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教案
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教案

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教案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教案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教案11.教学分析【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塔里木盆地主要城镇、绿洲及交通线的分布特点;举例说明塔里木盆地地理位置、地形因素对河流、绿洲分布的作用和影响;根据资料,了解塔里木盆地油气资源开发利用的成功经验,以西气东输为例进行说过程与方法通过丰富的图文资料和层层递进、互为关联的问题探究活动,说出塔里木盆地主要城镇、绿洲及交通线的分布特点;归纳塔里木盆地地理位置、地形因素对河流、绿洲分布的作用和影响;通过趣味论坛贴吧模拟活动,以西气东输为例,了解塔里木盆地油气资源开发利用的成功经验。
将要教与学的内容通过顺次开展的体验式、生成性、多样化的成块活动来实施和完成,让学生在各项活动的积极参与中体验、探索、求知、收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地理学习兴趣,关心我国油气资源国情,增强因地制宜、区域共谋发展的观念以及环保意识。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塔里木盆地主要城镇、绿洲及交通线的分布特点。
塔里木盆地油气资源开发利用的成功经验──西气东输工程。
教学难点:塔里木盆地地理位置、地形因素对河流、绿洲分布的作用和影响。
2.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出示图片)一起来看,图片所示的是人体的哪个器官?生:眼睛。
师:我国四大盆地中有一个盆地的轮廓形似眼睛,你知道是哪一个盆地吗?生:塔里木盆地。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地理区域就是塔里木盆地。
【设计意图】将塔里木盆地的轮廓与眼睛的轮廓进行比拟,通过差距甚大的两种事物的视觉冲击,引出课堂主题,在新奇和趣味中吸引学生注意力,快速进入课堂教学。
【讲授新课】一、塔里木盆地主要城镇、绿洲及交通线的分布特点(一)塔里木盆地主要城镇的分布特点教师展示一系列新疆城镇的景观图片,学生在地图资料当中一一找到它们,并标注出来。
图一喀什地区是中国最西部的行政区,古称疏勒,地处欧亚大陆中部,中华人民共和国西北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南部。
八年级地理下册《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教案、教学设计

4.实践活动,提高动手能力:组织实地考察、撰写考察报告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地理知识的魅力,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情感教育,培养环保意识:通过学习塔里木盆地的地理环境,引导学生认识到保护干旱地区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
2.学生回答问题,教师总结并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这里就是位于我国新疆的塔里木盆地,它是一个干旱的宝地。今天我们要一起来探究这片土地的地理奥秘。”
(二)讲授新知
1.教师简要介绍塔里木盆地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特点,引导学生了解这一区域的地理背景。
-地理位置:塔里木盆地位于新疆南部,是我国最大的内陆盆地。
5.结合课堂所学,与家长分享塔里木盆地的地理知识,了解家长对干旱地区的认知和看法,并记录下来,作为课堂分享的内容。
6.完成课后练习册的相关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作业要求:
1.学生需认真对待作业,按时完成,保证作业质量。
2.作业完成后,进行自我检查,确保内容完整、准确。
3.教师将根据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关注学生在作业中的表现,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
2.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经过前两年的地理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运用地图、气候资料等分析简单的地理现象。在此基础上,他们对塔里木盆地这一独特地理单元充满好奇。然而,由于生活经验的限制,学生对干旱气候对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认识不足,需要教师引导和启发。此外,学生在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方面尚需加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他们的地理素养。通过本章节的学习,旨在让学生深入理解干旱地区的地理特征,培养他们热爱自然、关注环境、珍惜资源的情感态度。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8.2 《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 教案3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8.2 《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教案3一. 教材分析《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是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内容,主要介绍了我国最大的内陆盆地——塔里木盆地的地理位置、自然特征、人文特征以及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等方面。
本节课的内容对于学生理解我国的地理特征、资源分布以及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了解了我国地理的基本概念,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
