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文斯坦移民法则与我国人口的梯级迁移
地理学中的人口迁移知识点总结

地理学中的人口迁移知识点总结人口迁移是指人口从一个地区或地方转移到另一个地区或地方的现象。
它是地理学领域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涉及人的活动、社会经济发展、环境变迁等多个方面。
本文将对地理学中的人口迁移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人口迁移的分类1.根据迁移原因可分为经济迁移、政治迁移和环境迁移。
经济迁移是指为了追求更好的经济条件而进行的人口流动,如农民工的城市迁徙。
政治迁移是指由于政治原因而进行的人口流动,如战争、政治迫害等。
环境迁移是指由于环境变迁而进行的人口流动,如自然灾害、气候变化等。
2.根据流动空间的范围可分为国际迁移和国内迁移。
国际迁移是指跨越国家边界进行的人口流动,如国际劳工迁徙、难民流动等。
国内迁移是指在国家边界内发生的人口流动,如农村向城市的人口流动、城市内部的人口转移等。
二、人口迁移的影响1.经济影响人口迁移对原地和目的地的经济都会产生影响。
原地人口的减少可能导致劳动力不足,影响农业生产和社会稳定。
而目的地人口的增加可以带动经济发展,促进城市化进程。
2.社会影响人口迁移可能引发社会结构的变化。
城市化进程加速,城市人口增加,农村人口减少,会导致城乡差距的扩大,增加城市基础设施的负担,产生社会融合和社会矛盾等问题。
3.环境影响人口迁移对环境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可能导致对原地和目的地的生态环境压力加大,如土地过度开发、能源消耗增加、水资源紧缺等。
三、人口迁移的推动因素1.经济因素经济发展不平衡是人口迁移的主要推动因素之一。
发达地区的经济繁荣和就业机会多,吸引了大量人口的迁入。
2.政治因素政治冲突、战争和政治迫害是人口迁移的重要推动因素。
战乱地区的居民常常被迫离开家园,寻找更安全稳定的居住地。
3.社会因素教育、医疗和公共服务等社会福利资源的分布也会影响人口迁移。
人们更倾向于移居到福利资源相对丰富的地区。
四、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1.地理环境地理环境是人口迁移的重要影响因素。
优越的自然条件、良好的气候和资源丰富的地区更容易吸引人口的迁移。
初中地理人口迁移常识总结

初中地理人口迁移常识总结人口迁移是指人口从一个地区或国家迁移到另一个地区或国家的流动。
这种流动可以是在同一国家内部进行的,也可以是跨国移动。
初中地理中,人口迁移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我们需要了解其常见的类型、原因以及影响等方面。
下面,我将根据任务名称,对初中地理人口迁移的常识进行总结。
首先,我们来了解人口迁移的类型。
根据迁移的范围和目的地不同,人口迁移可以分为内部迁移和国际迁移两种。
内部迁移是指人口在一个国家内部的迁移。
这种迁移通常发生在城市和农村之间,由于各种原因,人们选择离开农村,前往城市寻求更好的生活和就业机会。
内部迁移对城市的人口密度和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国际迁移是指人口从一个国家迁移到另一个国家。
这种迁移通常由于政治、经济或环境因素而引起。
例如,一些人选择离开自己的国家来寻求更好的经济机会或政治自由。
国际迁移对原国家和目的国家都会产生重大的社会和经济影响。
其次,我们需要了解人口迁移的原因。
人口迁移的原因多种多样,包括经济因素、政治因素、环境因素和社会因素等。
经济因素是人口迁移的主要驱动力之一。
人们通常会迁移到经济发达或就业机会较多的地区。
例如,大城市通常提供更好的工作机会和更高的薪资水平,因此吸引了大量的人口迁徙。
政治因素也是人口迁移的重要原因之一。
战争、政治迫害和种族歧视等因素会迫使人们逃离自己的国家寻求安全和自由。
例如,二战期间,大量的犹太人逃离纳粹德国,前往其他国家。
环境因素也会影响人口迁移。
自然灾害、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等因素会导致原居地无法提供足够的生存条件,迫使人们迁移到其他地区。
例如,一些岛国的居民选择离开自己的家园,因为海平面上升威胁到了他们的生活。
社会因素也会对人口迁移产生影响。
社会不稳定、社会福利和教育资源等因素都会引起人口迁移。
例如,一些人迁移到城市是为了获得更好的教育资源和医疗条件。
最后,我们需要了解人口迁移的影响。
人口迁移对原居地和目的地都会产生重大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影响。
