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地理结业考试复习提纲

2020地理结业考试复习提纲
2020地理结业考试复习提纲

铜梁区巴川中学2020地理结业考试复习提纲

铜梁区2020年八年级学生结业考试地理学科考试说明

一、考试形式

采取闭卷、笔试。

二、考试分值、时长

满分100分;考试用时60分钟。

三、试卷结构

1.内容比例

七年级上册(约35%);八年级上册(约20%);八年级下册(约45%)。

2.题型与分值比例

单项选择题60%(30个小题),综合题40%(4—6个小题)

四、难易比例

难易比例为7:2:1(70%的容易题,20%中难题,10%较难题)

五、考试范围及知识点分布(人教版)

(一)七年级上册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经线、纬线的特点;经纬度的划分;东西、南北半球的划分;经纬网的判读。

第二节地球的运动

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产生的现象; 五带的划分;两分、两至的时间及太阳直射点;

昼夜长短及其变化。

第三节地图的阅读

比例尺的利用、方向的判断。

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

等高线地图的判读。

第二章陆地和海洋

大洲(重要分界线)、大洋的分布、板块的运动。

第三章天气与气候

主要天气符号;气温的垂直变化特征;气温曲线图和降水量柱状图的判读;影响气候的因素。(二)八年级上册

第一章从世界看中国

第一节疆域

位置、四至点;主要岛屿、半岛、临海、内海、邻国;34个省级行政区的分布、简称及行政中心。第二节人口

人口特点、人口政策、人口分布界线及特点。

第三节民族

民族构成、具有代表性的民族文化特色、分布特点。

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

第三节长江的开发与治理部分

概况、水文特征、开发、治理。

第四章中国的经济发展

第一节交通运输

主要交通运输方式及优缺点比较、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铁路干线的分布。

(三)八年级下册

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

四大地理区域的名称、分界线和主导因素;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第六章北方地区

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

自然环境(位置、范围、地形、气候、土壤、自然特征等)、旱作农业。

第二节“白山黑水”——东北三省

自然环境、农业发展、工业发展。

第七章南方地区

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

自然环境(位置、范围、地形、气候、土壤、自然特征等)、水田农业。

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

位置、河流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我国最大的城市群与“同城效应”、水乡文化与旅游。

第三节香港和澳门

位置、“一国两制”、人多地狭、经济发展。

第四节祖国的神圣领土——台湾省

位置、美丽富饶的宝岛(地形、气候的影响)、外向型经济。

第八章西北地区

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

自然环境(位置、范围、地形、气候、景观差异、自然特征等)、农业(牧区和灌溉农业区)。

第九章青藏地区

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

自然环境(位置、范围、地形、气候、景观、自然特征等)、农业(高寒牧区和河谷农业区)。

六、考纲知识点

七年级上册

(一)第一章地球和地图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经线、纬线的特点、经纬度的划分、东西、南北半球的划分、经纬网的判读。)

1.纬度的分布规律:赤道规定为0°纬线,赤道以北分为90°,称为北纬,用N表示;赤道以南分为90°,称为南纬,用S表示。北纬的度数越向北越大,南纬的度数越向南越大。

2.经度分布规律:穿过英国格林尼治天文台旧址的那条经线规定为0°经线,又叫本初子午线。本初子午线以东分180°,称为东经,用E表示;本初子午线以西分180°,称为西经,用W表示。东经的度数越向东越大,西经的度数越向西越大。

3.高中低纬度的划分:0——30°为低纬度;30°——60°为中纬度;60°——90°为高纬度。

S 0°90°W 180°

90°E N 0°180°90°E 90°W

三.半球的划分

1.南北半球的划分:划分界线是赤道。赤道以北是北半球,赤道以南是南半球。

2.东西半球的划分:划分界线是20°W 和160°E 组成的经

线圈。从20°W 向东到160°E 为东半球,从20°W 向西到

160°E 为西半球。

四.经纬网的判读

1.普通网格状经纬网的判读:经度向左增加的是西经度,经度向右增加的是东经度;纬度向上增加的是北纬度,纬度向下增加的是南纬度。(即北大北纬、南大南纬;东大东经、西大西经)

2.极地经纬网的判读:一般由地球的自转方向来判定,在北极上空看,地球的自转呈逆时针方向;在南极上空看,地球的自转呈顺时针方向。(箭头所指方向为东)

