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第九中学冯海燕《兰亭集序》
《兰亭集序》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兰亭集序》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掌握《兰亭集序》的文言文词汇和句式。
(2)能够分析并解读《兰亭集序》的文学特色和艺术风格。
1.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兰亭集序》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通过朗读、复述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素养。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兰亭集序》,使学生感受到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2.1 《兰亭集序》的文言文词汇和句式。
2.2 《兰亭集序》的文学特色和艺术风格。
三、教学难点3.1 《兰亭集序》中的难点词汇和句式的理解。
3.2 对《兰亭集序》的深层次理解和分析。
四、教学过程4.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引起学生对《兰亭集序》的兴趣,导入新课。
4.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兰亭集序》,理解文意,掌握文言文词汇和句式。
4.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兰亭集序》的文学特色和艺术风格,分享学习心得。
4.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课堂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深入分析《兰亭集序》的文学价值和历史地位。
4.5 朗读练习组织学生朗读《兰亭集序》,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素养。
五、作业布置5.1 熟读《兰亭集序》,掌握文言文词汇和句式。
5.2 写一篇关于《兰亭集序》的读后感,表达对《兰亭集序》的理解和感悟。
六、教学反思通过课后学生的反馈和自己的教学感受,对本次教学进行反思,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评价6.1 评价内容对学生掌握《兰亭集序》的文言文词汇和句式、文学特色和艺术风格的程度进行评价。
6.2 评价方法(1)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兰亭集序》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作业批改:检查学生对《兰亭集序》的熟读和理解程度。
(3)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和对《兰亭集序》的理解深度。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

②不能喻之于怀──不能于怀(在内心)喻之
③亦将有感于斯文──亦将于(对)斯文有感
④当其欣于所遇──当其于所遇欣
⑵定语后置:
虽无管弦之盛──虽无盛之管弦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仰观大宇宙,俯察盛品类
1.通读全文
2.背诵文言知识点
3.梳理文章思路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等同,把……看作一样。
5、动词的使动用法
所以游目骋怀使……纵展使……奔驰
犹不能不以之兴怀使(怀)兴,即:使感叹产生,
6、动词活用为名词
足以极视听之娱耳目
【一词多义】
(一)临
1、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面对,引申为“阅读”。
2、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面对,引申为“迎”。
3、临不测之渊,以为固:面对。
哈九中秦凤云语文工作室教学设计
课文题目
《兰亭集序》
授课教材
人教版必修二
授课年级
高一学年
课时安排
二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教学方法
朗读法、讨论法、点评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
授课教师
乔婷
教龄
6年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积累整合文言知识,掌握文言文阅读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有感情地诵读全文,并能背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时代背景,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认识作者在乐、悲、痛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进入课堂
积累知识,激发崇敬
明确背景,文体
以智慧开启学生的兴趣
积累文学常识,激发崇敬,调动学生积极性
了解历史,认识文体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七年级语文《兰亭集序》教案

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兰亭集序》,使学生掌握文本的基本内容,了解东晋时期的历史背景,理解王羲之的书法艺术及其在中国书法史上的地位。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兰亭集会的氛围,体会作者对友情、人生的感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珍惜友情,珍惜生命。
二、教学重点、难点:2.1 教学重点:《兰亭集序》文本内容的理解,王羲之书法艺术的认识。
2.2 教学难点:文本中一些生僻词汇的理解,兰亭集会背景的把握,王羲之书法艺术价值的领会。
