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经典句段
中国哲学经典句段

(一)孟子与告子辩
1然则犬之性,犹牛之性;牛之性,犹人与性与?
2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
3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4如将戕贼杞柳而以为桮(bei)棬,则亦将戕贼人以为仁义也与?
5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6不识长马之长也,无以异于长人之长与?且谓长者义乎,长之者义乎?
6堕枝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
7今者吾丧我。
8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
9鱼相忘乎江湖,人相忘乎道术。
10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
三、孔子
(一)仁学思想
1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2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
11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12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13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二)天命论
1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2道之将行也,命也;道之将废也,命也。
3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4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
8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9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
10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三)辩证法
1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善不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2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
2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若死生为徒,吾又何患,故万物一也。
中国哲学:其大无外,其小无内

导读:我们中国有句话叫“其大无外,其小无内。
”这句话,你仔细思考,实在是太妙了。
似乎在揭示一个很大的真理。
其大无外,就是说大到无边无际,想象不到头;其小无内,又说小到无边无际,或者说无限小,要多小有多小。
那么问题来了到底是“其大无外”包含“其小无内”呢,还是“其小无内”包含“其大无外”? 或者说两者一样大,没法比较。
你再细细去把这句话套在现代物理的两个极端物质上:宇宙和夸克。
常识告诉我们宇宙肯定包含夸克,毋庸置疑。
就像我们现在在发问:夸克之下还有“夸克”吗?所以你要想到一个理解。
那就是大到无边一定会碰到夸克,小到无边本身就是大到无边。
两者其实是一个概念。
有自我矛盾的嫌疑,但太妙了,符合常识,符合现代物理研究的方向。
就好像矛和盾的故事一样。
到底是矛锋利,还是盾牌坚硬?这个世界就是这么有意思?你思考一下吧。
本章主要内容为大家介绍灵遁者先生在《变化》关于传统文化的现代思考。
内容如下文。
内容如下:我们中国有句话叫其“其大无外,其小无内。
”还有一句话叫:“万变不离其宗。
”到底我们该听那句话。
虽然我们现在发现了光子,夸克,电子等等基本粒子,仿佛再要细分这些基本粒子,看起来有点遥不可及。
但是我深信对于电子,光子,夸克这样的粒子的认识,我们才刚刚开始。
仅仅是打开了门。
我们的设备,我们的知识积累远远不能征服这些。
举一个例子说明,我们现在知道了,夸克有六种。
分别是:它们是上、下、粲、奇、底及顶。
而且我们对于夸克的了解,是通过观测强子得来的,不是直接观测。
对于现在的探测设备,探测技术,我上面已经说了,对于夸克这样的强子,夸克等这样的尺寸,远远不够。
所以要想知道夸克能否再分,自然就是纸上谈兵,不可把握的事情了。
我相信任何一个科学家都不敢断言的。
但是现在观测和理论显示6种夸克的质量是不同的。
这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某种不同和内在差异。
随着深入的研究,我认为夸克可以被再次分解和解刨,发现新的东西。
同样光子,电子这样的基本粒子,也会被深入分析,发现新的东西。
《论语》中的名言名句

《论语》中的名言名句《论语》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是中国儒家学派的重要著作,记录了孔子及其学生的言行和思想。
其中包含了许多经典的名言名句,以下将选取其中一些进行阐述。
第一组:教育与修身1. 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这是孔子关于修身养性和道德修养方面的名言。
孔子认为要成为一个充满仁爱之心的人,首先要孝敬父母、尊重师长,并且要有一颗真诚正直的心,对待他人要友善体谅,才能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谐。
2. 不学而时习之,不思则罔,疑则有错:这是孔子强调学习与思考的名句。
孔子认为学习是一种积极的态度,时刻保持学习的心态,不断修炼自己的品德和知识,才能不断提高自己,避免错误。
3.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是孔子对于修身的要求,强调人们要遵循良好的礼仪,从穿衣、言谈、行动等方面严格要求自己,使自己成为一个有教养的人。
第二组:政治与治国1.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这是孔子对于君子和小人的描述。
孔子认为君子应该胸怀广阔,心胸开放,对待世事和人情要大度,而小人往往心胸狭窄,计较小利,为人处世常常小心谨慎。
2.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这句话强调了君子和小人的不同观念。
君子注重道义和正义,追求内心的满足和精神的升华,而小人只追求私利和功名。
3.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这是孔子教育子弟的名言,他认为只有坚定的志向和远大的目标,才能推动一个人不断努力,成为一个有用之才。
第三组:友情与人际关系1. 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如醴:这是孔子对于真正的友谊的描述。
孔子认为真正的友谊应该是淡泊无私的,而不是为了个人的私利而交朋友。
2.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强调了待人处事应该遵循的原则。
孔子认为一个人要待人真诚、宽容和善良,不去伤害他人,才能得到他人的尊重和友爱。
第四组:学习与修养1.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是孔子对于学习的重要性的强调。
学习是一个不断积累、不断提高的过程,只有不断努力去学习,才能使自己的知识不断丰富和提高。
中国哲学经典句段

