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乙肝病毒核苷类药物比较

合集下载

进行抗乙肝病毒治疗首选哪些药物

进行抗乙肝病毒治疗首选哪些药物

进行抗乙肝病毒治疗首选哪些药物目前,已经在我国上市的抗乙肝病毒药物包括干扰素和核苷类似物两大类,它们分别是普通干扰素a、聚乙二醇化干扰素a、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恩替卡韦和替比夫定。

干扰素的优势在于可用于治疗儿童乙肝,用它治疗乙肝的疗程相对较短。

使用干扰素治疗乙肝的患者一旦获得应答,维持疗效的时问较长,病情复发的几率较小。

核苷类似物是近年来上市的新药,包括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和恩替卡韦3 种。

此类药物的优点是使用方便(均可口服),适用范围非常广。

除了可用于治疗慢性肝炎以外,核苷类似物还可以治疗重型肝炎和活动型肝硬化。

而这两类患者是不能使用干扰素进行治疗的。

那么,从抗乙肝病毒治疗的长期性、有效性和安全性等方面考虑,乙肝患者应如何选用抗病毒药物呢?一、应首选聚乙二醇化干扰素、阿德福韦酯或恩替卡韦进行治疗聚乙二醇化干扰素a、阿德福韦酯和恩卡韦的抗病毒效果均较好,而且适合长期使用。

乙肝患者在使用这些药物期间和用药疗程结束后发生病毒变异耐药的现象较少。

1、聚乙二醇化干扰素a 的疗效。

一般来说,聚乙二醇化干扰素a 的用药疗程比其他抗病毒药相对短一些,约为6 个月至1 年。

该药适合年龄较小(如儿童、青少年等)和准备结婚生育的乙肝患者使用。

需要注意的是,肝硬化患者和出现黄疽的乙肝患者不能使用聚乙二醇化干扰素a进行治疗。

乙肝患者在使用该药期间会出现一过性骨髓抑制及类感冒症状等不良反应。

聚乙二醇化干扰素 a 的价格较贵,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该药的推广使用。

2、阿德福韦酯和恩替卡韦的疗效。

阿德福韦醋和恩替卡韦主要用于治疗成年人的乙肝,暂时不用于治疗儿童乙肝。

这两种药物使用起来相对安全,乙肝患者在使用它们的过程中不会出现明显的不适症状。

这两种药物抑制病毒的速度也较快,尤其在促使乙肝病毒DNA 转阴方面疗效显著。

乙肝患者在使用这两种药物一年后,出现乙肝病毒DNA 转阴的几率可以达到60 %以上。

但是,该病患者在使用这两种药物后,出现乙肝病毒e 抗原与e 杭体的血清学转换较为困难,在一年后出现乙肝病毒 e 抗原与 e 杭体血清学转换的几率只有20 %左右。

乙肝抗病毒治疗用药,看看是怎么回事!

乙肝抗病毒治疗用药,看看是怎么回事!

