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三大改造 优秀课获奖教案

合集下载

初中历史《三大改造》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1

初中历史《三大改造》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1

课题第5 课三大改造一、教材地位分析:本课位于《中国历史》八年级下P23——26。

建国后,经过土地改革,消灭了封建剥削制度,农民分到了土地,但在当时的条件下分散、落后的农民个体经济很难发展,也不能满足国家工业化对农业的需要。

为此土地改革后,中国共产党及时引导农民组织起来,走互助合作道路,把小农经济逐步改造成社会主义集体经济。

农业合作化的优越性,促使农民踊跃参加合作社,走社会主义道路。

1955 年,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的高潮。

在广泛开展农业合作化同时,我国对手工业也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

从1954 年起,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1956 年初,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出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

到1956 年底,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社会主义革命取得历史性胜利的重要标志。

二、课程标准:知道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的标志。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掌握对农业和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和意义。

掌握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的方式、方法并分析其原因。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分析三大改造的原因、实质和意义,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使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在过渡时期中,我党创造性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

四、教学重点:三大改造的方式。

教学难点:三大改造的实质。

五、教学流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师:同学们,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国家开始致力于发展经济,我们知道现在的社会主义社会是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可是你们知道生产资料的公有制是什么时候在中国确立的?又是怎样确立的呢?生:(可能会摇头)师:在这里我可以先告诉大家,国家是通过三大改造的方式来完成的。

板书:三大改造师:请问同学们,那你们知道国家是改造哪三方面问题么?生: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

八年级历史部编版下册 《第5课 三大改造》教学设计 教案

八年级历史部编版下册 《第5课 三大改造》教学设计 教案

八年级历史部编版下册《第5课三大改造》教学设计一、教学分析1. 本单元主题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三大改造作为我国在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重要事件,其完成标志着我国由此进入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也得以建立,从而创造性地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伟大转变。

因此,本课内容在本单元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是本单元乃至本册教材的重要内容。

2. 本课课标为了解三大改造;知道中国1956年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本课共两个子目:农业、手工业合作化,公私合营。

结合课标与课本子目以及课题,主要通过讲解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背景、过程、形式(政策)以及意义,得出改造的完成标志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结论。

3. 本课教学内容主题明确,主要是围绕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子目一主讲农业和手工业,以农业为重点;子目二集中围绕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同时,三大改造完成以后,通过分析其实质与意义从而得出了教材最后的结论: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的建立以及我国由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二、教学目标1. 理解三大改造的完成带来的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转变对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的重要意义。

(备注:主要体现“唯物史观”)2. 知道三大改造的起止时间和基本过程。

(备注:主要体现“时空观念”)3. 通过史料研读,理解三大改造的含义、实质、原因、结果、不足等内容,提升史论结合的能力。

(备注:主要体现“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4. 通过中国政府应对疫情的例子,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理解,增强爱国意识。

(备注:主要体现“家国情怀”)四、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三大改造的形式2. 难点:三大改造的实质五、教学过程1. 新课导入。

以广东地区的“王老吉”为例,讲述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导入新课。

1828年,王老吉在广州十三行开设第一间“王老吉凉茶铺”,深受街坊欢迎,被誉为“凉茶王”。

第五课三大改造教学案(5篇)

第五课三大改造教学案(5篇)

第五课三大改造教学案(5篇)第一篇:第五课三大改造教学案第5课三大改造教学案C、农业仍然是一家一户分散经营D、农产品能够满足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2)下列关于手工业改造的说法,你认为正确的是()班级 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制作人:房立德2009.03.03A、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推动了农业合作化运动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知道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形式;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政策。

了解三大改造的实质、意义和缺点。

2、能力目标:分析三大改造的原因、实质和意义,培养其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在过渡时期中,我党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

二、[重点和难点]1、重点:三大改造的形式2、难点:三大改造的实质三、[教法、学法]学法指导阅读练习、讨论分析、分③组合作[课时]1课时四、[学习新课]我国是小农经济占优势的国家,如何改造农民个体所有制,建立先进的社会主义农业经济,这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成败的关键之一。

(一)三大改造的形式1、时间:_______---________2、农业:(1)、实行____________________;(2)、高潮:_______年3、手工业:实行____________________4、资本主义工商业:(1)、实行__________________政策,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2)、高潮:_______年(二)三大改造的历史意义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3、(不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五、课堂检测自主研练:重点,难点,常考点,当堂学习,当堂巩固,高效率!不会的、拿不准的在旁边做上标记。

三大改造教学设计一等奖

三大改造教学设计一等奖

三大改造教学设计一等奖同学们,今天咱们来聊聊一个特别厉害的教学设计,就是关于三大改造的,还得了一等奖呢!咱们先来说说啥是三大改造呀。

就好比我们有三个大的宝贝盒子,每个盒子里装着不同的东西,这三个盒子就是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