地理必修二人口迁移笔记

地理必修二人口迁移笔记人口迁移是指人口由一个地区迁移到另一个地区的现象。
人口迁移是人口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地理学与社会学的重要研究领域。
人口迁移对于社会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中国地理必修二课程中也有涉及到人口迁移的相关内容,下面将针对这一部分内容做一些笔记总结。
一、人口迁移的类型1.内部人口迁移内部人口迁移是指人口在同一国家或地区内移动的情况。
内部人口迁移可以分为农村迁往城市、城市之间的迁移、以及城市内部的迁移。
中国的内部人口迁移主要以农村向城市的迁移为主,这种迁移形式在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2.国际人口迁移国际人口迁移是指人口跨越国家边界进行迁移的现象。
国际人口迁移是全球化时代的重要特征之一,各国之间的人口迁移对于全球经济和文化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中国作为世界人口大国,也面临着国际人口迁移的挑战和机遇。
二、人口迁移的影响1.经济影响人口迁移对于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农村向城市的人口迁移可以带动城市经济的发展,增加城市的劳动力资源和消费市场;而城市内部的人口迁移也可以促进城市的产业升级和区域经济的发展。
国际人口迁移则可以促进跨国贸易和投资,推动全球经济的发展。
2.社会影响人口迁移对于社会结构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的影响。
内部人口迁移可以改变城乡分布格局,影响地区的人口密度和城乡发展的差距;国际人口迁移也会带来移民社区的形成和文化融合,对于社会的多元化和文化的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3.环境影响人口迁移对于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城市化进程中的人口迁移会导致城市资源的紧缺和环境污染问题;而国际人口迁移也会对目的地国家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造成压力,需要加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三、人口迁移的原因人口迁移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主要包括经济因素、政治因素和文化因素。
农村向城市的人口迁移主要是受到工作机会和生活条件的吸引,而国际人口迁移则受到政治稳定和战争灾难的驱使。
人口迁移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需要综合分析和研究,才能更好地理解人口迁移的规律和特点。
中图版地理必修二1.2《人口的迁移》

人口的迁移一、概念及判断1.概念:2.判断方法:判断人口迁移一般具备三个条件:(1)必须改变居住地;(2)改变居住地需持续一段时间(大约1年以上);(3)必须超越一定的行政界线。
【典型例题】【例1】关于人口迁移概念的理解,正确的说法是 ( )A.凡人口在两地区间的空间移动,均称为人口迁移B.参与国际旅游属于人口迁移范畴C.我国大学生赴美留学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属于人口迁移D.属于人口迁移范畴的迁移人口,其空间移动距离在1000千米以上二、分类从地域上来划分,根据移动是否跨越国界线,可以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两种形式: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的人口迁移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人口迁移迁移原因地理大发现和新航线的开辟世界各国生产发展的不平衡性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殖民主义的扩张劳动力供求关系上的地区差异人口迁移的流向迁移的特点从旧大陆移向新大陆人口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从已开发地区流向未开发地区定居移民减少,__________________大量增加外籍工人主要分布在:___________迁移的意义促进了迁入国和地区的经济发展一个国家人口的移出,对于缓和所在国人口过多的压力,有一定的好处,但也往往造成人才外流减轻了迁出国的人口压力为移入国提供廉价的劳动力,促进迁入国的经济发展【例2】读“二战前后人口迁移模式图”,完成下列要求。