三、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合作探讨法、案例分析法等,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四、教学准备:4.1 教师准备:事先了解兰亭集会的背景,王羲之的书法艺术特点,搜集相关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预习《兰亭集序》,了解文本大意,搜集有关王羲之的资料。
五、教学过程:5.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引导学生关注王羲之的书法艺术,进而引入《兰亭集序》的学习。
5.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兰亭集序》,了解文本内容,感知文本氛围。
5.3 合作探讨: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探讨兰亭集会的意义,分析王羲之书法艺术的特点,理解作者对友情、人生的感慨。
5.4 案例分析:分析文本中的关键词句,解释生僻词汇,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本。
5.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王羲之的书法艺术价值,以及对友情、人生的认识。
5.6 课后作业:六、教学反思:6.1 教师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如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教学内容是否难易适度,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否被充分激发等,以便于改进今后的教学。
六、课后拓展:鼓励学生课后深入了解王羲之的书法艺术,欣赏更多的王羲之作品,可以让学生尝试临摹《兰亭集序》,提高学生的书法技能。
七、课程评价:7.1 学生评价:通过对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课后拓展成果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
《兰亭集序》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兰亭集序》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教案内容: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兰亭集序》的文言文内容,把握文章的主旨和结构。
(2)能够分析王羲之的书法艺术特点,了解其在中国书法史上的地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兰亭集序》的文言文含义。
(2)通过观察、分析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培养审美能力和艺术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王羲之对友人的深情厚意,理解其对书法艺术的热爱和追求。
(2)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提高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兰亭集序》的文言文内容及其主旨。
2. 王羲之的书法艺术特点及其在中国书法史上的地位。
三、教学难点1. 《兰亭集序》的文言文词汇和句式理解。
2. 王羲之书法艺术特点的分析和鉴赏。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兰亭集序》的原文及其注释版本,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图片或视频资料。
2. 学生准备笔记本、文具等学习用品。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王羲之的背景及其在书法艺术上的成就。
(2)引导学生关注《兰亭集序》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兰亭集序》原文,结合注释版本,理解文言文内容。
(2)学生通过合作探讨,分析文章的结构和主旨。
3. 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学生自主学习中的疑问,进行讲解和解答。
(2)教师详细讲解王羲之的书法艺术特点,引导学生进行分析鉴赏。
4. 课堂练习(1)学生根据课堂讲解,完成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学生结合王羲之的书法作品,进行艺术鉴赏练习。
5.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2)学生分享学习收获和感受。
6. 课后作业(1)学生抄写《兰亭集序》原文,加深对文言文的理解和记忆。
(2)学生欣赏和研究王羲之的书法作品,提高艺术鉴赏能力。
六、教学拓展1. 比较学习:组织学生对比学习王羲之的其他著名书法作品,如《十七帖》、《黄庭经》等,引导学生分析王羲之书法风格的变化和艺术特色。
七年级语文《兰亭集序》教案

七年级语文《兰亭集序》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兰亭集序》的内容。
(2)了解王羲之的生平及其在书法艺术上的成就。
(3)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古代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3)学会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独立解决阅读中的困难。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友情的珍视和对美好时光的留恋。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
(3)激发学生对书法艺术的兴趣,培养正确的审美观。
二、教学重点1. 《兰亭集序》的作者、背景及意义。
2. 课文内容的逐句解析和翻译。
3. 欣赏王羲之的书法艺术。
三、教学难点1. 文中生僻字词的认读和理解。
2. 文言文句式的判断和翻译。
3. 对作者情感的把握和体会。
四、教学准备1. 课文原文及注释。
2. 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图片。
