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冲江大型斑岩铜钼金矿床的发现及意义
西藏班公湖-怒江成矿带上的碰撞后铜矿床

西藏班公湖-怒江成矿带上的碰撞后铜矿床西藏班公湖-怒江成矿带是中国境内著名的成矿带之一,该地区分布有众多的矿床,其中铜矿床是比较重要的矿床之一。
这些铜矿床的分布与区域构造演化密切相关,其中碰撞后铜矿床是经历了中生代早期印度洋-亚欧大陆的碰撞过程形成的。
班公湖-怒江成矿带的形成是与新生代大陆板块构造运动密切相关的,它是印度洋板块向北侵入、压迫欧亚大陆板块形成的。
随着这一过程的发展,欧亚大陆板块与印度洋板块在班公湖-怒江成矿带区域发生了剧烈的碰撞和压迫作用,形成了深大岩浆侵入和岩浆水热作用成矿的有利条件。
在这一计划的构造背景下,铜矿床在班公湖-怒江成矿带成矿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其中包括了碰撞后铜矿床。
这些铜矿床在形成过程中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大地构造背景和成矿物质来源的影响。
碰撞后铜矿床的矿化主要是由深大岩浆侵入、水热活动和氧化还原反应等多种作用相互配合形成的。
在这个过程中,深大岩浆侵入沉积岩层,导致沉积物岩石产生变质作用,同时还释放了大量的热液,这些热液中往往含有大量的金属离子。
在这些热液作用下,沉积物岩石中的铜矿床会发生化学变化,矿物学组成也会发生变化,从而形成了碰撞后铜矿床的矿体。
除了成矿物质来源,区域构造演化也是影响碰撞后铜矿床成矿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班公湖-怒江成矿带中,大地构造背景的不断变化导致矿床形成和演化的复杂和多样性。
这些铜矿床的产出往往与区域构造发育和演化有关,例如锌锡多金属矿中的铜矿床主要分布于变形岩中,呈层状或似层状分布,在深大岩浆侵入体附近或夹屑中局部聚集分布。
综上所述,西藏班公湖-怒江成矿带上的碰撞后铜矿床是在中生代早期印度洋-亚欧大陆的碰撞过程中形成的。
这些铜矿床的产生往往受到大地构造背景和成矿物质来源等因素的共同作用。
在今后的矿床勘探和开发中,应注重地质构造背景和成矿物质来源等因素的综合分析和评价,以求更好地解释矿床形成和开发条件,实现合理、高效的资源利用。
班公湖-怒江成矿带上的碰撞后铜矿床是中国境内著名的铜矿床之一。
西藏地区十大矿产简介(铜,国泰君安)

西藏地区十大矿产——国泰君安有色玉龙铜矿简介玉龙铜矿地处西藏自治区昌都地区江达县青泥洞乡境内,位于宁静山下,海拔4569—5118米。
玉龙铜矿拥玉龙铜矿有丰富可靠的资源,铜金属储量居全国第二位(第一位是拉萨市墨竹工卡县的驱龙铜矿,已探明铜资源储量794.88万吨;第三位是江西德兴铜矿,储量约为596万吨),达650万吨,远景储量达1000万吨。
特点是矿床规模大,适宜大规模露天开采,有用组分多,有用组分在精矿中富集,可综合利用,经济价值巨大。
玉龙铜矿所在地已新建玉龙镇(正在报批),国道317线横穿小镇;距昌都镇约135公里,距邦达机场261公里。
●地质特征昌都地区位于“三江”特提斯成矿带北、中段,是我国著名的有色金属成矿带和海相火山沉积铁带。
其中玉龙—芒康成矿带,主要成矿期为燕山—喜马拉雅期,在浅成、超浅成的花岗斑岩或二长花岗斑岩中,形成规模宏大的斑岩铜多金属矿带;同时在接触带矽卡岩中也有铜铁多金属矿床。
玉龙铜矿除铜金属外伴生大量钼、金、银等,其中钼10余万吨、铁矿储量达8000多万吨、金约26吨。
位于玉龙成矿带上的还有多霞松多、马拉松多、莽宗等大中型铜矿。
玉龙铜矿早在1966年就已勘探发现,但恶劣的自然环境、落后的交通电力条件,特别是开发资金无着,一直制约着矿山开发。
近年来,在西部大开发、国家加大援藏力度等政策措施激励下,西藏积极吸引区内外投资,终于“激活”了长期沉睡的矿山。
●气候矿区属大陆性气候的半干旱高寒地区。
年最高气温17.5 ℃,最低气温-19.4℃,月平均气温6至8月较高,玉龙铜矿11月至次年4月较低。
其中7月平均7.2(13.5)℃,1月份平均为-10.6℃,气温日变幅最大达18。
5℃,最小4.6℃。
10月下旬开始有表层冰冻,最大冻土深度约150-180cm,4月下旬开始融化,5月全部解冻。
矿区年降水量960.7mm,年蒸发量为1210 mm,其中6至9月为777.4mm(1995年同期为708.5mm),占年降水量的80%以上,最长连续降水日数为13天(7月),降水量度103.3mm,最长连续无降小水日数为19天(12月至次年1月),最大降水强度0.7mm/分(7月),最大积雪深度284mm(3月),6至9月以混合态阵性降水为特征,11月到次年4月多降雪。
西藏冈底斯带斑岩铜矿勘查的现状_走向和相关建议_王小春

第42卷 第1期2006年1月 地质与勘探GEOLOGY AND PROSPECT I NGV o.l 42 N o .1January ,2006地质 矿床[收稿日期]2005-06-21;[修订日期]2005-09-02;[责任编辑]曲丽莉。
[第一作者简介]王小春(1965年-),男,1995年毕业于成都理工学院,获博士学位,教授级高工,现主要从事矿产地质勘查与研究工作。
西藏冈底斯带斑岩铜矿勘查的现状、走向和相关建议王小春,周维德,李作华,孙其武,徐德章,袁剑飞,李 兴(四川省冶金地质勘查院,成都 610051)[摘 要]西藏冈底斯带具有斑岩型铜矿产出的有利地质条件,已有厅宫、冲江、白容、岗讲、甲马、驱龙等铜矿床,可望成为我国重要的斑岩铜矿接替基地。
