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宅群体平面组合的基本形式
居住区复习提纲含答案

第一章1、20世纪30年代由谁提出“邻里单位”的概念并提出哪六条基本原则?答:在20世纪30年代,美国建筑师西萨·佩里以控制居住区内部车辆的交通、保障居民的安全和环境的安宁为出发点,首先提出“邻里单位”的理论;六项基本原则:(1)邻里单位周围为城市道路所包围,城市道路不穿过邻里单位内部;(2)邻里单位内部道路系统应限制外部车辆穿越,一般采用尽端式,以保持内部的安静、安全和交通量少的居住气氛;(3)以小学的合理规模为基础控制邻里单位的人口规模,使小学生上学不必穿越城市道路,一般邻里单位的规模约5000人左右,规模小的邻里单位约3000~4000人;(4)邻里单位的中心建筑是小学校,它与其他的邻里服务设施一起布置在中心公园广场或绿地上;(5)邻里单位占地约160英亩(合64.75公顷)每英亩10户,保证儿童上学距离不超过半英里(0.8km);(6)邻里单位内的小学附近设有商店、教堂、图书馆和公共活动中心。
2、居住区规划建设的发展进程共经历了哪些类型阶段?答:50年代居住区建设改造与稳步发展时期;60~70年代居住区建设停滞及恢复时期;80—90年代居住区建设振兴发展时期。
1978年之前,是单一模式,主要服从指标规划;改革开放之后,仍沿用传统观念,以福利分房为主。
进入20世纪90年代,发生了本质的变化——进入商品房的发展阶段3、通过我国居住区规划建设的长期发展共总结出哪些经验规律?答:研究城市特点(南北差异)生活变化规律人口结构的变化城市设计创新第二章1、生活居住用地的比重一般占到城市建设用地的40%~50%。
2、城市住宅区按居住户数或人口规模可分为居住区、小区、组团三级。
3、居住区的规模包括人口和用地两个方面,一般以人口规模作为主要依据进行分级。
4、住宅区的类型与规模(人口与用地规模)答:1.居住区:由若干个居住小区或若干个居住组团组成,50~100公顷。
泛指不同居住人口规模的居住生活聚居地和特指城市干道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并与居住人口规模(30000--50000人)相对应,配建有一整套较完善的、能满足该区居民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苏州科技学院考研城市规划复习-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城市化水平:衡量城市化发展程度的数量指标,一般用一定地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来表示。
2.卫星城(卫星城镇):在大城市市区外围兴建的、与市区既有一定距离又相互间密切联系的城市。
3.城镇体系规划:一定地域范围内,以区域生产力合理布局和城镇职能分工为依据,确定不同人口规模等级和职能分工的城镇的分布和发展规划。
4.城市设计:对城市体型和空间环境所作的整体构思和安排,贯穿于城市规划的全过程。
5.城市建成区:城市行政区内实际已成片开发建设、市政公用设施和公共设施基本具务的地区。
6.城市规划区:城市市区、近郊区以及城市行政区域内其他因城市建设和发展需要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
7.城市规模:以城市人口和城市用地总量所表示的城市的大小。
8.城市人口结构:一定时期内城市人口按照性别、年龄、家庭、职业、文化、民族等因素的构成状况。
9.城市结构:构成城市经济、社会、环境发展的主要要素,在一定时间形成的相互关联、相互影响与相互制约的关系。
10.城市布局:城市土地利用结构的空间组织及其形式和状态。
11.中心商务区:大城市中金融、贸易、信息和商务办公活动高度集中,并附有购物、文娱、服务等配套设施的城市中综合经济活动的核心地区。
12.城市道路系统:城市范围内由不同功能、等级、区位的道路,以及不同形式的交叉口和停车场设施,以一定方式组成的有机整体。
13.合流制:用同一管渠收集和输送城市污水和雨水的排水方式。
14.城市用电负荷:城市市域或局部地区内,所在用户在某一时刻实际耗用的有功功率。
15.城市生态系统:在城市范围内,由生物群落及其生存环境共同组成的动态系统。
16.历史地段:城市中文物古迹比较集中连片,或能完整地体现一定历史时期的传统风貌和民族地方特色的街区或地段。
17.城市绿地系统:城市中各种类型和规模的绿化用地组成的整体。
18.城市工程管线综合:统筹安排城市建设地区各类工程管线的空间位置,综合协调工程管线之间以及与城市其它各项工程之间的矛盾年进行的规划。
城市规划简答题及答案

