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上海市杨浦区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质量调研语文试题

合集下载

2018年高中三年级语文杨浦区一模试卷

2018年高中三年级语文杨浦区一模试卷

浦区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年级模拟质量调研语文学科试卷(满分150分,时间150分钟) 2017.12一积累运用 10分1.按要求填空(5分)(1)____________________,万钟于我何加焉?(孟子《鱼我所欲也》)(2)____________________,万方多难此登临。

(杜甫《_____________》)(3)人类的物质文明无论多么奢华,坚固,都逃不过时间的淘洗,白在《登金陵凤凰台》中的一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此发出感慨。

2.按要求选择。

(5分)(1)当代人做事讲求“有法可依”“有根有据”,以下表述对应的一项是()。

(2分)A.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B.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C.礼禁未然之前,法施已然之后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D.国不可无法,有法而不善与无法等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2)填入下面语段空白处的词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中国古典诗文的审美通常停留于农耕时代的意象,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气、韵、境、味等均是中国人独特情趣的表现。

然而,面对现代社会的复杂经验,___________________,以“诗评、文评”为主要容的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只能做出相当有限的反应。

A.精美的意象、隽永的意境仍能酣畅淋漓地表达B.古典诗文的朦胧、雅致倒是十分贴切C.精致的古典诗文已显得力不从心D.再精美的诗文都已经失去言说的能力二阅读 7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3-7题。

(16分)标准化时代的文化乡愁建华①用坐标横轴表示诗的完美性,用纵轴表示重要性,确立一个坐标点,计算其所占面积,便可测算诗的伟大指数。

这种表述近乎完美,将诗歌欣赏的感性沉迷转化为可资遵循的理性路径,将只能意会难以言传的审美体悟做成可视化的数学模型,既易于理解又具有可操作性。

但这改变不了标准化时代“精致的平....庸.”的本质。

杨浦区2018年高三语文第一次联合考试(解析版)

杨浦区2018年高三语文第一次联合考试(解析版)

杨浦区2018年高三语文第一次联合考试语文考试时间:____分钟简答题(综合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____分,共____分。

)阅读下文,完成1-6题。

(17分)从“事件”看艺术的性质高建平 1艺术是什么?俄国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认为艺术是传达。

他说,在心中唤起曾使自己激动过的情感,并用语言、线条、色彩、声音等媒介将它表现出来,使别人也感受到同样的情感,这就是艺术。

2小说家无心插柳,提出了许多理论家所不能提出的,有感悟性、穿透性的理论。

正像人们使用语言交流思想一样,艺术从本质上讲,具有传达性。

艺术家心有所悟,掌握媒介,生产意义,进行以传达为目的的制作。

于是,一次艺术活动就完成了。

由小见大,由一次看无数次,要寻找艺术的本质特性,可捕捉住这个线索,从这里出发。

3但理论家们又纠结起来,他们重视托尔斯泰的这个说法,又感到不满足。

有人提出,所传达的不只是“情感”,是否也包括“思想”?传达以后,接受者所感受到的情感,与艺术家的情感是否相同?对于前者,人们倾向于认为,可以带着情感来思考,并思考出富有情感的思想。

不带情感的思考,与不带形象的思考一样,在理论上都不能成立。

对于后者,即感受者是否获得与创作者同样的情感,一个世纪以来出现了许多争论。

4在这里,我们还是集中谈论受艺术传达说的启发而产生的一个假设——艺术即事件。

俞伯牙弹琴,钟子期听懂了。

这当然也是传达。

艺术家可能心中有一个倾诉对象,但,艺术家心中可能会有理想的接受者,但毕竟是在众人旁观的情况下做给理想接受者看的一件事情。

5李白写诗赠汪沦,送孟浩然,心中有诗人群体在,而不只是私相授受。

普西金写《致凯恩》,像是写悄悄话,诗人的修养和训练却使他写成了情诗的范例,成为流传最广的诗。

一个人对另一个人说话,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私下说,另一种是在公众场合说。

场合不一样,说出来的话也不一样。

由此类比,艺术是公众在场时的传达。

6艺术品总是具有两面性:一面是它的永恒性,艺术具有永恒价值,可以为人们长久地欣赏,并成为对以后的艺术的创作和欣赏起作用的范本。

【上海市杨浦区】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质量调研语文试卷

【上海市杨浦区】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质量调研语文试卷

上海市杨浦区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质量调研语文试卷一、积累应用(10分)1.按要求填空:(6分)(1)不应有恨,_______________?(苏轼《_______________·明月几时有》)(2)荀子在《劝学》中提倡学习贵在坚持,即使天资再好,也不能一蹴而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绘天姥山夜间猛兽震憾人心的吼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按要求选择。

