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药理学复习资料

合集下载

中药药理学复习资料最新

中药药理学复习资料最新

中药药理学复习提纲第一章1、中药药理学: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药与机体相互作用及其作用的规律。

2、中药药效学运用现代科学理论与方法,研究和提示中药药理作用的机理与物质基础。

3、中药药动学:中药及其化学成分在体内过程(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

4、中药药理学发展简史:第一个时期:(20年代—1949年)从本草学进入化学与药理研究阶段,标志:陈克恢等对麻黄进行研究,发现麻黄碱具有拟肾上腺素作用。

第二章中药药效学1(损其偏盛,补其偏衰)何谓中药的四气(四性)、五味、升降浮沉、归经?寒性或凉性:能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物,即具有清热、凉血、泻火、清虚热、滋阴等功效。

热性或温性:能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物,即具有祛寒、温里、助阳功效。

5种不同的药味。

③升降浮沉:药物性能在体内呈现的一种走向与趋势。

④归经:是药物作用选择性地归属于一定的脏腑经络。

(归经所属脏腑与其有效成分分布最多的脏器基本一致。

)对中药四气的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哪些方面?你认为还有哪些方面值得去探讨?中枢神经系统自主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基础代谢寒凉药的抗感染作用寒凉药:中枢抑制作用。

、下降。

温热药:中枢兴奋作用。

2、中药四气的现代研究P94的研究目前有哪些方法?广义的毒:指药物的毒性反应及其它不良反应。

中药不良反应:熟悉并熟悉例子副作用:中药在治疗量时产生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

麻黄——止咳平喘(药效)中枢兴奋、失眠等(不良反应)大黄通便(药效)月经量多(不良反应)附子止关节痛(药效)心慌胸闷(不良反应)毒性反应:剂量过大或时间过长而产生的对机体组织器官造成的危害,一般后果比较严重,有时较难恢复。

变态反应:少数人对某些中药产生的病理性免疫反应,最常见的为过敏反应。

致畸胎、致突变及致癌作用51.多效性化学药单一的化学物质与靶点.如阿斯匹林()与阿托品(M受体)中药多成分与多靶点.如人参含的皂苷与其他成分,作用多个系统2.量效关系的相对不规则性与中药成分的复杂性有关.一定范围有协同作用,超出范围有对抗作用3.双向调节性,指的是同一种中药,同时具有抑制亢进的机体功能又有兴奋低下的功能,调节完全相反的二种病理状态.如麝香–镇静安神(中枢抑制)、醒脑开窍(中枢兴奋)山楂消胀(收缩胃肠肌)、止泻止痛(松弛胃肠肌)机理与机体的功能状态和中药化学成分的复杂性有密切的关系如人参皂苷(镇静)、(兴奋)6掌握并举例1.与中药功效的相关性:中药功效的描述与现代研究的药理作用一致.如解表药.活血药,芳香化湿药2.与中药功效存在差异性:传统功效没证实及新的药理作用.如葛根(解毒没证实、扩冠、强心、降压为新的作用)3.丰富对中药功效的认识。

中药药理考试复习资料

中药药理考试复习资料

中药药理总论1、中药四气: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对自主神经系统的影响;对内分泌系统的影响;对物质代谢的影响;寒凉药抗感染及抗肿瘤作用五味:辛味药主要含有挥发油,其次是苷类、生物碱;酸味药主要含有机酸、鞣质;甘味药的化学成分以糖类、蛋白质、氨基酸、苷类等机体代谢所需的营养物质为主;苦味药的化学成分以生物碱、苷类为多;咸味药主要含有钠、钾、钙、镁等无机盐成分。

