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文化的边塞特色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口语交际测评卷(含答案)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口语交际测评卷(含答案)六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专项测评卷口语交际与综合性活动一、口语交际。
1.班上要开展一次有关"健康饮食"的演讲活动,想一想你该怎么组织语言....2.热爱养植物的你向老师建议在班里成立一个"生物角",可是李同学不同意,你该怎么说服她呢(注意语言委婉、合理)3.小华上小学时在校文艺队一直表现优异,上了中学也顺利地进入了文艺社团,但在第一次竞选主角时,出乎意料落选了。
小华很难过,没人的时候甚至伤心地哭了。
作为小华的同学,你会怎样劝说小华(注意语言委婉、合理) ...4.近一段时间,电视台播放精彩的世界杯比赛,很多学生每天晚上看到很晚,第二天还利用课间时间进行交流,而课堂上却精神不振,听课效率较低。
班主任老师了解这一情况后,说了这样一段话:“同学们,听说你们这段时间很用功,每天晚上很晚才睡,白天又不放松课间休息时间。
"同学们都惭愧地低下了头。
假如你是班长,这时你代表全班同学起来说话,你会说:..5.请根据下面提供的情景回答问题。
一位青年到某杂志编辑部送稿,编辑看了之后问他:“这篇小说是你自己写的吗”青年回答:“是我自己写的,我构思了一个月的时间,整整写了两天才写出来,写作真苦!"编辑故作惊讶地说:"啊,伟大的契科夫先生,您什么时候复活了!"青年听了编辑的话顿时满面羞愧,内疚地离开了编辑部。
画线句的言外之意是;.6.一位母亲乘火车从北京到四川,先发了一份电报给儿子“火车两日即到"。
儿子马上到火车站却没有接到母亲。
请你分别表述母亲的意思和儿子的理解:母亲的意思;____________.儿子的理解:____________.二、综合性活动。
1.2019年是第48个世界环境日,主题是"蓝天保卫战,我是行动者。
"请你参与下面活动。
(1)近年来,我国很多城市都存在空气质量问题,请你为空气污染这种现象写一则广告词。
榆林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第四批名录

榆林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第四批名录
榆林市位于中国陕西省北部,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
截止2021年,榆林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第四批名录如下:
1. 冶铁技艺:榆林市冶铁技艺是榆林地区传统的冶炼技艺,代表性的有阳城炉细冲铁、横山炉冶铁等。
2. 木版年画:榆林市木版年画以榆林市棋盘山为代表,其图案色彩饱满,内容丰富多样,是中国传统年画的一个分支。
3. 炕绣:榆林市的炕绣是一种特殊的绣艺,以绣制在炕上的绣品为特色,具有丰富的地方特色和民俗文化内涵。
4. 云菜烹调技艺:榆林市云菜烹调技艺代表了榆林地区独特的烹饪传统,以云菜为主要特色,口味独特、营养丰富。
5. 榆林馍:榆林市榆林馍是中国传统小吃之一,以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口感受到了广泛的赞誉。
6. 榆林湾大麦芽酒酿造技艺:榆林市榆林湾大麦芽酒酿造技艺代表了榆林地区的传统酿酒技艺,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了榆林市丰富多样的文化传统和民俗特色,对于传承和弘扬榆林市的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民间剪纸的艺术特征略谈——陕北榆林剪纸的艺术特征

民问剪纸 的艺 术特征 略谈