(4分)(1)下列各项中没有歧义的一句是()A.每周一的早晨,我们都能看见校门一边站着一位同学,迎接师生们入校。

B.她是传奇人物,她是脱口秀女王,她的故事讲不完。

C.暑假期间,两个师范大学的女生自愿前往贵族苗寨担任指导教师。

D.局里刚到一批保密材料,为保证材料安全,他只能在机要室阅读。

(2)秋日午后,满园桂香,你信步其中,哪句诗描绘此时景物最合适()A.绿玉枝头一粟黄,碧纱帐里梦魂香,晓风和月步新凉。

B.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霜薄花更发,冰轻叶未凋。

C.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

D.南中有八树,繁华无四时,不识风霜苦,安知零落期。

二、阅读(7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3~8题。

(17分)上帝、数据和故事(有删改)(1)关于“大数据”的名言:“除了上帝....,任何人都必须用数据来说话。

”(2)在这句话中,大数据俨然成了一个新的“上帝”,人容易在如此理解里被大数据所管控,不时地失去自我主体位置,最终导致认知和改造世界的迷惘与失误。

(3)通俗理解,“大数据”即是“大量”的数据。

它解决了以往小部分数据时,必须由局部去推测整体的困难。

如在大海航行时,航行者发现冰山一角,以往必须借助某种“算法”,去推测冰山的大小;在冰山“大数据”可得到时,整个冰山便容易把握,航行者不需要任何“算法”去推测。

而且,如果数据可以“大”到无所不包的“全量”时,人类就能够大大地提高趋利避害的准确性。

上海市浦东新区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上海市浦东新区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上海市浦东新区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语文试题、作文大全、写作练习、文学阅读、语文教学、阅读理解、诗词鉴赏、成语词典、时评借鉴、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Chinese test questions, composition books, writing exercises, literary reading, Chinese teaching, reading comprehension, poetry appreciation, idiom dictionary, time evaluation reference, other material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上海市浦东新区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上海市浦东新区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一、积累应用(10分)1.按题目要求填空(5分)(1)《采薇》选自《诗经·___》(2)吾师道也,___?(韩愈《师说》)(3)人间正道是沧桑,每一个人的人生都必然会体验到酸甜苦辣,苏轼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用“___,___,___”表达了类似的认识。

【全国百强校】2018届高三上学期学业质量监测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全国百强校】2018届高三上学期学业质量监测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2018届高三年级学业质量监测语文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第I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神话不是一个独立的文化形态,而是一种依附于历史文化思潮而存在的叙事形态和思维形态,是以神秘性思维方式为内核、叙事性表述为手段的表现艺术。