2.影响中药药理作用的因素:药物因素:药材(品种、产地、采收季节、贮藏条件)、炮制、制剂、剂量、配伍与相互作用机体因素:生理状况、病理状况环境因素:地理条件、气候寒暖、饮食起居、家庭环境3、重要药理作用的特点及与中药功效的关系:特点:作用的多效性;量效关系的相对不规则性;某些作用的双向调节性和整体平衡性;作用相对缓慢、温和关系:中药药理作用与功效的相关性;中药药理作用与功效的差异性(给药途径不同作用有差异;中药组分与全药作用有差异;动物实验同人体效应应有差异;认识的发展会表现差异)第五章解表类放药1.麻黄生物碱和少量挥发油药理作用:发汗,平喘,利尿,解热,抗病原体,镇咳祛痰,抗炎抗过敏,兴奋中枢神经系统,升高血压平喘特点:a.促进肾上腺素能神经末梢和肾上腺髓质释放肾上腺素;b.直接兴奋支气管平滑肌上的β2受体,使支气管松弛;c.阻止过敏介质(5-HT和慢反应物质SRS-A)释放;d.兴奋支气管黏膜血管平滑肌的a肾上腺素受体,使末梢血管收缩,减轻支气管黏膜水肿和充血,使呼吸道通畅而有利于平喘。

2.柴胡柴胡皂苷、挥发油药理作用:解热,抗病原微生物,抗炎,调节免疫功能,镇静、抗惊厥、镇痛、镇咳,保肝利胆,降血脂,抗肿瘤(对正常动物无作用);其他作用(兴奋子宫作用)解热:柴胡挥发油可能作用于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降低该部位cAMP的浓度,从而抑制体温调定点的上移,使体温下降。

保肝利胆机制:柴胡皂苷对生物膜有直接保护作用;柴胡皂苷促进脑垂体分泌ACTH,进而升高血浆皮质醇,并拮抗外源性甾体激素对对肾上腺的致萎缩作用,提高机体对非特异性刺激的抵抗能力;促进肝细胞DNA合成,抑制细胞外基质的合成。

中药药理学知识点汇总

中药药理学知识点汇总

《中药药理学》复习要点第一章绪论1.中药药理学(PTCM):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应用现代科学技术与方法,研究中药与机体之间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的科学。

2.中药药理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中药药效学、中药药动学和中药毒理学。

20世纪初,陈克恢发现麻黄的有效成分麻黄碱具有类似肾上腺素样作用。

3.当归龙荟丸可治疗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其主要成分为青黛中的靛玉红。

第二章中药药性1、四气指中药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反映中药在影响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的作用趋势。

2、四气的现代研究:(1)中药四气与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寒证患者中枢处于抑制状态,痛阈值和惊厥值升高,温热药可使痛阈值和惊厥值降低;热证患者中枢处于兴奋状态,痛阈值和惊厥值降低,寒凉药可使痛阈值和惊厥值升高。

(2)中药四气与自主神经系统功能(3)中药四气与对内分泌系统功能(4)中药四气与能量代谢功能3、中药五味的现代研究(1)辛味药化学成份:辛味药主要含挥发油,其次为苷类、生物碱等。

药理作用: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发汗、解热、抗炎、抗病原微生物、调整肠道平滑肌运动等作用相关。

(2)甘味药化学成份:糖类、蛋白质、氨基酸、苷类。

药理作用:补养机体,能提高人体免疫功能;抗病毒能力。

(3)酸味药化学成份:单酸味要主要含有机酸类成分,单涩味药主要含鞣质。

药理作用:抗菌,抗炎或使组织蛋白沉淀凝固,在创面形成保护膜,起收敛止泻、止血。

(4)苦味药化学成份:主要含生物碱和苷类成分;其次为挥发油、黄酮、鞣质。

药理作用:抗菌、抗炎、解热、利胆、泻下、止血。

(5)咸味药化学成份:碘、钠、钾、钙、镁等无机盐成分。

药理作用:治疗单纯性甲状腺肿、泻下、补益。

4、中药归经:是药物对机体治疗作用及适应范围的归纳,是中药对机体脏腑经络选择性的作用或影响。

5、中药的升降浮沉:是指药物性能在人体内呈现的一种走向和趋势,即在人体环境里药物作用的部位。

第四章中药药效学一、中药药效学: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针对中药的功能主治,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中药对机体的药理作用和作用机制,阐明中药防治疾病原理的科学。

