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国外类似文化生态保护区基础理论、价值评估方法与实证研究——以生态博物馆为例

合集下载

生态博物馆保护性开发调研

生态博物馆保护性开发调研

图顿生态博物馆
位置:位于挪威南部内陆地区的Mjesa湖西面 1986年建成“资料信息中心”
图顿生态博物馆面积为800平方公里,人口大约为 2800。很久以前这里的峡湾和林地开始成为游牧民族的家 园,现在当地的经济支柱产业是农业和工业.。1923年这 里有了地区级传统博物馆,当地人通过图顿历史协会的活 动参与到当地历史研究中。协会积累的记录(口述历史、 照片资料、档案文件、家谱)后来成为了图顿生态博物 “资料信息中心”的基础。 1986年建成的“资料信息中心”是生态博物馆的标志。 座落在过去的奶制品加工厂(1889年落成,1928年关闭), 曾一度用于临时性展览、音乐学校、演奏大厅。其建设过 程见证了从传统的开放式博物馆到生态博物馆的变化,其 中,保存当地文化被作为重要的新的伦理标准,新增的比 较特别的工作方式为志愿者通过口述历史的方式努力记录 地方特征中的非物质文化。资料信息中心指挥着生态博物 馆的各要素(或是文化场所)相互作用。在Mjeas湖边,还 有一个小海港码头,这里有仍然在运转世界上最古老的明 轮艇,象一个运转的漂浮博物馆。
立项到开馆过程:
1995年3月,由苏东海、杰斯特龙、胡朝相、安来顺 等人组成的生态博物馆课题组正式成立。4月,课题组会 同文化保护部门在黔考察了包括镇山露天民俗博物馆、 梭戛陇戛寨(梭戛12寨的中心寨),并初步决定将生态博 物馆选址定在梭戛誊苗社区,5月,在贵州省文化厅召开 了《在六枝梭戛建立中国第一座生态博物馆的可行性研 究报告》论证会,并得到了贵州省政府的相当重视。6月, 贵州省文化厅向贵州省政府呈交了《关于在我省六枝梭 戛乡建立中国第一座生态博物馆的请示》。 1995年6月26日,苏东海在挪威出席国际博协大会期 间,受中国博物馆学会及贵州省政府的全权委托,与挪威 开发合作署文化局局长图德汉姆先生就中挪合作开发中 国第一座生态博物馆事进行了第一次会谈,并递交了中 挪学者组成的课题组所做的可行性报告及申请经济支持 的报告。挪威开发合作署对提交的可行性报告进行了充 分的认证,认为:这一项目对于在该地区保护自然环境和 民族文化遗产具有重要价值;对于中国博物馆界的学术 研究具有科学价值和推广新型博物馆的实践价值。 1996年8月,中国博物馆学会正式去信挪威开发合作 署要求支持在贵州省梭戛乡建立生态博物馆提供支持。 1996年7月,挪威开发合作署与中方就正在规划建设中贵 州梭戛生态博物馆捐款的管理事宜进行磋商,各方 批准建立生态博物馆(96)文物拨字第1077号《关于中挪 合作建设贵州梭戛生态博物馆的批复》,并表示给予必 要的指导和支持。 1997年10月23日,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和挪威王国 哈拉尔国王出席中挪合作项目签字仪式,两国签署了 《挪威开发合作署与中国博物馆学会关于中国贵州省梭 戛生态博物馆的协议》。

我国生态博物馆的问题分析

我国生态博物馆的问题分析

我国生态博物馆的问题分析在上课时听到同学讨论有关生态博物馆的问题,也激起我对这方面的兴趣。

现在,我结合资料表达我的看法。

一、生态博物馆的含义及特点生态博物馆(eco—museum)概念于1971年诞生于法国,其倡导者是法国的两位博物馆学家乔治•亨利•里维埃(georges henri riviere)和雨果•戴瓦兰(hugues de varine)。

