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宋词鉴赏(26-30首)

合集下载

经典唐诗宋词精选100首赏析

经典唐诗宋词精选100首赏析

经典唐诗宋词精选100首赏析唐诗宋词是中国文学中的经典,它们以其深邃、含蓄的意境、优美的诗歌语言,影响着世代文化的传承。

百花齐放的唐代,有很多杰出的诗人,他们创作的诗歌让人们感受到生命的精神和情感的魔力。

而宋代的词则更加注重曲调的优美和曲式的华丽,让人们在其中感受到无尽的意境和感动。

下面就是本人精选的唐诗宋词100首及其赏析,让我们一起欣赏:【唐诗】1.《将进酒》--李白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这首诗在文学史上有着极高的地位,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李白以写饮酒来发表自己的个人独立精神,传达了“出门如此,亦何足挂心”的态度。

文章笔力雄健,雄浑有力,豪气干云,充满了对生命的欣赏和追求。

2.《登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此诗描绘了山川壮丽景致,表达了诗人的境遇和境况。

杜甫以“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开篇,抒发自己的苦痛之情,表达了人生的颠沛流离。

同时,此诗也表达了诗人对山水、对大自然的赞美和对生命的追求。

3.《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杜甫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曲未成,笔下诗先谗。

杞梓悲黄鹤,湘灵病白翎。

谁知青山外,天寒有人行。

诗中所赞美的是一位异乡游士的归来。

琅琊王昌龄被贬为远方,但他在那里仍然热爱祖国,忠于尽职的责任。

杜甫以诗歌的方式,传递了对王昌龄的敬仰和对他远行的祝福。

同时也表达了“天寒有人行”这句话,在诗中的意义,展现了对那些勇敢追求理想和幸福的人们的赞美和敬仰。

4.《夜泊牛渚怀古》--杨万里牛渚西江夜,青天无人月。

喜看稻菽当窗长,思飞散鸟急如射。

这首诗以渔舟泊在牛渚上,沐浴在秋月的晚风之中,描写了极其美丽的田园风光,唯美、清新,时而又让人倍感怀古思今。

经典唐诗宋词精选100首赏析

经典唐诗宋词精选100首赏析

经典唐诗宋词精选100首赏析经典唐诗宋词精选100首赏析唐诗宋词是中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其中涵盖了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涵,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在这之中,有很多经典唐诗宋词不仅成为了文学的经典之作,而且成为了人们生活中的精神寄托。

本文将为您精选100首经典唐诗宋词,希望通过这些诗词欣赏,能够带给您一些灵感和启发。

唐诗1.《登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赏析:杜甫的这首《登高》写的是他登高观景的情景,写到的是大自然的雄浑和神秘,此诗句势恢宏,气势如虹,融入了杜甫的宏大思想,心潮澎湃。

2.《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赏析:杜甫的这首《春望》描绘了一个飘摇不定的时代背景和人们的疾苦,此诗语境苍凉,悲壮感人,引起人们对战火带来的苦难的深思,在表达疾苦和悲愤的同时,满怀温情与鼓舞向前的力量。

3.《静夜思》--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赏析:李白的这首《静夜思》是一首流传最广的古诗之一,诗三句短小,词句优美,发人深思,其写述了对乡愁的怀念,对故园的思念,充满深情,引人咀嚼。

4.《将进酒》--李白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赏析:李白的《将进酒》句句富有激情,充满豪情,用词豪放,气势磅礴,让人眼前一亮,精神为之振奋。

此诗是李白的代表作之一,属于辞格豪放体,表现了他豁达奔放的胸怀和对人生的豁达态度。

5.《送元二使安西》--王之涣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赏析:王之涣的这首《送元二使安西》表达了离别之情,在诗写内容上深入触及了人生的忧艰和主人公的意志力,同时顺应变幻空气,揭示一个人自觉的非常态,内容妙趣横生,深刻人心。

经典唐诗宋词精选100首赏析

经典唐诗宋词精选100首赏析

经典唐诗宋词精选100首赏析1. 登鹳雀楼白居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2. 滕王阁序王勃豈曰無衣,與子同裳。

