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细胞形态学检验存在问题与临床实践
血细胞形态学检验在临床检验中的临床意义

血细胞形态学检验在临床检验中的临床意义血细胞形态学检验(简称形态学检查)作为临床检验中的重要一环,是通过对血液中的各种成分进行形态学特征的观察与分析,以及相关指标的测定,从而为临床诊断提供重要的依据。
血细胞形态学检验主要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形态学观察与计数、涂片检查、细胞形态学分类等。
它在临床检验中的意义十分突出,具有重要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价值。
本文将从形态学检验的临床意义、检测方法以及结果的解读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1. 评价造血功能血细胞形态学检验可以对造血功能进行评价。
通过观察血液涂片的方式,可以了解骨髓内各种成熟度的细胞比例,以及有无幼稚细胞的存在,从而判断造血功能的正常与否。
对于骨髓疾病以及贫血、白血病等血液病的鉴别诊断有着重要的意义。
2. 辅助疾病诊断血细胞形态学检验可作为临床上某些疾病的辅助诊断手段。
对于贫血类型的鉴别和分类,对于白细胞的形态学变化与某些感染性疾病相关的判断等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3. 指导临床治疗血细胞形态学检验可以为临床治疗提供重要的指导。
对于肿瘤患者的治疗过程中,结合对血细胞形态的观察,可以更加科学地评价治疗效果和预后情况,从而调整治疗方案。
二、血细胞形态学检验的检测方法1. 血涂片检查血涂片是形态学检验的主要方法之一。
其操作步骤主要包括:取适量的血液,经离心后涂布在载玻片上,后用Wright染色或其他染色剂进行染色,最后通过显微镜观察。
通过观察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的数量和形态,以及细胞的大小、形态、核的形态、胞质的颜色等来判断检测对象的健康状况。
2. 血象计数血象计数是通过血细胞自动计数仪对血细胞进行数量和形态的测定。
通过这种方法可以快速准确地得到三类血细胞的数量和比例,提供客观数据支持。
三、结果解读1. 红细胞形态学检验在红细胞形态学检验中,主要观察红细胞的形态是否正常。
正常的红细胞呈圆形或椭圆形,中央凹陷,无尖角、破损和出血。
形态学异常的红细胞可能是贫血、缺铁、维生素B12缺乏、叶酸缺乏等疾病的特征。
血液形态学检验实验课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探讨

血液形态学检验实验课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探讨血液形态学是临床血液检验的重点与难点课程,其中又以实验课为主。
广州医科大学就血液检验形态学实验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并积极探讨优化教学方法,为培养优秀的检验工作者奠定扎实的基础。
关键字:血液检验;形态学教学;教学改革一、存在的问题1.缺乏专业教师目前我国从事形态学诊断工作方面的人才不多,并且由于形态学专业的特殊性,培养一名合格的有经验的血液形态学人才教师往往需要花费数年甚至数十年时间,导致形态学教学师资匮乏问题突出。
目前为了弥补师资力量的不足,部分指导形态学实验教学课程的教师并非长期从事与形态学诊断相关工作。
有些教师并无细胞形态学相关专业知识背景,在实验课过程中往往对学生提出的一些形态学专业问题无法给予十分专业及准确的指导。
2.教学因素(1)硬件设施。
形态学实验教学的主要工具是真实案例图片、骨髓玻片以及血玻片。
图片以及玻片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教学的质量。
目前形态学诊断的发展日新月异,一些很早以前被认为是细胞经典形态的图片已经与当前新理念有所冲突。
许多教学玻片的标本片年代久远,标本质量严重下降,细胞形态几乎难以辨认。
另外受当时诊断条件的影响,某些教学标本的典型形态玻片也存在不同程度的误诊。
(2)教学内容。