他们在法国介绍博物馆发展新方向时首次提出此概念,表达了人、文化、自然环境必须紧密结合的新思维。

里维埃定义生态博物馆说:“生态博物馆是由公共权力机构和当地居民共同设想,共同修建,共同经营管理的一种工具。

公共机构的参与是通过有关专家、设施及设施机构所提供的资源来实现的;当地人民的参与则靠的是他们的志向、知识和个人的途径。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随着文化多元性的发展,开发与保护少数民族的意义逐渐被人们认识,第三代生态博物馆随之产生,它以民族文化开发和保护为主体,更多体现了文化性的思想原则。

而我国的生态博物馆基本上都属于此类型。

挪威生态博物馆学家约翰杰斯特龙用生态博物馆与传统博物馆对比的方法,阐述了生态博物馆特定的形式和内容:传统博物馆——生态博物馆藏品——遗产建筑——社区。

舞、芦笙舞的功能性认同与态度的差异,表现出文化神圣性与表演性的分离。

我认为,只有身为实践者的文化主体,才是文化遗产保护的最终依靠力量,也只有文化主体自觉、自愿、自主地参与到文化遗产保护中来,保护才有了最扎实、最牢靠、最深层的根基。

尽管外界纷繁复杂,只要抱着对自己文化的尊敬,我相信他们的文化将能够一直延续下去——这也是所有人都希望看到的。

2、继承与发展的矛盾正如第一个问题所说,对于文化和经济相对弱势的地区,我们或许可以指导其文化的发展方向,甚至阻碍其发展,但最终决定权在他们手里。

人类最终接受外界思想,获得经济发展,抛弃落后的行为方式等等这些,是不可逆转的。

国内外生态博物馆研究综述

国内外生态博物馆研究综述

国内外生态博物馆研究综述苏琨;郝索【摘要】生态博物馆的概念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引入我国,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国内的学者专家围绕生态博物馆的开发模式,与旅游开发的关系,相关利益者参与,文化遗产的保护,存在的弊病等方面展开了较为全面的讨论.笔者在国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对国内关于生态博物馆的研究内容进行文献梳理,提出了我国生态博物馆建设必须在原真性的前提条件下进行,为今后我国生态博物馆的开发建设提供借鉴.%The concept of eco-museum has got rapid development since its introduction to China in 1990s. Domestic scholars have canied out comprehensive discussions about the development model of eco-museum,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eco-museum and tourism development, the participation of related stakeholders, the protection of cultural heritages,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so on. On the basis of related foreign studies,the domestic studies were summarized, and it was proposed that the construction of eco-museum should be based on the principle of authenticity,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the future construction of eco-museum in China.【期刊名称】《安徽农业科学》【年(卷),期】2012(040)029【总页数】5页(P14348-14351,14410)【关键词】生态博物馆;旅游业;研究;述评【作者】苏琨;郝索【作者单位】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陕西西安710127;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陕西西安71012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181.3“生态博物馆(eco-museum)”的新观念,源于20世纪70年代法国博物馆界两位承前启后的开创性人物乔治·亨利·里维埃(Georges Henry Riviere)和于格·戴瓦兰(Hugues de Varine)的倡导。

浅谈生态博物馆

浅谈生态博物馆

浅谈生态博物馆作者:王婷来源:《文物世界》 2012年第6期博物馆是近代兴起的社会文化事业,一个世纪前被带到中国,中国在百年风雨中一直磨合着传统文化与现代化。

生态博物馆是博物馆中的一个新的类型。

作为西方后工业时代的产物,我们要探索生态博物馆的中国化,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生态博物馆。

一、博物馆和生态博物馆的定义1.博物馆的定义1905年中国第一个博物馆南通博物苑的建立,标志着我国的博物馆事业经历了百年风雨。

这一百多年以来,我国的博物馆事业在不断摸索中前进。

20世纪80年代中国博物馆学界对博物馆的定义进行了热烈讨论。

博物馆的定义是:博物馆是文物和标本的主要收藏机构、宣传教育机构和科学研究机构,是我国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2.生态博物馆的定义生态博物馆是在人类社会现代环境意识与现代生态意识不断觉醒的背景下产生的。