乙肝抗病毒治疗用药 ,看看是怎么回事!乙肝是乙型病毒性肝炎的简称,其是一种由乙肝病毒(HBV)引起的,且以肝脏炎性病变为主,并会引发多器官损害的世界性疾病之一。

目前,乙肝已经发展为严重威胁人类身心健康的重大疾病。

乙肝作为我国目前流行最广且危害最为严重的一类传染性疾病,其具有根治率低、易复发且合并症严重等特点。

乙肝的发生和发展,不仅会对人们的身心健康产生极大的影响,而且会对乙肝患者的家庭乃至社会带来一定的经济负担。

现阶段,在对乙肝患者进行治疗时,主要以抗病毒疗法为主。

这是国内外肝病学者达成的共识。

目前,欧盟国家批准的用于治疗乙肝的抗病毒治疗药物主要有7种,主要包括干扰素、核苷类药物等。

其中,干扰素又分为普通干扰物和聚乙二醇干扰素。

干扰素自1976年在临床中首次用于治疗乙肝获得较好的疗效后,其逐渐获得广泛的应用。

干扰素主要是通过诱导细胞产生抗病毒蛋白、免疫调节,进而发挥有效的抗病毒作用。

相比于核苷类药物而言,干扰素在治疗应答持续方面更为持久。

聚乙二醇干扰素属于2005年上市的重组干扰素,其相比于普通干扰素的疗效而言,效果更佳且安全性更高。

核苷类药物主要包括L-核苷类药物(如拉米夫定、替比夫定)、脱氧鸟苷类似物(如恩替卡韦)以及无环磷酸核苷类似物(如阿德福韦、替诺福韦)3类5种。

而这些抗病毒治疗药物主要是通过抑制HBV基因复制,进而发挥治疗效果的。

拉米夫定是于1998年上市的第二代药物,经治疗5年后,其HBeAg转换率可达35%。

但随着用药时间的延长,病毒变异的发生率也随之增加。

为有效治疗由于乙肝病毒引发的变异,可将拉米夫定与中药灵芝联合,从而阻止乙肝病毒复制。

目前,由于耐药菌株的出现,及时停药会导致肝失代偿。

因此,该药物已不作为一线药物。

替比夫定是于2006年上市的药物,其具有较高的血清学转换率。

恩替卡韦是于2005年上市的药物,是目前临床中治疗乙肝的抗病毒活性较强的药物,其还具有较低的耐药率。

据相关数据显示,用药3年后,其耐药率仅为1%。

核苷类抗病毒药物治疗乙肝肝硬化预后效果

核苷类抗病毒药物治疗乙肝肝硬化预后效果

核苷类抗病毒药物治疗乙肝肝硬化预后效果
乙肝肝硬化是一种严重的肝脏疾病,由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引起。

在乙肝慢性感染的过程中,肝脏受到持续的炎症损伤,逐渐发展为肝硬化,最终导致肝功能衰竭。

为了治疗乙肝肝硬化并改善患者的预后,核苷类抗病毒药物成为首选治疗方法。

核苷
类抗病毒药物主要包括拉米夫定、阿德福韦、恩替卡韦等。

这些药物的作用机制是通过抑制乙型肝炎病毒的复制和感染,从而减少肝脏炎症损伤,促进肝功能的恢复。

乙肝肝硬化患者使用核苷类抗病毒药物后,可以显著减少肝纤维化的
进展,降低肝功能衰竭和肝癌的发生风险,提高生存率。

在核苷类抗病毒药物治疗乙肝肝硬化的预后效果方面,研究表明,早期使用核苷类抗
病毒药物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肝功能,减少患者的肝炎病毒DNA水平,降低病情恶化的风险。

一项研究显示,接受长期治疗的乙肝肝硬化患者,在使用核苷类抗病毒药物后,有约50%的患者可实现肝功能的改善,肝纤维化的程度明显减轻,肝硬化的进展速度减慢。

核苷类抗病毒药物对于乙肝肝硬化的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们可以改善患者的肝功能,减少肝脏炎症损伤,降低肝纤维化和肝癌的风险。

乙肝肝硬化患者在接受核苷类抗病
毒药物治疗后,应保持规范使用药物,定期复查肝功能和肝炎病毒DNA水平,以监测疗效
和调整治疗方案。

还应进行相关的肝癌筛查和预防,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核苷类抗病毒药物你选哪一种?

核苷类抗病毒药物你选哪一种?

核苷类抗病毒药物你选哪一种?让我们先来回顾一下核苷类药物的历史,拉米夫定于1998年上市,阿德福韦酯于2002年上市,恩替卡韦于2005年上市,替比夫定于2006年上市,替诺福韦于2008年上市,当然,前面4种都己在中国广泛临床应用,替诺福韦目前在中国还没上市,但是通过外购的途径,也有相当一部分的病人己在应用中。

在这十几年的临床应用过程中,切切实实地让非常多的乙肝病人获益,大部分的临床肝病科医生也积累了非常多的经验,但是存在的问题仍然非常的多。

用核苷类药能得到什么效果?这类药物能直接抑制病毒复制,故预期你能得到:能很快控制病情发展:极大多数慢性乙型肝炎病人只要几个月血清转氨酶就能正常,失代偿的肝硬化控制病情较慢,一般需要6个月以上,如果已用核苷类药6个月,极大多数病人可以逃过这一次的劫难了。

