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重大自然灾害区域重建规划的理念和启示
美国的灾害应急管理及其对我国相关工作的启示

美国的灾害应急管理及其对我国相关工作的启示近年来,全球范围内自然灾害频发,给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巨大的威胁和损失。
灾害应急管理是一个国家重要的安全领域,能够有效减轻灾害带来的损失、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作为经济强国之一,美国在灾害应急管理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和成熟的机制,对我国的相关工作具有借鉴和启示作用。
一、完善的法规体系和机构设置美国在灾害应急管理方面建立了一套完善的法规体系和机构设置,形成了以总统为核心的快速响应机制。
首先,美国通过制定一系列法律法规,确立了灾害应急管理的基本原则和指导方针,并明确了行政机构的职责和权限。
其次,美国成立了联邦紧急管理署(FEMA)作为灾害应急管理的主要行政执行机构,并与其他政府机构、州和地方政府、私人和非营利机构形成了良好的合作机制。
这种完善的法规体系和机构设置,为应对灾害提供了责任划分明确、组织协调高效的基础,为我国灾害应急管理的相关工作提供了启示。
二、科学的灾害风险评估和预警体系美国在灾害风险评估和预警体系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科学、系统的多层次预警机制。
美国通过多个国家级和地区级的气象、地质、水文等监测网络,及时获取各种灾害风险信息,结合先进的数理模型和预测算法,进行准确的灾害风险评估和预测。
基于灾害风险评估结果,美国制定了相应的灾害应对预案,并通过电视、广播、手机短信等多种媒介广泛宣传灾害风险信息,提高公众的灾害意识和应对能力。
三、灵活高效的紧急响应机制在灾害发生后的紧急响应方面,美国建立了灵活高效的机制,能够迅速调集救援力量和资源,开展紧急救援行动。
灾害发生后,美国总统可以通过签署紧急命令、调动国防部人员和物资,以及利用国家战略石油储备等手段,快速响应和满足受灾地区的紧急需求。
此外,美国还通过国家紧急广播系统、紧急电话热线等方式,向公众传递紧急信息,提供及时的援助和指导。
四、加强全社会的参与和协作美国注重全社会的参与和协作,形成了政府、企业、非政府组织和公众等多方参与的灾害应急管理格局。
重大自然灾害恢复重建效果评价研究

重大自然灾害恢复重建效果评价研究重大自然灾害恢复重建效果评价研究自然灾害是世界各地普遍面临的挑战,它们给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破坏和损失。
为了实现自然灾害发生后的快速恢复和重建,许多国家和地区已经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和政策,包括资金投入、物质替代、技术创新,以及社会参与等。
然而,灾后恢复和重建的效果如何评价,并确定措施的有效性,是一个值得研究和探讨的重要问题。
本研究旨在评价重大自然灾害恢复重建的效果,并提出一套综合性的评价指标体系,包括经济、生态和社会三个方面。
首先,我们将从经济角度评估灾后恢复和重建对当地经济的影响。
考虑到自然灾害通常伴随着巨大的财产损失和生产能力减少,我们将分析恢复和重建过程中所需的资金投入和产出,以及其对当地经济增长、就业和贫困缓解的影响。
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可以确定投入产出比,评估恢复和重建的经济效益。
其次,我们将从生态角度评估灾后恢复和重建的效果。
自然灾害破坏了生态系统的平衡,给生物多样性、土地和水资源带来了损失。
因此,我们将研究恢复和重建措施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包括植被恢复、土地修复、水资源管理等。
通过对这些因素的评估,我们可以了解到灾后恢复和重建对生态环境的恢复程度,以及其对可持续发展的贡献。
最后,我们将从社会角度评估灾后恢复和重建的效果。
自然灾害不仅造成了物质财产的损失,还给人们的生活和社会秩序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因此,我们将研究灾后恢复和重建对人们生活条件、社会安全、教育和健康等方面的影响。
通过这些评估,我们可以确定灾后恢复和重建对社会稳定和人民福祉的贡献。
本研究的方法包括实地调研、统计分析和模型建立。
我们将选择几个重大自然灾害发生的地区作为研究对象,收集相关的数据和信息。
然后,我们将使用统计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建立评价模型,并进行评估。
最后,我们将总结评估结果,得出结论,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本研究的意义在于为灾后恢复和重建提供科学依据和指导。
通过对灾后恢复和重建效果的评价,我们可以了解到措施的有效性和不足之处,从而改进和优化措施。
美国地质灾害防治的经验总结及启示--灾害防治的“规划软措施”

美国地质灾害防治的经验总结及启示--灾害防治的“规划软措施”韦仕川;杨杨;栾乔林;葛成军【摘要】美国是国际上开展以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政策作为防灾减灾手段研究较早的国家之一,美国减灾实践证明土地利用政策的防灾减灾效果十分明显。
通过文献梳理、归纳和总结,美国防灾减灾“规划软措施”的经验主要为:①从制度上把防灾减灾作为各级政府的一项日常任务确定下来,并对减灾责任进行明确的划分;②地质灾害防治“规划软措施”在法律法规中得到了确立和强化,重视灾前减灾和防灾规划;③重视地质调查局、规划协会等职能部门的联合防灾机制的建设,确保地质灾害信息有效服务于土地利用防灾政策;④注重GIS、监测、通讯等先进技术的应用,构建地质灾害信息数据库,实现信息共享。
