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里木盆地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教案

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教案

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教案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教案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教案11.教学分析【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塔里木盆地主要城镇、绿洲及交通线的分布特点;举例说明塔里木盆地地理位置、地形因素对河流、绿洲分布的作用和影响;根据资料,了解塔里木盆地油气资源开发利用的成功经验,以西气东输为例进行说过程与方法通过丰富的图文资料和层层递进、互为关联的问题探究活动,说出塔里木盆地主要城镇、绿洲及交通线的分布特点;归纳塔里木盆地地理位置、地形因素对河流、绿洲分布的作用和影响;通过趣味论坛贴吧模拟活动,以西气东输为例,了解塔里木盆地油气资源开发利用的成功经验。

将要教与学的内容通过顺次开展的体验式、生成性、多样化的成块活动来实施和完成,让学生在各项活动的积极参与中体验、探索、求知、收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地理学习兴趣,关心我国油气资源国情,增强因地制宜、区域共谋发展的观念以及环保意识。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塔里木盆地主要城镇、绿洲及交通线的分布特点。

塔里木盆地油气资源开发利用的成功经验──西气东输工程。

教学难点:塔里木盆地地理位置、地形因素对河流、绿洲分布的作用和影响。

2.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出示图片)一起来看,图片所示的是人体的哪个器官?生:眼睛。

师:我国四大盆地中有一个盆地的轮廓形似眼睛,你知道是哪一个盆地吗?生:塔里木盆地。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地理区域就是塔里木盆地。

【设计意图】将塔里木盆地的轮廓与眼睛的轮廓进行比拟,通过差距甚大的两种事物的视觉冲击,引出课堂主题,在新奇和趣味中吸引学生注意力,快速进入课堂教学。

【讲授新课】一、塔里木盆地主要城镇、绿洲及交通线的分布特点(一)塔里木盆地主要城镇的分布特点教师展示一系列新疆城镇的景观图片,学生在地图资料当中一一找到它们,并标注出来。

图一喀什地区是中国最西部的行政区,古称疏勒,地处欧亚大陆中部,中华人民共和国西北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南部。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教案4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教案4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教案4一. 教材分析《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是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的一节内容。

本节课主要介绍我国最大的内陆盆地——塔里木盆地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人文特征等。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塔里木盆地独特的地理环境,以及在这种环境下人们的生活状态。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清晰,有助于学生直观地理解塔里木盆地的特点。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对我国地理特征有一定的了解。

但针对塔里木盆地这一特定区域,学生可能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已有知识,引导学生逐步深入了解塔里木盆地的特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塔里木盆地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人文特征等,认识我国内陆盆地的分布及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观察、图片展示、实例分析等方法,提高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干旱地区的关注,增强环保意识,提高关爱家乡、服务社会的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塔里木盆地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人文特征。

2.难点:塔里木盆地独特的地理环境及其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营造生动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设置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探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小组合作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图片、视频等教学素材。

2.设计好针对性的问题,用于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3.准备好课件,以便进行课堂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塔里木盆地的美丽风光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我国这片干旱的宝地。

同时,提出问题:“你们知道塔里木盆地吗?它有什么特别之处?”2.呈现(10分钟)利用课件呈现塔里木盆地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人文特征。

同时,配合相关图片和视频,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塔里木盆地。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教案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教案,欢迎大家阅读。

更多相关内容请关注教案栏目。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塔里木盆地主要城镇、绿洲及交通线的分布特点。

2.举例说明塔里木盆地地理位置、地形因素对河流、绿洲分布的作用和影响。

3.根据资料,了解塔里木盆地油气资源开发利用的成功经验,以西气东输为例进行说明。

【过程与方法】通过丰富的图文资料和层层递进、互为关联的问题探究活动,说出塔里木盆地主要城镇、绿洲及交通线的分布特点;归纳塔里木盆地地理位置、地形因素对河流、绿洲分布的作用和影响;通过活动,以西气东输为例,了解塔里木盆地油气资源的开发利用。

将要教与学的内容通过顺次开展的方式来实施和完成。

让学生在各项活动的积极参与中体验、探索、求知、收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地理学习兴趣,关心我国油气资源国情,增强因地制宜、区域共谋发展的观念以及环保意识。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塔里木盆地主要城镇、绿洲及交通线的分布特点。

塔里木盆地油气资源开发利用的成功经验──西气东输工程。

【教学难点】塔里木盆地地理位置、地形因素对河流、绿洲分布的作用和影响。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出示课件:请同学们看一下这个字“疆”应当都认得吧?这是新疆的地形图我们来看一看有趣的地名出示疆字的右半部形象地概括出新疆的地形特点和国防重要性,弓是古代武器,“土”寓意被沙俄强占的50万平方千米的国土,新疆地处祖国的西北边陲,远离政治中心,提醒我们要时刻握紧手中的武器,保卫祖国的疆土。

