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五四运动》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部编)人教版初中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3课 五四运动》 优质课教学设计_5

(部编)人教版初中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3课 五四运动》 优质课教学设计_5

《五四运动》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掌握五四运动的原因、运动的经过、影响。

分析归纳“五四精神”。

引导学生对比五四运动前后中国民主革命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提高学生的分析、比较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启发探究法了解五四运动发生的原因;(2)通过列表分析认识五四运动对中国社会革命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本课让学生感受八十五年前青年学生的爱国热情与强烈的民族责任感,深刻领会“五四精神”的内涵,从而树立为国家强盛、民族崛起而努力学习的远大理想,培养高尚的人格。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五四运动爆发的原因与“五四精神”。

2.难点:五四运动的意义。

三.教学方法:1.讨论法:能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一种积极主动的状态;让他们发现彼此思维中的闪光点,并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

2.对比法:通过列表对比,结合史实使学生通过对比所形成的强烈反差,可以在学生心中留下深刻印象,有助于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学习和掌握。

四、重点难点重点:五四运动的根本原因与直接原因;难点:五四运动的标志性意义。

五.教学过程导入:五四青年节与五四运动五四运动发生的原因学生自学与合作探究学生阅读课文,思考并探讨“如果没有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是不是五四运动就不会发生?”学生回答。

各小组相互补充。

教师精讲五四运动的发生有其必然性的,是当时国际与国内政治、经济、阶级、思想各方面大变动的产物。

国际方面:一战时,美日加紧侵华,中国人民与帝国主义矛盾激化,人民要继续进行反帝斗争。

俄国十月革命,为中国人民指明了出路。

国内方面:北洋军阀黑暗统治使中国人民与封建主义矛盾尖锐,人民要继续进行反封建的斗争,可以说,五四运动的爆发就是由于中国人民和封建主义、帝国主义矛盾加剧所导致。

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成为运动的导火索。

此外,一战时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推动无产阶级的壮大,新文化运动促使人们思想的大解放,为五四运动的发生奠定了阶级基础和思想基础。

第13课《五四运动》教案

第13课《五四运动》教案

第13课《五四运动》教案学习目标:1.熟悉五四运动的背景、口号、过程、结果及意义;2.认识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3.深刻领会“五四精神”的内涵。

德育目标:树立为国家强盛、民族崛起而努力学习的远大理想,培养高尚的人格。

教学重点:五四运动爆发的历史背景和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制作相关课件,搜集五四运动有关资料学生准备:搜集五四运动的有关史实教学过程:一.导:(创设情境,问题形成)(一),创设情境每年到了五月四日,我们都要举行纪念、庆祝活动。

我们知道五月四日被定为“青年节”。

那么,为什么把五月四日定为“青年节”?它与什么事有关?是什么时候开始把五月四日定为“青年节”的?这些问题,在我们学完这一课后,就会明白。

(二)问题生成(自学导读单)1.五四运动爆发的背景、导火线是什么?中国巴黎和会外交失败2.最能反映五四运动性质的口号是什么?外争主权,内除国贼3.五四运动的成果有哪些?北洋政府释放被捕的学生,罢免曹汝霖等人的职务,中国代表也没有在“巴黎和约”上签字。

4.五四运动的结果是什么?五四运动的直接目标得到了实现,这是中国人民反帝斗争的一次重大胜利。

5.五四运动的性质是什么?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6.五四运动的历史地位是什么?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7.五四运动的意义是什么?二:学(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一)自主学习导读单(二)合作探究【探究一】五四运动的背景(1)国内:政治: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经济: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快速发展③阶级:无产阶级队伍壮大;(4)思想:新文化运动促进了思想解放(2)国际:①十月革命的胜利,为中同革命指明了道路:②一战期间,美、日加紧侵略中国,③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提出取消帝国主义在中国特权、取消二十一条,收回青岛主权等正当要求遭到拒绝,和会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特权全部转让给日本【探究二】什么是五四精神呢?五四精神可以概括为爱国、进步、民主、科学。

第13课五四运动-人教五四学制部编版中国历史第三册教案

第13课五四运动-人教五四学制部编版中国历史第三册教案

第13课五四运动 - 人教五四学制部编版中国历史第三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五四运动的起因、经过和影响;2.理解五四运动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和推动作用;3.探讨五四运动对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1.五四运动的起因和经过;2.五四运动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和推动作用;3.五四运动对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1.理解五四运动对中国近现代历史的转折意义;2.合理归纳和总结五四运动对中国社会和文化的深远影响。

四、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通过对班级同学的调查,了解到初中生对五四运动的了解程度较低,因此要在导入环节中简单介绍一下五四运动的基本背景。