3. 多媒体教学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王羲之的生平及其在书法艺术上的成就。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遇到生僻字词借助工具书和注释。
(2)鼓励学生独立解决阅读中的困难,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课文内容,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
(2)分享讨论成果,全班交流。
4. 课文解析(1)逐句解析课文,翻译重要字词。
(2)讲解文言文句式,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课文。
5. 欣赏与拓展(1)展示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引导学生欣赏。
(2)讲述与《兰亭集序》相关的趣闻轶事,拓宽学生知识面。
6. 课堂小结7. 作业布置(1)背诵课文。
8. 板书设计兰亭集序作者:王羲之背景:兰亭修禊意义:赞美友情,留恋美好时光六、教学反思2. 针对学生反馈,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3.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不断丰富教学内容。
七、课堂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
2.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兰亭集序获奖教案

兰亭集序获奖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兰亭集序》的背景和意义;(2)能够熟读并背诵《兰亭集序》;(3)能够分析王羲之的书法艺术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兰亭集序》;(2)通过观察、分析王羲之的书法作品,掌握其书法艺术特点;(3)通过动手实践,提升学生的书法技艺。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2)培养学生对书法艺术的兴趣和鉴赏能力;(3)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自主探究的学习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兰亭集序》的文化背景和意义;2. 王羲之的书法艺术特点;3. 学生能够熟读并背诵《兰亭集序》。
难点:1. 对《兰亭集序》深度解读;2. 分析王羲之的书法艺术特点;3. 学生动手实践书法创作。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视频等多种手段,为学生营造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2. 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3. 实践教学法: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提高学生的书法技艺。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兰亭集序》的相关资料,包括文本、图片、视频等;2. 准备王羲之的书法作品,供学生观察和分析;3. 准备书法练习材料,供学生动手实践。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兰亭集序》相关的音乐或视频,引导学生进入传统文化氛围;(2)简要介绍《兰亭集序》的背景和意义。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兰亭集序》,理解文本内容;(2)学生合作探讨,深入解读《兰亭集序》的文化内涵。
3. 书法艺术分析:(1)教师展示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4. 动手实践:(1)学生根据所学,动手实践书法创作;(2)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和感悟。
6. 布置作业:(1)让学生熟读并背诵《兰亭集序》;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包括发言、讨论、实践等,评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兰亭集序》教案:提升学生综合素养,感受传统文化之美

《兰亭集序》教案:提升学生综合素养,感受传统文化之美一、教学目标1、了解《兰亭集序》的历史背景及作者王羲之的生平。
2、理解《兰亭集序》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感受中国传统文化之美。
3、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审美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二、教学重点1、掌握《兰亭集序》的艺术魅力。
2、理解《兰亭集序》的文化内涵,感受中国传统文化之美。
三、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审美能力。
2、让学生深入理解《兰亭集序》的文化内涵,感受中国传统文化之美。
四、教学内容1、历史背景介绍《兰亭集序》是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在鲁国兰亭所写的一篇序文。
公元353年,王羲之被鲍令追到兰亭山庄宴饮,因酒兴高涨,遂于兰亭山雪景之下,挥毫振笔,写下了这篇名篇。
2、艺术魅力分析《兰亭集序》以其深邃的艺术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了中国书法文化中的一颗璀璨之星。
作品内容表现了王羲之对自然景物的深刻理解和感悟,书法风格简练自然、雄浑丰润,以气韵生动、形神俱臻的艺术效果,展现了作者极高的艺术境界和才华。
3、文化内涵《兰亭集序》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王羲之在序中不仅表达了自己对兰亭与兰亭集的真情实感,也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不屈不挠的追求和对雅道高贵境界的向往,以及对天地万物的敬畏和热爱。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一起同心,解决难题。