1971年国际博协第9次大会在法国举行期间,国际博协领导人乔治谈到博物馆发展的新趋向时,第一次试用了“生态博物馆”(Ecomuseum)这个名词。

从语源上说,Ecomuseum源于两个希腊语单词,一个是(英语“eco”,汉语“生态”),另一个是“museion”(英语“museum”,汉语“博物馆”)。

“iokos”的本意是指“居住地”,引申为人们在文化和历史方面适应自然条件和社会环境的全部内容,而“museion”本意是对具有科学或文化意义的物品的收藏。

可见,将英语前缀“eco”用于生态博物馆(Ecomuseum),既不是指经济(economy),也不是泛指生态学(ecology),其本意是指社会生态环境均衡系统:社区或社会,人是核心部分,人类的活动是其进程。

自生态博物馆这个名词出现以后,各国博物馆学者从自身的理解和需要出发,对其做出了不同而不断变化的界定。

1976年生态博物馆创始人乔治·亨利·里维埃对生态博物馆所下的定义为“进化的定义”。

此后,环境科学的系统性、整体性原则被引入到博物馆,从而在法国诞生了“法国地方天然公园”、“克勒索蒙特索矿区生态博物馆”等第一批生态博物馆。

20171220-生态博物馆

20171220-生态博物馆

时从事与之相关的研究。”
堂安侗族生态博物馆
生态博物馆概述 The Overview Of The Ecological Museum
概述
定义
生态博物馆概念最初提出是在 1971 年博物馆理事会第九次常规会议上,由当时的主席雨果 · 戴瓦兰提出,并总结了区分传统博物馆和生态博物馆的 一个简单明了的公式:
生态博物馆概述 The Overview Of The Ecological Museum
概述 选择建立生态博物馆的社区或村落,必须同时具备以下三个关键因素:
核心要素
文化遗产 资源
当地居民 的积极性
政府与专 家学者的 支持
生态博物馆的核心工作: 实际上,生态博物馆的“中心工作”就是以“各类遗产”为中心,而 且要把遗产与社区/居民的参与管理结合起来。而这些遗产之所有要留 在当地,就是因为其与当地的人文景观、历史传统和自然环境有着密 不可分的天然的联系,即人文与自然的共生关系。
生态博物馆概述 The Overview Of The Ecological Museum
概述
发展历程
完整的民族村寨
资料信息中心
活动
生态博物馆理念,自1980年代中期通过《中国博物馆》杂志的翻译介绍,来到中国。从1997年开始,中国政府和 挪威政府合作,在中挪专家的共同指导、参与下,在贵州省的4个民族村寨兴建了生态博物馆。这类生态博物馆由于重 在保护与记录少数民族的文化与传统,故后来被称作“民族村寨性生态博物馆”。此后,经过20多年的实践探索,这 种民族村寨型生态博物馆,目前已发展到20多座,主要分布在贵州、广西、云南和新疆、内蒙古等少数民族聚居地区。 目前,在中国,这是一种最为成熟的生态博物馆类型,其“标准配备”是:完整的民族村寨(保留相对完整的民族传统、 村寨有自己的民族特色等)+资料信息中心+活动。 村落指村民日常生活的整个区域,包括村寨里的居民、自然环境和文化景观。资料信息中心通常在村落外围,距离 村落有一定距离,是一幢单独的建筑。主要用来展示村落的历史和文化,保存当地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也是 社区居民活动的场所。中国的生态博物馆发展,根据我国博物馆学家苏东海先生的总结,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聚落遗产地保护的革命性理念与方法——生态博物馆