王斯,上好禮3. 静夜思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4. 江楼夜泊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楼思远愁渐緩。

潮平海闊知何處,看牧云沙暮沉沉。

5. 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盪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朝朝耿尔乐,暮暮长松韵。

6. 雨霖铃柳宗元寒蟬淒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

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

執手相看泪眼,竟無語凝噎。

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

7. 清明杜牧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8. 凉州词王之涣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

醉卧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9. 长恨歌白居易漢皇重色思傾國,御宇多年求不得。

楊家有女初長成,養在深閨人未識。

天生麗質難自棄,一朝選在君王側。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

春寒賜浴華清池,溫泉水滑洗凝脂。

侍兒扶起嬌無力,始是新承恩澤時。

雲鬢花顏金步搖,芙蓉帳暖度春宵。

春宵苦短日高起,從此君王不早朝。

10. 雲想衣裳花想容李清照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

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瑤臺月下逢。

11. 西江月辛弃疾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惟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12. 登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3. 卜算子·咏梅毛泽东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14. 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15.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之涣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唐诗宋词鉴赏(完整电子版)

唐诗宋词鉴赏(完整电子版)

唐诗宋词鉴赏第一部分《唐诗鉴赏部分》1、感遇十二首之一五言古诗张九龄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注解】:1.葳(wei1)蕤(rui2):草木枝叶茂盛下垂下的样子。

2.自尔:自然。

3.“闻风”句:闻到了风吹送过来兰桂的香气,而生爱慕之心。

【赏析】:此诗系张九龄遭谗贬谪后所作《感遇》十二首之冠首。

诗借物起兴,自比兰桂,抒发诗人孤芳自赏,气节清高,不求引用之情感。

诗开始用整齐的偶句,以春兰秋桂对举,点出无限生机和清雅高洁之特征。

三、四句,写兰桂充满活力却荣而不媚,不求人知之品质。

上半首写兰桂,不写人。

五、六句以“谁知”急转引出与兰桂同调的山中隐者来。

末两句点出无心与物相竞的情怀。

全诗一面表达了恬淡从容超脱的襟怀,另一面忧谗惧祸的心情也隐然可见。

诗以草木照应,旨诣深刻,于咏物背后,寄寓着生活哲理。

张九龄(678-740),字子寿,一名博物。

韶州曲江(今广东省韶关市)人,武后神功元年(697)中进士后,曾任过左拾贵,是玄宗朝有声誉的宰相之一。

有《曲江集》。

后人评他的诗“首创清淡之派”,《感遇》诗12首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2、感遇十二首之二五言古诗张九龄幽人归独卧,滞虑洗孤清。

持此谢高鸟,因之传远情。

日夕怀空意,人谁感至精?飞沉理自隔,何所慰吾诚?【注解】:1.“滞虑”一句:心中没有困惑才显得孤独清高。

滞虑,困惑。

2.飞:比喻身在朝廷。

3.沉:比喻闲散在野。

4.理自隔:朝野相去甚远,情势隔断不通。

【赏析】:此诗中作者自比幽居的隐士,虽然自己被贬官在外,没有尘世间的杂念,但是一片忠君报国的赤心不灭,仍然怀念远在朝延的君王。

诗中以“高鸟”比喻君王,以“飞”比喻在朝廷,以“沉”比喻在野,非常形象新颖。

3、感遇十二首之三五言古诗张九龄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

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

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

运命惟所遇,循环不可寻。

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注解】:1.岂伊:岂唯。

唐诗宋词三百首精华

唐诗宋词三百首精华

唐诗宋词三百首精华唐诗和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其中有许多经典之作。

本文档将介绍唐诗宋词精华中的三百首作品,展示其优美动人的诗句和内涵。

唐诗精华1. 杜甫《月夜忆舍弟》:“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2. 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3.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4. 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5. 王勃《登对楼(赋得双峰插云)》:“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省略剩余内容)宋词精华1.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2. 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3.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4. 欧阳修《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5. 辛弃疾《鹧鸪天·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省略剩余内容)以上是《唐诗宋词三百首精华》的部分内容,展示了其中的经典之作。