简答题部分1、建筑平面群体组合的基本形式及其特点(用图示)(图示见规划原理书P388)。
行列布置:优:绝大多数居室朝向良好,结构施工简单缺:处理不好会产生单调、呆板改进: a、山墙错落b、单元错开梯搂 c 、成组改革影响周边布置:优:①能形成封闭小空间,便于组织绿化、休憩地②对于寒冰地区可阻挡风沙③节约用地,提高密度缺:①部分居室朝向差,炎热地区西晒②结构施工较为复杂,不利于抗震,造价会增加③地形起伏较大的地区会造成较大的土方工程单周边双周边自由周边混合布置:为以上两种形式的结合形式,最常见的往往是以行列式为主,以少数住宅式公建沿道路式院落周边布置,以形成半开敞式院落。
自由式布置:建筑结合地形,在照顾日照、通风等要求的前提下,成组自由灵活地布置。
2、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按三级方式布置的内容是什么?(原理书P413)第一级(居住级)主要包括一些专业性的商业服务设施和影剧院、俱乐部、图书馆、医院、街道办事处、派出所、房管所、邮电、银行等为全区居民服务的机构。
第二级(居住小区级)主要包括菜站、综合商店、小吃店、物业管理、会所、幼托、中小学等。
第三级(居住组团级)主要包括居委会、青少年活动室、老年活动室、服务站、小商店等。
3、控制性详细规划中地块划分的原则是什么?(控制性详细规划P34)1.严格根据总体规划和其他专业规划、根据用地部门、单位划分地块2.以单一性质规划地块,即一般一个地块只有一种使用性质3.建议有一边与城市道路相邻4.结合自然边界、行政界线划分地块5.考虑低价的区位级差6.地块大小应和土地开发的规模相协调,以利于统一开发7.对于文物古迹风貌保护建筑及现状质量较好、规划给予保留的地段,可单独划块,不再给定指标8.规划地块划分必须满足“专业规划线”的要求,专业规划线用于城市基础设施的控制要求,主要有道路红线、河湖水面蓝线、城市绿化绿线、高压走廊黑线、文物古迹保护紫线、微波通道橙线等9.应尊重地块现有的土地使用权和产权边界4、城市公共区中心的空间组织原则(轴线法则、立体空间建筑室内室外)(城市规划原理P504)1.运用轴线法则。
住宅群体空间组合方式

住宅群体空间组合方式
住宅群体空间的组合方式
1.成组成团的组合方式。
住宅群体的组合可由一定规模和数量的住宅成组成团组合,作为居住区或居住小区的基本组合单元。
这种基本组合单元可以由若干同一类型、同一层数或不同类型、不同层数的住宅组合而成。
组团的规模主要受建筑层数、公共建筑配置方式、自然地形和现状及物业管理等条件的影响,一般组团规模为1000~2000人,较大的可达3000人左右。
成组成团的组合方式功能分区明确,组团用地有明确范围,有些地区组团可进行封闭,便于物业管理。
组团之间可用绿地、道路公共建筑或自然地形进行分隔。
这种组合方式也较利于分期建设,较容易使建筑组群在短期内建成而达到面貌较统一的效果。
2.成街成坊的组合方式。
成街的组合方式是住宅沿街组成带形的空间;成坊的组合方式是住宅以街坊作为一个整体的布置方式。
成街的组合方式一般用于城市和居住区主要道路的沿线和带形地段的规划;成坊的组合方式一般用于规模不太大的街坊或保留房屋较多的旧居住宅地段的改建。
成街组合是成坊组合中的部分,两者相辅相成,密切结合。
感谢您的阅读!。
住宅群体平面组合的基本形式

点群式
点群式住宅布局包括低层独院式住宅,多层点式及高层塔式住宅布局,点式住宅自成组团或围绕住宅组团中 心建筑、公共绿地、水面有规律地或自由布置,运用得当可丰富建筑群体空间。点式住宅布置灵活,便于利用地 形,但在寒冷地区因外墙太多而对节能不利。
基本形式的变化形式有下列几种:(1)交错排列(2)变化间距(3)单元错接
周边式
住宅建筑沿街坊或院落周边布置的形式,这种布置形式形成封闭或半封闭的内院空间,院内较安静、安全, 利于布置室外活动场地、小块公共绿地和小型公建等居民交往场所。这种形式组成的院落较完整,一般较适用于 寒冷多风沙地区,可阻挡风沙及减少院内积雪。周边布置的形式有利于节约用地,提高居住建筑面积密度。但这 种布置方式部分住宅朝向较差,对于炎热地区较难适应。另外对地形起伏较大的地区会造成较大的土石方工程。
住宅群体平面组合的基本形式
建筑学名词
01 行列式
03 点群式
目录
02 周边式 04 混合式
住宅群体平面组合的基本形式有三种:行列式、周边式、点群式,此外还有混合式。
行列式
条式单元住宅或联排式住宅按一定朝向和合理间距成排布置的方式。这种布置方式可使每户都能获得良好的 日照和通风条件,便于布置道路、管网、方便工业化施工。但如果处理不好形成的空间往往会有单调、呆板的感 觉,并且产生穿越交通的干扰。如果能在住宅排列组合中,注意避免“兵营式”的布置,多考虑住宅群体空间的 变化,如采用山墙错落、单元错落拼接以及用矮墙分隔等手法仍可达到良好的景观效果。
混合式
指三种基本形式的结合或变形的组合形式,常见的往往以行列式为主,结合周边
第二章第六节居住建筑群体的基本形式和组合方式

