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艺美术史新编-尚刚编著-第5章魏晋南北朝共97页

合集下载

中国美术史—魏晋南北朝美术

中国美术史—魏晋南北朝美术

14
• 龙门宾阳中洞主佛 北魏
15
16
响堂山佛像 北魏
四、佛教建筑
河南登封嵩岳寺塔 北魏
17
第三节 人物画的新发展
牵牛 甘肃嘉峪关6号墓壁画 西晋
18
绘画艺术
• 著名画家:这一时期人物画仍是主流,出现了以生活为题材的人物、 肖像画,风格手法上更加注重传神;山水画呈现出独立的趋势;花 鸟画艺术出现萌芽;宗教特别是佛教题材的绘画占有较大比重。
3、 顾恺之:东晋最伟大的一位画家,早期绘画理论家。创作以道释、人物、肖像为主,兼能山水、禽鸟。所作线 条以连绵不断的、悠缓自然的形式体现出节奏感,线条的力度略有控制,正如“春蚕吐丝”一样,他将战国 以来形成的“高古游丝描”发展到完美无缺的境地。代表作《女史箴图》、《洛神赋图》和《列女传·任智 图》。时人称顾恺之为三绝—画绝、文觉和痴绝。其与曹不兴、陆探微、张僧繇合称“六朝四大家”。
4. 王微:《叙画》也是有关早期山水画的重要文献。文中阐明了山水画写生的方法, 主张不照抄自然和追求形貌的真实,要经过提炼、概括,表现景物的内在精神,特 别是景与情的联系:“望秋云,神飞扬;临春风,思浩荡。”
32
二、书法艺术
• 魏晋南北朝时期,篆、隶、草、楷、行各种书体经过前代繁衍都已成熟,并各自形成体 系。孕育了钟繇、王羲之这样伟大的书法家,产生了一批不朽的杰作,形成中国书法史 上的黄金时代。
1. 钟繇:三国时期曹魏著名书法家、政治家。擅长各种书体,尤以楷书见长。其楷书笔法 遒媚,结构朴茂,开创了有隶入楷的新貌,因此被奉为“正书之祖”。与王羲之并称 “钟王”。书法特点字形扁方,行笔古朴厚重,结字舒朗,笔画富有意趣。临摹本《宣 示表》、《荐季直表》。
2. 王羲之:东晋书法家。擅长各种书体,尤其是楷、行、草,其楷书势巧形密,行书遒媚 劲键,草书浓纤折衷。对王羲之的书法历来评价很高,后世尊他为“书圣”,并与其子 王献之合称为“二王”。小楷代表作有《乐毅论》、《东方画赞》,草书有《十七帖》, 行书有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序》以及《孔侍中帖》等。

