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与中国企业家精神_汤一介

合集下载

儒家伦理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综述

儒家伦理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综述

儒家伦理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摘要:本文通过考察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儒家伦理的作用,并分析儒家伦理贯穿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过程中。

资本主义经济的不断发展也潜移默化的受到儒家伦理思想的影响,文章认为儒家的伦理思想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儒家伦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儒家文化是中国古代的正统文化,其伦理价值观直接主导二千多年来人们的思维模式,对各个时期的社会秩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现阶段继承和发展传统的优秀的儒家文化,有利于个体的完善和社会的整体和谐。

在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过程中,儒家伦理与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有着息息相关的联系。

一.儒家伦理与资本主义关系问题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1987 )和《儒教与道教》(1995 )中提出了一个值得我们反复思考的问题:中国(或儒家文化)为什么没有出现西方那样的资本主义?,韦伯研究的结论是:新教伦理与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的精神动力之间的生成关系;而儒家伦理与东方资本主义发展的精神阻力之间的生成关系。

他的基本结论是:儒家伦理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首先将经济发展与儒家伦理联系在一起的国家是日本,日本在19 世纪后期至20 世纪初成功地实现了近代化二。

战后,日本的再次崛起, 1 以及“东亚四小龙”等国家和地区相继开始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直到20 世纪末,中国大陆经济的迅速发展,这些事实不仅改变了东西半球的经济力量对比,而且对韦伯的理论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2 直接影响到东西方学者有关现代化的道路与模式及东方民族固有的历史文化传统(特别是儒家传统)在现代化进程中所可能扮演的角色等重大理论问题的重新认识(杜维明,1989 ;沟口雄三,1991 ;Nakano, 1995 ;Ornatowski ,1996 ;禹- 卡明斯,1998 ;盛邦和,1998 ;陈荣耀,1999 ;森岛通夫,2000 ;成中英,2001 ;Picard ,2001 ;Sato ,2002 ),并且学术界对此问题的兴趣是广泛而持续的。

儒家经典与创新创业精神论语中的商业智慧

儒家经典与创新创业精神论语中的商业智慧

儒家经典与创新创业精神论语中的商业智慧在《论语》中,有许多关于商业智慧的警句和格言,这些经典的儒家思想与创新创业精神相得益彰,对于现代商业社会仍然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本文将通过分析《论语》中的相关章节,探讨儒家经典如何启示和影响创新创业者的商业智慧。

首先,孔子强调诚信和道德在商业中的重要性。

在《论语·为政》中,孔子说:“政之所兴也,丘未能一也。

”这句话强调了一个人的品德和能力对于创业成功的重要性。

在商业活动中,诚信是建立信任和良好商业关系的基础。

只有具备诚信和道德的商业行为才能够获得长期的成功。

其次,儒家思想鼓励个人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在《论语·颜渊》中,孔子说:“吾有未见能见者,其孰能识焉。

”这句话强调了创新的重要性。

创业者应该坚持不懈地追求个人能力和知识的进步,不断探索和创新,才能在激烈的商业竞争中获得优势。

此外,孔子提出了合作和团队精神的重要性。

在《论语·公冶长》中,孔子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句话强调了合作伙伴在创业过程中的重要性。

无论是与同事、合作伙伴还是客户之间,良好的团队合作关系和人际关系都是创业成功的关键。

此外,在商业活动中,儒家思想还强调了谦逊和谨慎的重要性。

在《论语·公冶长》中,孔子说:“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这句话告诫人们要时刻保持学习的谦虚,不仅要不断学习新知识和技能,还要不断吸取他人的经验和教训。

创新创业者应该保持谨慎的态度,不骄不躁,不断完善和改进自己的商业模式和经营策略,才能在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

总之,儒家经典中的商业智慧深刻影响了人们的创新创业态度和商业行为。

诚信和道德、积极进取、合作团队、谦逊谨慎等,都是儒家思想对商业社会的珍贵财富。

创新创业者应当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儒家智慧的运用,将其融入到商业实践中,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商业世界中取得成功。