陕北榆林 剪纸 的艺术特征
一 岳跳 跳 青海民族 大学
【 摘 要】 榆林ຫໍສະໝຸດ 于陕 西省 的最北部地 区, 人们在 自然条件 恶劣 的环境 中, 加上体 内 流淌着北方 民族 的血液 , 形成 了坚韧不拔 的民族性格 , 在他们 身上可 以看 出一种原始 生
木 、 家畜野兽 , 到 心 灵 深 处 世 界 的人 神 鬼 怪 , 只要 是 人 们 看 到 的 、 听到的、 想 到 的 无 不 成 为 其 所 要 表 现 的 内
容 。榆林 剪 纸 的 内容则 多 是 动植 物 、 人物、 生 活场 景 、 民俗活 动 和仪 式 等等 , 反应 的多 为生 存 与繁衍 的 主题 。
盼。 清 涧 黄 健 雄 的剪 纸 作 品 就 有 很 多 不 同造 型 的抓 髻 娃 娃 用 于 巫 俗 , 并 蕴 含 了 浓 厚 的 民 间 民俗 的 内 涵 , 娃娃一 手 鸡一 手兔 , 寓意 阴阳结 合 , 繁衍 生息 。 而 这 些 题 材 也 承 载 了 当地 人 们 的 生 活 理 想 、 审美 观念 。 比如 动 物 、 植物 、
二生 肖中最 具代 表 的则 是猴 子 , 被 赋 予 的 意 义 也 很 多 。有 一 个 成 语 是 大 家 众 所 周 知 的 “ 马上 封侯 ” , 在 一 匹健
硕 的马 的身 上骑 了一 只 猴子 , 马上 也 就 是 我们 所 说 的 “ 快” , 猴 就 被译 为是 “ 侯” 高官侯 爵 。 民间剪 纸 艺 术 给 “ 马上 封 侯 ” 注人 了 自己的 内容 和表 现 。大 公鸡 在 陕 北它 就 被赋 予 了保 护神 的尊 称 , 它 在陕 北 担任起 了秦琼 和敬 德 的职 责 , 被贴 在 了大 门上 作 为守护 神 。民间 图案 中寓 意 的形式 有很 多 , 如鸳 鸯 、 蝴蝶象 征婚 姻美 满 , 双
关于榆林诗词

关于榆林诗词摘要:1.榆林诗词的历史背景2.榆林诗词的特点3.榆林诗词的代表人物和作品4.榆林诗词的传承与发扬正文:榆林,位于我国陕西省北部,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
在这里,诗词这种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文学形式得以生根发芽,繁荣发展。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探讨一下榆林诗词的发展历程、特点及其代表人物和作品。
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榆林诗词的历史背景。
榆林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因此,榆林诗词的内容多与战争、边塞和家国情怀息息相关。
从汉代开始,榆林就是我国古代诗词的发源地之一。
唐代以后,随着诗词艺术的繁荣,榆林诗词也逐渐崭露头角,出现了一大批脍炙人口的佳作。
其次,榆林诗词具有鲜明的地域特点。
由于榆林地处边塞,历史上战乱频仍,榆林诗词中的边塞诗、战争诗以及离别诗等题材占据了很大的比重。
同时,榆林诗词也受到了当地风土人情的影响,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
这些特点使得榆林诗词在古代文学史上独树一帜,受到了后世的推崇。
再来说说榆林诗词的代表人物和作品。
在榆林诗词的历史长河中,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诗人和脍炙人口的佳作。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诗人当属唐代的杜甫、白居易和宋代的苏轼等。
他们的作品,如杜甫的《月夜忆舍弟戍边榆林》,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以及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等,都是榆林诗词的代表作品,为后人传颂不衰。