北逆南顺

3.表示时纬度在前,经度在后。

第二节地球的运动(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产生的现象、五带的划分、两分、两至的时间及太阳直射点;昼夜长短及其变化;)

一.地球自转的基本情况

方向 自西向东

周期 24小时(或一天)

地理意义(产生的现象) ①昼夜更替②产生时间差异(东边的时刻早于西边)③太阳东升西落

二.地球公转的基本情况

方向 自西向东

周期 一年(或365天)

地理意义(产生的现象) ①昼夜长短变化②四季变化③五带的划分

三.季节的划分(以北半球为例,南北半球季节相反)

春季:3、4、5月;夏季:6、7、8月;秋季:9、10、11月;冬季:12、1、2月;

A:春分日,3月21日前后。阳光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

B:夏至日,6月22日前后。阳光直射23.5°N (北回归线),

这时北半球昼最长,大部分地方正午太阳高度最高,地面

得到的阳光热量最多;北极圈内为极昼,南极圈内为极夜。

C:秋分日,9月23日前后。阳光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

D: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阳光直射23.5°S(南回归

线),这时北半球昼最短,大部分地方正午太阳高度最低,

地面得到的热量最少;北极圈内为极夜,南极圈内为极昼。

四.图解太阳直射点移动及昼夜长短变化。 1.春、秋分: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 2.夏至: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昼最长,北极圈内有极昼,南极圈内有极夜。 3.冬至: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夜最长,北极圈内有极夜,南极圈内有极昼。 4.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昼比夜长),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昼比夜短)。

5. 表示北半球白天时间逐渐变长, 表示北半球白天时间逐渐变短。(箭头指示方向表示太阳直射点移动方向)

6.南半球与北半球季节相反:北半球夏季时,南半球正好是冬季;北半球春季时,南半球正好是秋季.

五.五带的划分

第三节地图的阅读(比例尺的利用、方向的判读)

一.地图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

1.比例尺:表示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

(1)公式: 比例尺= 图上距离=实地距离×比例尺;

数字式:如,1:3000000表示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30千米;

(2)表示方法: 文字式:如,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30千米;

线段式:

(3)比例尺大小比较:比例尺是个分式,分子为1,分母越大,比例尺越小;相反,分母越小,比例尺越大。如:

(4)比例尺选择:当图幅相同时,表示的区域范围越小,内容越详细,选用的比例尺应越大;反之,表示的区域范围越大,内容越简单,选用的比例尺就越小。

(5)比例尺计算:能够利用比例尺计算。计算时要注意单位的换算。cm 化km 去掉5个0。

2.方向:地面上有八个基本方向,即: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西南。

(1)普通地图 :“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2)指向标地图:指向标的箭头指向北方;

(3)经纬网地图:在画有经纬网的地图上,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北极周围是南方,南极周围是北方。

第四节 地形图的判读(等高线地图的判读)

一、基本概念

1.海拔: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相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

2.等高线:在地图上,把地表海拔高度相等的点连接成的线;等深线:在地图上,把海洋中深度相等各点连接成的线;

实地距离 图上距离

亚洲

欧洲

大洋洲北美洲

非洲

南极洲太

西

大西

洋印度洋

北冰洋

二.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1)等高线密集的地方,表示陡坡;等高线稀疏的地方,表示缓坡;

(2)等高线闭合数值从中间向四周逐渐降低为山峰,向内减小为洼地或盆地;

(3)等高线弯曲部分向高处凸为山谷,向低处凸出为山脊;(凸高为谷,凸低为脊)(4)两个山顶之间相对低洼的部位为鞍部;

(5)等高线重叠为陡崖;

例题:等高线地图的判读(例举):

等高距:两相邻等高线的相对高度(图中为100米)。

③可以攀岩、有瀑布发育

④⑤常发育成河流

⑥盆地(或洼地)——适合建水库

⑦陡坡(等高线密集)

⑧缓坡(等高线稀疏)

⑨丙——水库大坝选址处

答案:山峰鞍部陡崖山脊山谷

第二章陆地和海洋(大洲(重要分界线);大洋的分布;板块的运动)

一.七大洲四大洋分布

读图1东、西半球,完成下列内容。

大洲:ABCDEF G 大洋:1 2 3 4

二、主要洲界线:

1.亚洲、欧洲分界线:乌拉尔山、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黑海、土耳其海峡。

2.亚洲、非洲分界线:苏伊士运河。

3.南、北美洲分界线:巴拿马运河。

4.亚洲、北美洲分界线:白令海峡。

5.欧洲、非洲分界线:直布罗陀海峡。(能够在图上找到相应位置)

三.板块的运动

1.板块构造学说内容:由岩石组成的地球表层并不是整体一

块,而是由板块拼合而成。全球大致划分为六大板块(亚欧

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

极洲板块)和若干小版块,板块在不断地运动着,一般来说,

板块内部地壳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地壳活跃。

2.世界上的火山、地震集中分布在板块交界处。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是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

3.板块的运动:张裂常常形成裂谷或海洋(如东非大裂谷和大西洋);碰撞常常形成山脉。如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系,科迪勒拉山系等。

第三章天气与气候(主要天气符号;气温的垂直变化特征;气温曲线图和降水量柱状图的判读;影响气候的因素)

一.识记主要天气符号:七年级上P49图3.5

二.气温的垂直变化特征:气温随着海拔升高而降低。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约下降0.6℃;

三.气温曲线图和降水量柱状图的判读:

1.气温曲线图的判读:

(1)观察最冷月和最热月出现的月份,判断出南北半球。(7月最热为北半球,反之为南半球)(2)一般月平均气温在20℃以上,称为高温或炎热;10℃——20℃温暖;0℃——10℃温和或凉爽;0℃以下寒冷。

(3)读出最冷月和最热月的平均气温,计算出气温的年较差,并能用语言进行描述。

2.降水柱状图的阅读

(1)根据全年降水量的多少判断是全年多雨型、全年少雨型、夏雨型还是冬雨型。

(2)判断降水量的季节变化大小:一般月降水量超过100mm,描述为多雨。50mm左右,湿润。50mm 以下,少雨或干燥。

四.影响气候的因素

1.纬度位置低纬度地区气温高,高纬度地区气温低;气温由赤道向两极递减;

赤道地区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

同纬度地带,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冬季相反;

2.海陆位置在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降水多,西岸降水少;

沿海有海风吹拂处降水多,沿海而没有海风吹拂处和大陆内部降水少。

气温随着海拔升高而降低。

3.地形同纬度地带海拔低处气温高,海拔高处,气温低;

山地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八年级上册

第一章从世界看中国

第一节疆域(位置、四至点、主要岛屿、半岛、临海、内海、邻国、34个省级行政区的分布、简称及行政中心)

第一节辽阔的疆域

一.中国的位置

1.半球位置:北半球、东半球

2.海陆位置:亚洲的东部、太平洋的西岸,海陆兼备

3.纬度位置:南北跨纬度近50°,大部分在北温带,南部小部分在热带,没有北寒带

二.中国的疆域

1.陆地面积约有960万平方千米。在世界各国中,仅次于俄罗斯、加拿大,是世界第三大国。

2.领土四至点

(1)最北端:黑龙江省漠河县北端的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53°N 多),

(2)最南端:海南省南海南沙群岛上的曾母暗沙(4°N附近),

(3)最东端:黑龙江省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汇合处(135°E多),

(4)最西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帕米尔高原(73°E 附近);

3.疆界和邻国

(1)陆界和邻国:我国陆上国界长达2万多千米,共有14个陆上邻国,从辽宁省鸭绿江口开始到广西壮族自治区北仑河口(按逆时针)依次为朝鲜、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

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不丹、缅甸、老挝、越南(八年级上P4图1.3)。(2)海上疆界和隔海相望国家:我国有1.8万多千米长的海岸线,对于我国的海上疆界同学们应了解如下几个概念:

临海:我国的临海从北到南有渤海、黄海、东海、南海。

内海:我国的内海有渤海和琼州海峡。

海峡:台湾海峡、琼州海峡。

半岛:我国的半岛自北向南有辽东半岛、山东半岛、雷州半岛。

岛屿:台湾岛、海南岛分别是我国第一、第二大岛。

(3)与我国隔海相望的国家有6个:韩国、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印尼马文菲日韩)

三.34个省级行政区的分布、简称及行政中心(八年级上P7图1.7和P8表1.2必背)

