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怀古迹》公开课教案

合集下载

《咏怀古迹》教案设计(1)

《咏怀古迹》教案设计(1)

《咏怀古迹》教案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诗三首》中的《咏怀古迹》。

具体内容包括:课文阅读,诗歌鉴赏,对五岳之一的泰山及相关历史人物的了解,以及对诗歌意境及作者情感的探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课文内容,理解诗歌的意境及作者的情感,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古代诗人的豪情壮志,激发他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诗歌意境的理解,作者情感的把握。

教学重点:课文阅读,诗歌鉴赏方法的学习。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泰山的图片,引导学生了解泰山的历史文化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课文阅读: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诗歌的字面意思,了解作者生平及创作背景。

3. 诗歌鉴赏:a.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意象、表现手法等。

4. 例题讲解:讲解一道关于本诗意境的题目,引导学生运用所学鉴赏方法进行分析。

5. 随堂练习:布置一道关于本诗情感的练习题,学生当堂完成,教师点评。

六、板书设计1. 课题:《咏怀古迹》2. 作者:杜甫3. 诗歌意境:雄浑壮阔,豪情万丈4. 情感:忧国忧民,壮志未酬5. 鉴赏方法:意象分析、表现手法、情感把握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咏怀古迹》中作者的情感变化,结合诗句进行阐述。

2.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诗歌意境和作者情感的理解较为困难,今后教学中需加强引导和讲解。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杜甫的其他作品,了解其创作风格,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诗歌意境的理解2. 作者情感的把握3. 诗歌鉴赏方法的学习4.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一、诗歌意境的理解1. 意象分析:在分析诗歌意境时,要关注诗中的关键词和意象。

《咏怀古迹》教案

《咏怀古迹》教案

《咏怀古迹》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咏怀古迹》诗歌;(2)理解诗歌的背景、作者生平和创作风格;(3)分析诗歌的主题、意象和表达技巧;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古迹的敬仰之情和对历史的思考;(2)理解诗人以古迹为载体,抒发自己的忧国忧民之情;(3)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解释和语句翻译;2. 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表达技巧;3. 诗人的人生经历和创作背景。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蕴含的深刻历史和文化内涵;2. 诗歌的韵律和节奏感;3. 学生对诗歌的个性化解读和创意表达。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诗人杜甫的生平和创作风格;(2)阐述《咏怀古迹》诗歌的创作背景;(3)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字词和语句;(3)让学生初步感知诗歌的主题思想。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4. 情感体验:(1)让学生感受诗人对古迹的敬仰之情;(2)引导学生理解诗人以古迹为载体,抒发自己的忧国忧民之情;(3)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5. 课堂小结:(2)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诗歌的背诵和鉴赏;(3)提醒学生关注课外阅读,拓宽文化视野。

五、课后作业1. 背诵《咏怀古迹》诗歌;2. 完成课后练习,深入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表达技巧;3. 选择一首类似的古典诗歌进行鉴赏,写一篇短文分享自己的感悟。

六、教学策略1. 利用多媒体手段,如图片、音乐等,为学生创造一个生动的学习氛围,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

高中语文必修三杜甫诗三首《咏怀古迹》公开课教案

高中语文必修三杜甫诗三首《咏怀古迹》公开课教案

高中语文必修三杜甫诗三首《咏怀古迹》公开课教案高中语文必修三杜甫诗三首《咏怀古迹》公开课教案高中语文必修三《咏怀古迹》教案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进一步了解作者的生平及其诗歌创作特色。

2.能参照课下注释,疏通文意。

3.理解咏史诗歌中所言的“志”及写作特色。

4.在把握诗歌情感基调的基础上有感情地诵读。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法、问题探究法等完成教学目标。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理解诗人借咏王昭君的事迹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情怀。

2.感悟杜甫咏史诗的审美情趣。

2学情分析3重点难点1.对杜甫咏史诗艺术特色的赏析。

2.诗人借咏王昭君的事迹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情怀。

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导语由昭君出塞由昭君出塞、身死异国的历史题材的咏古诗导入。

活动2[讲授]讲授新课一.自读《咏怀古迹》(其三),结合注释初步理解诗歌内容。

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情况,提出自己的不解之处。

然后引导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在理解诗歌内容中寻求答案。

二.解读诗歌:《咏怀古迹》(其三)(ppt展示)1、这首诗题目是《咏怀古迹》,首联(起句)是否扣题来写了呢?开头写“群山万壑赴荆门”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这样写有何作用?2、接下来由明妃村引出对王昭君悲剧命运的描写。