文中最后提出了对我国地质灾害防治的几点启示。
%American is one of the earliest countries to carry out research on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mitigation by means of urban planning and land use policy.American disaster reduction practice proved that the effect of land use policy of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mitigation is very obvious.Through literature review,inductive and summary, the experience of planning soft measures of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mitigation basically concluded as the following four aspects.① Determining systematically the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reduction as a daily task of governments at all levels,and defined clearly the responsibilities of disaster mitigation.②Establishing and strengthening the plan-ning soft measures of geological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control in the laws and regulations,attaching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pre-disaster reduction anddisaster prevention plan.③Attaching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construction of disaster prevention joint mechanism in the functional departments such as geological survey,planning association and so on,and ensure the service of geological disaster information in the land use disaster prevention policy effec-tively.④ Pay attention to the application of advanced technology such as GIS,monitoring,communication,con-structing the geological disaster information database,realize informationsharing.Several suggestions for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geological disasters in China are finally put forward.【期刊名称】《灾害学》【年(卷),期】2014(000)003【总页数】6页(P156-161)【关键词】地质灾害;土地利用政策;土地利用规划;美国;自然灾害【作者】韦仕川;杨杨;栾乔林;葛成军【作者单位】海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海南海口570228;上海海洋大学人文学院,上海201306;海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海南海口570228;海南大学环境科学系,海南海口57022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X14;P64美国幅员辽阔,是地质灾害多发的国家,十分重视地质灾害的防治。
国外自然灾害灾后重建经验借鉴——以日美为例

国外自然灾害灾后重建经验借鉴——以日美为例(一) 美国卡特里娜飓风灾后新奥尔良的重建规划:1. 前期调研制定方案:卡特里那飓风过后,布鲁金斯学会(Brookings Institution )马上在新奥尔良灾区做了一份调查,显示50%的灾民愿意重返新奥尔良。
城市土地学院(Urban Land Institute )义务承担重建规划任务,并根据布普金斯学会的调查结果,编制出短期和长期规划方案。
但是”外来的憧憬者”的宏大理想很难匹配城市自身的恢复力,城市土地学院的规划方案遭到社区居民的强烈反对,无奈之下,原先支持城市土地学院方案的市长Ray Nagin 于2006年初组建以当地商业和居民代表组成的新奥尔良重建委员会(Bring New Orleans Back Commission),广泛征求社区意见,提出居民自己的重建理想、目标和政策。
以此为基础,市政府推出《市政府社区重建方案》(City Council's Neighborhoods Rebuilding Plan),又叫《兰博特方案》(Lambert Plan )。
