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吃汤圆礼仪
冬至吃汤圆的习俗

冬至吃汤圆的习俗冬至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气之一,也是中国农历中最重要的一个节日。
在农历的冬至这一天,人们有一个古老的习俗,那就是吃汤圆。
汤圆是一种由糯米粉制成的圆形食物,外皮软糯,内馅丰富多样。
汤圆所象征的含义颇深,它代表着团圆和完整。
冬至吃汤圆的习俗,既有文化内涵,也蕴含着美食的诱惑。
冬至吃汤圆的习俗可以追溯到古代的中国。
根据历史记载,汉族民间传统认为冬至是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气,也是阳气最少、阴气最盛的时刻。
人们相信通过吃汤圆能够增添阳气,驱散寒气,并带来好运和幸福。
吃汤圆的习俗在不同地区有不同的表达方式。
北方人习惯将汤圆放入锅中,煮熟后加入冰糖制成的汤汁,然后用手捧起吃。
这种吃法表示团圆和家庭的和谐统一。
南方人则喜欢将汤圆用红枣、豆沙等各种馅料包裹起来,蒸熟后作为甜点享用。
无论是北方还是南方的吃法,都寓意着人们对美好生活和幸福家庭的向往。
除了象征着团圆和完整,吃汤圆还有另外一层意义。
在中国的传统观念中,冬至这一天是阴阳交替的时刻,也是一年中阳气最少的时候。
而汤圆由于其圆满的外形和柔软的质地,被视为具有阴阳平衡的象征。
因此,吃汤圆有助于调节人体阴阳平衡,保持身体的健康。
除了团圆和健康的象征意义,汤圆也是一道美味的食物。
糯米粉制成的汤圆,口感软糯,不粘牙,很受人们的喜爱。
而丰富多样的馅料,如花生、黑芝麻、豆沙等,更是为汤圆增添了口感和风味。
无论是作为正餐的主食,还是作为甜点的点心,汤圆都能满足人们对美食的渴望。
在传统习俗中,吃汤圆不仅仅局限于冬至这一天。
在农历每个季节的节气,人们都会有吃汤圆的习俗。
例如,在寒露节气,人们用各种水果、蔬菜制成的汤汁煮汤圆,以寓意具有丰收和富饶之意。
在芒种节气,人们喜欢将鲜嫩的草草装进汤圆中,象征着新鲜和生命的力量。
冬至吃汤圆的习俗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延续,并且逐渐受到国际化的影响。
汤圆作为一种传统美食,不仅在中国享有盛名,也逐渐走向世界。
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开始品尝汤圆,并对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文化背景产生兴趣。
冬至节吃汤圆的习俗

冬至节吃汤圆的习俗冬至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每年农历十二月二十二日或二十三日,人们都会热烈庆祝这一日子。
冬至节有着丰富多彩的习俗,其中吃汤圆是最重要的一项习俗。
汤圆,又叫元宵,是一种由糯米粉制成的圆形食物。
这种小巧玲珑的食物在冬至节具有特殊的象征意义。
首先,汤圆的圆形代表着团圆和完整,这象征着家人之间的团聚和和睦。
人们常说:“年年有余,团团圆圆”,寓意着冬至节吃汤圆后,新的一年家庭和睦、幸福美满。
其次,汤圆的发音与“团圆”相同,因此也被视为冬至节吉祥的象征。
人们相信吃汤圆可以带来好运和吉祥。
最后,汤圆通常是由糖水煮熟后食用,糖水呈现甜美的味道,与人们对于新年美好生活的向往相契合。
为了庆祝冬至节,人们准备吃汤圆的活动开始在这一节日的前夕展开。