中药药理复习重点资料

中药药理复习重点资料
③落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
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秦艽碱甲具有减慢心率和落压的作用,这
可能是其直截了当抑制心脏的结果。
其他作用
升高血糖;利尿;
第九章芳香化湿药
1、厚朴对胃肠活动有哪些碍事?
对胃肠功能碍事
祛风健胃与所含挥发油有关。
1.调节胃肠运动
增强胃肠运动、促进胃肠内容物的排空
〔小剂量兴奋,大剂量抑制〕。
2.促进消化液分泌
第五章解表药
1、麻黄发汗特点及机理?
有效成分:挥发油、麻黄碱。
作用机理
阻碍汗腺导管对钠离子的重汲取→汗
腺分泌↑
兴奋汗腺α受体
兴奋中枢神经系统
条件:温覆、温热条件、配伍
2、麻黄平喘机理?
有效成分:麻黄碱、伪麻黄碱、挥发油、2,3,5,6-四甲基吡
嗪、L-α-萜品烯醇。
机理:
〔1〕直截了当兴奋支气管平滑肌β2受体,激活腺苷酸环化酶,
1、活血化瘀药如何发扬抗血栓形成作用?
改善血液流变学、抗血栓形成
活血化瘀药及其复方一般能改善血瘀患者
血液的浓、粘、凝、聚状态,其中以养血
活血、活血祛瘀类作用更为明显
抑制血小板聚拢、抗血栓形成
减少血小板的粘着和聚拢┐
落低血小板外表活性├抑制血小板聚拢
促进已聚拢的血小板解聚┘
增加纤溶酶活性
增加纤溶酶活性,促进纤维蛋白溶解
2、黄芩对心血管系统有何作用?
黄酮类成分
1、落压
扩张血管,落低平滑肌细胞内钙超载
2、落血脂
落低甘油三酯和总胆固醇
落低血清低密度脂蛋白
升高血清高密度脂蛋白
3、抗心肌缺血、抗心律失常
3、黄芩抗炎机理是什么?
有效成分黄芩素、黄芩苷、汉黄芩素、

《中药药理学》全套复习资料(可编辑)

《中药药理学》全套复习资料(可编辑)

《中药药理学》全套复习资料1.中药药理学的基本概念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药与机体相互作用及其作用规律的科学。

2. 中药药理学的研究对象中药药效学:研究中药对机体的作用规律。

中药药动学:研究机体对中药的影响。

四气的现代科学涵义温热药的现代科学实质研究1.提高植物神经功能。

2.提高内分泌系统了功能。

3.增强能量代谢,产热增加。

4增强心血管系统功能,强心升压。

寒凉药的现代科学实质研究 1.降低植物神经功能。

2.降低内分泌系统功能。

3.降低能量代谢。

4.减弱心血管系统功能。

五味的现代认识五味是中药固有的性质,是四性的物质基础,是产生功效的基本物质。

五味与其所含的化学成分、功效间存在一定的规律性。

1.辛味药辛温芳香,与所含挥发油有关。

解表药含挥发油,具有发汗或促进发汗的作用,并有改善微循环、抗菌抗病毒等作用。

有利于表证的解除。

理气药含挥发油,对消化道功能有调节作用。

2.甘味药能补能缓,能和中,与其所含机体所需营养物质有关。

如大枣、党参、熟地、甘草等能补养人体,提高人体免疫能力和抗病能力。

3.苦味药能燥能泄,与其含生物碱和甙类有关。

4.酸味药能收涩,多与其含鞣质和有机酸有关。

5.咸味药具有软坚散结、软坚润下等功效,与其含碘和无机盐有关。

升降浮沉的现代认识1.升降浮沉的概念与表现2.药物的升降浮沉与其本身的性味密切相关3.升降浮沉的现代研究补中益气汤对子宫脱垂有效,能选择性提高兔、犬离体或在体子宫肌的张力。

