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仲永》《诫子书》比较阅读答案
《诫子书》对比阅读复习精讲精练含答案

诫子书对比阅读一〔甲〕夫君子之行,------悲守穷庐,将复何及!〔乙〕太宗尝谓皇属曰:“朕即位十三年矣,外绝游观之乐,内却①声色之娱。
汝等生于富贵,长自深宫。
夫帝子亲王,先须克己。
每著一衣,那么悯蚕妇;每餐一食,那么念耕夫。
至于听断之间,勿先恣②其喜怒。
朕每亲临庶政,岂敢惮于焦劳!汝等勿鄙人短,勿持③己长,乃可永久富贵,以保终吉④。
先贤有言:逆吾者是吾师顺吾者是吾贼⑤不可不察也。
〞 —— 戒皇族•国朝太宗类苑〔注〕①却:摒除。
②恣:任凭。
③持:依,凭借。
④吉:桔祥。
⑤贼:敌人。
〔1〕解释以下加点的词语。
①无以广.才________②不能治.性________③太宗尝.谓皇属曰________④乃.可永久富贵________〔2〕用“/〞 给下面的句子断句。
〔两处〕逆 吾 者 是 吾 师 顺 吾 者 是 吾 贼 不 可 不 察 也 〔3〕翻译 ①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②汝等勿鄙人短,勿持己长。
〔4〕阅读文章,根据语境填空。
小钟与你共同看到了这段文字,于是有了下面的对话:你:我觉得太宗跟诸葛亮有共同的观点,诸葛亮说要“俭以养德〞,太宗那么具体地对皇族提出①“________〞(请用原句答复)的要求,食堂里张贴的“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也是这个意思。
钟:是的。
但是两个人告诫后人的目的还是有所区别的。
你:诸葛亮诫子的目的是②________唐太宗告诫皇属的目的是③________钟:哈哈,英雄所见略同。
对比阅读二【甲】夫君子之行,------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乙】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
四岁而孤,母郑亲诲之学。
家贫,至以获①画地学书。
幼敏悟过人,读书辄成诵。
及加冠,凝然有声②。
一日,修得唐韩愈遗稿于废书麓③中,读而心慕焉。
苦志探睛④,忘寝食,必欲并缮绝驰而追与之并,遂以文章名冠天下。
修母尝谓之曰∶"汝父为吏,常夜烛治5官书,屡废而叹。
吾问之,那么曰∶'死狱也,求其生,不得尔。
《诫子书》-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内外文言文比较阅读(解析版)

比较阅读3 诫子书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非宁静无以致远..则不能励精( )..( ) (2)淫慢(3)险躁则不能治性..( )..( ) (4)多不接世【答案】(1)达到远大目标(2)放纵懈怠(3)修养性情(4)接触社会,有“用世”的意思【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把握,注重平时积累。
(1)句意:不能宁静专一,就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致远”,达到远大目标。
(2)句意:放纵懈怠,就无法振奋精神。
“淫慢”,放纵懈怠。
(3)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治性”:修养性情。
(4)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
“接世”:接触社会,有“用世”的意思。
2.翻译下列句子。
(1)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2)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答案】(1)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于学习。
(2)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不定下志向就无法学有所成。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句的翻译,把握重点实词。
(1)“学”:学习;“静”,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
(2)“才”:增长。
3.本文中与韩愈的“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意思相同的两句。
【答案】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解析】“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句意为;学业由于勤奋而专精,由于玩乐而荒废;德行由于独立思考而有所成就,由于因循随俗而败坏。
——出自(唐)韩愈《进学解》“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句意为:放纵懈怠,就无法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4.诸葛亮围绕学习告诫儿子,要成才需要几个条件?这几个条件之间有什么关系?【答案】成才需要具备三个条件:立志、学习、惜时;三者的关系,诸葛亮主张以俭养德,以静求学,学以广才,这三者是相互联系的,缺一不可的。
《伤仲永》对比阅读题及答案