以往传统形态学实验教学多采用PPT图文结合方式对各种血细胞的形态特点进行讲授。
由于形态学理论抽象,骨髓及血液涂片染色及质量的差异明显,使得教学PPT上所展示典型细胞形态图片与实际学生镜下所观察形态相差甚远,学生往往不能将两者相结合并抓住细胞典型特征,由于一些涂片颜色差异反而易混淆细胞之间特点。
3.学生因素血液形态学检验知识点繁多,加上细胞形态本身千变万化、错综复杂,很多刚刚接触形态学检验课程的学生往往面对几十种相似的骨髓细胞感到辨认困难,无从下手,学生往往會对自己不能理解的知识消极应对,并对血液形态学学习产生抗拒心理。
二、教学改进1.提高教师专业素质教师应当经常投入临床工作当中,通过临床实践充实知识、提高技能,此外还应当有计划地参加国内一些权威血液病医院举办的学习班及学习相关进修课程,掌握常见血液病的实验室诊断技术,并且及时补充新知识,了解本学科的最新发展动态。
临床血液学检验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临床血液学检验中存在的问题分析近年来,临床血液学的检验在市场经济的催促下有了较快的发展。
这主要表现在对仪器检验结果的精密度改进上,血液学检验的工作人员的管理意识也有相应的提升。
但是,临床血液学检验依然存在一些问题。
论文根据目前临床血液学检验的实际情况,指出了检验中存在的项目归属问题、结果一致性问题、质量控制与校准体系问题、血细胞形态学检验等常见问题,并探讨了相应的对策。
标签:临床;血液学;检验;问题近年来,临床血液学检验有了较快的发展。
检验仪器得到很大的改进,工作人员的管理意识和自我提升意识也得到了很大的提供。
卫生部也对相应的血液检验质控进行了相应评测制度的制定。
但就我国临床血液学检验的总体情况而言,还存在如下一些问题,一直阻碍着我国血液学检验的发展,阻碍着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与发展。
一、临床血液学检验中的项目归属问题目前,临床血液学检验中的项目归属问题主要表现为相同的临床血液学项目在同一医院的不同实验室进行血压学检验所产生的不同的结果。
这之中的主要原因在于不同实验室对于血液学项目检验所采取的方式方法不一,主要是指检验方法、检验仪器、检验试剂的不同,其中也包括检验员检验水平对同一项目检验结果的影响。
另外,各个实验室对临床血液学检验的质量控制与评估的要求不同也会导致血液学检验项目的结果出现差异。
这种项目的归属问题对诊断患者、病情治疗、预后判断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同时,这也影响了医院的就诊质量和社会信誉。
针对这种情况,应当加强对医院检验过程的外部监控,建立健全我国临床血液学检验实验室的管理规章制度。
同时,建议在同一所医院尽量采取统一实验室检验同一项目的方法对临床血液学进行检验,将常规血液学检验项目都应用统一的检验方法,避免因为检验方法和检验设备都影响因素所带来的混乱局面。
二、临床血液学检验中的结果不一致问题上述项目归属问题是在不同实验室进行而产生的差异性结果。
而临床血液学检验的结果不一致是由于在同一实验室采用了不同的检验方法、检验分析仪器、检验试剂所造成的。
血细胞形态学检验存在问题与临床实践.

血细胞形态学检验存在问题与临床实践血细胞形态学检查是血常规检验的主要内容,也是医学检验人员必须掌握的基本功。
近年来,随着血液分析仪的普及,忽视血常规检验中的形态学观察,以致造成漏检、漏诊及误诊的现象常常发生,已引起临床医生、检验人员及患者家属的高度重视。
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血细胞形态学检查是血常规检验的主要内容,也是医学检验人员必须掌握的基本功。
近年来,随着血液分析仪的普及,忽视血常规检验中的形态学观察,以致造成漏检、漏诊及误诊的现象常常发生,已引起临床医生、检验人员及患者家属的高度重视。
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较多,应积极研究对策,确保血细胞形态学检验质量不断提高。
一、专业知识面窄造成漏检与对策血细胞形态学检验涉及到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及其它异常细胞形态学的知识和丰富经验。