中国哲学经典句段中国哲学经典句段背诵张恕忠一、老子(一)道论1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廖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
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
2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3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
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4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5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6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
7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8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
9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
10道常无名。
1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二)道法自然1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2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3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争。
4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5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
6智慧出,有大伪。
7道常无为而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
8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9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
10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三)辩证法1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善不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2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孰为此者?天地。
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3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4兵强则灭,木强则折。
5反者,道之动。
6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7弱者,道之用。
8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中国哲学简史好句摘抄和感悟

中国哲学简史好句摘抄和感悟中国哲学简史好句摘抄和感悟一、中国哲学简史中国哲学源远流长,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形成了独特的哲学体系和思想传统。
在中国哲学史上,可以明显地看到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多种思想流派的碰撞和融合。
而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上最具代表性的著作当属《周易》、《老子》、《庄子》、《论语》、《大学》、《中庸》等。
这些经典作品,不仅在当时对人们的生活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到了今天,依旧具有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和价值。
二、好句摘抄1. 老子《道德经》:“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这句话表达了老子对于道德的独特理解,强调了无为而治的哲学思想。
2. 孔子《论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只有不断地学习和修身,才能获得快乐和满足。
3. 庄子《逍遥游》:“大知闲闲,小知间间。
大言炎炎,小言詹詹。
”庄子将知识分为大知和小知,表达了对于真知的追求和对于琐碎知识的嘲讽。
4. 墨子《兼爱》:“兼爱非攻,是谓以德报怨。
”墨子提出了“兼爱非攻”的思想,主张以仁爱之心化解仇怨,倡导爱与和平。
5. 孟子《尽心》:“知止、万物齐焉;知止、天地悟。
”孟子强调了知止的重要性,认为只有知道适可而止,才能与天地相应。
三、感悟中国哲学的精髓在于不断追求真、善、美的境界。
每一句经典的好句都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和哲学智慧,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态度和人生观念。
在当今社会,我们可以从这些好句中汲取智慧,助力自己在人生道路上不断进步和成长。
四、个人观点和理解中国哲学简史是中华文明的精髓,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宝藏。
在我看来,这些好句摘抄不仅仅是抽象的言论,更是蕴含着对人生、伦理、道德等方面的深刻思考。
通过认真阅读和体会这些好句,可以让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中国哲学的内涵,进而指导我们更好地修身养性,塑造优秀的品格。
在整个中国哲学史上,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哲学家们对于人生、社会、世界等问题的思考和探寻。
这些思想传承千年,至今仍然发光,对于当代人的工作、生活、学习、交往等方方面面都有着积极的影响。
老子说静的经典名句

老子说静的经典名句老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的经典之作。
其中有许多关于“静”的名句,以下是我为您整理的十个经典名句,希望能够满足您的需求。
1.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
——《道德经》第三十七章这句话表达了道常无为的理念,即通过不做任何事情,万物自然而然地达到和谐的状态。
2. 安于无为,可以动于静。
——《道德经》第四十三章这句话意味着如果我们能够安于无为的状态,心静如水,反而可以在静中找到动的力量。
3.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悠兮,其贵言。
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道德经》第六十七章这句话告诉我们,太上者,不用言语也能被人知晓;其次,亲近并赞美太上者;再次,畏惧太上者;最后,轻视太上者。
如果我们能够信任太上的道,就能够实现事业的成功,百姓也会认为这是自然而然的结果。
