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

合集下载

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

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

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自然灾害是指地球上发生的各种灾害性自然现象,如地震、洪水、台风、干旱等。

这些灾害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生活造成了巨大影响。

然而,我们不能简单地将这些灾害归咎于自然力量,因为人类活动在很大程度上也对自然灾害的发生和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首先,人类的城市化进程对灾害的影响不可忽视。

随着城市的扩张,建筑物密集而庞大,土地的密度不断增加。

这导致了更多的土地被人类开发和占据,破坏了自然环境的平衡。

例如,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大量土地被铺设水泥和沥青,导致雨水无法渗透到地下,增加了洪水的风险。

此外,城市中的钢筋混凝土建筑也使城市更容易受到地震的破坏。

因此,城市化进程增加了自然灾害的风险。

其次,人类的产业活动对自然环境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随着工业化的进程,大量的化石燃料被燃烧,释放出大量的温室气体,引起了全球气候变化。

全球气候变化对自然灾害的频率和强度产生了显著影响。

例如,全球气候变暖导致了北极冰川的融化,进而提高了海平面和飓风的风险。

此外,由于森林砍伐和过度放牧等人类活动,土地的植被减少,导致了土壤侵蚀和干旱的加剧。

因此,人类的产业活动直接或间接地导致了自然灾害的增加。

另外,人类的社会行为也与自然灾害的发生有关。

人类的不当行为可能导致自然灾害的恶化。

例如,过度的地下水开采和乱倒垃圾等行为可能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和地质变动,进而引发地震或地面塌陷。

此外,人类的过度开发和过渡消费也对自然环境造成了破坏,导致了自然灾害的风险增加。

因此,人类的社会行为可能对自然灾害的发生和严重程度造成积极影响。

人类与自然的相互关系是复杂而多方面的。

尽管人类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自然灾害的发生,但同时,人类也通过科技手段和应对措施来减轻了灾害的影响。

例如,地震预警系统可以提前预警地震的发生,让人们有足够的时间采取避险措施。

此外,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措施也有助于减少自然灾害的发生。

《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 讲义

《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 讲义

《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讲义一、自然灾害的定义与类型当我们谈论自然灾害时,首先要明确它的定义。

自然灾害是指由于自然异常变化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失稳、资源破坏等现象或一系列事件。

常见的自然灾害包括地震、洪水、飓风、干旱、滑坡、泥石流、海啸等等。

地震,通常由地壳运动引起,其能量瞬间释放,给地面带来巨大的破坏。

像 2008 年的汶川地震,无数房屋倒塌,众多生命消逝,给人们留下了难以磨灭的伤痛。

洪水,可能由暴雨、河流决堤或冰雪融化等引发。

它能在短时间内淹没大片地区,摧毁房屋和农田。

比如 1998 年的特大洪水,让许多家庭失去了家园和生计。

飓风,又称台风,是一种强大的风暴系统,带来狂风暴雨和风暴潮。

它的破坏力极大,能将树木连根拔起,摧毁建筑物。

干旱,则是长时间的降水不足导致的。

农作物会因缺水而干枯,造成粮食减产甚至绝收,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和经济发展。

滑坡和泥石流多发生在山区,往往是由于山体的不稳定和强降雨的作用。

它们会冲毁道路和房屋,威胁人们的生命安全。

海啸通常由海底地震、火山喷发或滑坡引起,巨大的海浪可以瞬间淹没沿海地区。

二、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人类活动在很多方面对自然灾害产生了影响,有些甚至加剧了灾害的发生和危害程度。