让我们欣赏并感受这些古代诗人的才华与情怀吧!。

唐诗宋词鉴赏精选

唐诗宋词鉴赏精选

唐诗宋词鉴赏精选
一、唐诗鉴赏
1.1 李白的《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唐诗是李白的代表作之一,以简洁清新的语言表达了思乡之情和对明月的景仰。

通过描绘床前明月光和低头思念故乡,表达出作者内心深处的忧郁和对家乡的无限眷恋。

1.2 杜甫的《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这首唐诗写了登高远眺时的壮丽景色。

通过描述风声、天空、倒映在水面上的画面等细节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并暗示了社会动荡带来的忧伤情绪。

二、宋词鉴赏
2.1 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这首宋词以婉约细腻的语言表达了对明月的追问和对时间的思考。

通过描绘夜晚饮酒时凝望明月的场景,传递出作者对生命短暂和人生之无常的感慨。

2.2 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开。

这首宋词描绘了元宵节之夜的喜庆景象。

通过具体描写花卉盛开、繁星闪烁、仪仗来往等场景,表达了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和节日气氛。

结语
唐诗宋词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瑰宝,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情感表达。

以上所列举的部分作品只是其中一个极小的片段,但足以展示唐诗宋词在韵味、意境上给人带来迷人之处。

我们应当珍视这些文化遗产,通过欣赏和鉴赏带来的美学享受,了解和传承中华民族千年文明。

[唐诗宋词精选赏析] 唐诗宋词300首赏析

[唐诗宋词精选赏析] 唐诗宋词300首赏析

[唐诗宋词精选赏析] 唐诗宋词300首赏析唐诗宋词精选赏析 20xx年12月11日诗歌大全1、《蜀道难》李白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2、《将进酒》李白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3、《静夜思》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4、《赠汪伦》李白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5、《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越人语天姥,云霓明灭或可睹。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唐诗宋词精选

唐诗宋词精选

唐诗宋词唐诗宋词精选唐诗宋词11、《早发白帝城》唐·李白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2、《送孟浩然之广陵》唐·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3、《静夜思》唐·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4、《江南逢李龟年》唐·杜甫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5、《月夜忆舍弟》唐·杜甫戌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6、《春望》唐·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7、《鹿柴》唐·王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影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8、《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9、《过香积寺》唐·王维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10、《夜雨寄北》唐·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1、《无题》唐·李商隐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12、《春晓》唐·孟浩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13、《赋得古原草送别》唐·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14、《春晓》唐·孟浩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15、《过故人庄》唐·孟浩然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沈佺期北邙山上列坟茔,万古千秋对洛城。

城中日夕歌钟起,山上惟闻松柏声。

鉴赏: 这首《北邙山》表现的是人生短暂、荣华富贵不能长驻的传统主题。

但诗人能就此翻出新意,“词显意深,语近精遥”,具有摄人心魂的艺术魅力,堪称初唐七言绝句之精华。

一般登临怀古之作,不外是感怀古今,写景叹时、潇洒游适之类。

这首小诗取材写境都很别致,于平常语中见功夫,令人回味无穷。

起句就题目“北邙山”叙述开来,坟墓鳞次栉比,寒气逼人。

北邙山是以坟山著称的,自东汉以来,这里就是王侯公卿葬身之地。

诗的第一句就突出了这个特点。

这垒垒的坟墓似乎没有什么美丽可赞之处。

按一般的写法,要赞颂一下王公的业绩,描绘一番牌坊碑宇的巍峨壮观等。

可诗人仅仅用了“列坟茔”三字叙述。

而下句呢,却陡转至京城洛阳,用映衬的手法给阴森死寂的邙山添加了一个繁华热闹的背景。

经过这“万古千秋对洛城”的铺排点染,顿觉诗意盎然,发人深思:洛城、邙山千年万代遥遥相望,这是两个阴阳不通的世界,又是两个相通的世界!今天长眠邙山的人,不正是昨天洛城寻欢作乐的人?而今天洛城正在寻欢作乐的人,明天不也正是长眠邙山的人。