家庭成员齐聚一堂,共同参与制作汤圆。
制作汤圆的过程非常有趣,家人们相互配合,和睦欢乐地搓揉糯米粉,塑造出一个个圆滚滚的汤圆。
在搓揉的同时,家人们常常会谈笑风生,共同回忆往事,增进感情。
这一过程中融入了家庭温暖与关爱的元素,使家庭成员之间更加亲近。
当冬至节的这一天到来时,整个家庭都会齐聚在一起,大桌上摆满了各种美食。
但是最受期待的,还是那盘盘鲜美的汤圆。
每个人都会轻轻地将自己心爱的汤圆放进碗里,然后舀上滚烫的糖水。
当热腾腾的糖水浸润汤圆,一股甜蜜的香气弥漫开来,整个房间都弥漫着温暖和幸福的气氛。
家人们欢声笑语,共同品味着这一美味的滋味。
除了家庭聚会外,冬至节还有与朋友和邻居一起分享汤圆的传统。
人们会互相赠送汤圆,以此表达对彼此的祝福和关心。
这种传统形式的互助与分享,既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友善和亲和力,又促进了社区和睦和融洽的关系。
汤圆不仅仅是一种美味的食物,更是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和对幸福团圆的向往。
通过吃汤圆这一习俗,人们不仅可以感受到家庭的温馨和团结,还可以与朋友、邻居共同分享节日的喜悦。
冬至节吃汤圆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彰显了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冬至的节日礼仪

冬至的节日礼仪冬至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每年的12月21日或22日冬至这一天,中国人民都会举办各种庆祝活动来迎接冬至的到来。
在这一特殊的日子里,人们不仅会感受到寒冷的气息,还会重视冬至带来的节日礼仪。
以下是对冬至的节日礼仪的一些描述。
冬至的来历冬至作为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历史悠久。
据史书记载,冬至节最早出现在《周礼》中,是古代中国人民对冬季到来的重视和纪念。
冬至是一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长的一天,标志着进入严寒冬季,中国人民在这一天会庆祝、祈福,并寻求祥和与团圆。
冬至庆祝活动冬至这一天,中国人民有很多庆祝活动。
1. 吃汤圆在冬至这一天,吃汤圆是中国人的传统习俗之一。
汤圆由糯米制成,象征着团圆和美满的寓意。
人们通常会在晚餐时吃汤圆,全家团聚在一起,共同品尝这美味的节日食物。
2. 冬至祭祀冬至也是祭祀祖先和神明的重要日子。
为了祭祀,人们会提前准备好祭品,如水果、鲜花、香烛等。
然后,全家人会聚在一起,共同祈祷祖先保佑家庭平安、身体健康和财运亨通。
在南方的一些地区,冬至这一天还有赛龙舟的传统。
赛龙舟是一种传统民间体育活动,人们会划着彩绘的龙舟进行划船竞赛。
这一活动不仅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还增加了冬至的喜庆气氛。
冬至的食物冬至节有很多美食与之相关。
1. 汤圆如前所述,汤圆是冬至的传统食物之一。
汤圆的制作方法很简单:将糯米粉和水混合成团,然后搓成小圆球,再煮熟即可。
汤圆的馅料有各种各样的选择,如花生、红豆、黑芝麻等。
2. 冬菜在北方的一些地区,冬至这一天人们也会吃冬菜。
冬菜是一种制作时加盐腌制的蔬菜,其特殊的味道能够增添冬天的寒冷气氛。
