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灌溉工程及技术-传承和发展(精)
造福人类的都江堰小论文

造福人类的都江堰小论文摘要:都江堰在2260年的历史发展中,创造出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范例,孕育出了“水早从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
经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50多年的快速发展,都江堰已经成为了当代四川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基础设施。
特别是在近10年的发展中,都江堰又在由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化的道路上进行了积极的探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面对水危机的挑战,都江堰水利人将传承“人水和谐”、“以人为本”的治水理念,弘扬李冰治水精神,在技术、制度、主体三个层面上推进水利现代化,为实现水利可持续发展谱写新的篇章。
关键词:都江堰持续发展都江堰是一座历史悠久的特大型水利工程,它以其历史跨度大、工程规模大、科技含量大、灌区范围大、社会效益大的特点享誉中外,是我国水利史.乃至世界水利史上持续发展的光辉典范。
在都江堰建堰2260周年之际,我们回顾它的发展历程,总结它的历史经验,展望它的未来前景,对于促进它的持续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都江堰的发展历程及其巨大效益公元前256年,李冰率民众于岷江出山口处,修建了举世闻名的都江堰,成都平原从此成为“水早从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
在此之后一直到公元1949年的2200多年时间里,都江堰经历了漫长的缓慢发展阶段。
公元前157年,西汉蜀郡太守文翁穿澜江口,灌溉繁县农田1700顷,成为史载扩大都江堰潘区的第一人。
经过唐宋时代的发展高峰,都江堰灌溉面积迅速扩大到了当时成都平原的14个县,并逐步形成了冬季断流、春季淘淤的岁修制度。
元明两代是都江堰堰工技术发展的重要时期,“笼石”与“铁石”两种治堰方法的反复争论与实践,使都江堰堰工技术和工程结构得到了进一步完善,并趋于成熟。
清代在治理和维护都江堰的同时,还形成了水费征收制度,并在整理治水经验的基础上,最终形成了“三字经”、“六字诀”、“八字格言”。
近代以后,由于国运不昌,堰务不振,到上世纪40年代末,都江堰的灌溉面积仍然由历史.上的300万亩菱缩到了282 万亩。
参观都江堰水利工程心得感悟(四篇)

参观都江堰水利工程心得感悟都江堰水利工程是我国古代水利工程的杰作,也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大的灌溉工程之一。
在参观都江堰水利工程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人类智慧与勇气的伟大,也对水利工程的重要性有了更深的认识。
以下是我对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参观心得感悟。
首先,都江堰水利工程给我留下最深刻的印象就是它的规模和精确性。
从远处望去,堰塞湖的水如同一面平静的镜子,美丽而宁静。
然而当我走近堤坝时,才发现这个项目有多么庞大。
都江堰水利工程总长达65.6公里,由主渠、分渠和排泄工程组成,完美地将岷江水引入四川平原。
整个工程的建造高度精确,坡度合理,利用了水流的自然声波和自重力,使水能够自然地流动到各个地方,实现了整个工程的无损耗。
这种精确性和科学性令我深感敬佩,也让我对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勇气有了更深的认识。
其次,都江堰水利工程使我认识到了水利工程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性。
水是生命之源,没有水,就没有生命的延续。
古代人民深知水利的重要性,所以他们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水利工程的建设中,以保障农业生产和人民的生活需求。