1.全国的行政区域,基本分为省、县、乡三级,目前我国共有34个省级行政单位(包括23个省、4个直辖市、5个自治区和香港、澳门2个特别行政区)。

[注意]这是我们学习的难点,建议同学们多做填图练习熟练掌握34个省级行政单位的名称、位置、大小、轮廓特征等以及他们的简称、省政府所在城市(行政中心)等。

2.特殊的省级行政区。

(1)跨纬度最广的是海南省。跨经度最广的是内蒙古自治区。

(2)地处纬度最高的是黑龙江省。纬度最低的是海南省。

(3)全部处于热带的是海南省。

(4)邻国最多的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邻省最多的是内蒙古自治区、陕西省。

(5)面积最大的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面积最小的是澳门特别行政区。

(6)同时濒临黄、渤海的是辽宁省、山东省。

(7)北回归线自西向东穿过的省是云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广东省、台湾省。

第二节人口(人口特点,人口政策、人口分布界线及特点)

一.总数: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我国人口总数为13.40亿,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二.人口政策:

1.我国把计划生育作为一项人口基本国策。

2.人口现状特点:人口基数大,新增人口多。

三.人口分布特点

1.人口分布很不均匀,东部地区人口密度大,西部地区人口密度小。

2.人口地理分界线:黑龙江黑河—云南腾冲一线。该线东南部人口稠密,西北部人口稀疏。

第三节民族(民族构成、具有代表性的民族文化特色、分布特点)

一.民族构成

我国共有56个民族,其中,汉族人口最多,有55个少数民族,壮族是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

二.民族文化

1. 代表性的民族文化特色:蒙古族—那达慕节、藏族—雪顿节、锅庄舞、苗族—苗年、傣族—泼水节、孔雀舞、高山族—丰收节、汉族—元宵节,赛龙舟、回族—开斋节

2.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侗族大歌、藏族的《格萨尔》史诗、蒙古族呼麦三.分布特点

1.汉族人口遍布全国各地,集中分布在东部和中部。少数民族人口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和东北地区。我国各民族分布具有“大散居,小聚居,交错杂居”的特点。

2.我国分布最为广泛的少数民族是回族,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个数最多的省区,被称为“民族之乡”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

第三节河流(长江的开发与治理:概况、水文特征、开发、治理)重点图45页图2.34必背!

第四章中国的经济发展

第一节交通运输(、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铁路干线的分布)

一.主要交通运输方式及优缺点比较

1.交通运输形象地比喻为“经济发展的先行官”

2.现代交通运输方式是指使用汽车、火车、船舶、飞机、管道等运输工具,把人或物从一个地方运输到另一个地方。即:公路运输、铁路运输、水路(海运、河运)运输、航空运输、管道运输方式。

二.选择合适的交通运输方式

1.选择客运或货运需要考虑的因素:输的价格高低、速度快慢、运输量的多少、人的出行目的、货物本身的性质和数量以及运输距离等。

2.客运:主要考虑出行的目的、票价、速度;

3.货运:主要考虑货物的性质和数量、运输距离、运费、速度、运输的目的

八年级下册

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四大地理区域的名称及分界线和主导因素,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一.结合八下P6“图5.5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掌握以下知识点:

1、划分依据:综合地理位置、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的特点,可以将我国划分为四大地理区域,即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

2.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的界线:秦岭—淮河一线。主导因素:气候、气温和降水(热量和水分)。3.北方地区与西北地区的界线:与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相接近。主导因素:降水。

4、青藏地区和其他三个地区的界线:第一级阶梯的边界线(第一级阶梯和第二级阶梯的分界线)。主导因素:地形。

二.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1.1月0℃等温线经过的地方。

2.800mm年等降水量线经过的地方。

3.亚热带与暖温带的分界线。

4.湿润地区与半湿润地区的分界线。

5.水田和旱地的分界线。

6.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分界线。

7.温带季风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气候的分界线。

8.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和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的分界线。

9.冬季河流是否有结冰期的分界线。10.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分界线。

、农业(旱作农业区)(结合课本P9图6.3记忆)

一.自然特征

1.位置:北方地区大体位于大兴安岭、青藏高原以东,内蒙古高原以南,秦岭-淮河以北,东临渤海和黄海。

2.地形:以平原和高原为主。东部有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西部有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

3.气候

(1)气候类型:北方地区地跨我国的寒温带、中温带和暖温带,大部分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2)气候特征:北方地区冬季寒冷,最冷月平均气温在0℃以下,夏季炎热。大部分地区的年平均降水量为400—800毫米,属于半湿润区。降水季节分配不均,主要集中于夏季。