3. 糖瓜糖瓜是一种用糖腌制的南方传统糕点。
它们呈现出金黄色,形状像蜡瓜一样。
糖瓜不仅好吃,而且外观精美,给人们的冬至增添了喜庆的气氛。
冬至的习俗与传说除了庆祝活动和美食之外,冬至还与一些习俗和传说相关。
冬至这一天,人们相信太阳开始逐渐偏离南方,北方的寒冷天气也逐渐增加。
因此,在冬至这一天,很多地方有用冰水洗浴的传统习俗。
冬至吃汤圆的传统习俗

冬至吃汤圆的传统习俗冬至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气之一,也是冬季的第一个节气。
在这一天,人们通常会有吃汤圆的习俗。
汤圆作为冬至的代表食物,不仅滋补身体,更寓意团圆和温暖。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冬至吃汤圆的传统习俗以及与之相关的文化意义。
一、历史渊源汤圆作为冬至的食物,源远流长。
据记载,最早的汤圆可以追溯到宋代。
当时的汤圆由于形状如同圆滚滚的天日,因此被视为是与阴阳日月相应的食物。
冬至这天,人们吃汤圆的目的就是为了迎接阳光的回归,寓意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
二、制作工艺汤圆的制作工艺也是一个传统的技艺。
一般而言,制作汤圆需要用糯米粉和水和成面团,然后捏成小圆球。
常见的馅料有豆沙、芝麻和花生等。
在包馅的过程中,需要细心揉搓以保证馅料均匀包裹,形成完美的口感。
三、风味各异汤圆的风味和地域相关,在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吃法。
在北方,人们通常将汤圆放入热汤中煮熟,然后将其捞起,滗掉汤水后放入碗中,倒入融化的白糖或冰糖水,再撒上黑芝麻。
这种吃法让汤圆更加饱满和浓香。
而在南方,人们则喜欢将汤圆沾上花生碎、糖粉或者红糖等,口味更加甜美。
四、文化意义冬至吃汤圆不仅仅是一种美食,更凝结着深厚的文化意义。
首先,汤圆象征着团圆和亲情。
中国的冬至正好是一年中最寒冷的时候,而吃汤圆则是用温暖和团聚的方式来打破严寒。
无论是家庭成员还是亲朋好友,大家围坐在一起,共同品尝汤圆,强化了彼此之间的感情。
其次,吃汤圆也是对新年的期盼和祝福。
冬至之后,即将迎来新的一年,人们通过吃汤圆,表达了对来年好运和顺遂的期许。
总而言之,冬至吃汤圆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项独特的习俗。
通过汤圆这种特殊的食物,人们在寒冷的冬季里寻求温暖和团聚,并表达了对新年的美好祝福。
无论是酥皮汤圆、豆沙汤圆还是花生汤圆,它们都成为了冬至的美味象征。
让我们在每年的冬至这一天,品味汤圆的独特风味,感受传统文化的温暖和深意。
冬至吃汤圆的习俗

冬至吃汤圆的习俗冬至是中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之一,一般在每年的12月21日或12月22日之间。
在这一天,中国人有一个特别的习俗,那就是吃汤圆。
汤圆是一种由糯米粉制成的圆形食品,通常呈现出白色,它的形状和名称都与团圆的寓意相对应。
本文将介绍冬至吃汤圆的习俗以及其背后的文化意义。
一、习俗起源和发展冬至吃汤圆的习俗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古代中国。
根据历史记载,最早出现吃汤圆的记载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