最后,榆林诗词的传承与发扬。
在当今时代,虽然古典诗词已经不再是主流文学,但榆林诗词作为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仍然值得我们去传承和发扬。
我们应该加强对榆林诗词的研究,挖掘其中的文化价值,同时,通过举办各类诗词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榆林诗词,从而将这一优秀的文化遗产传承下去。
总之,榆林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承载着榆林人民的智慧和情感,见证了历史的变迁。
榆林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第四批名录

榆林市是陕西省的一个地级市,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榆林市形成了丰富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反映了榆林市人民的智慧和勤劳,是榆林市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榆林市政府积极推动相关工作,于XX年申报了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顺利通过评审,成功列入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本文将就榆林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第四批名录进行介绍,使读者对榆林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更深入的了解。
一、榆林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述榆林市位于陕北,历史上是军事重镇,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
榆林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样,涵盖了传统工艺、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曲、传统医药等多个方面。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了榆林市人民的文化记忆和智慧结晶,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和民俗价值。
二、榆林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第四批名录名单根据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管理办法的规定,经过层层筛选和严格评审,榆林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第四批名录终于出炉,其中包括了以下项目:1. 榆林刺绣榆林刺绣是榆林市的一项传统手工艺,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榆林刺绣精湛绝伦,图案多样,色彩艳丽,深受人们喜爱。
2. 龙山砚龙山砚是我国四大名砚之一,历史悠久,制作工艺精湛。
龙山砚在制作过程中融入了榆林地域文化元素,成为了榆林市的一张文化名片。
3. 榆林鼓乐榆林鼓乐是榆林市的一项传统音乐艺术,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表演风格。