颔联写了王昭君的怎样的命运?颈联揭示了王昭君悲剧命运的原因是什么?提示:通过关键词语、意象来分析、体会。

3、尾联如何理解?提示:调整语序——琵琶千载作胡语,曲中分明论怨恨。

(琵琶之声传千古,曲中分明在诉说着怨恨之情。

)这两句重点在说昭君的怨恨。

4、讨论:昭君在汉宫只是一位待诏的宫女,而嫁到“朔漠”却封为阏氏(相当于汉皇后),她还有什么不幸和怨恨可言呢?如果说昭君的遭遇是个悲剧,那么这个悲剧到底是由谁一手造成的呢?(学生讨论、发言。

)5、本诗题为“咏怀”,可里面只写了昭君的怨恨,并无作者个人情怀的抒发,这是不是与标题“咏怀”二字不符?那么作者为何要写王昭君的“怨恨”呢?提示:借古抒怀:两人之间的命运相似处。

《咏怀古迹》教案

《咏怀古迹》教案

《咏怀古迹》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咏怀古迹》的诗句;(2)能够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主题;(3)能够了解作者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默写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2)通过小组讨论、课堂讲解,提高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古迹的敬仰之情;(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历史使命感。

二、教学重点1. 《咏怀古迹》的诗意和主题;2. 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3. 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三、教学难点1. 诗中一些生僻词语的理解;2. 诗的意象和情感的深刻体会。

四、教学准备1. 教师讲义:《咏怀古迹》的译文、注释和背景介绍;2. 学生用书:《杜甫诗选》;3.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相关图片和播放音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简要介绍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引导学生关注诗题“咏怀古迹”,激发学生兴趣。

2. 朗读与背诵:(1)学生齐读诗句,感受诗歌的韵律;(2)教师示范背诵,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诗句。

3. 诗句解析:(1)学生自主翻译诗句,理解诗意;(2)教师讲解诗句中的生僻词语和难点,帮助学生理解;(3)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情感,引导学生深入体会。

4. 小组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诗中的主题和情感;(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心得体会。

5.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2)引导学生关注诗人的情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6. 作业布置:(1)熟读并背诵《咏怀古迹》;六、教学延伸1. 对比学习:引导学生比较杜甫的《咏怀古迹》与其他古代诗人的古迹咏赞诗,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杜牧的《过华清宫绝句》等,分析不同诗人的创作风格和情感表达。

2. 文化探究: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咏史诗歌的背景和文化内涵,探究咏史诗歌在历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七、课堂互动1. 提问与回答:教师提出与《咏怀古迹》相关的问题,学生回答,促进学生积极思考。

咏怀古迹 教案

咏怀古迹  教案

咏怀古迹教案教案标题:咏怀古迹教学目标:1. 了解和认识中国的历史文化遗迹。

2. 培养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 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遗迹。

2. 学习如何进行咏怀古迹的创作。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教学准备:1. PowerPoint或其他多媒体设备。

2. 中国历史文化遗迹的图片和介绍资料。

3. 咏怀古迹的范文和创作指导。

教学过程:引入(5分钟):1. 利用多媒体展示中国的历史文化遗迹的图片,并简要介绍其中的一些。

2. 引导学生思考,对于这些古迹有何了解和感受。

知识讲解(15分钟):1. 介绍中国的历史文化遗迹的背景和意义。

2. 分析咏怀古迹的特点和写作方法。

示范与实践(20分钟):1. 分发咏怀古迹的范文,并解读其中的表达方式和情感。

2. 引导学生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古迹,进行咏怀创作。

3. 学生可以参考范文,也可以自由发挥,但要注意表达情感和思考。

展示与分享(15分钟):1. 邀请学生上台分享自己的咏怀作品,并解释自己的创作思路和感受。

2. 学生可以互相欣赏和评论彼此的作品,鼓励积极的反馈和建议。

总结与评价(5分钟):1. 总结学习的内容和体会。

2. 对学生的创作进行评价和鼓励。

拓展活动:1. 鼓励学生到实地参观一些古迹,并进行更深入的咏怀创作。

2. 组织学生进行古迹摄影比赛,并邀请专业摄影师进行评选。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入中国的历史文化遗迹,激发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通过咏怀古迹的创作,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