能较快降低血清HBV DNA水平,但不同药物有较大差异,也因病人治疗前的病毒水平而异。

然而,核苷类药不直接抑制病毒抗原的合成,1年治疗只有20%左右的病人“大三阳”消失。

用核苷类药治疗的病人,常常肝功能试验正常了,血清HBV DNA检不到了,但还是“大三阳”。

病情控制了,但如果不转换为“小三阳”,病情很不稳定,一停药多半早晚要复发。

能稳当的控制病情发展:因这类药物能直接抑制病毒复制,与病人的免疫状态关系较小,有免疫虚损的病人同样有效。

除了很少数不适应的病人,极大多数病人都能稳稳当当的控制病情发展:肝内炎症逐渐消散,肝纤维化停止发展,甚至已有一些结节的早期肝硬化也能逆转,据临床试验的数据,认为是最好的抗纤维化治疗。

用核苷类药要有什么思想准备?核苷类药对人体免疫几乎没有作用,最终能达到的一般也只是“小三阳”。

此时血清中检不出病毒,而肝内仍有少数病毒存在,因缺少免疫控制,停药后病毒又可能开始复制,病情会复发,甚至出现反弹而发生灾难性的后果。

所以一般都需要长期服用,在较长时期中维持治疗才能维持效果,但也并不是说需要终生治疗,可能五六年、也可能十年八年后才能停药,你能接受吗?老年纪的人不少慢性病都需要长期用药,年轻人长期用药怕会影响生育,即使已经有孩子了,长期不断药有的病友在思想上也不大好接受。

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治疗策略

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治疗策略

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治疗策略慢性乙型肝炎是一种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肝脏感染。

全球范围内有超过2亿人感染了乙型肝炎病毒,其中大约有2400万人患有慢性乙型肝炎。

如果不及时干预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可能导致严重的并发症,如肝硬化和肝癌。

因此,有效的治疗策略对于控制这一传染病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用的治疗方法和策略。

一、抗病毒药物治疗1. 核苷类似物药物核苷类似物药物是目前最常用和最有效的抗乙型肝炎药物。

它们通过抑制HBV DNA合成来减少或清除体内的HBV载量。

常见的核苷类似物包括拉米夫定、阿德福韦等。

这些药物通常需要长期使用,并根据患者的血液测试结果进行调整剂量。

2. 干扰素治疗干扰素也是一种有效的抗病毒药物,它通过增强免疫系统对乙型肝炎病毒的清除作用来达到治疗效果。

然而,干扰素通常需要使用更长时间(至少6个月)才能达到最佳效果,并且会引起一系列副作用如发烧、头疼和肌肉酸痛等。

二、个体化治疗方案由于乙型肝炎感染程度和表现各不相同,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是非常重要的。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HBV感染血液学指标、肝功能状态等因素来确定最合适的治疗策略。

同时还需要考虑到患者是否存在其他慢性肝脏病变以及是否怀有妊娠意愿等特殊情况。

三、改善生活方式除了药物治疗外,改善生活方式也对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和康复具有积极影响。

以下是一些建议:1. 饮食调整:避免高脂肪、高糖分和高盐的食物,多摄入富含维生素和蛋白质的食物。

2. 戒酒戒烟:长期饮酒和吸烟会对肝脏造成更大损害,因此最好戒酒戒烟以减轻肝脏负担。

3. 适度锻炼:适量的体育锻炼可以增强免疫系统功能,提高身体抵抗力。

4. 定期随访和监测:乙型肝炎患者应定期进行血清学指标检测、B超检查等,以评估治疗效果并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四、预防控制除了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外,预防控制也是减少感染乙型肝炎传播的关键。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预防措施:1. 疫苗接种:乙型肝炎疫苗是预防这一传染病最有效的方法。

