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教案分享:说明文阅读之对象特征概括+说明方法分析(附例题及解析)
中考说明文复习之明确说明对象,概括说明对象特征

中考说明文复习之明确说明对象,概括说明对象特征读一篇说明文,首先要明确它的说明对象是什么,还要知道说明对象的特征是什么,围绕说明对象主要说明了什么内容。
这两种题型要求学生根据考题要求筛选信息,说明对象可以是全文的,也可以是部分段落的。
在说明文阅读中,能够明确说明对象、概括对象特征是我们进行有效阅读的重要能力,也是近年来中考说明文阅读检测的常规考题,主要考查我们提取信息的能力。
一、解题策略(一)如何判定说明对象1.一般来说吗,从形状、性质、方位、构造、类别、功能等方面进行说明的文章,其说明对象是事物;从概念、原理、成因、规律、联系等方面进行说明的文章其说明对象是事理。
2.借助标题分析文章,说明文的标题具有较强的提示性(1)物名性的标题,文章是说明事物,例如《苏州园林》(2)动词性标题,往往说明事物的发展过程、工作过程或某种事理,例如《看云识天气》。
(3)一般的事理说明文,可以在整体感知的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思考分析,明确文章的说明对象,如《大自然的语言》一文,就是介绍物候和物候学的有关道理的。
3.另外要注意不要将文章的局部说明对象和全文的说明对象等同起来,以致影响内容的理解。
(二)如何概括说明对象的特征事物特征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
概括对象特征,可以从文章说明的内容入手,如《故宫博物院》中故宫博物院的特征是宏大壮丽、建筑精美、布局统一,因为这篇说明根据游踪一一介绍故宫的建筑,根据作者介绍的主要内容我们可以看出他要突出的事物特征;也可以抓住文章中的中心句及关键性的词语,如苏州园林的特征是“图画美”,这可以从“务必是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一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这句话概括而来。
(1)有的标题在指出文章说明对象的同时,指出其特征;有的标题用设问句的形式,引导读者有针对性地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有的标题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拟人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
(2)从分析材料入手,即逐段分析作者介绍有关事物的哪一方面特征,然后归纳小结。
说明文阅读归纳概括说明对象的特征

说明文阅读归纳概括说明对象的特征一、什么是说明特征说明特征指这一事物区别于其它事物的标志。
是某一事物所具有而别的事物不具有的特点。
二、事物的特征主要表现构造(内外),形态(大小、长短等),性质(硬、软、冷、热等),变化(动、静、快、慢),成因(简单、复杂),功用(广狭、正反)等。
三、不同说明文中的说明特征1.事物说明文中,其特征表现为具体的事物的自身特点是什么。
2.事理说明文中,其特征为具体的道理、成因、规律是什么。
四、归纳概括说明对象的特征(一)思路步骤1.先判断说明文的类型。
2.然后可以在在文章中画出具体的语句。
没有具体语句的,要概括。
3.全面、简洁、准确概括。
(二)方法技巧1.着眼于标题(1)有的标题在指出文章说明对象的同时,指出其特征,如《雄伟的人民大会堂》一文,标题指出说明对象“人民大会堂”,也指出其特征“雄伟”。
(2)有的标题用设问句的形式,引导读者有针对性地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如《食物从何处来》一文,标题指出说明对象“食物”,同时引领读者阅读课文,不难看出“食物是一种能构成躯体和供应能量的物质”一句点明了“食物”的特征是“构成躯体和供应能量”。
(3)有的标题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说明事物的特征,如《天气陛下》一文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称天气为“陛下”,生动有趣地说明了天气的威风。
2.抓关键词句抓首括句、中心句、关键词。
好的说明文往往运用这种句子来突出所要说明的事物和特征。
如苏州园林的特征是“图画美”,这可以从“务必是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一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这句话概括而来。