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建成,不仅解决了平原地区的灌溉问题,还提供了可靠的水源供应,使蓬勃发展的农业得到了极大的推动。
正是因为先民们的智慧和努力,四川平原成为了我国重要的农业大省,为国家的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再次,都江堰水利工程让我深刻认识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性。
古人在建设都江堰水利工程过程中,充分利用了自然地理条件,借助山川地势,采用错层放线的方法,使水能够顺势流动,并通过开挖渠道和堰坝的方式,使水能够在各个地方顺利畅通。
他们没有对自然进行过度的改变,而是以最小的代价,最大限度地利用了自然的资源。
这种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精神,对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在当今社会,人类对自然的过度开发和消耗已经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而恢复与自然和谐的关系,保护环境,已经变得刻不容缓。
最后,参观都江堰水利工程让我感受到了古代人民的无私奉献精神。
2022-2023学年北京朝阳区高三(上)期中政治试题及答案

2022北京朝阳高三(上)期中政治2022.11(考试时间90 分钟满分100 分)第一部分本部分共15 题,每题3分,共45 分。
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1.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建设中国式现代化要求我们①树立全局观念,使部分功能之和大于整体功能②坚持系统观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③坚持共同富裕,主要通过“分好蛋糕”解决效率问题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2.灌溉工程的建设发展伴随和支撑中华文明的历史发展。
我国历史上产生了数量众多、类型多样、区域特色鲜明的灌溉工程,许多至今仍在发挥功能。
目前,我国有30项灌溉工程被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几乎涵盖了灌溉工程的所有类型。
我国是灌溉工程遗产类型最丰富、分布最广泛、灌溉效益最突出的国家。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①保护灌溉工程遗产,有利于总结传统灌溉工程蕴含的治水智慧②梳理灌溉文明脉络,能够为可持续灌溉发展提供现代技术支持③传承灌溉工程遗产,可以增强公众文化自信和国家文化软实力④正确对待灌溉文明,必须首先注重开发灌溉工程遗产的商业价值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越来越多地改变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
回答第3、4 题。
3.随着应用场景创新能力的不断提升,人工智能与产业的融合更加紧密,人工智能的应用迈向更高水平,为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智慧动能”。
这主要表明A.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离不开人工智能B.创新思维具有步骤的跨越性和思路的多样性C.应用人工智能的实践可以改变原有的生产方式D.新事物总是在不断克服困难与挫折中不断发展的4.导航软件助力实时分析路况、规划出行路线,电商平台支持线上购物,门户网站助力“云游”博物馆、欣赏珍贵文物……对此,下列理解正确的是A.数字化生活体现了意识活动的主动创造性和直接现实性B.运用数字技术、建立万物互联是客观见之于主观的活动C.数字技术改变了日常生活的各方面,解决了社会基本矛盾D.人们运用数字技术建立具体事物之间的多样联系,为生活提供便利5.北京“491 空间”是四九一电台旧址。
安丰塘的简介

安丰塘的旅游发展前景及其建议
安丰塘的旅游发展前景广阔
• 随着旅游产业的不断发展,安丰塘的 旅游市场潜力巨大 • 对于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 重要的意义
安丰塘的旅游发展建议包括提高旅游服 务质量、加强旅游宣传推广等