《兰博特方案》专门针对新奥尔良73个社区中的49个受灾最严,的社区提出规划设想,并详细罗列实施项目,方案于2以场年10月递交市政府审批。
2. 重建方案的确定:2006年底,路易斯安娜州重建署(Louisiana RecoveryAuthority)——负贵包括新奥尔良市在内的整个路易斯安娜州飓风灾后重建工作——要求各行政区规划应该涵盖整个行政区域,而不仅仅是受灾地区。
无奈,新奥尔良市政府又花5个月时间,在以前规划的基础上编制出《新奥尔良整体恢复和重建规划方案》(Citywide Strategic Recovery and Rebuilding Plan),在编制过程中,曾召开三次社区大会、四次规划区大会、以及其他多种形式的社区活动,和居民充分沟通,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反馈。
2007年4月此方案被路易斯安娜州重建署批准通过,成为指导新奥尔良重建工作的最终文件。
地震总结地震灾后重建与社会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地震总结地震灾后重建与社会发展的经验与启示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巨大威胁。
地震发生后,灾区的重建成为当务之急,如何有效地进行地震灾后重建,不仅是保障灾区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更是提高灾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关键一环。
在地震灾后重建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些经验对于今后地震灾害的防治和处理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一、全面调查研究,科学规划重建工作地震灾后重建工作需要从全面了解灾情开始,对受灾地区的建筑、交通、水电等基础设施进行全面调查研究,科学规划重建工作的方向和重点。
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具体的重建方案,根据受灾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加快受灾地区的恢复重建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二、注重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地震灾后重建过程中,要注重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推动灾区的生态环境得到恢复和改善。
在重建过程中要合理规划用地,避免盲目开发和环境破坏,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努力打造绿色、环保的生态城市,为当地居民提供一个健康宜居的环境。
三、强化社会救助和服务保障地震灾后重建中,必须要建立健全的社会救助和服务保障体系,为受灾群众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服务。
在重建过程中要注重灾区居民的生活保障和就业安置,加强对受灾群众的心理疏导和精神慰藉,为他们提供全方位的帮助和支持,帮助他们尽快走出困境,重返正常生活。
四、借鉴历史经验,开展灾后重建示范工程在地震灾后重建中,要借鉴历史经验,开展一批示范工程,探索出一套适合当地特点和实际情况的重建模式和方法。
通过示范工程的建设和实施,为灾区的整体恢复和发展提供有力保障,为今后的地震灾后重建工作积累宝贵经验。
五、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促进灾区复兴地震灾后重建不仅是灾民生存问题,更是涉及到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全方位问题。
在重建工作中要充分考虑到地区的经济状况和产业结构,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灾区的全面复兴。
通过有效的重建工作,帮助受灾地区实现经济稳步增长,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促进地区的社会和谐发展。
国外应对重大自然灾害的成功经验

国外应对重大自然灾害的成功经验
日本——构建完善的法律体系
日本拥有完整的防灾减灾法律法规体系,明确规定了与防灾减灾和灾害应急有关的一些重大问题,如各级政府乃至公众对防灾减灾的责任;建立防灾减灾组织;制定防灾减灾计划;灾后应急程序和责任;支持灾后重建的特别金融措施。
日本是世界上较早制定《灾害管理基本法》的国家。
目前,日本已有50多部防灾减灾法律,日本也是较早研究城市危机管理的国家。
这些研究成果提高了政府危机管理的科学性、有效性和管理能力。
瑞士——不断提高公众的防灾意识
瑞士制定了相关制度,以多种形式开展防灾减灾宣传普及活动,开展了一系列防灾教育,使人们具有更高的防灾意识和正确的防护知识,提高人们的自救能力,减少灾害可能造成的生命财产损失。
瑞士联邦民防局负责制定全国民防教育培训计划,领导州、区民防局和民防指挥部的民防教育培训工作;各州、区民防局、民防指挥部负责本辖区的民防教育培训工作,牵头城市民防部门组织开展民防教育培训。
德国——拥有专业化的应急救援队伍
德国的应急反应是由专业团队完成的,如军队、消防队或武警部队,以民防专业团队为主力。
德国是较早建立专业民防队伍的国家。
除了约6万名专门从事民防工作的人员外,还有约150万名消防救援、医疗救援和技术救援志愿者。
这支庞大的民防队伍受过一定的专业技术训练,由救援队、消防队、维修队、卫生队、空中救援队等组成。
什么构成了城市生态系统?