此外,儒家的商业智慧也具有一定的时代特性,可以结合当今社会和经济发展的特点进行思考和运用。

儒家思想对方太集团企业管理的影响

儒家思想对方太集团企业管理的影响

儒家思想对方太集团企业管理的影响一、管理理念儒家思想强调仁爱、诚信、正义等价值观念,对方太集团企业管理理念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在儒家思想中,仁者爱人,以仁为本,注重礼节、谦卑、谦虚、尊重他人,这与企业管理中的员工关系、沟通以及企业文化建设等紧密相关。

方太集团在企业管理中也倡导以人为本,重视员工的人格尊严和自我价值的实现,通过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营造共同成长的企业文化氛围。

这种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具有儒家思想的影子,使得企业更加关注员工的幸福感和工作满意度,从而提高员工的归属感和忠诚度,对企业的长期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企业文化儒家思想强调道德规范、行为准则以及人伦关系的优先重视,这对方太集团企业文化建设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方太集团在企业文化建设中,注重塑造核心价值观和道德规范,以传承中华文化,弘扬儒家思想为出发点,努力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

通过儒家思想的影响,企业文化更加注重个体与集体的和谐关系,强调员工责任感、家庭观念和社会责任感。

这种企业文化的建设有利于加强企业各层级之间的协作与合作,提高员工的团队意识和归属感,增强企业凝聚力和竞争力,使企业能够更好地应对市场竞争和变化。

三、管理方法儒家思想中的仁爱、诚信、正义等价值观念,对方太集团企业管理方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方太集团在管理方面秉持诚信、公平、公正的原则,遵循儒家思想中的道德规范,强调员工诚实守信、言行一致,做到言而有信、以德立身。

这种管理方法有助于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和出色完成工作任务的能力,同时也有助于增强企业内外部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的信赖和认同。

四、领导风格儒家思想对方太集团企业的领导风格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儒家思想中的“君子之道”倡导为人师表、为民服务,这可以使企业领导者主动承担起责任和义务,引领员工共同成长。

方太集团的领导者秉持儒家思想的精神,注重以身作则,树立道德榜样,建立良好的企业道德风尚。

这种领导风格有助于增强员工对领导者的信任和信心,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使整个团队更加凝聚并朝着共同目标努力。

儒家文化与企业管理理念

儒家文化与企业管理理念

儒家文化与企业管理理念第一章:引言儒家文化是中国文化中最为重要的一种文化。

其哲学思想影响了中国几千年来的社会和政治制度,也对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儒家文化也开始渗透到企业管理领域。

本文将探讨儒家文化如何影响企业管理理念,以及儒家文化如何为企业管理提供帮助。

第二章:儒家文化的基本思想儒家文化的基本思想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仁、礼、智、信。

其中,仁是儒家文化的核心思想,也是企业管理理念的基础。

仁是指以人为本,关注人的情感需求和心理状态,具有正义、善良、宽容和公义的品质。

礼指的是社会良好习惯,如尊老爱幼、尊师重道等,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

智是指智慧和知识,是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和企业竞争力的关键。

信是指诚信、守信和信任,是建立合作关系和健康发展企业的基础。

第三章:儒家文化对企业管理理念的影响1. 企业文化建设儒家文化强调的仁、礼、智、信等品质都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基础。

企业要营造相互尊重、信任和团结合作的文化氛围,才能实现企业健康发展。

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要注重人文关怀,员工福利、岗位培训、员工关系处理等方面都需要体现儒家文化的精神。

2. 领导者的作用儒家文化历来强调领导者的作用,为人师表、自身修养、以身作则等都是儒家文化对领导者的要求。

企业的领导者要发挥仁爱、公义、宽容等美德,以身作则,引领员工走向正确的道路。

同时,领导者还需要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以智慧指导企业的发展。

3. 企业道德建设儒家文化强调的信、仁等观念,都是企业道德建设的基础。

企业需要营造诚信、守信和信任的文化氛围,建立核心价值观,使企业的道德底线不断提高。

只有形成了良好的企业道德,企业才能真正拥有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第四章:总结儒家文化与企业管理理念的结合,使企业管理更加人性化、稳定和有序。