4. 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救救人,故无救人之心。
——《道德经》第六十八章这句话表达了常善救人的重要性,只有经常帮助他人,才不会被他人抛弃;只有常常救助他人,才不会心怀救人的心思。
5.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
强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
死而不亡者寿。
——《道德经》第三三章这句话告诉我们,智慧在于了解他人,明智在于了解自己。
胜过他人需要有力量,但自我超越才是真正的强大。
知足常乐,能够保持内心的满足感。
坚持自己的信念,能够持久地保持自己的位置。
死而不亡,能够延年益寿。
6.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无为而无不为。
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道德经》第四八章这句话告诉我们,学习越多,追求道的目标就越远。
追求道的过程是一个不断的减少和放弃的过程,直到归于无为。
无为而无不为,即在无为的状态下,却能做到万事无为。
治理天下的方法常常是无为无事,只有在必要的时候才能够取得天下的支持。
鬼谷子经典名句摘抄

鬼谷子经典名句摘抄鬼谷子是古代中国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其经典名句弥漫着博大精深的智慧,为世人所熟知。
1、无为而治:“无为而治之道,仁义而行之术,不可为且安。
”这句话指出,任何改革都应从仁义出发,并采用正当的方法,而不是以权力或暴力的手段行事。
2、德能折服:“外物以利德能折服,不可以利贪而誅。
”在鬼谷子看来,以德服人是比使用暴力更宽仁的方式,也更有效。
3、人性本清:“众生皆有一心,相类不变,原来清静无为。
”鬼谷子认为人性本质上是清静、善良的,只有不断运用自己的精神洗礼,才能洗净世间的尘嚣。
4、知彼知己:“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者,一胜一败。
”这句话警示人们,在敌我双方相遇时,要保持冷静,仔细分析彼此的实力,才能选择出最有利的策略。
5、克己奉公:“克己奉公,能有余力;不克己奉公,全无余力,天下之事,必先自勉。
”这句话认为要做到克己奉公,而不是沉迷于自我,才能谋事定成,受到众人尊敬。
6、因材施教:“夫人之所服也,根蒂不同,植物不同,略复如此,故因材施教也。
”该句提醒人们,每个人的天赋、性格都是不一样的,只有根据特定的情况,才能明确施教的方向。
7、自反自勉:“自反自勉,以察其行,而得自警,以避过失。
”这句话提醒人们要在自我审视中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以避免行为带来的后果。
8、心可为官:“人恶,不在外,而在内心之中,心乃为官,而意可以臣。
”这句话提示人们,只有牢牢掌控自己内心,才能保持清明,才能行善避恶。
9、审长寸:“审长寸,居安思危,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这句话暗示人们要时时刻刻保持清醒,认真审视长远规划,终始一致,才能避免失败。
以上就是鬼谷子经典名句摘抄,其中包含着睿智的思想,让人受益匪浅。
他的言论充满坚定的信念,拥有为众人努力改变现状的勇气,成就了他独一无二的声誉。
《庄子》中的经典语句

《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文化的重要代表作之一,其思想深刻、言辞优美,被誉为“道家经典之首”。
其中的经典语句,不仅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精华,也是人们探索人生意义、追求精神自由的重要指南。
下面就来介绍一些《庄子》中的经典语句。
1.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
这句话意思是说,当社会道德标准失落时,人们会更加强调仁义道德;而当人们智慧开启时,就会出现各种伪装和虚假。
这个观点在今天看来仍然非常有启示性,提醒我们要时刻保持对真善美的追求,不被表面的虚假所迷惑。
2. 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
这句话意思是说,人们都知道有用的东西是有价值的,但是很少有人能够认识到无用的东西也有其独特的价值。
这句话告诉我们,要保持开放的心态,不要轻易地否定一些看似无用的事物,因为它们可能会在某个时候发挥出意想不到的作用。
3.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这句话意思是说,天地并不关心人类的命运,把万物都看作是同等的;而圣人也不应该把自己看作是高高在上的存在,应该把百姓看作是平等的伙伴。
这个观点告诉我们,要保持对世界的敬畏,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高,更要尊重他人,平等对待每一个人。
4.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这句话意思是说,人生必定有一死,但是要留下一颗坚定的心,为自己的人生留下一份光辉。
这个观点告诉我们,要珍惜每一天,不要被短暂的生命所限制,要为自己的人生留下一份美好的印记。
5.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这句话意思是说,道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名字也无法完全描述事物的本质。
这个观点告诉我们,要保持谦虚的态度,不要被语言所束缚,要用心去感受事物的本质。
6.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这句话意思是说,最大的声音是无声的,最大的事物是无形的。
这个观点告诉我们,要学会欣赏无声的美,不要被表面的形式所迷惑。
7. 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这句话意思是说,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的,万物都是相互联系的。
这个观点告诉我们,要保持与自然的和谐,不要破坏自然的生态平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哲学经典句段背诵张恕忠一、老子(一)道论1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廖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
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
2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3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
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4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5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6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
7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8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
9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
10道常无名。