这生生死死无穷已,年年代代递相续!这就是洛城与邙山的关系。

诗人只用了两句对比的诗便概括完了。

第三句“城中日夕歌钟起”,是描写洛阳的繁华热闹。

歌钟日夜响彻不停,从悠扬和鸣的钟声不难想象那急管繁弦、轻歌曼舞的盛况。

诗人对洛城的上层社会生活是深为了解的。

他是宫廷中的一员,曾“恩私宦洛阳”,“扈巡行太液,陪宴坐明光”。

正因为诗人对这种醉生梦死的上层生活有较深刻的了解,所以面对那垒垒坟墓才发出了深沉的慨叹:“山上唯闻松柏声”!三、四两句对比强烈,历来被诗评家认为是颇有“余思”的佳句。

这首七言绝句,结构严谨,章法精巧,虽只四句二十八个字,却写得抑扬顿挫,余味无穷。

诗人并未正面抒怀感慨,只以轻轻的笔触勾勒出几幅人们并不陌生的画面。

那些入画的事物是人们熟视无睹、听而不闻的邙山、洛城、坟茔、钟声、松柏声。

但这些有声有色的画面互相映衬对比,就产生了发人深思的艺术效果。

李商隐一笑相倾国便亡,何劳荆棘始堪伤。

小怜玉体横陈夜,已报周师入晋阳。

巧笑知堪敌万机,倾城最在著戎衣。

晋阳已陷休回顾,更请君王猎一围。

鉴赏: 这两首诗是通过讽刺北齐后主高纬宠幸冯淑妃这一荒淫亡国的史实,以借古鉴今的。

第一首前两句是以议论发端。

“一笑”句暗用周幽王宠褒姒而亡国的故事,讽刺高纬荒淫的生活。

“荆棘”句引典暗示亡国。

晋时索靖有先识远量,预见天下将乱,曾指着洛阳宫门的铜驼叹道:“ 会见汝在荆棘中耳!”荒淫即亡国的先兆。

此两句虽每句各用一典故,却不见用事痕迹,“小怜玉体横陈夜”,意脉不断。

描绘冯淑妃(“小怜”即其名)进御之夕“花容自献,玉体横陈”(司马相如),是一幅美艳的春宫图,与“一笑相倾”句映带;第四句“已报周师入晋阳。

”写北齐亡国情景。

公元五七七年,北周武帝攻破晋阳(今山西太原),向齐都邺城进军,高纬出逃被俘,北齐遂灭。

此句又与“荆棘”映带。

两句实际上具体形象地再现了前两句的内容。

淑妃进御与周师攻陷晋阳,相隔尚有时日,“已报”两字把两件事联系到一起,把荒淫失政与亡国失败联系在一起,令人遐想感叹。

如果说第一首是议论与形象互用,那么第二首的议论则完全融于形象,或者说议论见之于形象了。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是《诗经》中形容美女妩媚表情。

“巧笑”与“万机”,一女与天下,轻重关系本来一目了然。

说“巧笑”堪敌“万机”,是用反语来讽刺高纬的昏昧。

“知”实为哪知,尤见讽辣。

如说“一笑相倾国便亡”是热讽,此句便是冷嘲,不议论的议论。

高纬与淑妃寻欢作乐的方式之一是畋猎,在高纬眼中,换着出猎武装的淑妃风姿尤为迷人,所以说“倾城最在著戎衣”。

这句仍是反语。

淑妃身著戎衣,不是为天下,而是毁天下。

高纬迷恋的不是英武之姿而是忸怩之态,却把强大的敌国忘记在九霄云外。

据《北齐书》载:周师取平阳(晋阳),帝猎于三堆,晋州告急。

帝将返,淑妃更请杀一围,从之。

在自身即将成为敌军猎获物的情况下,仍不忘追欢逐乐,还要再猎一围。

三、四句就这样以模拟口气,将帝、妃死不觉悟的淫昏性格刻画得入木三分。

尽管不著议论,但通过具体形象的描绘及反语的运用,将议论融入形象之中。

北风行李白烛龙栖寒门,光耀犹旦开。

日月照之何不及此,唯有北风号怒天上来。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幽州思妇十二月,停歌罢笑双蛾摧。