同时,通过展示和分享,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拓展活动可以进一步拓宽学生的视野和实践能力。

《咏怀古迹》公开课教案

《咏怀古迹》公开课教案

教师对《咏怀古迹》中的重点和难点 进行了深入的解析,帮助学生更好地 理解诗歌内涵。
作业布置
背诵《咏怀古迹》
赏析诗歌
要求学生背诵全诗,以增强对诗歌的记忆 和理解。
要求学生从主题、艺术手法等方面对《咏 怀古迹》进行赏析,锻炼学生的文学鉴赏 能力。
思考题
拓展阅读
针对诗歌中的一些问题进行思考,如“作 者在诗中表达了哪些情感?”等,以提高 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在线学习平台
提供互动学习资源和测验,方 便学生自主学习。
06
课程总结与作业布 置
课程总结
课程目标达成
课堂互动情况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 咏怀古迹》的创作背景、主题思想和 艺术特色,掌握相关的文学知识。
本节课的课堂互动情况良好,学生积 极参与讨论,提出了一些有深度的问 题和见解。
重点难点解析
这组诗歌在文化交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中外文化交 流的桥梁,有助于推动文化多样性和文化交流。
诗歌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咏怀古迹》是杜甫的代表作之一, 它在唐诗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是唐诗艺术的典范之一。
这组诗歌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价值, 被广泛传颂和引用,对于推动文学的 发展和进步具有积极的影响。
主题思想分析
诗人通过对历史人物的描绘,表达了 对他们高尚品质和伟大精神的敬仰。 同时,通过对比历史人物的命运和自 己的遭遇,诗人抒发了对人生无常和 命运多舛的感慨。
诗歌艺术手法
艺术手法概述
这首诗采用了借景抒情、象征、比喻等多种艺术手法,生动地描绘了历史场景,表达了诗人的情感。
艺术手法分析
诗人通过借景抒情的手法,将情感融入景物之中,使景物具有了情感色彩。同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诗人运用象征手法 ,以历史人物的形象来象征某种精神品质或社会现象。此外,诗人还运用比喻手法,将抽象的情感具 象化,使诗歌更具有表现力。

《咏怀古迹》教案

《咏怀古迹》教案

《咏怀古迹》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课教材为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20课《咏怀古迹》。

本课主要内容是学习诗人杜甫对古人、古迹的怀念之情,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地朗读诗文,理解诗文的大意。

2. 能够体会诗人对古人、古迹的怀念之情,感受诗文的韵律美。

3. 能够理解诗文中的关键词语,学会欣赏古诗文。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诗文,理解诗文的大意。

难点:能够体会诗人对古人、古迹的怀念之情,感受诗文的韵律美。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2. 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图片和简介引入诗人杜甫和他的《咏怀古迹》。

2. 自主学习:学生自读诗文,理解诗文大意,体会诗人的情感。

3. 课堂讲解:教师讲解诗文内容,解释关键词语,引导学生理解诗文。

4. 例题讲解:教师通过例题,讲解如何欣赏古诗文,引导学生学会欣赏。

5. 随堂练习:学生朗读诗文,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7. 作业布置:学生回家后,朗读诗文,家长签字。

六、板书设计黑板上书写诗文《咏怀古迹》,旁边标注作者杜甫,再写上本节课的重点词语和需要解释的词语。

七、作业设计1. 请学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文,家长签字。

2. 请学生解释诗文中的关键词语,写在练习本上。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教师要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看学生是否掌握了诗文内容,是否体会到了诗人的情感。

同时,教师可以拓展延伸,给学生推荐一些杜甫的其他诗作,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杜甫,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解析:本课教材为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20课《咏怀古迹》。

这首诗是杜甫对古人、古迹的怀念之情的抒发,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二、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解析:教学目标中的第一条“能够正确地朗读诗文,理解诗文的大意”是本节课的基础目标,通过正确的朗读和理解,为学生深入理解诗文打下基础。

必修三语文《咏怀古迹》精品教案(精选

必修三语文《咏怀古迹》精品教案(精选

必修三语文《咏怀古迹》精品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必修三语文教材第二单元《咏史怀古》部分,主要学习《咏怀古迹》一诗。