先讲讲农业的改造吧。

以前呢,农民伯伯们都是自己种自己的地,一家一块小田。

就像我们班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的小铅笔盒,各管各的。

可是这样有个问题呀,力量很分散。

于是呢,就像大家把铅笔都放在一起用,能画出更美的画一样,农民伯伯们开始组成了合作社。

大家一起种地,一起分享收获。

比如说,有的伯伯家有大水牛,有的伯伯有很好的种子,放在合作社里,大家就都能用到啦。

这样种地就更有力量,收成也更好了。

手工业的改造也很有趣呢。

以前那些做手工的叔叔阿姨们,做出来的东西都要自己去找人卖。

就像我们自己做了小手工,还得自己去想办法卖给别人。

可是这样很麻烦,有时候还卖不掉。

后来啊,他们就联合起来,变成了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就像我们在学校里,小组合作做手工一样。

大家一起做,然后一起去卖,这样做出来的东西又多又好,还不愁卖呢。

我给你们讲个例子呀,有个小镇上的木匠叔叔们,以前都是自己做桌子椅子,做好了还得等好久才能卖掉。

后来组成了合作社,他们分工合作,有的专门锯木头,有的专门打磨,做出来的桌椅又快又好,很快就被大家买走了。

再说说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那些开工厂、做生意的叔叔阿姨们,他们的工厂和店铺也有了新变化。

国家就像一个智慧的大管家一样,引导他们走上公私合营的道路。

就好比我们玩游戏,大家一起商量着规则,让游戏更好玩。

有个开纺织厂的老板,他的工厂里机器有点旧,工人也不多。

公私合营之后呢,国家给他带来了新的机器,还派来了更多的工人,这个纺织厂就变得更有活力了,做出的布又多又漂亮。

这个三大改造的教学设计可真是太棒了。

它能让我们很清楚地知道,以前我们国家在发展的过程中,是怎么把这些分散的力量聚集起来,变得更强大的。

就像我们小朋友们在学校里,大家一起合作做事情,就能完成那些我们一个人完成不了的任务呢。

第5课三大改造-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教案

第5课三大改造-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教案

第5课三大改造-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教案一、课程目标1.了解中国在20世纪初进行的三大改造,以及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掌握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改革的具体措施。

3.分析三大改造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动作用。

二、教学重点1.了解中国进行政治、经济、文化三方面的改革。

2.分析三大改造对中国现代化的重要性。

三、教学难点1.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进行全面的理解。

2.对于三大改造的推动作用进行深入的分析。

四、教学内容及教学步骤1. 课堂导入•引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引导学生思考中国在近现代的发展历程。

•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在20世纪初期的社会状况及存在的问题。

2. 政治改革•介绍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成果,提醒学生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探讨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并通过相关资料、图片等多方位呈现孙中山思想。

•学习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它遵循的首要任务,让学生明白中国共产党的历史。

3. 经济改革•介绍新文化运动,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内容。

•引导学生了解“五四运动”,学习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对中国的影响。

•探讨中国经济改革的措施,包括引进、借鉴西方经验,改革海关税制等。

4. 文化改革•介绍“五四运动”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包括文学、教育、艺术等方面。

•分析中国文化改革的推动作用,引导学生思考文化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

5. 课堂总结•总结中国进行的三大改造,思考这三大改造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动作用。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展开小组讨论,从不同角度分析中国进行的三大改造,并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五、教学评估针对本次课程,考虑以下评估方式:1.课后完成一篇总结性文章,对本次内容进行梳理与回顾。

2.小组讨论结束后进行品评,让学生从相互的观点中发现新的认知。

3.在考试或者考核中,通过选择题、填空题、问答等方式进行综合评估。

六、教学扩展在学生掌握本次历史课程的基础之上,还可以进行以下扩展环节:1.通过互联网、书籍等方式深入了解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历程及其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动作用。

三大改造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三大改造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三大改造教学设计1学习目标1 、了解农村土地改革后的情况和在农村走集体化道路的必要性;掌握对农业和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和意义。

掌握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的方式、方法并分析其原因。

2、认识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使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在过渡时期中,我党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三大改造的形式难点:三大改造的实质教学过程(一) 导入新课,展示学习目标。

土地改革后,我国农业生产仍面临一系列的问题和困难:当时,个体农民平均每户只有十多亩耕地,贫雇农平均每户不足半头耕畜、半部犁,资金也很缺乏,根本无力抵御自然灾害。

我国是小农经济占优势的国家,如何改造农民个体所有制,建立先进的社会主义农业经济?面对这种情况,国家采取了什么样的措施?又取得了什么效果?(二) 自学指导:请同学们认真自读课本21——23页,大字部分细读,小字部分快读,6分钟后,看谁能正确回答下列思考题:1、什么是三大改造?包括哪三个方面?实质是什么?2、为什么要进行农业合作化远动?合作化的主要形式是什么?3、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政策是什么?其主要形式是什么?4、三大改造完成的时间是什么时候?有什么历史作用?三大改造存在什么缺点?(三)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四) 点拨,检测。

