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导学案在初中历史课堂中的运用

合集下载

“导学案”教学方式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分析

“导学案”教学方式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分析

“导学案”教学方式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分析随着时代更新,教育也在发生着深刻的转变,现代人承认知识构建的重要性,更加注重教育反思、创新与改革。

而“导学案”教学方式便是这样一种创新的教学方式,具有很强的引导性、探究性、问题性和启发性。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合理运用“导学案”教学方式,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本文将就“导学案”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进行分析。

一、“导学案”教学方式的特点1.引导性“导学案”教学方式鼓励学生从问题中寻找答案,通过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来达到学生与教师的交互和互动。

2.探究性在“导学案”的教学中,学生根据问题展开思考和探究,从教师的引导和指导中,创造性地研究和解决问题。

3.问题性“导学案”学习方式不仅侧重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方法的探究,也注重问题的理解和分析,引导学生从问题中发现规律和解决方法。

4.启发性“导学案”方式强调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兴趣,使其自觉探究、自主学习和自我评价。

1.制定“导学案”教学计划进行“导学案”教学时,要充分掌握教材知识,让学生跟随自己的思路探究与解决问题,帮助他们更好的记忆、理解和应用知识。

教师需要制定细致的学习计划,按照学科内容的互动关系,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各种教学资源的情况,考虑合理的课程安排。

2.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实现教学互动做好问题设计是“导学案”教学的关键。

需要合理引导学生思考,充分挖掘学生的思维潜能。

尤其在历史学科中,问题的提出需要适合历史的特点和知识点。

常见的问题有:历史事件的原因和影响,人物性格和历史作用等等,这类问题可以在教材中找到。

3.加强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导学案”教学方式强调自主学习,学生利用自己的思考和探究来体验学习的过程。

学生需要有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教师的教学方法也需要调整到让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状态来。

学生可以自己在课后反思、总结和归纳课堂讲解的所学内容。

4.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多方位刺激,激发他们对知识的兴趣和好奇心。

“导学案”教学方式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分析

“导学案”教学方式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分析

“导学案”教学方式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分析导学案教学方式是一种由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它突破了传统的教师主导式教学模式,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促进了学生的自主思考和创造力。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采用导学案教学方式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一、导学案教学方式的基本特点导学案教学方式是一种以问题为导向的学习方式,它要求学生通过阅读、讨论、实验等方式主动获取知识,解决问题。

它的基本特点有以下几点:一是以问题为核心。

导学案教学方式以问题为教学活动的中心,通过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

二是学生主体性。

导学案教学方式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参与度。

三是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导学案教学方式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如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实验探究等,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二、导学案教学方式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1.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导学案教学方式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他们对历史事件、人物的兴趣,使历史教学不再枯燥乏味,而成为生动有趣的知识学习。

2.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导学案教学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

通过设计一些具有思考性和探究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对历史事件、人物进行思考和分析,使他们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念,提高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历史分析能力。

3. 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导学案教学方式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通过学生自主思考、合作探究,使他们深入理解历史知识,掌握历史概念和历史规律,提高他们的学习水平和学习能力,使历史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 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导学案教学方式能够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在导学案教学中,学生往往要进行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共同解决问题,这样可以促使学生相互合作、共同进步,增强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

试析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试析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试析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学案导学教学模式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它是在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引导下展开的教学模式。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优势在于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激发学习动机,提高学习效果。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初中历史教学中,部分学生可能会觉得历史枯燥无味,学不进去。

而通过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可以设计一些富有趣味性的学习活动,如历史故事漫画制作、历史人物形象设计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历史知识。

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核心是学生自主学习,这对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历史课上,教师可以通过设计有关历史知识的学案,让学生自主阅读、发现、总结历史知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提高学生成绩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重点是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如果能够让学生在学案导学教学模式下认真学习和自主总结历史知识,不仅能够吸收更多的历史知识,还能够提高历史考试成绩。

四、实践学以致用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可以通过设计一些历史实践性活动,让学生将学到的历史知识在具体实践中得以应用,比如历史文物鉴赏、历史遗址参观等,这样既可以强化学生的历史知识,也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知识中的实践意义。

五、突出课堂反思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另一个重要环节是课后教师引导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反思,促进学生对学习历史的理解和反思。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就一些与历史知识相关的问题进行展开深度思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知识中的精髓。

