧烈头痛、频繁呕吐 脑膜刺激症:颈项强直、Brudzinski征和Kernig 征阳性 脑炎症程迁延 血培养可阳性。以间歇性发热、皮疹或瘀点、 多发性关节疼痛为特征。
慢性败血症型临床表现
慢性败血症 型皮疹 散在
分布的斑疹、丘疹、 瘀点
病原菌
鼻咽部
隐性感染
无症状携带者
上呼吸道炎症
上感期 血液 败血症期 败血症 菌血症
脑脊髓膜
脑膜炎期
脑脊髓膜炎 炎症吸收好转 恢复期

病原治疗
青霉素首选☆ 仍为高度敏感的杀菌药物,尚未出现明 显的耐药。 炎症时仅透过10%-30%,需大剂量,成 人每日20万U/Kg /日,儿童20-40万 U/Kg/日,连续 5-7天。尤适于败血症 患者。 为什么需大剂量?

病原治疗
氯霉素 疗程5~7days。 不良反应:骨髓抑制、再障,不作首选!
4.免疫学检查 特异性抗原检测 抗体检测 5.其他 核酸检测 LLT
并发症

继发感染:中耳炎、化脓性关节炎、心 内膜炎、心包炎、肺炎和眼内炎等

流脑防治工作总结

流脑防治工作总结

流脑防治工作总结
近年来,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在全球范围内持续肆虐,给人们的健
康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威胁。

为了有效地防控流脑疫情,各国政府和卫生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有力的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总结了一些经验和教训,以期在未来的防治工作中更加有效地应对流脑疫情。

首先,加强宣传教育。

流脑是一种高度传染性疾病,对人体的危害极大。

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对公众的宣传教育,让人们充分认识到流脑的危害性和传播途径,做好个人防护措施,及时就医。

同时,还要加强对医护人员和卫生工作者的培训,提高他们对流脑的识别和处理能力。

其次,加强疫情监测和报告。

及时准确地监测疫情动态,对流脑病例进行及时
报告和隔离,是有效防控流脑疫情的重要手段。

各级卫生部门要建立健全的疫情监测网络,及时掌握疫情动态,确保疫情得到及时有效的控制。

再次,加强疫苗接种。

流脑疫苗是预防流脑的主要手段,各国政府和卫生部门
要加强对流脑疫苗的研发、生产和推广,确保疫苗的供应充足,让更多的人接种流脑疫苗,提高人群的免疫力,有效防控流脑疫情的发生和传播。

最后,加强国际合作。

流脑是一种全球性的传染病,各国之间要加强合作,共
同应对流脑疫情。

在疫情监测、疫苗研发和技术交流等方面加强合作,共同为全球范围内的流脑防治工作做出贡献。

总之,流脑防治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各国政府和卫生部门共同
努力,加强宣传教育、加强疫情监测和报告、加强疫苗接种、加强国际合作,共同为有效防控流脑疫情做出努力。

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我们能够战胜流脑疫情,让人们能够健康地生活和工作。

流脑

流脑

(二)监测
流脑的监测包括对病例的监测与主动搜索,
健康带菌者监测,病原学监测,特殊人群监测
等,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医疗机构要尽可能在使用抗生素治疗 前采集病人脑脊液、血液、咽拭子标本,及时 送实验室检测。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应尽快开展 流脑病原、血清学诊断和药敏实验。
2、市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收集流脑病例的脑脊
全国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防治指南(试行)
一、报告与监测
(一) 疫情报告 按照《传染病防治法》规定,流脑作为 乙类传染病报告与管理。 执行职务的医护人员和检疫人员、疾病 预防控制人员、乡村医生、个体开业医生均为 流脑责任疫情报告人。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 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均为责任报告单位。 当出现暴发或者符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定义的疫情时,应当在2小时内向所在地县级 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并按照有关程序 逐级上报。
二、流行病学调查和预警预测
流脑是一种隐性感染率较高,病死率较高 的传染病。当出现一例流脑现症病人时,标志 着周围人群的带菌率已经处在较高的水平。由 于病人一般病情较重,基层医疗机构诊断和治 疗有一定困难。因此及时开展流行病学调查, 综合监测资料分析结果,及时对流行和暴发预 警和控制疫情非常重要。流行病学调查主要包 括病例的核实诊断、病例的个案调查、流行病 学现场调查等内容。
武汉市1993~2004年流脑报告病例数
发病数 120 100 80 60 40 20 0
19 93 年 19 94 年 19 95 年 19 96 年 19 97 年 19 98 年 19 99 年 20 00 年 20 01 年
103
17
22
25 17 15 13 16 7
20 02 年
7