《中国石拱桥》一文中,“这种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和“我国的石拱桥有悠久的历史”两句,就点明了中国石拱桥的特点: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
《苏州园林》一文中“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一句,概括了苏州园林的特点“图画美”。
3.析说明内容。
即逐段分析作者介绍了有关事物的哪一方面特征,然后归纳小结。
初中生说明文阅读指导及句子赏析教案

初中生说明文阅读指导及句子赏析教案第一章:说明文阅读的重要性1.1 说明文的特点和定义解释说明文的概念和特点,如事实陈述、逻辑推理等。
强调说明文在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方面的重要性。
1.2 阅读说明文的方法和技巧介绍阅读说明文的基本步骤,如理解题目、快速浏览、细读等。
强调关键词和句子的重要性,并教授如何提取和理解关键信息。
第二章:说明文的句子赏析2.1 说明文句子的特点和类型解释说明文句子的特点,如客观性、准确性和逻辑性。
介绍不同类型的说明文句子,如定义句、描述句、解释句等。
2.2 分析和赏析说明文句子教授如何分析说明文句子的结构和成分,如主语、谓语、宾语等。
指导如何赏析说明文句子的表达效果,如修辞手法、形象描述等。
第三章: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3.1 理解说明文的主题和结构教授如何快速把握说明文的主题和论点。
指导如何分析说明文的结构和段落之间的关系。
3.2 推断和判断能力的培养教授如何根据说明文中的信息和线索进行合理推断和判断。
强调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并指导如何提出问题和建议。
第四章:阅读说明文的实践exercises4.1 练习阅读不同类型的说明文提供不同主题的说明文样本,让学生进行阅读实践。
指导学生如何运用阅读技巧和分析方法进行有效阅读。
4.2 分析和讨论阅读材料引导学生分析和讨论说明文中的关键信息和观点。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观点,并进行小组讨论和分享。
第五章:总结和复习5.1 回顾和总结说明文阅读的技巧和方法回顾本章所学的阅读技巧和方法,并进行总结。
强调学生自主阅读说明文的重要性,并鼓励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多加运用。
5.2 复习和巩固阅读理解能力提供复习材料,巩固学生对说明文阅读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进行阅读测试和评估,了解学生的进步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第六章:说明文中的概念和定义6.1 理解说明文中的专业术语和概念解释说明文中常用的专业术语和概念,并强调其准确理解的重要性。
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学会如何在上下文中推断术语和概念的含义。
说明文阅读之说明对象及其特征

说明文阅读之说明对象及其特征说明文阅读在各类考查越来越受到重视,很受命题老师的青睐。
纵观全国各地中考,有百分之八十以上的试卷中考查了说明文阅读。
因此,教师应在教学中加强说明文阅读的训练和指导,使学生能提高阅读理解能力,掌握阅读说明文的一些技法,在中考中取得高分。
研究近几年的中考试卷,说明文阅读命题范围主要有以下几方面:①要求学生指出文中说明对象及其特征。
②辨析说明方法并能指出该说明方法在文中的作用。
③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
④理解文章的段落、结构层次,概括文章的文意、层意、段意。
⑤体味重点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⑥捕捉文中重要信息。
⑦联系实际写出自己的理解、发现、创新或提出建议。
一、明确对象,抓住特征,提取信息(一)说明对象:所谓的说明对象,就是一篇说明文作者到底要向我们介绍什么,这个被介绍的事物或事理就是说明对象。
说明文的说明对象一般就是题目,也有些出现在文章的开头,极少数需学生根据文章内容归纳提取。
如:《苏州园林》《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等文章根据文题就可以判断出说明的对象。
也有根据文章内容判断的,这就要通过阅读全文,概括段意,归纳各部分内容,找出说明对象。
《看云识天气》是一篇条理清晰而又生动、富有文采的科普说明文。