《伤仲永》对比阅读题及答案《伤仲永》对比阅读题及答案《伤仲永》对比阅读题及答案【甲】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泯然众人矣。
”(节选自王安石《伤仲永》)【乙】陈际泰,字大士,临川人。
家贫,不能从师,又无书,时取旁舍儿书,屏人窃诵。
从外兄①所获《书经》,四角已漫灭,且无句读②,自以意识别之,遂通其义。
十岁,于外家药笼中见《诗经》,取而疾走。
父见之,怒,督往田,则携至田所,踞高阜而哦,遂毕身不忘。
久之,返临川,与南英辈③以时文名天下。
其为文,敏甚,一日可二三十首,先后所作至万首。
经生举业之富,无若际泰者。
(节选自《明史》)【注释】①外兄:表兄。
②句读:古人称文词之间该停顿的地方叫‘句”或“读”,相当于现在的标点。
③南英辈:指艾南英等三人,与陈际泰被合称为“临川四才子”。
④经生举业之富:读书人应试诗文的数量之多。
1.下面句子停顿有误的`一项是()(2分)A.借旁近/与之 B.余闻之/也久C.时取/旁舍儿书 D.于外家药笼中/见《诗经》2.解释下面加点词语。
(4分)(1)时扳仲永环谒于邑人()(2)不能称前时之闻()(3)取而疾走()( 4)与南英辈以时文名天下()3.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译文:(2)自以意识别之,遂通其义。
译文:4.通读甲乙两文,回答下面问题。
(5分)(1)甲文中方仲永自幼天资聪颖,长大后却“ ”;乙文中陈际泰小时虽“家贫,不能从师,又无书”,后来却能“ ”。
(用原文语句填空)(2分)(2)方仲永与陈际泰最终不同的结果给了你怎样的启示?请简要回答。
03《诫子书》比较阅读-2023-2024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知识(考点)梳理与能力训练

03《诫子书》比较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诫子书诸葛亮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乙】诫子书羊祜吾少受先君之教,能言之年,便召以典文①。
年九岁,便诲以《诗》《书》。
然尚犹无乡人之称,无清异之名②。
今之职位,谬恩之加③耳,非吾力所能致.也。
恭为德首,慎为行基。
愿汝等④言则忠信,行则笃⑤敬无口许人以财无传不经之谈⑥无听毁誉之语。
闻.人之过,耳可得受,口不得宣,思而后动。
【注】①典文:管理文书。
②清异之名:清高:特异的名声。
③谬恩之加:误把恩惠赐给我。
作者自谦之辞。
④汝等:你们。
⑤笃:忠诚、厚道。
⑥不经之谈:缺乏根据的言论。
1.下列句中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险躁则不能治.性治:修养B.才.须学也才:才干C.非吾力所能致.也致:给予D.闻.人之过闻:听说、听见2.下列句中加点字“之”的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A.夫君子之.行B.能言之.年C.闻人之.过D.久之.,目似瞑,意暇甚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2)闻人之过,耳可得受,口不得宣,思而后动。
4.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三处)。
行则笃敬无口许人以财无传不经之谈无听毁誉之语5.甲、乙两文从学习与做人两个方面对子女进行劝诫。
你从中得到哪些学习、做人方面的启发?【答案】1.C 2.D 3.(1)不学习就没办法增长才干,不立志就没办法学有所成。
(2)听说了别人的过错,耳朵可以听,而不要再去宣扬,三思之后再决定如何去做。
4.行则笃敬/无口许人以财/无传不经之谈/无听毁誉之语5.示例:【甲】文中根据“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分析,诸葛亮告诫他的儿子,同时也告诫我们,在学习上要明确志向,珍惜时间,同时还要刻苦努力。
《诫子书》《狼》比较阅读