4.河流

(1)东北平原由三江平原、松嫩平原、辽河平原构成,是我国面积最大的平原。三江平原由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冲击而成。松嫩平原由松花江、嫩江冲击而成。辽河平原由辽河冲击而成。(2)华北平原由黄河、淮河、海河冲击而成,又称为黄淮海平原。

5.土壤:东北平原在冷湿的环境下,形成“黑土地”。黄土高原、华北平原又常被称为“黄土地”。

6.重要的旱作农业区

(1)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

①.北方地区平原广阔,土壤肥沃,耕地集中连片;

②.主要是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

(2)不利条件:北方地区降水偏少,耕地多为旱地。特别是华北平原和黄土高原降水较少,且集中于夏季,灌溉水源不足,春旱严重。解决措施:采取南水北调等跨流域调水措施,发展节水农业,修建水库,节约用水,防治水污染等。

(3)华北地区春旱的原因

春季少雨,春季升温快,蒸发量大;春季正值华北地区冬小麦返青和玉米、棉花出苗,农业用水量较大。

(4)粮食作物:小麦(主要粮食作物)、玉米、谷子等。经济作物:甜菜(糖料作物)、棉花、花生(油料作物)等。

(5)作物熟制:一年一熟(东北地区)或两年三熟(华北地区)。

第二节“白山黑水”——东北三省(自然环境、农业发展、工业发展)(结合课本P14图6.11记忆)

一.自然环境

1.称谓: 白山黑水,林海雪原,北大仓

2.东北三省包括:黑龙江省,吉林省和辽宁省

3.地形:以山地和平原为主。人们常用“山环水绕,沃野千里”来形容东北三省的山河大势。山环:由大兴安岭、长白山、小兴安岭环绕东北平原。水绕:黑龙江、乌苏里江,图们江、鸭绿江。

其中黑龙江是中俄两国的界河,图们江、鸭绿江是中朝两国的界河。

4.气候:冷湿。冷的原因:①纬度较高②邻近寒冷的冬季风源地。大部分地区冬季漫长严寒,夏季短促温暖。湿的原因:降水多,气温低,蒸发弱。降水集中在夏季,冬季降雪较多。

二.从“北大荒”到“北大仓”

1.商品粮基地的发展条件

东北平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适宜大规模的机械化耕作,气候雨热同期,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

2.最大的商品粮基地

(1)东北三省由于纬度较高,气温条件只能满足农作物一年一熟的需要。

(2)东北平原盛产春小麦,玉米、大豆、水稻等,是我国机械化程度最高、提供商品粮最多的粮食生产基地。

3.自然灾害和生态环境问题

(1)在春秋季节,经常受寒潮影响,容易发生低温冻害。

(2)由于大面积开荒,湿地面积锐减,生态环境恶化。措施:设立三江自然保护区

三.我国最大的重工业基地

1.重工业基地的发展条件

(1)矿产资源种类多、储量大,特别是煤、铁、石油等矿产资源在全国有重要的地位。依托丰富的资源,东北三省形成了以钢铁、机械、石油、化学工业为主导,包括煤炭、电力、建材、森林等工业部门的比较完整的重工业体系。

(2)交通运输便利

2.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

(1)问题:资源枯竭、设备老化、产业结构单一,经济发展滞后。

(2)措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

第七章南方地区

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自然环境(位置、范围、地形、气候、土壤、自然特征等)、农业(水田农业区)(结合课本P45图7.3记忆)

一.气候湿热的红土地

1.位置:南方地区位于_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东面和南面分别濒临东海和南海。

2.地形:复杂多样,东西差异明显。西部以高原和盆地为主;东部有交错分布的平原_、低山和丘陵,沿江是平原和三角洲,如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

3.气候:湿热。南方地区属于湿润的亚热带、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暖湿润是本区气候的主要特征。