该诗为唐代诗人杜甫所作,描绘了荆轲、屈原、贾谊等历史人物的古迹,表达了诗人对历史沧桑的感慨和对英雄人物的敬仰。

详细内容包括诗的全文解析,背景介绍,生僻字词释义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咏怀古迹》的全文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表达。

2. 学习并运用咏史怀古的写作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激发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兴趣,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诗中的典故和寓意,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重点:掌握诗的结构和韵律,学习咏史怀古的写作手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荆轲、屈原等历史人物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这些人物背后的故事,激发他们对咏史怀古的兴趣。

2. 诗词解析:a. 请学生朗读诗词,感受诗的韵律美。

b. 对诗中的生僻字词进行解释,帮助学生理解诗意。

c. 分析诗的结构,讲解诗中的典故和寓意。

3. 例题讲解:a. 以诗中的某一典故为例,讲解咏史怀古的写作手法。

b. 分析诗人的情感表达,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敬仰之情。

4. 随堂练习:a. 让学生选择一个历史人物,运用咏史怀古的手法,写一首诗。

b. 同桌之间互相修改,共同提高。

六、板书设计1. 诗词《咏怀古迹》2. 诗的结构:起、承、转、合3. 咏史怀古写作手法:典故、寓意、情感4. 诗人生平简介:杜甫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运用咏史怀古的手法,以长江为题材,写一首诗。

2. 答案示例:长江千里水悠悠,英雄辈出逐潮流。

江水奔腾诉往事,千古兴衰尽风流。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针对不同学生的掌握程度,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