聚落遗产地保护的革命性理念与方法——生态博物馆

二. 态博物馆 的生态特征和生态保护 生
生态博物馆是在现代社会环境意识和生态意识 觉醒 的背景 下产生的 , 它要担 负起遗产保护 、 环境保护和生态维护的使命。
曹兵 武 认 为 ,生 态 包含 了一 种 文化 与 自然 的 适应 性 与 合 理
乔 治 ・ 利 ・ 维 埃 将 斯 堪 的 那维 亚 半 岛 户 外 民俗 博 物 馆 的 亨 理
方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的关 键 性 作 用 。社 区 原 驻 居 民 的 知识 是 他 们 的文 化 和 智
() 1控制和管理工作主要或完全 由社区负责; () 2社区承诺通过 多种方式保护生物多样性及其成果 。 在这种背景下 ,生态博物馆成 了自然和改 良的生态系统 , 是 有显著的生物多样性、 生态效益和文化价值。这些生态系统 由社 区居 民和 当地社会 通过 约定俗成 的有效方式进 行保护 。
另 一 方 面 , 际 自 然保 护 联 盟 世 界 保 护 地 委 员会 ( 国 WCP A)
州六枝的梭戛 , 是一个活生 生的史前原始村 落 , 文化 的距 离 从
上 和我 们 仿 佛 是 跨 越 了 5 0 0 0年 。 的建 筑 为 土 阶 茅顶 的房 屋 , 它
它的经济是从事一些包谷 、 甘薯一类的早地 农业。近 年来 文化 遗产保 护和 生态博物馆理念的 引入 , 使梭戛有了 自己独特 的价 值 。因为这种 时空的反差 , 因为这种和自然环境的亲近 , 因为 还 它的稀缺 , 从而也使梭戛有 了被保护和展示的需要。 因为生态 博物馆是以整个的村寨及 其生活方式 为内容 的, 博物馆项 目也 在环境 的保 护、 房屋 的维修 、 居民生活条件 的改善方面下 了不
聚落遗产地保 护的革命性理念 与方法

国内外关于文化与生态环境关系研究综述

国内外关于文化与生态环境关系研究综述

国内外关于文化与生态环境关系研究综述公司内部档案编码:[OPPTR-OPPT28-OPPTL98-OPPNN08]国内外关于文化与生态环境关系的研究综述刘亚东(贵州师范大学,历史与政治学院,2013级中国史专业研究生)摘要:整体来看,生态与文化存在着互动作关系,一般说来,在人类社会早期,生态对文化的决定性作用要大一些,在人类文化发展到一定的水平后,文化对生态的作用变得愈来愈大,特别是负面的作用增大。

国外关于文化与环境的关系研究主要建立在生态人类学和文化适应的基础之上,相应诞生了环境决定论、环境可能论以及两者之间出存在互动关系的理论,国内关注环境与文化之间关系的研究起步相对较晚,且集中在探索民族地区文化与生态环境间的关系上,但已注意到环境与文化间的互动关系。

关键词:文化;生态环境;影响一、国外生态人类学及文化适应的相关研究(一)生态人类学的产生与发展生态人类学(也称为环境人类学)是人类学领域中应用性强,跨学科色彩浓厚的一个分支学科,它从生态的角度进行人类学研究,试图探讨人类及其文化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

“生态人类学是20世纪50-60年代兴起于美国的一门年轻学科。

西方生态人类学经历了孕育、创立和发展的历程。

在这个过程中,相继出现了环境决定论、环境可能论、文化生态学、生态系统途径、民族生态学、文化唯物论和政治生态学等理论或分支学科。

”[1]生态人类学的理论思想受到了各个时期出现的人与环境关系的不同观点的影响。

自古希腊—罗马时代至20世纪50年代,即在以美国人J?斯图尔德为代表的文化生态学正式创立之前,人类历史上先后出现的与人及其文化与环境关系有关的思想观点可以归纳到两个主题:环境决定论和环境可能论。