1。
应对自然灾害后重建的可持续发展方案

应对自然灾害后重建的可持续发展方案自然灾害是无法预测和避免的,然而我们可以制定出合适的可持续发展方案来帮助灾区重建。
这些方案需要在保护环境、提高社区韧性和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进行综合考量。
本文将探讨一些可行的重建方案,旨在实现可持续的发展。
1. 环境保护灾后重建应注重环境保护,以确保未来不再受到类似灾害的侵袭。
首先,必须对灾区进行全面的环境评估,包括土壤和水质检测以及生态系统的恢复能力评估。
根据评估结果,针对性地制定保护措施,如植被恢复、水资源治理和土壤修复等。
在重建过程中,应采用可持续的建筑材料和技术,降低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同时,应推广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
例如,在新建建筑中安装太阳能光伏板,利用太阳能发电,以减少对传统能源的需求。
2. 社区韧性的提高社区韧性是指社区面对灾害的能力和应对能力。
为了提高社区韧性,需要制定应急响应计划,建立灾害预警系统,并组织人员进行应急培训。
此外,还可以鼓励居民参与社区建设和规划,增加社区凝聚力和互助合作,共同面对未来可能出现的灾害。
另外,应加强社区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改善,提高抵御灾害的能力。
例如,修建坚固的防洪堤坝、设立有效的排水系统以及加强建筑物的抗震能力等。
这些措施可以帮助社区更好地抵御灾害,并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3. 经济发展灾后重建的同时,应促进经济发展,以实现长期的可持续性。
重建过程中,可以通过吸引投资、发展新的产业和促进旅游业等方式,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例如,开发灾区的旅游资源,通过旅游业创造就业机会和经济增长。
此外,还可以加强教育和技能培训,提高当地居民的就业能力,降低贫困率。
同时,政府可以提供财政支持和优惠政策,吸引企业投资,促进产业转型和升级。
总结:应对自然灾害后重建的可持续发展方案需要在环境保护、社区韧性和经济发展等方面综合考虑。
通过环境保护、社区韧性的提高和经济发展的推动,我们可以构建一个更加可持续的灾后重建方案,为未来提供更好的抵御灾害的能力,同时实现经济的繁荣和社区的稳定。
欧美国家在城市更新与重建过程中的经验与教训

欧美国家在城市更新与重建过程中的经验与教训2007-06-27 15:41:26摘要:城市更新改造是一项复杂的综合性社会系统工程,本文通过时欧美国家上世纪城市更新与重建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的分析,以及对我国城市重建与改造中出现问题的反思,从中探寻在城市建设与更新中对历史文脉保护、社会环境整治、旅游资源发掘,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城市更新,欧美经验,旅游资源保护城市作为人类聚居的有机体,有着自己的生命周期,其发展进程遵循着产生、发展、兴盛、衰退、更新的历史规律。
城市更新是每个城市发展都要面临的问题,作为城市发展的代谢机能,它不断改善着城市的结构和机能,以适应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
城市的更新主要包括重建、改造和修缮三种方式。
随着城市发展的演进,旧城区的衰败是一个难以回避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城区房屋老化、结构失衡、功能衰退、经济迟滞等。
城市的衰败及其蔓延会造成城市不动产的贬值。
每个城市都将面临着为城市发展创造巨大的空间及保护文化经济遗产的双重任务,采取何种方式进行重建和更新是人们必须思考的问题。