全国流行性脑脊髓膜炎防控工作方案

全国流行性脑脊髓膜炎防控工作方案

全国流行性脑脊髓膜炎防控工作方案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以下简称流脑)是由脑膜炎奈瑟菌感染脑膜或脑脊髓膜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常在冬春季节发病和流行,以儿童多见。

流脑在我国一直是严重危害人民群众健康的传染病,建国后曾发生了3次全国性大流行。

自1985年开展大规模A群流脑疫苗接种后,发病率持续下降,近几年来发病率一直徘徊在0.2/10万左右的较低水平,但近两年来在局部地区仍存在暴发流行的隐患,流脑的病死率呈上升趋势,一些省份C群菌株引发的病例增多,流脑防治形势依然十分严峻。

为加强流脑的防控工作,保障群众的身体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制定流脑防控工作方案。

一、疫情报告与监测管理(一)疫情报告流脑作为乙类法定报告传染病,执行职务的医护人员、疾病预防控制人员均为责任疫情报告人。

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各类医疗机构均为责任报告单位。

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及其执行职务的人员发现流脑病例和疑似病例时,遵循疫情报告属地化管理原则,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内容、程序、方法和时限报告。

城市必须在6小时以内,农村必须在12小时以内进行报告。

已经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医疗机构,要认真、及时做好网络直报工作;尚不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医疗机构,要按照有关规定和要求,认真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并及时报出。

医疗机构还应负责流脑病例出院、转诊或死亡等转归情况的报告,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流脑病例转归的核实。

各级医疗机构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发现在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3天内发生3例及以上流脑病例,或者有2例及以上死亡时,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的要求报告。

(二)流行病学调查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到疫情报告后,应及时开展流行病学调查。

要对所有流脑病例和疑似病例开展个案调查,内容包括基本情况、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测情况、流脑疫苗接种史等(见《预防接种工作规范》流脑疑似病例个案调查表)。

小学流脑防治紧急预案案

小学流脑防治紧急预案案

一、预案背景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以下简称“流脑”)是由脑膜炎奈瑟菌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具有高度传染性。

为有效预防和控制流脑在学校的发生和传播,保障师生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确保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特制定本预案。

二、预案目标1. 及时发现和控制流脑疫情,降低疫情传播风险。

2. 保障师生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减少因病休学、死亡等不良后果。

3. 提高全校师生对流脑的认识和防控能力。

三、预案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我校师生员工,包括学生、教职工及其家属。

四、组织机构1. 成立流脑防治工作领导小组组长:校长副组长:副校长、教务处主任、德育处主任、卫生室主任成员:各年级组长、班主任、卫生室工作人员等。

2. 成立流脑防治工作小组组长:卫生室主任副组长:校医、班主任代表成员:各班卫生委员、生活委员等。

五、预防措施1. 健康教育(1)加强流脑防控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师生对流脑的认识和防范意识。