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

城市的大规模建设改变了地表的形态和水文条件。

大量的水泥和沥青地面减少了雨水的渗透,增加了地表径流,这使得在暴雨来临时,洪水的风险大大提高。

城市中的高楼大厦和密集的人口也增加了灾害造成的潜在损失。

过度的资源开发也是不可忽视的问题。

例如,过度开采矿产资源可能导致地面塌陷;过度砍伐森林会破坏生态平衡,减少土壤的保持能力,增加水土流失和滑坡、泥石流的风险。

森林本是大自然的“卫士”,能调节气候、保持水土,一旦被大量砍伐,这些功能就会削弱。

不合理的水资源利用也会引发或加剧自然灾害。

过度抽取地下水会导致地面沉降,在一些沿海地区还可能引发海水倒灌。

大规模的水利工程建设,如果规划不当,也可能改变河流的自然生态,影响流域的生态平衡。

第三节 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第三节  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多种自然 灾害频发
例:
破坏森林和 草场植被
过量开采 地下水
水土流失 风蚀沙化
海水入侵、地表 沉降、地面塌陷
洪水和沙 尘暴加剧
诱发地震 或塌方
二.人类活动影响受灾体的易损程度 1.影响人自身的易损程度
2.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易损程度
3.工程措施影响受灾体易损程度
三.人类活动对灾情的“放大”和“缩小” 1.不同地区,人类活动对灾情的“放大”和“缩小”
【课堂小结】
生态建设
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
人 类 活 动 影 响 自 然 灾 害
生态坏 正面影响 人口 负面影响
影响受灾体的易损程度
缩 小 灾 情
社会经济 减灾工程
放 大 灾 情
社会发展不同阶段的灾情观
人类活动 对灾情的“影响” 有足够的财力和物力 社会经济基础 来建设防灾系统,在 能“缩小”灾害的影 雄厚、政治稳 灾害发生时,能够迅 响 定的地区 速救援,恢复灾区的 生产生活 社会经济基础 “放大”灾害效应, 薄弱、时局动 减灾不力,防灾无措 进而导致社会矛盾激 荡、人心失稳 施 化,天灾人祸并行, 的地区 引起巨大灾难 地 区
2.高风险区,人类活动对灾情的“放大”和“缩小”
四.社会发展不同阶段的灾情变化
人类历史的发展和活动范围的扩大 自然灾害种类增 多,影响范围扩大。 不同时期自然灾害的成灾特点和损失情况不尽相同。
分析在原始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影响到人 类的灾害种类分别有哪些?为什么存在这样的区别? 人类社会的生产力水平由低向高发展,从以畜牧业、 农业经济为主向以工业、服务业经济为主发展;人类对于 自然资源、环境的利用程度逐渐加深、范围增大,活动范 围从地表向地下和空中、从陆地向海洋发展,资源利用从 土地资源、生物资源向矿产资源、能源资源发展。因此越 来越多的自然异变影响到人类生产生活,即更多种的自然 灾害影响到人类。在原始社会,影响人类的灾种主要是地 震、滑坡、泥石流。到农业社会,除了上述灾种外还有洪 涝、旱灾、病虫害、寒潮、台风、风暴潮等。到工业社会, 除了上述灾种外还有赤潮、海水入侵、海冰等。

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的相互作用

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的相互作用

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的相互作用自然灾害是地球上不可避免的一部分,是由地壳运动、气候变化和其他自然因素引起的突发事件。

然而,人类活动不仅可以加剧自然灾害的发生,还可能减轻其影响。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之间的相互作用,并思考如何减少灾害对我们社会和环境的影响。

首先,人类活动可能加剧自然灾害的发生。

例如,过度开采地下水资源会导致地下水位下降,使地表土壤变得不稳定,从而增加地震和滑坡的风险。

此外,栖息地的破坏可能导致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削弱了生态系统的韧性,使其更容易受到洪水、干旱或风暴的影响。

过度的土地开发也可能导致水资源的不足,加剧干旱和火灾的发生。

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利用和破坏,使自然环境无法恢复和回复自然灾害的影响。

然而,人类活动也可以减轻自然灾害的影响。

首先,科学和技术的进步为我们提供了更好的风险管理和应对灾害的能力。

例如,地震预警系统可以提前几秒或几分钟发出警报,使人们有时间采取适当的措施。

卫星技术和气象预测能帮助我们提前预测风暴、洪水和干旱等极端天气事件,并采取必要的措施来避免灾害的发生。

此外,建立坚固的建筑物和基础设施以抵御地震、风暴和洪水的冲击,也是减轻自然灾害影响的重要措施。

其次,人类活动还可以通过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来减少自然灾害的发生。

环境保护可以维护生态系统的健康,减少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冲突,减少灾害的可能性。

例如,保护河流、湖泊和海岸线的植被可以减少洪水和海啸的影响。

同时,合理管理森林资源可以降低火灾的发生概率。

此外,可持续发展的实践可以减少碳排放和气候变化,从而减少极端天气事件的发生。

然而,我们仍然面临着很多挑战来实现自然灾害管理的减轻。

首先,灾害管理需要跨学科的合作和协调。

地球科学、气候学、工程学、社会科学和公共卫生等多个领域的专家需要共同合作,共同解决复杂的问题。

其次,公众意识的提高和参与也是至关重要的。

人们需要了解自然灾害的风险和预防措施,并积极参与社区的防灾和灾后恢复工作。

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影响分析

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影响分析

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影响分析在我们生活的这个星球上,自然灾害一直是人类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

从地震、海啸、飓风到洪水、干旱、山体滑坡,这些灾害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生命和财产损失。