作者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从两个方面介绍了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形态的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光彩的云和天气的关系。
从对全文的理解我们明确这篇课文的说明对象是云和天气的关系。
(二)抓住事物的特征1、特征就是一事物区别于其它事物的标志。
事物的特征不止一个,要仔细观察、研究、分析。
2、确定事物特征的方法:介绍人物,主要抓住人物的“经历特征”尤其是成就、有价值的生活阶段来加以说明。
介绍动物,抓住动物的形状和生理特征,生活习性等。
介绍植物,着重说明它的习性和用途。
介绍某种器物,着重说明器物的结构、功能、使用方法等。
介绍建筑物,着重介绍它的外形特征、内部结构以及建筑材料等方面的特点。
初一语文学案说明对象和说明特征分析

学习过程一、复习预习预习说明文分为事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说明文的结构。
二、知识讲解考点1说明文的概念和分类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介绍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或是阐明事理,目的是给人以知识。
说明文按照说明对象的不同可以分为事物性说明文(如:我们五年级所学的《鲸》)和事理性说明文(如:我们六年级所学的《只有一个地球》)。
按照语言特点的不同,可以分为一般性说明文和文艺性说明文。
一般性说明文又叫平实说明文,文艺性说明文又叫生动说明文。
按写作目的不同可分为阐释性说明文(教材、考察报告等)、述说性说明文(人物经历、工艺流程介绍等)和实用性说明文(说明书)。
考点2说明顺序1、空间顺序:即按照事物的方位为序说明事物。
2、时间顺序:即按照事物发生发展的过程说明事物。
3、逻辑顺序:也称事理顺序,即按照事物的内部联系或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来安排说明顺序。
考点3说明文常见的结构形式:1、总分式这种结构形式大致有三种:A、总——分式;B、分——总式;C、总——分——总式。
2、递进式各层之间的关系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后边在前边的基础上进一步说明。
3、并列式各层之间的关系是并列的,各层只是同一事物的不同的角度或者不同的类别。
(这三种形式并不是各自独立不容的,往往在一篇说明文中,这三种结构格式经常交叉使用。
)考点4说明的对象及特征说明对象是指在文中集中介绍的事物。
说明对象的特征是指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
抓住特征才能了解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事物的特征主要表现在构造、形态、性质、变化、成因、功用等方面,抓住事物的特征要弄清作者是从哪些角度介绍的。
在一篇文章或一个文段中,往往用一句话、几句话的形式将事物的特征介绍得明明白白。
一般来说,说明文要说明的要点往往就是事物的特征。
常见的说明文要说明的要点有:(1)人物简介类:年龄、籍贯、学历、经历、性格、品质、特长。
(2)书籍介绍类:作者、写作时间、历史背景、内容提要、作品特点、社会价值。
初中说明文的阅读教案

初中说明文的阅读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说明文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学会运用说明文的阅读方法;(3)掌握说明文的写作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2)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说明文的结构和语言特点;(3)培养写作说明文的兴趣和自信心。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说明文阅读的兴趣,感受说明文的魅力;(2)培养学生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精神风貌;二、教学内容1. 说明文的基本概念和特点(1)说明文的定义;(2)说明文的特点:客观性、准确性、条理性、生动性。
2. 说明文的阅读方法(1)快速浏览,把握全文大意;(2)细读题目,明确阅读目标;(3)逐段阅读,理解段落大意;(4)抓住关键词,深化理解;(5)联系生活实际,提高阅读效果。