两类抗肝炎病毒药物的作用与比较

两类抗肝炎病毒药物的作用与比较

[ ] 邓培媛. 3 裴振峨. 朱素君. 干扰素不 良反应综述 [ ] 临床药物治 J.
疗 杂 志 ,0 3 1 4 :7— 9 20 ,()5 5 .
[ ] 李岩 , 4 邵念鹏 , 彭玉麟. 一 干扰 素的研究与 临床应用 [ ] 河北 J.
省科 学 院学 报 ,0 1 1 ( ) 14—1 8 20 ,8 3 :7 7.
・的作 用 与 比较
包 立 红
( 哈尔滨市传染 病院 ,50 0 10 3 )
对 乙型肝炎患者进行抗病毒治疗 , 降低 病毒 载量 , 不但可
以降低肝硬化 、 肝癌 的发生率 , 还可 以延缓或阻止慢性乙型肝 炎发展为肝硬化 、 肝功能失代偿和肝癌… 。但 由于 H V 自身 B 的特点 , 即存在不能被抗 病毒药 物抑制和 清除 的 cc N 以 cD A, 及感染者 自身免疫功能差异 的问题 , 决定 了慢 性 乙型肝 炎抗 病毒治疗是一个 长期 的过程 。在现有抗病毒治疗方案中主要 有干扰素与核苷类药 物 , 下面就将这 两大类抗病 毒药物 的特 点对 比一下 , 看看他们各 自又那些长处和短处。 1 干扰素和核苷类药物作用的差别
带 来 困难 。
5 干扰素和核苷 类药物治疗时机与治疗 目标一致 尽管 两类药物存在不少 差异 , 但在什 么时候可 以进行抗 病毒 治疗 ( 病毒 时机 ) 以及 什 么 时候算 达 到治疗 目标 了 抗 , ( 治疗终点 )这 两个方 面是一致 的。 , 5 1 抗病毒时机 . 只有 那些转 氨酶高 于正常值 上限 2—1 0 倍 , 存在 H V—D A大量 复制 证 据 的人 才适 合抗 病 毒治 并 B N 疗。选择这个时机抗病毒 , 因在 于机体免 疫系统对病 毒有 原 积极地反抗 , 免疫 系统被充分调动起来 了, 时候用药将达到 这 更好 的疗效 。

乙肝抗病毒,核苷(酸)类药物怎么选

乙肝抗病毒,核苷(酸)类药物怎么选

79基层医生·互动交流乙肝抗病毒,核苷(酸)类药物怎么选□成都市龙泉驿区第一人民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龙泉医院) 邓如兵在我国,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曾是引发慢性肝病的最常见原因,随着新生儿疫苗接种和母婴阻断等预防措施的广泛应用,我国HBV的患病率呈下降趋势,但目前我国仍有HBV感染者约7000万,其中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约2000万~3000万。

而在我国的肝硬化与肝癌患者中,经乙肝恶化发展来的比例约为30%~45%。

可见,积极治疗乙肝是避免其发展成肝硬化与肝癌的重要途径。

根据《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9年版)》推荐,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 B V -D N A )阳性、丙氨酸转氨酶(ALT)正常的慢性HBV感染患者,如果满足以下条件之一,就应该进行抗病毒治疗:①年龄>30岁,且有乙型肝炎肝硬化或肝细胞癌家族史;②年龄>30岁,无肝硬化或肝癌家族史,但行肝纤维化无创评估或肝组织学检查,存在明显肝脏炎症或纤维化。

现阶段,临床上针对转氨酶持续正常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治疗药物较为有限,主要包括干扰素、核苷(酸)类似物、保肝类药物等。

其中,核苷(酸)类似物在进入身体后,可转化为三磷酸核苷类似物,并与机体天然的脱氧三磷酸核苷竞争性结合到H B V 聚合酶上,以发挥抗病毒作用。

该类药物具有方便、安全的特点,且可以有效降低患者发生肝纤维化和肝硬化的风险。

目前,我国批准使用的此类药物具有强效病毒抑制性及高乙型肝炎E抗原(HBeAg)血清学转换率双特点,如患者在初始治疗时就选择本药,可获得更高HBV-DNA 抑制率和HBeAg血清学转换率,从而缩短用药周期,提高远期疗效。