在《汉书·食货志》中,就有写到“冬至食圆”。
所以,吃汤圆的习俗已经在中国流传了几千年的时间。
起初,吃汤圆的习俗是在冬至这一天祭祀祖先的一部分。
人们认为冬至是整个冬季最重要的节日之一,因此需要通过祭祀祖先来表达对家族的感恩之情。
而食用汤圆则是祭祀仪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汤圆象征着团圆和家族的完整。
久而久之,冬至吃汤圆的习俗逐渐扩展到了全民范围。
而且,人们也开始赋予汤圆更丰富的文化寓意,使其成为了代表团圆和美好祝愿的象征食物。
二、汤圆的制作与品尝汤圆的制作需要糯米粉和水,将两者混合搅拌均匀后制成圆形。
在中国的各个地区,汤圆的制作方法和风味也有所不同。
有些地区的汤圆可以添加不同的馅料,如花生、红豆或黑芝麻,以增加风味和口感的层次。
在冬至这一天,家人们通常会一起动手制作汤圆。
这不仅是一种亲密的互动,还可以增进家人之间的情感交流。
制作好的汤圆通常呈现出圆润的形状,象征着家庭的和谐与团圆。
品尝汤圆的时候,一般会在煮熟的汤圆中加入一些热汤或者糖水。
在东北地区,人们喜欢在热汤圆中加入红枣,以增加汤圆的甜味和香气。
而在南方地区,人们则更倾向于将煮熟的汤圆放入甜汤中,味道酸甜可口。
三、文化意义和祝福吃汤圆的习俗背后蕴含着浓厚的文化意义和美好的祝福。
首先,汤圆象征着团圆。
汤圆除了形状圆润之外,它的制作过程中需要家人们共同参与,加强了家庭成员之间的联系。
因此,吃汤圆代表了家人们团聚的愿望。
其次,汤圆也象征着祈福和美好的愿望。
冬至时节传统的祭祀和吃汤圆的习俗

冬至时节传统的祭祀和吃汤圆的习俗冬至,又称为“冬节”、“冬至日”或“冬节时节”,是中国农历的二十四节气之一,一般落在每年的12月21日或22日。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冬至是一个重要的节日,人们会进行祭祀活动,并且习惯性地享用汤圆。
一、祭祀活动在冬至这一天,祭祀活动在中国的农村和一些城市仍然非常盛行。
人们通常会在清晨或者正午时分前往祠堂或寺庙,在祭拜神灵的同时,还要向逝去的祖先表达尊敬之情。
在祭祀过程中,会进行一系列的仪式,如焚香、献上食品等。
这些仪式的目的是祈求神灵保佑家庭的平安和吉祥,并且表达对先祖的追思和敬意。
二、汤圆的习俗除了祭祀活动,冬至还和吃汤圆的习俗紧密相连。
民间有句俗语:“冬至一碗汤圆,端午一根艾,中秋一盘月饼”。
这句话形象地展示了冬至时节汤圆的重要地位。
汤圆是一种由糯米粉制成的圆球状食品,在中国古代被视为“团圆”的象征物。
因为汤圆的外形圆润、饶有弹性,所以人们将汤圆与家人团聚、和睦相处的意义联系在一起。
因此,在冬至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包制汤圆,家人们围坐在一起,享受这美味而有意义的食品。
此外,许多餐馆和食品摊点也会推出各种口味的汤圆,以满足不同口味的消费者需求。
除了形状的象征意义,汤圆也因其丰富的寓意而备受喜爱。
由于冬至的意义与“至”字相同,人们以此来表达对冬季的敬意和美好的祝愿。
在北方地区,汤圆通常会选择红糖馅,因为红色象征着热烈和温暖。
而在南方地区,芝麻、豆沙等多种馅料则常常被用作汤圆的填充,以增加其口感和味道。
此外,冬至也是人们重视饮食养生的时刻。
根据中医理论,冬至是进补的好时机。
因此,人们在这一天会借助汤圆的营养价值,旨在“补益”身体,以抵御寒冷的冬季。
保持身体的健康新陈代谢和免疫力,成为人们在冬至时刻的关注焦点。