《诫子书》《狼》比较阅读《诫子书》比较阅读篇一、伤仲永王安石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①。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②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③,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④奇之,稍稍宾客其父⑤,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⑥其然也,日扳⑦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译文:金溪有个叫方仲永的百姓,家中世代以耕田为业。
仲永长到五岁时,不曾认识书写工具。
忽然有一天仲永哭着索要这些东西。
他的父亲对此感到诧异,就向邻居那里把那些东西借来给他,仲永立刻写下了四句,并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
这首诗以赡养父母为主旨,团结同宗族的人为主旨,给全乡的秀才观赏。
从此,指定事物让他作诗,方仲永立刻就能完成,并且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
同县的人们对此都感到非常惊奇,渐渐地都以宾客之礼对待他的父亲,有的人花钱求取仲永的诗。
方仲永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就每天带领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日:“泯然⑧众人矣。
”译文:我听到这件事很久了。
明道年间,我跟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见到方仲永,他已经十二三岁了。
我叫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
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去,问起方仲永的情况,回答说:"和普通人没有什么区别了。
”注:①[隶耕]耕田为业。
②[收族]和同一宗族的人搞好关系。
③[就]完成。
(④[邑人]同县的人。
⑤[宾客其父]以宾客之礼对待他的父亲。
⑥[利]认为有利可图。
⑦[扳]通“攀”,牵。
⑧[泯然]特点完全消失二、[甲] 言家事(诸葛亮)初,亮自表后主曰:“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
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
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
【初中阅读指导】《伤仲永》课后练习及答案

【初中阅读指导】《伤仲永》课后练习及答案练习说明一仔细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本题引导学生熟悉课文,理清文章脉络,把握作者观点。
1.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第一阶段:仲永生五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写练习说明一仔细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本主题引导学生熟悉文本,阐明文章的上下文,并掌握作者的观点。
1.方忠永的变化经历了哪些阶段?第一阶段:“仲永生五……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写方仲永幼时天资过人,具有作诗才能;第二阶段:“……十二或十三。
写诗不能被称为过去的新闻。
”方仲永十二、三岁的时候,他可能会衰落,这比以前严重得多;第三阶段:“又七……泯然众人矣。
”写方仲永又过七后完全变成一个平庸之人。
二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从方仲永的个人情况来看,原因是“父亲利其性,太阳拉着钟永欢向城里人致敬”。
他贪图微利,目光短浅,而且“不学习”。
原则上,其原因是,正如作者在后面的讨论中所想,方仲永“为所有人而死”,因为“他没有被其他人接受”,也就是说,他后天没有接受正规教育。
3.最后一段的真相是什么?见“课文研讨”。
二熟读全文,参照以下示例,注意句中的停顿。
这是一个阅读训练问题,重点是培养学生掌握句子停顿的阅读能力,但也可以培养理解句子意思的能力。
1.在附近借/与之,即/这本书和诗共有四行/自为其名。
二其诗/以养父母和家庭为含义3.余文之业/久。
三翻译下列句子,注意其中加线的词的意思。
这些句子中有两种带点的词。
一是特殊用法(“奇”“宾客”“利”)一个是文言文中常用的虚词(“于”)。
1.城里的人见到他们的父亲或乞讨时都会感到惊讶。
奇:对……感到惊奇。
宾客:以宾客之礼相待,把……当作宾客。
二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李:你觉得。
是有利可图的。
这是有利可图的。
3.接受它的那一天也远远不是道德的。
如果一个人死了,他就不会从别人那里得到它。
于:比。
于:是的。
四△ 在课堂上做一个题为“方仲永的想法”的即兴演讲,并自行确定演讲的角度和观点。
2010-2021年中考语文卷文言文《诫子书》比较阅读题及答案解析汇集练