但据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病例报告数据库数据显示,替比夫定可引起肌肉骨骼系统的损害,主要表现为肌痛、肌酸激酶增高、关节痛、横纹肌溶解。

阿德福韦酯这是一种无环核苷类似物,在细胞激酶的作用下被磷酸化为有活性的阿德福韦二磷酸盐,通过与HBV-DNA聚合酶自然底物脱氧腺苷三磷酸竞争,并整合到病毒DNA后引起DNA链延长终止,来达到抑制HBV-DNA复制的效果,但它不能完全清除体内的乙肝病毒,所以治疗中间不能随意停药。

乙肝抗病毒药物知多少

乙肝抗病毒药物知多少

在治疗乙肝患者时,药物可以抑制病毒的复制,将乙肝病毒(HBV)清除,从而达到控制病情发展的目的。

当前,国际上已知的有效抗HBV药物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干扰素类,另一类是核苷类抗乙肝病毒药物。

这两种药“各有千秋”,前者的药效持续时间长,耐药率低,但副作用更大,需要注射。

后者只需要口服,副作用小,但疗程不固定,耐药性较高。

干扰素类药物干扰素抗病毒无须亲自动手,只需要在细胞外充当“指挥者”就可以杀灭细胞内的HBV。

当干扰素与肝细胞表面的干扰素受体结合之后,就可以把干扰素想要传达的指令传到细胞核中,激活干扰素想要激活的基因,表达出干扰素想要表达的蛋白,再由这些蛋白代替干扰素完成抗病毒的任务。

它们的作用包括:阻断病毒进入宿主细胞;直接降解病毒的mRNA;抑制病毒蛋白的转录;抑制病毒蛋白的组装等。

除此之外,干扰素还有一个神奇的作用,那就是增强人体的免疫力,帮助人体对抗病毒。

干扰素是一种注射剂,一般在一定的疗程内,有30%~50%的患者可以得到有效的治疗,但是如果长期使用,可能会引起脱发、血小板降低、白细胞降低等副作用。

它有两种,一种是普通的干扰素,另一种是聚乙二醇干扰素。

一般干扰素:成人5~10MU次,每周3次或隔日1次,皮下注射或肌内注射,一般疗程为24周;聚乙二醇干扰素:成人:180微克/1.73平方米体表面积,最大用显180微克/周,1次/周,皮下注射,疗程至少48周,但是费用远高于一般干扰素。