麻黄性辛、温属升浮,具有发汗作用。

附子辛、热属升浮,有强心、抗寒、抗休克作用。

?浙贝性苦寒属沉降,有镇咳平喘的作用。

羚羊角咸寒属沉降,有镇静、抗惊厥、解热、降血压作用。

解表药概述1. 功效与主治功效:发汗解表、利水消肿、止咳平喘、透疹止痛。

主治:外感风寒、外感风热。

2. 分类辛温解表药:麻黄、桂枝、细辛、防风等。

辛凉解表药:柴胡、葛根、牛蒡子、薄荷等。

3. 药理作用:发汗作用、解热作用、镇痛作用、抗炎和免疫调节作用、抗过敏作用、抗菌、抗病毒作用常用药物:麻黄、桂枝、细辛、柴胡、葛根麻黄1.功效;发汗散寒、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中药药理复习重点资料

中药药理复习重点资料

中药药理复习重点资料中药是中国传统的医学宝库,其中蕴含着丰富的药理知识和经验。

中药药理是中医药学中最为重要的一环,掌握中药药理对于从事中医药学的学生和医生来说极为关键。

这篇文档将重点介绍一些中药药理的复习重点资料。

一、中药分类中药可以分为四类:草本药、动物药、矿物药和化学药物。

其中草本药又可以分为单味药和复方药,单味药是指一种植物的某一部分,如叶、根、茎、花、果、种子等经过加工后制成的药材;而复方药则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单味药按照一定比例配制而成的中药制剂。

二、中药药理的基本概念1. 药理学和中药药理学药理学是研究药物在生物体内的作用、效应和机制的学科。

中药药理学则是指以中药为研究对象的药理学。

2. 药效学和中药药效学药效学是研究药物在生物体内产生的生物学效应的学科。

中药药效学则是指以中药为研究对象的药效学。

3. 药代动力学和中药药代动力学药代动力学是研究药物在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过程和规律的学科。

中药药代动力学则是指以中药为研究对象的药代动力学。

三、中药药理的基本作用中药药理的基本作用包括调和阴阳、扶正祛邪、活血化瘀和清热解毒等。

其中,调和阴阳是中药药理的核心理念,它是中国传统医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中药药物代表性作用1.益气和补血类:人参、黄芪、党参、当归、熟地黄、川芎、枸杞子等。