这节课,我们就一同走进新疆了解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

进入新课出示课件教学目标:出示新疆卫星影像示意图,学生说出塔里木盆地的位置。

塔里木盆地位于中国新疆的南部,是中国面积最大的盆地。

盆地处于天山和昆仑山之间。

面积达53万平方千米。

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示范教案

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示范教案

《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教学方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利用地图掌握塔里木盆地的地理位置,分析造成其干旱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目标】能看图说明本区城镇和交通的分布特点,并能分析其与水源、绿洲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读图文资料,了解西气东输工程及其意义。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塔里木盆地气候干旱的原因;2.西气东输工程以及对东西部的影响。

【教学难点】1.塔里木盆地的绿洲分布对人口、城镇、交通分布的影响;2.塔里木盆地油气资源的开发对东西部地区的意义。

教学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课程引入】多媒体展示塔里木盆地的风景图片和播放视频【课程引入】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

【课程引入】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提问:同学们,大家还记得我国最大的内陆盆地是哪个盆地吗?学生:塔里木盆地。

教师:对,塔里木盆地是一块宝地,为什么这么说呢?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这块干旱的宝地。

【新知讲解】一、沙漠和戈壁广布1.塔里木盆地的位置与范围多媒体展示塔里木盆地范围图,让学生读图描述塔里木盆地的地理位置。

教师引导学生读图,并描述塔里木盆地的位置。

回答:塔里木盆地位于我国新疆南部,天山山脉和昆仑山脉之间,是我国面积最大的盆地。

2.塔里木盆地的气候特征——干旱多媒体展示:“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和“塔里木盆地土地类型图”教师:引导学生结合上面两幅图,以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回答以下问题。

(1)塔里木盆地内分布的是哪一个沙漠?(2)塔里木盆地与周围的大洋距离分别有多远?(3)塔里木盆地周围高大的山脉对于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形成有关系吗?学生:(1)塔克拉玛干沙漠(2)深居内陆,远离海洋。

(海陆因素)(3)周围高山环抱,使得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不易到达,造成气候干旱,成为我国极端干旱的地区。

(地形因素)教师总结:塔里木盆地远离海洋,周围又有高大山脉环抱,来自海洋的气流不易到达,气候干旱,降水稀少,成为我国极端干旱的地区,因而在盆地内部形成我国面积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

《第二节-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教案1

《第二节-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教案1

《第二节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塔里木盆地的地形地貌。

2.理解塔里木盆地的景色特点。

3.理解塔里木盆地的地形地貌与资源的关系。

教学重点:塔里木盆地的地形地貌以及资源。

教学难点:塔里木盆地的地形地貌以及资源。

教学过程:1.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与农业,这节课我将与大家一起将走近西北地区的干旱宝地——塔里木盆地。

黄沙漫漫寸草不生也许是大家印象中的塔里木盆地,不过你只道么,这片看似荒凉的土地上其实有着无限的生机。

这里曾是“丝绸之路”的热土如今又是西部大开发的热土。

下面我们来一起走近塔里木盆地,理解塔里木盆地。

2.塔里木盆地的简介塔里木盆地风光塔里木盆地位于中国西北部的新疆,中国面积最大的内陆盆地。

盆地处于天山和昆仑山、阿尔金山之间。

东西长1500公里,南北宽约600公里,面积达53万平方公里,海拔高度在800至1300米之间,地势西高东低,盆地的中部是著名的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为山麓、戈壁和绿洲(冲积平原)。