使用干扰素需要特别注意,有可能会发生感冒样症状,症状包括发热、头痛、肌痛和乏力,在睡觉之前最好打一针干扰素,或在打针的时候吃一片非甾体类抗炎药物。

如果患有抑郁、焦虑、偏执等精神疾病,就应该去看心理医生。

由于其不良反应较多,所以禁用于妊娠、严重抑郁症、未能控制的癫痫、失代偿性肝硬化等情况,同时包括未戒掉的酗酒、吸毒者。

核苷类抗乙肝病毒药物核苷类抗乙肝病毒药物是一种与DNA合成原料核苷酸相似的分子,但没有核苷酸的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TAF
TAF是依赖RNA的DNA聚合酶抑制剂,是替诺福韦(TFV)的前药。 TAF通过肝摄取转运蛋白以及被动扩散进入肝细胞后,被羧酸酯酶1 (CESl)水解,转换成TFv,而起到抑制病毒复制的作用,由于CESl 在肝脏中是高表达的,所以TAF对抑制乙肝病毒的复制具有一定的 靶向作用1。
1 Murakami E,et a1.Antimicrob Agents Chronicle,2015,59(6):3563—3569.
尿
2014 一线 长期用药的患者应警惕肾功能不全和低磷性骨病的发生
当核苷酸类药物引起肾功能受累时,肾小管对磷的重吸收下降, 尿磷排出增多,骨磷不断释放入血,最终导致骨矿化平衡破坏, 骨密度下降
1. Wong GL,et al.Aliment Pharmacol Ther. 2018 Mar;47(6)730-737.
餐前餐后 餐前餐后
均可
均可
餐前餐后 均可
空腹服用 (餐前或 餐后至少
2h)
进食导致 吸收延缓
Cmax AUC
与食物同 服
生物利用 度可增大
约40%
与食物同 服
随高脂肪 餐给与, 暴露量增
加65%
三、疗效比较
短期治 疗(4852周)
HBeAg阳性
HBV DNA 转阴率
LAM
36-44
LdT
60
ETV
二、药代动力学比较
LAM
LdT
ADV
ETV
TDF
TAF
体内活 拉米夫定 替比夫定 阿德福韦 恩替卡韦 替诺福韦 二磷酸替 性成分 三磷酸盐 三磷酸盐 二磷酸 三磷酸盐 双磷酸盐 诺福韦
达峰时间 (h)
1
1-4
0.58-4 0.5-1.5
1-2
0.48
生物利 用度(%)
80-85
——
59
——
25
——
1 Goncalves J, Laeufle R, Avila C. Increased risk with combination of telbivudine and pegylated-interferon alfa-2a in study CLDT600A2406,compared to uncommon rate with telbivudine monotherapy from the Novartis global database[J]. J Hepatol,2009,50:S329S330. 2 WANG M, DA Y, CAI H, et al. Telbivudine myopathy in a patient withchronic hepatitis B[J]. Inter J Clin Pharm,2012,34(3):422-425. 3 曾俊涛, 陈静, 郭峰. 替比夫定致横纹肌溶解症一例[J]. 海南医学,2010,21(23):133.
透析
既往核苷类似物暴露的患者,推荐TAF
患者eGFR<50 ml/min时,ETV应调整剂量; 肌酐清除率(CrCl)≥15ml/min的成人或青少年(年龄12岁以上或体重至少35kg), 或CrCl<15ml/min 接受透析的患者,使用TAF无需调整剂量。
肌酐清除率<15mL/min或肾脏透析患者不建议服用TAF
周围神经病及肌损伤
2009年起,不断有关于LdT相关周围神经病病例报道,相 关研究提示在LdT单药治疗患者中<1%患者出现周围神经病表 现,而在LdT + pegIFN联合治疗患者中有15.7%患者出现相关 表现1。因此应该避免使用LdT与IFN制剂的联合治疗方案进行抗 HBV治疗。
据Matthew等报道,约0.5%的LdT治疗患者出现肌病2。肌 病患者可表现为肌无力与肌痛等,肌肉活检可有肌炎等表现,换 用ETV等其他NAs,病情可缓解。国内偶有LdT治疗出现横纹肌 溶解病例报道3。
67
ADV
13-21
TDF
76
长期治疗(2到8年)
LAM
——
LdT
56
ETV
94
ADV
55
TDF
98
ALT 复常率
41-72 77 68
48-54 68
58 70 80 77 ——
1 中华医学会肝病分会,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5年更新版)
HBsAg 转阴率
0-1 0.5 2 0 3
—— 1.3 5 —— 13
半衰期 (h)
5-7
14