所谓环境决定论,它主要是认为自然环境在人类活动中发挥着原动力的作用。

环境决定论思想来源可以追溯到早期西方社会思想中的环境观点。

在古希腊,西波克拉底提出了气候决定体液的相对比例,也就是说体液在身体中相对比例的不同造成体格和人格上的差异的“体液理论”。

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资金和技术不足
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和技术支持,但是目前资金和技术都存在一定的不足,制约了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 推进。
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对策建议
加强法律法规建设
01
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为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提供法律保
障。
加强宣传教育
02
通过各种渠道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
续性,确保保护区的长期发展和繁荣。
03
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挑 战与对策
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面临的挑战
文化多样性保护
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和现代化进程的推进,许多传统文化面临消失的危险,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需要保护和传承这些文化遗产 。
生态环境恶化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生态环境逐渐恶化,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需要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保障文化生态的 可持续发展。
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实践案例
总结词
多样性、借鉴性、可推广性、可持续性
详细描述
实践案例应具备多样性,涵盖不同类型的文 化生态保护区,包括历史街区、非物质文化 遗产、自然景观等。这些案例可以为其他地 区的保护区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同时,实 践案例应具有可推广性,以便于在全国范围 内推广和应用。最后,实践案例应注重可持
总结词
系统性、创新性、可持续性、安全性
详细描述
实施方案应包括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建设目标、任务、措施等,具有系统性。同时,实施方案应注重创新,采用 新的理念和技术,提高保护区的建设质量和效果。此外,实施方案应考虑可持续性,确保保护区在长期内能够 持续发展。最后,实施方案应确保安全性,采取必要的措施,确保工作人员和游客的安全。
促进可持续发展
将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与城市规划、旅游开发等相 结合,实现文化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生态博物馆基础理论
2.1 概念理论内涵
全球化和文化标准化危机促进了文化空间的保护、加强、产生乃至创造的需求,激起了 文化空间新概念的提出。 在此背景下, 生态博物馆诞生并衍生出人文地理学的重要分支—— 生态博物馆学。 生态博物馆是指把文化遗产原状地保存和保护在其所属的社区及环境之中的文化空间。 它是建立在这样一个基本理念之上,即:文化遗产应该被原状地保存和保护在其所属的社区 及环境之中。所以,生态博物馆不是一个建筑、一间房子,而是一个社区。它所保护和传播 的不仅仅是文化遗产,还包括自然遗产[1](黄永林,2013) 。尽管自第一座生态博物馆建立 之始,对生态博物馆模式是否可行一直受到争议[2](Maurizio Maggi,2006) ,但由于生态博 物馆具有传统博物馆所缺乏的性质, 并顺应了当代人类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日益觉醒和高涨的 潮流, 顺应了当代要求文化遗产权和文化遗产的诠释权应回归原驻地和原住民的呼声, 顺应 了人类要求协调和持续发展的愿望, 其概念一经问世便迅速在欧洲、 拉丁美洲和北美洲等许 多国家和地区传播开来,并证明其是一种有效的文化生态保护方式[3](Gunda Bela,1984) 。 