企业在进行管理决策时,如果能够注重儒家文化的影响,有利于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同时,企业的文化建设、领导力培养和道德建设等方面,也都需要体现儒家文化的思想。

儒家经典中的思辨智慧与创新创业的启示

儒家经典中的思辨智慧与创新创业的启示

儒家经典中的思辨智慧与创新创业的启示儒家经典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不仅包含着古代智慧的结晶,也对现代人们的思考和行为方式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这些经典中,我们可以发现许多思辨智慧与创新创业的启示,它们不仅有助于我们提升个人素养,还能为创新创业提供充分的思想支持。

一、仁爱与和谐儒家经典强调了仁爱与和谐的重要性。

在《大学》中,孔子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仁义道德。

在创新创业过程中,我们应该以人为本,注重员工的尊重和关爱,搭建和谐的内部环境。

只有员工们心无旁骛,才能充满创造力地投入到工作中,为企业的创新创业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二、学问与实践相结合儒家经典强调学问与实践的相结合,强调知行合一,这对于创新创业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

在《论语》中,孔子提出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观点,强调了知识的不断学习与实践的紧密结合。

在创新创业中,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是远远不够的,我们需要将所学运用于实践,并持续地反思和改进,只有这样才能取得实际的成果。

三、合作与协调儒家经典强调合作与协调的重要性。

在《中庸》中,孔子提出了“和而不同”的观点,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

在创新创业中,我们需要倡导团队合作,尊重他人的不同观点,在合作中实现思想的碰撞与升华。

只有形成良好的合作氛围,才能集中优势资源,实现创新创业的目标。

四、持续学习与自我完善儒家经典强调持续学习与自我完善的重要性。

在《论语》中,孔子提出了“温故而知新”的观点,强调了不断回顾和学习过去的知识经验,并结合当前的实际进行创新。

在创新创业中,我们需要不断学习新知识,保持对新技术和发展趋势的敏锐触觉,以应对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

五、坚守中庸与尊重传统儒家经典强调坚守中庸与尊重传统的重要性。

在《中庸》中,孔子提出了“中庸之道”的观点,强调了在行为中保持适度与平衡。

在创新创业中,我们不宜盲目追求冒险和激进,而应在保持创新的同时尊重传统,坚守核心价值观。

弘扬儒学优秀传统文化——汤一介教授一席谈

弘扬儒学优秀传统文化——汤一介教授一席谈

中国是 世界 四大文明古 国之一 , 中
撰写《 中国儒学史》包括总论 、 , 先秦 、 两
汉、 魏晋南 j 朝 、 匕 隋唐 、 宋元 、 、 、 明 清 近
华文化在世 界范围同样有着广泛而深刻 的影响 ,儒家思 想和典籍 已经成为全人
类的共同财富。.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特 别是各种问题的出现 ,人们越来越认识 到文化的价值和意义。 近些年来 , 世界思 想界 出现 了发掘 、研究古代思想 智慧 和
这一 目的 ,我们 在工作 中既吸收了传统
的有效做法 ,又 采取了一些新 的技术 手
段。 比如 ,儒藏》 华本 和大全本 都将 出 《 精
阳互补和谐 与永久变易以及天人合一的
6 人才开发 2 0 ・ 063 孑 子学 院” 备忘录 , 申明, 并 中汉办将再 与墨西哥国立 自治大学 、瓜达拉哈拉大 学、 新莱昂州大学和尤卡坦达大学协商共
朝结束 , 续编则有选择地收录民国以后
的儒学 著作 。正 编的 内容按 传统 的 分 类, 主要包 括“ 经部 ” 的大部 或全部 ,史 “ 部” 的部 分 , 子部 ” “ 的儒 家类 等 和 “ 集 部” 中总集 的部 分和别集 的部分 。在此
基 础上 , 增加 两部 : 部 为新 发现 的 再 一
划办 的要求 , 们必须把 《 藏 》 我 儒 做成精
品 ,力争取得具 有重大学术价值 和对海
内外 有重 大影 响的标志性 成果 。为达 到
60余部儒 家典 籍 、 1亿 字 的《 00 约 0 儒藏 》
大全本 , 以及著 录两万余 部儒家 典籍 的 《 儒藏总 目》 。目前 , 各项 工作正 在紧张 有 序地进行 。
我 国传统 的思想文化有儒 、 、 释 道之