(2)通过主题班会、校园广播、宣传栏等形式,普及流脑的传播途径、症状、预防措施等知识。

2. 疫苗接种(1)按照国家免疫规划,对适龄学生进行流脑疫苗接种。

(2)对未接种或未完成接种的学生,及时通知家长补种。

3. 环境卫生(1)加强校园环境卫生管理,保持教室、宿舍、食堂等场所通风换气。

(2)定期对教室、宿舍、食堂等场所进行消毒,消除细菌滋生条件。

4. 疫情监测(1)建立流脑疫情监测报告制度,及时发现疑似病例。

(2)对疑似病例进行隔离观察,并及时上报相关部门。

六、应急处置1. 疫情报告(1)发现疑似病例后,立即向学校流脑防治工作领导小组报告。

(2)学校流脑防治工作领导小组接到报告后,及时向当地卫生健康部门报告。

2. 隔离治疗(1)对疑似病例进行隔离观察,防止疫情扩散。

(2)确诊患者按照国家相关规定进行治疗。

3. 疫情调查(1)对疑似病例的密切接触者进行追踪调查,了解其健康状况。

(2)对病例发病前后的活动轨迹进行调查,查找可能的感染来源。

流脑的防治知识

流脑的防治知识

流脑的防治知识1、什么是流脑流脑是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简称.2、流脑的病原体是什么流脑的病原体是脑膜炎双球菌.脑膜炎双球菌分为A、B、C等13个菌群,A群是常见的菌群.但近期在安徽等地发现的脑膜炎是由C群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C群脑膜炎双球菌的传染力比A群强,具有起病急,病情重等特点.3、流脑的传染源是什么流脑的传染源是带菌者和病人,病人在发病后10天内都有传染性.4、流脑的传播途径是哪些流脑是经呼吸道传播的.带菌者或病人的咳嗽,讲话、打喷嚏时的飞沫散播在空气中,健康人吸入这种带有脑膜炎双球菌的空气就有可能感染流脑.与带菌者或病人握手、拥抱、接吻等密切接触也有可能会感染流脑.5、哪些人容量感染流脑人群普遍容易感染流脑.但儿童是流脑的高发人群.6、流脑在什么季节最容易流行每年的1一4月是流脑病的高峰期.7、得了流脑有哪些症状得了流脑的主要症状是:发热、头痛、咽痛、全身酸痛、颈痛、喷射状频繁呕吐,四肢躯干以及粘膜可以发现瘀点出血点、瘀斑出血斑.症状重的出现高热、抽筋、昏迷.严重的病人可以在24小时内死亡.8、预防流脑有哪些措施预防流脑的主要措施是:1搞好室内外环境卫生;2经常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3多晒太阳,勤洗衣服,勤晒被服;4多到室外活动,加强体育锻炼;5不去或少去人群集聚或通风不良的场所;6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食用适量大蒜;715岁以下的儿童要打流脑疫苗进行预防;8养成不随地吐痰、不对着别人咳嗽、打喷嚏、吐口水和勤洗手、勤剪指甲等良好的卫生习惯;9有发热症状就要到正规的医院诊治.9、以往打的流脑预防针对预防C群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流脑有没有效果以往我区打的流脑预防针是针对A群脑膜炎双球菌的,对C群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流脑没有预防效果.我区在今年1月初已对满2周岁的年龄组儿童开展了“A+C群流脑疫苗”接种工作.建议15 周岁以下未接种“A+C群流脑疫苗”的儿童,到当地卫生院医院接种点接种.10、单位或家庭已经有了流脑病人怎么办单位或家庭内发生了流脑病人就要立即向领导和卫生部门报告,对病人要立即送医院进行隔离治疗,对密切接触者要进行医学观察,并在医务人员的指导下服药预防,应急接种“A+C群流脑疫苗”,对一般接触者要应急接种“A+C群流脑疫苗”,对环境要进行消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流脑防治知识
--------------------------------------------------------------------------------
发布时间:2005-2-4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是由脑膜炎奈瑟菌(又称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经呼吸道传播所发生的一种化脓性脑膜炎。

