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周血细胞形态报告单
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查报告及危急值设定的建议

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查报告及危急值设定的建议王霄霞【摘要】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查是筛查血液病等疾病的第一窗口,准确、合理、及时地报告结果,能使患者得到及时诊治,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目前,国内外尚无较为详细的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报告范本,且检验人员辨认外周血细胞的能力参差不齐,故各级医院较普遍存在着结果报告方式多样、不规范现象,由此导致的漏诊、误诊现象也较为普遍.该文结合相关建议、专家共识及个人体会,介绍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查报告及危急值设定供大家参考,以提高报告质量,更好地服务于临床与患者.【期刊名称】《临床检验杂志》【年(卷),期】2018(036)012【总页数】5页(P881-885)【关键词】血常规;血细胞形态;结果报告;危急值【作者】王霄霞【作者单位】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医学检验中心,浙江温州325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46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查结果包括细胞分类、血细胞形态特点、初步意见和/或建议等,这种全面的报告主要借助外周血细胞检验诊断的图文报告,报告方式具体可以参照我国专家在2016年《造血与淋巴组织肿瘤检验诊断报告模式专家共识》中提出的外周血细胞检验诊断报告模板[1]。
但这种报告方式尚未普及,临床上更多的是将血细胞形态学检查结果的一些简要特点整合在血常规检查中,且普遍缺乏初步意见等内容。
此外,目前国内外尚无较为详细的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查报告范本,而且每位检验人员辨认血细胞的能力参差不齐,故各级医院较普遍存在着结果报告方式多样、不规范现象。
为此,2015年国际血液学标准化委员会(international council for standardization in haematology,ICSH)对外周血细胞形态特征的命名和分级提出了规范化的建议(以下简称2015ICSH建议)[2],它具有广泛认同性和权威性。
本文根据国际上的建议、国内专家的共识等[1-3],结合本人临床经验谈谈该如何准确、合理、及时地报告外周血细胞检查结果,主要介绍细胞分类及形态、细胞形态学危急值的报告。
外周血细胞形态改变及意义

(4)棘形红细胞
细胞外周为不规则棘刺状,棘刺长度 和形状不一。见于β-脂蛋白缺乏症, 也见于酒精性肝病、脂质代谢紊乱及 脾切除术后。
(5)齿状红细胞
为等间距而规则的短刺状突起,常有 盘形锯齿状、球形锯齿状及刺状几乎 完全消失三种状态。
见于尿毒症、丙酮酸激酶缺乏症、红 细胞内低钾、胃癌与消化性溃疡出血 等。
特殊的卡玻氏环形态有下列几种。
(2) Cabot环
双卡玻氏环:多为大环套小环,也可 有双8字形环。
三环:环状体绕成3个环。 异形环:为多种形状不一的环状体。 多层环:有的为多层次的环中套环,
也有为多层次的环状体伴有H-J小体。
(2) Cabot环
常见形态的卡玻氏环主要见于巨幼红 细胞性贫血和溶血性贫血。
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男女两 性均可患病,但以男性多见。
3、Alder-Reilly颗粒畸形
中性粒细胞胞浆内含粗大紫褐色颗粒, 颗粒多,大小不等,形态不一,且比 中毒性颗粒粗,常掩盖细胞核。
嗜酸性粒细胞为暗紫色大颗粒。 淋巴细胞可见深紫色颗粒。 嗜碱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也可见异常
颗粒。
是一种先天性溶酶体异常症,属常染 色体隐性遗传疾病。
CHS形态学特征
大部分中性粒细胞含有异常颗粒,颗 粒大小不一,直径2~5µm ,圆形,椭 圆形或不规则形,灰褐色或灰紫色, 每个中性粒细胞有异常颗粒为1~15个 不等。
CHS形态学特征
淋巴细胞绝大多数含1个巨大嗜天青颗 粒,直径1 ~ 3µm,多为圆形或椭圆形, 呈紫红色,偶见2个巨大颗粒者。
特殊形态的卡玻氏环多见于恶性血液 病,如红血病和红白血病。
(3) 点彩红细胞:
红细胞内有多数蓝黑色颗粒。 巨幼细胞性贫血,骨髓纤维化及铅中
协和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报告