汤一介丨科学可以解释生死,解决不了人们的生死观

汤一介丨科学可以解释生死,解决不了人们的生死观

汤一介丨科学可以解释生死,解决不了人们的生死观生死问题是人类终极关切的一个重要问题,因此它是哲学和宗教必须讨论的问题之一。

在中国传统思想中儒释道对这个问题都曾讨论过,而且有着很不相同的态度。

这个问题可以从两个方面的比较来进行讨论:(1)儒家和道家(2)佛教和道教一儒家和道家:儒家把生和死都看成是一种社会责任,而道家的生死观则是顺应自然儒家生死观的基本观念是“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因此它更注重的是生前,而非死后。

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

”生时应尽自己的责任以实现其“天下有道”的和谐社会的理想,这个理想是要靠人的努力来实现的,“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人虽是生活在现实社会之中的有限的个体,但却要超越有限的自我,以体现“天道”之流行,“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虽然儒家更重视生前的社会责任,但对死后也不是全然不顾。

照儒家看,人可以做到不朽。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载有一段故事,此当为儒家所提倡“不朽”观念之本:二十四年春,穆叔如晋,范宣子逆之,问焉,曰:“古人有言曰:'死而不朽’,何谓也?”穆叔未对。

宣子曰:“昔匄之祖,自虞以上为陶唐氏,在夏为御龙氏,在商为豕韦氏,在周为唐杜氏,晋主夏盟为范氏,其是之谓乎?”穆叔曰:“以豹所闻,此为谓世禄,非不朽也。

鲁有先大夫曰臧文仲,既没,其言立,其是之谓乎?豹闻之,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若夫保姓受氏,以守宗祊,世不绝祀,无国无之,禄之大者,不可谓不朽。

”这段故事就是儒家所提倡的“三不朽”,它一直影响着中国社会。

魏文帝《与王朗书》中说:“生有七尺之形,死唯一棺之土,唯立德扬名,可以不朽。

”明儒罗伦有云:“生而必死,圣贤无异于众人也。

死而不亡,与天地并久,日月并明,其唯圣贤乎!”(《文集》)圣贤之不同于一般人就在于他们生前能为社会在道德、事功和学问上有所建树,虽死,其精神犹可以“与天地并久,日月并明”,这就是所谓的“不朽”。

这种“不朽”只是精神上的,它只有社会的、伦理道德的意义,而和自己的生命没有什么直接联系。

儒家思想与企业文化

儒家思想与企业文化

儒家思想与企业文化关于儒家思想与企业文化(精选5篇)儒家思想是先秦诸子百家学说之一, 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儒家思想与企业文化, 仅供参考, 希望能够帮助大家!儒家思想与企业文化篇1一、儒与商1.儒与商儒家思想是中华民族传承久远、历久弥新的优秀文化。

两千多年来, 每一位卓有成就的政治家、商人所秉持的做人、处事、经商的原则, 无一不受其影响。

儒家文化传统中关于劳作有时、勤勉刻苦、锐意进取、坚韧不拔的精神, 塑造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和中国企业家吃苦耐劳的品质。

2.千古至儒, 今日名商儒家思想强调锐意进取的积极入世, 从古至今的名儒无不诚意、正心、修身, 以求实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与抱负。

今天, 许多深受儒学影响, 有着振兴民族企业理想的企业家, 崇尚儒商管理模式, 积极推进儒学进企业, 是有着远见卓识的中华名商。

二、儒家思想与企业文化儒学是一种人学, 儒家的核心价值是做人的道理。

儒学同样可以看作是“内圣外王”的社会管理学, 而对社会的管理和企业的管理, 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