• 严格控制工业污染和农业污染,保护水源的纯净度 • 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提高安丰塘的自然环境质量
03
安丰塘的文化遗产及其价值
安丰塘的历史文化遗产及其特色
安丰塘的历史文化遗产主要包括水利工程遗址、历 史建筑等
• 这些遗址和建筑见证了安丰塘的历史 变迁和文化传承 • 对于研究古代水利史和安徽历史文化 具有重要的价值
DOCS SMART CREATE
安丰塘简介
CREATE TOGETHER
DOCS
01
安丰塘的历史背景及地理位置
安丰塘的历史沿革及其重要性
安丰塘始建于唐代,距今已有1300 多年的历史 -是当时为了灌溉农田
而修建的一座水利工程
安丰塘在宋代和明代进 行了大规模的扩建和改
造
安丰塘在清代和民国时 期继续发挥其水利功能
安丰塘的文化遗产具有独特的地域特色 和历史价值
• 是安徽人民勤劳智慧的象征 • 对于传承和弘扬安徽优秀传统文化具 有重要意义
安丰塘的文化价值及其在地方文化中的地位
安丰塘的文化 价值主要体现 在历史价值、 科技价值和艺
术价值
01
• 反映了古代水利建设的技术 水平和管理经验 • 对于研究古代水利史和安徽 历史文化具有重要的价值
• 引入了水闸、堰坝等先进技术 • 使得安丰塘的水利功能更加完善,灌溉面积不断扩大
精准灌溉在精准智能农业中的发展与应用

精准灌溉在精准智能农业中的发展与应用精准灌溉精准灌溉(Precision Irrigation PI)是精准农业的重要支持系统。
从广义上说,精准灌溉技术指按照田间每一操作单元的具体条件,精细准确地调整各项土壤和作物管理措施,最大限度地优化使用水投入量,以获得最高产量和最大经济效益,同时保护生态环境的一种高科技灌溉技术。
按照作物生长过程的要求,通过现代化的监测手段,对作物的每一个生长发育状态过程以及环境要素的现状实现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监控,采用最精确的灌溉设施对作物进行严格有效地施肥灌水,以确保作物在生长过程中的需要,从而实现高产、优质、高效和节水的农业灌溉设施。
国外精准灌溉的发展以色列的滴灌技术在世界上有很大的声誉。
其滴灌技术发展很快,而且不断地改革创新,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在以色列,从20世纪60年代他们就开始采用和推广滴灌技术,在70年代发展迅速,其国家早在1999年时就已经80%的农田应用了滴灌技术。
根据作物各类和土壤类型设置的滴灌控制系统,使田间用水效率显著提高,达到每立方米增产2.32 公斤。
发明滴灌以后,以色列农业用水总量30年来一直稳定在13亿立方米,农业产出却翻5番。
由于管道和滴灌技术的成功,全国灌溉面积从16.5亿平方米增加到22亿〜25亿平方米,耕地从16.5亿平方米增加到44亿平方米。
据称以色列的滴灌技术已经发展到第六代。
我国精准灌溉的发展我国目前仍处于研究试验阶段,急需大力推广此项研究。
精准灌溉不仅可以大大提高水的利用率(达80%〜90%)(目前我国平均为40%),提高水对农业的增产率20%〜40%,而且可以提高水分生产效率。
因此在《中国节水技术政策大纲》中鼓励应用精准灌溉技术,“提倡适时适量灌溉,加强农作物水分生理特性和需水规律研究;积极研究作物生长与土壤水分、土壤养分、空气湿度、大气温度等环境因素的关系”。
以色列灌溉技术对我国的借鉴以色列之所以能在恶劣的环境下创建起世界上一流的灌溉农业体系,并创造出巨大的经济效益,这不仅是因为其先进的节水灌溉技术和设备,更主要的是以色列能很好地将理论与实际相联系。
灌溉工程遗产保护与利用(高黎辉)20191114-002

中共中央 国务院《乡村 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 年)》
四、灌溉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文化 建设
农业 转型升级
遗产 保护利用
生态环境
旅游
乡村振兴
四、灌溉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保护利用原则:古为今用,活态传承
水网区灌溉工程的典范:筑堤(太湖堤), 疏浚(开港)、营田形成的太湖溇港,
宁夏引黄古灌区
• 始建公元前2世纪, 与长城共同护卫西北 中国边疆 • 多沙河流引水灌溉 的典范工程
惠农渠龙王庙 (雍正六年敕封)
水工技术沿用千年
卷埽技术
草土围堰
福建宁德黄鞠水利工程
始建于公元613年,霍童溪两岸引水,左 岸琵琶洞,右岸龙腰渠。至今仍发挥农 业灌溉、生活供水、水力加工的功能。