协和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报告血液学及血细胞形态学临床应用,是临床血液病诊断与治疗及临床医学检验学的基础工作。
血细胞形态学适用于临床血液病诊断快速简捷的要求。
近年来由于血细胞学及超微结构、免疫学、细胞遗传学、融合基因、造血干细胞及其细胞因子、骨髓造血微环境、基质细胞、树突状细胞、淋巴系细胞发生及其疾病表现,细胞增殖动力学与细胞凋亡以及骨髓组织病理学应用,推动了血液的临床与实验室的新知识迅猛发展。
当前血液病不能单凭临床与形态学作出诊断,必须以临床和血细胞形态学为基础,将免疫学、细胞遗传学及分子生物学新知识、新技术应用到血液学中,构成现代临床血液学与分子生物学诊断技术,弥补形态学的经验性与主观性带来负面缺陷,才能提高血液病的诊断与治疗水平。
染料受相应物质吸附而附着于物质表面:固着作用,即染色粒子进入细胞内起化学反应(染料透过细胞膜的学说很多,尚无定论),与相应的物质形成溶解度很低的盐固着于细胞内而显色。
染色剂皆有选择作用,其染色不是将细胞全部一齐着色,而只是将其中一部分染色,多余的被冲洗掉。
目前多以吸附学说(电力吸附、机械吸附、化学吸附)来解释。
一般染色方法由两种染色剂(酸性、碱性)组成,通常细胞核及浆碱性粒体为碱性,细胞浆为酸性。
酸性染料可和带正电荷的(碱性)物质结合,这种物质称嗜酸性物质,对酸性染料具有亲和力,因此嗜酸性粒细胞之颗粒本身为碱性物质;碱性染料可和带负电荷的(酸性)物质相结合,这种物质称嗜碱性物质,对碱性染色粒具有亲和力,因此嗜碱性粒细胞之颗粒本身为酸性物质。
另一种蛋白质在pH6。
4呈等电状态,本身所含的正/负电荷相等,因此,既能和酸性染料又能和碱性染料结合,这种物质称中性物质,如中性粒细胞之颗粒。
一般用pH6.4PBS来稀释染液,使每次染色都在同一pH中进行,让细胞在恒定条件下着色,使染色效果趋于一致。
外周血红细胞形态特点

外周血红细胞形态特点外周血红细胞形态特点是指人体血液中的红细胞在显微镜下的形态、大小、颜色等方面的特征。
正常情况下,外周血红细胞形态应该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和稳定性,但在某些疾病或病理状态下,红细胞形态会发生改变。
一、正常外周血红细胞形态特点正常情况下,外周血红细胞呈圆盘状或椭圆形,直径约为7.5-8.5μm,厚度约为2μm左右。
其表面光滑平整,无核、无线粒体、无内脏器官等结构。
在偏振光显微镜下观察,其呈现出明亮的双折射现象。
同时,在Giemsa染色后可见其呈现出淡紫色。
二、异常的外周血红细胞形态特点1. 红细胞性贫血:此种贫血类型是由于缺乏铁元素所致。
患者的红细胞数量减少、大小不规则且较小,并且表面不平整,有许多凸起和凹陷,甚至呈现出锯齿状。
这些红细胞的寿命较短,容易被破坏。
2. 非球形红细胞增多症:此种情况下,红细胞的形态变得不规则、大小不一,并且表面粗糙、有许多棘突。
这种情况通常是由于遗传因素或者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所致。
3. 圆锥形红细胞:此种情况下,红细胞呈现出圆锥形或者尖头形。
这种异常通常是由于遗传因素所致。
4. 球形红细胞增多症:此种情况下,红细胞的数量正常,但是大小不规则、呈现出球形,并且表面光滑平整。
这种异常通常是由于遗传因素或者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所致。
5. 溶血性贫血:此种贫血类型是由于某些原因导致红细胞被过早地破坏所致。
在这种情况下,外周血中的红细胞数量减少,同时红细胞形态也发生了改变。
这些红细胞通常呈现出充血、缩小、变形等异常现象。
总的来说,外周血红细胞形态特点对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
因此,医生在进行疾病诊断时需要仔细观察患者的外周血红细胞形态特点,并结合其他检查结果进行分析和判断。
同时,患者也应该注意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避免影响红细胞形态的因素,以保持身体健康。
外周血五种白细胞形态特征

细胞类型
大小(um)
中性杆状核粒细 胞
10-15
中性分叶核粒细 胞同上 Nhomakorabea嗜酸性粒细胞 11-16
嗜碱性粒细胞 10-12
淋巴细胞
6-15
单核细胞
10-20
外形
细胞核
核形
染色质
着色
细胞质 颗粒
圆形
弯曲呈腊肠样, 两端钝圆
深紫红色 粗 糙
淡橘红色
量多,细小,均匀布满胞质
同上
分为2-5叶,以3 叶为多
同上
同上
同上
同上
分为2叶,呈眼镜 样
同上
同上
量多粗大,颗粒排列整齐,圆 而均匀,充满胞质,鲜橘色
同上
因颗粒遮盖核结 构不清,分叶不
粗而不均匀
同上
量少,大小和分布不均匀,常 覆盖核上,蓝黑色
圆形或椭圆 圆形或椭圆形着
形
边
深紫红色 粗 块状
小淋巴细胞一般无颗粒,大淋 透明淡蓝色 巴细胞可有少量、不均匀、深
紫红色颗粒
圆形或不规 不规则形,肾
则形
形,马蹄形,或
淡紫红色,细 致疏松呈网状
淡灰蓝色
量多细小,灰尘样紫红色颗粒 弥散分布于细胞质中
外周血正常白细胞形态