二战后,欧洲与美国采取了截然不同的重建方法,对城市所带来的长期影响也不尽相同,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惨痛的教训。
这些经验和教训无疑可为我国的城市更新改造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1 美国城市更新及其影响二战前,美国作为一个新兴的工业化国家,其城市的中心区高楼林立,商店鳞次栉比、窗明几净、商品琳琅满目,象征着城市的富裕与辉煌。
随着城市的盲目发展,这一辉煌逐渐逝去,美国城市出现了衰败现象。
导致城市衰败最直接的原因是城市富裕人口大规模向外迁移而引起的房屋向下淘汰。
房屋向下淘汰就是城市原住房是为中、上阶层高收入者修建的,经过若干年后,房屋质量下降,功能衰退,这些房屋就淘汰给下层低收入者。
产业革命致使西方欧美国家的城市化加速,城市产业迅速集中,大工业的建立以及人口向城市的聚集,促使城市规模急剧扩大,人口日渐稠密。
随着城市的盲目发展,出现了所谓的“城市病”,如:居住环境恶化,市区拥挤混乱,交通拥堵等等,给城市特别是城市居民生活带来负面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5 年 1 月 6 日,东盟组织(ASEAN)在印度尼 西 亚 召 开“ 地 震 和 海 啸 灾 后 问 题 领 导 人 特 别 会 议”,讨论灾后重建事务。此后,在世界银行、联合 国及印尼国家开发计划署(BAPPENAS)等多方参 与 协 助 下 展 开 了“ 灾 后 损 失 初 步 评 估 (Preliminary Damage and Loss Assessment)”[14],评估结果在 1 月 19 日举行的印度尼西亚援助集团会议(CGI)上发 表,并且针对灾后重建提出“不仅要把灾区恢复到 灾前水平,而且在灾前水平的基础上应该不断完 善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建方针 。依 [15] 照方针, BAKORNAS PBP 统一组织,灾区政府、联合国相 关机构、外国政府及非政府组织积极参与,开始共
第 29 卷 第 10 期 2010 年 10 月
地理科学进展
PROGRESS IN GEOGRAPHY
Vol.29, No.10 Oct., 2010
国外重大自然灾害区域重建规划的理念和启示
王 岱 1,张文忠 1,余建辉 1,2
(1.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区域可持续发展与模拟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101; 2.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 100049)
灾后重建规划是推进灾区恢复重建工作的重 要依据,不断完善重建规划的理论和方法对提高我 国综合减灾恢复重建能力意义重大[9]。有鉴于此, 本研究通过系统梳理 1995 年日本阪神地震、2004 年印度洋地震海啸、2005 年美国 Katrina 飓风的灾 后重建规划的编制及实施过程,探讨国际灾后重建 规划的前沿理念,为当前汶川地震、玉树地震灾区
图 1 阪神地震兵库县灾区重建规划的调整完善过程 Fig.1 Adjustment and perfection process to the plan of rehabilitation and reconstruction in Hyogo affected
by the great Hanshin Earthquake 资料来源:根据参考文献[11]整理。
医疗站,组织大批“老年人家庭生活辅助员”开展心
理干预和生活辅助;调整老年人集中居住模式,通
过实现不同年龄层家庭杂居,促进各年龄层之间交
流和互帮互助;设立“老年人自立支援所”,为老年
人家庭开展生产自救提供资金、技术、信息支持。
《高龄者自立支援、生产生活氛围恢复推进方案 2007》
总体评估
《阪神淡路震灾复兴计划最终 3年间推进日程》
10 期
王 岱 等: 国外重大自然灾害区域重建规划的理念和启示