榆林鼓乐在宗教、庆典、婚礼等场合都有着重要的表演作用,是榆林市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4. 榆林皮影戏榆林皮影戏起源于明代,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榆林皮影戏的制作工艺精湛,角色造型别致,被誉为“东方剪影”。
5. 燕赵书院燕赵书院是榆林市的一处古代文化遗址,建筑风格别具特色,保存完好。
燕赵书院是榆林市历史文化的重要见证,对于研究榆林市的历史具有重要价值。
6. 榆林腰鼓榆林腰鼓是榆林市的一项传统舞蹈,起源于古代,曾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边塞文化在榆林滨河公园景观中的体现

边塞文化在榆林滨河公园景观中的体现作者:郝雪琴段渊古来源:《现代园艺》2015年第21期摘要:榆林地处黄土高原与内蒙古草原的交汇处,是草原文化和农耕文化的交接处,独特的地理位置形成鲜明的边塞文化。
近年来,随着榆林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公园建设令人瞩目,榆林滨河公园把边塞文化元素融汇到公园的文化景观之中,是公园建设的一个成功典范。
关键词:边塞文化;滨河公园;文化景观边塞文化是指边疆地区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
榆林作为塞上历史文化名城,历史上曾多次成为中原汉民族政权与北方游牧民族争夺的边疆要塞,连年的征战、人口的迁徙、不同文化的交融碰撞,形成了榆林兼具草原游牧文化和中原农耕文化以及中国北方黄土文化为内涵特色的边塞文化。
在这里,雄浑的大漠、广阔的草原、雄伟的长城、苍凉的烽火台等边塞景观随处可见,伴随着历史的烽烟和前进的车轮,榆林边塞文化在曲折漫长的发展历程中不断积淀,它以广阔的胸襟兼容并包,历经苦难而形成自己厚重博大、底蕴十足的鲜明特色。
改革开放以来,榆林已经发展成为晋陕蒙中心城市,中国西北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
榆林滨河公园在市民休闲娱乐、观光旅游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功能,也成为城市新的名片。
榆林滨河公园建设作为榆林城市基本建设的一项内容,其风格和特色既要突出展示城市悠久的历史文化,又要体现榆林作为塞上古城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中日新月异发展的新貌,二者相得益彰,互为有机统一的整体。
总的来说,在榆林滨河公园建设当中如何运用或体现边塞文化,应当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1公园建设景观小品当中去体现和运用边塞文化元素公园建设当中的景观小品主要是指建筑小品,包括雕塑、壁画、亭台、楼阁、牌坊,以及与之相配套的路灯、道路、座椅、垃圾桶等等。
景观建筑当中的艺术作品具有明显的特征,通过雕塑、壁画、装置以及公共设施等艺术形式,可以很好地将艺术与自然、历史与社会融为一体,将优秀的历史文化通过雅俗共赏的艺术形式走进大众化生活中来。
榆林的传统文化(榆林的特色文化)

榆林的传统文化(榆林的特色文化)今天给各位分享榆林的传统文化的知识,其中也会对榆林的特色文化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文库,现在开始吧!本文目录:1、榆林奇特的城建是神州大地的奇葩,那么榆林当地的婚俗是有哪些内容呢?2、榆林传统节日的风俗习惯600字3、陕西榆林的传统文化作文50字榆林奇特的城建是神州大地的奇葩,那么榆林当地的婚俗是有哪些内容呢?榆林结婚风俗是指的陕西省榆林地区的人们的结婚风俗习惯。
榆林这个地方可以说是小有名气的,因为康熙皇帝曾经有给这个地方赐碑,两守孤城,千秋忠勇。
榆林当地的奇特的城建可以说是神州大地的奇葩,那么榆林当地的婚俗是有哪些内容呢?陕西省的榆林地区虽然说不及延安以及西安那么的有名,但是也是有许多人了解的。
榆林地区的人们这些年来勤勤肯肯的努力建设自己的家乡,创造自己的美好生活,如今的榆林人都过上了小康生活。