4.河流:长江水量最大、珠江汛期比长江长。

5.土壤:在湿热的环境中发育了红色的土壤,因此南方地区被称为“红土地”。四川盆地被称为“紫色盆地”。云贵高原有典型的喀斯特地形。

6.植被:主要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二.重要的水田农业区

1.农业发展的有利条件

(1)气候:南方地区气候湿热,发展农业的水热条件优越。南方地区耕地多为水田,是我国重要的水田农业区。

(2)地形河流:①平原地区,地势低平,②河湖密布,灌溉条件良好,水田集中连片。山区水田零散分布在河谷和缓坡。

2.农业发展的不利条件

(1)云贵高原喀斯特地形雨水易渗漏,表土易流失。

(2)东南沿海地区夏季容易受台风影响,对植被或农作物造成损坏。

(3)长江以南地区为红壤分布区,土壤酸性强,土质粘重,不利于种植业的发展。

3.主要农作物(作物熟制:一年两熟或三熟)

(1)粮食作物:主要种植水稻。

(2)经济作物:棉花,油菜(油料作物),茶,竹,甘蔗(糖料作物),橡胶,以及柑橘(主要亚热带水果),香蕉,菠萝等热带、亚热带水果。

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位置、河流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我国最大的城市群与“同城效应”、水乡文化与旅游)(结合课本P50图7.13记忆)

一.位置

1范围:长江三角洲地区主要包括上海市、江苏省南部和浙江省北部地区。

2.“鱼米之乡”原因:地势低平。气候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土壤肥沃,河网密布,湖泊星罗。

3.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长江三角洲地区位于长江的下游地区,濒临黄海和东海,地处江海交汇之地,沿江沿海港口众多。这里依托长江干支流发达的水运,可以联系广大的内陆地区;同时这里又是我国南北海上航运的中枢,并通过远洋航线通往世界的主要港口。有得天独厚的江海之利。

二.长江下游和下游地区,河流对区域发展影响的差异

(1)长江上游地区:河流主要提供灌溉水源,提供水能发电,提供城市用水,提供工业用水。(2)长江下游地区:河流主要提供便利的通航条件,有利于区域的交通发展和对外联系;提供城市用水;提供灌溉水源。

三.我国最大的城市群与“同城效应”

1.古都:南京、杭州历史文化名城:苏州、扬州。

2.特点:目前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城市分布最密集、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形成我国最大的城市群——长江三角洲城市群。

3.上海市:①特点:上海是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核心城市,是我国最大的城市和最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城市。②作用:上海不仅对长江三角洲地区,而且对长江流域乃至全国都有辐射带动作用,且随着浦东的开放开发,该作用进一步增强。

4.城市群不同城市间的“同城效应”

(1)依据条件:交通的发展,主要指发达的高速铁路和高速公路。

(2)生活方式:人们往返于不同城市之间工作和生活,就像是在同一座城市一样。

(3)利:收入更高、发展机会更多。弊:交通成本高、上下班用时多。

(4)依赖条件:区域经济的发展、交通方式的日益快速、便利和多样。人们生活选择日趋多样性。三.水乡文化与旅游

1.文化特色:长江三角洲地区水乡风光和历史积淀,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水乡文化。

2.世界文化遗产:苏州古典园林、杭州西湖、南京明孝陵。

3.水乡风貌:江苏的周庄、同里,浙江的乌镇、西塘等。

4.特色文化:长江三角洲地区传统的戏曲文化、茶文化、丝绸文化和饮食文化。

5.长江三角洲地区旅游业发达的原因(旅游业发展的有利条件):(1)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2)便捷的交通(3)较为完善的服务措施(4)经济发达,人们对旅游的需求大。

第三节香港和澳门(位置、“一国两制”、人多地狭、经济发展)(结合课本P59图7.28记忆)

1.经济发展条件:

(1)不利条件:地狭人稠、自然资源匮乏。

(2)有利条件:发挥地理位置优势,依托祖国内地强有力的支持。

2.经济特点——经济繁荣,被誉为“东方明珠”。

(1)香港: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贸易中心、信息服务中心及航运中心(著名港口维多利亚港)(2)澳门:博彩旅游业是支柱产业。

3.香港与祖国内地的经济合作优势互补、互惠互利。

(1)祖国内地:丰富廉价的劳动力、厂房、生产生活用水、能源、日常生活消费品。

(2)香港: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

4.香港与内地的合作方式:改革开放初期以“前店后厂”为基本模式;目前是粤港合作模式属于强强联合:香港服务业+广东制造业形成世界先进制造业和现代化服务业基地。

第四节祖国的神圣领土——台湾省位置、范围、美丽富饶的宝岛(地形、气候的影响)、外向型经济(结合课本P66图7.41记忆)