但对于塔里木盆地这一较为陌生的地区,学生可能存在一定的认知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善于利用多媒体、图片等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说出塔里木盆地的地理位置、自然特征、人文特征,了解塔里木盆地的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状况。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图片等教学资源,培养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提高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到我国各地地理环境的差异,增强对家乡和国家的热爱之情,提高环保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塔里木盆地的地理位置、自然特征、人文特征以及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
2.难点:塔里木盆地干旱的原因及其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图片、播放视频等手段,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共同完成任务,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设计好教学问题和讨论任务。
3.准备好教案和教学课件。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塔里木盆地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引导学生关注这一地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呈现塔里木盆地的地理位置、自然特征、人文特征等知识,引导学生初步了解这一地区。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塔里木盆地干旱的原因及其影响。
《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教学设计

《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塔里木盆地的地理概况,包括地理位置、地形特征等。
2.了解塔里木盆地的气候特点,包括降雨情况、温度变化等。
3.了解塔里木盆地的植被和动物资源,以及对当地生态系统的影响。
4.学习如何保护和管理塔里木盆地这个宝贵的自然资源。
教学内容:1.塔里木盆地地理概况:-地理位置:塔里木盆地位于中国西北部,是中国最大的内陆盆地之一-地形特征:盆地整体呈长方形,四周围绕着山脉,中间地势低洼,大部分为沙漠和沙丘。
2.塔里木盆地的气候特点:-降雨情况:塔里木盆地属于典型的干旱气候区,年降水量较少。
-温度变化:夏季炎热干燥,冬季寒冷,昼夜温差大。
3.塔里木盆地的植被和动物资源:-植被:盆地植被稀疏,以荒漠植物为主。
例如,龙爪葵、胡杨等。
-动物资源:盆地内生物多样性较低,主要有狼、狐狸、野兔等。
4.对当地生态系统的影响:-过度放牧和采伐:过度放牧导致地表植被破坏,土地退化加剧。
过度采伐导致植被减少,影响地表稳定性。
-沙漠化: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使得沙漠扩展,进一步加剧了干旱环境。
5.保护和管理塔里木盆地:-推行可持续发展:限制过度放牧和采伐活动,鼓励农业、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植树造林:加大植树造林力度,提高盆地的植被覆盖率。
-防治沙漠化:建设人工林,采取防护措施,防止沙漠扩展。
-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众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认识,加强环境教育,培养保护意识。
教学活动:1.观看关于塔里木盆地的视频,了解地理概况和气候特点。
2.分组小组讨论,针对植被和动物资源的影响,讨论如何保护和管理塔里木盆地。
3.设计小组活动,比如制作海报或小册子,介绍塔里木盆地的地理特点和生态环境,以及保护措施。
4.班级展示和讨论,分享小组的活动成果,进一步加深对塔里木盆地的了解和保护意识。
教学评估:1.小组讨论和活动成果展示的评估,包括内容的准确性和深度。
2.班级讨论的评估,包括学生对保护措施的理解和提出的建议。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8.2 《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 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8.2 《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是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的一节内容。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塔里木盆地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自然资源以及人类活动等方面的情况。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地图和文字资料,使学生能够了解到我国这个最大的内陆盆地的特点和魅力。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知识的传授,也有对学生的思考和探究的引导。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学习了我国地理的基本知识,对我国的地形、气候等有一定的了解。
但对于塔里木盆地这个较为陌生的地区,学生可能存在一定的认知空白。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生动形象的讲解和丰富的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建立起对塔里木盆地的初步认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塔里木盆地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自然资源以及人类活动等方面的情况,认识我国这个最大的内陆盆地的特点和魅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学生能够培养地理观察、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到塔里木盆地虽然干旱,但却是一个宝地,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自然风光,增强对我国地理的热爱和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塔里木盆地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自然资源以及人类活动等方面的情况。
2.难点:对塔里木盆地干旱气候的理解和认识。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地图和视频等教学资源,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掌握塔里木盆地的基本情况。
3.合作探究法: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共同探讨塔里木盆地的特点和问题。