文章在分析该带斑岩铜矿勘查现状的基础上,探讨影响斑岩铜矿勘查开发未来走向的主要因素,认为有必要进一步加强冈底斯带斑岩型铜矿的勘查工作,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西藏 冈底斯带 斑岩铜矿[中图分类号]P618 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95-5331(2006)01-0030-04铜矿是影响我国国家资源安全和经济发展的急缺矿产之一,西藏冈底斯成矿带尽管工作程度极低,但其良好的成矿地质条件和资源前景一直倍受国内外关注[1~10]。
冈底斯火山-岩浆弧带是西藏重要的金、铜矿成矿远景区带。
目前已发现以墨竹工卡县甲马赤康铜多金属矿床、驱龙铜多金属矿床、尼木县厅宫铜矿床、冲江铜矿床、白容铜矿床、岗讲铜矿床、曲水县达布铜金矿床、谢通门县洞嘎金矿床为代表的数十处金、银、铜及金银多金属矿床(点)。
冈底斯带有望成为我国战略性矿产资源勘查和开发的接替基地。
冈底斯带中以尼木县厅宫铜矿床和墨竹工卡县驱龙铜矿床为代表的斑岩铜矿床,是本带中最具优势的矿床类型,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但一些问题制约该类矿床的进一步勘查和开发。
本文拟分析该带斑岩铜矿勘查现状,探讨影响斑岩铜矿勘查开发未来走向的主要因素,并提出相关建议,希望对该带斑岩铜矿的勘查开发有所裨益。
西藏驱龙斑岩铜钼矿床中UST石英的发现_初始岩浆流体的直接记录_杨志明

2008年4月Apr.,2008矿床地质M INERAL DEPOSIT S第27卷第2期Vol.27No.2文章编号:0258-7106(2008)02-0188-12西藏驱龙斑岩铜钼矿床中U ST石英的发现:初始岩浆流体的直接记录X杨志明1,侯增谦1,李振清2,宋玉财1,谢玉玲3(1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北京100037;2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北京100037;3北京科技大学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北京100083)摘要单向固结结构(U ST)是浅成侵位的岩浆出溶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特殊结构,一般由梳状石英与细晶(斑岩)岩交互生长而成,少数产于斑岩与围岩接触部位,其内的原生包裹体被认为是初始流体出溶的可靠记录。
作者在西藏驱龙铜矿床中首次发现了具有单向固结结构的石英。
研究表明,驱龙U ST石英存在于后期侵位的二长花岗斑岩与花岗闪长岩的接触部位,部分为高温B石英;UST石英中原生包裹体的成分主要为高盐度液相,除石盐子矿物外,还含有硬石膏等其他子矿物。
阴极发光及显微测温结果表明,初始流体的出溶发生在高温(t\573e)、高压(p\150~200M Pa)条件下,出溶的流体为高温、高盐度1w(N aCl eq)为4415%~58%2流体,同时还具有较高的氧逸度。
因形成压力较高,判断U ST石英不可能由较浅侵位的二长花岗斑岩岩枝冷凝出溶而形成,从而推测驱龙铜矿床深部存在着孕育成矿斑岩的大型岩基。
关键词地质学;单向固结结构(U ST);流体出溶;斑岩铜矿;驱龙;西藏中图分类号:P618.41;P618.65文献标识码:ADirect record of primary fluid exsolved from magma:Evidence fromunidirectional solidification texture(UST)in quartz found in Qulongporphyry copper deposit,TibetYANG ZhiM ing1,HOU ZengQian1,LI ZhenQing2,SONG YuCai1and XIE YuLing3 (1Institute of Geolog y,Chinese Academy of G eolog ical Science,Beijing100037,China;2Institute of M iner al Resources, Chinese Academy of Geolog ical Science,Beijing100037,China;3Beijing U 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 echnology,Beijing100083,China)AbstractT he unidirectional solidification texture(UST)is usually an anisotropic texture defined by thin(2mm to 50mm)and alternate bands of crenulate and coarse-grained prismatic quartz(comb quartz)and microcrystalline aplite porphyry1Such a texture has also been found developed along contacts