3. 说明文的写作技巧(1)选择恰当的说明对象;(2)合理安排说明顺序;(3)运用恰当的说明方法;(4)准确运用说明语言;(5)注意说明文的结构层次。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说明文的基本概念、特点和阅读方法;说明文的写作技巧。
2. 难点:说明文的写作技巧的应用;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课文中的说明文;(2)激发学生对说明文的兴趣,导入新课。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说明文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组织学生合作探讨,总结说明文的阅读方法。
3. 课堂讲解:(1)讲解说明文的写作技巧;(2)通过例文分析,让学生体会说明文的写作方法。
4. 实践练习:(1)让学生运用说明文的阅读方法,阅读一篇课后习题中的说明文;(2)组织学生进行写作练习,尝试创作说明文。
5. 总结反馈:(1)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2)教师点评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表现,给予鼓励和建议。
五、课后作业1. 复习说明文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 运用说明文的阅读方法,阅读一篇课后习题中的说明文,并做好笔记;3. 结合课堂所学,修改和完善自己的说明文写作练习。
中考说明文阅读复习教案

中考专题复习说明文阅读【复习目标】1.了解说明文的概念、分类及特点。
2.理解说明的对象及特征,辨析说明方法。
3.把握说明顺序和结构,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复习重点】说明的对象及特征,说明方法的辨析【复习难点】说明方法的辨析,说明顺序和结构,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复习过程】一、导入。
你能区别下列三个句子吗?①镜子里一下子映出了一张稚气活泼的脸。
②镜子里能映出图象完全是由光的反射所致。
③我认为,镜子就是镜子,只能映出虚幻,不会给人带来真实。
第①句是描写句,第②句是说明句,第③句是议论句。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什么是说明文:说明文是客观说明事物的一种文体,或说明事物的性质、状态、功能、特征,或阐述事理,目的在给人以知识。
二、中考说明文的考点。
1.文章内容的整体理解,信息的筛选概括以及说明对象及其特征的把握。
2.说明顺序及结构的理解和把握。
3.说明方法辨别、分析及其作用。
4.说明语言的把握,关键词句的辨析。
5.结合实际,拓展科学思维。
三、说明文知识点梳理。
(一)文章内容的整体理解,信息的筛选概括以及说明对象及其特征的把握。
把握说明对象以及概括说明中心及其特征(技巧:可以找中心句法。
把各段的意思用中心句概括出来,再分析说明内容。
)首先要弄清这篇文章是向读者介绍某一事物还是阐明某一事理的。
然后再看介绍了这一事物的哪些特征,或阐明了哪种事理。
概括说明对象的特点、说明文段的主要内容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⑴看标题。
⑵抓中心句(总括句、总结句、过渡句),筛选关键词。
⑶划分层次、内容要准确、语言要简洁。
如《苏州园林》就是向读者介绍苏州园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游览者在苏州园林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这就是苏州园林的特征。
是总括句。
又如《大自然的语言》一文理解说明的内容就要抓各段中心句。
向读者阐明了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物候和农业生产的关系。
(二)说明顺序及结构的理解和把握。
1.说明的顺序。
中考说明文阅读:概括说明对象特征及内容

中考说明文阅读:概括说明对象特征及内容㈠说明文分类⑴从说明对象的角度:事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
⑵从说明文语言特征:平实说明文、文艺说明文。