临床工作中常由于形态学知识面窄而造成漏检,甚至引发医疗纠纷。
例1,男、8岁,主因经常鼻衄、皮肤紫癜而求诊,甲院查血常规RBC 3.8×1012/L,HBG 105g/L,WBC 4×109/L,PLT84×109/L,按血细胞减少症治疗不见好转而转乙院。
血常规结果与甲院近似,血象中粒细胞胞质中多见Dhle小体,并伴有巨大血小板。
其母血象与患者近似。
结合临床诊为May-Hegglin畸形。
家属认为甲院检验人员工作不认真,要追查其责任,后经耐心解释,家属不再追究。
例2,患者,男,80岁,因发热查血常规,甲院化验报告,RBC 3.5×1012/L,WBC 20.3×109/L,W-SCR 0.26 ,W-LCR 0.74(两分群),未提示形态学异常,PLT 160×109/L。
转乙院W-SCR 0.74 , W-MCR 0.07 ,W-LCR 0.19(三分群)。
查血象多为带空泡的绒毛淋巴细胞,骨髓及血涂片证实为伴绒毛淋巴细胞的脾淋巴瘤,家属拟起诉甲院延误诊断,由于本病非常少见,经解释,家属理解。
血细胞形态学检查的意义问题与对策

边红放
( 河北保定 2 2医院 检验 科 ,河北保 定 0 10 ) 5 700
[ 中图分 类号]T 7 3 H 7 [ 文献标识码] B [ 文章编号] 10 2 7 (0 1 2—0 3 0 0 2— 3 6 2 1 )1 08— 2
有重要 意 义 。 14 白细胞 形态 检查 意义 .
( )手指采血 ,促使血小板 聚集 ,造成血小 1
板减 少 ;
( ) 抽 血 比例 ,血浆 中 出现 微 血块 ,凝 块 可 2 能堵塞 仪器影 响检 测结果 ;
14 1 用以肯定或基本肯定诊 断,如检测 出白血 .. 病细胞 ,可确立 白血病的诊断等。 142 为疾病的鉴别诊断提供依据 ,如 白细胞数 ..
血细 胞形态 学检 查是 临床 工作 中最 常用 的检验
通 过 白细胞数 增高 的程度 判断 感染 的严重 程度 ,急 性 细 菌性炎症 感染 时 白细胞 的增高 更为 明显 。抗感
项 目,是 常规 检查 的核心 。除对初 诊患者 作 为必查 项 目,了解病 人一 般病理 状态 和健 康体 检外 ,对相 关疾 病 的诊断 、鉴 别诊 断 、疗 效观 察和 预后评 估都
髓 纤维 化 )
123 为疟疾 诊 断提供 重要 的依据 ..
1 3 白细胞 形态 检验 内容 . 染 色 后病理 状态 下 ,白细胞 除计 数 、分 类 比值 发生 变化外 ,形 态也 发生 改变 。观察 白细胞 形态 体
切 ;不 能 区分 杆状核 与分 叶核 ,涉及 到识 别 中毒颗
成文 的隐形 规定 :医 技科室 无条 件服从 和服务 于 临
放 射技 术专 业与 临床 相关专 业 问加强 横 向联 系 ,互 办 讲 座 ,加 强放 射技 术与 临床相 关科 室各专 业 问的 相 互 了解 ,同时应该 密切放 射技 术人 员与 临床 医师
临床检验中血细胞形态学检验的必要性分析

临床检验中血细胞形态学检验的必要性分析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临床诊断手段也在不断完善,其中血液检验是常见的临床检验项目之一。
而血细胞形态学检验作为血液检验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分析人体健康状态、疾病诊断和治疗效果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就血细胞形态学检验的必要性进行分析。
血细胞形态学检验是对血液细胞形态结构进行详细观察和分析的一种检测方法,通过直接镜检观察,可以发现异常的血细胞形态及数量分布,对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等的形态、数量和分布进行全面分析。
这些信息直观地反映了人体内在疾病的某些不正常情况,能够帮助医生进行更准确的诊断和治疗。
血细胞形态学检验可以帮助发现血液病、感染性疾病、免疫性疾病、溶血性疾病和恶性疾病等,这些疾病往往通过影响血细胞的形态和数量来表现。
红细胞形态学检验可以发现红细胞形态异常的贫血、白细胞形态学检验可帮助发现白细胞数量异常或白细胞功能异常的疾病,如感染性疾病等。