2. 拓展延伸:a. 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历史文化遗址,激发他们对历史文化的兴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问题】1、这首诗用了多种抒情表意的方法,请指出来
2、“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有什么内涵?
【预案】在理解咏古诗的答题方法之后,能够解答以上两个题目,故找中游学生回答王悦韩旭
1、一、二句传说抒情,三四句用典抒情,五六句借景抒情,七八句借象征抒情
2、象征皇帝被奸邪小人包围,贤者报国无门。“长安不见”表示远离京城,不得觐见皇上。
姜婷婷王悦
归纳总结
【设计意图】理清思路,总结咏史诗的做题方法
【学法】学生回顾之前诗歌鉴赏的方法,加深印象
拓展延伸
【学法】学生结合讲的咏史诗的方法,鉴赏这首诗
【教法】教师加以点拨:金陵在今天的南京,是六朝的故都,分别是东吴、东晋、宋齐梁陈
课堂小结
课后作业
板书
教学反思
中国古代有一副形容四大美女的对联,叫作“闭月羞花之貌,沉鱼落雁之容”。“闭月”,是述说貂蝉拜月的故事。“羞花”,说的是杨贵妃观花时的故事。“沉鱼”,讲的是西施浣沙时的故事。“落雁”,就是昭君出塞的故事。昭君的故事,成为我国历史上流传不衰的民族团结的佳话,同时,昭君出塞、身死塞外的悲剧是历代文人常常咏叹的题材。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追溯历史,走进被人们誉为“咏昭君之绝唱”的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了解王昭君,感受王昭君。
初读全诗
【设计意图】
通过初读全诗,明确字的读音
问题引路
【设计意图】再读全诗,让学生带着问题读全诗,使学生对全诗的内容和情感有初步的把握
自主探究
合作探讨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能力
成果展示
【学法】学生针对这一问题再将全诗通读一遍,这个问题较难,所以小组之间合作完成,由上游学生回答曲正曲颖王昱程孔琛
该问题难度适中,学生思考过后,小组之间进行合作探讨,并整理自己的答案
【预案】学生会想到王昭君不受宠和杜甫怀才不遇是一样的;王昭君很美,与杜甫很有才是一样的;王昭君被嫁到边塞和杜甫被贬是一样的,但是对于王昭君和杜甫的怨恨可能理解不了。
昭君诗人
绝代佳人,入宫见妒才华横溢,入朝见妒
画图省识,远离汉宫 不分忠佞,无辜遭贬
优点:这节课师生配合较好,由于昭君出塞和杜甫创作此诗的写作背景被我简单的解释了一下,所以学生能很好的理解全诗,在理解全诗的基础上,背诵也变得简单。
这节课以四大美女开头,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完之后,学生充分感受到昭君和杜甫的悲剧命运
【教法】教师指导点拨:“一去紫台”与“独留青冢”相对应。“紫台”与“青冢”的色彩对照,“朔漠”与“黄昏”的意境渲染,营造出浓浓的悲凉萧瑟的氛围,透出了强烈的悲剧色彩。
颈联
【预案】在前面介绍了昭君出塞的故事,所以王昱程对颔联的解释到位
王昭君的悲剧命运是由毛延寿造成的地思考
教学课题
咏怀古迹(其三)
目的要求
1、通过诵读,体会杜甫通过王昭君出塞所表露的情感
2、掌握咏史诗的鉴赏方法
重点难点
1、通过诵读,体会杜甫通过王昭君出塞所表露的情感
2、掌握咏史诗的鉴赏方法
教学方法
问题引路自主探究合作探讨成果展示归纳总结拓展延伸
课前准备
课本多媒体
课时
1
课型
新授
导入
【设计意图】
以四大美女的对联导入,引起学生对本堂课的兴趣,从而引起对这首诗的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咏怀古迹(其三)
杜甫
主旨:怨恨
“一去紫台”与“独留青冢”——悲剧
昭君诗人
绝代佳人,入宫见妒才华横溢,入朝见妒
画图省识,远离汉宫 不分忠佞,无辜遭贬
身死异国,环珮空归漂泊西南,有家难归
(千载之怨)(深沉怨恨)
方法:
所描写的古人、往事是怎样的(弄清史实)
为什么要写这个古人这段往事?诗人在诗中表现出什么态度(体悟感情)
学生针对这个问题,联系背景进行思考
该问题没有固定答案,小组间交流自己的观点,从而加深对全诗的理解
毕乙方唐晓嘉
尾联:“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预案】孔琛能回到出最后一联直抒胸臆,点出怨恨。
《咏怀古迹(其三)》题为咏怀,可里面只写王昭君,并无作者个人情怀,这不是与标题“咏怀”不符?
学生根据展示的写作背景进行思考
身死异国,环珮空归漂泊西南,有家难归
(千载之怨)(深沉怨恨)
【教法】让学生根据这节课的分析思路,归纳总结咏史诗的答题步骤
王艺李雨归纳总结
鉴赏咏史诗方法
所描写的古人、往事是怎样的(弄清史实)
为什么要写这个古人这段往事?诗人在诗中表现出什么态度(体悟感情)
【教法】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加以点拨:我们之前学过诗歌鉴赏的思路,抓题目;抓作者;抓诗句(分析意象,体会情感);抓注释
【预设】字音:万壑(hè)赴(fù)荆门明妃(fēi)朔(shuò)漠青冢(zhǒng)
【教法】
教师示范读,在读的过程中纠正字音,然后学生自读
【问题一】请在原文中找出点明主旨的那个词语。
【问题二】这个主旨在全诗中如何体现的?
让学生联系全诗进行自主探究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各自的观点,并总结该知识点
这个题难度适中,所以让中游学生回答曲梦欣
【预案】主旨落在"怨恨"二字
首先看一下首联“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预案】曲正可能对首联只答首联只是景物描写,点出昭君村所在的地方。
【教法】教师指导点拨“群山万壑赴荆门”给人一种雄伟的气势,诗人这里却用来形容王昭君,可以看出王昭君的不同凡响
颔联
【预案】曲颖对颔联的解释可能过于简单只是答出王昭君孤独地离开汉宫,远嫁到北方大漠之地,就再没回来;最后身死异域,只留下青色的坟墓,笼罩在昏黄风沙中。对于此联的对仗工整可能理解不到
先给学生3分钟时间熟读全诗,回顾咏史诗的做题方法
找林海东、沙倩倩背诵全诗,并总结学习本课后所收获的做题方法。
鉴赏咏史诗方法
所描写的古人、往事是怎样的(弄清史实)
为什么要写这个古人这段往事?诗人在诗中表现出什么态度(体悟感情)
诗歌鉴赏的思路,抓题目;抓作者;抓诗句(分析意象,体会情感);抓注释
《红对勾》P27第7题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
【教法】
此时教师穿插简单介绍昭君出塞的故事,这样既引起学生的兴趣,又能使学生对于诗歌内容有更好的理解
问题引领
自主探究
合作探讨
成果展示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能力
【过渡】
问题引路
自主探究
合作探讨
成果展示
【学法】这个问题学生在明白此诗的写作背景之后较好的能理解,所以找中下游学生进行成果展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