为毒性指数。
毒性指数愈大,感染、中毒情况愈严重。
(3) 空泡(vacuole) :中性粒细胞胞浆内出现一个或数个空泡,也可在核上出现。
一般认为空泡是细胞受损发生脂肪变性的结果。
常见于严重感染,如败血症时。
(4) 杜勒小体(D0hle body) :中性粒细胞胞浆因毒性变化而保留的局部嗜碱性区域,呈圆形、梨形或云雾状,染天蓝色或灰蓝色,直径1 ~2 μm ,与正常染色区域界限模糊,是胞浆局部不成熟即核浆发育不平衡的表现。
常见于严重感染,如肺炎、麻疹、败血症和烧伤等。
D0hle 小体也可在单核细胞中出现。
(5) 细胞(degeneration )和核变性(degeneration of nucleus) :退行性变是细胞发生胞体肿大、结构模糊、边缘不清晰、核固缩、核肿胀和核溶解(染色质模糊、疏松)等现象,常见于衰老和病变细胞。
核变性是细胞核发生核固缩、核溶解及核碎裂现象。
核固缩即细胞核固缩为均匀深紫色的块状;核溶解即细胞核膨胀、着色浅淡和核轮廓不清;核碎裂即细胞核碎成若干小块,当体外实验或治疗药物诱发细胞凋亡(apoptosis )时易出现核碎裂的凋亡小体(apotpotic body )。
2 .中性粒细胞的核象变化(nuclear shift )中性粒细胞的核形反映了它的发育阶段。
正常情况下,外周血中的中性粒细胞具有分叶核的占绝大多数,常分2 ~5 叶,杆状多,常为5 ~9 叶,甚至10 叶以上,各叶大小差别很大,核染色质疏松,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和应用抗代谢药物治疗后,在一些恶性血液病中偶尔可见。
(2 )巨杆状核中性粒细胞和过分叶核中性粒细胞:前者胞体可大至30 μm,核染色质略细致,着色变浅,胞核呈肥大杆状或特长带状。
后者核分叶超过5叶。
这两种细胞易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和恶性贫血,也可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MDS)和白血病血象中出现。
(3 )Pelger-Huet 畸形:成熟中性粒细胞核分叶能力减退,核常呈杆状、肾形、眼镜形、哑铃形或少分叶(两大叶),但染色质致密、深染,聚集成小块或条索状,其间有空白间隙。
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验

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验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验是一种常用的临床检验方法,用于评估血液中各类血细胞的数量、形态和功能状态。
它是通过显微镜观察和分析血液涂片中的血细胞形态特征,从而提供有关疾病诊断、病情评估和治疗监测的重要信息。
在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验中,主要包括对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形态特征进行观察和分析。
首先,红细胞的形态特征主要包括大小、形状和颜色。
正常情况下,红细胞应呈现出均匀的大小和形状,颜色应为淡红色。
若红细胞形态异常,如出现大小不一、形状不规则、颜色异常等情况,可能提示存在贫血、溶血、骨髓异常等疾病。
其次,白细胞的形态特征主要包括细胞形态、细胞核形态和细胞核染色质分布。
正常情况下,白细胞的形态应呈现出规则、对称的形状,细胞核形态应符合相应的类型特征,细胞核染色质分布应均匀。
若白细胞形态异常,如细胞形状不规则、细胞核形态不正常、细胞核染色质分布不均匀等情况,可能提示存在感染、白血病、免疫系统异常等疾病。
最后,血小板的形态特征主要包括大小、形状和数量。
正常情况下,血小板应呈现出均匀的大小和形状,数量应在正常范围内。
若血小板形态异常,如大小不一、形状不规则,或者数量异常增多或减少,可能提示存在出血、血液病等疾病。
通过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验,可以帮助医生对许多疾病进行诊断和病情评估。
例如,对于贫血患者,可以观察红细胞形态是否异常,从而确定贫血的原因是缺铁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还是溶血性贫血。
对于白血病患者,可以观察白细胞形态是否异常,帮助确定白血病的类型和分期。
对于感染性疾病,可以观察白细胞形态和数量是否异常,帮助判断感染的病原体和感染的程度。
对于血小板减少症患者,可以观察血小板形态和数量是否异常,帮助判断凝血功能是否受损。
需要注意的是,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验虽然能够提供许多重要的信息,但它并不能作为独立的诊断手段,通常需要结合其他临床检查和病史来综合分析和判断。
此外,由于血液涂片的制备和染色的过程可能存在一定的操作误差,因此在进行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验时,临床医生和实验室技术人员需要严格遵守操作规范,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外周血报告模板