4.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塔里木盆地的具体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资源:准备与塔里木盆地相关的图片、地图、视频等教学资源。
2.教学工具: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如投影仪、电脑等。
3.学生活动准备: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活动。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二节 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二节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第二节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是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的一节内容。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塔里木盆地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资源特点以及人类活动等方面的知识。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地图和文字,使学生能够了解到塔里木盆地的独特之处,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我国地理的基本知识,对盆地、干旱等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塔里木盆地的具体情况可能较为陌生,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增加对该地区的认识。
此外,学生可能对新疆地区的其他特点有所了解,但对塔里木盆地的特点还需进一步学习。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塔里木盆地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资源特点以及人类活动等方面的知识,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图片等资料,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塔里木盆地的热爱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塔里木盆地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资源特点以及人类活动等方面的知识。
2.教学难点:塔里木盆地干旱的原因、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等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地图等资料,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案例分析法:以塔里木盆地为例,分析其特点,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3.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六. 教学准备1.地图:准备塔里木盆地的地图,以便于学生观察和学习。
2.图片:收集与塔里木盆地相关的图片,如自然环境、资源特点、人类活动等,以丰富教学内容。
3.资料:整理与塔里木盆地相关的资料,以便于学生分组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地图,引导学生回顾我国地理的基本知识,如盆地、干旱等概念。
然后提问:“你们听说过塔里木盆地吗?它有什么特点?”通过问题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呈现塔里木盆地的地图和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总结其地理位置、自然环境、资源特点等方面的知识。
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示范教案

《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教学方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利用地图掌握塔里木盆地的地理位置,分析造成其干旱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目标】能看图说明本区城镇和交通的分布特点,并能分析其与水源、绿洲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读图文资料,了解西气东输工程及其意义。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塔里木盆地气候干旱的原因;2.西气东输工程以及对东西部的影响。
【教学难点】1.塔里木盆地的绿洲分布对人口、城镇、交通分布的影响;2.塔里木盆地油气资源的开发对东西部地区的意义。
教学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课程引入】多媒体展示塔里木盆地的风景图片和播放视频【课程引入】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
【课程引入】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提问:同学们,大家还记得我国最大的内陆盆地是哪个盆地吗?学生:塔里木盆地。
教师:对,塔里木盆地是一块宝地,为什么这么说呢?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这块干旱的宝地。
【新知讲解】一、沙漠和戈壁广布1.塔里木盆地的位置与范围多媒体展示塔里木盆地范围图,让学生读图描述塔里木盆地的地理位置。
教师引导学生读图,并描述塔里木盆地的位置。
回答:塔里木盆地位于我国新疆南部,天山山脉和昆仑山脉之间,是我国面积最大的盆地。
2.塔里木盆地的气候特征——干旱多媒体展示:“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和“塔里木盆地土地类型图”教师:引导学生结合上面两幅图,以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回答以下问题。
(1)塔里木盆地内分布的是哪一个沙漠?(2)塔里木盆地与周围的大洋距离分别有多远?(3)塔里木盆地周围高大的山脉对于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形成有关系吗?学生:(1)塔克拉玛干沙漠(2)深居内陆,远离海洋。
(海陆因素)(3)周围高山环抱,使得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不易到达,造成气候干旱,成为我国极端干旱的地区。