3.看79页图8.16“塔里木盆地的地形”,理解塔里木盆地的地形。

4.里木盆地是中国最大的内陆盆地。

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部。

北、西、南由天山、帕米尔和昆仑山、阿尔金山所环绕。

大体呈菱形,海拔1000米左右,西部海拔1000米以上,东部罗布泊降到780米。

面积530000平方公里。

因为深处大陆内部,周围又有高山防碍湿润空气进入,年降水量缺乏100毫米,大多在50毫米以下,极为干旱,属于温带荒漠气候。

盆地中心形成塔克拉玛干沙漠,面积337600平方公里,罗布泊、台特马湖周围为大片盐漠。

发源于天山、昆仑山的河流到沙漠边缘就逐渐消失,只有叶尔羌河、和田河、阿克苏河等较大河流能维持较长流程。

5.看79页塔里木盆地位置示意图,理解塔里木盆地的位置。

6.世界第一大内陆盆地。

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部。

西起帕米尔高原东麓,东到罗布泊洼地,北至天山山脉南麓,南至昆仑山脉北麓,大致在北纬37°----42°的暖温带范围内。

教学设计1:8.2 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

教学设计1:8.2  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

《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指出塔里木盆地的范围以及塔里木盆地的自然环境特征;2. 能够根据地图归纳塔里木盆地人口、城市的分布特点;3.了解西气东输,并能够说出西气东输工程对我国东西部经济发展的意义;4.了解我国开发塔里木盆地的有利条件及在开发过程中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过程与方法1.初步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的能力,获取图文信息的能力;2.初步培养学生的学会运用地图和资料归纳、总结知识的能力;3.通过课堂活动、练习等,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锻炼学生学习区域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以及拓宽视野,增强学习地理的兴趣以及运用知识的能力。

开放性的课堂设计,目的引导学生认识开发利用资源和能源的过程中,必须做到人地协调发展,从而帮助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点1. 塔里木盆地的自然特征以及与人口、城镇、交通线分布的关系;2. 西气东输工程对我国东西部经济发展的意义。

※教学难点分析西气东输工程对我国东西部经济发展的意义。

※教学方法讨论法、问题法、启发式讲述法等多种方法相结合。

※教具准备多媒体展示台、图片等。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请一位同学阅读教材78页第一段。

提问:说起塔里木盆地,你们会想到什么?学生:根据课前的预习,以及文字了解说出自己对塔里木盆地的印象。

教师:展示一些关于塔里木盆地沙漠、绿洲、城镇、油田、瓜果和民族风情的照片;这里既是一片荒凉也有着无限生机;历史上的“丝绸之路”,如今还是西部大开发的热土。

目的增强学生对塔里木盆地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板书:第二节 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一、沙漠和戈壁广布[讲授新课]教师讲述:利用多媒体展示图8.16塔里木盆地的地形图,塔里木盆地位于我国新疆南部,天山山脉和昆仑山脉之间,是我国面积最大的盆地;在塔里木盆地里面有这一片茫茫沙海——我国面积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教学设计5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教学设计5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教学设计5一. 教材分析《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是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的一章内容。

本章主要介绍了我国最大的内陆盆地——塔里木盆地的地理特征、气候、生态环境以及人文历史等方面的知识。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塔里木盆地的地理位置、形成原因、自然资源、人口分布、城市发展等内容,从而提高对我国地理环境的认识和理解。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章内容前,已经掌握了我国地理的基本知识,对地理环境有一定的认识。

但针对塔里木盆地的相关知识,学生可能较为陌生,需要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进一步拓展知识面。

同时,学生应具备一定的地图阅读和分析能力,能够从地图上获取相关信息,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思考。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塔里木盆地的地理位置、形成原因、自然资源、人口分布、城市发展等内容,提高对我国地理环境的认识和理解。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阅读、图片观察、案例分析等方法,学会从不同角度获取和分析信息,提高地理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地理环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塔里木盆地的地理位置、形成原因、自然资源、人口分布、城市发展等内容。

2.难点:塔里木盆地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和可持续发展问题。

五. 教学方法1.地图阅读:引导学生从地图上获取塔里木盆地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等信息。

2.图片观察:通过图片展示,使学生直观地了解塔里木盆地的自然景观和人文特点。

3.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塔里木盆地的发展现状和问题。

4.讨论交流: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和观点,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5.启发引导: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涵盖地图、图片、案例等内容的课件,方便学生直观地了解塔里木盆地的相关知识。

2.教学素材:收集相关地图、图片和案例,用于辅助教学。

地理《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教案范文

地理《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教案范文

地理《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塔里木盆地的地理位置、特点和生态环境。

2. 培养学生对我国干旱地区的认识,提高地理素养。

3. 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理解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塔里木盆地的地理位置2. 塔里木盆地的气候特点3. 塔里木盆地的生态环境4. 人类活动对塔里木盆地生态环境的影响5. 保护塔里木盆地的措施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塔里木盆地的地理位置、特点、生态环境及保护措施。

2. 难点:人类活动对塔里木盆地生态环境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塔里木盆地的图片、视频等资料。

2. 案例分析法:分析人类活动对塔里木盆地生态环境的影响。

3. 小组讨论法:探讨保护塔里木盆地的措施。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塔里木盆地的地理位置,引发学生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塔里木盆地的气候特点、生态环境,分析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3. 案例分析:以实际案例为例,让学生深入了解人类活动对塔里木盆地生态环境的影响。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保护塔里木盆地的措施,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保护塔里木盆地的重要性。