综上所述,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成绩、实践学以致用、突出课堂反思等方面。

教师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合理设计课程,创造适合学生的学习氛围,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

“导学案”教学方式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分析

“导学案”教学方式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分析

“导学案”教学方式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分析“导学案”教学法是一种高效实用的教学方式,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得到了广泛运用。

下面分析其主要特点及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实际应用情况。

一、“导学案”教学法的主要特点“导学案”教学法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主线的教学方式,其主要特点如下:1. 以问题为导向。

以问题为主线,引导学生思考、启动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2. 面向学生个体的需求。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需要设计不同难度和深度的学习任务,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和思维方式。

3. 强调学生参与。

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是简单地向学生灌输知识,而是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方式进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和交流讨论,让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

4. 注重过程的评价。

教学过程的评价不仅仅关注于学生的成绩,更加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的规范性和合理性,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全面评价。

1. 借助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历史事件。

在历史课程中,设计问题式教学案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欲望,学生可以在讨论、探究和实践中加深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记忆。

2. 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

在教学设计中,可以通过收集不同形式的学习资源,比如图片、音视频、案例等等,丰富教学内容,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3. 通过引导学生参与合作探究,促进学生合作能力的提高。

合作学习是“导学案”教学法的一个重要特点,通过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历史事件,可以促进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的培养,对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4. 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鼓励学生发现和改进不足。

在使用“导学案”教学法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注重学生的学习成果,更加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帮助学生发现并改进不足之处。

总之,“导学案”教学法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方式,更是一种教育理念。

将其运用到初中历史教学中,不仅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完成教育使命,更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全面促进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试析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试析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试析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学案导学教学模式是一种以学案为导向的教学模式,通过教师精心设计的学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批判性思维等能力。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应用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下面将从学案编写、学案引导和学案整合三个方面进行具体分析。

在学案编写方面,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设计学案,将历史知识与学生生活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增加学习的趣味性和可操作性。

在讲解历史事件时,可以通过分析事件的背景、原因、过程和结果来引导学生思考并进行讨论,设计相关问题和情境,使学生能够主动探究和理解历史内容。

在学案编写中还可以加入一些与学生生活相关的案例,通过学生身边的实例来引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热情。

在学案引导方面,教师可以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实地考察、小组合作等活动来引导学生思考和发现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教师还可以设置一些开放性问题或争议性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辩论,扩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考深度。

教师还可以利用学案中的思维导图、表格、绘图等图形工具,帮助学生整理和归纳所学内容,提高学生的信息处理和表达能力。

在学案整合方面,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反馈进行及时调整和优化学案,使学案能够更好地适应学生的学习需求。

即使学案已经编写完成,教师也可以通过课前预习、课中讲解和课后复习等环节来对学案进行适当地补充和完善。

在学案整合中,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将学习的内容与其他学科进行整合,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提高学生的跨学科能力。

“导学案”教学方式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分析

“导学案”教学方式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分析

“导学案”教学方式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分析初中历史教学是培养学生历史意识、历史思维、历史能力的重要环节。

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教学效果,采用“导学案”教学方式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可以有效促进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消化。

本文将分析“导学案”教学方式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导学案”教学方式强调学生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参与和合作。

传统的历史教学通常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只起到被动接受的角色。

而“导学案”教学方式通过提供问题、引导思考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思考和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学生可以根据“导学案”上给出的问题,利用自己的已有知识和经验展开讨论和研究,积极参与合作学习。

这种主体地位的转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

“导学案”教学方式注重问题导向,强调学生的探索和研究能力。

历史学习是一个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传统的历史教学侧重于教给学生大量的知识点,忽视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的培养。

“导学案”教学方式通过设置问题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究,让学生通过自主思考和发现问题,培养他们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通过“导学案”上的问题,可以逐步发现历史事件的规律和原因,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导学案”教学方式注重多样化教学方法的运用。

传统的历史教学中,教师通常采取讲授、讲解的方式来传授知识。

“导学案”教学方式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

教师可以利用图片、文献、地图、实物等教具来呈现历史事件和人物,以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

教师还可以利用小组讨论、问题探究、案例分析等方式,激发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兴趣和渴望。

这种多样化教学方法的运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学习负担,提高学习效果。

“导学案”教学方式注重知识与生活的联系。

初中学生处于一个对事物好奇、疑问多多的时期,他们往往希望所学的知识能与自己的生活联系起来。

试析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试析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试析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学案导学教学模式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师引导下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