它是具有通航、灌溉、防洪、排涝和为 桂林漓江补水等多功能的完整的水利工 程体系
长渠(白起渠)
始建于公元前279年,宋 代就形成了长藤节瓜式的 灌区输配水工程。
浙江龙游姜席堰 始建14世纪,山区河流,无坝引水,灌溉
和城乡供水
上堰—姜堰
低坝,维系了河流生态 下堰—席堰
内蒙河套灌区
农耕文明和游牧 文明冲突地区, 历史上灌溉工程 多有兴废。
水准、水平测量工具,分水、量水设施
隧洞断面施工
2. 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遗产地大多处于乡村, 自然环境优良,遗产保 护面临当前及未来社会 经济快速发展和大规模 基础设施建设的严重威 胁,迫切需要增强环境 保护意识。
3.乡村振兴,提高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抓手
中华文明的魂和根在农村
参观都江堰水利工程心得体会(2篇)

参观都江堰水利工程心得体会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水利工程之一,也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最完整的水利工程之一。
该工程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卓越的技术工艺,为我国水利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我近期有幸参观了都江堰水利工程,以下是我的心得体会。
首先,都江堰水利工程的规划设计可谓是巧夺天工、独具匠心。
整个水利工程利用了都江堰和康山两个山脉之间的天然断裂带,形成一个人工创造的水利系统。
这种设计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山脉的高低落差,从而实现了有效地引水、灌溉和排水。
尤其是工程中的鱼嘴堰,它能根据水位的变化自动调节水流,保持整个系统运行的平衡稳定。
这种设计的巧妙之处令我深感惊叹,不仅展示出了中国古代工程技术的卓越,也彰显了古人的智慧和创造力。
其次,都江堰水利工程对于当地的灌溉和农业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工程建成后,有效地解决了都江堰地区的灌溉问题,实现了农田的全覆盖。
这不仅使农田得到了充足的水源供应,也提升了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同时,水利工程还改善了当地的水资源状况,使得水源变得更加充沛,并通过排水系统解决了积水和涝灾问题。
这种水利工程对于促进农业生产和发展经济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是中国古代农业科技的杰出代表。
此外,都江堰水利工程还具有重要的防洪作用。
工程将安抚江和都江两条河流的洪水引导到康山山脚下的龙池,通过鸿山和龙池的水源调节以及工程中的堰门调节水流,有效地减轻了洪灾的威胁。
这种防洪设计不仅保护了当地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也减少了洪水对农田的破坏。
都江堰作为一座在河水洪峰期间能够保持通水但不在洪峰期间通水的发明,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种巧妙的设计思想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为今后的水利工程建设提供经验和启示。
最后,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保护和传承也是值得思考和努力的问题。
作为一个具有丰富历史文化价值的水利工程,都江堰的保护显得尤为重要。
然而,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和城市化的进程,都江堰所面临的保护困境也日益严峻。
我在参观过程中发现,一些古建筑已经出现了一定的损坏和老化迹象。
古代治水和水利工程的发展和技术特点

古代治水和水利工程的发展和技术特点水是生命之源。
古代中华文明早期的人们为了生产和生存,开始探索水的利用和管理方式,开辟治水和水利工程的历史长河。
本文将从史料中寻找技术特点,追溯古代治水和水利工程的发展历程。
一、古代治水和水利工程的起源早在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时期,古人就有了对水资源的认识。