1.企业文化与企业发展企业文化是西方市场经济条件下兴起的管理学说, 它重视企业的群体意识和人在管理中的作用, 在现代管理中突出了精神和文化的力量。

现在, 企业文化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无形力量与强大助推力。

2.适合中国的企业文化——儒学盛, 企业兴西方企业文化在发挥其作用的同时, 并不能完全与中国文化精神相融。

中国的企业文化要走向成熟, 必须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 将西方企业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

而深深积淀在我们民族心理与民族性格之中的儒家文化, 必然将渗透到现代企业的管理当中。

1)企业哲学2)企业的价值观3)企业精神4)企业道德三、以人为本以“人”为本, 是儒家所倡导的基本价值观, 也是企业建设发展的根本。

“得人心者得天下”, 一个有远见卓识的企业家必须重视以“人”为本, 建立一支凝聚力强, 向心力强, 能打硬仗的队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92014.10马克斯·韦伯(1864-1920)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是西方世界讨论西方近代资本主义兴起和基督教新教伦理、特别是喀尔文教派之间关系的一部重要著作。

在八十年代该书曾引起过海内外学术界、特别是华人世界的广泛关注。

当时由于日本经济在二战后的快速发展,以及亚洲四小龙的崛起,使大家热烈地讨论“儒家伦理”与东亚经济起飞的关系问题。

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的《作者导论》中说:“资本主义和追求利润是同一的,而且永远要以连续的、合理的资本主义企业经营为手段获得新的利润。

”韦伯认为,作为企业家的一生必须不断地以钱生钱,而且人生便是以赚钱为目的,这种精神是“超越而又非理性的”,在这种精神的支配下,人必须用一切最理性的手段来实现这一目标。

(参见余英时《中国近世宗教伦理与商人精神》,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7年,6-7页)关于“韦伯氏”问题的讨论,也许现在已经过时。

我现在重提它是想从另外一个层面来讨论这一问题。

照韦伯的看法,西方近代资本主义精神是以不断获取利润为“目的”,而以“一切最理性的方法”为“手段”。

如果我们把“目的”与“手段”的问题改变成为:以增进人类社会福祉和企业家个人精神境界的提高为“目的”,而以一切最理性的方法不断赚钱为“手段”,从这个视角考虑经济的“目的”与“手段”的关系,也许比较符合儒家的理念。

在《周易·系辞下》中说:“何以聚人?曰财。

”意思是说,要用财富把老百姓凝聚在一起。

这里“财富”是“手段”,把老百姓凝聚在一起是“目的”,这也许是儒家哲学(儒学)的精神所在。

儒家并不是不讲利,而是要“取之有道”,不能“见利忘义”。

孔子说:“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孔子一生追求的是“天下有道”,这个“道”就是“人的福祉”,这才是儒家所追求的目标,但这个“目标”在人类社会进入到“现代”或者说是“后现代”的时候如何实现,我想也许应该以“一切最理性的方法不断获取利润”为“手段”来实现。

在这一为了增进人类福祉为“目标”,而以一切最理性的方法赚钱为“手段”的情况下,企业家个人的精神境界必会不断升华。

《周易·系辞下》中说:“利用安身,以崇德也。

”人们取得有效用的利益而安身,以达到对道德的推崇。

在人的精神境界不断升华中,其自我身心内外必定能和谐,有一个安身立命处,也就是宋朝儒学家所追求的“孔颜乐处”。

如果,我们真能做到以增进人类社会福祉为“目标”,把中国的社会应该是“以法治国”的社会,中国的社会应该是“以德育人”的社会。

如果中国的企业能是“以法治企业”,“以德教化员工”,那么儒家以修身为本的人文教化的资源是不是对我们的企业建设有意义呢?儒家思想与中国企业家精神编者按:前不久,我国著名哲学家汤一介在京逝世。