1155
灾区生产生活氛围的复兴也是亟待解决的问 题。到重建规划期末,灾区大部分商业设施已经恢 复营业,但是与灾前相比商业区客流量明显不足, 餐饮、商贸业等消费性服务业产值显著下降,灾区 发展缺乏应有的活力和动力[12]。因此《高龄者自立 支援、生产生活氛围恢复推进方案 2007》提出,“与 重建规划期中重点推进住宅、交通、产业设施等硬 件建设不同,重建后续工作中灾区生产生活氛围的 营造(软环境建设)至关重要”。具体措施主要有:加 大心理干预力度,引导灾区群众思想,增强灾后生 产生活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出台“灾后复兴 氛围营造项目资助制度”,支持企业和 NPO 组织开 展文化商业交流活动;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建立发展新型产业资助机制,把新产业创业型企业 (Entrepreneurial Venture)作为主要资助对象。
1154
地理科学进展
29 卷 1
构筑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协调发展的“共生 社会”。灾后重建的工作目标主要包括 4 个内容, 即促进多核网络型城市圈的形成,营造能够应对 21 世纪需求的福祉社会,创造开放且充满文化气息的 社会,创造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新型产业跨越 式发展的社会。
随着重建工作的展开,兵库县多次实施灾区民 意调查和阶段性评估,基于调查和评估结果总结工 作的不足,及时调整工作方向和重点,出台了一系 列阶段性规划和实施方案(图 1)。前期阶段,针对 公共服务基础设施、住宅的恢复重建及区域产业的 复兴等急需解决的问题,兵库县制定《紧急复兴 3 年计划》,其中住宅重建和产业复兴计划于 1995 年 8 月出台,公共服务基础设施恢复重建计划于 1995 年 11 月出台。1998 年 3 月,在对灾后 3 年工作及成 果进行评估总结的基础上,兵库县制定了《阪神淡 路震灾复兴计划推进方策》,明确了各领域的主要 问题和解决方案。2000 年 1 月,兵库县对震后 5 年 重建工作及成果进行第二次评估,2000 年 11 月制 定出台《阪神淡路震灾复兴计划后期 5 年间推进日 程》。2001 年,兵库县组织了第 1 次灾区问卷调查, 总结经验教训,于 2002 年 12 月制定出台了《阪神淡 路震灾复兴计划最终 3 年间实施日程》。此后分别 在 2003 年和 2005 年组织 2 次灾区问卷调查,结合 调查结果,发行了《复兴 10 年总括检证、提言报 告》,总结了灾后 10 年重建工作的经验。 2.2 后续工作重点解决遗留问题
灾后 7年阶段性评估
《阪神淡路震灾复兴计划后期 5年间推进日程》
灾后 5年阶段性评估
《阪神淡路震灾复兴计划推进方策》
灾后 3年阶段性评估
《紧急复兴 3年计划》 《紧急复兴 3年计划》
《阪神淡路震灾复兴计划》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收稿日期:2010-07;修订日期:2010-07. 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群(KZCX-YW-Q06)。 作者简介:王岱(1978-),男,博士,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经济地理和区域发展研究。E-mail:wangdai@
通讯作者:张文忠(1966-),男,博士,研究员,主要从事城市和区域发展研究。E-mail:zhangwz@ 1153-1161 页
活动强度
紧急救援
安居工程
公共设施恢复重建 (基础型)
生活、生产恢复重建 Fra bibliotek(过渡型)
(未来型)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紧急救援阶段 恢复重建阶段 发展重建阶段