of porphyritic intrusions.T he U ST,found in the Qulong deposit,is characterized by continuous veins of comb quartz at the porphyry contact. Apical terminations of quartz crystals are pointed to the porphyry intrusion.Despite the fact that quartz in UST is optically continuous,the cathodoluminescence(CL)image reveals concentric grow th zones in coarse-g rained prismatic quartz.Some quartz in the unidirectional solidification textures shows equant bipyramidal and hexag o-nal grow th forms,indicating characteristics of high-temperature B-quartz.Re-entrants and in some cases em bay-X本文受国家自然科学重点基金(编号:40730419)及国家基础研究规划973项目(批准号:2002CB412600)联合资助第一作者简介杨志明,男,1978年生,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矿床学研究,emai l:zm.yang@。
西藏玉龙铜(钼)矿床成矿模式探讨

西藏玉龙铜(钼)矿床成矿模式探讨刘永刚;江超;马占顺【摘要】玉龙铜(钼)矿区是受岩浆热液作用和气液交代作用形成的典型斑岩—矽卡岩复合型矿床.在收集和阅读前人研究成果和技术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工作实践,通过对矿床的基本地质特征、成矿背景、矿化类型、围岩蚀变以及控矿条件和成矿作用等因素进行探讨,得出了该矿床的大体成矿过程,解释了玉龙铜(钼)矿区Ⅰ、Ⅱ、V 号矿体不同的成因背景和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早期以斑岩—热液体系为核心,晚期以中低温热液—地下水对流循环为主的复合型成矿模式,为西藏三江地区同类矿床的寻找和勘查提供依据和指导.【期刊名称】《有色金属(矿山部分)》【年(卷),期】2013(065)001【总页数】4页(P66-69)【关键词】玉龙铜(钼)矿床;斑岩;岩浆热液【作者】刘永刚;江超;马占顺【作者单位】西藏玉龙铜业股份有限公司,西藏昌都854000;巴彦淖尔西部铜业有限公司,内蒙古巴彦淖尔015000;西藏玉龙铜业股份有限公司,西藏昌都854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D15西藏玉龙铜(钼)矿床位于西藏自治区江达县280°方向60km 处,区域大地构造位置位于特提斯—喜马拉雅构造域东缘,三江成矿带中部,是典型的特大型斑岩铜钼矿床[1]。
矿床自20世纪60年代被发现以来,许多单位和地质工作者在该区做了大量的地质勘查与找矿工作,并总结和收集了大量的地质资料。
通过前人对本矿床的研究认识和分析,加上在玉龙铜钼矿区的工作实践和认识,进而通过矿区的矿化类型、控制条件以及成矿作用机制等方面来初步探讨玉龙铜钼矿床的整体成矿模式。
1 矿床地质背景与特征玉龙斑岩铜(钼)矿床位于特提斯—喜马拉雅构造带东缘的三江成矿带东部,即三江“歹”字形构造带头部向中部转折部位。
矿床位于玉龙复向斜东缘的次级背斜的倾伏端,主要受一组近于平行的NNW 向断裂带控制[1-2]。
矿区出露的主要地层为上三叠统甲丕拉组(T3j)、波里拉组(T3b)、阿堵拉组(T3a)及第四系。
西藏玉龙铜(钼)矿床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西藏玉龙铜(钼)矿床玉龙铜(钼)矿是我国超大型铜(钼)矿床之一,位于西藏东部江达县青泥洞区以西,川藏公路以北8km 处,海拔4560-5120m,矿区总面积2.1km2。
累计探明储量:铜662万t(其中可供利用的650万t)、钼15万t、铁659万t(矿石量)、硫铁矿178万t、钨5.98万t 以及锌、铋、金、银、钴等均已探获可观的储量。
矿床平均品位,铜0.94%,钼0. 028%。
1.矿床发现、勘查、开发简史“玉龙”藏语意为“孔雀石沟”。
民间盛传清末年间在此开矿,至今在玉龙矿区地表还可见数处采矿坑和采矿遗址。
1966年西藏第一地质大队群众报矿组听当地牧民说“玉龙沟在天气晴朗时,山沟石头五光十色,耀眼夺目”。
于是冒着大雪进沟踏勘发现了多数铁帽和大量孔雀石转石,认为该矿床似大冶铁矿,值得进一步工作。
1967年经西藏第一地质大队勘查,认为是以铁铜为主的夕卡岩型矿床。
1971年西藏第一地质大队运用地质、物探、测量、钻探、坑探等手段,发现了矿区东部接触带似层状铜矿体,并发现了蚀变二长花岗岩中的铜矿化,铜品位达1.7%,在矿区南部黑云母二长花岗斑岩体中也发现了铜钼矿化。
同年提交的《西藏江达县玉龙铜铁矿区1971年地质普查报告及1972年地质工作意见》中,建议首先对接触带主矿体进行深部揭露。
至此,玉龙矿床已初步肯定,首次提出存在斑岩型矿床的看法。