仰韶文化遗址中发现有关于灌溉的古陶器、陶管等文物,这说明当时的古人已经开始了对水的利用,并且建造了灌溉渠道或者其他水利设施。
随着时间的推移,古代治水和水利工程的技术也得到了不断的发展。
到了商周时期,古人已经开始了对河流和湖泊的治理。
文献记载,商朝第一位君主发动了治理黄河的工程,而周初,古人则造堰于河流中,对下游的地区实现了一定的治水效果。
古代的治水和水利工程发展趋势因时代的变迁而产生了不同的变化。
随着时间推移,人们对水的认识越来越深刻,水利工程和技术也日益发展,最终在秦汉时期达到了一个高峰。
二、秦汉时期的水利工程秦汉时期,是中国古代治水和水利工程的鼎盛时期。
这一时期的水利工程之所以能够如此繁华,是因为其时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更加完备的水利设施来满足生产和生活的需要。
秦汉时期的水利工程有三大特点:1.宏大、系统的工程秦汉时期的水利工程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包括灌溉、引水、排涝、蓄水等多个方面。
对于灌溉系统,秦汉时期的人们主要采用了“井田制”的方法。
这种制度以井和田为基本单位,实行统一的灌溉制度,以实现各个水渠之间的互相调节和平衡。
2.精密的水利工程秦汉时期,古人们的水利工程颇为精密,如引黄之水,依托地势和流量进行了严密的规划和设计。
在疏浚黄河时,为了引导河水顺利通行,古人还修建了分水口、引洪沟等工程。
3.规范化的管理制度秦汉时期,古人在水利管理方面开始采取一定的规范化制度,如时常巡查水渠,细致的水利管理标准等。
这些规范制度的建立,有助于保障了水利工程的顺利进行,为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了保障。
三、古代治水和水利工程的现代意义古代治水和水利工程对于中国的农业生产和文明建设产生了巨大的贡献,更是提升了中国水利工程的国际地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统灌溉工程及技术-传承和发展
摘要:中国兴修灌溉工程的历史悠久,积累了丰富的工程技术经验。
文章认为我国人民因地制宜创造的传统灌溉工程类型,如引水渠道、陂塘堰坝、陂渠串联、圩垸、井灌、御咸蓄淡等在现今皆得到了继承。
传统的灌渠工程技术、塘堰和开发地下水工程技术、圩田和海塘工程等许多卓越技术在现今也得到传承和发扬。
在阐述以上事实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总结了传统工程及技术继承的特征、要点,及改造利用的途径与意义。
关键词:灌溉技术传统继承
中国兴修灌溉工程的历史悠久,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创造了多种灌溉工程类型,之后不断发展,积累了许多工程技术经验。
宋元明清时期传统工程技术已达成熟的程度。
进入20世纪,引入西方的水工技术,到现今水工技术日新月异,应用了许多高新科技,在这种状况下,传统灌溉工程技术还有其一席之地吗?回答应该是肯定的。
因为任何事物的发展皆有继承性和否定性两个方面,对传统技术我们要加以扬弃,吸收传统技术合理的,还有生命力的东西,用新的技术加以改造出新,这样的技术可能更适合于中国的国情。
事实也是如此。
在此就传统灌溉工程及技术在现今的传承和发展状况作较系统的论述。
一、传统灌溉工程类型在现今的传承
中国国土广袤,地形地貌多样,气候变化万千。
既有逶迤起伏的丘陵山地,又有一望无际的平原;既有壮阔的高原,又有缓坦的盆地;既有西部内陆干旱半干旱区,又有东部季风湿润区。
为适应各地水文、地理等自然条件的复杂性,古代人民创制了多种多样的灌溉工程类型,如引水渠道、陂塘堰坝、陂渠串联、圩垸、井泉、坎儿井、御咸蓄淡等工程类型,这些工程类型在现今皆得到了继承。
可以说,我国当今的灌溉工程类型基本是古代创造而传承下来的。
引水渠道主要修建于北方平原地区。
北方平原面积广大,因干旱少雨,河流密度不大,古代往往修建长距离的引用河水的灌渠工程。
渠首处如河中水位过低不能满足自流入渠流量要求,则建拦河坝抬高水位引水;如河中水位和流量能满足灌区要求,则采用无坝引水型式。
有坝引水最早的有战国初在今山西太原晋水上筑坝建的智伯渠,及在今河北临漳建的漳水十二渠。
无坝引水有公元前256—251年间在今四川灌县建的都江堰等。
又因北方含沙量大的河流多,我国很早就引多沙河流进行淤灌和放淤,做到同时利用水、沙资源,既灌溉作物,又改良盐碱地。
漳水十二渠和公元前246年兴建的关中郑国渠皆引浑水灌溉,把大片盐碱地改良成了沃田。