2. 五四运动起因和经过首先,通过教师简介五四运动的起因,分析中国在战争后期的国内经济和政治形势。

其次,课上通过图片或文本形式,让同学们了解五四运动以及相关的抗议活动的经过。

3. 五四运动的推进作用通过引用相关资料和人物事例,让同学们理解五四运动为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和推动作用。

此外,讨论五四运动对爱国民主和进步文化的影响。

4. 五四运动的影响讲述五四运动对中国社会和文化的深远影响,包括社会体制的调整、文化传统的转型,以及爱国主义和现代性的观念变化等方面。

5. 总结与评价课程结束时,要对孩子们听取意见,询问他们对本次课程的看法。

老师可以向班级同学提出一些问题,帮助孩子们巩固和总结所学内容。

五、教学反思五四运动是中国现代史上的一次重要事件,本堂课的目的是为了让同学们了解五四运动的基本背景和意义,进而推进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理解和认识。

根据学生的反馈和反思,发现许多同学对五四运动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五四运动的深远影响和意义还不太清楚。

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可以更加注重该事件对中国教育、文化、传媒等各个领域的影响,让孩子们真正地感受到历史对现实的影响和启示。

教学设计2:第13课 五四运动

教学设计2:第13课  五四运动

第13课五四运动◇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五四运动的基本史实,使学生认识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理解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感悟五四运动的精神。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以自主学习、小组讨论探究、分组发言的方式进行教学,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成为知识的探究者和创造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五四运动的学习,感悟五四青年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1849年,著名的匈牙利诗人裴多菲为了国家的独立、民族的自由,用生命实践了他的名言:“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

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无独有偶,1919年,在巴黎和会上祖国的主权遭到践踏的时候,在古老的东方大地,也同样涌现出了一批勇于争取国家独立、民族自由的热血青年,他们共同发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爱国运动。

那么,这场运动究竟是怎样爆发并发展起来的呢?又有哪些深远的影响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3课《五四运动》。

二、新课讲授(一)五四运动的爆发1.教师讲解: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加入以英法为首的协约国一方作战,派出20万华工担负起了繁重的后勤任务,为协约国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和牺牲。

一战结束后,中国也以战胜国之一的身份参加了巴黎和会。

当时中国各界对和会寄予了极大的希望——期待胜利能改善中国卑微的国际地位。

北洋政府派出了顾维钧等五人的代表团参加会议。

教师展示图片《巴黎和会会场》,提出问题:满怀希望的中国代表团提出了哪些要求?目标实现了吗?学生回答:要求:中国代表团提出了取消帝国主义在华特权、废除“二十一条”、收回青岛主权等正当要求。

结果:没有实现。

英、法、美等列强操纵了会议,对中国的要求置若罔闻,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特权全部转让给日本。

2.教师提问:阅读教材第60页文字,回答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时间、地点、口号、要求、主力和斗争形式是什么?爆发时间地点口号要求主力斗争形式1919年5月4日北京“外争主权,内除国贼”“誓死力争,还我青岛”“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等严惩亲日派卖国贼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学生示威游行3.师生探究:“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反映了五四运动具有什么性质?师生总结:“外争主权”将斗争的矛头指向帝国主义,体现了反帝的要求;“内除国贼”将斗争的矛头指向以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为代表的北洋军阀政府,体现了反封建的要求。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五四运动》教学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五四运动》教学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五四运动》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第13课五四运动》是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的一课,主要讲述了1919年5月4日发生在北京的一场以青年学生为主,广大群众、市民、工商人士等阶层共同参与的,通过示威游行、请愿、罢工、暴力对抗政府等多种形式进行的爱国运动。

本课的重点是让学生了解五四运动的起因、过程和意义,认识五四运动是中国新主义革命的开端。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七年级已经学习了辛亥革命,对、自由、平等等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五四运动与辛亥革命在时间上相隔不久,学生可能会对两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产生困惑。

此外,学生可能对五四运动中的历史人物和事件较为陌生,需要通过教学加以补充和拓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五四运动的起因、过程和意义,认识五四运动是中国新主义革命的开端。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追求真理、勇于探索的精神品质。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五四运动的起因、过程和意义。

2.难点:五四运动与中国新主义革命的关系。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历史图片、视频等,营造生动的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引导性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2.教学课件:包括历史图片、视频、问题引导等3.学习任务单:用于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4.历史资料:关于五四运动的相关资料,用于拓展学生知识面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巴黎和会的相关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回顾巴黎和会的内容,让学生了解五四运动的起因。

2.呈现(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让学生了解五四运动的经过,包括学生示威游行、请愿、罢工等场景。

《第13课 五四运动》教案(含板书及反思)

《第13课 五四运动》教案(含板书及反思)