1978年提交了《西藏江达县玉龙铜钼矿区详查地质报告》,评价了这个超大型斑岩铜(钼)矿床。
目前,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与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正在筹建玉龙铜矿。
2.矿床地质特征(1)地质概况玉龙矿区位于三江褶皱带之青泥洞-海通复背斜的西翼,恒星措-甘龙拉短轴背斜的轴部向南倾斜部位。
矿区出露地层为中上三叠统。
在矿共北部出露甲丕拉组陆相红碎屑岩,厚约1050m,矿体两侧出露波里拉组浅海相灰岩夹砂。
西藏色布塔铜钼矿床中辉钼矿Re—Os定年及其成矿意义

1 ) 成都地 质矿 产研 究所 , 成都 , 6 1 0 0 8 1 ; 2 ) 西 藏 自治 区区域地 质调 查大 队 , 拉萨, 8 5 0 0 0 0 ; 3 ) 西藏 地质 勘查 局第 五地质 大 队 , 青海 格尔 木 , 8 1 6 0 0 0
造 单 元 上属 它 日错 一 当雄 晚 白垩 世 岩 浆弧 分 区 , 班
2 . 3 1 。矿石类 型主要为含铜 钼矽 卡岩 、 及含 钼花 岗 斑岩等 。矿石矿 物成 分 比较 复杂 , 主 要 为辉 钼矿 、 黄
注: 本 文 为 国家 重 点基 础 研 究 发展 计 划 ( 编号 2 o 1 1 C B 4 0 3 1 0 0 ) 和 中 国地 质调 查 局 地 质 矿产 调 查评 价 专 项 ( 编号 1 2 1 2 0 1 1 1 2 1 2 3 9 、
岗斑岩体 内 , 呈 网脉 状 、 脉状, 以及 浸染 状 分布 , 品 位 变化 大 致 在 0 . 1 0 9 / 6 ~0 . 8 0 之 间, 最 高 品 位 可 达
1 成 矿 地 质 环 境 和 矿 床 特 征
色 布塔 铜 钼 矿位 于 冈底斯 成 矿 带北 缘 , 大 地 构
时代 , 为 在 冈底斯 成矿 带 北 部 寻 找 斑岩 型 矿 床 的研 究及 找矿 工作 提供 直接 的年代 学证 据 。
矽卡岩 中 , 受 黑云母 花 岗岩 与灰 岩 控制 , 铜平 均 品位 0 . 5 8 ~o . 9 0 , 最 高 品位 3 . 2 0 ; 钼矿 体则 产 于 花
钼矿 床特 征 。因此 , 本 文 试 图 通过 花 岗斑 岩 中 辉钼 矿 Re — O s同位 素定年 , 以确 定 色布 塔 铜钼 矿 的 成 矿
盘点我国自然保护区中的六大铜矿,四个在西藏:矿业最后的净土

盘点我国自然保护区中的六大铜矿,四个在西藏:矿业最后的净土西藏良好的成矿条件和蕴藏的矿产资源潜力令世界震惊,西藏三江成矿带、雅江成矿带、班公-怒江成矿带、冈底斯成矿带,矿产资源矿种比较齐全、分布广泛。
国家紧缺矿产铬、铜在西藏不但储量大,而且品位高,铬铁矿品位高达50%左右,已经探明的远景储量居中国之冠。
综合预计整个青藏高原矿产资源总量可达铜8000万吨、金2000吨、铅锌3000万吨,西藏有望成为中国最大的资源储备基地。
除西藏外,我国江西、黑龙江、云南等地也有丰富的铜矿资源,有的也处于自然保护区内。
下面《矿业汇》为大家盘点一下中国大型铜矿中有哪些是处于自然保护区内的铜矿。
1、多龙矿区多龙铜矿是《全国矿产资源规划(2016-2020年)》中明确提出的全国28个对国民经济具有重要价值的矿区之一。
截至2016年底,多龙矿区已经探明的铜达到2000万吨,按照我国大型铜矿的规模要求,相当于找到了40个大型铜矿。
“已经找到的铜矿资源量在世界超级铜矿排名榜中位列第25位,成为我国最具潜力的铜矿资源储备开发基地。
”多龙矿区的矿体埋藏较浅,部分出露于地表,非常适合露天开采。
露天开采可用大型机械施工,建矿快,产量大,劳动生产率高,成本低,生产安全。
从经济角度而言,极具开发价值。
多龙矿床位于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外围实验区的边缘,属于高原冻融背景下的干旱荒漠化生态系统,地表植被稀少,且呈斑状分布。
除了荨麻之外,其余都属于矮小植物,生态环境脆弱,遭到破坏后极难恢复。
2、驱龙铜矿西藏自治区中部的驱龙成矿区平均海拔4000m以上,驱龙斑岩铜钼矿床位于西藏冈底斯斑岩铜矿带东部,该铜矿带是中国近年发现的一条重要铜矿带,是该铜矿带最为重要的超大型矿床,其铜资源储量已达711 Mt(Cu平均品位为0.5%),为目前中国最大的斑岩铜钼矿床。
驱龙铜多金属矿矿区大部分属拉萨市墨竹工卡县甲玛乡管辖。
墨竹工卡也是西藏最主要的自然保护区之一。
3、玉龙铜矿玉龙斑岩铜钼矿带被发现于上世纪 60 年代,作为我国远景最大的斑岩铜钼矿带之一,除玉龙铜矿床以外,其周边尚存在一批储量在百万吨级大中型铜矿床如马拉松多、多霞松多、扎那尕和莽总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金项目:国家“新一轮国土资源大调查”重中之重项目(No.200210200001).作者简介:郑有业(1962-),男,教授,主要从事西藏高原基础地质、成矿预测及铜多金属矿产勘查工作.E 2mail :zhyouye @西藏冲江大型斑岩铜(钼金)矿床的发现及意义郑有业1,2,高顺宝2,程力军1,李国梁1,冯南平1,樊子珲1,张华平1,郭建慈1,张刚阳2 1.西藏地勘局,西藏拉萨8500002.中国地质大学资源学院,湖北武汉430074摘要:冲江斑岩铜(金钼)矿床是近年来在冈底斯造山带中寻找斑岩铜矿最先取得突破的一个大型矿床.