榆林地区的风俗很有特色,那榆林结婚风俗都是怎样的呢?一:托媒提亲,如今虽然是新社会,但是榆林地区的人们大多数还都是托媒人介绍的,这里的媒人的话极少数是专业的媒婆,更多的是亲朋好友,因此婚姻不幸的情况发生的是较少的。
男方到女方家提亲,媒人要将男方的真实情况告诉女方,女方要托自己的亲朋好友去打听,了解男方具体的情况,再通知媒人告知男方结果。
二:定亲,男女双方如果说都同意的话接下来就是定亲,定亲一般都是由男方送给女方家四色礼,包括烟酒肉以及糕点之类的,还有首饰、布料、粮食、衣服和彩礼。
女方的话要给男方赠送鞋子和帽子或者是衣服。
三:结婚,结婚迎亲都是有迎人的婆姨1-2个人,男子数人组成,但是要注意是单数。
同时还要携带离母糕,大馍馍以及新娘上轿的衣服、首饰品,花轿或者毛驴以及唢呐鼓乐队到新娘家迎亲。
新娘家要准备酒席来招待迎亲的亲朋好友,然后女方要约来本族和亲戚中妇女3-5人,男子7、8人组成送亲队伍,携带嫁妆前往送新娘到夫家。
新娘坐轿或者骑毛驴都是应该戴红纱巾,新娘进洞房之前要婆媳之前互赠见面礼,可以是手镯、戒指、耳环等等,也可以是内衣、肚兜等等。
守望丝路的九边重镇榆林

守望丝路的九边重镇榆林
榆林,是丝绸之路上的资源富集地区,地处陕西省北部,黄⼟⾼原和⽑乌素沙漠的交界处,历史上是黄⼟⽂化与草原游牧⽂化汇聚交融处,也是古代中原民族与北⽅民族不断征伐、融合的地带。
深厚的⽂化底蕴使榆林荟萃了众多风姿独特、雄奇壮美的⾃然⼈⽂景观。
榆林,⾃古为兵家必争和多民族贸易之地。
“九边重镇”榆林书写的是捍卫者的悲壮史诗,守望的是千年古丝路的繁华。
榆林历史悠久,古称“上郡”,早在春秋就设郡地,东晋时匈奴⼈赫连勃勃在榆林西部建都统万城,国号⼤夏。
唐及五代时设为州府,宋朝时榆林被北宋、西夏和⾦国反复争夺占领。
明朝设榆林卫,为边防九边重镇之⼀。
历史上,从秦朝起就有历代名将驻守,著名的有扶苏、蒙恬、李⼴、尉迟敬德、郭⼦仪、范仲淹、杨家将、余⼦俊等。
榆林古城“南塔北台中古城,六楼骑街天下名”⽽闻名,⼤街两侧多是四合院,被美誉为“⼩北京”。
榆林城是座古城,城内外⾄今仍保存有很多古迹名胜,其中以星明楼、凌霄塔最负盛名。
城中遍布四合院民居。
古韵古风名副其实的榆林古城。
丝绸之路上的耀眼明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榆林文化的边塞特色张俊谊陕北文化是地域文化,陕北文化的中心即在榆林的绥德、米脂、清涧、子洲等地。
曹颖僧先生也如是说:“今者自清涧以上绥米各县,地居陕北腹里,风俗礼教,尚存当日之旧习,堪称文化的中坚。
”(《延绥揽胜》)榆林的地域文化有三个值得大书特书的内容,即九曲黄河,万里长城,万里长征第一站。
九曲黄河,榆林位于黄河中游,黄河从其东境流过,她的文化底色应该是黄河文化,也就是黄土文化。
万里长城,榆林有秦代长城遗址、隋代长城遗址、明代长城遗址,也就是说榆林自古为边防要塞。
万里长征第一站,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到达陕北的第一站即在榆林的定边南部。
李子洲等革命先辈在榆林中学和绥德师范传播革命火种,陕北最早的共产党支部即在榆林成立,1927年10月,发生了著名的清涧起义,打响了西北第一枪,1928年4月,在子洲南丰寨召开了陕北第一次党代会,使陕北革命根据地得以发展,榆林大部分地方属陕甘宁边区,毛泽东主席转战陕北主要在榆林。
榆林为陕北革命的策源地,红军长征的落脚地,八路军抗战的根据地,全国解放的转折地。
因此,榆林人民为中国革命做出了巨大贡献,榆林在中国革命史上有其特殊的地位。
“天下之势在九边,而秦有其三;三边之甲劲天下,而榆林居其首。
”(《延绥镇志序》)榆林位居陕西之北,榆林乃明代的九边重镇之一,且位居首要,天下驰名。
榆林文化有边塞特色。
从历史上讲,榆林就是边关重镇。
这里是民族斗争和民族融合的前沿。
金戈铁马,强弓劲弩,在这里各民族上演了无数可歌可泣的剧目。
商代,这里是鬼方部落居住之地,鬼方非常强悍,《易经》云:“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