总之,冬至是中国传统节日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人们通过祭祀和吃汤圆来纪念这一节日。
祭祀活动表达了人们对神灵和祖先的仰慕与敬意,而吃汤圆则体现了家人团聚、和睦相处的美好愿望。
冬至的传统礼品与礼仪文化

冬至的传统礼品与礼仪文化冬至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自古以来就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冬至这一天,人们会进行一系列的庆祝活动,其中包括赠送传统礼品和遵循特定的礼仪。
本文将介绍冬至的传统礼品以及与之相关的礼仪文化。
一、冬至的传统礼品在中国,冬至被视为一个重要的节日,人们通常会在这一天给亲朋好友赠送礼物,以表达对他们的关心和祝福。
以下是冬至期间常见的传统礼品:1. 汤圆:汤圆是冬至的传统食物,也是非常受欢迎的礼品。
它是由糯米制成的圆形糯米团,通常搭配着甜汤一起食用。
汤圆象征着团圆和完整,代表了人们对家庭团聚和幸福生活的祝愿。
2. 红包:红色的纸封套里面装有一定金额的钱,被称为红包,也是冬至期间常见的礼品之一。
人们通常会给年长的亲戚、长辈和孩子们赠送红包,寓意着给他们送去幸运和吉祥。
3. 干果礼盒:冬天是果实成熟的季节,人们喜欢将各种干果制作成礼盒,送给亲朋好友。
这些干果礼盒通常包含核桃、腰果、花生和莲子等,寓意着丰收和富裕。
4. 精美茶具:茶在中国文化中有着特殊的地位,被视为一种典雅和高尚的饮品。
因此,将精美的茶具作为冬至礼品也是非常普遍的。
它表达了对朋友的祝福,并展现了送礼人的品味和文化素养。
二、冬至的礼仪文化除了赠送传统礼品,冬至还有一系列与之相关的礼仪文化,这些礼仪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以下是冬至期间常见的礼仪:1. 家庭团圆:冬至时,人们通常会回到自己的家乡和家人团聚。
这是一种传统的家庭团圆礼仪,人们会全家人一起享用汤圆,并祈愿家庭团圆、生活幸福。
2. 敬老尊贤:冬至也被视为尊敬长辈和感谢贤者的时刻。
年轻人会给长辈敬献汤圆,表达对他们的孝心和敬意。
同时,人们也会组织一些文化活动来表彰贤者的成就和贡献。
3. 守岁活动:冬至之夜也是中国的守岁之夜。
守岁是指在晚上不睡觉,以迎接新年的到来,并祈求平安和好运。
人们会一家人团聚在一起,互相交流、娱乐和品尝传统美食。
4. 祭祖祭神:冬至也是中国祭祖祭神的重要日子之一。
冬至节的吃汤圆习俗

冬至节的吃汤圆习俗冬至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通常在每年的农历十二月二十二日或二十三日。
汤圆作为冬至节的传统美食之一,在中国各地都有着不同的制作方法和相关习俗。
本文将介绍冬至节的吃汤圆习俗。
一、汤圆的起源和寓意汤圆是中国传统的小吃,其特点是圆滑而有弹性。
据说汤圆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汉朝,最初是作为祭祀用品,后来逐渐发展成为冬至节传统食品。
汤圆之所以成为冬至节的食物,一方面与“团圆”寓意相关,另一方面是因为冬至日子是一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长的时刻,而“团圆”寓意着家庭团聚和祈福平安。
二、制作汤圆的材料和方法汤圆的主要材料是糯米粉,常见的口味有花生、豆沙、红枣等。