倚门望行人,念君长城苦寒良可哀。

别时提剑救边去,遗此虎文金鞞靫。

中有一双白羽箭,蜘蛛结网生尘埃。

箭空在,人今战死不复回。

不忍见此物,焚之已成灰。

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

鉴赏: 这是一首乐府诗。

拟鲍照《北风行》而作。

它从一个“伤北风雨雪,行人不归”的一般题材中,出神入化,点铁成金,开掘出控诉战争罪恶,同情人民痛苦的新主题。

起句点题,着力渲染北风雨雪,不仅为了起兴,也有着借景抒情,烘托主题的作用。

“烛龙栖寒门,光耀犹旦开”,引用《淮南子·墜形训》中的故事:“烛龙在雁门北,蔽于委羽之山,不见日,其神人面龙身而无足。

”高诱注:“龙衔烛以照太阴,盖长千里,视为昼,瞑为夜,吹为冬,呼为夏。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烛龙栖息在极北的地方,那里终年不见阳光,只以烛龙的视瞑呼吸区分昼夜和四季,代替太阳的不过是烛龙衔烛发出的微光。

诗人借此神话渲染出冰冷严寒的境界。

在此基础上,作者又进一步描写北方冬季的景象:“日月照之何不及此,唯有北风号怒天上来。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这几句意境十分壮阔,气象极其雄浑。

日月不临既承接了开头两句,又同“唯有北风”相互衬托,强调了气候的寒冷。

“号怒”写风声,“天上来”写风势,此句极力渲染北风凛冽。

对雪的描写更是大气包举,想象飞腾,精彩绝妙。

这两句诗点出“燕山和“轩辕台”,就由开头泛指广大北方具体到幽燕地区,引出下面的“幽州思妇”。

“停歌”、“罢笑”、“双蛾摧”、“倚门望行人”等一连串的动作描写,塑造了一个忧心忡忡、愁肠百结的思妇的形象。

这位思妇由眼前过往的行人,想到远行未归的丈夫;由此时此地的苦寒景象,引起对远在长城的丈夫的担心。

诗人没有对长城作具体描写,但“念君长城苦寒良可哀”一句可以使人想到,长城定是比幽州更苦寒,才使得思妇格外忧虑不安。

幽州苦寒已被诗人渲染到极致,则长城的寒冷、征人的困境可想而知。

前面的写景为这里的叙事抒情作了伏笔,作者的剪裁功夫也于此可见。

“别时提剑救边去,遗此虎文金鞞靫”,“鞞靫”是装箭的袋子。

这两句是写思妇忧念丈夫,但路途迢远,只得用丈夫留下的饰有虎纹的箭袋寄托情思。

这里仅用“提剑”一词,就刻划了丈夫为国慷慨从戎的英武形象,使人对他后来不幸战死更生同情。

因丈夫离家日久,白羽箭上已蛛网尘结。

睹物思人,已是黯然神伤,更何况“箭空在,人今战死不复回”,物在人亡,倍觉伤情。

“不忍见此物,焚之已成灰”一笔,入木三分地刻画了思妇的绝望心情。

诗到此,但诗人并不就此停笔,而是用惊心动魄的诗句倾泻出满腔的悲愤:“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

“黄河捧土”是用典,见于《后汉书·朱浮传》:“此犹河滨之人,捧土以塞孟津,多见其不知量也”,是说黄河边孟津渡口不可塞,那么,“奔流到海不复回”的滔滔黄河当更不可塞。

这里却说即使黄河捧土可塞,思妇之恨也难裁,这就极其鲜明地反衬出思妇愁恨的深广和她悲愤得不能自已的强烈感情。

北风呼啸,飞雪漫天,满目凄凉的景象更加浓重地烘托出悲剧的气氛,使首尾呼应,结构更趋完整;更重要的是使量与情极为和谐地交融在一起,思妇的愁怨多么象那无尽无休的北风雨雪,真是“此恨绵绵无绝期”!结尾这两句诗产生了强烈的震撼人心的力量。

这首诗成功地运用了夸张的手法。

诗中“燕山雪花大如席”和“黄河捧土尚可塞”,说的都是生活中决不可能发生的事,但读者从中感到的是作者强烈真实的感情,其事虽“决不能有”,却变得真实而可以理解,并且收到比写实强烈得多的艺术效果。