”周代,这里居住着严允,严允和周王朝常有战事,《诗经》有多篇描述,其中有“不遑寝息,严允之故。
”春秋时是狄人居住之地,狄人也是游牧部落,非常强悍。
战国、秦汉为匈奴族驰骋往来的地盘,蒙恬镇守上郡,李广镇守上郡,都是为的抵御匈奴。
三国时期,这里干脆被匈奴占据,南北朝时,北方“五胡乱华”,少数民族在榆林等地十分活跃,公元407年,赫连勃勃在今榆林地盘建立了大夏国,后修建国都统万城,显赫一时。
隋末,突厥族梁师都称帝与夏州。
榆林也是安置少数民族的地方。
汉代,曾把龟兹国的余部安置在榆林,唐代,曾安置了吐谷浑和党项族,唐末,党项族在榆林发展壮大,和朝廷分庭抗礼,到宋代,建立西夏,成了北宋的心腹之患,杨家将戍守麟州、永乐大战等都是著名的历史事件,所以,范仲淹有《麟州秋词》。
明代榆林为延绥镇治所,成了九边重镇之一,抗击鞑靼入侵,皆是人人熟知的历史。
昭君和番、文姬归汉、苏武回国都经过的是榆林,就连抗日战争中,成吉思汗灵榇迁移也走的是榆林。
古诗中有多少边塞诗说的是榆林。
“誓扫匈奴不顾身,三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中人。
”即是其中之一。
榆林的长城历代都有,说明榆林的重要战略地位。
清代,榆林仍是被朝廷看重之地。
民国年间,设立陕北道,后来井岳秀为陕北镇守使,也驻地榆林,二十二军驻扎榆林,可见榆林的重要。
同为边塞,榆林为塞上,延安为塞下。
榆林是边塞重镇,是多民族活动的地方,也是封建王朝发配罪犯的地方,不少文官武将被发配此地。
因此,此地是“胡搅汉,汉搅胡”的地方,也就是说,这里的居民的骨子里流淌着多民族的血液。
从地域上讲,榆林是毛乌素沙漠和黄土高原的结合处,是草原文化和农耕文化的交接处,在这里有多种文化的集合,即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及其他文化的统一,农耕文化是主导文化,游牧文化有很大比重。
地近沙漠,干旱少雨的气候特点,和连年的战争,又造成了榆林生态环境逐步恶化的事实。
从这个角度讲,榆林文化也是一种边缘文化。
因为榆林历史、地理原因,也就产生了其边塞文化的特色。
也就是说边塞文化是榆林文化的一个重要特色。
而其主要有如下特点:其一,榆林文化多元共存。
榆林邻近内蒙,地处边塞,榆林既有农耕文化,又有游牧文化。
榆林是各方人士来往之地,尤其是在明代驻扎了从南方来的不少武人及其亲属,还有,榆林曾有谭吉璁和刘厚基两名江南官员主政,所以,既有北方文化,也受江南文化的影响。
榆林有从北京来的官员,明武宗曾驻跸榆林,带来了京都文化,号称“小北京”,因此榆林既有本土文化,又有京都文化。
这样,榆林就形成了多元文化。
其二,榆林人种的显著特点。
独特的生存环境,边塞的地域环境,造成了陕北榆林人种,榆林人骨子里流着多民族的血液,受五谷杂粮的哺育,受黄土地太阳的照耀,这里的人种也有显著的特点。
榆林人身材较高大,体型为中型,体魄一般很健壮舒展,结构也很匀称,皮肤偏黑,头型偏平,额头较宽,眼睛较大,且多为双眼皮,睫毛较长,鼻梁挺直,鼻根处多有凸骨,说话声音洪亮嗓门较高,且鼻音较重。
榆林女人俊美而灵秀,男人健壮而聪慧,米脂婆姨绥德汉,即是对榆林人的赞美。
三,榆林风俗独特。
由于长期处于边关,是民族斗争与融合的前沿,这里文化互相渗透,互相补充,形成独具特色文化。
文化是独特的,民情风俗也是独特的。
尤其自宋代以来,这里逐渐形成一个封闭地区,许多古老的文化和习俗还有断片的残存,榆林的方言里也有不少军旅文化的遗存。
比如说打架是斗阵,叫应付差事为应卯,说鲁莽为岑彭马武等。
让我们摘抄几段古籍中有关陕北风俗的记载:“安定、北地、上郡、西河,皆逼近戎狄,修心战备,高上气力,以射猎为先……以材力为官,名将多出焉。
”(《汉书.地理志》)“朔方、榆林地接边荒,多尚武节,亦习俗然也。
”(《隋书.道志》)“地接边荒,劲悍善战,多将才,有节气”(《大清一统志》)。
“僻近边陲,风俗淳厚,人尚气节,重质朴,衣服礼节,不事繁华。
居民率以苦力度日,稍行惰慢,即衣食不给。
人性多急公好义,有无常相贷,不以贫富相耀。
”(《陕西省续通志》)“俗骄悍,善功利,习骑射,尚忠勇。