1、思考题(1)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三大改造的实质。

点名回答,教师总结。

(三大改造是指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它是我国改变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深刻社会变革。

)2、思考题(2)引导:进行农业合作化的必有性是什么?它的主要形式是什么?点名回答。

(土地改革以后,农民、手工业者分散经营,影响生产发展,满足不了工业化建设需要。

它的主要形式是农业生产合作社。

)3、思考题(3)要求学生掌握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政策是实行赎买政策。

其主要形式是实行公私合营和全行业的公私合营。

初中历史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5课《三大改造》公开课优质课教案比赛讲课获奖教案

初中历史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5课《三大改造》公开课优质课教案比赛讲课获奖教案

初中历史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5课《三大改造》
公开课优质课教案比赛讲课获奖教案
1知道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形式。

2、掌握三大改造的实质、意义。

3、从思想上明确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我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同时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2学情分析
初二学生,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世界观处于形成时期,有强烈的好奇心,认识问题感性,理性欠缺,对三大改造不是十分理解。

3重点难点
【学习难点】三大改造的实质。

【学习重点】三大改造的形式、意义。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4.1.1 |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农业、手工业合作化
【探究活动一】农业、手工业合作化
阅读课本P23―― 24页相关链接内容及图片,思考回答:
1、农业、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原因?
原因:①土改后分散经营使农业、手工业经济很难发展;
②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2、农业、手工业改造的时间、形式、结果?
时间:1953年至1956年底
形式:建立农业(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结果:全国绝大多数农户参加了农业(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三大改造》教案(精选5篇)

《三大改造》教案(精选5篇)

《三大改造》教案(精选5篇)《三大改造》篇1第五课三大改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⑴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形式⑵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政策⑶三大改造的实质意义和缺点2.能力:引导学生分析三大改造的原因实质意义,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过程与方法⑴用提出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用历史的观点分析问题的方法;⑵适当补充课外材料,训练学生提取有效信息,分析历史史实的方法;4.情感、态度、价值观:⑴使学生从思想上认识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使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的转变,是我党在过渡时期实行的一项正确的政策;⑵培养学生互相帮助热爱集体的品德;⑶培养学生实事求是脚踏实地的精神;二.重点、难点:1.重点:三大改造的形式⑴农业手工业:建立生产合作社⑵资本主义工商业:公私合营和全行业的公私合营2.难点:三大改造的实质(是我国改变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深刻社会变革)三.教学方法和手段:1.方法:讲解法讲述法读书指导法情景教学法情感教学法2.手段:多媒体四.教学过程1.导入:(上课前写好课题和第一个大标题)(课件)播放电视剧《大宅门》中百草厅公私合营的片段。

(问)大家有没有看过这部电视剧啊?(学生回答)刚刚老师放给大家看的是电视剧《大宅门》中公私合营的一段,现在大家把书打开到第23页中,看有关北京老字号药店同仁堂的介绍。

其实,《大宅门》中的百草厅的真实来源就是同仁堂药店。

老师读)2.公私合营:好,我们一直在说公私合营,那么,到底什么叫公私合营呢?公私合营是针对什么来说的呢?(课件:是我们对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高级形式,即国家资本主义)。

那老师要问了,以前我们学过改造的低级形式,哪位同学能告诉老师啊?(学生回答)(课件:对工业中的计划定货统购包销和商业中的委任经销代销等等)。

(课件:毛泽东在1953.7发表的《关于国家资本主义》一文中写道:“这种资本主义经济已经不是普通的资本主义经济,而是一种特殊的资本主义经济,即新式的资本主义经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5课三大改造
1教学分析【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和掌握以下基础知识:①农业、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形式;②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政策;③三大改造的实质、意义和缺点
过程与方法通过指导学生学习三大改造,引导学生分析三大改造的原因、实质和意义,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使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在过渡时期中,我党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三大改造的方式。

教学难点:三大改造的实质。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土地改革,消灭了封建剥削制度,农民分到了土地,但在当时的条件下,分散、落后的农民个体经济很难发展,也不能满足国家工业化对农业的需要。

为此土地改革后,中国共产党及时引导农民组织起来,走互助合作道路,把小农经济逐步改造成社会主义集体经济。

农业合作化的优越性,促使农民踊跃参加合作社,走社会主义道路。

上图反映的就是当时的情景,看他们面带笑容,足见当时人们的热情。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一段充满激情的历史。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农业、手工业合作化
1.教师讲述:什么是三大改造。

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一)改造农业的原因
2.读下面材料,分析讨论:我们党为什么要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3.史料解读:
材料一:农村土地改革后,农村出现的情况:土地买卖。