然而,值得我们深思的是,人类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也对自然灾害的发生和发展产生了影响,同时自然灾害也反过来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的活动方式和社会发展进程。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人类活动是如何增加自然灾害发生的风险和强度的。

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需求日益增加,对环境的破坏也越来越严重。

大规模的森林砍伐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森林被誉为“地球之肺”,具有调节气候、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等重要生态功能。

然而,为了获取木材、开垦农田或建设城市,大量的森林被砍伐。

这不仅导致了生物多样性的减少,还破坏了森林对雨水的吸纳和储存能力,使得雨水更容易形成洪水,加剧了水土流失,增加了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等灾害的发生风险。

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城市的建设需要大量的土地和基础设施,许多原本的湿地、湖泊被填平,河流被改道。

这使得城市在面对暴雨等极端天气时,排水系统不堪重负,容易发生内涝。

而且,城市中的高楼大厦、道路等大面积的硬质地面,减少了雨水的渗透,增加了地表径流,进一步加重了洪水的危害。

此外,人类的工业活动排放了大量的温室气体,导致全球气候变暖。

气候变暖引发了一系列的气候变化,如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事件增多等。

海平面上升会增加沿海地区遭受风暴潮和海啸的威胁,而极端高温、干旱、暴雨等天气事件的频率和强度增加,也使得自然灾害的发生更加频繁和严重。

然而,自然灾害也并非只是被动地接受人类活动的影响,它也会对人类活动产生反作用。

一场严重的自然灾害往往会给受灾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沉重的打击。

例如,地震可能会摧毁大量的建筑物和基础设施,导致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使得受灾地区的经济陷入停滞甚至倒退。

洪水和干旱会破坏农作物,影响粮食生产,导致粮食短缺和物价上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困难。

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自然灾害是指在自然界中发生的,对人类造成极大危害的事件。

例如地震、海啸、飓风、洪水等等。

自然灾害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加重了自然灾害频繁和灾情严重的情况。

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已不是新鲜事,在几百年的现代化进程中,人类对大自然的野蛮扰动、破坏已不可逆转。

例如城市化、过度开垦、大规模砍伐、工业污染、能源消耗等等。

这些活动可能在短期内为人类带来一定经济收益,但长远来看,对于地球生态平衡和环境可持续性发展有着巨大的负面影响。

第一,人类活动对于自然灾害的频繁和严重程度有影响。

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天气异常,极端天气情况屡见不鲜,例如高温、干旱、洪涝等等。

这些异常天气现象会引发自然灾害,例如山体滑坡、泥石流、森林大火等等。

在人类活动影响下,地球的温度、湿度、风向、风力等等都发生了变化,从而导致地球本身的生态平衡失衡,这就加剧了自然灾害的频繁和严重程度。

第二,人类活动对于自然环境的破坏和改变导致了自然灾害的发生。

例如城市化,城市人口的增加会导致房屋的密集建设、地下管道的堵塞,这些都会影响地下水的流动,进而导致地下水涨水;洪水等等自然灾害的发生。

再例如过度开垦、大规模种植作物,这些活动会破坏植被,降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从而影响下雨的量和分布,进而引发洪涝、干旱等等自然灾害。

第三,工业污染、能源消耗等等人类活动也对自然灾害产生了影响。

例如工业活动和交通运输会产生废气、污水和垃圾,这些对环境有着极大的毒害,进而导致气温升高、降雨量减少等等情况;能源消耗,例如水、电、煤等等,都是从大自然中获取的资源,而人类活动使用过度,使得天然资源枯竭、能源短缺,这些都会导致自然灾害的发生。

在应对自然灾害的过程中,人类需要审视自己的行为,重新认识自己对环境所产生的影响。

我们需要采取更加科学、可持续性的方式来开发资源和进行发展。

人类活动对于环境的影响,并不是单向的,环境的变化同样会对人类活动产生影响。

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知识讲解

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知识讲解

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知识讲解要点一:自然灾害1.自然灾害的定义自然灾害是指由于自然异常变化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失稳、资源破坏等现象或一系列事件。

具有明显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自然属性是指自然灾害是发生在自然界的异常现象,社会属性是指自然灾害会对人类社会产生危害。

从这个意义上也可把自然灾害理解为自然现象的发生超越了人类的适应能力,从而危害到人类社会。

2.自然灾害形成所应具备的条件自然灾害的形成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要有自然异变作为诱因;二是要有受到损害的人、财产、资源作为承受灾害的客体。