(注:箭头表示人口迁入或迁出的方向。
)(1)在北美两侧横线上加绘两个箭头,以表示其二战前后人口迁移的方向。
(2)图中字母所代表的大洲分别是: A_____ ;B_____ ;C_____和亚洲;D_____。
(3)一个国家人口的迁出,对于缓和所在国________有一定的好处,但也往往造成________;对于移入国则提供了________,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4)从全球来看,目前,我国属于人口的________地区。
2.国内人口迁移(1)我国不同时期的人口迁移影响因素 主要原因 实例经济因素 高收入,就业机会多 改革开放后,许多人到广东发展事业并定居下来 政治因素战争 1948年,巴以战争使96万巴勒斯坦人沦为难民 国家政策1955年,新疆招收河南省知识青年0.38万人社会文化因素 民族歧视20世纪30年代纳粹德国使40多万犹太人被迫离开德国成为国际难民宗教迫害1947年,印巴分治使得1500万穆斯林人从印度迁往巴基斯坦生态环境因素 自然灾害 19世纪40年代爱尔兰水灾引发饥荒,许多农户迁往美国 其他因素家庭、婚姻 著名歌手韦唯与瑞典人结婚,后定居瑞典种族歧视 1901年,澳大利亚禁止所有非白色人种迁入澳大利亚联邦 性别 男性比女性更富有迁移动力 年龄 青年比少年和老年迁移的比重更大 教育资源外省市学生来津求学【例4】下列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中,属于政治因素的有( ) ①巴以战争使许多巴勒斯坦人逃离家园 ②历史上我国实行移民戍边改革 ③由于民族歧视而大规模迁往他处求生④印巴分治导致大批穆斯林从印度迁往巴基斯坦A.①②B.②③C.①③D.③④我国国内人口迁移新中国成立后历史上目前三个方向由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珠江流域迁移“闯关东”迁往东北地区“走西口”迁往新疆、甘肃等地三个阶段20世纪50~80年代改革开放以后有组织地移民到东北、内蒙古、新疆、青海、西藏等地从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迁移乡村人口向城市迁移。
第十章 人口的迁移和流动

i 1
n
ydj y0 j (1 r ) j
T 0
ydj是第j年迁迁入地的收 (主要是工资收入); y0j是第j年迁迁出地的收 (工资资收); T是迁迁移成; n是预预期能获得收益的 年数; r是计计算未来收益的利 率。
这一成本一效益分析理论能够较好地解释经济性迁移,以及解释经济性 迁移中的年龄选择性。 人口地理学
人口地理学
其他
• 1、皮奥里的双重劳动力市场理论—解释当代国际移民 (Michael J. Piore. The Dual Labor Market: Theory and Implications. edited by: Samuel H. Beer, Richard E. Barringer .) • 2、波斯特和梅西的移民网络理论(DS Massey, L Goldring . Continuities in transnational migration: An analysis of nineteen Mexican communities.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1994 /pss/2782582) • 3、斯塔克的新迁移经济学理论(O Stark . Migration incentives, migration types: The role of relative deprivation. The economic journal, 1991 /pss/2234433)
• (三)不同迁移原因的人口结构差异
• 在所有类型的经济性迁移中,男性均大大超过女性;反之,在所有的 家庭性迁移中,女性均大大超过男性。
人口地理学
四、社会经济影响
• (一)对人口数量和分布的影响
地理必修二人口迁移笔记

地理必修二人口迁移笔记地理必修二:人口迁移概念与类型人口迁移是指个体或群体跨越一定空间的永久或半永久性移动。
它可按距离分为:内部迁移:个体在同一国家或地区内部的移动。
外部迁移:个体或群体跨越国家或地区边界,两类子类型:移民:迁入一国的个体或群体。
移出:迁出本国的个体或群体。
迁移理论拉动因素:促进个体迁移的目的地因素,如:经济机会:就业岗位、更高的工资教育机会:更好的学校、高等教育机构社会福利:医疗保健、住房援助推力因素:迫使个体离开原籍地的因素,如:战争、冲突或政治动荡自然灾害或环境恶化经济困难或失业李氏推拉模型:提出迁移决策受拉动和推力因素共同影响。