生态博物馆在概念理解上对应于国家自然公园(national natural park), 又区别于传统博物 馆,三者在场所特征、保护对象、 保护人、受众限定、 保护形式等方面有着显著区别 (表 1) 。 各类传统博物馆是把文化遗产在内的各类收藏品置于一个专门类型的建筑物中进行展 示,由专业人员展开修复、保护与研究工作,是面向普通观众开放的。而生态博物馆是把文 化遗产开放式地原本呈现于就地出现的社区或地区范围内,由传承人进行遗产保护与传播, 并由全体居民共享的。 国家自然公园则不然, 传统的不同形式的国家自然公园或保护区的建 立则反映出一种基于自然与保护区概念上联结范式, 目的是为了划定空间界限, 把它们从社 会环境转移到保护区的野生动植物与壮观的自然场地。 同时, 它们也被作为是应该公共资助 的社会实体和国家关切点。通常来说,管理实体创造出来以指导公园建设,并发展出确定地 区目标与分配利益相关者职责的长期规划[4] (Daly, 2003)。同时,它们积极介入地区设计,
生态博物馆的实施策略在欧洲与美国的文化遗产地的情况不同。欧洲偏重于景观管理, 而美国则重视旅游、休闲和地方社区。虽然学者的学科与地理背景不尽相同,但这些定义共 同提供了生态博物馆(文化公园)如何运行以及它们如何由不同因素构想出来的概念,它们 被视为利用地区—遗产的联结来促进一种朝着新的基于休闲旅游的社会经济模型的转变的 工具、计划、景观、区域方案或博物馆[5](Pablo Alonso Gonzá lez,2014) 。 依据生态博物馆从适应型形态到发展型形态的可能范围特征, 其实施策略的具体做法是 把社区文化和游憩开发两方面通过遗产的概念结合起来(图 1) 。同时,它们提供了一种由 去工业化和随后朝着在美国和欧洲后工业经济转变所呈现的地区问题的合适解决途径[6] (Benito del Pozo &Alonso Gonzá lez, 2012)。在管理层面,它们确保不同社会因素和体系参与 决策,反映出一种更加民主的规划编制方法。在市场层面,它们促进再创造并以特定地区和 文化景观为题, 产生出通过赋予它们独特标识而加入了地方产品象征价值的品牌形象, 从而 加强生态博物馆在旅游业和吸引投资方面上的表现。 英国学者杰拉德· 克塞恩指出生态博物馆建设的目的与意义体现在遗产的价值, 它包括 学习价值、公民价值、娱乐价值和启发性价值[7](曹亮,2011) 。与传统博物馆比较,生态 博物馆应该是整个社会组织(通常是社区)的成员共同参与实施,在专业从业者之外重视公 众参与的作用,这也是生态博物馆运行的根本。其总结出生态博物馆工作总程序(图 2) , 首先对根据遗产资源确定项目目标并界定资源范围; 然后开展环境记录, 包括针对性研究和 实地考察以及获取文化痕迹;接着展开归档,对遗产资源进行细致分类与研究,分析个体遗 产资源和相关信息;再接着选取和准备材料及信息,通过遗产成果进行交流,最后以展览展 示、教育、导游导览、出版物、信息服务等形式对资源进行解读。
表 3 生态博物馆衍生的经济学和博物馆学的选项 时间跨度 发展型生态博物馆 适应型生态博物馆 远期 近期 可见性 地方发展计划 区域市场 识别性 活化的生态博物馆 修饰的生态博物馆
资料来源:Maggi, M., & Falletti, V. (2000). Ecomuseums in Europe
学者指出生态博物馆作为创新概念, 不可能把生态博物馆置于一个考虑所有完成或形成 经验的详尽准则之中, 它应该是一种具有适应性的概念。 尽管如此, 不仅是不同定义的综合, 而且是所有的成为一场更广阔的本杰明(Benjamin)所定义为“同时代人匿名劳动”1的大众遗 产、场所与作品保护运动一部分的经验综合让研究能突出法国博物馆学初始理念的基本要 素。在确定的众多博物馆要素里面能够追溯其中六个,一些涉及博物馆技术学方面,其他的 涉及博物馆学特征,其中一个要素是生态博物馆所独有的。
表 4 博物馆要素适用性分析 博物馆要素 原址传习 属性类型 博物馆技术学(考古类、海洋 类) 片段式的博物馆 交叉学科特征整体论 博物馆技术学 博物馆技术学(社会类、海洋 史类) 与当地社区关系 博物馆学 适用于所有创新型博物馆 也适用于其他创新型博物馆(考古类、海洋类) 也适用于其他创新型博物馆 特定适用范围 也适用于其他创新型博物馆
1
Benjamin W., Ecrits francais, Gallimard, 1991.
对非受众的关注 把场所作为对象
博物馆学 博物馆学
适用于所有创新型博物馆 生态博物馆
资料来源:Maggi, M., & Falletti, V. (2000). Ecomuseums in Europe
2.3 实施策略与工作程序
创造出文化与自然廊道、旅游服务与博物馆或传习所在内的文化遗产的联系。
表 1 传统博物馆、生态博物馆与国家自然公园比较分析 空间类型 传统博物馆 生态博物馆(文化 公园) 国家自然公园 自然地 生物及栖 息地 管理部门 没有或最小的人类 活动 相对封闭 场所特征 建筑物 社区/地区 保护对象 收藏品 遗产 保护人 专业人员 传承人 受众限定 普通观众 全体居民 保护形式 开放 开放