2.化痰散结类:半夏、枇杷叶、桔梗、甘草、白芍、苏子、藤黄等。

3.清热泻火类:黄连、黄芩、连翘、蒲公英、大青叶、贝母等。

4.镇静安神类:茯苓、五味子、酸枣仁、益智仁、丹参、天麻等。

5.活血化瘀类:川芎、赤芍、桃仁、红花、三七、当归等。

五、中药药理的应用中药药理的应用包括内服、外贴、煎浸、吸入、注射和灌肠等多种方式。

其中,内服是最常见的用药方式,也是治疗疾病效果最为显著的方法。

六、中药药理的注意事项1.对于不同患者应该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案。

2.应该结合临床症状、病因、病程和体质来选择合适的中药。

3.应该注意药物的剂量、频次和服用时间。

中药药理学复习资料

中药药理学复习资料

一、1、辛味药:入肝脾肺经。

主要含挥发油。

Eg:厚朴、广藿香、苍术、佩兰、砂仁、白豆蔻、草豆蔻。

2、酸味药:入肝脾肺经。

含有机酸。

eg:五倍子、词子、石榴皮。

3、甘味药:入肝脾肺经。

含糖类、蛋白质、氨基酸、苷类。

补五脏气、血、阴、阳之不足。

4、苦味药:入肝经。

含生物碱、苷类成分。

Eg:黄莲、黄苓、黄柏、北豆根、苦参、大黄、番泻叶。

5、咸味药:入肝、肾经。

Eg:海藻、昆布、泊厚石、瓦楞子、礞石、鹿茸、紫河车。

二、急性毒性反应。

P11。

1、对中枢:eg:马钱子、细辛、生南星、黄药子。

2、对心血管:(含乌头碱:川乌、草乌、附子、雪上一枝蒿)(强心苷:罗布麻叶、万年青、蟾蜍。

)3、呼吸系统:苦杏仁、桃仁、李子仁、白果、商陆。

4、对消化系统:eg:苍耳子、黄药子、川栋子、雷公藤。

5、对泌尿系统:斑蝥、青木香、广防已。

6、对造血系统:斑蝥、狼青。

三、影响中药药理作用因素。

1、品种、产地。

2、采收、贮藏。

3、炮制。

乌头碱炮制:p14页。

乌头碱(水解成)苯甲酰单酯型乌头碱(水解成)氨基酸类乌头原碱。

解表药。

作用:1、发汗。

2、解热。

3、抗病原微生物。

4、镇痛。

5、抗炎。

6、调节免疫。

一、麻黄:1、药理作用:(1)发汗(主要成分:挥发油)。

(2)平喘。

(3)利尿(以d-伪麻黄碱作用显著)。

(4)强心、升高血压(常用于手术)。

(5)兴奋中枢神经系统(a、b-受体激动剂)。

其他作用:(1)解热、抗炎(2)抗病原微生物(3)镇咳、祛痰二、桂枝:主要成分:挥发油。

(油中主要成分:桂皮醛。

)1、药理作用:(1)扩血管、促发汗。

(2)解热镇痛。

(3)抗炎抗过敏。

(4)抗病原微生物。

(5)对心血管系统作用。

三、柴胡:1、药理作用:(1)解热。

(2)抗病原微生物。

(3)抗炎。

(4)促进免疫功能。

(5)镇静、镇痛、镇咳。

(6)保肝、利胚、降血脂。

2、现代应用:(1)发热。

(2)病毒性肝炎。

四、葛根:主要成分:黄酮类化合物(异黄酮)。

中药药理学复习资料

中药药理学复习资料

中药药理学复习资料2 :对植物神经系统的影响(寒凉抑制,温热促进)3 :对内分泌系统的影响(寒凉抑制,温热促进)4 :对基础代谢的影响(寒凉抑制,温热促进) 5:寒凉药抗感染和抗肿瘤作用寒凉药长时间给药:痛阈值,惊厥阈值,5-HT ,酪氨酸羟化酶抑制,其余均降低。

中药五味的现代研究:中枢神经系统: 马钱子,附子,雪上一枝蒿,细辛,川乌,草乌,生南星,黄药子心血管系统:1—乌头碱类:川乌,草乌,附子,雪上一枝蒿2—强心苷类:蟾酥,罗布麻叶,黄花夹竹桃 ,万年青呼吸系统:苦杏仁,桃仁,郁李仁,枇杷仁,白果,商陆 肝毒性:苍耳子,川楝子,黄药子,雷公藤 肾毒性:斑蝥,关木通,马兜铃,青木香,广防己长期毒性所致毒性损伤的 靶器官中,以肝,肾,胃肠 发生率最高。

中药药理作用的影响因素:1药物因素:品种与产地,采收与贮藏,炮制,制剂与煎煮方法,配伍与禁忌 2:机体因素:1):生理状况:年龄,性别,体质,情绪,遗传等。

2 ):病理状况 3):肠道内微生态环境3:环境因素:地理条件,气候冷暖,居住条件,饮食条件等 中药药理作用的特点2 3 45 :1:中药药理作用与中药功效的相关性:中药作用的双向性 :中药作用的差异性 :中药作用的时效关系:中药作用的量效关系中药药理作用与中药功效的相关性: 研究和认识与中药功效相关的药理作用, 是中药药理学的基本任务。