它通过学案的设计和使用,帮助学生在课前预习、课中学习、课后巩固等多个环节中主动思考、自主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能力。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应用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势。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学案将历史知识进行分块和整理,结合生活实际,使用简明扼要的语言,突出重点,突破一般的知识。

“前有导读,后有反思”等设置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学习的目标,培养积极主动地思考和学习的能力。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学案中设有各种情境和问题,学生可以通过和教材的互动,引导学生提问、分析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通过实际操作巩固和应用所学知识。

这种通过实践探究来进行学习的方式,能够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策略。

学案教学模式强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学案中的问题设置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推理和归纳总结能力,同时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学习任务,通过自主学习和思考来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和学习策略的运用能力。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便于教师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和评价。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全程跟踪,并提供必要的指导和评价。

通过学案教学模式,教师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困惑,针对性地给予个别辅导和帮助。

教师可以通过学案中的问题、实践活动等具体表现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帮助学生更好地发现和克服问题,提高学习效果。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它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策略,便于教师进行个别辅导和评价。

教师在具体教学中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材要求,适当进行学案的设计和运用,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导学案”教学方式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分析

“导学案”教学方式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分析

“导学案”教学方式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分析【摘要】本文主要分析了“导学案”教学方式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在介绍了导学案教学方式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重要性以及其定义和特点。

在详细探讨了导学案教学方式的优点、具体运用以及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动力等方面的作用。

最后在总结了导学案教学方式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并展望了其未来的发展前景。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以看出,导学案教学方式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导学案教学方式、初中历史教学、重要性、定义、特点、优点、具体运用、学习兴趣、独立思考能力、学习动力、有效性、可持续性、发展前景。

1. 引言1.1 导学案教学方式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重要性导学案教学方式是一种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导,教师引导和辅助的教学方式。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导学案教学方式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导学案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导学案的设计,可以将抽象的历史事件或人物转化为具体的案例,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加深对历史的理解和记忆。

导学案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学生在阅读、分析导学案的过程中,需要进行思考、提问、总结等操作,从而锻炼自己的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

导学案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学生会更加主动地参与到历史教学中,提高课堂效率和学习成果。

导学案教学方式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历史思维能力。

1.2 导学案教学方式的定义和特点导学案是指教师为学生提供的一种系统性的学习指导工具,通过导学案,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学习内容,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导学案教学方式的特点包括:1. 针对性强:导学案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需求进行定制的,能够帮助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

2. 个性化教学:导学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风格和兴趣进行个性化设计,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导学案在初中历史课堂中的运用摘要:传统的历史教学的弊端在于严重忽视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而本文所论述的导学案教学模式是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借鉴其他学科教学模式的特点多摸索出来的一种符合历史课堂教学的课堂模式,其在落实新课改理念,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创建高效课堂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

关键词:初中历史;导学案;运用策略
一、初中历史教学中导学案的使用有助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
首先,历史学科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它的博大精深、包罗万象。

因此,对于当前在各地风行的导学案教学方式,教师在编制导学案的时候,就不应只是着眼于一节课历史内容的内涵,更应注重其纵横间知识联系。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所编写的导学案既体现教学深度,又能满足知识的广度要求。

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广博的专业知识。

其次,导学案的编写必须要围绕每一课的教学目标、紧扣教学重点去精心设计:当堂所授课文的学习内容要突出重点,要能准确把握教学三维目标;课前、课后设置的练习题要有梯度。

同时针对历史学科的广博性,教师还可在导学案中补充相应历史信息或历史图片,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体会课文内容,并提高学生阅读历史资料的能力和从中提炼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

现阶段,历史中考当中开放性问题屡见不鲜,教师在编写导学案时更应注重其生活化的教学原则,让导学案的内容与时俱进,和社会生活紧密结合。


些无疑是对教师的“选材”、“选题”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再次,导学案中的目标导学大部分是以问题的形式提出的。

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设置适当的途径使学生进入这些“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的“导”尤为重要。

而且,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教师更多的时候只是一个引导者,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人。

课堂交流模式由传统的“教师——学生”的单向交流模式转变成“师——生”“生——师”“生——生”的多向交流模式。

如果授课教师没有较强的课堂驾驭能力,则很难做好这一点。

最后,导学案的使用使集体备课效率大大提高。

备课组长先将内容进行分工,在集体研讨的基础上,主备教师要拿出自己的初稿供各位教师传阅,每位教师分别提出自己的看法,随后再加以讨论,决定,最后备课组长拿出具体意见。