《兰亭集序》也启示我们:要向着高尚的品德追求,要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不屈不挠、迎难而上,努力追寻和传承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才能让这种文化永久传承,保持着隽永的生命力。
四、课堂教学1、导入通过介绍王羲之和他的书法艺术,让学生对书法有更深入的了解。
然后介绍《兰亭集序》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进入《兰亭集序》的艺术世界。
2、理解和欣赏通过学习《兰亭集序》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让学生对传统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从中受到启示和感受美的力量。
3、表达和创作让学生自行创作一份《兰亭集序》的作品,体验自己的书法创作过程,并在回忆中学习和发现美。
五、作业布置完成一篇关于《兰亭集序》的读后感,并思考如何将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生活。
《兰亭集序》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兰亭集序》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 理解《兰亭集序》的文学背景和历史背景。
2. 分析并欣赏王羲之的书法艺术。
3. 解读《兰亭集序》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
4.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1.2 教学内容1. 《兰亭集序》的文学背景和历史背景介绍。
2. 王羲之的书法艺术分析。
3. 《兰亭集序》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解读。
4. 文学鉴赏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1. 《兰亭集序》的文学背景和历史背景。
2. 王羲之的书法艺术特点。
3. 《兰亭集序》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
2.2 教学难点1. 王羲之书法艺术的理解和欣赏。
2. 《兰亭集序》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的深入解读。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兰亭集序》的文学背景和历史背景,解读其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
2. 鉴赏法:欣赏王羲之的书法艺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3. 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兰亭集序》的理解和感悟。
3.2 教学手段1. 投影仪:展示《兰亭集序》的书法作品,让学生更直观地欣赏王羲之的书法艺术。
2. 网络资源:利用网络资源,提供更多关于《兰亭集序》的背景信息和相关研究,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第四章:教学过程与步骤4.1 教学导入1. 引导学生关注《兰亭集序》的文学背景和历史背景,激发学生对文本的兴趣。
2. 通过展示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引发学生对王羲之书法艺术的关注。
4.2 教学展开1. 讲解《兰亭集序》的文学背景和历史背景,为学生提供文本解读的基础。
2. 分析王羲之的书法艺术特点,引导学生欣赏和理解其艺术价值。
3. 解读《兰亭集序》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文本所蕴含的思想和情感。
4.3 教学总结1.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兰亭集序》的理解和感悟。
2.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兰亭集序》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庄子在《齐物论》:“方生方死,方死方生。”
晋尚清谈,当时士大夫无不从风而靡,剽窃老庄唾 余,漠然无情,外其形骸,以仁义为土梗,名教为 桎梏,遂致风俗颓弊,国家败移。右军有心人也, 虽欲力肆抵排,而狂澜难挽。 ———(明清)林云铭《古文析义》
庄子在《齐物论》:“方生方死,方死方生。”
晋尚清谈,当时士大夫无不从风而靡,剽窃老庄唾 余,漠然无情,外其形骸,以仁义为土梗,名教为 桎梏,遂致风俗颓弊,国家败移。右军有心人也, 虽欲力肆抵排,而狂澜难挽。 ———(明清)林云铭《古文析义》
(1)“此处有崇山峻岭”原为“此处有峻岭” (2)“或因寄所托”原为“或外寄所托” (3)“向之所欣”原为“于今所欣” (4)“悲夫”原为“大可悲也” (5)“有感于斯文”原为“有感于斯作”
作:诏策、檄移、章表、奏启 文:诗骚、文赋、乐府、颂赞
内容
原文中的表现
特点 气候宜人, 温暖舒适 环境优美
解题
《兰亭集序》序作为文章的体裁,有书序和赠序之分。书 序, 一般是介绍作家生平或成书过程与宗旨,为阅读和评价 作品提供一定的参考或引导。赠序,始于唐朝,文人之间或以 言相赠,或表达离别时的情感,或因人立论,阐明某种观点,如 宋镰的《送东阳马生序》。 书序的“序言”简称“序”,也叫前言,属实用文体, 同“跋”(bá )是一类。列于卷首叫序,附于卷末叫“跋”。 有自己作的,叫“自序”;也有请他人写的,叫“他序”, 他序除了介绍著作外,往往还有一些评价的内容。
乐
时间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 暮春之初
天气 地点
环境 目的 人物 活动
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会稽山阴之兰亭 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修禊事
“ 修 禊 事
“禊”是一种祭祀礼仪,古时每年农历三 月初三这一天,男女老少到水边踏青游春, 祈福消灾。古代文人十分注重行修禊之礼。
”
内容
原文中的表现
生死观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本来把生和死同等看待就是荒诞的, 把长寿和短命同等看待也是妄造的。
生死有别