”(《延绥镇志》)“习弓马,好战斗。
”(《榆林府志》)“水甘土厚,风气冲和,民尚勤朴,多善射猎,不尚纺织,文武士大夫颇尚气节。
”(《神木县志》)“地近边陲,俗尚强悍,男苦耕稼,女不织纺,士习儒雅,英才辈出。
”(《绥德州志》)“地僻山陡,风刚士劲,民性朴鲁,不事侈华,河东多事商贾,而吴专农桑,大率气勇尚义,多诚少诈。
”(《吴堡县志》“尚气概,先勇力,厚重质直。
崇俭约,勤稼穑,多畜牧,少盗贼。
”(《清涧县志》)榆林的社会像黄土那样质朴,像窑洞那样厚实,像小米那样纯洁。
榆林的社会是质朴的,榆林的村落是质朴的,榆林的家庭是质朴的,榆林的群众是质朴的。
可以说,质朴是陕北民俗的一个显著特点,也是榆林民俗的一个显著特点。
黄土地养育了榆林人,也造就了榆林人的特殊性格。
榆林民勤耕牧,俗尚鬼神。
眷恋故土,不肯远徙,安于故习,不善经商。
忠厚善良,勤劳俭朴,待人诚恳,好客守信,平素极能吃苦,也极能忍耐,坚韧不拔,敢于斗争。
尚武重义,正直豪爽;关心政治,关心国家兴衰。
其四,榆林人崇尚鬼神,敬道拜佛,榆林受儒家文化影响相对薄弱。
因为榆林地处边塞,武人多,文人少,儒家文化传播少,清末王培芬说“圣人传道此处偏遗漏”。
不是遗漏,而是鞭长莫及。
榆林有众多佛道庙宇,不少地方香火旺盛,相对而言,榆林的道教文化比较发达,因为道教的民间色彩浓厚,故更被榆林群众看重,白云山道观的香火旺盛说明这一点。
其五,榆林文化的主流是民间文化,榆林的民间文艺独树一帜,也有边塞特色。
榆林文化是大气磅礴的文化,有一股阳刚之气,清新之风。
信天游,信天而游,信口而出,顺天而游,自信自豪,诚信守信,豪爽粗犷;陕北阳歌(榆林旧时叫秧歌为阳歌,多部地方志有这样的记载),刚健有力,魅力无穷;榆林的石雕大器古朴,风格独特;榆林的剪纸飘逸浪漫,粗野新怪;榆林的说书语言丰富,感情真挚;而榆林的唢呐、腰鼓应该是军队鼓乐的遗存,更有边塞特色,榆林人把元宵观灯叫转九曲,也叫九曲黄河阵,也可以看到军旅文化的影响。
榆林,保持着中华民族的元气,是一块民间文化的沃土。
美国记者斯诺说过,走进陕北,才知道什么是中华民族文化,也就是说,走进榆林,才知道什么是中华民族文化。
其六,榆林文化是与时俱进的文化,榆林文化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
榆林文化历史悠久,榆林很早就有人类居住,据考古发现,榆林有多处旧石器遗址,新石器遗址更多。
商周时期,榆林文化也很发达,秦汉时期设上郡,是上上之郡,畜牧为天下饶。
东汉的汉化像石出土,证明榆林的文化之灿烂。
全国有重大事件,在榆林均有反响。
北朝时,榆林有大夏国之建立,隋末,梁师都在夏州称帝。
五代,党项族割据,到宋代建立了西夏。
明末,榆林发生了震惊全国的李自成、张献忠农民起义,清末,榆林顺应形势,发生了杨昆山响应武昌起义的壮举。
历史上榆林的武将多于文士,四库全书里,榆林只有少数几本著作录入,比如,绥德韩彦直的《永嘉橘录》、马汝骥的《西元集》和清涧白乃贞的《勑斋存稿》等。
而清代开始,榆林渐渐平定,没有战争,因此文化渐渐有了发展。
到民国年间,榆林的文化走在了全国的前列。
民国二十年的《创修长春楼碑记》中说,“陕北各中学……得以先后成立,莘莘学子同归陶铸,陕北文化,竟为全省之冠。
”中国共产党在陕西最早的党支部就在榆林建立,刘志丹、谢子长、高岗、马文瑞、刘澜涛、安子文、马明芳、贾拓夫等陕北革命名人都在榆林上学,可以说明榆林文化走在时代的前头,走在陕北的前头,因此,榆林才成了陕北革命的策源地。
张季鸾、柳青、路遥都是榆林人,也可以说明榆林文化在陕北乃至陕西的地位。
有人说,陕西地图是跪着的秦俑,榆林即是其头部,要让陕西站起来,就首先要昂起头,也就是要重视榆林,利用榆林的独特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根据边塞文化的特点,建立晋陕蒙宁接壤地区中心城市,使榆林得到跨越式发展。
榆林文化有边塞特色,榆林文化即是陕北文化,因此,我们要旗帜鲜明地打出陕北文化的大旗,弘扬陕北文化,发展塞上榆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