3.自然灾害系统自然灾害系统是由孕灾环境、致灾因子、受灾体和灾情共同组成的具有复杂特性的地球表层异变系统,灾情的大小是前三者综合、相互作用的结果。

4.自然灾害的类型(1)自然灾害的分类(2)我国政府采用的自然灾害分类方案七大类自然灾害及其主管部门【典型例题】下列现象或事件属于自然灾害的是( )①喜马拉雅山无人区的雪崩②印度洋地震海啸③大兴安岭的森林火灾④城市火灾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解析:判断自然灾害时要依据两个标准:一是看诱因是否是自然作用,二是看是否有受灾体。

喜马拉雅山无人区的雪崩虽然有自然的作用,但缺少受灾体,即不会对人类社会构成任何威胁,不属于自然灾害。

造成大兴安岭森林火灾问题的因子可能是自然的,也可能是人为的,但森林火灾的发展过程受自然规律的支配,仍属自然灾害。

而城市火灾毫无疑问是人为造成的。

答案:B要点二:自然灾害的影响1.人员伤亡(1)自然灾害对人员的伤害对人类生理、心理的伤害是自然灾害产生的最严重后果,因此人是防灾、救灾中的首要防救对象。

(2)人员伤害的人群差异人们在年龄、性别、收入、居住条件、健康状况等方面存在差异,会导致个人对灾害的应急反应不同,因此,同样强度的灾害发生时,人员伤亡的情况不同。

如下图:2.财产损失(1)直接经济损失:自然灾害对作物、牲畜、林木、房屋、道路、机场、船舶、厂矿、文物古迹等财产造成的损毁。

1.3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

1.3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

全球气候变暖将对中国产生系列影响
全球气候变暖令中国冬季气温偏高,春天提 前到来 全球气候变暖是去年中国台风等极端天气 策因之一
全球气候变暖易在我国引发洪涝干旱等极 端天气
去年8月,中国遭受了新中国成立以来 风力最强的台风,湖南、广东、福建等省份 的一些地方发生罕见的持续性强暴雨过程。 对此,秦大河解释说,从研究的结果来看, 全球气候变暖,对极端天气事件具有一定的 影响,它会使一些极端天气事件,比如高温、 干旱、飓风的频数和强度都发生一些改变。
(一)海平面上升的直接影响
(1)低地被淹。
(2)海岸被冲蚀。 (3)地表水和地下水盐分增加,影响城 市供水。 (4)地下水位升高。 (5)旅游业受到危害。
(6)影响沿海和岛国居民的生活。
英国加高堤坝应对气候变暖全球变暖使海平面升高, 暴风雨频率增加,这使英国人不得不加高防洪堤坝。据英 国官方近日公布的统计数据,在过去的20年中,由于泰晤 士河的水位随全球变暖而升高,当地政府机构不得不先后 88次加高防洪堤坝,以保障伦敦人的生命财产安全。
四大区域水土流失很严重
水利部26日发布的《2004年中国水土保持公 报》显示,我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东北 黑土区、青海三江源头区和长江上游这四大区域 水土流失状况非常严重,亟须加快防治步伐。 公报显示,青海三江源头区共有水土流失面 积9.50万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的31.1%。长江 上游部分省市的43个县,是山洪、滑坡等水土流 失灾害发生最多、最频繁的地区,已查明直接威 胁人口30人以上的泥石流沟303条。
“只要有人存在,自然史和人类史就彼此制约”
马克思
1.3 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
一、生态破坏与自然灾害
案例:从砍树人到种树人
建国之初,作为一名伐木工人,马永顺创造了国 内手工伐木的最高记录,被授予全国特等劳动模范, 并多次受到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的亲切接见。他 当了34年伐木工人,共砍伐树木36000棵。1982年 他退休后,由于长期读报学习,他的生态意识不断加 强。他有感于森林资源过度采伐,水土流失日益严重, 下决心向大山“还帐”。在16年时间里,他带领全家 共计种树46500棵。85岁的马永顺在2000年6月获得 了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颁发的全球生态建设500佳的殊 荣,他的事迹在全国各地普为传颂。马永顺由砍树人 变成了种树人,这说明了什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
高二年级_地理学科导学案
审核:
授课时间:
班级:高二姓名:小组:
课题:第三节课型:自学+展示
【学习目标】
通过实例体会人类活动造成的生态破坏所诱发的自然灾害及其危害
理解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及其带来的灾难性后果
了解环境污染诱发的自然灾害及其危害
实例体会人类工程活动诱发的自然灾害及其危害
【重点难点预测】
生态破坏与自然灾害的关系。