中国工艺美术史全套课件第五章-秦汉的工艺美术

中国工艺美术史全套课件第五章-秦汉的工艺美术

第三节 铜器工艺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就开始淡出工艺美术的中心。到了秦汉虽然还有创新并仍然 大量铸造,但青铜艺术的颓势已是无可逆转。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一,漆器和陶瓷的发 展大量挤压青铜器的适用空间;其二,社会的进步致使青铜器所象征的礼乐制度步入没 落也是其式微的重要原因。
秦代以后,礼器比重大减,钱币、度量衡和铜镜经过更新、创制,成为中国封建社会青 铜器的主流,在漫长的时间里,中国的青铜器铸造技艺一直保持着其他国家望尘莫及的 水平。 汉代青铜器较有特色的是铜灯与铜镜。
二、青铜容器
兴盛—— 西汉中期到东汉早期(武帝到章帝,公元前140年至88年) 官府铸造最盛,少府能力强
装饰—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纹样:平面化
素面、弦纹、宽带纹,时代越晚,比例越高 技术:立体,圆雕:动物型铺首、盖钮、器足
平面,鎏金、漆绘、镶嵌、错金银 设计原则:适用 素面、鎏金、漆绘、错金银等平面化装饰 日用器物形体合宜,器体轻薄
中国工艺美术史
2020/2/27
第五章
秦汉的工艺美术
授课提纲
• 第一节 概论 • 第二节 秦代的工艺美术 • 第三节 铜器工艺 • 第四节 金银工艺 • 第五节 陶瓷工艺 • 第六节 染织工艺 • 第七节 漆器工艺 • 第八节 石雕和玉雕工艺 • 第九节 其他工艺 • 第十节 结语
第一节 概论
• (1)汉代艺术的基本美学风貌 • 人对世界的征服和琳琅满目的对象,表现在具体形象、图景和意境上,则是力量、运动和
速度,它们构成汉代艺术的气势与古拙的基本美学风貌。
• 汉代的艺术作品统统没有细节的描绘,没有装饰,没有个性的表达,也没有主观抒情。相 反,突出的是具有高度夸张的形体姿态,是手舞足蹈的大动作,是异常单纯简洁的整体形 象。这是一种粗线条、粗轮廓的图景形象,然而,整个汉代艺术的生命也就在这里。就在 这不装饰细节的夸张姿势和大型动作中,就在这种粗轮廓的整体形象的飞扬流动中,表现 出力量、运动以及由之而形成的“气势”的美。在汉代艺术中,运动、力量、气势就是它 的本质。这种气势甚至经常表现为速度感。速度感就是“马踏飞燕”、“荆轲刺秦王”。

中国工艺美术史(汇编)

中国工艺美术史(汇编)

中国工艺美术史第一章原始社会的工艺美术1.原始玉石的出现标志着真正意义上的工艺美术品形成。

2.器物的富有形式美感的造型、富有审美情趣的装饰,构成了原始工艺美术的主要特征。

3.陶器制作的方法有手制成型、轮制成型和模制成型。

4.彩陶是指新石器时代一种手制,用红、黑、白等色绘有花纹的陶器。

第二章商代的工艺美术1.青铜是指用红铜加锡的一种合金,因颜色灰青,故名青铜。

2.制作青铜器,必须经过炼矿、制范、烙铸等几个过程。

3.青铜器的优点:1.熔点比较低2.硬度可以增高3.由于质地原因,铜液膨胀性加大,可减少气孔,得到清晰花纹。

4.失蜡法:金属铸造的一种方法。

用蜡制成铸模,外敷造型材料,成为整体铸型。

加热铸模将蜡化去,形成空腔铸范,浇入液态金属,冷却后得到成型铸件。

5.偶方彝是一件青铜酒器,它高60厘米,长88.2厘米,重71公斤,是国家一级保护文物,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

6.装饰纹样的象征阐述:1.图腾标记2.神灵崇拜3.驱神辟邪4.装饰作用第三章周代的工艺美术1.《考工记》是我国最早的关于工艺的专门著作,它总结了各种工艺制作的科学经验,提出了“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的论点,至今仍为工艺制作的基本法则。

2.战国《考工记》所记周代有“六艺”分为32个工种。

3.西周时期的青铜工艺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前期,继承商代的艺术风格,成康以后形成周代自己的特点。