(地形因素)教师总结:塔里木盆地远离海洋,周围又有高大山脉环抱,来自海洋的气流不易到达,气候干旱,降水稀少,成为我国极端干旱的地区,因而在盆地内部形成我国面积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
地理《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教案范文

地理《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塔里木盆地的地理位置、特点和生态环境。
2. 培养学生对我国干旱地区的认识,提高地理素养。
3. 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理解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塔里木盆地的地理位置2. 塔里木盆地的气候特点3. 塔里木盆地的生态环境4. 人类活动对塔里木盆地生态环境的影响5. 保护塔里木盆地的措施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塔里木盆地的地理位置、特点、生态环境及保护措施。
2. 难点:人类活动对塔里木盆地生态环境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塔里木盆地的图片、视频等资料。
2. 案例分析法:分析人类活动对塔里木盆地生态环境的影响。
3. 小组讨论法:探讨保护塔里木盆地的措施。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塔里木盆地的地理位置,引发学生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塔里木盆地的气候特点、生态环境,分析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3. 案例分析:以实际案例为例,让学生深入了解人类活动对塔里木盆地生态环境的影响。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保护塔里木盆地的措施,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保护塔里木盆地的重要性。
6. 作业布置:让学生课后搜集更多关于塔里木盆地的资料,加深对干旱地区的认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塔里木盆地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和生态环境的掌握情况。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提出的保护塔里木盆地的措施的可行性和完整性。
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课后作业,了解学生对课堂内容的复习和拓展情况。
七、教学反思1. 教师应反思课堂教学过程中是否有效地引导学生掌握了塔里木盆地的相关知识。
2. 反思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的学习需求,如有需要,调整教学策略。
3. 考虑如何更好地激发学生对干旱地区生态环境保护的关注和参与。
八、拓展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如条件允许,可前往塔里木盆地进行生态考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优质课教案
思源实验学校余春笋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举例说出塔里木盆地位置对气候的影响。
2.能说明塔里木盆地自然环境对农业、城市、交通、资源开发带来的影响。
3.会分析西气东输对东、西部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1.运用相关资料分析塔里木盆地典型的自然环境。
2.运用相关资料分析塔里木盆地河流、绿洲、城市、交通线的分布特点,并能说出主要的影响因素。
3.运用相关图文资料,学会描述资源的开发利用对区域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塔里木盆地各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的学习,初步让学生体会到人与自然需要和谐共处,从而树立可持续发展观。
2.通过对塔里木盆地油气资源开发、利用的学习,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树立经济发展的大局观。
二、教学重难点
1.分析塔里木盆地各地理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
2.理解塔里木盆地资源开发中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三、教学策略
本节课采用“三疑三探”课堂教学模式,旨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体验自主学习和探究的乐趣,力求课堂的过程性与实效性并重。
整堂课都是在设疑探疑中进行,且问题的设置是一环扣一环、层层递进地展开的,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清晰地感受到获得新知识成功感,同时也让他们获得了突破下一个问题的内在动力。
四、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教师在研读课程标准、教材、教参的基础上,搜集相关的材料,制作出适合于初中学生学情的课件,以便教学活动的展开。
学生准备:提前查阅塔里木盆地的相关资料,准备好教材、地理图册等相关的学习工具。
五、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从课题上能猜出今天要学习的重要内容是什么吗?有疑惑吗,为什么干旱的塔里木会是一块宝地呢?塔里木盆地是一个神奇的地方:
神奇的塔里木:树倒千年不腐(引出干旱);干旱盼望晴天(水源);死亡之海修路(油气);楼兰古国的消失(环保);通过本节课的探究学习我们就会明白其中的道理。
(二)新课探究
1.设疑自探:造成塔里木盆地极端干旱的原因是什么?
第一个神奇现象:
师:在塔里木盆地,有这样一种树,它“生而一千年不死,死而一千年不倒,倒而一千年不腐”,这是真的。
它“生而一千年不死”,是由于它有顽强的生命;它“死而千年不倒”,是由于它有发达的根系;而它“倒而一千年不腐”是因为……(引而不发)
生:找出树木多年不腐烂的原因。
(因为本节是在刚完成西北地区的学习之后进行的,学生可以很容易找出答案是因为干旱。
)(课堂预设)师:造成塔里木盆地极端干旱的原因是什么?(分组探究)
学生借助资料分析探究塔里木盆地气候干旱的原因,小组展示点评,教师归纳(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是否需要解疑),并引导学生阅读塔克拉玛干沙漠资料。
引导学生质疑:这样的环境下人们怎么样生活?进行下一环节探究。
【设计意图】由其他地方少见的胡杨树来引入,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用胡杨树的三个“一千年”原因的探究,引出塔里木盆地干旱的气候进而探究其干旱的原因,最后介绍塔克拉玛干沙漠。
2.质疑再探:塔里木盆地的主要水源是什么?