制作方法主要分为包馅和无馅两种。
1. 包馅汤圆a) 将糯米粉和水搅拌均匀,揉成光滑的面团。
b) 取一个小块面团,搓成一个小圆球。
c) 用拇指和食指按压面团的中间,形成一个小坑。
d) 将馅料放入坑中,然后将面团合拢,搓成一个圆滚球。
e) 将制作好的汤圆放入沸水中,待汤圆浮起即煮熟。
2. 无馅汤圆a) 将糯米粉和水搅拌均匀,揉成光滑的面团。
b) 将面团分成小块,搓成小圆球。
c) 将制作好的汤圆放入沸水中,待汤圆浮起即煮熟。
三、冬至节吃汤圆的习俗1. 南方习俗在南方地区,冬至节吃汤圆是一项重要的习俗。
家人会一起来制作汤圆,象征团团圆圆的家庭幸福。
成年子女也会回家和父母一起度过冬至,并一起吃汤圆,表达家人之间的情感和对家庭的思念。
2. 北方习俗在北方地区,人们会在冬至这一天吃饺子,而不是汤圆。
这是因为北方地区的饮食习惯以面食为主。
然而,在近年来,随着文化的交流,南方的汤圆习俗也逐渐在北方流行起来,随之吃汤圆的习俗也开始在北方地区出现。
四、其他冬至节的习俗除了吃汤圆的习俗,冬至节还有其他各种有趣的习俗。
1. 冬至吃水果在一些地方,人们会用冬至这一天的阳光来“补阳气”。
他们将鲜艳的水果,如柿子、葡萄等摆放在室外,让阳光直射,以获取阳气的滋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冬至吃汤圆礼仪导读:本文是关于冬至吃汤圆礼仪,希望能帮助到您!冬至吃汤圆礼仪吃汤圆在明、清时期已经约定俗成。
在冬至这天,要“作粉圆”或“粉糯米为丸”。
这些在史料上也有正式的记载,称“冬至,粉糯米为丸,名‘汤圆’”。
做好汤圆后要祀神祭祖,而后合家围吃汤圆,叫做“添岁”。
所以,冬至吃汤圆,古而有之。
吃汤圆古人有诗云:“家家捣米做汤圆,知是明朝冬至天。
”冬至吃汤圆,是我国的传统习俗,在江南尤为盛行,民间便有“吃了汤圆大一岁”之说。
汤圆也称汤团,冬至吃汤团又叫“冬至团”;汤圆可以用来祭祖,也可用于互赠亲朋。
还有一种解释是:冬至是一年中最长的一夜,冬至那天,天还未亮,妇女们就起来生火煮汤圆,先敬天祭祖,再全家围坐吃汤圆。
所以冬至吃汤圆,除了表示太阳(阳光)逐渐回来,也代表团圆的意思,现代人更喜欢把它当成圆满的象征。
我国各地的风俗民情虽各有差别,但大致是相同的。
作冬至圆时,经常应孩子们的要求捏一些小动物,小猫、小狗、小兔子、小老虎等等。
孩子们每到此时都很高兴。
吃冬至圆以前,在门窗桌柜床灯的后面,都要分别粘一个冬至圆,称为“耗晌”,要等到“送灶”以后才能烤食。
如果这时家里有孕妇的话,冬至圆发了,就会生男,否则就会生女。
吃冬至圆时入口必须成双成对,以求吉利。
吃到最后只剩两粒,已婚的人将会万事如意,剩下一颗,单身未婚者将会凡事顺利。
吃“冬至汤圆”为何长一岁?据史料记载,上古的夏殷周时代,对“正月”的具体时间安排是不一样的。
夏以今农历一月为正月,第一个节气是立春;殷以今农历十二月为正月,一年中的第一个节气为小寒;周则同样以今农历十二月为正月,但一年中的第一个节日却是从冬至开始,因此冬至这一天,也就是当年的“元旦”。
周以后,计算二十四节气,都从冬至开始,这样冬至便成了“岁首”。
再者冬至所在的十一月份曾经是“正月”。
这也就是“冬至大如年”一说的来头。
有学者认为,正是由于历史上确有一段时间把“冬至”视为“岁首”,把冬至的前一天之夜视为“岁除”。
当冬至节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呈式微之态时,原来那些习俗,便渐渐融入了后来盛行的“春节”之中了。