血细胞形态学检验能够帮助医生进行快速准确的疾病诊断,及时制定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血细胞形态学检验在临床也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血液检查是临床医生了解患者疾病情况的重要手段,而血细胞形态学检验结果可以为临床医生提供非常重要的参考,它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疾病类型和程度,为患者制订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通过对血细胞形态学检验结果的分析可以更全面地评估患者的病情,帮助医生更好地制定治疗方案,并监测治疗效果。
血细胞形态学检验还可以用于疾病的预后评估和监测。
一些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疾病状态可能会发生变化,血细胞形态学检验可以作为评估疾病预后和监测治疗效果的重要手段。
通过连续对患者进行血细胞形态学检验,可以及时发现治疗效果不佳或者出现复发的情况,帮助医生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血细胞形态学检验在临床检验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它不仅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病情,指导治疗方案的制定和调整,还可以评估疾病的预后和监测治疗效果,对于患者的健康至关重要。
血细胞形态学检验在临床检验中的临床意义

血细胞形态学检验在临床检验中的临床意义
血细胞形态学检验是临床检验中一种非常重要的检查方法,它可以通过评估患者的血
液中不同类型的细胞数量和形态,为医生提供重要的诊断和治疗指导。
本文将详细探讨血
细胞形态学检验在临床中的临床意义。
一、红细胞形态学检验
红细胞形态学检验主要是通过观察红细胞的形态、大小、颜色、量等方面的变化,评
估患者贫血的类型和程度。
红细胞形态学检验对于诊断急性或慢性贫血、骨髓异常综合征、地中海贫血、铁缺乏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等贫血疾病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
例如,红细胞形态学检验可以通过观察红细胞的大小和形状,判断患者是否患有巨幼
红细胞贫血,这是由于维生素B12和叶酸缺乏引起的一种严重的贫血疾病。
同样,红细胞
形态学检验也可以检测患者是否存在铁缺乏性贫血,这是由于体内铁元素不足导致的贫血
疾病。
白细胞形态学检验主要通过观察白细胞的数量、大小、形态和变异性等方面的变化,
帮助医生对患者的感染、肿瘤等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
例如,在病毒感染中,白细胞形态学检验可以发现患者血液中嗜中性粒细胞减少,淋
巴细胞和单核细胞增多。
同样,白细胞形态学检验也可以用于检测白血病、恶性淋巴瘤等
血液系统肿瘤的存在。
此外,白细胞形态学检验还可以评估激素治疗的疗效。
例如,在血小板减少症中,血小板形态学检验可以检测到患者循环中过小、过大、易
碎或不规则形状的血小板。
同样,血小板形态学检验也可以用于检测患者是否存在血栓性
疾病和贫血性紫癜等疾病。
四、小结。
血液细胞形态学误诊与漏诊分析_0

血液细胞形态学误诊与漏诊分析摘要目的探讨血液细胞形态学检查出现误诊与漏诊的原因,为降低其误诊率和漏诊率提供对策。
方法83例行血液细胞形态学检查患者,观察分析其检查结果,并归纳血液细胞形态学发生误诊、漏诊的原因,同时探究其解决措施。
结果再生障碍性贫血、巨幼红细胞性贫血检测准确率均高于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血液分析仪诊断于血液细胞形态学检查中有一定使用价值,但存在误诊和漏诊现象,需联合病理学检查和显微镜检查等以降低误诊率和漏诊率。
关键词血液细胞形态学;误诊;漏诊近几年来,随着血液细胞分析仪越来越广泛的临床应用,其检验科工作、经济效益也有明显提升,从而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医护人员检验工作方面的压力。