建国以后,有坝引水和无坝引水灌渠发展很快,如陕西省,截至2000年底,全省有效灌溉面积达144.93万公顷(主要为渠灌),新疆省干、支、斗、农四级渠道长30多万公里[1] 。
在利用多泥沙河流的水沙资源方面,建国以后成就很大,还打破了自明清以后不敢引用黄河下游水的“禁区”,进行引黄淤灌和放淤。
目前,黄河下游已建成各类引黄灌区100多处,灌溉面积达到3000万亩,每年引用黄河水量100多亿立方米,利
用黄河水沙放淤改土300多万亩,发展水稻田120多万亩,使盐碱沙荒地变成了良田[2] 。
陂塘堰坝主要建于南方山丘区。
南方丘陵山区,雨量充沛,但水流容易流失,干旱是农业生产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为此,古代劳动人民因地制宜,创造了多种类型的陂塘堰坝蓄水工程,起到滞洪蓄水的目的。
有在溪流上筑坝拦蓄水流的灌溉工程,称之为“堰”、“坝”、“陂”、“堨”等;有在平地凿池,或在谷口及高地水所汇归处筑堤,就地潴蓄雨水的,称之为“塘”或“荡”。
又平原地带筑坝拦蓄水的工程现称为平原水库,利用天然山丘间的沟谷洼地蓄水的工程现称为山谷水库。
大型陂塘工程以公元前600年左右楚国在淮南修建的芍陂为最早,两汉时汉中、南阳、汝南地区陂塘工程很是发达,著名的山谷水库有马仁陂,平原水库有六门陂、鸿隙陂等。
东汉时进一步向南方发展,浙江绍兴的鉴湖、余杭的南湖工程规模都很大。
之后三国孙吴在江苏句容兴修赤山湖,西晋建丹阳练湖和新丰塘等。
当时能因地制宜规划布置陂塘,巧妙地利用地形兴建平原水库或山谷水库,布设堤坝、水门和溢流设施,形成完整的蓄水工程体系。
还创造了陂渠串联工程类型,以对水资源更充分地加以调节利用,增加灌溉面积,提高灌溉保证率。
建国后南方山丘地区大量兴建陂塘堰坝工程。
如1952年仅四川内江地区就累计新修和整修堰塘5万多口。
因平塘占地多,工程量大,总蓄水量不多,为此当地积极想法改进技术。
1953年9月西南水利局组织基点工作组前往长寿县,经查勘,在葛兰场不远名叫“锁口丘”的地方,修建了当地第一口“山湾塘”。
该地形肚子大,出口小,上面有较大集雨面积,下面耕地可自流灌溉。
于是利用三面高一面低的地形,在低的一面修筑土坝,长40米,高3米,形成堰塘。
此土方与蓄水的比例为1:10,比平塘1:1提高10倍效益。
此后四川省水利厅将长寿县修筑山湾塘的经验向全省介绍。
到1954年底,全省共建成各级“示范塘”1293口。
1955年,“示范塘”迅速发展到17796口。
到1985年,全省已有山湾塘61.11万口,可蓄水261769万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715.48万亩[3] 。
陂渠串联工程古代多建于淮河、汉水流域,工程布置多样[4] 。
这种工程类型建国后称之为长藤结瓜式灌溉系统。
工程主要在南方丘陵山区修建,规模从小型发展到大型,从小网联成大网,从开发小河流到利用大河流,从一个河系发展到与几个河系相连。
如安徽淠史杭灌区,自1958年至1982年,在淮河水系的淠河、史河及长江水系的杭埠河的上游建成佛子岭、响洪甸、磨子潭、梅山、龙河口5座大型水库,这些水库成为多首制渠首,又沿岗峦起伏的分水岭修建总干渠2条,干渠13条,以及分干渠和支渠358条,沟通了数条大河,灌区内修建中型水库23座,小型水库1100多座,连同塘坝21万多口,以控制灌区内的地面径流,灌区内流域之间水资源通过库塘和渠道可得到调配,使安徽的六安、霍丘、寿县、舒城、合肥等11县市和河南的固始、商城等县的广阔丘陵和平原900多万亩农田受益[5] 。
圩垸水利工程主要分布在南方沿江平原、湖区、下游三角洲及滨海地区。
这些地区地势平衍,河湖密布,土地肥沃,水土资源丰裕,但易被水淹,沮洳下湿,极大地影响农业生产的进行。
唐宋后,大力开河筑圩,排水御洪,兴建独具一格的水网圩田工程,把卑湿的“涂泥”之地,建成富饶的鱼米之乡。
如太湖平原唐后期至五代时已建成规整的塘浦圩田水利系统。
鄱阳湖区唐代已兴修较大规模的防洪堤防工程,至清光绪六年(1880),鄱阳湖滨南昌、新建、星子、九江、都昌、波阳、余干、进贤八县共有圩堤591所。
建国以来,太湖
平原继续加强浚河筑圩工作,完善水网圩田系统。
鄱阳湖区新建和整修了圩堤501座,堤线长2500公里,保障农田500万亩,能抗御21.71米(1983年最高湖水位)的湖泊洪水位;湖区原有易涝面积330万亩,经治理,使200多万亩农田达到五年一遇以上的抗涝标准;还初步形成了一个大中小,蓄引提相结合的水利灌溉系统,使湖区农田的有效灌溉率达到80%以上[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