12
15
10
32
代谢清除
均不是CYP450酶系统的底物,抑制剂或诱导剂,主要通 过肾脏清除。
CYP3A4
LAM
LdT
ADV
ETV
TDF
TAF
用法用量
100mg 1/日
600mg 1/日
10mg 1/日
0.5-1mg 1/日
300mg 1/日
25mg 1/日
食物对口 服吸收 的影响
TAF(25mg)
TDF(300mg)
48周 HBV DNA<29IU/mL
64%
67%
48周 ALT正常
72%
67%
96周 HBV DNA<29IU/mL
73%
75%
另由一于项TA试F验在中药,代4动25力名学HB和eA药g-效e阴学性上的的患优者点随,机分使为得两其组给药剂量远远低 于TDF,因此,同属于核苷酸类的TAF安全性较高,对肾和骨骼的毒
1. European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the Liver.J Hepatol. 2017 Aug;67(2)370-398. 2. Terrault NA,et al.Hepatology. 2018 Apr;67(4)1560-1599. 3. 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5年版).中国肝脏病杂志.2015;7(3):1-18.
临床试验数据显示: LAM:1年耐药率24% 5年耐药率70% LdT : 2年 HBeAg 阳性 25% HBeAg 阴性 11% ADV :5年 HBeAg 阳性 42% HBeAg 阴性 29% ETV: 3年 日本 1.7% 香港 1.2% TDF: 2次Ⅲ期临床试验结果,单药治疗3年,未检测到相关耐药位点突变 TAF: Ⅲ期临床试验,用药3年无耐药发生
2017EASL指南不推荐TDF治疗骨病、肾功能不全患者
2017年EASL1更新:
针对某些特殊人群,优选ETV或TAF,而不是TDF*
1
年龄>60岁
2
骨病
长期使用激素或其他降低骨密度的药物 有脆性骨折史 骨质疏松
eGFR<60 ml/min/1.73m2
3
肾功能改变**
尿白蛋白>30mg或中度蛋白尿 低磷血症(<2.5mg/dl)
LdT 抗病毒活 性优于 LAM
ADV抗病毒效 力相对较低, 且起效慢
ETV、TDF属于 强效的抗病毒药物
四、不良反应比较
核苷类药物 核苷酸类药物
LAM
ADV
LdT
TDF
ETV
TAF
核苷类药物和核苷酸类药物分子结构和分子量大小 不同,因此肾脏对两类药物的清除率也不一样
核苷酸类药物治疗相关肾脏损伤及骨病发生机制
干扰素类药物需要注射给药,不良反应明显,有 诸多绝对和相对的禁忌症。如不适合肝功能失代 偿者。核苷(酸)类药物已成为各国指南推荐的 一线用药。
通过对抗乙肝病毒核苷(酸)类药物疗效,不良 反应,耐药问题的比较,为临床应用时药物选择 提供参考。
一、结构分类
嘧啶类 (L型核苷类)
嘌呤类
拉米夫定
嘌呤类(无环磷酸盐类)
2015 CHINA
2017 EASL
药物推荐
对于已经存在肾脏疾患及其高危风险的CHB患者,应尽可能避免应 用ADV或TDF 对于存在肾损害风险的CHB患者,推荐使用ETV或LdT治疗
需接受治疗的HBsAg阳性透析患者推荐使用ETV或TAF治疗
2018 AASLD
肾功能不全或具有骨病风险的患者推荐使用ETV或TAF治疗
核苷酸类药物治疗相关肾脏损伤及骨病发生机制
活性维生素(Vit D3)
甲状旁腺激素(PTH)
上市 时间
2005
指南
血3
推荐
不良反应
(-)
Vit D3
——
长PT期H用药的患成者纤维应细(警F胞G惕F生肾-2长3功)因能子不-23全和低磷性骨病,特别是 范可尼综合征的发生
近曲小管是核苷酸类药物导致相关肾损伤的早期受累部位
肾小球滤过
肾小管分泌
肌酐清除率(CrCl) 肾小球滤过率(GFR)
基底膜转运蛋白
顶膜转运蛋白
核苷 核苷酸
OAT-1,3:有机阴离子转运蛋白-1,3 MRP-4:多药耐药相关转运蛋白-4
OAT-1,3

X MRP-4 尿
基底外层膜
顶膜
肾近曲小管细胞
肾小管转运蛋白完成一次主动转运需消耗大量ATP,因此线粒体毒性导致的转运 蛋白功能异常可使核苷酸类药物聚集在肾近曲小管1
核苷和核苷酸类药物不良反应总结
药物 LAM
上市 时间
1999
指南 推荐
—— 肌损伤
不良反应
LdT ETV ADV TDF
2007
——
有个案发生肌炎、横纹肌溶解和乳酸酸中毒的报道,本品 与IFN-α 类合用时可致周围神经病,应列为禁忌
2005 2005 2014
一线 严重肝病患者有发生乳酸酸中毒的报告
性较小。 48周 HBV DNA<29IU/mL
TAF(25mg)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