就中国神话史而言,它曾有过三次创作高潮,而三次高潮又分别体现着神话内涵的三次变迁。

首先是“五帝”“三王”时代历史的神话化。

中国神话的第一个高潮,使出现在历史上神秘性思维最为高扬、神权思想最为膨胀的“五帝”、“三王”时代。

上古史非但不是神话的历史化,恰恰相反,上古神话更多却是历史的神话化,在历史记叙不发达的时代,它承载着传承历史的功能。

例如夸父神话。

无论是夸父追赶太阳的伟大举措,还是饮干河渭的巨大威力,都是在现实中不可能见到的。

但从历史的角度分析,这个神话最少披露了三个方面的信息。

第一是夸父的身份。

夸父当是炎帝一族的人。

第二是黄帝、蚩尤之战的反映。

第三是关于当时气候恶化的反映。

尽管神话中也有先民对于自然、社会、人生的哲学认识,但其主体则是历史的。

其次是秦汉魏晋时代哲学的神话化。

战国时代人们对人类生存所遇到的或涉及的种种问题,都作了理性的思考,阴阳五行学说成了解释宇宙间一切事物的基础理论。

秦汉人则把这种理论广泛地用于实践,并用神话对这种理论最大限度地进行图解,使神话具有了哲学的内涵。

一个显著的例子,在先秦,诸神多为独立存在的个体,而秦汉人则根据“一阴一阳之谓道”的理论,将许多神话人物配成了夫妻。

如以伏羲配女娲,以嫦娥配后羿,以东王公配西王母。

这反映了汉魏神话与上古神话迥然不同的意义内涵,标志着神话性质的一次重大变迁。

再次是元明时代宗教的神话化。

元明时代,神秘性思维再次高扬,其标志便是新的造神运动动的兴起。

元明人则在前人的基础上,又创造了大量的神祗偶像。

杨浦高三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杨浦高三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1. 下列词语中,字形、字音、词义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璀璨(cuǐcàn)翠绿(cuìlǜ)惊愕(jīng è)B. 惊悚(jīngsǒng)蹉跎(cuōtuó)青涩(qīngshū)C. 沉溺(chén nì)瞠目(chēngmù)沥尽(lìjìn)D. 褴褛(lánlǚ)蹉跎(cuōtuó)青涩(qīngsè)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我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也随之增强。

B. 这本书的内容丰富,语言生动,插图精美,深受广大读者喜爱。

C. 经过长时间的准备,他的研究成果终于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认可和赞誉。

D. 他们的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这主要得益于他们的勤奋刻苦和良好的学习方法。

3. 下列词语中,与“信手拈来”意思相近的一项是()A. 轻车熟路B. 一挥而就C. 信口开河D. 信马由缰4.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那朵花像火焰一样燃烧着。

B. 他的声音如雷贯耳。

C. 他穿着一身军装,英姿飒爽。

D. 这座大楼高耸入云。

5. 下列成语中,形容人聪明才智的一项是()A. 举世闻名B. 一鸣惊人C. 神机妙算D. 胸有成竹6.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借代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红日初升,其道大光。

B. 青春的火焰在心中燃烧。

C. 那里的风景如画。

D. 他挥舞着有力的手臂。

7. 下列词语中,与“如雷贯耳”意思相近的一项是()A. 震耳欲聋B. 响彻云霄C. 惊心动魄D. 铿锵有力8.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夸张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他的声音如雷贯耳。

B. 那里的风景如画。

C. 他一口气读完了整本书。

D. 她的笑声清脆悦耳。

9. 下列词语中,与“画龙点睛”意思相近的一项是()A. 一语中的B. 一针见血C. 一举两得D. 一石二鸟10.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拟人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那朵花像火焰一样燃烧着。

上海市浦东新区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精校解析Word版

上海市浦东新区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精校解析Word版

2017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质量检测高三语文试卷积累应用1. 按题目要求填空(1)《采薇》选自《诗经·_________________》(2)吾师道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韩愈《师说》)(3)人间正道是沧桑,每一个人的人生都必然会体验到酸甜苦辣,苏轼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类似的认识。

【答案】 (1). 小雅 (2).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3). 人有悲欢离合(4). 月有阴晴圆缺 (5). 此事古难全【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名句以及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

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

本题两者皆有。

对于理解性默写,考生应先分析语境,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回顾诗句。

要注意如下内容:“雅”“庸”“离合”,同时要注意文言虚词,如“夫”“乎”。

2. 在四月初的一天清晨,你想在微信上发布感受,下列最适合引用的一项是A.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B.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C. 一川烟草,满城风絮D.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在四月初的一天清晨,你想在微信上发布感受,下列最适合引用的一项”,考生要注意题干中的提示“四月初”“清晨”,B项,“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春城”提示季节;“东风”指的是“春风”,“寒食”在四月初。

A项,“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橙黄橘绿”是秋末冬初。

C项,“一川烟草,满城风絮”不符合“四月”这一季节,也不合“清晨”这一时间。

D项,“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是写雪景。

3. 填入下面语段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书法是空间艺术,但传统书论更强调它的时间性,要,使抽象的线条展示出生命变化的趣味性来。

杨浦高三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杨浦高三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下列词语中,字形、字音、字义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妩媚(wǔ mèi)荡漾(dàng yàng)惟妙惟肖(wéi miào wéi xiào)B. 沉着(chén zhù)狂妄(kuáng wàng)恣意妄为(zì yì wàng wéi)C. 畸形(jī xíng)蔓延(màn yán)腹背受敌(fù bèi shòu dí)D. 炽热(chì rè)沮丧(jǔ sàng)气吞山河(qì tūn shān hé)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通过这次活动,使我们受到了深刻的教育。