一.位置和范围

1.范围:台湾省包括台湾岛以及附近的澎湖列岛、钓鱼岛等许多小岛。台湾岛是我国面积最大的岛

屿。

2地理位置:

(1)纬度位置:北回归线穿过中南部,地跨亚热带和热带。

(2)海陆位置:北临东海,东临太平洋,南临南海,西隔台湾海峡与福建省相望。台湾省的居民汉族为主,主要来自广东、福建两省迁居台湾的居民的后代。主要的少数民族是高山族。

二.自然环境

1.地形:台湾岛以山地为主,约占2/3。台湾山脉呈东北—西南走向,主峰玉山3952m是台湾最高峰。平原主要分布在西部沿海地区。人口和城市主要分布在台湾岛的西部平原。

2.气候:台湾岛属亚热带、热带季风气候,冬季温暖,夏季炎热,雨量充沛,夏秋多台风和暴雨。

3.河流:河流短急,水能丰富。浊水溪是台湾最长的的河流。日月潭最大的湖泊。

4.台湾多地震,原因:位于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三.美丽富饶的宝岛

1.台湾岛的著名景点:阿里山、日月潭、野柳地质公园、玉山等。

2.台湾岛也是一个富饶的宝岛,自然环境优越,森林、矿产和水产资源十分丰富,被誉为“祖国东南海上的明珠”。

3.台湾岛西部的平原土地肥沃,盛产稻米、甘蔗、茶叶和热带、亚热带水果。

4.岛上森林面积广阔,一半以上有“亚洲天然植物园”的美誉。樟树是台湾最著名的树种,樟脑产量居世界首位。红桧是特有的树种。

5.物产丰富享有盛誉,盛誉的原因。

(1)海上米仓:盛产水稻。水热资源充沛,土壤肥沃,水稻产量高,品质优。

(2)东方甜岛:台湾盛产甘蔗。高温多雨的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

(3)水果之乡:台湾盛产热带、亚热带水果。气候多样,水果种类多,产量大。

(4)兰花之乡:台湾广泛种植兰花,种类多,产量大。气候适宜,多兰花。

(5)植物王国:植物种类多,数量巨大。气候终年湿热且植物数量大,山地垂直分异明显,使得台湾岛拥有自然带到寒带的多种多样的植物。

四.台湾省经济——外向型经济

一.经济历程

(1).20世纪50年代,以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为主,主导产业类型是原料密集型产业。

(2).20世纪60~90年代,以出口加工工业为主,形成“进口——加工——出口”型的经济。主导产业类型是劳动密集型产业。

(3).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展以电子工业为主导的高新技术产业,主导产业类型是技术密集型产业。

2.台湾经济发展的特点:20世纪50年代以来,台湾出口产品的经济水平越来越高,附加值越来越大,劳动力投入越来越少。

3.出口贸易一直是台湾重要的经济命脉;祖国大陆是台湾最大的贸易伙伴。

4.台湾外向型经济发展的有利因素:(1)大量受过教育和培训的劳动力;(2)海岛多港口;(3)吸收外国资本;(4)大力建设出口加工区。

第八章西北地区

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自然环境(位置、范围、地形、气候、景观差异、自然特征等)、农业(牧区和灌溉农业区)

一.自然环境

1.位置、范围(结合课本P73页图8.3记忆)

西北地区主要位于我国地势的第二级阶梯,大体位于大兴安岭以西、长城和昆仑山--阿尔金山以北。主要包括内蒙古、新疆、甘肃、宁夏等省区。

2地形

西北地区的地形以高原和盆地为主,东部主要是内蒙古高原,西部高山和盆地相间分布,新疆地形被形象称为“三山夹两盆”

3.气候

西北地区大部分地区是温带大陆性气候。气候特点是冬季寒冷,夏季炎热,降水少,气温年较差、日较差大。距海较远,并且被山岭重重阻隔,湿润气流难以到达。因此,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在400 mm以下,是我国干旱面积最广的地区。干旱是西北地区最显著的自然特征。