㈡说明的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逻辑顺序的具体表现:主→次、原因→结果、现象→本质、特征→用途、一般→个别、概括→具体、整体→局部……典型考题:本文使用了什么说明顺序?有何作用?答题格式:本文使用了……的说明顺序对……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㈢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下定义、摹状貌、作比较、作诠释、打比方、列数字、画图表、引资料⑴举例子:通过举具体的实例对事物的特征或事理加以说明,从而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⑵分类别:对事物的特征或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更清楚。
⑶作比较:把……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事物的特征或事理。
⑷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或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⑸打比方:将……比作……,从而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或事理⑹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或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形象。
⑺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或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或事理。
⑻列数字:用具体的数据对事物的特征或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
⑼画图表:用列图表的方式对事物的特征或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简明更直观。
⑽引资料:使说明更有说服力或者增强说明的趣味性。
如果引资料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㈣说明文的语言品析⑴对整篇文章语言的品析,一般从两个角度:①准确:准确是一般说明文的共同特点。
②形象生动或简明平实:形象生动或简明平实是针对不同语言风格的角度谈。
做这种分析整篇文章语言特点的题目,一定要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谈。
答案格式:这篇文章充分体现了语言准确或生动形象或简明平实的特点。
如“……”一句,就准确或生动形象或简明平实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或事理,像这样的例子文章中还有很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教案分享:说明文阅读之对象特征概括+说明方法分析(附例题及解析)壹~对象特征概括~1.说明文的分类(1)事物说明文:以实在具体的事物为说明对象,侧重说明事物的形态、构造、性质、特征、种类、功用等。
(2)事理说明文:以抽象事理为说明对象,侧重阐述概念、原理、规律、原因、关系、方法等。
2.找说明对象的方法(1)看题目。
有的标题直接表明说明对象,如课文《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这些都是事物说明文,标题就直接表明了说明对象;再如2010年河北《淘米水的妙用》题目就表明了要说明的事理“淘米水的用处”。
(2)观首段。
题目没有表明说明对象时,甚至有的阅读没有题目时,那么就要看文章的第一段,在第一段的结尾处往往会点出文章的说明对象。
(3)找结尾段。
有时文章标题与首段找不出说明对象时,作者会在文章的结尾处提示文章的说明对象。
(4)抓关键句。
说明文除了在文章开头、结尾处易出现说明对象外,还往往利用一些段首的中心句或段尾的总结句来点明文章的说明对象。
(5)归纳总结。
如果以上的说法都不可行,这时候,我们只能研读全文,逐段分析,归纳总结,最后确定说明对象。
3.找说明对象特征的方法(1)抓首括句和中心句、找段落中心句或关键句(好的说明文往往运用这些句子来突出所要说明的事物及特征)。
(2)结合段落中介绍说明对象特征或多方面的说明内容进行概括。
(3)结合标点,尤其注意有分层作用的分号、句号,归纳层意,并进行综合概括。
(4)对语段中的关键词、句,摘要整合,并简明地表达。
(5)对重要的信息筛选整合,也可从事物“定义”入手。
4.有关说明对象特征的内容理解与概括(1)对文章整体的理解和概括首先,通读原文,完成三个任务:①了解文章大意,即说明的对象,各段之间的联系,作者的见解及相关材料。
②给段落标上序号,小结段意,将它们归纳概括。
③给重要句子和关键词语做上记号。