矿化、蚀变具中心式、面型分布特点,其中钾硅化带大体上与强铜矿化带相对应.根据ICPMS 测试、辉钼矿Re 2Os 及SHRIMP 锆石U 2Pb 测年结果,含矿斑岩高钾富碱过铝,强烈富集轻稀土(L REE/HREE 为8.56~23.1),无Eu 异常(平均1.001),具有微弱的负Ce 异常(平均0.84),微量元素显示Ⅰ型和A 型花岗岩的过渡特征,反映斑岩岩浆作用与拆沉作用及其伴生的软流圈物质上涌有关.矿床形成于中新世(14~16Ma )陆内造山体制向伸展走滑体制转换的过渡时期.关键词:冲江;大型斑岩铜矿床;新进展.中图分类号:P618.4 文章编号:1000-2383(2004)03-0333-07 收稿日期:2004-03-15Finding and Signif icances of Chongjiang Porphyry Copper(Molybdenum ,Aurum)Deposit ,TibetZHEN G Y ou 2ye 1,2,G AO Shun 2bao 2,CHEN G Li 2jun 1,L I Guo 2liang 1,FEN G Nan 2ping 1,FAN Zi 2hui 1,ZHAN G Hua 2ping 1,GUO Jian 2ci 1,ZHAN G G ang 2yang 21.Tibet B ureau of Geology and Mi neral Ex 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L hasa 850000,Chi na2.Faculty of Earth Resources ,Chi na U 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W uhan 430074,Chi naAbstract :The Chongjiang copper deposit is a large porphyry copper (molybdenum ,aurum )deposit found in Tibet in recent years.It is also the first one that has made great breakthrough during the process of looking for porphyry copper deposit in G angdise oro 2genic belt.The deposit has the characters of circular and surfacing model in mineralization and alteration belt.Cu mineralization is according to K 2Si alteration belt approximately.Methods such as ICPMS on the rocks with mineralization ,Re 2Os dating on molybdenite and U 2Pb dating on zircon ,were used in this research.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mineralizin g porphyry enriches in K ,Na ,Al and light rare earth element (L REE )with high L REE/HREE (8.56-23.1).The porphyry is normal in Eu (δEu =1.001),but weak negative abnormal in Ce (δCe =0.84),and show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ransitional granite between typeⅠand type A.The characteristics reflect the magmatism related to asthenos pheric upwelling.The Chongjiang porphyry copper(molybdenum ,aurum )deposit formed in 14-16Ma ,the transitional period of extrusion and extension in orogenic belt.K ey w ords :Chongjiang ;large 2scale porphyry copper deposit ;new progress. 冈底斯东段斑岩铜矿带位于西藏中部,东至工布江达县,西至谢通门县,东西长约500km ,南北宽近50km.区域内成矿条件优越,是我国进行“西部大开发战略”中矿产勘查的重要地区.近年来,在中国地调局及西藏地勘局的大力支持下,笔者在冈底斯东段地区的找矿工作取得了重大突破,先后发现第29卷第3期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Vol.29 No.32004年5月Earth Science —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G eosciencesMay 2004了冲江、驱龙、吉如、朱诺、得明顶、吹败子、旁堆等一批大型-超大型斑岩铜矿床或重要找矿线索,自此拉开了冈底斯东段斑岩铜矿勘查的序幕.1 区域成矿地质背景冈底斯东段陆缘火山-岩浆弧盆系,是东特提斯构造域中生代以来具有独特演化历程的一个多岛弧碰撞造山带.