3、 作者说“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你还读过哪些 抒人生无常之感、发时不我待之叹的诗文?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曹操《短歌行》) “人生一世间,忽若暮春草” —— (徐干《室思》) “但恐须臾间,魂气随风飘”。 —— (阮籍《咏怀》) “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 (王勃《滕王阁序》)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 (苏轼《前赤壁赋》)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 —— (毛泽东《采桑子· 重阳》)
(1)“此处有崇山峻岭”原为“此处有峻岭” (2)“或因寄所托”原为“或外寄所托” (3)“向之所欣”原为“于今所欣” (4)“悲夫”原为“大可悲也” (5)“有感于斯文”原为“有感于斯作”
作:诏策、檄移、章表、奏启 文:诗骚、文赋、乐府、颂赞
成语
群贤毕至、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曲水流觞、 丝竹管弦、天朗气清、放浪形骸、感慨系之、 情随事迁、世殊事异……
兰亭集序
王羲之
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第九中学 冯海燕
时太尉郗鉴使门生求女婿于导,导令就东厢遍观子弟 。门生归,谓鉴曰:“王氏诸少并佳,然闻信至,咸自 矜持。惟一人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鉴曰:“正 此佳婿邪!”访之,乃羲之也,遂以女妻之。 性爱鹅,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鸣,求市未能得 ,遂携亲友命驾就观。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 叹惜弥日。 又尝在蕺山见一老姥,持六角竹扇卖之。羲之书其 扇,各为五字。姥初有愠色。因谓姥曰:“但言是王右 军书,以求百钱邪。”姥如其言,人竞买之。他日,姥 又持扇来,羲之笑而不答。其书为世所重,皆此类也。
外在世界流转不定,难 以持续,痛往事不在。来自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况”表示进一层的抒发情感。何况人的寿命长短听凭造化,而且最后都会归于消灭。
生命短暂有限,生死无常。
时代背景
“永和”是东晋穆帝年号。 永和元年至九年,社会动乱, 内忧外患;兵灾,地震,瘟 疫……天灾人祸,无时不在, “天下之士少有全者”。知 识分子普遍感到生命短暂、 无常和虚无。这种生命意识 也是魏晋时期知识分子的显 著特征。
特点 气候宜人, 温暖舒适 环境优美 欢欣和谐 德才兼备
乐
时间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 暮春之初
天气 地点
环境 目的 人物 活动
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会稽山阴之兰亭 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修禊事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流觞曲水,一觞一咏
流觞曲水
把盛酒的杯子浮在水面上,从上游放出,顺水而下,流到谁的面前, 谁就来饮酒。这是古人很有趣的一种酒宴游戏。
内容
原文中的表现
特点 气候宜人, 温暖舒适 环境优美 欢欣和谐 德才兼备
乐
时间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 暮春之初
天气 地点
环境 目的 人物 活动
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会稽山阴之兰亭 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修禊事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流觞曲水,一觞一咏
高雅有趣
天时、地利、
《全晋文》所收王羲之的杂帖,有四十多通 都使用了“痛哉”、“悲夫”语义的词汇。 令王羲之痛心疾首的是中年丧子,玄之、官 奴先后夭折。其次是他的周嫂亡故,王羲之6 岁时,父亲下落不明,他在兄嫂的照顾中长 大。其嫂为汝南名族周嵩的女儿,非常贤惠, 待王羲之甚好。永和年间周嫂病死,王羲之 多次写道:“痛彻心肝,当奈何奈何!”面 对亲人的生死诀别,没有人能洒脱,虽阮籍 犹不能,况羲之乎?面对那种摧心断骨的悲 痛,他怎么相信生与死、长寿和夭折是一样 呢?)。
‖王羲之其人
王羲之(303—361),字逸少,琅邪临沂人(今 属山东)。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故后世称为 “王右军”。他出身于两晋的名门望族。是东晋著 名的书法家,被称为“书圣”。代表作:《兰亭集 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楷书:《黄庭经》, 草书:《快雪时晴帖》。
兰
亭
(现浙江省 绍兴市)
岂不痛哉
异 夫人之相与, 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俯仰一世。
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 静
躁 趣 舍 万 殊
相同点: 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人生感慨:时间易逝,快乐短暂
岂不痛哉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从前感兴趣的事,转眼之间,已成为旧迹了,不能不因此而引起心中的感慨。
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 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 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 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我与地坛》
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了解生命并且热爱生 命的人。——罗曼· 罗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