然而,在各种因素影响的情况下,临床中误诊和漏诊现象屡屡发生,很容易使患者错过治疗疾病的最佳时机,影响患者的预后[1]。
本文选取2014年1月~2015年2月到本院进行血液细胞形态学检查的83例患者作为本组研究对象,并通过分析其检查结果,探讨血液细胞形态学出现误诊、漏诊现象的原因,并提出解决措施,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1月~2015年2月本院收治的接受血液细胞形态学检查的83例患者作为本次试验对象,其中男42例,女41例,年龄11~68岁,平均年龄(39.85±6.91)岁;再生障碍性贫血35例,巨幼红细胞性贫血28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20例,83例患者均对本次研究表示知情同意。
1. 2 仪器与方法应用Sysmex K-4500血液分析仪与其配套试剂,且在操作时严格遵循仪器说明书。
完成检验后,抽取任意2张血细胞形态进行标本检测,采取瑞氏染色,同时使用显微镜监测其血细胞形态。
1. 3 诊断标准符合以下条件判定为全血细胞减少:经2次及以上检查白细胞计数70%;血片镜检结果证实,患者的成熟淋巴细胞比率的升高较为明显,且再生障碍性贫血检测准确率为71.4%(25/35)。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检验】血细胞形态学检验存在问题与临床实践
2014-10-06
血细胞形态学检查是血常规检验的主要内容,也是医学检验人员必须掌握的基本功。
近年来,随着血液分析仪的普及,忽视血常规检验中的形态学观察,以致造成漏检、漏诊及误诊的现象常常发生,已引起临床医生、检验人员及患者家属的高度重视。
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较多,应积极研究对策,确保血细胞形态学检验质量不断提高。
一、专业知识面窄造成漏检与对策
血细胞形态学检验涉及到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及其它异常细胞形态学的知识和丰富经验。
临床工作中常由于形态学知识面窄而造成漏检,甚至引发医疗纠纷。
例1,男、8岁,主因经常鼻衄、皮肤紫癜而求诊,甲院查血常规RBC 3.8×10^12/L,HBG 105g/L,WBC 4×10^9/L,PLT 84×10^9/L,按血细胞减少症治疗不见好转而转乙院。
血常规结果与甲院近似,血象中粒细胞胞质中多见Dhle小体,并伴有巨大血小板。
其母血象与患者近似。
结合临床诊为May-Hegglin畸形。
家属认为甲院检验人员工作不认真,要追查其责任,后经耐心解释,家属不再追究。
例2,患者,男,80岁,因发热查血常规,甲院化验报告,RBC 3.5×10^12/L,WBC 20.3×10^9/L,W-SCR 0.26 ,W-LCR 0.74(两分群),未提示形态学异常,
PLT 160×10^9/L。
转乙院W-SCR 0.74 , W-MCR 0.07 ,W-LCR 0.19(三分群)。
查血象多为带空泡的绒毛淋巴细胞,骨髓及血涂片证实为伴绒毛淋巴细胞的脾淋巴瘤,家属拟起诉甲院延误诊断,由于本病非常少见,经解释,家属理解。
对策:①普及血细胞形态学知识,不断提高检验人员业务水平。
②从事血细胞形态学的检验人员上岗前应接受正规培训。
③建立形态学检验人员评价认可制度。
④加强血细胞形态学室间质评工作,对多次不达标实验室应提出警告。
二、染色技术不正规发生漏诊与对策
有些基层实验室使用快速染色法,这种染色法操作迅速,但不适合鉴别细胞结构。
例3,女,4岁,主因皮肤出现小脓泡、肝、脾肿大而求诊。
甲院查血常规RBC 3.1×10^12/L,HBG 93g/L,WBC 3.8×10^9/L,血涂片快速染色后白细胞分类为N 0.63,L 0.36,M 0.01,未报形态学异常。
转到乙院后查血象,中性粒细胞胞质中有粗大紫灰色颗粒,淋巴细胞胞质中可见到1~2个粗大紫红色颗粒。
结合临床特点诊断为Chediak-Higashi综合征。
患者家属对早日确诊非常满意。
对策:①提倡使用国际血液学标准化委员会推荐的Romanowsky染色法,也可使用Wright、Giemsa或Wright-Giemsa混合染色法。