B. 我对这次考试的成功感到非常满意。

C. 他的言行一致,深受大家的喜爱。

D. 由于天气原因,会议不得不推迟。

3. 下列各句中,使用比喻手法正确的一项是()A. 她的笑容像春天的阳光一样温暖。

B. 这座城市的夜景犹如一幅美丽的画卷。

C. 他的发言犹如一把利剑,直指问题核心。

D. 这本书的内容丰富,犹如一座知识的宝库。

4. 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错误的一项是()A. “今天天气真好!”他说。

B. “请问您贵姓?”她问。

C. “这个问题很重要,请您务必注意。

”他说。

D. “你看过这本书吗?”我问。

5. 下列各句中,表达效果最佳的一项是()A. 这座山真高啊!B. 这座山有几百米高。

C. 站在这座山顶上,我仿佛看到了天边的云彩。

D. 这座山,高得让人望而生畏。

6. 下列各句中,修辞手法运用最恰当的一项是()A. 他的眼睛像星星一样明亮。

B. 这本书的内容像大海一样丰富。

C. 他的歌声像小鸟一样婉转。

D. 这篇文章的文笔像画一样生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杨浦区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期中质量调研语文学科试卷积累应用1. 按要求填空(1)不应有恨,______?(苏轼《______·明月几时有》)(2)荀子在《劝学》中提倡学习贵在坚持,即使天资再好,也不能一蹴而就:_____,____。

(3)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绘天姥山夜间猛兽震憾人心的吼声:_____,_____。

【答案】 (1). 何事长向别时圆 (2). 水调歌头 (3). 骐骥一跃 (4). 不能十步 (5). 熊咆龙吟殷岩泉 (6). 栗深林兮惊层巅2. 按要求选择(1)下列各项中没有歧义的一句是A.每周一的早晨,我们都能看见校门一边站着一位同学,迎接师生们入校。

B.她是传奇人物,她是脱口秀女王,她的故事讲不完。

C.暑假期间,两个师范大学的女生自愿前往贵族苗寨担任指导教师。

D.局里刚到一批保密材料,为保证材料安全,他只能在机要室阅读。

(2)秋日午后,满园桂香,你信步其中,哪句诗描绘此时景物最合适A.绿玉枝头一粟黄,碧纱帐里梦魂香,晓风和月步新凉。

B.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霜薄花更发,冰轻叶未凋。

C.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

D.南中有八树,繁华无四时,不识风霜苦,安知零落期。

【答案】(1)D (2)C..................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上帝、数据和故事(有删改)(1)关于“大数据”的名言:“除了上帝....,任何人都必须用数据来说话。

”(2)在这句话中,大数据俨然成了一个新的“上帝”,人容易在如此理解里被大数据所管控,不时地失去自我主体位置,最终导致认知和改造世界的迷惘与失误。

(3)通俗理解,“大数据”即是“大量”的数据。

它解决了以往小部分数据时,必须由局部去推测整体的困难。

如在大海航行时,航行者发现冰山一角,以往必须借助某种“算法”,去推测冰山的大小;在冰山“大数据”可得到时,整个冰山便容易把握,航行者不需要任何“算法”去推测。

而且,如果数据可以“大”到无所不包的“全量”时,人类就能够大大地提高趋利避害的准确性。

试想,当你一眼就看清全部冰山,你自然就能够准确地安全航行。

可见,大数据特别是“全量”的数据具有直观、结构清晰的特点,人类通过它,能够迅速把握事物的整体、相互关系和发展趋势。

毫无疑问,大数据是人类一种功能强大的工具。

(4)“功能强大”常常是被人们夸大的基础,而夸大的最高境界就是将被夸者置于神龛之上。

当大数据经拥戴走向登峰造极时,它作为人的工具的特性便急剧弱化;相应地,它被赋予了某种超越工具的特性,大有替代人作为主体的部分作用。

收集数据也好,分析数据也罢,特别是使用数据,本来都是人作为数据的主宰者所为。

然而,大数据的神化,让这一切转化成了人在数据之下的被动适应—收集的数据越“大”,事物的直观性、整体性就越强,发展的趋势似乎就越容易把握,问题的解决办法似乎就越明了,数据自身的主体功能似乎就越发突出,人对数据的使用就越容易被数据对人的指挥所替代;而数据的指挥越是强势,人就越容易屈从于数据的管控,这又会刺激起人们更多地去收集“更大”的数据,进而叠加性地加固数据对人的指挥。