人口迁移模式城市化:人口向城市地区集中的过程。
农村化:人口从城市地区向农村地区的流动。
移民潮:移民人数激增的时期。
人口迁移的环流:移民和移出同时发生的双向运动。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经济因素:就业机会、工资水平,生活成本。
社会因素:教育机会、社会福利、文化习俗。
政治因素:签证政策、难民安置、边境管制。
环境因素:自然灾害、气候变化、环境恶化。
个人因素:年龄、教育、职业、家庭关系。
人口迁移的影响对迁出地:人口减少:劳动力流失、公共服务下降。
经济衰退:企业关闭、税收减少。
社会变迁:文化多样性丧失、社区凝聚力减弱。
对迁入地:人口增加:劳动力补充、税收增加。
经济增长:新企业创建、就业机会增加。
社会变革:文化多元化、社会融合。
人口迁移的挑战社会融合:移民融合当地社区的困难,包括语言障碍、文化冲突。
经济紧张:移民对就业市场和公共服务的需求,可能导致本地居民不满。
政治不稳定:移民与非移民之间的紧张关系,可能引发社会动荡。
人口迁移的应对措施移民政策:制定和实施公平、人道的移民准则。
社会融入计划:为移民提供语言培训、职业指导和文化适应支持。
经济发展:创造就业机会、改善教育和住房条件,以解决移民相关挑战。
国际合作:与其他国家和国际组织合作,解决人口迁移问题。
高中地理 自然地理学考研真题

2008年重庆师范大学地理学考研真题自然地理学部分一、名词解释(30分,每题6分)1、干洁空气2、冻土3、生态系统4、土壤肥力5、生物多样性二、简要问答题(70分,每题10分)1、简述地球自转地理意义。
2、简述地貌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3、按照板块学说的观点,地球板块有几种类型?各自的特征是什么?4、什么是反气旋?根据温压结构,反气旋有几种类型?各自的特征是什么?5、为什么说河流是气候的镜子?6、生物是如何适应环境的?7、什么是地域分异规律?三、综述题(50分,每题25分)1、试述厄尔尼诺现象及其环境效应。
2、谈谈你对人地关系的理解。
人文地理学部分一、名词解释(30分,每题6分)1、民族:2、现代农业:3、文化整合:是指文化系统内各种文化因素、文化丛之间的协调平衡关系。
各种文化因子、文化丛之间是协调的,就是整合,否则就是不整合。
4、适度人口:5、实证主义方法论:二、简要问答题(70分,每题10分)1、论述你对文化结构的理解。
2、世界工业的空间扩散经历了怎样的发展阶段?你认为其中存在何种规律?3、何谓城市景观?其特征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4、简介文化全球化的表现形式及形成原因5、佛教在向我国传播的过程中形成了哪些不同系统的教派?各分布于哪些地域?6、何谓城市内部结构同心圆模型?其意义何在?7、论述客家土楼的文化内涵。
三、综述题(50分,每题25分)1、综合分析我国人口分布的基本特征及其形成原因?2、综合分析旅游开发的区域影响及其开发者规避不利影响的主要对策。
2009年重庆师范大学考研真题自然地理学部分一、名词解释(30分,每题6分)1、恒星日:2、地壳:3、信风带:4、海水盐度:5、喀斯特地貌:二、简要问答题(70分,每题10分)1、简述板块构造学说。
2、比较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的成因和特点。
3、简述海陆间水循环过程。
4、举四例说明人类活动对地貌的影响。
5、风化作用的类型有哪些?6、论述土壤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人口迁移研究理论

1. 历史时期中国人口迁移“法则(规律)”论纲安介生文献来自:地理学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第九次中国青年地理工作者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2003年为迁移法则的研究提供了异常丰富的资料。
本文借鉴西方学者在迁移法则研究的成功经验(如“拉文斯坦法则”),根据大量己有的移民实证研究成果,提出了历史时期移民运动的五个方面的规律:政治与移民法则、密度与移民法则、环境与...2. 《斯坦倍克与环境》:跨学科研究结硕果被引次数:1次陈凯文献来自:中国比较文学2002年第04期斯坦倍克和他的挚友里凯兹半个世纪前已显示出深刻生态学观点。
第二篇论文《斯坦倍克论人和自然:一个哲学思考》的作者RichardE ... 它无疑将促进与科学发展相协调的人文研究,《斯坦倍克与环境》:跨学科研究结硕果@陈凯①SusanF ... 有助于发扬2 1世纪新的人文精神。