展示塔里木盆地水果,引导学生质疑:气候如此干旱,要种出这么多可口的水果,水从哪儿来?
生:思考并讨论。
师:指出第二个神奇现象:塔里木盆地的人们越干旱越渴望天热,进行提示。
学生得结论:塔里木盆地的主要水源来自于冰雪融水。
师:展示山脉和盆地绿洲、河流、城市的关系图,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塔里木盆地的水源主要来自于高山上的冰雪融水。
【设计意图】在讲完塔里木盆地气候干旱,并介绍完塔克拉玛干沙漠之后,紧跟着就展示好像和“干旱”完全不沾边的塔里木盆地的水果,可以产生巨大的反差,从而促使他们去探究其中的原因。
接下来又以一个近似荒诞的说法来引入本知识点的学习,可以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对塔里木盆地水资源的主要来源有更深入的了解。
3.设疑自探:为什么要在“死亡之海”塔克拉玛干沙漠中修建公路?
绿洲分布→城市分布→交通线分布→再探:为什么要建两条纵贯沙漠的公路?
再探:在沙漠中修公路,相当艰难,为了一些石油资源,有必要吗?
课件展示:塔里木盆地的油气资源简介、西气东输线路图。
讨论:西气东输的意义。
4.质疑再探:
借助楼兰古国的消失引导学生思考:西气东输过程中应当注意什么问题?
(三)拓展运用投影展示
(四)课堂小结
学生总结:
教师总结:
1、只有荒凉的沙漠,没有荒凉的人生,面对困难,开拓进取,必将
迎来精彩的人生!
2、合作才能共赢,要学会合作,共同进步!
3、要和谐发展,环境破坏了,再美好的东西终将消失!
播放自制的《塔里木盆地》电子相册(备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
六、教学反思
附:课堂运用拓展习题
1.我国最大的盆地是()
A.四川盆地 B.塔里木盆地 C.柴达木盆地 D.吐鲁番盆地
2.关于塔里木盆地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暖温带②半干旱地区③干旱地区④草原广阔⑤地表植被以荒漠为主
A、①③⑤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⑤
3.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描述以下区域最合适的事()
A.长江中下游平原 B.山东丘陵 C.雅鲁藏布江谷地 D.塔里木河下游地区
4.塔里木盆地中的人口和城市主要分布在()
A、绿洲地区
B、沙漠地区
C、盐沼泽地区
D、戈壁地区
5.影响塔里木盆地人口和城市分布的主导因素是()
A、森林资源
B、水资源
C、矿产资源
D、野生动物
6.与我国其他地区相比,绿洲地区优质农业发展的优势气候条件是()
A、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
B、水热丰富,热量条件好
C、光热充足,无霜期较长
D、雨热同期,复种指数高
7、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作为我国最大的省级行政区,随着西部大开发的实施,将有望成为中国重要的石油及天然气工业基地。
其为东部地区输送能源的工程是:()
A、西电东送
B、西气东输
C、南水北调
D、北煤南运
8、目前,我国荒漠化面积在逐年增加,我国受荒漠化影响较大的省级行政区有:()
A、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
B、湖北省、湖南省
C、广东省、海南省
D、浙江省、江西省
9、西气东输一线工程的起点位于的地形区是:()
A、准噶尔盆地
B、塔里木盆地
C、四川盆地
D、柴达木盆地
10.以下对我国的西气东输工程说法错误的是:( )
A.起于塔里木盆地,终于东部沿海地区
B.在建设过程中对环境造成了较大破坏
C.促进了塔里木盆地的油气开发
D.为缓解东部沿海地区油气资源紧张做出了贡献
11、在塔里木盆地,交通线通常是沿着盆地边缘伸展的,其主要原因是:()
A、人口主要分布在水源条件较好的盆地边缘地区
B、塔里木盆地边缘地形平坦,修路条件较好
C、塔里木盆地边缘气候条件好,是新疆主要的农耕区
D、交通线修在塔里木盆地边缘可以节省运输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