该岩浆弧盆系的形成与新特提斯洋壳俯冲→弧-陆碰撞→伸展走滑作用密切相关.侵入岩在燕山晚期以中酸性为主,岩石类型有闪长岩、花岗闪长岩等;喜山期则以酸性岩为主,由二长花岗岩、花岗岩及花岗斑岩等组成.火山岩以喜山期为主,燕山晚期火山岩主要为一套中酸性的火山熔岩及火山碎屑岩,具活动大陆边缘火山岩特征,并有新生代碰撞期后与高原伸展剥离作用有关的大量次火山岩(斑岩)、非造山A型花岗岩等侵入,形成在青藏高原地区最为醒目的冈底斯火山-岩浆杂岩带.该带地层以三叠系—白垩系为主,而矿区内出露地层单一,主要为上白垩系设兴组(K2s),由火山碎屑岩、熔岩和陆源碎屑岩组成,与岩体接触面呈舒缓波状.区内构造线总体呈近EW向,以线性复式褶皱、压扭性逆冲推覆构造为主;N E向及近SN向构造形成较晚,以发育张性构造为主要特征.喜山期区域内发生明显碰撞造山及伸展作用,冈底斯一带中酸性浅成侵入岩大规模就位,形成一系列浅成、超浅成斑岩体及斑岩铜矿床.成矿总体显示出同源多位、同位多期、深源浅成、多因复成的特点(Zheng et al., 2003).2 矿床地质特征2.1 含矿斑岩体特征冲江铜矿的赋矿围岩比较单一,主要为含巨斑的黑云母二长花岗斑岩,呈岩基产出,同时可见石英闪长玢岩、闪长细晶岩等以岩脉的形式产于其中.含矿斑岩与围岩岩性相同,界线不清,只是在蚀变强度上稍有差别(图1).岩石具斑状结构,斑晶可分为两期:早期为巨斑透长石(2%~3%),自形、粒度达1~3cm,可见浅色反应边;晚期斑晶主要为钾长石(5%~15%)、斜长石(20%±)、石英(5%~10%)及黑云母(1%~3%)等.基质具细粒-显微花岗结构,主要成分含量与斑晶相反,钾长石(20%~30%)与石英(15%~20%)含量明显大于斜长石(10%±).反映岩浆房在深部结晶(一期巨晶透长石)-浅部结晶(二期Q、Pl、Or、Bi斑晶)-上侵近地表形成微晶基质.同时矿物次生加大、熔蚀现象普遍.副矿物为锆石、磷灰石、金红石、磁铁矿等,颗粒细小,含量占全岩的1%左右.2.2 蚀变及矿化特征铜矿化主要分布于江古曲两侧,总体呈北东-南西向展布,形态呈椭圆形,北东-南西长约2.5km,南西宽约1.8km.根据铜矿工业指标,共圈定5个矿体,其中以Cu2和Cu3矿体最大,研究程度最高.Cu2矿体:位于江古曲南西岸,矿体形态呈透镜状,北东-南西向展布,长约560m,宽约250m;Cu3矿体:位于江古曲北东侧,矿体形态呈透镜状,长775m,宽325m.矿石按氧化程度大致分为氧化矿石、混合矿石、硫化矿石3种类型.地表及浅部主要由氧化矿石组成,厚一般小于50m,占总储量的10%左右,以孔雀石为主,蓝铜矿、黑铜矿、辉铜矿次之,呈网脉状、薄膜状、皮壳状、浸染状分布于岩石裂隙面或呈浸染状分布于岩石中.深部为硫化矿,厚>400m,矿石矿物主要图1 西藏自治区尼木县冲江铜矿区地质简图Fig.1G eological sketch map of Chongjiang copper deposit, Tibet1.第四系;2.设兴组凝灰岩;3.含巨斑二长花岗斑岩;4.石英闪长玢岩;5.铜矿体及编号;6.断层及编号;7.钾硅化;8.黄铁绢英岩化;9.泥化;10.青盘岩化433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第29卷为黄铜矿、黄铁矿、辉钼矿、黝铜矿、斑铜矿,此外还发育方铅矿、闪锌矿、磁铁矿、磷灰石、电气石等.多以浸染状、团斑状为主、细(微)脉浸染状次之;黄铜矿多呈不规则粒状和粒状集合体,粒径0.25~2mm,偶见5mm的半自形晶体,一般呈星散状-稀疏浸染状分布于岩石中,部分呈微-细脉浸染状分布,脉宽约0.1~1mm,多与黄铁矿、石英或玉髓构成细脉,也有单独成细脉或网脉;黄铁矿多为半自形-自形晶,以细-中粒散布于岩石中,黄铁矿中常见有圆粒状黄铜矿;辉钼矿多以片状、鳞片状集合体呈脉状分布于岩石或晚期石英脉中,部分呈星散状独立或与黄铁矿共生;斑铜矿、闪锌矿、方铅矿、磁铁矿呈不规则粒状、团块状独立出现或分布在黄铜矿、黄铁矿周围或交代黄铜矿,空间上与黄铜矿密切共生;同时矿体中Au、Ag和Mo等含量较高,可综合利用.根据矿物共生组合及相互交代关系,矿物生成顺序为:磁铁矿→黄铁矿→黄铜矿→辉钼矿→黝铜矿→斑铜矿→闪锌矿→方铅矿.矿区蚀变具中心式面型分布特征,由里向外依次为钾硅化带(局部强硅化、强钾化)—黄铁绢英岩化带(泥化带)—青磐岩化带.但蚀变分带不明显,各种蚀变相互叠加.蚀变类型有钾长石化、硅化、黑云母化、绢云母化、粘土化、电气石化及青盘岩化.矿化与广泛发育的钾硅化关系密切.其中钾硅化带大体上与强铜矿化带相对应,分布于矿区中部,包含了Cu1、Cu2、Cu3、Cu5矿体;粘土化带发育于钾硅化带北、北西侧岩体与围岩(凝灰岩)接触带附近,与钾硅化带、绢英岩化带无明显界线,相互有叠加现象;绢英岩化带分布于钾硅化带外缘,两者无明显界线;青磐岩化带位于最外圈,主要分布于矿区北东侧凝灰岩、蚀变安山岩及南东部不含矿的含巨斑二长花岗斑岩中.根据测年结果,含矿斑岩K-Ar法成岩年龄为(16.02±0.23)Ma,SHRIMP锆石U-Pb年龄为(16.8±0.8)Ma,斑岩铜矿中的辉钼矿Re-Os模式年龄为(14.80±0.34)Ma.可见冲江斑岩铜矿床的成矿年龄应在16~14Ma左右.这一时间与冈底斯造山带乃至拉萨地体由陆内汇聚体制向伸展走滑体制转换的时间大致相当.