第13课五四运动❶教学分析➷【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五四运动的爆发时间、经过、口号等基本情况;掌握五四运动爆发的原因和重要意义;分析理解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师生共同探究,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

通过学生自主搜集资料,设置场景及相关问题,角色表演,探讨五四运动的经过和结果,加深对五四运动的认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五四运动孕育了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精神,五四精神的核心是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青年学生应该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为中华民族的振兴而努力奋斗【重点难点】重点:五四运动爆发的背景及重大意义。

难点:对五四精神的理解。

❷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哪位同学知道五月四日是中国什么节日?这个节日是怎么来的呢?它源于一场伟大的爱国运动——五四运动,它如同一颗流星划破星空,如同火炬穿透黑暗,揭开了中国革命新的篇章。

今天就让一起学习第13课:五四运动,去寻找那个令无数青年热血沸腾的时代,探寻先锋足迹,体悟五四精神的精髓吧!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五四运动的爆发1.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从中找出五四运动爆发的导火线?学生回答: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2.教师提问:中国是世界的中国,世界格局的变化不可避免的波及中国。

以重新瓜分世界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作为战胜国的中国为何还是成为列强宰割的对象?学生讨论后回答:略教师概况:辛亥革命没有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在中国的统治,中国仍然外受帝国主义的蹂躏,内有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经济落后,主权不能独立,中国依然受到被列强宰割的命运。

作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工具的北洋军阀政府,明知丧权,却准备在和约上签字。

在中国历史的紧要关头,北京青年学生凭借着一种对祖国无比诚挚的爱和胸腔中燃烧的青春热血,勇敢地走上历史舞台,吹响了革命求存的号角——五四运动。

3.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找出五四运动第一时期的相关信息,并出示图片:时间:1919年5月4日;地点:北京参加者:北京3000多名学生口号:“外争主权,内除国贼”、“誓死力争,还我青岛”、“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要求:严惩亲日派卖国贼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

八年级上册历史人教版同步教学设计第13课《五四运动》

八年级上册历史人教版同步教学设计第13课《五四运动》

八年级上册历史人教版同步教学设计第13课《五四运动》一. 教材分析《八年级上册历史人教版》第13课《五四运动》是近现代史的重要内容。

本课主要介绍了五四运动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通过学习,学生可以了解中国近代史的重要事件,认识到青年学生在爱国运动中的重要作用,以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对革命形势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五四运动的具体内容和影响还需进一步深入。

学生对于历史事件的了解多来源于教材和课堂,需要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五四运动的背景、过程和影响,认识青年学生在爱国运动中的重要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提高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敢于反抗外来侵略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五四运动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2.难点:五四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中的地位和作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合作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八年级上册历史人教版。

2.课件:五四运动的背景、过程、影响的图片和文字资料。

3.视频:五四运动的纪录片或相关片段。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五四运动的背景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历史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详细讲述五四运动的过程,包括事件的发生、发展、高潮和结局。

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关注青年学生在运动中的作用。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五四运动的影响,包括对当时中国社会的影响以及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各小组派代表进行汇报,其他小组成员进行补充。

4.巩固(10分钟)教师提问:五四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回答,教师进行点评和讲解。

13课《五四运动》教学设计

13课《五四运动》教学设计

第13课《五四运动》教学设计一、课标分析(一)课标内容:能概述五四运动的爆发的导火线以及基本史实,掌握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认识其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使学生了解并发扬五四精神。

(二)设计理念:本课内容较为生动,借助文字材料、图片和影像资料,以便于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认识和理解问题。

同时通过积极的师生互动使学生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为中华民族的复兴而努力奋斗。

二、教材解读(一)教材分析《五四爱国运动》是部编版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新时代的曙光”中的第二课。

本课上承新文化运动,下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本单元的重点课程。

也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承上启下的革命运动,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因此学好本课,将为学生学习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课分三目内容,对五四爱国运动进行了详细的阐释。

第一目“五四运动的爆发”,分析了五四运动爆发的导火线、时间、地点、主力军和口号。

第二目“五四运动的扩大”,介绍了五四运动的发展过程、结果。

第三目“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则重点介绍了五四运动的性质、历史地位和意义。

(二)学情分析本课内容面对的是八年级的学生,他们有热情、有朝气、有一定的历史知识的积累和判断是非的基本能力,也有对历史学习方法的强烈求知欲望,因此,应特别注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渗透,增强其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

同时注意培养论丛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学习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熟悉五四运动的口号、领导者、主力、结果及其意义。

通过分析五四运动对中国社会变革产生的影响,认识民族精神对国家命运和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