外周血报告模板外周血(Peripheral Blood, PB)检查是临床常用的检查方法之一,可用于测定人体血液内的各种参数,为医生诊断疾病提供参考依据。
此处提供一个外周血报告模板,希望对医学人员的实际工作有所帮助。
方法采用乙醇固定染色法检测血液中的细胞形态学,使用自动血细胞计数仪检测血液中的细胞计数和分类。
结果参数单位检测结果参考范围白细胞计数10^9/L 4.0 ~ 10.0红细胞计数10^12/L 4.0 ~ 5.5血红蛋白浓度g/L 120 ~ 160红细胞压积% 37.0 ~ 47.0平均红细胞体积fL 82 ~ 100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pg 27 ~ 32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g/L 320 ~ 360血小板计数10^9/L 100 ~ 300中性粒细胞计数10^9/L 1.5 ~ 6.0淋巴细胞计数10^9/L 1.0 ~ 4.0单核细胞计数10^9/L 0.2 ~ 1.0嗜酸性粒细胞计数10^9/L 0.02 ~ 0.5嗜碱性粒细胞计数10^9/L 0.01 ~ 0.1结论本次外周血检查结果表明:•白细胞计数正常。
•红细胞计数正常。
•血红蛋白浓度正常。
•红细胞压积正常。
•平均红细胞体积正常。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正常。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正常。
•血小板计数正常。
•中性粒细胞计数正常。
•淋巴细胞计数正常。
•单核细胞计数正常。
•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正常。
•嗜碱性粒细胞计数正常。
注意事项1.临床医生在血常规检查之前,应询问患者有无患血液疾病或服用药物、患病期间有无英文记录;询问过敏情况,选择合适的试管和抗凝剂;2.各项指标需要与正常参考值进行比较,以判断是否超标或者低于正常范围;3.作为医学人员,在解读检查结果时,要考虑到患者的个体差异、年龄、性别等因素的影响,结合病史及其他检查结果进行病情的诊断及治疗决策。
结语以上是对外周血报告的简单解读,为医生提供一份模板,希望能够对医学人员的临床工作提供一些帮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周血细胞形态报告单
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是临床血液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对外周血细胞形态的
观察和分析,可以为临床医生提供重要的诊断和治疗依据。
下面将对外周血细胞形态报告单进行详细解读,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查结果。
1. 白细胞计数(WBC),正常范围为4.0-10.0×10^9/L,本次检查结果为6.5×10^9/L,属于正常范围内。
2. 红细胞计数(RBC),正常范围为
3.5-5.5×10^12/L,本次检查结果为
4.2×10^12/L,属于正常范围内。
3. 血红蛋白(Hb),正常范围为115-150 g/L,本次检查结果为130 g/L,属于
正常范围内。
4. 血小板计数(PLT),正常范围为100-300×10^9/L,本次检查结果为180×10^9/L,属于正常范围内。
二、外周血细胞形态学观察。
1. 白细胞形态,各种类型的白细胞比例正常,未见异常细胞。
2. 红细胞形态,红细胞大小、形态均匀,未见异常红细胞。
3. 血小板形态,血小板分布均匀,未见异常血小板。
三、结论。
根据本次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查结果,白细胞、红细胞和血小板计数均在正常
范围内,各种类型的细胞形态均匀,未见异常细胞,提示患者外周血细胞形态正常,无明显异常。
四、临床意义及建议。
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查是临床血液学中常规的检查项目之一,通过对外周血细
胞形态的观察和分析,可以为临床医生提供重要的诊断和治疗依据。
本次患者的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查结果正常,提示患者目前没有明显的血液系统疾病,建议定期复查以了解血液状况的变化。
五、注意事项。
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查结果需结合临床症状和其他相关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以获取全面的诊断信息。
在进行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查时,需严格按照规范操作,避免因外界干扰或人为操作不当导致结果的误差。
六、结语。
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查是临床血液学中的重要内容,通过对外周血细胞形态的
观察和分析,可以为临床医生提供重要的诊断和治疗依据。
希望本次的外周血细胞形态报告单解读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也希望大家在日常工作中能够重视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查的重要性,确保检查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以上就是本次外周血细胞形态报告单的详细解读,谢谢大家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