湖南城市学院建规院 张 强
8
• (3)少量住宅东西向布置 • 少量住宅东西向布置有利于组织院落,布置室外
活动场地和小块绿地。南方地区应防止西晒,一 般以外廊式为宜。
• (4)高低层住宅混合布置 • 高层住宅与多层住宅混合布置,不仅是提高建筑
面积密度的途径,而且对于丰富群体面貌有显著 的结果。
山墙一侧的用地布置低层
公共服务设施,既保证了住宅的良好朝向,又丰 富了城市沿街风貌。
• ②在住宅间距内插建低层公建。
• ③采用T型、型、E型、梳型的住宅。 • (2)空间的借用
• 如住宅北临或西临道路、绿地、河流等空间,可
以适应提高层数,以达到在不增加用地和在不影 响使用的情况下,提高建筑面积密度;
• 布置手法:
• 单周边(上海第一汽车居住街坊,1953年建)
• 双周边(北京百万庄居住小区住宅组)
• 自由周边(天津子湖南牙城市里学院住建规宅院 组张 强)
2
• 3.混合式:以上两者的结合,以行列式为主,以
少量住宅公建沿道路或院落周边布置,以形成半 封闭半开敞式院落。(北京重柳居住区住宅组)
• 4.自由式:结合地形,在照顾日照、通风等要求
• 3.整体式组合方式 • 将住宅或公建用连廊、高架平台连成一体的布置
方式。
湖南城市学院建规院 张 强
5
三、创造丰富多样的群体协调空 间
• 1.居住建筑的丰富多样(但应协调统一) • 2.标准不同的建筑组合在一起布置 • 3.对文化传统形式的借鉴 • 4.对室外空间的处理(绿化、广场、庭院) • 5.特色和个性
湖南城市学院建规院 张 强
9
的前提下,成组自由灵活地布置。
• 散立:重庆华一坡住宅组 • 曲线形:法国鲍皮尼居住小区局部 • 曲尺形:瑞典斯德哥尔摩涅布霍夫居住区 • 点群式:香港穗禾苑住宅组
城市规划原理知识点

理论部分一.道路交通的基本组织形式,优缺点,基本秩序(一)基本组织形式1.方格网式:(棋盘格式唐长安纽约)方向性好,建筑容易布置 (1)棋盘式道路网:便于商业开发,城市用地,道路直线系数大。
形式:均与划分城市用地规划形式(2)棋盘+对角线道路网:加强棋盘式道路系统的对角线方向联系2.放射式:(华盛顿)与边缘地区有最短的距离,锐角地区不易建设,方向性差,向心性规划,城市中心道路网密度大,愈到城市中心交通愈密集。
形式:依据城市交通,城市用地布局,生态环境等多种因素影响形成3.放射环形:(东京北京)利于中心城区与外围联系,以环形道路来改良放射形道路系统不足并疏散外来车辆对城市干扰。
缺点:街坊划分不规则,灵活性稍差,易引起中心地区交通过于集中,易引起城市呈同心圆扩张。
4.自由式:(青岛)未经规划组织。
形式:依据自然地形,交通,依据自然地形,交通,用规划性城市自然生长而成。
缺点:非直线系数较大,街坊划分不规则。
5.混合式:(成都)方格网+环形放射式:集合二者有点,但城市扩张后不易处理。
(二)道路系统布置的基本要求:1.在合理的城市用地功能布局基础上,按照绿色交通优先的原则组织完整的道路系统。
2.按交通性质区分不同功能的道路。
3.充分利用地形,减少工程量。
4.要考虑城市环境和城市面貌的要求。
5.要满足敷设各种管线及于人防工程相结合的要求。
(三)城市道路系统规则基本原则:1.交通流畅,快速安全,体系完整。
2.利于环境,美化城市。
3.结合现状,节约用地。
现代城市交通的灵魂是速度(高效益、高效率)。
现代交通发展趋向特点:高度、大型、远程化二.城市设计(一)定义:是根据城市发展的总体目标,融合社会、经济、文化、心理等主要元素,对空间要素作出形态的安排,制定出知道空间形态设计的政策性安排。
(二)城市设计基本理论:图兰西克在《寻找失落的空间-都市设计理论中》归纳出三种研究城市空间形态的城市设计理论,分别为图底理论,连接理论,场所理论,同时对应的将这种三种理论又归纳为三种关系,即形态关系,拓扑关系和类型关系。
住宅平面组合的基本方式