环境污染引发哪些自然灾害。

【学法指导】自学辅导小组讨论
【学习流程】
【自主学习】之【基础梳理】
一、生态破坏与自然灾害
生态破坏
原因:人类对自然界实行了的利用。

表现:土壤侵蚀、土地沙化、、草原退化。

影响:加剧了、风沙、干旱、、山崩、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发生频度和。

土壤侵蚀
概念:土壤侵蚀是指土壤在的基础上,由的加入而使侵蚀强度骤然增加的侵蚀。

举例:我国的水土流失严重。

后果:①侵蚀区:土层变薄,、蓄水能力降低,、山洪灾害加剧;②沟谷区:诱发、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③远离侵蚀区的下游:增加灾害的发生频率。

土地荒漠化
原因:和不适当的,是干旱半干旱地区荒漠化的主要原因。

危害:生产力下降和随之而来的减产,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一系列社会问题。

二、环境污染与自然灾害
范围:①区域性;②全球性:表现为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减少。

全球气候变化
原因:大量燃烧等燃料,导致大气中含量增多,使全球气温上升。

影响:一是造成;二是加剧洪涝、和其他气象灾害;三是影响农业和;四是影响人类健康。

臭氧层耗竭
臭氧层的作用:吸收太阳辐射中的。

臭氧层破坏的主要原因:人类大量排放。

臭氧层破坏的危害:紫外线照射增强,损坏热的免疫力,使、白内障患者增多,传染病的发病率会增加。

生物多样性的减少
原因:人类对的大规模破坏和对的过度利用。

危害:物种的灭绝和遗传多样性的丧失,将逐渐瓦解的基础。

三、工程活动与自然灾害
大城市由于的过量开采和高层建筑物的重力作用导致、地裂缝等问题。

矿区地下形成了大片的,致使地表沉降、和塌陷问题出现。

工程建设过程中的,容易诱发崩塌、滑坡。

修建水库会使库区及其邻近地区的环境发生改变,诱发。

【合作探究】:
生态破坏与自然灾害
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
①水土流失的形成:
②危害:
土地荒漠化
①成因:
②危害:
环境污染与自然灾害全球气候变暖分析:
自然因素
人为因素
二氧化碳增多
全球气候变暖
导致结果
对策
臭氧层破坏生物多样性的减少
①原因:
②危害:
【展示提升】:由各组学生代表展示探究结果.
【达标测评】
下列事件中,属于由于人类不合理的发展活动所引起的自然灾害的是
A.滥采滥用自然资源、任意排放有害物质B.高速公路、大型水利工程等建设不当
c.水土流失、荒漠化D.人口过多、工业集中。

下列关于水土流失灾害的直接危害叙述正确的是
A.河流含沙量增大,河床变浅,洪涝增加B.山体滑坡渐增
c.泥石流危害日益严重D.土地肥力下降,人类生存条件恶化
XX年7月3日,暴雨侵袭桂林市,由于地下管道宣泄不畅,某些路段积水成灾,给城市交通及公共管理带来了一次“突发性考验”。

依据材料回答3~4题。

.这次暴雨给城市带来的损失远比附近郊区大,对城市
“突发性考验”,远比郊区严峻,主要原因是:
A.城市人口比重不断上升
B.城市处于城市环流的低压区,降水的强度和频率高于郊区
c.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建筑物多而集中使暖湿气流长期滞留
D.城市交通拥挤
.由于暴雨而形成的城市地面径流,汇入河湖,可能引发的人为灾害是
A.水体富营养化,导致鱼类缺氧而亡B.泥沙淤积,导致河湖面积减小
c.水质变坏,危及人类健康D.水量剧增,淹没农田,冲毁交通
我国内蒙古一些草原地区“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昔日风光已经不在,代之而起的却是“老鼠跑过露脊梁”的景象,这一变化深刻地反映了
A.过度放牧,草场退化
B.鼠害猖獗
c.草场的季节变化D.草场载畜量将可继续增加
读漫画“人类破坏了我的伞”,回答6~8题。

图中的“伞”——臭氧层位于地球大气的层,该层大气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

A.平流层递增
B.对流层递减
c.高层大气递减D.平流层递减
下列关于“伞”的破坏,说法不正确的是
A.破坏“伞”的主要物质是人类活动大量排放出的氟利昂
B.“伞”被破坏后会危及人类健康
c.“伞”破坏最严重的地区是北极地区
D.图中的“伞”能吸收紫外线
以上情况告诉我们
A.经济发展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B.经济社会的发展必须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c.全球气温呈上升趋势
D.由于人类不合理的活动,暴雨等极端天气频繁
【自主反思】
知识盘点:
心得感悟:
备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