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师说赤壁赋

合集下载

劝学、师说 、赤壁赋、阿房宫赋等

劝学、师说 、赤壁赋、阿房宫赋等

第三次月考课内外名篇检测2017-12-13范围:《劝学》《师说》《赤壁赋》《阿房宫赋》《念奴娇赤壁怀古》《京口北固亭怀古》《桃花源记》《观沧海》《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使至塞上》一、《劝学》1、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2、,不复挺者,使之然也3、木受绳则直,金就则4、,则明而行无过矣5、吾尝终日而思矣,6、,不知登高之博见也。

7、顺风而呼,,而闻者彰8、假马者,非利足也,而千里9、,善假于物也10、假舟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11、积水成渊,12、积善成德,,圣心备焉13、不积跬步,无以千里14、,不能十步15、,功在不舍16、而不舍,金石可17、蚓无爪牙之利,骨之强,上食埃土,,用心一也18、蟹六跪而,非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二、《师说》19、师者,所以传道业解惑也20、,孰能无惑21、惑而不从师,22、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先乎吾,吾从而师之23、吾师道也,24、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师之所存也25、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26、今之众人,,而耻学于师27、是故圣圣,愚愚28、彼童子之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29、句读不知,不解,师焉,焉30、小学而大,。

31、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士大夫之族……则群聚而笑之32、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33、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

,其可怪也欤34.子曰:三人行,_____________________. 择其善者而从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35、孔子曰:“三人行,。

”36、弟子不必不如师,37、闻道有先后,,如是而38、余嘉其能行古道,作《说》以之四、《阿房宫赋》57、六王毕,四海一。

蜀山,阿房出。

覆压三百余里,。

58、骊山北构而西,。

二川,流入宫墙。

59、,十步一阁;腰回,牙高;60、各抱地势,心斗角。

盘盘焉,焉,蜂房水涡,不知乎几千万落。

61、长桥卧波,?复道行空,不何虹?62、高低迷,不知东西。

歌台暖响,。

舞殿冷袖,。

63、妃嫔,王子皇孙,辞楼下殿,来于秦。

高一必修上册《师说》《劝学》《赤壁赋》《登泰山记》原文译文注释汇编

高一必修上册《师说》《劝学》《赤壁赋》《登泰山记》原文译文注释汇编

高一必修上册《师说》《劝学》《赤壁赋》《登泰山记》原文译文注释汇编师说韩愈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圣人无常师。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译文古代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

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

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知识和道理,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老师学习,那些成为困惑的问题,就始终不能解开。

出生在我之前的人,他懂得的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跟从他学习,以他为老师;出生在我之后的人,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比我早,我也跟从他,拜他为老师。

我是向他学习道理的,哪管他是生在我之前还是生在我之后呢?因此,就从师问道来说,没有贵和贱的区分,没有长和幼的区分,道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在的地方。

高考必背篇目《劝学》《师说》《赤壁赋》《阿房宫赋》原创理解性情境默写

高考必背篇目《劝学》《师说》《赤壁赋》《阿房宫赋》原创理解性情境默写
7、苏轼在《赤壁赋》中借客人之口描绘出超脱物外、亲近自然的生活:
8、苏轼在《赤壁赋》中用“水”与“月”来揭示变化之理的四句是:
9、苏轼在《赤壁赋》中描写曹军攻破荆州后顺流而下时军容之盛的两句:
10、苏轼的《赤壁赋》中,客人把自己和曹操进行了对比:曹操当时是“舳舻千里,旌旗蔽空”,而你我只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曹操当时是“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你我只是“举匏樽以相属”。
《劝学》
1、荀子在《劝学》中用“木”和“金”的变化来论证学习意义的两句:
2、荀子在《劝学》中提倡每天反省自己才能智慧通达,行为得当的两句:
3、荀子在《劝学》中指出整日空想不如片刻学习的两句:
4、荀子在《劝学》中总结说明善于借助外物才能取得成功的的两句:
5、荀子的《劝学》中与“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意思相近的两句:
6、荀子的《劝学》中与“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意思相近的两句:
《师说》
1、韩愈在《师说》中开篇点明老师职能的两句是:
2、韩愈在《师说》中以反问来表明每个人存在困惑的两句是:
3、韩愈在《师说》中点明择师标准的四句是:
4、韩愈在《师说》中批判当时的一般人不愿意从师的三句是:
5、对只学句读而不求解惑的人,韩愈在《师说》中的看法是:
7、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总结说明六国和秦国的灭亡都是咎由自取四句是:
8、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告诫后人要吸取历史教训,不要重蹈覆辙的四句是:
9、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写阿房宫随着秦朝灭亡而化为焦土的四句是:
10、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借助飞龙和彩虹来描写阿房宫之高的四句:

《劝学》《师说》《赤壁赋》《登泰山记》理解性默写

《劝学》《师说》《赤壁赋》《登泰山记》理解性默写

理解性默写《劝学》1、《荀子·劝学》中举例论证借助外物的重要性时说,终日殚精竭虑思考,却“_________________”,踮起脚极目远望,也“_________________ ”。

2、《荀子·劝学》中强调了积累的重要。

以积土成山.积水成渊可以兴风雨.生蛟龙设喻,引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

3、《荀子.劝学》指出,蚯蚓虽然身体柔弱,却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用心专一的缘故。

4、《荀子·劝学》以蚯蚓为例,论证了为学必须锲而不舍,坚持不懈;同篇中与之相反的例证是:“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5、荀子在《劝学》中,以君子之言提出中心论点“_________________”,又以“木”“金”为喻,认为“_________________”,就会智慧明达.行为无过。

6、在《劝学》中,荀子认为原来笔直的木材做成车轮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火烤使它这样的。

7、孔子曰:“学而时习之”,又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

”荀子在《劝学》中提出“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对学习的认识。

8、荀子《劝学》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句,以舟为例,设喻,说明君子禀赋与一般人并无二致,只是善于借助外物而已。

9、《荀子劝学》中认为整日思考还不如学习片刻收获大,从而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荀子·劝学》用博喻的方式强调学习必须日积月累,持之以恒,其中用雕刻作比来正面说明坚持作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文言文《劝学》《师说》《赤壁赋》《登泰山记》名篇名句默写

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文言文《劝学》《师说》《赤壁赋》《登泰山记》名篇名句默写

必修上册文言文名篇名句默写*《劝学》1.【2022年新高考I卷】《荀子·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劣马的执着为喻,强调为学必须持之以恒。

2.【2020天津卷】在“停课不停学”期间的云班会上讨论“学习和思考的关系”,你想强调思考的重要性,可以引用荀子《劝学》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020全国II卷】《荀子·劝学》中举例说,笔直的木材如果“________________”,就会弯曲到符合圆规的标准;即使再经暴晒也不会挺直,因为“________________”。

4.【2022年江苏南京高一上学期12月百校联考】儒道两家都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

老子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这与荀子《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的意思是相同的。

5.【2022年广州市第五中学高一上学期检测】《荀子·劝学》中强调君子的天性同一般人并非有何差异,只是善于借助外物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2022年广州市象贤中学高三上学期月考】《荀子·劝学》中,与王之涣《登鹳雀楼》中“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在表意上有异曲同工之妙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2022年上海市行知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劝学》中用比喻的手法正面阐述学习重在坚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2022年福建省厦门集美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在《荀子•劝学》中,文章开篇连用比喻强调了学习的重要作用,并顺势推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强调了广泛学习并不断省察自己的重要性。