此诗信笔挥洒,时有妙语惊人;自然流畅,不露斧凿痕迹。

无怪乎胡应麟说李白的乐府诗是“出鬼入神,惝恍莫测”(《诗薮》)。

悲陈陶杜甫孟冬十郡良家子,血作陈陶泽中水。

野旷天清无战声,四万义军同日死。

群胡归来血洗箭,仍唱胡歌饮都市。

都人回面向北啼,日夜更望官军至。

鉴赏: 陈陶,地名,即陈陶斜,又名陈陶泽,在长安西北。

唐肃宗至德元年(756)冬,唐军与安史叛军在此交战,唐军四五万人几乎全军覆没。

来自西北十郡(今陕西一带)百姓的子弟,血染陈陶战场,景象惨烈。

杜甫此时被困在长安,诗即为这次战事而作。

第一句就用了郑重的笔墨大书这一场悲剧的时间、牺牲者的籍贯和身份。

这就显得庄重,使“十郡良家子”给人一种重于泰山的感觉。

因而,第二句“血作陈陶泽中水”,就叫人痛心,甚至目不忍睹。

这一开头,将唐军的死,写得很沉重。

至于下面“野旷天清无战声,四万义军同日死”两句,并非说人死了,野外没有声息了,而是表现诗人的主观感受。

是说战罢以后,原野显得格外空旷,天空显得清虚,天地间肃穆得连一点声息也没有,仿佛天地也在沉重哀悼“四万义军同日死”这样一个悲惨事件,渲染“天地同悲”的气氛和感受。

诗的后四句,从陈陶斜战场掉转笔来写长安。

写了两种人,一是胡兵,一是长安人民。

“群胡归来血洗箭,仍唱胡歌饮都市。

”两句渲染叛军得志骄横之态。

人民抑制不住心底的悲伤,他们向北而哭,向着陈陶战场,向着肃宗所在的彭原方向啼哭,愈发渴望官军收复长安。

一“哭”一“望”,而且中间加以一“更”字,充分表现了人民的情绪。

陈陶之战伤亡是惨重的,杜甫从战士的牺牲中,从宇宙的沉默气氛中,从人民流泪的悼念,从他们悲哀的心底上着重表现悲壮的美。

 北征杜甫皇帝二载秋,闰八月初吉;杜子将北征,苍茫问家室。

维时遭艰虞,朝野少暇日;顾惭恩私被,诏许归蓬荜。

拜辞指阙下,怵惕久未出。

虽乏谏诤姿,恐君有遗失。

君诚中兴主,经纬固密勿。

东胡反未已,臣甫愤所切。

挥涕恋行在,道途犹恍惚。

乾坤含疮痍,忧虞何时毕!靡靡途阡陌,人烟渺萧瑟。

所遇多被伤,呻吟更流血。

回首凤翔县,旌旗晚明灭。

前登寒山重,屡得饮马窟。

邠郊入地底,泾水中荡潏。

猛虎立我前,苍崖吼时裂。

菊垂今秋花,石载古车辙。

青云动高兴,幽事亦可悦。

山果多琐细,罗生杂橡栗;或红如丹砂,或黑如点漆。

雨露之所濡,甘苦齐结实。

缅思桃源内,益叹身世拙!坡陀望鄜畤,岩谷互出没。

我行已水滨,我仆犹木末。

鸱鴞鸣黄桑,野鼠拱乱穴。

夜深经战场,寒月照白骨。

潼关百万师,往者散何卒?遂令半秦民,残害为异物。

况我堕胡尘,及归尽华发。

经年至茅屋,妻子衣百结。

恸哭松声回,悲泉共幽咽。

平生所娇儿,颜色白胜雪。

见耶背面啼。

垢腻脚不袜。

床前两小女,补绽才过膝。

海图拆波涛,旧绣移曲折;天吴及紫凤,颠倒在短褐。

老夫情怀恶,呕泄卧数日。

那无囊中帛,救汝寒凛慄?粉黛亦解苞,衾裯稍罗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