2.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学会归纳教材的方法,使学生能从图片、史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和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初步理解“五四精神”的内涵,激发学生学习五四青年“彻底地不妥协”的爱国精神,从而树立为国家强盛、民族崛起而努力学习的远大理想,培养高尚的人格。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五四运动爆发的历史导火线、过程和历史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3课《五四运动》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熟悉五四运动的背景、过程和影响,记忆五四运动的口号,领导者、主力、结果及其意义。

过程与方法:
能使学生学会归纳课文的方法,1919年6月前后,五四爱国运动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五四青年表现出来的斗争精神是极其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深刻领会“五四精神”的内涵,从而树立为国家强盛、民族崛起而努力学习的远大理想,培养高尚的人格。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五四运动爆发的历史背景和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哪位同学知道五月四日是中国什么节日?
这个节日是怎么来的呢?它源于一场伟大的爱国运动——五四运动,它如同一颗流星划破星空,如同火炬穿透黑暗,揭开了中国革命新的篇章。

今天就让一起学习第13课:五四运动,去寻找那个令无数青年热血沸腾的时代,探寻先锋足迹,体悟五四精神的精髓吧!
(二)、新课讲授
一、五四运动的爆发
1.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从中找出五四运动爆发的导火线?
学生回答: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2.教师提问:中国是世界的中国,世界格局的变化不可避免的波及中国。

以重新瓜分世界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作为战胜国的中国为何还是成为列强宰割的对象?
学生讨论后回答:略
教师概括:辛亥革命没有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在中国的统治,中国仍然外受帝国主义的蹂躏,内有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经济落后,主权不能独立,中国依然受到被列强宰割的命运。

作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工具的北洋军阀政府,明知丧权,却准备在和约上签字。

在中国历史的紧要关头,北京青年学生凭借着一种对祖国无比诚挚的爱和胸腔中燃烧的青春热血,勇敢地走上历史舞台,吹响了革命求存的号角——五四运动。

3.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找出五四运动第一时期的相关信息,并出示图片:
二、五四运动的扩大
1.教师讲述:1919年6月,五四运动扩大到上海。

出示材料:
“多国家之土地,再为学生被拘速求释放。

”——工人罢工
“忍痛停业,冀救被捕学生,不除国贼,誓不开市。

”——商人罢市
提出:6月份,五四运动的扩大有哪些表现?有何特点?
学生回答:除了学生罢课之外,还有工人罢工,商人罢市活动。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特点:五四运动突破了学生、知识分子的范围,发展成为以工人阶级为主力,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参加的全国规模的群众爱国运动。

2.教师提问:五四运动得到进一步扩大有哪些原因?
学生回答:陈独秀等人地积极号召、宣传;日本帝国主义的进一步威胁。

3.教师讲述:面对民族危机,上海工人积极罢工,声援学生的爱国斗争。

工人阶级成为五四运动的主力,运动的中心也由北京转移到上海。

4.教师提问:这场声势浩大的五四爱国运动的结果如何?
学生回答:北洋政府被迫释放被捕学生,罢免了曹汝霖等人的职务,中国的代表拒绝的和约上签字。

五四运动的直接目标实现了,这是中国人民反帝斗争的一次重大胜利。

教师提问:为什么说五四运动的“直接目标”实现了?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原因:五四运动实现了“外争主权、内除国贼”的目标,但是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三、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1.教师讲解: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

在这次运动中,中国工人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展现了伟大的力量。

一些初步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在运动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2.教师提问:为什么说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爱国:从背景、口号方面去理解;反帝反封建: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彻底:不达目的誓不罢休,不妥协。

3.教师讲述:为了纪念青年学生发起的这场爱国运动,为了让五四的火炬代代相传,我国政府把每年的五月四日定为“五四青年节”。

从中你悟出了哪些五四精神?作为当代青年的我们该如何弘扬五四精神?
学生回答: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以天下为己任。

我们要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家乡,把祖国和人民的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忧天下之忧,乐天下之乐,以天下为己任,甘愿在国家民族面临生死危亡的关头义无反顾,挺身而出。

4.教师提问:为什么说“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的开端”?。

三、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90多年前由北京的青年学生发动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

在这场运动中,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显示了伟大的力量,中国历史进入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五四精神”就是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我们青年学生应该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为中华民族的振兴而努力奋斗,勤奋学习。

四板书设计
五教学反思
五四运动是本教材中重要的一课,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影响。

因此,在教学中我通过了展示大量的各种史料,进行小组探究性学习,让引导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点的同时,提高自己分析史料、解读运用史料的重要能力,同时注重拓展学生学习历史的思维和空间,让学生灵活运动相关知识。

通过问题式教学方式,让学生科学理解五四运动历史意义,使得学生的爱国情感进一步得打升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