劝学师说赤壁赋

劝学师说赤壁赋

赤壁赋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

肴核既尽,杯盘狼藉。

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一词多义1、望:七月既望(名词,阴历的每月十五日)望美人兮天一方(动词眺望,向远处看)2、歌:扣舷而歌(唱)歌曰(歌词)倚歌而和之(歌声)3、如:纵一苇之所如(往)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像)飘飘乎如遗世独立(像)4、然:其声呜呜然(……的样子,像声词词尾)何为其然也(这样)5、长:抱明月而长终(永远)而卒莫消长也(增长)6、于: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在)月出于东山之上(从)徘徊于斗牛之间(在)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被)托遗响于悲风(给)7、之:凌万顷之茫然(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词)扣舷而歌之(音节助词)倚歌而和之(代词,代“歌”)哀吾生之须臾(助词,取独)通假字1、举酒属客(“属”通“嘱”,致意,此处引申为“劝酒”) 注:{高中课本上没有标明“属”通“嘱”}2、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冯”通“凭” 乘)3、山川相缪(“缪”通“缭” 盘绕,环绕)4.杯盘狼籍(籍,通“藉”,凌乱)5.举匏尊以相属(尊,通“樽”,酒杯)6.扣舷而歌之(扣通“叩”,敲打)古今异义1、望美人兮天一方古义:内心所思慕的人。

《劝学》《师说》《《赤壁赋》《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短歌行》文言文默写与翻译

《劝学》《师说》《《赤壁赋》《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短歌行》文言文默写与翻译

一、名句默写1、《荀子•劝学》中举例论证借助外物的重要性时说,终日殚精竭虑思考,却“”,踮起脚极目远望,却“”。

2、孔子曰:“学而时习之”,又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

”荀子在《劝学》中提出“”的观点,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对学习的认识。

3、荀子在《劝学》中指出:“;”与韩愈的“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思想一致。

4、“,”,通过“木”于“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

5、荀子认为人的知识、道德、才能是后天不断广泛学习改造获得的。

“金”要锋利,需“就砺”;人要改造成为“”的君子,就要“”,可见,学习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

6、荀子《劝学》中“,”,强调了整天空想不如片刻学习收获大的道理。

7、“”是说君子的天赋本性跟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不同,然而最终却超过一般人,是因为“。

”说明了利用学习可以弥补自己不足的道理。

8、古代诗文中,有许多借助描写“风雨”来抒发情感的的名句。

而《荀子.劝学》中则用“,”来形象论述积累的重要性。

答案1、不如须臾之所学也;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2、学不可以已3、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4、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5、知明而行无过博学而日参醒乎己6、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7、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8、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二、句子翻译1、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3、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4、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5、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答案1、即使又晒干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是用火萃取使它成为这样的。

2、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就会智慧明达并且行为没有过失了。

3、我曾经一天到晚地冥思苦想,(却)比不上片刻学到的知识(收获大)。

4、君子的天性资质跟一般人没什么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劝学 师说 赤壁赋翻译

劝学 师说 赤壁赋翻译

君子说:学习不可以停止。

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但比蓝草更青;冰是水凝结成的,但比水更冷。

木材直得合于拉直的墨绳,用火烤使它弯曲把它做成车轮,它的弧度就可以合于圆规(画出的线)。

即使又晒干了,不再挺直,这是用火烤使它弯曲的工艺使它变成这样的。

所以木材经墨绳量过就直了,金属刀剑靠近磨刀石(磨过)就锋利了,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就能智慧明达,行为没有过错了。

我曾经整天思考,不如片刻学习的收获大;我曾经提起脚跟远望,不如登上高处看见的范围广。

登上高处招手,手臂并没有加长,但是远处的人能看得见;顺着风呼喊,声音并没有更加洪亮,但是听的人却听得特别清楚。

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但是能达到千里之外;借助船只的人,并不是会游泳,但是能横渡江河。

君子的资质同一般人没有什么差别,只是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积土成为山,风雨就会从这里兴起;积水成为深潭,蛟龙就会在那里生长;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道德,精神就得到提升,圣人的心境由此具备了。

所以不积累半步,就没有用来到达千里的办法;不汇聚细流,就没有用来成为江海的办法。

千里马跳跃一次,不能跳出十步;劣马拉车走十天,它的成功在于不停止。

雕刻一下如果放弃它,腐朽的木头也不能刻断;雕刻如果不停止,金石也能雕刻。

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强的筋骨,却能向上吃泥土,向下饮泉水,是因为心思专一。

螃蟹有六只脚,两只蟹钳,没有蛇洞和鳝鱼洞就没有可以藏身的地方,是因为心思浮躁。

1、通假字(1)輮使之然也煣,使动,火烤,使……弯曲(2)虽有槁暴,不复挺者又曝,晒干(3)君子生非异也性,天赋,资质、(4)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智,智慧2、词类活用(找出下列句中活用的词并解释)(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2)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4)积善成德名作动,游泳名作状,向上,向下数作形,专一名作状,每天形作名,善行3、判断下列文言句式(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句(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状语后置句(3)虽有槁暴,不复挺者,鞣使之然也判断句(4)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判断句4、找出下列句中的古今异义词并解释(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2)蚓无爪牙之利(3)上食埃土,下饮黄泉(4)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5)用心一也广博地学习爪子和牙齿地下的泉水藏身因为心思古时候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赤壁赋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