3. 八十年代中国镇人口增长趋势和镇人口迁入及其决定因素——两种人口转移的历史性汇合魏津生文献来自:中国人口科学1990年第03期发展经济学和人口迁移学都曾进行过不少有价值的研究。
雷文斯坦迁移法则(Ravenstein's Laws of Migration)、李氏迁移理论(Lee's Theory of Migration)、刘易斯-费-拉尼斯发展模型...4. 人口迁移的规律王振营导师:查瑞传文献来自:中国人民大学1993年博士论文G及ave招tdn迁移法则相比,脚f引力模型更注重于揭示人口迁移的一般规律。
它从研究两个城市间的流动人口人手,但井没有停留对人口迁移特征的描述层次七,这是肠f人口迁移理论的一大进步。
3 ...5. 地域迁移与职业生涯发展何珂导师:马庆发文献来自: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硕士论文理论方面从最早偏向于社会学的拉文斯坦(E.G Ravenstein)对迁移规律的总结,到此后斯脱夫(Stouffer)和吉佛(G K ...6. 转型期英国人口迁移与城市发展研究被引次数:1次江立华导师:戚国淦陈曦文文献来自:首都师范大学2000年博士论文首却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转型期英国人口迁移与城市发展研宪学科:历史学研究方向:西欧申世纪史导师:戚国治教授Mtas 学生:江立华....7. 劳动力流动和迁移成本偏高的制度分析谌新民文献来自: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7年第01期自从19世纪80年代雷文斯坦(Ravenstein)首先系统地提出了有关人口迁移的7条法则以来,关于人口迁移的现象解释和理论研究取得了明显的进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拉文斯坦移民法则与我国人口的梯级迁移
【摘要】本文重新解读了拉文斯坦移民法则,在对我国移民历史进行追溯的基础上,认为人口迁移的非经济理性因素占据我国移民历史的主要部分,从人口流动及迁移现象与移民法则的差异出发,解释了农民工收入回流和房地产涨升的相关原因,总结出我国人口梯级迁移的特点,并提出了人口迁移宏观操作的建议。
【关键词】拉文斯坦移民法则梯级迁移劳动力
一、前言
我国当前城市化推进的主要目标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因此,劳动力要素配置对城市化进程的意义正在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及由此导致的其他要素的配置。
迁移者不仅是迁移者,还是劳动力要素主体,所以狭义上的城市化过程是农村人口向城镇的迁移并定居,或者表达为农村劳动力向城镇非农产业的转移配置。
在这样的判断下,劳动力要素的配置是城市化主要生产要素配置中的目标要素,即要素的配置以劳动力配置为目标。
事实上,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流动已经形成对农村经济和农村城市化的巨大支持,流动的农民工已达1.4亿人,城市化仍显滞后的原因就是流动难以带来定居的结果,劳动力的流动对城市化的贡献,表现在劳动力收入的回流。
尽管我国近几年的城市化成果,大部分来自城镇扩张和区域政府行政升级,但就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巨大数量来讲,城市化人口的迁移将是长期存在的。
对迁移现象的正确认识,不仅可以提高劳动力转移的效率,还可以对其他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作出正确判断。
二、人口迁移研究中的经济理性高估
在移民问题上,中国的主要传统是安土重迁,尤其是农民,受传统影响最甚。
但当代农村人口的大规模流动,却现实存在。
赫伯拉(Herberla)、米切尔(Mitchell)和博格(D.J.Bogue)等人的推拉理论,刘易斯(W.A.Lewis)、古斯塔夫·拉尼斯(Gustav Ranis)、费景汉(JohnC.H.Fei)的二元经济结构理论模型,托达罗(Michael P.Todro)的劳动力迁移和产生发展模型,舒尔茨(J.W.Schultz)的农民学习模型对我国人口迁移的研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这种影响使得经济理性被
描述成人口迁移的主要动因,而我国的移民历史却并非如此。
中国的古、近代移民史是一个充满战争、灾害、宗教和政治的历史,自发农垦和城市工商业移民只是支流。
唐汉时期的“实关中”、明清时期的“徙山西民万户实北京”、“洪洞移民”、“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是少有的几个经济移民,也是政府根据需要或为政治中心经济功能完善进行的移民调度,或为因灾害、朝代更迭战争的萧条而进行的区域移民调度。