其次,读题干很重要,要给重要词语做上标记,这样有利于锁定范围,明确答题方向。
再次,找出答题的范围进行概括是答题的实质性阶段。
一般来说,答案的检索区间应在命题点的附近。
最后,要树立“答案就在文中”的理念。
在答案形成之后要与题干问法、赋分进行对照,检查有没有漏掉要点。
答题时,语言准确简洁、要点全面。
(2)对某一文段内容的理解与概括回答此类题,首先需要根据题干确定该段的内容是什么及其与文章说明对象的关系。
然后根据设问找出答题区域,对文段的分析进行整理概括。
当答题要点在文中不明确时,就可根据题干后的分值确定该答几点,如分值为3分的,一般答3点;答案为4分的,一般答2点或者4点,这就需要根据内容而定了。
【例】阅读下面的说明文,回答问题。
淘米水的妙用①淘米水很不起眼,平时常被白白倒掉。
可是你知道吗?它在生活中却有许多妙用。
②淘米水是天然的去污剂。
与一般的工业去污产品相比,淘米水不仅洗净力适中,而且无任何副作用。
比如,浅色衣服用淘米水浸泡一下,然后用肥皂洗涤,就会洁净如新;起霉斑的衣服,放入淘米水中浸泡一夜,可退斑洗净。
又如,面对一堆有油污的碗、碟、瓶子时,与洗洁精相比,淘米水是更好的选择。
淘米水经加热后,其淀粉质变性,而变性淀粉具有良好的亲油性和亲水性,所以油污一旦遇到淘米水,就会被淘米水中的淀粉吸附,从而脱离碗碟。
③淘米水是不花钱的化妆品。
淘米水里含有淀粉质、维生素、蛋白质,这些营养物质可以对皮肤起到保湿、抗老化、美白的作用。
经常用淘米水洗手、洗脸,皮肤会变得光滑白皙。
淘米水还具有护发、亮发的功效。
据说,傣族姑娘的一头秀发就是淘米水的佳作。
傣族姑娘常用糯米的淘米水来护发。
不过,她们用的淘米水要存放半个月或一个月的时间才能使用。
因为淘米水经过沉淀发酵以后,含有非常丰富的B族维生素。
B族维生素可以帮助头发的色素细胞生成黑色的色素颗粒。
所以经常用淘米水洗头,可以营养头发,使头发变得乌黑亮丽。
如果你想保持美好的形象,又不使身体受到任何伤害,还想节省费用,那么淘米水不失为一种首选的化妆品。
④淘米水还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
淘米水含有一定的蛋白质、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特别是头一两次淘米水含有钾且呈弱酸性,加入食盐入药后,具有清火、凉血、解毒的功效。
用淘米水加食盐煮开后,外洗或外擦皮肤,对皮肤有比较温和的清洁作用,而且可以保持皮肤表面正常的酸碱度,抑制病原微生物的生长,防止皮肤瘙痒,等等。
⑤此外,淘米水中含有蛋白质、淀粉质、维生素等丰富的营养物质,可用作上等饲料;淘米水中含有氮、磷、钾等微量元素成分,可用作上好的肥料。
⑥淘米水有如此多的妙用,你还会白白倒掉它吗?(选文有改动)【文章结构】1.请将选文所介绍的淘米水的妙用依次填入下面的方框内。
———【解析】此题实质考查的是说明对象淘米水的几处妙用,是对说明对象特征的概括。
填空时,需要先从题干中的“淘米水的妙用”和题目已给的“作饲料、肥料”这一妙用入手。
根据“作饲料、肥料”这一妙用入手。
根据“作饲料、肥料”这一妙用的位置在选文第⑤段可知,题干所要求的三点妙用应在第⑤段之前。
通读选文可知,第②③④段分别是对淘米水妙用的介绍。
由第②段的“淘米水是天然的去污剂”,第③段“淘米水是不花钱的化妆品”,第④段“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
可知每一段的首句对应的就是一个淘米水的妙用。
回答时,对这三点简要概括即可。
【答案】作去污剂作化妆品(护肤美发)有药用价值2.(原创题)根据文意,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淘米水作为天然的去污剂,当油污遇到淘米水时,油污就会被淘米水中的淀粉吸附,从而脱离碗碟。
()(2)选文主要运用了对比的说明方法,说明了淘米水的功能。
()(3)选文介绍了四点淘米水的妙用:可做天然的去污剂,是不花钱的化妆品,具有很大的药用价值,还可以作饲料和化肥。
()【解析】根据文意分析所给语句信息正确与否,不论是判断题还是选择题,首先都要确定语句在文中的位置。
再对比分析选项语句与原文的语句是否一致,如原文信息不集中,则需进行概括,并联系上下文进行分析。
(1)题对应第②段的最后一句话,正确;(2)题错误,因为选文主要用的是举例子的说明方法;(3)题错误,选文介绍了淘米水的四点妙用正确,但并非是很大的药用价值,只是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
【答案】(1)√(2)×(3)×3.傣族姑娘用来护发的淘米水,为什么要存放半个月或一个月的时间才使用?【解析】回答时,从题干入手对答案区域进行定位。
由题干中的傣族姑娘用淘米水护发可定位对应的位置是第③段第五句。
再往后读,由第八句的“因为”和第十句的“所以”可知答案应为第八句至第十句。