大量研究结果表明, 中药药理作用与中药功效往往一致。

如解表药“发表散寒,解除表证”的功效与抗病原微生物,抗炎解热,镇痛以及提高机体免疫功能等作用有关。

另外,中药药理作用与中药功效之间还存在差异性。

其一,中药药理研究结果未能证实与某些中药相关的药理作用。

如苦参具有利尿作用,但未见与之有关的药理作用报道。

其二,通过现代研究发现了某些与传统中药功效无明显关系的药理作用。

如五味子的肝脏保护作用, 地龙的溶栓作用,枳实升压作用也未见 中医文献记述。

解表药:解表药主要药理作用:中药四性的现代研究1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寒凉抑制,温热促进)桂枝:扩张血管促发汗(桂皮油)细辛:(局麻)抗病原微生物:黄樟醚(动物致癌)平喘清热药:清热药主要药理作用穿心莲:抗蛇毒,抗恶性葡萄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药理复习提纲
1、中药四性的药理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1)对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影响
许多寒凉药具有抗惊厥、解热、镇静、镇痛等中枢抑制作用,如钩藤、羚羊角等具有抗惊厥作用。

温热药,如五味子、麻黄、麝香等有中枢兴奋作用。

(0.5(2)对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的影响
温热药能纠正寒证、阳虚证病人副交感神经-M受体-GMP系统的功能亢进。

寒凉药能降低热证、阴虚证病人的交感神经-β受体-cAMP系统的功能偏高。

(3)对内分泌系统功能的影响
长期给予动物温热药可使其甲状腺、肾上腺皮质、卵巢等内分泌系统功能增强。

而寒凉药则使这些内分泌系统功能受到抑制。

(4)对物质代谢的影响
温热药表现为提高机体的基础代谢率。

寒凉药可降低基础代谢率。

(5)寒凉药有抗感染及抗肿瘤作用
2、中药药理作用的特点。

(1)中药药效的多效性;
(2)量效关系的相对不规则性;
(3)双向调节性;
(4)作用相对温和、缓慢。

3、炮制对中药药理作用的影响。

①消除或降低药物毒性或副作用
如烈性中药大多要经过漂、浸、煮等炮制过程,使有毒成分溶出或分解,从而达到消除或减少毒成分或毒副作用目的。

如:附子炮制(乌头碱无强心作用,分解破坏,而消旋去甲乌药碱,强心成分,因耐热而仍保留,故熟附片保留强心作用而毒性较生附子大大降低。

②增强药物的作用;
延胡索的有效成分为生物碱,水煎液溶出量少,醋炒后,延胡索中生物碱与醋酸结合成溶于水的醋酸盐,水煎液中溶出的总生物碱增加,镇痛作用加强。

③改变药物的性能和功效。

如生大黄主要有泻下作用,也有抗菌作用,炮制后的炙大黄泻下作用减弱,抗菌作用增强。

4、中药药理作用与中药功效的关系如何
①中药药理作用与功效具有相关性
②中药药理作用与功效存在差异性
③中药药理作用研究丰富了对中药功效的认识
5、中药含药血清药理方法概念及优点:
血清药理学方法是指动物经口服给药后采集含药血清进行体外实验的一种方法。

1984 年由日本学者首次提出,国内90 年代初开始探索,已成为中药体外药效学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

优点:1)中药粗制剂经口服吸收后,用含药血清进行体外实验,可排除中药粗制剂中杂质成分、各种电解质或鞣质成分、不同酸碱度等各种干扰因素的影响,比较接近药物体内环境中产生药理效应的真实过程。

2)对体外实验有效的中药复方,如果其有效成分不能从胃肠道吸收或经体内吸收代谢后失活,则血清药理学方法可避免体外实验得出的错误结论。

3)对某些本身无直接作用,但经体内代谢后产生作用的药物,血清药理学可分辨出来。

6、中药药效学的概念
中药药效学是研究中药对机体的作用、作用机制以及产生作用的物质基础(化学成分),阐明中药防治疾病原理的科学。

7、中药药效学研究的特点
由于传统中药(包括及其组成方剂)的物质基础较为复杂,其药效学研究与一般化学药物研究存在着明显的区别,具有以下特点
1)以中医药基本理论为指导,注意结合中药功效没计药理试验
2)中药组成复杂
传统中药及其方剂,其成分复杂,往往是多成分、多环节、多靶点的整合作用。