它发生在冬春季节,主要表现是突发高热、剧烈头痛、频繁呕吐、皮肤黏膜瘀点和脑膜刺激征,严重的还会有败血症、休克及脑实质损害。

一、病原学
脑膜炎奈瑟菌是革兰阴性双球菌,存在于带菌者鼻咽部及病人咽部、血液、脑脊液及皮肤瘀点中。

它产生的内毒素是主要致病物质。

它的细胞壁上有群特异多糖体,具有免疫原性,可用于制成多糖体菌苗或作分群及血清学诊断。

根据群特异性多糖体的不同,可将该菌分为A、B、C、D、H、I、K、L、X、Y、Z、29E、W135等13个菌群。

该菌对外界抵抗力弱,在日光、干燥、寒冷或高温下易死亡,常用消毒剂均能杀灭该菌。

二、流行病学
带菌者和流脑病人是本病的传染源。

流行期本病隐性感染率高,带菌者是更重要的传染源。

本病主要经呼吸道传播,病原菌主要通过咳嗽、喷嚏等经飞沫直接从空气中传播。

人群对本病普遍易感,15岁以下儿童发病率较高,5岁以下尤其是6个月至3岁的婴幼儿发病率最高。

成人多经隐性感染而获得免疫。

本病大多发生在冬春季11月—次年5月,3—4月为高峰。

这主要是因为,冬春季室内活动增多,接触频繁,有利于流脑的传播和扩散。

冬季寒潮侵袭、空气干燥、烟尘刺激、呼吸道感染较多,降低了呼吸道局部抵抗力,感染流脑的诱因增加。

三、发病机制
病原体侵入人体后是否发病及病情轻重取决于细菌数量及毒力强弱,更重要的是与人体防御功能有关。

一般发病为轻型,部分为中、重型。

败血症期主要病变是血管内皮损害,血管壁炎症、坏死及血栓形成,血管周围出血;皮肤黏膜局灶性出血;肺、心、胃肠道及肾上腺皮质等脏器亦可有广泛出血。

脑膜炎期主要病变部位在软脑膜和蛛网膜。

亦可在颅底,引起颅神经损害。

暴发型脑膜脑炎型病变除脑膜炎症外,脑实质也会受到损害,可引起脑疝。

慢性病人可发生脑室孔阻塞,导致脑积水。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本病的潜伏期为1-10天,一般2-3天。

临床上常分为普通型、暴发型、轻型。

普通型:最常见,占90%以上。

按疾病发展过程分为4期:①前驱期(上呼吸道感染期)多数人此期表现不明显。

可有低热、咽痛、咳嗽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持续1-2天。

②败血症期主要表现有:a.全身中毒症状:高热寒战、头痛、恶心呕吐、全身不适及精神萎靡等。

b.败血症:此期重要体征为皮肤黏膜瘀点或瘀斑,约70%-90%的病人出现。

起病后数小时,在躯干和四肢出现出血性皮疹,皮疹形状不规则、大小不等,开始为鲜红色,后为暗紫色,用手触摸有坚实感。

重症病人皮疹可迅速增多或融合成片。

少数病人脾肿大。

c.末梢血:白细胞总数明显增高,以中性粒细胞为主。

d.皮肤瘀点涂片。

e.血细菌培养。

持续1~2小时后进入脑膜炎期。

③脑膜炎期多与败血症期症状同时出现。

多发生在起病后24小时左右。

除败血症期症状外,主要表现:a.颅内压增高症状:剧烈头痛、频繁呕吐、烦躁不安,严重者可有谵妄、意识障碍及抽搐。

b.脑膜刺激征:颈强直、克氏征及布氏征阳性等。

c.脑脊液检查:是明确诊断的重要方法。

患者呈化脓性脑脊液的改变:颅压力升高、脑脊液外观混浊、白细胞明显升高(以中性粒细胞为主)、蛋白质含量高、糖和氯化物明显减少。

对颅压明显增高病人,腰穿时要预防脑疝,先静脉滴注甘露醇降颅压后再操作。

d.脑脊液细胞培养。

通常在2~5天进入恢复期。

④恢复期体温逐渐下降至正常,皮肤瘀点、瘀斑消失,大瘀斑中央坏死部位可形成溃疡,然后结痂而痊愈;症状好转,神经系统检查正常。

一般在1~3周内可痊愈。

约10%~30%的病人可出现口唇疱疹。

暴发型:起病急,进展快,病情重,病死率高,预后差。

儿童多见。

临床上可分为3型:
1、休克型:起病急,寒战高热,严重者体温不升高,伴头痛、呕吐及全身严重中毒症状,精神萎靡、烦躁不安及意识障碍。

全身皮肤黏膜广泛瘀点、瘀斑,可迅速融合成大片。

循环衰竭表现为面色苍白、四肢末端厥冷、发绀、皮肤呈花斑状、脉搏细数甚至触不到、血压下降甚至测不出。

但大多没有脑膜刺激征。

可有呼吸急促、易并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脑脊液大多澄清、细胞数正常或轻度增加。