2006年,老先生曾有一篇论述儒家思想与企业家精神的文章,发表于当年《乾元国学通讯》第五期。

为纪念先生的治学精神和突出贡献,本刊特将这篇文章转载如下,相信读者会从中受到诸多教益。

文/汤一介“用一切最理性的方法赚钱”为“手段”,那么我们就真的是在做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大事业了,是做着“立大本行大道”的大事业了。

(《中庸》:“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而对个人自身说,其人生境界,又是寻得一个身心内外和谐的“安身立命”处。

所以朱熹说:“但能致中和于一身,则天下虽乱,而吾身之天地万物,不害为安泰;其不能者,天下虽治,而吾身之天地万物,不害为乖错。

其间一家一国,莫不皆然,此又不可不知也。

”如果自己的身心内外能够做到中正和谐,即使天下大乱,在自己和天地万物之间,对自己安宁康泰就不会有什么影响;如果自己的身心内外做不到中正和谐,既使天下治理得很好,自己的身心也将是不安和错乱的。

这对于“家”和“国”也一样,我们不能不了解这一点。

所以“人类社会福祉”和人自我身心内外的和谐是息息相关的。

因此,中国的儒家哲学思想对解决今天人类社会以及个人的身心性命也许仍然有意义。

为此,我想简单谈谈“儒学”对当代人类社会有什么意义,它和中国企业家精神的塑造是不是也有些关系。

要了解“儒学”对当代人类社会有什么意义,先得了解当前人类社会存在着一些什么要解决的问题,而“儒学”能不能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有意义的思想资源。

当前人类社会存在的重大问题有什么?我认为,归纳起来有三大问题:一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目前人与自然的矛盾已发展到了十分严重的地步;二是,“人与人”之间的问题,这包括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社会),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之间的问题,这中间的矛盾极其复杂而难以解决;三是,个人自我身心内外的问题,个人的身心内外的矛盾已成为时代病。

也就是说,当前人类社会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人和自然的矛盾”、“人和人的矛盾”、“人自我身心内外的矛盾”,这些矛盾如何解决?儒家思想能否为解决这些矛盾提供某些有意义的思想资源?我认为,我国儒学的“天人合一”、“人我合一”、“身心合一”也许可以为我们解决上面提到的三大矛盾,提供某些有意义的思想资源。

下面我对儒家哲学关于“天人合一”(“合天人”)、“人我合一”(“同人我”)、“内外合一”(“一内外”)作点介绍,至于能否对企业管理有用,是否对塑造中国企业家精神有意义,这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了。

不过我想,它也许可以为企业家提供一条从宏观上考虑问题的思路。

我们的地球,为什么会发生“生态问题”?也许原因很多,但是人类对地球自然环境的破坏,是造成当前生态问题的主要原因。

1992年世界1575名科学家发表的一份《世界科学家对人类的警告》中提到:人类和自然正在走上一条相互抵触的道路。

我认为,这是由于近两三百年,在工业化、现代化进程中对自然的利用和征服,虽然对改善人类生活条件起着巨大的作用,但同时也由于对自然资源的无情破坏、过量和无序开发,严重地破坏了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

这样一种情况的发生,不能不说和西方文化传统的“天人二分”观有关系,罗素的《西方哲学史》中说:“笛卡尔的哲学完成了或者说极近完成了由柏拉图开端而主要因为宗教上的理由经基督教哲学发展起来的精神、物质二元论,笛卡尔体系提出来精神界和物质界两个平行而彼此独立的世界,研究其中之一能够不牵涉另一个。

”这就是说,西方文化传统曾长期把精神界和物质界的关系看成各自独立、互不相干的外在关系,其思维模式以“心”、“物”为独立二元,为了“人”的需要可以不考虑到“自然”;对“自然”的征服也不必考虑“人”的生存条件。

如果自己的身心内外能够做到中正和谐,即使天下大乱,在自己和天地万物之间,对自己安宁康泰就不会有什么影响;如果自己的身心内外做不到中正和谐,既使天下治理得很好,自己的身心也将是不安和错乱的。