冬至具备“阳气始至”的特殊特点,意味着“阳气始生”,万物开始萌动。
因此,在冬至日吃汤圆,又何尝不是意味着新一年的开始呢.因此长了一岁,似乎也在情理之中了。
冬至吃汤圆,御寒滋补又润肺糯米味甘、性温,能够补养人体正气,吃了后会周身发热,起到御寒、滋补的作用,最适合在冬天食用。
糯米含有蛋白质、脂肪、糖类、钙、磷、铁、维生素 B1、维生素B2、烟酸及淀粉等,营养丰富,为温补强壮食品,具有补中益气、健脾养胃、止虚汗之功效,对食欲不佳、腹胀腹泻有一定缓解作用。
另外,它还能够缓解气虚所导致的盗汗、妊娠后腰腹坠胀、劳动损伤后气短乏力等症状。
中医历来将汤圆视为补虚、调血、健脾、开胃之物。
而内馅主要以果料和干果为主,包括芝麻、核桃、花生、山楂等,营养丰富。
现代医药学研究结果表明,汤圆中的黑芝麻有显着的医疗保健作用。
黑芝麻中的维生素E非常丰富,可延缓衰老,有润五脏,强筋骨、益气力等作用,强壮身体,益寿延年,滋补肝肾,润养脾肺,对掉发白发有食疗作用。
山楂味酸甘,性微温,有开胃消食、化滞消积、活血散瘀、化痰行气的作用。
核桃性温、味甘,有健胃、补血、润肺、养神等功效。
《神农本草经》将核桃列为久服轻身益气、延年益寿的上品。
冬至吃汤圆,怎么吃才不长胖窍门一:吃汤圆不选大,钟爱小汤圆汤圆一般除了大小,还有有馅和无馅二种,无馅料小汤圆,热量约每10颗70大卡。
而有馅料汤圆,由于内馅多寡不同,大小不同,热量也不同,有馅的小汤圆每粒的热量约34卡,而市售的盒装芝麻或花生大汤圆一颗约60-70大卡,鲜肉约50-60大卡。
因此,为了避免摄入的热量过剩,建议减肥一族最好选择无馅小汤圆,如果你实在不爱淡而无味的无馅汤圆,也最好是选择肉馅的小汤圆。
窍门二:吃汤圆不贪香,舍油炸改用煮减肥族在吃汤圆应避免用油炸方式,否则加倍的热量将让你事后懊悔莫及。
最好采用热水煮来吃,亦可使用花茶来煮味道更新鲜,放些低热量的蜜糖增加口味;而有馅料甜汤圆本身已具有甜味,可以不需要额外放糖。
另外,可使用红糖及姜片煮汤圆以去除寒气,也可额外放些无糖冻、无糖椰果增加饱足感及减少热量摄取,或放入桂圆、红枣、白木耳等食材,增加营养素含量。
咸汤圆可多放一些蔬菜,增加纤维素、矿物质及维生素摄取也是不错选择。
窍门三:吃汤圆不图填,不喝甜汤5粒汤圆的热量就有300多卡,再喝上1碗热量约210卡的红豆汤,摄取进的热量可就相当惊人了。
因此,建议你吃汤圆的时候,别尽搭些甜汤,不加任何味道的白汤,或是来杯消脂的花草茶,反而能让你消解甜腻感,很不错喔!窍门四:吃咸汤圆多加菜,少加油葱酥在煮咸汤圆时,建议加点青菜让营养均衡一下。
在汤圆最后快起锅前,你是不是会再撒上1大匙的油葱酥提味呢.的确,味道的确是加了好几分,但同时 100g就有514卡的油葱酥,也让热量跳了好几倍呢!建议你可用冬菜来替代油葱酥,冬菜和油葱酥的热量,可是差了20%,选哪个更划算,相信聪明的你心中一定有了答案。
冬至的由来冬至是24节气中最早被制订的一个,然而多数人并不知道,冬至的起源居然是来自于一次国家层面的都城规划。
早在3000多年前,周公始用土圭法测影,在洛邑测得天下之中的位置,定此为土中,这在当时有着政治意义的举动,却成了影响后世几千年的节日之一。
周公到洛阳,用土圭法测得洛阳所处的地方即为“天下之中”,然后开始占卜国家社稷的吉地。
《尚书·洛诰》记载:周公“朝至于洛师”,对洛阳周边的几个地方做了考察,最后确定涧水东、瀍水西、瀍水东皆“惟洛食”(都是兴建宗庙社稷的好地方) 。
周公通过“土圭测景”选定洛邑基址的史实,被载入了古代典籍,也被后人奉为封邦建国的成法。
“土圭测景”的目的是找出“土中”(中国的中心)。