4.窃曲纹是周代具有标志性的纹饰。

5.周代制作青铜器的目的主要是:A.祭祀祖先的祭器B.歌颂周王的美德C.对贵族的赏赐D.描述交换、婚嫁、诉讼等事情6.六器为:壁、琮、圭、璋、琥、璜。

第四章春秋战国时期的工艺美术1.青铜莲鹤方壶产于春秋战国时期。

2.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容器中对于动物形象的模仿是其中一个重要的艺术特色。

3.春秋战国时的装饰纹样已从西周时期的二方连续发展到了更加复杂的四方连续。

4.曾侯乙墓青铜尊足失蜡法制作的杰作。

5.铜镜的发展演变,曾出现过几次较兴盛的时期,我们称之为战国镜、汉镜、唐镜和宋镜。

《中国工艺美术史》-教学大纲

《中国工艺美术史》-教学大纲

《中国工艺美术史》教学大纲课程编号:课程名称:中国工艺美术史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先修课程:设计素描、设计色彩、设计概论等面向对象:本科开课单位:艺术系总学时数:36理论学时:30实验学时:6学分:2一、课程教学目标及学生能力培养要求本课程依托大量文献史料和相关图片,将中国工艺美术史按时间和工艺类别加以论述,并介绍每个历史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工艺作品,以及一些有代表性的工艺大师及其作品。

其中,中国工艺美术史中介绍陶瓷工艺,丝织工艺的篇幅较多,内容较为系统,旨在培养学生对中国工艺美术史的理解认知能力。

通过中国工艺美术史的学习使学生对我国不同历史时期的工艺美术背景、工艺的发展和成就、艺术风格、艺术作品、工匠大师有全面的了解,并培养学生对优秀工艺作品的鉴赏和批评能力。

二、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学习目标第1章原始社会的工艺美术1.1 概述1。

2 石器玉器骨器1。

3 制陶工艺1。

4 其它工艺学习目标:了解作为中国工艺美术萌芽期的原始社会工艺特点,以及对后世带来的影响。

第2章夏商西周时期的工艺美术2.1 概述2。

2 青铜工艺2.3玉石工艺2。

4 陶瓷工艺2。

5 其它工艺学习目标:了解本时期青铜器、陶器、玉石等工艺类型的风格和艺术特点;掌握该时期最具代表性的青铜器设计及取得的艺术成就。

第3章春秋战国时期的工艺美术3.1概述3.2青铜工艺3.3 漆器工艺3.4 陶瓷工艺3。

5 玉石工艺3。

6 染织工艺学习目标:掌握本时期达到顶峰的青铜工艺,尤其是具有典型性的;同时掌握发展迅速的漆器和染织工艺的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第4章秦汉时期的工艺美术4.1 概述4.2 青铜工艺4.3 陶瓷工艺4。

4玉石工艺4.5 漆器工艺4.6 染织工艺4.7画像砖画像石工艺学习目标:对中国此时的工艺美术发展有较为宏观的认识,青铜、漆器、陶瓷砖瓦、纺织服饰、金银玉雕等各个领域中的工艺生产都得到了全面的发展与提高。

第5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工艺美术5。

1 概述5.2 陶瓷工艺5。

中国美术史复习资料

中国美术史复习资料

中国美术史复习资料中国工艺美术史复习资料第一章原始社会工艺美术石器时代的美术是我国工艺美术的起源和萌芽时期。

这时期美术的明显特征是艺术与实用的结合。

从距今约8000年前开始,中国进入了以磨制石器和陶器为标志的新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陶器、玉器、纺织品以及骨牙器、漆器制作日渐发达,工艺美术的大幕也就此拉开。

按陶质来分有红陶、灰陶、白陶和黑陶,著名的彩陶往往属于泥质红陶。

工艺美术讲究装饰和造型,原始陶器的装饰之美集中体现于彩陶,造型之美突出表现于黑陶。

彩陶和黑陶是新石器时代最灿烂的美术创造。

彩陶是在打磨光滑的橙红色陶坯上,以天然的矿物质颜料进行描绘,然后入窑烧制。

在橙红色的胎地上呈现出赭红、黑、白诸种颜色的美丽图案,形成纹样与器物造型的高度统一,达到美化装饰效果。

这样的陶器通称彩陶。

彩陶的艺术成就主要表现在装饰纹样上,黄河流域是中国彩陶最发达的地区,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为其代表。

马家窑文化的彩陶制作发达,其彩陶数量之众,装饰之丰富均令新石器时代其他文化的彩陶无法比肩,中国彩陶艺术至此达到顶峰。

代表作品:舞蹈纹彩陶盆黑陶是在烧制结束时,从窑顶慢慢加水,木炭熄灭后产生浓烟,使陶器渗碳而成的。

黑陶的艺术成就主要体现在制作工艺和造型上,以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和龙山文化为代表。