冈底斯造山带的裂变径迹研究结果也证实了这一结论(袁万明等,2001),即构造活动经历早期明显的差异隆升(37.2~18.5 Ma)和晚期快速抬升(18.5~8Ma)阶段.3 含矿斑岩的地球化学特征3.1 含矿斑岩的岩石化学特征含矿斑岩体的岩石化学分析结果表明(表1),含巨斑的黑云母二长花岗斑岩的SiO2含量为65.42%~71.17%,平均为67.17%;(Na2O+K2O)的含量为6.35%~9.06%,平均为7.97%;δ为1.97~3.3,平均为2.65,为钙碱性;A/N KC值为1. 32~1.51,显示铝过饱和.K2O含量及w(K2O)/w (K2O+Na2O)比值均大于世界平均值,反映出冲江铜矿含矿斑岩体相对富钾,说明钾质在成矿过程中对矿质的搬运沉淀起重要作用.在w(K2O)-w(SiO2)图解(图2a)和w(K2O)-w(Na2O)图解(图2b)上,含矿斑岩属钾玄岩系列到高钾钙碱性系列的岩石,总体具有高钾富碱过铝的特征.3.2 含矿斑岩的稀土元素与微量元素特征冲江含矿斑岩的稀土元素测试结果表明(表2),含巨斑的黑云母二长花岗斑岩的稀土总含量为(94.07~135.977)×10-6,平均119.23×10-6;δEu 为0.75~1.36,平均1.001,显示基本没有Eu异常;δCe为0.82~0.877,平均0.84,显示较弱的Ce异常;w(L REE)/w(HREE)为8.56~23.1,平均16. 5,显示强烈的轻稀土富集,配分曲线呈现右倾(图2d).含矿斑岩的稀土总量较低,与S型(地壳重熔型)花岗岩的较高稀土含量明显不同,其强烈富集轻稀土、无Eu异常和微弱Ce异常的特征,暗示了其成因应该是深部来源(赵振华,1997).含矿斑岩的微量元素分析结果表明(表2),其与世界酸性岩平均值相比,冲江含矿斑岩相对亏损Cr、Zn、Zr等,明显富集Cu(最高富集达51倍)以及Rb、K、Sr、Th、U、Pb等大离子亲石元素,这与火山弧花岗岩-同碰撞花岗岩的特征很相似(赵振华, 1997).另外,在w(Na2O)-w(K2O)图解中(图2c),冲江含矿斑岩除少数落在了Ⅰ型花岗岩区,其他全落在了A型花岗岩区;在Rb-(Y+Nb)图解中(图3),冲江含矿斑岩落在了同碰撞花岗岩和火山弧花岗岩的交界处.结合地质时代特征,本区含矿斑岩形成于碰撞造山向伸展走滑的转换环境.533 第3期 郑有业等:西藏冲江大型斑岩铜(钼金)矿床的发现及意义633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第29卷 第3期 郑有业等:西藏冲江大型斑岩铜(钼金)矿床的发现及意义733图3 不同环境构造含矿斑岩w(Rb)-w(Y+Nb)图解Fig.3w(Rb)-w(Y+Nb)diagram of mineralizing por2 phyry with different originsVA G.火山弧花岗岩;ORG.洋脊花岗岩;WPG.板内花岗岩; COL G.同碰撞花岗岩4 勘查新进展4.1 勘查历史回顾1988—1990年,江西物化探大队开展日喀则幅1/50万区域化探扫面工作时,对所圈定的HS-36L 异常进行Ⅲ级查证,发现了冲江铜矿点.1990年11月,西藏地质二队在该异常区进行踏勘检查,大致圈定了3个矿化体,提交了矿点踏勘简报.1991—1992年6月,西藏地质二队开展了以找铜为主的矿点检查工作,初步认为该矿床成因类型为斑岩型,并提交了《西藏尼木县冲江铜矿点检查报告》,认为该矿点有进一步工作的价值;同年西藏物探队在该区开展了化探异常二级查证工作.由于认识等多方面的原因,该矿点的勘查工作暂告一段落.1999年底,笔者在研究冈底斯矿带的资料时发现冲江铜矿点有较好的找矿潜力并建议开展普查,受到当时西藏地矿厅副总工程师肖润同志的大力支持.2000—2001年西藏地质二队对该矿点进行普查,初步查明了矿体的蚀变、矿化特征及空间展布. 2002年开展的新一轮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雅江成矿区东段铜多金属矿勘查》,继续对该矿床进行普查,找矿取得较大进展.4.2 勘查新进展及资源潜力评估经过ZK051、ZK141、TC092等地表及深部工程控制,全矿区矿体氧化矿平均品位0.71%,单样最高品位达4.82%.其中Cu2矿体氧化矿铜品位较高,单样铜品位1%~2.5%占样品总数的60%,通过刻槽取样,发现存在宽20~50m铜品位连续达1%以上的富矿段.通过对Cu1、Cu2、Cu3矿体的深部勘查,取得了较好的找矿效果.如在Cu2矿体施工的ZK051孔,孔深475.4m,见矿厚度206m(未打穿矿体),原生矿Cu平均品位0.4×10-2,最高品位1.38×10-2.同时伴生元素钼、金、银均可综合利用(其中金、银较稳定),平均品位Mo0.024%、Au 0.26×10-6、Ag2.8×10-6.根据地调局2002年底下发的有关资源量计算规范,已控制333+3341资源量:铜182×104t;钼2.7×104t;金36t;银814t.根据本矿床中部施工的ZK051、ZK011、ZK041钻孔均未穿过矿体,其中ZK051、ZK011孔中矿石主要为团块状,且450m后黄铁矿化突然增加等现象,矿体向深部应有一定延伸;同时到目前为止,矿区没有一个工程揭露到矿体边界,说明矿化范围还会扩大.