“闯关东”、“走西口”等人口自由迁移现象,从历史背景或者民间认识很容易推断是由生存胁迫而产生。
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主要出现以下大规模迁移。
1954年,工业布局从沿海向内地调整,至1960年移民2200万。
1958年,政府号召大跃进、大炼钢铁,2000万农民涌入城市当钢铁工人。
1959年,三年自然灾害,3000万人口在城乡间游移,主要为离开本土大炼废铁的农民和饥荒逃荒者,期间全国人口数量骤减1000万。
1960年,2000万炼钢者返迁。
60年代以来的三线建设形成流动人口约1900万。
1966年,文化大革命,10年间1700万上山下乡知识青年,1000万五七干校劳改者及其家属迁移。
1977—1984年,人口返迁约1400—2300万。
从以上数据和移民原因看,政治政策因素是主要影响因素。
从广为应用的西方移民理论考查,对人口迁移经济动力机制理论的抽象和完善,后续理论推演者加入了个人的判断,使理论的真实基础模糊化,典型的就是拉文斯坦移民七法则。
深入挖掘证明,后续发展有时未必能彰显理论的原创力量,后来者所谓的十一移民法则和总结成推拉理论及其发展的僭越,实际上掩盖了拉文斯坦(E.G.Ravenstein)在移民规律上的精辟概括。
John Corbett对拉文斯坦的移民法则进行了尽量忠于原创的总结(The Laws of Migration原文未能获得)。
拉文斯坦对比了英国1871 年和1881年人口普查资料,将移民去向和来源分为吸引(absorption)中心和离散(dispersion)中心,总结了著名的移民七法则。
第一,多数移民只倾向短途迁移,迁移目的地为吸引中心。
第二,移民迁移至吸引中心,留下间隙,被来自较偏远区域的移民所填补,这种次第顺序流动一直涉及到最偏远区域。
第三,离散过程与吸引过程对应。
第四,每次移民必有回流补偿。
第五,长途移民的目标是向商业与工业中心大城市迁移。
第六,农村居民较城镇居民的移民倾向明显。
第七,女性迁移倾向较男性明显。
拉文斯坦结论的重要性在于它是人口统计资料的观察结果。
推拉理论认为的“迁移的主要动机多以经济为主(dominance of economic motive)”,损害了移民法则归纳的原创性。
七条法则更多地强调了移民的行为特征,移民的经济理性动因仅仅只能是推论的一个方向,否则就不存在短途和长途、男性和女性的不同移民选择。
拉文斯坦移民法则的总结,包容了移民动因的复杂性。
对于行为的目的或意图,社会学的理性选择理论认为,人的理性由生存理性选择、经济理性选择和社会理性选择三个不同层次构成,其中生存理性选择是最基础的层次,只有当生存理性选择得到充分实现后,经济理性选择和社会理性选
择才会得以产生。
詹姆斯·C·斯科特所定义的“生存伦理”(subsistence ethic)把生存理性描述为,首先考虑的是安全第一的生存原则,而不是追求效益的合理化和利益的最大化。
农民的生存理性,在詹姆斯·C·斯科特和黄宗智的多部著作中已经进行了很详细的论述。
美国社会人口学家金斯利·戴维斯(KingsleyDavis)断定“移民是政策的产物”,而政府干预下的移民,用任何以经济为主要立论的移民理论进行解释,都很难自圆其说(华金·阿朗戈,2001)。
我国历史上的规模迁移,多数为非直接经济因素,如生存决策、政治因素,我国的城市化移民主体既然以农村人口为主,农民的特性对其迁移行为的影响,就是不得不要考虑的因素。
中国日益增多的农村人口和劳力就地和异地寻求非农活动或非农职业,并非个人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理性选择行为,而是生存目的使然(黄平,1997)。
因生存压力而产生的“生存理性选择”是农民外出就业最根本的动因,也是当今中国民工潮形成的最为重要的原因之一(文军,2001)。
本文对社会学结论的引用,是为了解释农民部分逆拉文斯坦移民法则而行的行为,即作远距离流动的行为。
经过资料分析发现,农民倾向远距离流动的行为导致了符合移民法则的近距离移民结果,即进入大城市的农民在取得一定收入积累后,会回到家乡附近的城镇置业定居。
单纯的以经济理性来解释农村人口的城市化迁移,至少在两个方面与我国现实背离,一是移民的外在政策动因,二是移民的内在生存动因。
经济理性的高估,导致对我国农村人口向大城市批量移民的幻想,以及对1.4亿农民工及其家属的城市定居的幻想;同时也使发生在小城镇的以定居为特点的有效城市化现象被忽视。
从我国移民史和移民经典理论可以总结:中国历史上大规模移民一般因政治军事等非经济主因而发生;移民动因构成复杂,完全经济理性的理论解释能力有限;农民的生存理性是其自发迁移行为的主要动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