肴核既尽,杯盘狼藉。

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一词多义1、望:七月既望(名词,阴历的每月十五日)望美人兮天一方(动词眺望,向远处看)2、歌:扣舷而歌(唱)歌曰(歌词)倚歌而和之(歌声)3、如:纵一苇之所如(往)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像)飘飘乎如遗世独立(像)4、然:其声呜呜然(……的样子,像声词词尾)何为其然也(这样)5、长:抱明月而长终(永远)而卒莫消长也(增长)6、于: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在)月出于东山之上(从)徘徊于斗牛之间(在)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被)托遗响于悲风(给)7、之:凌万顷之茫然(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词)扣舷而歌之(音节助词)倚歌而和之(代词,代“歌”)哀吾生之须臾(助词,取独)通假字1、举酒属客 (“属”通“嘱”,致意,此处引申为“劝酒”) 注:{高中课本上没有标明“属”通“嘱”}2、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冯”通“凭”乘)3、山川相缪(“缪”通“缭”盘绕,环绕)4.杯盘狼籍(籍,通“藉”,凌乱)5.举匏尊以相属(尊,通“樽”,酒杯)6.扣舷而歌之(扣通“叩”,敲打)古今异义1、望美人兮天一方古义:内心所思慕的人。

古人常用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事物的象征。

今义:美貌的人。

2、凌万顷之茫然古义:越过。

今义:欺辱,欺侮。

3、凌万顷之茫然古义:辽阔的样子。

今义:完全不知道的样子。

4、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古义:对人的尊称,多指男子。

今义:儿子。

5、徘徊于斗牛之间古义: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

今义:1.驱牛相斗比胜负的游戏。

2.相斗的牛。

3.挑逗牛与牛或牛与人相斗。

词类活用1、歌:歌窈窕之章(名作动,歌咏)2、羽:羽化而登仙(名作状,像长了翅膀似的)3、歌:扣舷而歌之(名作动,唱歌)4、空明:击空明兮溯流光(形作名,月光下的清波)5、舞:舞幽壑之潜蛟(使动,使……起舞)6、泣:泣孤舟之嫠妇(使动,使……哭泣)7、正:正襟危坐(使动,整理,端正)8、南、西:乌鹊南飞……西望夏口(名作状,朝南、往南;朝西,往西)9、下:下江陵(名作动,攻下)10、东:顺流而东也(名作动,向东进军)11、渔樵: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①名词作动词,打渔砍柴②可以认为无活用,渔、樵本身就为动词)12、侣、友:侣鱼虾而友麋鹿(意动,以……为伴侣,以……为朋友)13、.舳舻(连接)千里:(省略谓语)14、白:不知东方之既白(形作动,天色发白,天亮)特殊句式渺渺兮予怀 (主谓倒装句)游于赤壁之下 (状语后置)凌万顷之茫然(定语后置)何为其然也?(宾语前置)而今安在哉?(宾语前置)寄(如)蜉蝣于天地,渺(如)沧海之一粟。

(谓语省略,省略句)而又何羡乎!(宾语前置)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判断句)客有吹洞箫者——定语后置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定语后置(被动句)知不可乎骤得——倒装固一世之雄也“也”为标志的判断句此非曹孟德之诗乎?“非”为标志的判断句(其声)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省略句(其声)舞幽壑之潜蛟省略句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通假字1輮以为轮:輮:通“煣”,使弯曲。

2虽有槁暴:有:通“又”。

3虽有槁暴:暴,同“曝”,晒干。

4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智慧。

5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天赋,资质。

特殊句式:1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判断句,“……者,……也”表判断,可译为“……的原因”。