摘 要:5·12 四川汶川地震,4·14 青海玉树地震及 8·7 甘肃舟曲特大泥石流等突发性重特大自然灾害发生地区的 灾后重建是非常复杂而漫长的工作。灾后重建规划是推进灾区恢复重建工作的重要依据,不断完善重建规划的 理论和方法对提高我国综合减灾恢复重建能力意义重大。本研究通过系统梳理大量国际组织发表的文献资料, 总结了 1995 年日本阪神地震、2004 年印度洋地震海啸、2005 年美国 Katrina 飓风的灾后重建规划及规划实施中的 先进理念,分析提出积极推进今后我国在灾后重建过程中体现灾区民意和强化生产、生活氛围复兴(软环境重建) 工作的重要意义。 关 键 词:灾后重建规划;日本阪神大地震;印度洋地震海啸;美国 Katrina 飓风
和舟曲特大泥石流灾区的恢复重建,以及进一步完 善我国综合防灾减灾战略提供借鉴。
2 日本阪神地震冰库县灾区重建
1995 年 1 月 17 日发生在日本兵库县神户市附 近的里氏 7.3 级地震,造成了兵库县东南部、淡路 岛、大阪府北部等广大地区受害严重。根据日本消 防厅资料[10]显示,阪神地震造成 6434 人遇难,累计 受灾人数 31 万人以上。造成经济损失约 1000 亿美 元,相当于当时日本国民生产总值的 1%~1.5%。 2.1 根据实施效果调整完善规划
3 印度洋地震海啸印度尼西亚灾区 重建
2004 年 12 月 26 日发生在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 岛附近海域的强烈地震引发了大规模的海啸,给印 度洋沿岸国家造成巨大损失。在 14 个受灾国中印 度尼西亚遭受损失最严重,位于苏门答腊岛北端的
亚齐特区截至当地时间 2005 年 1 月 13 日,确认死 亡、失踪人数达到 16.7 万人,经济损失相当特区 GDP 的 90%以上[13]。 3.1 国际多元合作组织规划编制
地震发生后,兵库县成立了“1995 年兵库县南 部地震灾害对策本部”,组织领导抗震救灾,此后随 着灾区工作重心从“灾后紧急救援”转向“恢复重 建”,组织领导体系进行了多次调整[11]。
1995 年 7 月,兵库县制定出台了灾后重建总体 规划——《阪神淡路震灾复兴计划》,明确了受灾严 重的 10 市 10 町灾后 10 年重建的基本方针、理念、 目标、施政体系及预算方案。规划方针提出重建工 作必须从灾区实际出发,把尽快恢复灾民生活作为 第一要务,从灾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出发,目标 设定着眼于未来,实现“创造性复兴”。基本理念是
到 2005 年前后,兵库县灾区人口、工矿业生
产、观光客数量、就业等主要经济社会指标已基本 恢复到灾前水平。但是通过灾区问卷调查发现,老 年人生活的恢复、灾区生产生活氛围的复兴等隐藏 在灾区基层的深层次问题逐渐突出。有鉴于此, 2007 年 2 月,兵库县制定出台了《高龄者自立支援、 生产生活氛围恢复推进方案 2007》,明确提出重建 后续工作的重点是对灾区老年人生产自救提供援 助,促进生产生活氛围的复兴,以及防灾减灾经验 的宣传。
1 引言
近年来我国自然灾害形势呈现出重大灾害频 发,灾害损失巨大的特点。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 强和科学水平的提升,在应对突发性重大自然灾害 的过程中,各阶段、各领域的运作管理体系日趋成 熟。与此同时我们还要清醒地认识到,与国际先进 水平相比,我们还存在着不少薄弱环节,积极吸收 国外先进经验颇为重要。自 2008 年汶川地震以 来,我国学者着重从灾害风险管理[1-2]、灾后应急处 置 、防 [3-4] 灾减灾知识普及 以 [5-6] 及国际合作 等多 [7-8] 方面比较全面系统地梳理了先进国家典型案例,对 完善我国综合防灾减灾体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相比之下对国外比较先进的灾后重建规划的分析 研究较少,特别是缺乏从各类灾种的灾区重建实践 中对重建规划理论和方法的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