1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二)道法自然1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2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3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争。
4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5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
6智慧出,有大伪。
7道常无为而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
8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9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
10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三)辩证法1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善不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2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孰为此者?天地。
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3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4兵强则灭,木强则折。
5反者,道之动。
6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7弱者,道之用。
8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9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荣,守其辱。
二、庄子(一)自然之性1道者,德之钦也;生者,德之光也;性者,生之质也。
2彼民有常性,织而衣,耕而食,是谓同德;一而不党,命曰天放。
3至德之世,不尚贤,不使能,上如标枝,民如野鹿。
4夫残朴以为器,工匠之罪也;毁道德以为仁义,圣人之过也。
5夫不自见而见彼,不自得而得彼者,是得人之得而不自得其得者也,适人之适而不自适其适者也。
6彼自正者,不失其性命之情。
(二)人生观1死生为昼夜。
2人之生,气之聚也。
聚则为生,散则为死。
若死生为徒,吾又何患,故万物一也。
3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
4死生,命也。
其有夜旦之常,天也。
5古之真人,不知说生,不知恶死。
6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
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
7死生无变于己,而况利害之端乎。
8适来,夫子时也;适去,夫子顺也。
(三)齐物论1故有儒墨之是非,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
2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以物观之,自贵而相贱;以俗观之,贵贱不在己。
以差观之,因其所大而大之,则万物莫不大;因其小之而小之,则万物莫不小。
3举莛与楹,厉与西施,恢诡憰怪,道通为一。
4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5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
唯道集虚。
虚者,心斋也。
6堕枝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
7今者吾丧我。
8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
9鱼相忘乎江湖,人相忘乎道术。
10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
三、孔子(一)仁学思想1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2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
3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4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矣。
5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6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7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8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9仁者人也,亲亲为大。
义者,宜也,尊贤为大。
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也。
10我欲仁,斯仁至矣。
11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12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13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二)天命论1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2道之将行也,命也;道之将废也,命也。
3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
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4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
5五十而知天命。
6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三)中庸思想1吾有知乎哉?无知也。
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2子绝四:毋意,毋必,毋故,毋我。
3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
4无可无不可。
5与时偕行。
6变通者,趣时者也。
7君子之于天下者,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8君子之行也,度于礼。
9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10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
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
(四)德治思想1政者,正也,其身正,不令而从,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2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3道之以政,齐之以礼,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四、孟子(一)孟子与告子辩1然则犬之性,犹牛之性;牛之性,犹人与性与?2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