中药方剂有其内在规律和科学基础,不单是药物功效的相加或相减,而更具有减毒增效,优化组合的作用。

研究中药药理作用时要根据每个中药或方剂的特点开展研究。

3)整体与离体实验相结合,注意中药多种成分和多方面药理作用中医学以整体思想体系为基础,重视宏观调控。

中药作用起效往往较慢,药理试验常常要多次给药或预防给药才有效,有些成分是在体内经过化学变化才发挥作用。

中药药效学研究应该整体与离体实验相结合,注意中药多种成分和多方面药理作用。

8、中药药效学研究的方法指标的选择依据
选择符合要求的观测指标,才能反映出药物对机体的影响,进行新药有效性的评价。

指标符合以下要求:
(1)特异性强
任何试验都应选用针对性强,专属性好,能够反映变化本质及主要药效的指标。

(2)敏感性高
指标要敏感,对于病情及症候的任何变化,对于药物的防治作用,能够敏感、准确的反映出来。

(3)重现性好
指标要稳定,重现性好.结果才可靠。

若重现性差,则应查找原因。

(4)客观性
主观检测的指标,误差较大,不够准确,例如肉眼观测血压计汞柱的变化,误差较大,而用描记仪直接描记血压曲线,客观的、动态的记录血压变化,
则更为精确。

(5)定量指标
为了准确判断药物的作用及机体的变化,必须有量的概念、量的比较,必须选用可测量的定量指标(即计量指标);但有些质反应指标只能反映是与否、死与不死、阴性与阳性,只能用计数指标。

也有的指标目前尚无计量方法,可用分级定度打分的办法,使之定量化。

(6)多指标综合运用
各种指标均有其优点,也常有其局限性,或不足之处,一项观测指标很难满足上述多方面的要求。

为了准确、全面地判断新药的有效性,常需多指标综合运用,以取长补短,相辅为用,若生理、生化、形态等各类指标合理搭配,综合运用,则试验结果更为全面、准确、可靠。

有些指标单一使用即可达到试验目的,满足要求,则不必为“多而全”而勉强采用多指标观测。

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根据试验目的与要求,优选指标,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越说明问题越好”。

9、临床前研究药理毒理研究包括主要哪些内容
1)主要药效学研究:
2)一般药理研究:观察主要药效以外的其它作用
3)毒理学研究
(1)全身性用药的毒性试验(急性、长期)
(2)局部用药的毒性试验
(3)特殊毒理研究(致突变、生殖毒性、致癌)
(4)药物依赖性试验
4)药代动力学研究
10、皮肤药理学的概念和研究的任务
皮肤药理学是研究药物在皮肤局部应用后,药物和机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规律的一门新兴学科。

皮肤药理学研究的主要任务是药物在皮肤局部的治疗作用及经皮肤吸收后的全身治疗作用,同时也探讨影响这些作用的因素,以及机体对药物的作用及其规律。

11、药物经皮肤发挥全身治疗作用具有的优点有哪些?
①避免肝脏的首过效应和胃肠道对药物的降解,及胃肠道给药时的副作用;
②减少给药次数:
③维持恒定的血药浓度,避免口服给药引起的峰谷理象,降低毒副作用;
④使用方便,可随时给药或中断给药,提高用药的依从性;
⑤为无法口服给药的病人,尤其是昏迷、呕吐或腹泻的病人提供一种替代给
药途径。

12、肠易激综合征的中药药效研究的思路
1)调节精神心理状态
中医强调情志调节,切记戒怒气(从肝、心论治)。

2)改善胃肠动力学
以结肠动力紊乱为主,伴有食管、胃、小肠、直肠功能紊乱。

理气药对胃肠道运动有双向调节作用。

3)抗肠道炎症:1/3 IBS患者有急性胃肠道感染史
4)调节内脏异常(高敏性)
IBS患者对胃肠道充盈扩张、肠肌收缩等生理现象极为敏感,痛阈值降低5)影响胃肠激素与神经肽(脑肠肽)
6)影响肠道肥大细胞
与肠道感染、食物过敏、内脏异高敏性、肠道紊乱均有关
7)调节免疫系统
IBS患者免疫力低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