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项目 (20090092120001);江苏省社科研究青年精品课题项目 (13SQC-083),江苏省科技支撑计划项目 (文化生态保护区保护关键技术研究 2014-2016)
以“生态博物馆”名义建设的是1974年在法国建立的勒克索 (Le Creusot)生态博物馆。 之后, 生态博物馆作为文化遗产保护空间新类型在欧洲以及北美相继出现, 它们以文化公园、 社区 公园等不同名称出现。 尽管概念表述不同, 但都是类似于生态博物馆的概念, 并无本质区别。 国外主流学术研究和国内学术著作皆以生态博物馆作为主要的文化空间研究类型。鉴于此, 本文将国外对文化公园和社区公园的研究皆归结到生态博物馆研究领域综合叙述。
资料来源:作者根据资料总结整理
2.2 基础理论研究
由于生态博物馆的出现需要处理与场所和特征保护相关联的不同主题, 区域的广布性使 得生态博物馆具有广泛的不同源头,并由此成为生态博物馆类型不定性的来源。 目前,基于生态博物馆来源的多样性,探讨生态博物馆建设与经济发展相协调的研究, 有学者从博物馆学的视角出发, 提出生态博物馆可以接纳并适应具有在两种极端形态——适 应型形态和发展型形态的可能范围特征, 即生态博物馆的形态区间, 并催生出生态博物馆初 期的两种极端参考模型——适应型模型和发展型模型(规划设计模型) (表 2) ,指出生态博 物馆建设首先是把现有遗产的促进计划归结到地区销售运营内; 其次是实现从以博物馆运作 为导向到基于现存遗产的复苏保护进程的改变。 适应型生态博物馆重视物质, 是一种依据过去经济发展情形的生态博物馆伞形结构 (把 生态博物馆作为一项系统甚于一个既有场所) ,其并没有为地方资源组织引入有重大意义的 改变,特别是代表居民、拥有者、主办者和组织团体的人文资源。其相比于地区特征,更多 地聚焦于一个区域或中心的可识别性或可见性概念。 如果脱离开一个特性成长阶段, 其首要 考虑的是地区营销方面,其当然是重要但非决定性的,而次要的是文化和社会经济概念。而 发展型生态博物馆重视文化及所在社区,是把场所保护、文化传承作为首要考量因素。
1 引言
2006 年国家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的角度出发,制订了《国家“十一五” 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 ,明确提出建设“10 个国家级民族民间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基本要 求, 文化生态保护区自此正式由理论研究进入到建设实践阶段。 文化生态保护区虽然是一个 全新概念,但它深深根植于传统的国内外文化空间理论与实践研究,结合文化生态学、文化 地理学、生态学、景观生态规划以及聚落地理学与社区研究的相关理论,有着深厚的理论基 础与实践来源。 国际上, 西方国家在我国设立文化生态保护区之前, 已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采取保护政 策, 设立类似于文化生态保护区的文化空间, 这其中包括各国根据自身文化特点建立的自然 与文化公园,生态博物馆,建筑、城市和风景遗产保护区(ZPPAUP)等一批具有代表性、典 型性的文化空间。 尽管我国文化生态保护区与国外文化空间的概念表述不同, 但其对非物质 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的实质内涵是一致的。 在国外的文化空间概念中, 生态博物馆是与我国 文化生态保护区最为类似的文化空间, 其所包含的层面非常广泛, 且具有国际性的指导意义。 生态博物馆于1971年由法国人类学家雨果·戴瓦兰(Hugues de Varine)提出,第一座
8 9 10 11 12 13 14
生态博物馆作为目标集 场所在生态博物馆内爆 有什么的生态博物馆 生态博物馆作为结果 短期旅游发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消极保护 场所的传统博物馆化
生态博物馆作为工作方案 生态博物馆朝向场所外爆 还没有什么的生态博物馆 生态博物馆作为手段 为竞争的长期特性增强 积极保护 地方博物馆的新地区主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