住宅平面组合的基本方式引言:住宅平面组合是指在建筑设计中,根据不同的需求和空间布局,将各个功能区域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合理、舒适、方便居住的住宅平面布局。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住宅平面组合的基本方式。
一、开放式布局开放式布局是指通过拆除或减少隔墙,将客厅、餐厅、厨房等功能区域融为一体的设计方式。
开放式布局能够增加室内的通透感和采光效果,使得整个空间更为宽敞明亮。
此外,开放式布局还能够增强家庭成员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提升居住的舒适度。
二、分区式布局分区式布局是指根据不同的功能需求,将住宅空间划分为不同的区域。
常见的分区包括客厅区、餐厅区、卧室区、书房区等。
这种布局方式能够有效地满足不同功能的需求,使得空间更加合理利用,提升居住的便利性和舒适性。
三、过渡式布局过渡式布局是指在不同功能区域之间设置过渡空间,使得整个住宅空间更具流动性和连贯性。
常见的过渡空间包括过道、门厅、走廊等。
过渡式布局能够提供室内的动线引导,使得不同功能区域之间的过渡更加自然流畅。
四、主次分明布局主次分明布局是指在住宅平面中,将主要功能区域与次要功能区域进行明确的划分。
主要功能区域包括客厅、卧室、厨房等,而次要功能区域则包括储物室、洗衣间、阳台等。
主次分明布局能够有效地区分不同功能区域的重要性和使用频率,使得空间更加合理利用。
五、对称式布局对称式布局是指将住宅平面中的各个功能区域按照中轴线进行对称排列的设计方式。
这种布局方式能够使得空间更具平衡感和稳定感,给人一种整齐、庄重的感觉。
对称式布局常见于传统风格的住宅设计,给人一种古典、典雅的氛围。
六、非对称式布局非对称式布局是指在住宅平面中,各个功能区域的位置和形状不完全对称的设计方式。
这种布局方式能够增加空间的变化性和趣味性,使得空间更加富有个性和创意。
七、功能分区布局功能分区布局是指根据不同的功能需求,将住宅平面划分为不同的功能区域,并将相似的功能区域进行集中布置。
常见的功能分区包括生活区、睡眠区、工作区、娱乐区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住宅群体平面组合的基本形式
1.单体式组合形式:也称为独立式组合形式,是指多个住宅单元独立
布置,每个单元都有自己的进出口和公共空间,相互之间没有交叉。
这种
组合形式适用于相对独立的住宅区,每个单元都能够独立享受私密性和独
立生活空间。
这种形式的优点是设计更为灵活、通风采光更好,但也会导
致住宅面积的浪费和用地率的降低。
2.点式组合形式:点式组合形式是指多个住宅单元集中设置在一个或
几个中央点上,形成一个紧密而集中的群体,周边则是公共绿地、景观或
其他社区设施。
这种形式更适合大型住宅小区或公寓楼,可以最大程度地
提高用地效率,节约土地资源。
但点式组合形式存在低密度的问题,且不
利于交通和公共设施的布置。
3.条列式组合形式:条列式组合形式是指多个住宅单元按照一定的规
模和尺寸,呈一条或多条直线状布置,形成一个相对集中和连续的住宅群体。
这种形式适合于狭长的场地,可以充分利用场地的线性布局,同时也
便于公共设施的设置和管理。
条列式组合形式的缺点是通风和采光不如其
他形式好,需要加强设计考虑。
4.中央园景式组合形式:中央园景式组合形式是指多个住宅单元围绕
一个中央的景观庭院或公共空间布置。
这种形式在平面上呈环形、U形或
其他形状,既保证了住户的私密性,又提供了一个共享和交流的公共场所。
中央园景式组合形式的优点是社区活动丰富、空间层次感强,但也需要考
虑中央空间内交通和绿化相关的问题。
5.集散式组合形式:集散式组合形式是指多个住宅单元散布在整个住
宅区范围内,没有明显的集中点。
这种形式适用于场地较大,形态缓和的
住宅群体,可以提供不同规模、不同风格和不同功能的住宅单元,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但集散式组合形式也存在管理和公共设施建设等方面的挑战。
综上所述,住宅群体平面组合的基本形式包括单体式组合形式、点式组合形式、条列式组合形式、中央园景式组合形式和集散式组合形式。
每种组合形式都有自己的特点和适用范围,设计师需要根据具体的场地和需求,灵活运用这些形式,以打造舒适、高效和美观的住宅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