在这样的格局之下,人退居于次位。

(5)这不是一种逻辑演论。

在现实生活中使用“大数据”的人们,已经有了“宁可相信数据,也不相信人”的初步理念。

例如,一些公司招聘新员工时,完全依赖于各种类型的考试成绩单和就读学校、学历、学位等组成的“大数据”,“准”比尔·盖茨、乔布斯类人士,肯定进入不了选择范围。

在法律界,用“大数据”来分析人的犯罪倾向,并预测犯罪行为,提前给予监控,这实际上是对未来的犯罪可能而非实际犯罪行为进行惩罚,显然有损于人的尊严;犯罪学上有“犯罪性”和“犯罪”的区分,前者只是犯罪心理倾向,大量存在于人们之中,并非只有犯罪的人才有,即使用“大数据”分析某人的犯罪性,也不能认定犯罪行为一定发生。

过于绝对地依赖和笃信数据,不仅在具体事项里会出差错,重要的,是人的主体性被侵犯,不论他们是招聘者还是被招聘者,也不论他们是“犯罪”的怀疑者还是被怀疑者。

这些情况正符合西方人关于人的“异化..”之说。

(6)其实,就人类说话的方式而言,除了数据,我们还有故事。

故事和数据的不同,在于数据很大程度上是已经存在甚至于记录下来了的真实信息,而故事则可能含有前者,却还可以去“虚构”或是“创造”。

人类社会的历史表明,人们的交流和交往,少不得数据,也少不得故事。

有时候,故事的重要,还在数据之上。

(7)人类历史的宝贵财富《圣经》,它就是由故事组成的。

其中有数据,有他类信息,更有某种“上帝”赋予人类的精神期盼—实质是人类对于自我的认知和价值理念创设,或者说,是人类精神世界里的一种意识形态构建。

正是这样的构建,创造了西方世界的文明史基础。

《圣经》的历史地位高度,自不待言。

(8)华夏文明的历史何尝不是如此?包括黄仁宇先生在内的许多历史学家,只能依据历史留下来的有限资料或“数据”,去分析、推测甚至于想象历史的过程,构建某种历史观或是意识形态。

我们当下看到的华夏文明史,有真实的历史记录,更多的则是历史“故事”的创造。

在某种意义上讲,历史中的大多数细节,不是历史中人的言行自然记录,一定是他人或史家的推测或“虚构”。

延续着中华数千年文明历史的传统或价值观,并不因为这些“虚构”而失色。

相反,正是它们,组合成了较为清晰的文明色谱,让后人承接了文化的精髓而繁衍了强大的华夏民族。

(9)现代计算机、网络、传感和移动等技术的飞速发展,创造出了大数据的时代。

当下人类历史的许多细节,已经被有形和无形中存在的设施所自动记录,并且由庞大的存储系统保留下来,不再需要史家的“虚构”。

________3________。

(10)从纯粹技术的角度讲,这是可能的。

可以想象,当人类一切的言行,自然界的所有变化,都能够时时刻刻地被传感器、移动网络和存储设备所收集时,历史本身的“大数据”就已经集合起来,“虚构”历史细节的空间就没有了。

(11)然而,即使是史家完全没有必要去“虚构”历史,也无法不去“创造”由史而来的价值观、信仰或是在精神层面上完善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甚至于整个人类社会生存和延续的正向理念。