这样一来,既能保证导学案的质量,也使个人备课与集体备课有机结合在一起,更能体现教师的团队精神,保证集体备课的落实,创造集体智慧,让教师的课堂更有效。

二、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导学案的具体步骤与过程
(一)自主学习。

设计这一部分的时候主要以问题的形式进行,学生可以根据一定的提示进行自主学习、探究,从而完成问题。

问题在设计的时候要有利于学生能够自主完成学习目标,突出重、难点,同时要少而精,形式多样,从而有效地引导学生思考。

现在以“秦的暴政”这一知识点为例:
参考书63页第一段,想一想秦朝灭亡仅仅是因为秦始皇他个人
的统治十分残暴吗?
第一个问题是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用到了课内、课外资料,这种设计既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历史修养,同时通过课外资料的引入还可以加深学生对秦始皇残暴统治的印象。

在设计第二个问题的时候,因为学生已经了解到了秦始皇的暴政,那么再问学生“秦朝灭亡仅仅是因为秦始皇他个人的统治十分残暴吗”,就可以调动学生的求知欲,使其积极地去看书、去思考。

在使用的时候,给学生一些时间让他们通过提示,进行查书、看资料、独立思考来完成问题。

这部分的设计,学生能根据教师的提示在课堂上有更多的时间进行自学,变“学会”为“会学”,为学生以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为实施素质教育提供有利的保障。

(二)合作交流。

这部分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价值观为出发点,把一些重、难点以讨论题的形式给学生,让学生在小组交流合作的过程中解决疑难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同时了解他人的观点,从中得到启发。

根据本课的特点,笔者是这样设计合作交流部分的:第一题是“小组、师生互助解疑(在自主学习过程中进行)。

”,使用的时候把它安排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先由小组内部交流自主学习部分的问题答案,如果有疑问能解决的小组内部解决,不能解决的再举手请教老师。

因为采取的是先小组内部交流、解疑的方式,所以这既省去了教师核对答案的时间,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而在交流的过程中,优等生在完成了自身学习任务的前提下,
可以做教师的小助手,辅导学习有困难的同学;学困生在一个互帮互助的合作小组或班集体中,可以诱发学习的积极性。

第二题是“通过课前预习,把你找到的成语故事讲给大家听。

”(在前面已经说过)
第三题是“李白曾写诗赞扬秦始皇说,‘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击浮云,诸侯尽西来。

’,司马迁在《史记》中却说:秦始皇‘刻薄寡思,心如狼虎’,‘为人刚愎暴戾,自以为是’,喜欢采用刑法杀戮来确定自己的威严。

同时民间还流传着‘孟姜女哭长城’的传说,那么在你心中秦始皇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呢?”这一题是让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补充、加深自己对秦始皇的了解,同时学会如何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评价一个历史人物、一个历史事件。

在使用的过程中,学生在小组中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与小组成员进行交流、辩论,并且每个小组派代表在全班发表本组的观点,最后由教师总结这类讨论题的答题思路。

(三)成果检验。

为了使学生及时的巩固和吸收学到的知识,同时为了发展各类学生的能力,设计习题的时候要有层次性。

本课设计了两类检测题,一是基础训练题,巩固基础知识,比如第4题:“攻占咸阳,最终灭掉秦朝的是()
a.项羽
b.刘邦
c.陈胜
d.吴广
二是启发提高题,提高的学生能力,开拓思路,比如第2题:“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秦朝刑罚残酷,其中一人犯罪,家族和邻里要受牵连
b.秦末先后发生了陈胜、吴广和项羽、刘邦两次农民起义
c.秦末农民起义的决定性战役是巨鹿之战,此后秦朝一蹶不振
d.陈胜、吴广起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四)学后记。

设计这一环节的目的是加强总结反思,及时巩固所学并且发现问题,这是学习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实现高效课堂的重要策略。

这节课笔者是这样设计的,“这一节课中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内容?”
在提问的时候,给学生留一点时间,指导学生对本课的学习内容、活动进行总结反思,并与全班同学分享。

大部分学生都能快速思考,回顾本节课内容,并说说自己对某一问题的看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