3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4如将戕贼杞柳而以为桮(bei)棬,则亦将戕贼人以为仁义也与?5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
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6不识长马之长也,无以异于长人之长与?且谓长者义乎,长之者义乎?7天不言,以行与事示之而已矣。
(二)性善论1有天爵者,有人爵者。
仁义忠信,乐善不倦,此天爵也;公卿大夫,此人爵也。
古之人修其天爵,而人爵从之。
今之人修其天爵,以要人爵,既得人爵,而弃其天爵,则惑之甚者也。
终亦必亡而已矣。
2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
3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
4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5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进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
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
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燃,泉之始达。
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6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7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8尽其心者,知其性也。
知其性,则知天矣。
(三)性与命1莫之而为者,天也;莫之致而至者。
2顺天者昌,逆天者亡。
3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
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无益于得也,求在外者也。
4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
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
5口之于味也,目之于色也,耳之于声也,鼻之于臭也,四肢之于安佚也,性也,有命焉,君子不谓性也。
仁之于父子也,义之于君臣也,礼之于宾主也,知之于贤者也,圣人之于天道也,命也,有性焉,君子不谓命也。
6莫非命也,顺受其正;是故知命者不立乎岩墙之下。
尽其道而死者,正命也;桎梏死者,非正命也。
(四)民本思想1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2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3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
五、荀子(一)天道观1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
2皆知其所以成,莫知其无形,夫是之谓天。
3夫星之队,木之鸣,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
4天有其财,地有其时,人有其治,夫是之谓能参。
5故明于天人之分,则可谓至人矣。
6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7节遇,谓之命。
8修身端行,以俟其时。
9故错人而思天,则失万物之情。
10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
11天能生物,不能辨物;地能载人,不能治人。
(二)人性论1凡性者,天之就也。
不可学,不可事。
2性者,天之就也;情者,性之质也;欲者,情之应也。
3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
4其善者伪也。
5性者,本始材朴也;伪者,文理隆盛也。
无性则伪之无所加,无伪则性不能自美。
6礼义者,圣人之所生也。
人之所学而能,所事而成者也。
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
是性伪之分也。
7凡禹之所以为禹者,以其为仁义法正也。
然则仁义法正,有可之可能之理。
然而涂之人也,皆有可以知仁义法正之质,皆有可以能仁义法正之具。
8心居中虚,以治五官,夫是之谓天君。
9性之好恶喜怒哀乐,谓之情,情然而心为之择,谓之虑。
心虑为能为之动,谓之伪。
10何以知道?曰:心。
心何以知?曰:虚一而静。
虚一而静,谓之大清明。
(三)礼学思想1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
争则乱,乱则穷。
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
2人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
3人何以能群,曰:分。
分何以能行?曰:义。
4穷者患也,争者祸也。
救患除祸,则莫若明分使群矣。
5故人之所以为人者,非特以其二足而无毛也,以其有辨也。
6礼者,人道之极也。
7故圣人化性而起伪,伪起而生礼义,礼义生而制法度。
8故礼者,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
9故君子以为文,而百姓以为神。
10其在君子,以为人道也;其在百姓,以为鬼事也。
六、易传1.天地盈虚,与时消息。
2.一阴一阳之谓道。
3.刚柔相推而生变化。
4.生生之谓易。
5.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6.立天之道曰阴曰阳。
7.鼓万物而不与圣人同忧。
8.天地以顺动,故日月不过,而四时不忒。
9.人文化成。
10.迁善改过。
11.与时偕行,动静不失其时。
12.变化日新。
13.穷理尽性以至于命。
14.崇效天,卑法地。
15.天地设位,圣人成能。
16.保合太和。
17.乐天知命故不忧。
(一)太极生成论无极而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二)对立统一观1.分阴分阳,迭用柔刚,故《易》六位而成章。
2.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
3.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三)变化发展观1.天地盈虚,与时消息。
2.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之。
3.物极必反。
4.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
5.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
七、墨子1.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
3.君子不强听治,即刑政乱;贱人不强从事,则财用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