2010-2021年中考语文卷文言文《诫子书》比较阅读题及答案解析汇集练2021年北京市阅读两篇短文,完成10-12题。
(共8分)孙权劝学《资治通鉴》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诫子书诸葛亮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10.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2分)A.乃始就学一蹴而就就事论事功成名就B.结友而别别来无恙久别重逢依依惜别C.无以致远勤劳致富闲情逸致学以致用D.意与日去去国怀乡相去甚远去粗取精11.下列对文中画线句的翻译和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甲】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翻译:只是应当广泛地阅读,了解一些历史事件。
理解:孙权认为吕蒙阅读面窄,建议他在学习经学之外,还要学点历史。
【乙】大兄何见事之晚乎!翻译:兄长怎么这么晚才知道这件事呢!理解:鲁肃很晚才知道吕蒙有管理才干,吕蒙对此感到很失望。
【丙】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翻译: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不定下志向就无法学有所成。
理解:“才”“学”“志”关系紧密,“才”要依靠学习来增长,而学习的效果则与“志”有关。
12.根据两篇短文及下面两则材料,在后面语段中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
(4分)材料一初,遇①善治《老子》。
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
从学者云:“苦渴无日。
”遇言:“当以三余。
”或问三余之意,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取材于《三国志·魏志·王肃传》裴松之注)材料二予少时读书,一见辄能诵,虽有强记之力,而常废于不勤。
《诫子书》对比阅读五则含答案和翻译

《诫子书》对比阅读五则含答案和翻译一、阅读以下甲乙两篇文言文,完成第16-20题。
【甲】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诫子书》诸葛亮)【乙】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
四岁而孤母郑亲诲之学。
家贫,至以荻①画地学书。
幼敏悟过人,读书辄成诵。
及加冠,嶷然有声②。
一日,修得唐韩愈遗稿于废书簏③中,读而心慕焉。
苦志探赜,忘寝食,必欲并缮绝驰而追与之并,遂以文章名冠天下。
修母尝谓之曰:“汝父为吏,常夜烛治⑤官书,屡废而叹。
吾问之,则曰:‘死狱也,求其生,不得尔。
吾曰:‘生可求乎?曰:“求其生而不得,则死者与我皆无恨。
夫常求其生,犹有死也,而世常求其死也。
’其平日教他子弟,常用此语,吾耳熟焉。
”修闻而服之终身。
(《宋史·欧阳修传》)【注释】①荻:植物名,形状像芦苇。
②嶷(yí)然有声:很高的声望。
③簏(lù):竹编的盛物器具。
④赜(zé):精微,深奥。
⑤治:研究。
⑥服:服从。
16.选出下列断句正确的一项()(2分)A.四岁而孤/母郑氏白誓守节/亲海其学B.四岁而孤/母郑氏/自誓守/节亲诲其学C.四岁而孤母/郑氏自誓/守节亲/诲其学D.四岁/而孤母郑氏自誓/守节亲诲其学17.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2分)A.诚子书以荻画地学书B.淫慢则不能励精富贵不能淫C.夫君子之行必欲并辔绝驰而追与之并D.死狱也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18.选出对甲乙两文分析有误的一项()(3分)A.甲文中诸葛亮主张以俭养德,以静求学,以学广才,这三者是互相联系,缺一不可的。
B.乙文中“及加冠”意思是“到了二十岁”。
古时男子二十岁举行加冠仪式(束发戴帽),表示已经成年。
C.乙文中欧阳修于废纸篓中得到韩愈的遗稿,羡慕不已,他决心要在名声上赶超韩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甲】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王安石《伤仲永》
【乙】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诸葛亮《诫子书》
1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分)
①邑人奇之()②非淡泊无以明志()
20、翻译下列句子。
(2分)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译文:
21、两文关于学习所持观点的相通之处是什么?其根据(或理由)各是什么?(3分)
共同观点相通之处:
根据(或理由):
参考答案:
19、①感到惊异②没有用来(的方法或途径)
20、①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它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
②用宁静修养身心,用俭朴培养品德。
21、观点:要靠后天持恒不懈,否则难以成才。
根据或理由:甲文:父亲醉心于眼前名利,致使仲永荒废学业;乙文:示例: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顽强意志就无法成就学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