这种方法的要义是“树八尺之表,夏至日,景长尺有五寸;冬至日,景长一丈三尺五寸”(即竖起高为8尺的标杆,在夏至日观测,中午的日影是1.5尺,冬至日中午的日影是13.5 尺),“测土深,正日影,求地中,验四时”。
用这种方法测到的就是“土中”洛阳、“洛邑”的理论位置。
依周公测影所定的天下之中,周人详细规划了灭商后的第一座国家都城,《逸周书·作雒》载:“乃作大邑成周于土中,……南系于洛水,北因于邙山,以为天下之大凑。
”。
“定天保,依天室”,国家社稷(都城、宗庙)完成之后,周公在成周明堂制礼作乐,详细制订了国家礼仪制度,据记载,周代以冬十一月为正月,以冬至为岁首过新年,也就是说,周公选取的是经土圭法测得的一年中“日影”最长的一天,为新的一年开始的日子。
由周到秦,以冬至日当作岁首一直不变。
至汉代依然如此,《汉书》有云:“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也就是说,人们最初过冬至节是为了庆祝新的一年的到来。
古人认为自冬至起,天地阳气开始兴作渐强,代表下一个循环开始,是大吉之日。
因此,后来一般春节期间的祭祖、家庭聚餐等习俗,也往往出现在冬至。
冬至又被称为“小年”,一是说明年关将近,余日不多;二是表示冬至的重要性。
把冬至作为节日来过源于周代,盛于唐宋,并相沿至今。
周历的正月为夏历的十一月,因此,周代的正月等于如今的十一月,所以拜岁和贺冬并没有分别。
直到汉武帝采用夏历后,才把正月和冬至分开。
因此,也可以说专门过“冬至节”是自汉代以后才有,盛于唐宋,相沿至今。
冬至养生针灸通穴冬至是阴阳二气的自然转化,这个阴阳交接的时候艾灸神阙穴是激发身体阳气上升的最佳时间。
在冬至前后四天,加上冬至这一天共九天中,可以通过用艾条灸神阙穴的方法养生。
把艾条点着后以肚脐为中心,熏灼肚脐周围就可以了。
注意不要烫到皮肤,有温热的感觉即可。
每天一次,每次15—20分钟。
神阙穴是五脏六腑之本,为任脉、冲脉循行之地、元气归藏之根,为连接人体先天与后天之要穴。
艾灸神阙穴可益气补阳,温肾健脾,祛风除湿,温阳救逆,温通经络,调和气血,对身体非常有好处,甚至会使人第二年都少生病。
起居宜忌冬至在养生学上是一个最重要的节气,主要是因为“冬至一阳生”。
冬至到小寒、大寒,是最冷的季节,患心脏和高血压病的人往往会病情加重,患“中风”者增多,天冷也易冻伤。
因此,在寒冬季节,对高血压、动脉硬化、冠心病患者来说,要特别提高警惕,谨防发作,应采取以下预防措施:1.注意防寒保暖。
在气温降到0℃以下时,要及时增添衣服,衣裤既要保暖性能好,又要柔软宽松,不宜穿得过紧,以利血液流畅。
2.合理调节饮食起居,不酗酒、不吸烟,不过度劳累。
3.保持良好的心境,情绪要稳定、愉快,切忌发怒、急躁和精神抑郁。
4.进行适当的御寒锻炼,如平时坚持用冷水洗脸等,提高机体对寒冷的适应性和耐寒能力。
5.随时观察和注意病情变化,定期去医院检查,服用必要的药物,控制病情的发展,防患于未然。
严冬时节还要注意老人的低体温。
低体温是以35℃为界限,低于35℃者为体温过低。
由于老人出现低体温后,可能无任何不适与痛苦,所以往往容易被忽视。
体温过低的老年患者,发病多缓慢,甚至危及生命时也无明显症状。
这类病人一般不出现寒战,但得不到及时治疗就会出现意识模糊。
语言不清,继而昏迷,体温随即降至30℃以下。
此时,患者脉搏及呼吸甚微、血压骤降、面部肿胀、肌肉发硬、皮肤出现凉感。
因此,在寒冷的冬季,老人的居室应采取防寒保暖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