2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判断句,“……者,……也”表判断。

3善假于物也:状语后置。

4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

5 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状语后置介词结构“于水”,表示比较。

6輮以为轮:省略句,輮(之)以(之)为轮。

7輮使之然也:省略句,輮(之)使之然也。

8无以至千里:固定句式,“无以……”意为“没有用来……的办法”。

文言虚词:一、而二、焉<.兼词>:相当于“于是”、“于之”: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三、于<介词>介绍比较的对象,可译为“比”冰,水为之,而于寒水四、也<助词>表陈述或解释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五、乎<介词>连词,表递进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六、之<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蚓无爪牙之利词类活用:1.名词做状语: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名作状,每天)2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上、下:名作状,向上、向下2. 名词作动词: 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名词用作动词,游水2假舆马者,非利足也(利: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快,走得快)3. 使动用法: 1木直中绳,輮以为轮(輮: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弯曲)4. 形容词作名词: 1其曲中规(曲:形作名,曲度,弧度)2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高:形作名,高处3积善成德(善:形作名,善行)5. 形容词用作动词: 1故木受绳则直(直:变直,形容词用作动词)6. 数词作形容词: 1用心一也(一:数词用作形容词,专一)7. 动词作名词: 1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流:流水)2輮以为轮(輮:指用火熨使物弯曲这道工序。

)古今异义:1、博学:古义:广博地学习,广泛地学习。

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今义:知识、学识的渊博。

2、参:古义:检验。

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今义:加入。

3、假:古义:凭借,借助。

例:假舆马者。

今义:与“真”相对。

4、金:古义:金属制的刀剑。

例:金就砺则利。

今义:金子,黄金。

5、爪牙:古义:爪子和牙齿。

例:蚓无爪牙之利。

今义:坏人的党羽、帮凶。

6、用心:古义:因为用心。

例如:用心一也。

今义:读书用功或对某事肯动脑筋。

7、绳:古义:墨线。

例:木受绳则直。

今义:绳子,绳索。

8、跪:古义:腿脚。

例:蟹六跪而二螯。

今义:跪下9、疾:古义:疾劲,强,大,这里指声音宏大。

例:声非加疾也。

今义:疾病10、致:古义:达到(而致千里)。

今义:赠送,给予11、寄托:古义:这里指藏身(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今义:大致指心灵、精神的某种依靠12 、以为:古义:成为今义:认为师说古之学者①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②。

人非生而知之③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④,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⑤,其闻⑥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⑦;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⑧,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⑨?是故⑩无(11)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12)。

嗟乎!师道(13)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14)也远矣,犹且(15)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16),其下(17)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18)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19)。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20)也,则耻师(21)焉,惑矣(22)。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23)者也,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24),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25),小学而大遗(26),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27)乐师(28)百工(29)之人,不耻相师(30)。

士大夫之族(31),曰师曰弟子云者(32),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33)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34)。

”呜呼!师道之不复(35),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36),今其智乃(37)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38)!圣人无常师(39)。

孔子师郯子(40)、苌弘(41)、师襄(42)、老聃(43)。

郯子之徒(44),其贤不及孔子。

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45)。

是故弟子不必(46)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47),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48)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49)皆通(50)习之,不拘于时(51),学于余。

余嘉(52)其能行古道(53),作《师说》以贻(54)之。

【字词注释】①学者:求学的人。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老师,(是)靠(他)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

者,语气助词,用在句中表示停顿。

所以,用来……的、……的凭借,跟现代汉语中表因果关系的“所以”不同。

受,同“授”。

③生而知之:生下来就懂得道理。

之,指知识和道理。

④其为惑也: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

⑤生乎吾前:后面略去“者”(……的人)。

乎,相当于“于”。

下文“先乎吾”的“乎”同。

⑥闻:知道,懂得的意思。

⑦从而师之:跟从(他),拜他为老师。

师之,就是“以之为师”。

⑧吾师道也:我(是向他)学习道理。

师,动词。

⑨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哪管他的年龄比我大(先生于吾)还是比我小(后生于吾)呢?庸,岂、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