另据冲江矿区2002年所做的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及1/1万土壤测量,获得以Cu、Mo为主,伴有Au、W、Pb、Zn、Ag、Cd、Bi、Sb、As、Hg等的元素异常,发现矿区向北东方向及南西方向还有较好的找矿前景,且矿区南部子东曲国15km2的三级浓度带内寻找斑岩铜矿的可能性极大,总体显示出冲江铜矿区还有较大的找矿潜力.5 结论(1)含矿斑岩高钾富碱过铝,强烈富集轻稀土,无Eu异常,具有微弱的负Ce异常,微量元素显示Ⅰ型向A型花岗岩过渡的特征,其成因应该是深部来源,主要通过壳-幔混合作用形成.反映斑岩岩浆作用与拆沉作用及其伴生的软流圈物质上涌有关(Kay and Kay,1994).因此拆沉作用无疑是冲江斑岩铜矿床形成的一种重要机制.且含矿斑岩具有很高的Cu背景含量,能够为斑岩型铜矿的形成提供充足的物质基础.(2)根据测年结果,含巨斑的二长花岗斑岩K-Ar法成岩年龄为(16.02±0.23)Ma,SHRIMP锆石U-Pb年龄为(16.8±0.8)Ma,斑岩铜矿中的辉钼矿Re-Os模式年龄为(14.80±0.34)Ma.可见冲江斑岩铜矿床的成矿年龄应在16~14Ma左右.这一时间与冈底斯造山带陆内汇聚体制向伸展走滑体制转换的时间大致相当.冈底斯造山带的裂变径迹研究结果也证实了这一结论(袁万明等,2001),即构造833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第29卷活动经历早期明显的差异隆升(37.2~18.5Ma)阶段和晚期快速抬升(18.5~8Ma)阶段.(3)斑岩铜矿一般形成于岛弧或活动大陆边缘环境,而冲江铜矿是在冈底斯陆内造山带中寻找斑岩铜矿最早取得突破的大型矿床,这为笔者后来一系列认识的提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自此拉开了冈底斯东段斑岩铜矿勘查的序幕.它在坚定人们在该带的找矿信心、新认识的提出、指导外围勘查以及促进西藏经济跨越式发展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4)值得注意的是:冲江含矿斑岩与围岩岩性相同、界线不清,铜矿化与钾硅化强烈相关,其有别于典型的斑岩铜矿床的原因?另外含矿斑岩具高钾特征,属于高钾-钾玄岩系列或埃达克岩(Defant and Drummond,1990).但含矿斑岩体钾硅酸盐交代强烈,黑云母及钾长石化十分发育,因而富钾是很自然的.那么斑岩中高钾是否代表原岩成分(郑有业等, 2004),以及富钾流体的来源问题,都是值得进一步研究的课题.R eferencesDefant,M.J.,Drummond,M.S.,1990.Derivation of some modern arc magmas by melting of young subduction litho2sphere.N ature,662-665.K ay,R.W.,K ay,S.M.,1994.Delamination and delamination magmatism.Tectonophysics,219:177-189.Yuan,W.M.,Wang,S.C.,Li,S.R.,et al.,2001.The fission track evidence of conformation activity in G angdise belt, Tibet.Chinese Science B ulletin,46(20):1739-1742(in Chinese).Zhao,Z.H.,1997.The geochemistry theory of trace elements.Science Press,Beijing(in Chinese).Zheng,Y.Y.,Xue,Y.X.,Cheng,L.J.,et al.,2004.Finding, characteristics and significances of Chongjiang super2large porphyry copper(molybdenum)deposit,Tibet.Earth Sci2 ence—Journal of China U niversity of Geosciences,29(1): 103-108(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Zheng,Y.Y.,Xue,Y.X.,G ao,S.B.,2003.Copper,polymetal metallogenic series and prospecting perspective of eastern section of G angdise.Journal of China U niversity of Geo2 sciences,14(4):349-355.附中文参考文献袁万明,王世成,李胜荣,等,2001.西藏冈底斯带构造活动的裂变径迹证据.科学通报,46(20):1739-1742.赵振华,1997.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原理.北京:科学出版社.郑有业,薛迎喜,程力军,等,2004.西藏驱龙超大型斑岩铜(钼)矿床:发现、特征及意义.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9(1):103-108.933 第3期 郑有业等:西藏冲江大型斑岩铜(钼金)矿床的发现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