4.河流

西北地区由于气候干旱,河流稀少,且多为季节性河流,是我国内流河的主要分布区,我国最长的内流河是塔里木河。西北地区有我国唯一注入北冰洋的河流额尔齐斯河。

5.景观差异:受降水的影响,西北地区植被景观自东向西依次是:草原--荒漠草原—荒漠。西部盆地中有大面积的沙漠分布。

二.牧区和灌溉农业区

(1)西北地区制约农业发展的因素是水源。

(2)不利:西北地区天然降水较少,蒸发旺盛,难以满足农作物生长的需要,只有在河水、地下水灌溉的地区,才能发展农业,形成灌溉农业区。

(3)有利:夏季气温高,光照强,昼夜温差大,这里的农产品品质优良,尤以瓜果闻名国内外。(4)分布:①.在甘肃河西走廊、新疆高山山麓的绿洲上,人们利用河水、地下水发展农业,使这些地方成了粮棉瓜果之乡。

②在宁夏平原、内蒙古河套平原上,人们引用黄河水灌溉发展农业。被誉为“塞外江南”。

③夏季昼夜温差大,有利于瓜果和糖料作物糖分的积累,因此这里的瓜果特别甜。

④夏季气温高,晴天多,日照充足,利于棉花的生长和采摘。新疆的长绒棉享誉全国。

(5)为解决水源不足而修建的引水工程—坎儿井:水源是地下水。

①坎儿井的开凿利用的条件:利用山麓地带的坡度自然引水;利用山麓地带较丰富的冰雪融水和山

地降水形成的地下水。

②修建暗渠原因:减少水在输送过程中的蒸发。

第九章青藏地区

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自然环境(位置、范围、地形、气候、景观、自然特征等)、农业(高寒牧区和河谷农业区)

1.位置、范围(结合课本P85页图9.3记忆)

青藏地区位于我国西南部,横断山以西,昆仑山脉——祁连山脉以南,南至国界。主要包括青海、西藏和四川省西部。

2.地形

青藏地区在青藏高原上,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是世界最高大的大高原,素有“世界屋脊”之称。高原上有我国第三大盆地柴达木盆地,素有“聚宝盆”的美誉。“远看是山,近看是川”是青藏高原地形的显著特征。

3河流:由于海拔高,许多山峰终年积雪,冰川广布,青藏高原是长江,黄河,澜沧江,雅鲁藏布江等纵多大江大河的发源地。

4.气候:青藏高原具有独特的高寒气候,冬寒夏凉,年温差小,日温差大。(羽绒服)

由于海拔高,空气稀薄,日照充足,太阳辐射强。(防晒霜、太阳镜、太阳帽、氧气袋)

藏族的传统服装——藏袍,主要是为了适应青藏高原地区的气温日较差大的自然环境。

5.自然保护区: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受人类活动干扰少大部分仍保持着原始的生态,是野生动物的天堂,生长着藏羚羊、藏野驴、藏原羚等多种高原特有动物。

6.湖泊:青海湖是全国最大的咸水湖泊。错那湖是高原淡水湖。

7.高原之舟:牦牛,它毛长皮厚,体矮身健。毛长皮厚可以保持体温,防御寒冷;体矮身健,可以载负重物。

二.农业

1.高寒牧区——西藏牧区和青海牧区

在独特的高寒条件下,青藏地区耐寒的高山草甸分布广泛,生长着能适应高寒、缺氧、低气压等特殊高原环境的牲畜——牦牛、藏绵羊、藏山羊。

2.河谷农业:影响青藏地区农业的主导因素是热量不足。

青藏地区发展农业的不利的气候条件是气温较低,有利气候条件是日照充足。

主要的农业区有南部的雅鲁藏布江谷地,东部的湟水谷地,这些地区发展农业的优势是:(1)海拔较低,气温较高;(2)土质较肥沃;(3)水源充足。适合喜温凉的青稞、小麦等作物的生长。

3、雅鲁藏布江河谷主要种植青稞和小麦。这里种植的青稞和小麦穗达粒饱,品质优良的原因:(1)日照时间长,有利于作物的光合作用;

(2)气温低,作物的生长周期长;

(3)昼夜温差大,有利于作物养分的积累。

4、生活习惯:青藏地区居民的日常主食主要是糌粑,牛羊肉也是常见的食物。为了抵御严寒,人们都爱喝青稞酒。

5、牧民一般居住在用厚重的牛毛毡搭成的帐篷中,在农区和城镇多见平顶碉房(因为青藏高原土层浅薄,林木稀少。当地人建造房屋时,往往就地取材,主要以石块为原料。房屋墙体厚实。)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