602014.10然而中国儒家的思维模式与之有着根本的不同,儒家认为研究“天”(天道),不能不牵涉到“人”(人道);同样研究“人”,也不能不牵涉“天”。

早在公元前三百多年前这个观点已被提出。

《郭店楚简·语丛一》中说:“易,所以会天道、人道也。

”说的是,《易经》这部书是讲如何会通天道、人道所以然的道理。

中国历代儒家的重要思想家,大多继承和发挥着这一“天人合一”的思想,我们可以朱熹的话为代表,朱熹说:“天即人,人即天。

人之始生,得之于天;既生此人,则天又在人矣。

”这是说,“人”和“天”有着一种相即不离的内在关系,因为“人”是由“天”产生的,是“天”的一部分;但一旦“人”产生之后,“天”(“天道”,天的道理)就要由“人”来彰显,“人”就有保护“天”的责任。

因此,“人”不仅应“知天”(知道利用“天道”的规律),而且应该“畏天”(对“天”有所敬畏)。

因为照儒家看,“天”不仅有自然意义上的“天”,而且有神圣意义上的“天”。

现在人们只讲“知天”,而不知对“天”有所敬畏。

但是,儒家认为,“知天”和“畏天”是统一的,“知天”而不“畏天”,就会把“天”看成一死物,而不了解“天”乃是有机的、生生不息的大流行(“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也不了解“地乃是生长养育万物的载体”(“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畏天”而不“知天”,就会把“天”看成是外在于人的神秘力量,则不能体现“天”的活泼泼的气象,不能体现“地”的孕育万物的功能。

由于“知天”和“畏天”是统一的,正说明“天人合一”思想体现着“人”对“天”的一种内在的责任。

“为天地立心”就是“为生民立命”,不能分为两截。

现在,我们既然看到“天人二分”的思维模式给人类社会生活带来了严重的问题,我们能不能换一种思维模式,不仅是解决当前生态危机,实现“人”和“天”的和谐(协调)发展另一思考的路子,而且是“人”同于“天”的一种人生境界。

我们企业家们能不能考虑利用儒家这一“天人合一”的思想化解“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来发展中国的企业,以使其在世界上树立起一更有思想文化内涵的企业精神,和有中国气派的企业家形象而贡献于人类社会呢?当前在人与人之间,扩而大之在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之间,由于对权力与欲望的极度膨胀,对物质利益的片面追求,对自然资源的恶性争夺,造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紧张,社会的冷漠、互不理解甚至仇视;在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上形成对立,互不信任,以至于发生种种冲突和战争。

我们可以看到当前的“新帝国主义”在全球行使“霸权”,各种“原教旨主义”又在全球发动恐怖袭击,这样下去人类社会终将瓦解。

那么,我们能不能在儒家文化中找到某些有益于使人类走出这一困境的资源呢?我认为是有的。

在《郭店楚简》中有一句话也许值得我们深入探讨:“道始于情。

”这是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由感情开始建立的。

樊迟问仁,孔子曰:“爱人。

”这种爱人的思想由何而来?《中庸》引孔子的话说:“仁者,人也,亲亲为大。

”仁爱的精神,是人自身所具有的,爱自己的亲人是最基础的。

但“仁爱”之心不能停止于此,必须“推己及人”,所以《郭店楚简》中说:“爱而笃之,爱也;其继之爱人,仁也。

”“孝之放,爱天下之民。

”这就是说,孔子的“仁学”要求612014.10由“亲亲”扩大到“仁民”。

所以孟子明确地提出“仁政”思想。

“仁政”的思想内涵应说是极为丰富,但我认为孟子说的:“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最为重要。

孟子的意思是说:对“人”的道理是,要使每个人都有一定的稳固产业,他才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没有一定的稳固产业的人,便不会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所以孟子说:“夫仁政,必自经界始”。

意思是说,“仁政”首先要使老百姓有他自己的土地。

但是如何把孔子儒家的以仁爱思想为基础的“仁政”实现于社会呢?孔子说:“克己复礼曰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这是说,只有在“克己”基础上的“复礼”才叫作“仁”。

费孝通先生对此有一解释,他说:“克己才能复礼,复礼是取得进入社会,成为一个社会人的必要条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