以轮制技术烧成的薄胎蛋壳黑陶以器形别致,工艺精巧而著称。

陶质细腻、器胎极薄,陶色纯黑,表面打磨精细,漆黑光亮。

大多素面,有的器物表面饰以凹凸弦纹或纤细的镂孔花纹。

著名的蛋壳黑陶高柄杯出现在晚期。

由于这种陶器胎薄如蛋壳,最薄处仅为0.2-0.5毫米,人们还习称之为“蛋壳陶”。

蛋壳陶代表了当时制陶工艺的最高水平。

红山文化1935年最早发现于内蒙古赤峰红山遗址。

年代大约在公元前4000年-前3000年。

分布在内蒙古东部、辽宁西部、河北北部一带。

这里出土了已知最早的玉龙。

原始社会工艺美术的启示和影响:1、功能和美观的统一2、技术对艺术的制约3、形式法则的创造4、经济原则的发明5、原始工艺美术不仅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还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工艺美术史 4 魏晋南北朝

工艺美术史 4 魏晋南北朝
2
魏晋南北朝社会文化概况
1、社会动荡
2、玄学兴起--用老庄思想抨击僵死的“礼教”和繁琐的经 学,提倡理性和真实感情的新的思想,崇尚清淡、放任无羁 和超然物外。
3、佛教传入并兴盛--战争频仍,人们心情苦闷,急需精神 寄托,佛教乘隙而兴,翻译佛经、研讨佛理形成风气。注重 自我心灵净化,成为社会各阶层思想行为的突出特点。
13
东晋晚期开始成功烧制的黑瓷以及北朝后期在北方出现 的白瓷,也是这一时期制瓷工艺的新成就。
2、黑瓷
黑瓷以东晋德清窑烧造的最著名。胎色 浅褐或紫红,釉色乌黑发亮,滋润如漆。器 型多样,有盒、壶、罐等。
黑瓷鸡头壶 东晋 器形完整,风格古朴,釉色莹润匀净,
此壶是德清窑黑瓷的代表作
黑瓷唾壶 东晋 唾壶盘口,束颈,扁圆腹,平 底略上凹。外壁施黑釉,釉不 及底。此壶亦属德清窑制品
青瓷莲瓣纹盖罐 南朝
直口,短颈,平底。肩部置6个 桥形纽。盖面略鼓,盖纽作长方 形,中有一小孔,腹部和盖面剔
刻双重莲瓣纹。
11
青瓷铺首纹洗 西晋
铺首纹是兽面纹样的一种, 有多种造型,嘴下衔一环, 多用于门上的装饰,以驱
妖避邪。
青瓷菱纹四系鸟Βιβλιοθήκη 盖缸西晋南方青瓷 造型新颖别致,盖顶雕塑一对小 鸟,情态活泼可爱,展翅翘尾相 对而立,栩栩如生。缸外壁模印 菱形纹,间饰刻划弦纹。器物内
14
3、白瓷
白瓷的胎料经过淘练,比较细白。釉层薄而滋润,呈 乳白色,但仍普遍泛青。白瓷的产生为以后青花、釉里 红、斗彩、粉彩等彩瓷的出现奠定了基础,为瓷业的发展 开拓了广阔的道路.
白瓷鸡头壶
白瓷罐
河南安阳北齐范粹墓
15
二、陶器
这时期的制陶工艺虽不及同时期的制瓷工艺那样发达,但 也有自己的特点。日用器皿数量大减,陶制明器则大量流行。 以铅釉陶和陶塑为代表。

第五章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工艺美术

第五章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工艺美术

第五章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工艺美术第五章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工艺美术一、填空题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陶瓷业在北方和中原地区凋敝衰落,浙江_____________形成主流。