2、脑膜脑炎型:主要表现为脑实质损害。

病人表现出明显颅内压增高现象,出现频繁抽搐、意识不清、昏迷甚至出现脑疝、呼吸衰竭。

3、混合型:以上两型同时或先后出现。

病死率高。

轻型:多见于流脑流行后期,病变轻微。

婴幼儿及老年流脑的特点
婴幼儿流脑的临床表现不典型,可有咳嗽等呼吸道症状及拒食、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有烦躁不安、尖声哭叫、惊厥及囟门隆起,脑膜刺激征(颈项强直)多不明显。

老年流脑中暴发型发病率高。

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多见、意识障碍明显、皮肤黏膜瘀点瘀斑发生率高。

发热时间长,多在10天左右;并发症多,预后差,病死率高。

白细胞数可能不高,显示病情重、机体反应差。

诊断
根据流行季节:多为冬春季,儿童多见,当地有本病发生及流行。

根据临床表现:突发高热、剧烈头痛、频繁呕吐、皮肤黏膜瘀斑及脑膜刺激征。

严重者可有败血症、脑实质损害,而有感染性休克、循环衰竭、意识障碍、惊厥及呼吸衰竭。

根据实验室检查: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均明显增高。

脑脊液检查颅压升高及化脓性改变。

细菌学检查阳性即可确诊。

鉴别诊断
要和其他细菌引起的化脓性脑膜炎相鉴别,如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亦可引起化脓性脑膜炎,需与本病加以鉴别。

结核性脑膜炎起病缓慢,无皮肤瘀点,脑脊液改变为非化脓性。

流行性乙型脑炎发生于夏秋季,无皮肤瘀点,脑脊液改变和细菌学检查可以鉴别。

中毒性菌痢无皮疹、脑脊液正常、大小便常规较多脓细胞、细菌培养显示痢疾杆菌阳性。

其他败血症休克型须与其他细菌引起的败血症及感染性休克鉴别。

五、本病的治疗
普通型:
一般治疗按呼吸道传染病隔离,补充足够液体及电解质,预防并发症。

病原治疗尽早足量应用细菌敏感并能通过血脑屏障的抗菌药物。

青霉素G为首选药物,头孢菌素也常用。

对症治疗①按呼吸道传染病隔离;②抗炎;③退热;④降颅压。

暴发型:
常见分为休克型脑膜脑炎型:
休克型的治疗病势凶险,应积极救治。

①病原治疗。

②纠正休克。

③用肾上腺皮质激素,休克纠正即停用,一般不超过3天。

④治疗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应及早应用肝素,同时输新鲜血、血浆及应用维生素K和凝血因子。

脑膜脑炎型的治疗包括:①病原治疗。

②减轻脑水肿及防止脑疝:是本型病人治疗的关键。

可用20%甘露醇。

如症状严重,可交替加用50%葡萄糖40-60ml静脉推注,直到颅高压症状好转。

③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④呼吸衰竭治疗:吸氧,在应用脱水治疗同时,可应用呼吸兴奋剂如洛贝林、可拉明等。

注意患者体位及吸痰,保持呼吸道通畅,可行气管切开或应用呼吸机。

⑤高热惊厥的治疗:应用物理或药物降温。

应用镇静剂,必要时可用亚冬眠疗法。

六、预防
1、管理传染源早期发现、就地隔离治疗,隔离至症状消失后3天,一般不少于病后7天。

密切接触者应医学观察7天。

2、切断传播途径搞好环境卫生,保持室内通风,勤晒衣被。

尽量不要到人群密集和通风效果差的公共场所去,避免与流脑病人的接触。

3、提高人群免疫力对易感人群进行预防接种。

由于A群流脑双球菌是活跃于我省的主要流脑菌群,所以A群菌苗属于计划免疫苗(对儿童按程序免费接种),而新型的A+C 混合菌苗属于有价苗,如果要注射需要自付费用。

4、每天吃些大蒜头,可以杀灭口腔及鼻咽部的致病菌,有一定的预防效果。

5、对于密切接触者可用复方新诺明进行药物预防,规定剂量连用3天。

6、如出现发热、头痛、喷射样呕吐、皮肤黏膜出现瘀点或瘀斑等症状,要及时去医院急诊室就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