故可确定答案。
【答案】淘米水经过沉淀发酵以后,含有非常丰富的B族维生素,B族维生素可以帮助头发的色素细胞生成黑色的色素颗粒。
贰~说明方法分析~一、几种常见的说明方法(1)举例子:列举真实典型的例子,具体说明事物某方面。
(2)分类别:对事物的特征或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内容更有条理性。
(3)列数字:运用准确严密的数据具体说明事物的特征。
“数据”既包括确数,也包括约数。
(4)作比较: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与所要说明的事物作比较而强调(突出)被说明事物的特征。
(对比和类比)(5)下定义:运用科学准确的语言对被定义概念作简明扼要周全严密的规定,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
(6)打比方: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事物特征,使复杂、抽象的科学道理简单化、具体化,通俗易懂,深入浅出;易于读者理解和接受。
二、说明方法的作用在回答关于说明方法的作用的题目时,首先把握“大方向”——每种说明方法的特点及其作用。
然后结合具体语言情境答题——具体分析、综合归纳,这样才能更准确、全面、清楚地说明事物的特征。
具体答题时可参照以下模式:【例】植物的抗旱本领①有人在亚利桑那的沙漠里做过一项有趣的实验:把一颗37公斤重的仙人球放在室内,一直不浇水。
经过六年,它依然活着,而且还有26公斤重。
植物的这种抗旱本领,真是令人称奇!植物经过漫长的进化和繁衍,不仅有着适应干旱环境的非凡能力,而且还具有种种神奇的抗旱本领。
②减少水分蒸腾是植物抗旱的有效方式,为了节省水分,有的叶子退化成针状或棘刺,有的生有茸毛,有的体表披上一层角质或蜡质,有的叶子还会蜷曲、闭合。
这样,就会减少水分蒸腾。
生长在我国北方草原上的野莴苣,为了减少水分的散失,叶片不是以平面向着太阳,而是像刀刃似的向上,叶子与地面垂直。
由于这类植物的叶片的背面、腹面几乎受到等量的光照,所以两面都能进行光合作用。
更为有趣的是,树姿奇特的光棍树终年不长叶子,只有光溜溜的树杈。
这是因为该树的故乡在炎热的非洲干旱地区,那里常年无雨,异常缺水,为了减少水分的散失,它们的叶子逐渐变小,甚至消失,而树枝变成绿色,以代替叶子进行光合作用。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有些植物的叶子不但退化成针状或棘刺状,以减少蒸腾,而且营养器官变得肥厚多汁,以便自身贮藏水分。
猴面包树生长在非洲东部的热带草原里,成龄大树一般高约25米,而直径却达到5米,有的甚至超过10米。
远远望去,犹如巨大的酒瓶。
在干旱的时候,树上不长叶子;到了雨季,才开始长叶、开花、结果。
同时大量吸收水分,贮藏在肥胖的树干里,以备旱季之用。
生长在墨西哥沙漠的仙人掌像一座座巨大的烛台,通常有10~15米高,粗得一个人都难以合围,体内水分竟达95%以上。
在它巨大的身躯里,能贮藏一吨以上的水。
当旅行者缺水时,打开它的躯干,就可以饮到清澈的淡水。
因此,它就有“沙漠里的甘泉”之美名。
④强大多样的根系是植物抗旱的保证。
干旱的草原降水量极少,水分蒸发极快,雨水往往只能湿润土壤的表面,下层的土壤却很干燥。
这些地方生长的根茅、隐子草和沙蒿,都长着入土不深、分枝极多、平铺在土表层的根系。
沙拐枣的垂直根系较浅,水平根系则长达十几米,只要地面有一点点水分,它就能充分吸收。
在干旱的沙漠地区,有的植物地面部分大大缩小,地下部分却大大增加,主根扎得很深。
一株不到半米高的白刺,主根长13米多,侧根长6米以上,根幅14米,相当于冠幅的30多倍!⑤忍耐干旱是植物的抗旱生理特征。
有了这样的生理特征,才使得有些植物在严酷的干旱面前,表现出异常顽强的生命力。
1.选文第①段写“一项有趣的实验”,其用意是什么?【解析】此题考查语段在文章中的作用。
本题从第①段第一句中的一个“趣”字,可概括出是为了“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答案】引出说明的对象,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答出“引出说明对象”即可)2.根据文段内容,为第③段横线处补写一个恰当的句子。
【答案】示例:贮藏水分以备不测是植物抗旱的绝招。
3.选文运用的最主要的说明方法是什么?有什么作用?【解析】这道题目是考查学生对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把握。
说明方法不难找,但要注意题干中“最主要”三字,所以,在回答所用说明方法时,要有全局观,看全文使用频率最高的一种说明方法,不可以偏概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