现代的数据可以是很大,大到足以让人看清经历的所有细节,但它们不会自动地生成价值评说和善恶区分,更不会自动形成某种意识形态。

由大数据组成的历史经历,有其自身的存在逻辑,却未必是人类走向未来的合理存在,如一味追求经济速度的发展经历,并不表明人类美好未来会在此种速度下到来。

只有人类自身和谐、圆融地发展,与大自然和谐共存,才是人类的长久发展之道。

当历史的细节不需要“虚构”时,人类历史的信仰和价值观,仍然还是需要创造的。

事实上,以往史家“虚构”历史细节,根本不是就“虚构”而为,而是冲着信仰和价值观来的。

3. 第(1)段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作用是_________。

4. 第(5)段中“异化”在文中的含义是___________。

5. 第(6)段中提到“有时候,故事的重要,还在数据之上”,阅读后文,请说明理由。

6. 第(9)段的横线处,作者提出了一个问题,下列各项中最恰当的一项是A. 如果这样,我们是不是可以认为,“虚构”的就不是历史?B. 然而是不是虚构一旦没有了,数据就会成为值得信赖的“历史学家”?C. 然而是不是技术手段的进步,最终会将人类社会的一切都自动记录下来,从而消灭史家的“虚构”呢?D. 如果这样,我们是不是可以认为,历史学家有消失的必要呢?7. 下列各个选项中,人类对数据的认知,表述错误的一项是A. 在“大数据”的认知问题上,对人的主体性的强调,始终应当是第一位的。

B. 随着人类技术的发展,“大数据”会成为“全量”数据。

C. 由于“量变带来质变”,大数据会使人类的思维方式发生变化。

D. 人类使用大数据的方式,正是自身信仰和价值观的体现。

8. 请概括本文的行文思路。

【答案】3. “除了上帝”,更强调是(所有)人类,这样将“大数据”的功能绝对化或夸大了大数据的功能,有极度夸大或强调的作用。

4. 人类的创造物反过来管控人,挤掉人主体地位的情况。

/人的主体性被大数据侵犯。

5. ①因为故事包括人类对于自我的认知和价值理念的创设。

/人类精神世界里的一种意识形态的建构。

②因为故事延续着中华数千年文明历史的传统或价值观。

6. C7. B8. ①作者引用大数据名言提出观点,人类对大数据的极度依赖会导致人类主体性丧失。

②接着作者辩证地论述了大数据的优点和极度化后的危机(或者“作者概括了大数据的优点和缺点”),并指出现实中人类已经出现只相信数据的初步理念(或者指出现实中“宁可相信数据,也不相信人”,人的主体性被侵犯的情况)。

③作者指出了故事的重要性在于人类对于自我的认知和价值理念的创设,故事是人类精神世界里的一种意识形态的建构。

④最后作者认为要运用故事,保留、创造自己的信仰和价值观,才能获得主体性发展。

(或者“人类历史的信仰和价值观,仍然还是需要创造的”)【解析】3.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词语的作用的题目,答题的关键是要词不离句,根据句子的内容分析词语的作用,此题句子要强调“数据”的作用,可知“除了”强调“所有人类”,故意夸大强调。

4.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词语的作用的题目,答题的关键是要词不离句。

此题注意句子中的“这些情况”到底是什么,通过分析可知指前文的“是人的主体性被侵犯”。

5.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概括文章内容的题目,答题的关键是找到区位,结合文章的内容摘取关键词语作答,此题的答题区位在第6、7两段,注意根据句子“故事和数据的不同,在于数据很大程度上是已经存在甚至于记录下来了的真实信息,而故事则可能含有前者”“本质是人类对于自我的认知和价值理念创设,或者说,是人类精神世界里的一种意识形态构建”作答。

点睛: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首先对文章进行层次的划分,找到文章论述从几个方面着眼,然后概括段意,根据段意概括中心。

注意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以及文章的开头和结尾的句子,从这些段落或语句中提取关键的词语作答。

6. 试题分析:注意文章下段解释的句子“‘虚构’历史细节的空间就没有了”。

7. 试题分析:原文只是说“如果数据可以‘大’到无所不包的‘全量’时”,选项把“如果”的内容变为“现实”。

8.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概括文章的思路的题目,答题的关键是答出文章先后都写了什么内容,重点注意段首和段尾句。

如根据开头“人容易在如此理解里被大数据所管控,不时地失去自我主体位置,最终导致认知和改造世界的迷惘与失误”可以概括第一部分的内容“作者引用大数据名言提出观点,人类对大数据的极度依赖会导致人类主体性丧失”。

其他内容同样概括。

阅读下文,完成第下面小题。

玩具(1)我有生的第一个玩具是一只红色的小汽车,不足一尺长,铁皮轧制的外壳非常简单,有几个窗但是没有门,从窗间望见一个惯性轮,把后车轮在地上摩擦便能“嗷嗷——”地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