2.六朝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六朝青瓷产地以____________为中心。

4.东晋、南朝时期,生产黑瓷的窑口有浙江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六朝青瓷常见的器型有些延续三国制品,有些新发明。

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____________、一类是____________。

6.东晋瓯窑流行的____________瓷器,是用铁质的颜料在釉面上点才回的。

而同时,还有一种更高级的瓷器装饰法,是____________。

7.我国北方的瓷器产生于公元5世纪前后的____________。

8.根据考古资料,____________出现了黑瓷。

生产黑瓷的窑口有浙江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1988年江苏南京的雨花台发掘了一座三国墓葬,出土的一件____________壶,将釉下彩工艺出现的时间向前提了五百年。

10.北朝的青瓷代表作品出土于北方的一些贵族墓葬,最精彩的要属前所未有的____________。

11.除了青瓷,北朝还生产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12.____________的发明是北朝制瓷工艺的一大成就。

胎体用北方的次生____________做成,白釉略显青灰色,玻璃质强。

白瓷以____________为代表。

13.白瓷的发明为____________瓷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4.在我国古代,贵重的丝织品既有____________价值,又有____________价值,往往反映了地方政权的____________。

元代工艺美术史-尚刚

元代工艺美术史-尚刚

元代工艺美术史-尚刚蒙古人启用大元的国号在1271年,灭宋还要晚到1279年,但1206年,漠北高原上,已出现了成吉思汗创建的蒙古国,1215年,蒙古大军拔取金中都(今北京),1227年,攻灭西夏,1234年,扫平金国,1276年,占领了南宋的首都,而从1218年起,蒙古人开始大力经营西域,相继征服了中亚、西亚以至欧洲的广阔地域。

蒙古族领有文明地区的历史既然先于灭宋,叙说他们的工艺美术也该从更早的时代开始,尤其是在建元、灭宋之前,制约以后工艺美术发展的种种因素已然生成,这样,书中的叙说不局囿在1271年或1279年以后,就更加必要。

中国的王朝若由少数民族建立,文化背景都必定复杂,元代的情形又特别复杂。

蒙古族不仅统治着文化领先于自己的众多民族,又同西域的广大地区保持着空前广泛而密切的联系,并且,政府还明令保护治下的不同民族“各依本俗”。

那个时代,蒙古族文化、伊斯兰文化、汉族传统文化以及藏传佛教文化、欧洲基督教文化、高丽文化等多种文化并存,工艺美术就是多种文化大交流的结晶,其中的前三种是主要的文化类型,它们对工艺美术的影响也因此而特别深远。

尽管蒙古族“始初草昧”,但其统治集团仍然极其珍重自己的传统,竭力维护本民族政治、法律的优越地位,还有治国方略,而顽强地保存自己的风俗习惯,则有了更多的文化内涵。

如果说在正殿旁,种上移自大漠的“誓俭草”尚难以影响工艺美术,那么,国家设两都,往来巡幸就不会对工艺美术没有影响,因为,在途中使用的帐幕、器具里,已至少包含了工艺美术品。

至于宴飨、服制也大多保留了强烈的民族特色。

“各依本俗”既已载在敕令,皇家就该先做表率,果然,内廷的祭祖、禳灾、祈福、生养、丧葬之类便全依“国俗旧礼”。

在统治民族影响下,汉族民众也逐渐浸染其风。

蒙古族的文化渗透到工艺美术的许多方面。

他们豪饮成风,于是,出现了“贮酒可三十余石”的渎山大玉海和“贮酒可五十余石”的木质银裹漆瓮,以至有了比小桶还要大许多的饮器“满忽儿”;漠北高原天寒风疾,人们以畜牧为生,于是,以羊毛为主要原料的毡罽业在汉地也迎来了空前的繁荣;他们要在迁徙中生产、生活,于是,各地工匠又在成批制作如四系的瓶、壶等器皿,以便携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