6. 作业布置:让学生课后搜集更多关于塔里木盆地的资料,加深对干旱地区的认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塔里木盆地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和生态环境的掌握情况。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提出的保护塔里木盆地的措施的可行性和完整性。

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课后作业,了解学生对课堂内容的复习和拓展情况。

七、教学反思1. 教师应反思课堂教学过程中是否有效地引导学生掌握了塔里木盆地的相关知识。

2. 反思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的学习需求,如有需要,调整教学策略。

3. 考虑如何更好地激发学生对干旱地区生态环境保护的关注和参与。

八、拓展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如条件允许,可前往塔里木盆地进行生态考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生读图、分析、讨论、教师指导。
提问、学生回答。略。
三、课堂小结:学了本课内容,你有什么收获?和大家分享一下吧!
四、情感升华:
情感态度的渗透需趁热打铁,因此,教师将:“同顶一片天,共圆一个梦。珍爱我们身边的一花一木,我们的地球需要我们每一个人去爱护”这句话打在幻灯片上,全班朗读。进一步升华本节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目标。
2.能源开发过程应如何不破坏环境。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学习方法)
地图教学法、分析讨论法、讲述法。
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塔里木河》歌曲,学生跳舞。引入新课:第二节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
二、新课讲授:
出示学习目标(设计意图:先给出学习目标使学生明确知道本节课的内容,有利于自学的进行。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1.读图说出塔里木盆地的位置、范围。并能分析本区干旱的自然环境形成的原因。
2.能够运用地图和资料说出塔里木盆地城镇分布特点。
3.分析塔里木盆地油气资源的开发对东西部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
自主学习
教师:阅读P78、79页文字和图片思考下列问题:
1、指出塔里木盆地的位置。
2生独立完成。(通过读图描述位置、分析干旱原因,并要求学生独立完成,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学生展示成果:略
教师转承:干旱地区,被人们认为不适合人类生存的地方,但是,居住在这里的新疆人民用自己的智慧,充分利用自然环境改造生活,发展生产,并创造和延续了灿烂的文化。
合作探究一
教师出示(出示塔里木盆地的绿洲、城镇和交通线的分布图)认真看图,同学合作探究,完成教材P80页活动。
(设计意图:区域的各地理要素是互相制约、互相影响的,通过本题,让学生总结、学习。加深学生对区域综合特点的认识,提高学生的地理分析能力。)
学生展示成果:略
教师转承:据探测,新疆的石油、天然气储量约占全国的1/3。而中国东部由于经济发展速度快,水平高,对能源的需求量大,东部又缺乏能源,造成经济发展与能源供应的矛盾。东部地区80%以上的能源从外地调进,同时东部地区由于大量燃煤而使环境污染日趋严重。为了缓解东部能源短缺的现状,稳定东部的经济发展,同时带动中西部经济发展,缩小东西差距,国家制定的西部大开发战略中一项重要的工程就是西气东输。
库尔勒市第二中学王敏教案
课题
第8章西北地区
第二节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
教学目标(学习目标)
(1)知识与目标
1、利用地图掌握塔里木盆地的位置,分析造成干旱的原因。
2、能看图说明本区城镇和交通的分布特点。
3、读图文资料,了解西气东输工程及其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读图确定位置、分析干旱的原因、城镇交通的分布等,进一步锻炼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五、当堂检测(设计意图:课堂检测可以有效检查学生对本节课掌握情况。从基础练习、能力提高题,层层深入的评价学生的学习能力。)
六、课后作业
完成地理填充图册相关作业。
板书设计
第八章西北地区
第二节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
1、自然概况
1、地理位置:
2、地形:
3、河流:
4、气候:
5、景观:
二、人文概况
1、城镇、交通线的分布
合作探究二
教师展示西气东输工程视频,使学生基本了解工程,并要求学生结合书本图表和资料,回答以下问题。
1、指图说出西气东输一线工程起止点、几次跨过黄河、经过的省份、地形区。
2、指图说出西气东输二线工程的起止点及经过的省份。
3、西气东输工程对东、西部地区发展的意义以及应该注意的问题。
(设计意图:使学生全面了解西气东输工程,让学生合作探究西气东输工程施工过程中保护生态环境的做法,培养学生人地和谐发展的观念和团结协作的精神。)
2、修建两条沙漠公路的原因
3、油气资源的开发
西气东输一线
西气东输二线
西气东输工程对东、西部发展的意义及注意的问题
2、通过学习西气东输工程带来的好处以及注重生态保护等内容,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综合分析和运用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明确西部开发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初步树立人地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教学重点
1、了解塔里木盆地的城镇、绿洲分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2、了解西气东输工程及其意义。
教学难点
1.自然环境特征对城市、人口和交通设施分布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