②严格按标准化程序进行染色。
③采用快速染色法的单位应定期更换分染试剂,以免影响染色质量。
三、仪器法引发的医疗纠纷与对策
随着血液分析仪的普及,忽视血常规检验中的形态学观察,从而造成漏检、漏诊及误诊等现象,以至引发医患之间的矛盾,已引起临床医生、检验人员、患者及其家属的普遍关注。
1、异常结果提示未引起重视
例4,患者,女,40岁,因干咳而住甲院,血常规检查提示WBC 11×10^9/L,三分群血细胞分析仪MCR 0.19,异常提示F2,未查血片。
后患者转外院住院,多次查血常规,嗜酸粒细胞高,确诊为支气管哮喘。
先后支付医疗费用较多,认为甲院延误了诊断,要求赔偿。
例5,患者,女,38岁,脑外科术前查血常规,血液分析仪RBC 4.25×1012/L,PLT 58×109/L 。
异常提示为PLT直方图DW,医生不给做手术,转内科进一步
检查。
再次以手工法计数RBC 3.85×1012/L,PLT 114×109/L,血片内有巨大血小板,又转去手术。
患者家属认为延误了治疗过程,应处理当事人。
2、有报警信号不会利用
例6,患者,女,15岁,因贫血和白细胞高从甲院转来乙院,家属带来甲院血
常规化验单上有WL报警信号,通过复查血涂片,白细胞增高是由于出现大量有核红细胞,经校正为患者发出准确报告。
家属向甲院领导反映了上述情况,要求追究当事人的责任。
例7,患者,女,28岁,因贫血在某院门诊查血常规,RBC 1.98×10^12/L,HBG 90g/L,HCT 0.24,RBC、HCT及MCV、MCH、MCHC均提示RU,未进一步复查就发出了化验报告。
医生拿到化验单后,认为HGB与RBC、HCT等结果
不一致,要求重新查血常规。
血标本经加温30分钟后上机,RBC、HGB、HCT等参数均显示轻度贫血。
避免了一次医患纠纷。
3、血常规不做镜检
传统的血常规检查都要求血涂片染色后镜检,随着血液分析仪的使用及工作量不断增加,有的实验室仅凭仪器分类就发出报告,从而造成漏诊或误诊。
例8,患者,女,20岁,阴道不规则出血查血常规,RBC 1.30×10^12/L,HBG 105g/L,WBC 2.4×10^9/L,W-LCR 0.72,W-SCR 0.28(两分群) 。
数天后再次查血象,镜检中性粒细胞0.08,淋巴细胞0.38,幼稚细胞0.54。
骨髓象报告AML-M3。
患者家属质问检验人员,为什么不早给做镜检?后因领导承担责任,家属未再追究。
例9,患者,男,30岁,因发热、血便在当地医院查血常规,RBC 1.31×10^12/L,WBC 5.2×10^9/L,PLT 66×10^9/L,转上级医院后查血常规,RBC 1.65×10^12/L,WBC 6.2×10^9/L,NE 0.646,LY 0.335,MO 0.005,EO 0.005,BA 0.005(五分类),DF1、DF2均提示大细胞图形,两院都未报告镜检结果。
送骨髓和血涂片后,髓象和血象可见多数被吞噬和散在真菌,培养证实为马尔尼菲菌感染。
对策:①上岗前应经过岗位培训,检验人员能分析直方图和散点图的变化规律。
②上机者应掌握异常报警的含义。
③手册中应明确规定白细胞分类过筛后不能发出报告的标本,要进行染色镜检。
④加强与临床的联系,对可疑标本要与临床协作,早日提供形态学信息。
四、判断能力导致误诊与对策
血细胞形态学的改变可见于恶性疾病,也可见于良性疾病,仔细辨认细胞形态学特点并做出正确判断非常重要。
临床上,常由于不能对血细胞准确辨认而造成误诊,引发医疗纠纷的例子时有发生。
例10,患者,女,36岁,主因淋巴结、肝、脾肿大入甲院,RBC 3.5×10^12/L,HBG 98g/L,WBC 3.8×10^9/L,N 0. 42,L 0. 53,M 0.05,血片尾部可见不典型单核细胞,PLT 80×10^9/L。
骨髓象异形组织细胞多见,实验室考虑有恶性组织细胞病的可能,送外院会诊也提示恶组病,临床按恶性组织细胞病治疗有改善,半年后患者在乙院检查布氏杆菌试验阳性,家属认为医院误诊,要求赔偿,经专家鉴定为反应性组织细胞增多症。
综合上述各例,说明血细胞形态学检查存在许多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影响着检验质量,给临床诊断治疗工作带来不良影响,应予以高度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