土改后部分农民因天灾受损,或家中有人重病,或无力耕作等出卖自己的土地。

1952年山西省对49村农民调查,在被出卖的718公顷土地中,1949年的占3.95%,1950年占30.99%,1951年占51.15%,1952年占13.91%。

1953年对湖北、湖南、江西三省典型调查,出卖土地的农户占农村总农户的1.29%,出卖土地面积占农村土地总面积的0.22%。

材料二:经过土地改革,广大农民得到了土地,农村生产力从封建制度束缚下解放出来,农业生产恢复和发展起来了,但农民绝大多数还是靠人畜经营……正因如此,今天农业生产的发展,还有许多困难的条件限制了它,约束了它。

——邓子恢《在全国第一次农村工作会议上的总结报告》
4.教师提问:请同学们结合材料和教材第23页第一段分析对农业进行改造的原因。

提示:贫苦农民缺乏生产工具、资金,难以抵御自然灾害,不能合理地使用耕地,也不能使用先进的机械化农具。

影响农业生产的发展,农产品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所以要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5.教师总结:土改完成后,农民遇到了缺乏生产工具、资金、水利和遭遇自然灾害等困难;更别说承担生、老、病、死等大型支出,甚至有的贫困农民不得不卖掉自己分到不久的土地。

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走合作之路成为势在必行的道路。

(二)对农业、手工业的改造
1.提出问题:那么,如何对农业进行改造呢?
提示:主要是把分散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

2.图片展示:
农民向党中央和毛主席报喜
3.提出问题:看图片,读课本,说说对农业改造的结果是怎样的。

提示:1955年。

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的高潮。

第二年,全国绝大多数农户参加了农业生产合作社。

4.教师指出:农业合作化运动,推动了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一样,也是引导手工业者走合作化的道路,建立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5.引导学生思考:手工业改造的结果如何?
提示:1956年,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个体手工业者参加了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6.教师讲述:到1956年,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主要生产资料从私人所有变成集体所有,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了。

目标导学二:公私合营
(一)对工商业的改造
1.教师讲述:党和政府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对农业、手工业的改造是不同的,这不仅表现在态度上,也表现在方式上,而且还有伟大的创举。

那么具体情况如何呢?下面请同学们认真阅读教材第25页的内容和下面的材料,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进行探讨。

2.史料解读:
材料一:企业的私有制向社会主义所有制改变,这在世界上早就出现过。

但采用这样一种和平方法,使全国工商界都兴高采烈来接受这种改变,是史无前例的第一次。

——陈云在人大上的发言
材料二:对于我,失去的是我个人的一些剥削所得,它比起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投资总额是多么渺小;得到的却是一个人人富裕、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国家。

——一位资本家的肺腑之言
材料三:
工商界代表向党中央和毛主席报喜
3.读课本和材料分组探讨:
(1)国家何时开始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改造的方式是什么?
(2)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何时出现全行业公私合营高潮?
(3)材料三中图片反映工商业改造已经完成,在中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伟大创举是什么?
提示:(1)1954年。

公私合营。

(2)1956年初。

(3)赎买政策。

4.教师过渡:看课本第25页下面的左图,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时的民族资本家是乐意接受社会主义改造的。

公私合营给民族资本家带来了春天。

(二)三大改造的完成
1.教师讲述:三大改造的结果。

到1956年底,国家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

2.引导学生思考:三大改造的完成对我国的发展有什么影响?请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总结。

提示:①积极的影响: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②局限性:在社会主义改造工作的后期,也存在着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等缺点。

3.教师讲述:三大改造后期虽然存在这些缺点,但是它对于整个三大改造来说是白璧微瑕,中国人民通过三大改造把生产资料私有制变成了社会主义公有制,个体农民、手工业者转变为合作化的农民和手工业者,绝大多数资本家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在我国存在了几千年的阶级剥削制度被消灭,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迈向了社会主义的金光大道。

三、课堂总结
中国人民紧跟时代的步伐,他们用鲜血铸就新中国,用自己的智慧来建设新中国,他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谱写了一曲中国历史的赞歌。

从农民自发组成合作社,依靠集体搞生产;身单力薄的手工业者联合起来,他们不只是在刺绣,更是描绘新中国的美好未来。

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接见各界代表,农民的喜悦,手工业者的幸福,工商业者的心悦诚服无不证明改造的正确。

3板书设计
4教学反思
优点:上课时条理比较清晰,能够做到重难点突出,课堂衔接较好。

在课前做了一定的工作,认真收集资料,在课堂上能够很好地将课本知识与资料内容相衔接。

在给学生讲授课本知识的同时,注意培养他们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不足:在教学过程中,某些环节的处理有失妥当,内容过多。

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应做到不断地思考,及时总结积累经验,使自己不断进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