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欧中世纪大学的发展对我国大学建设的启示
宋代书院与欧洲中世纪大学之比较及对当代大学教育的启示

宋代书院与欧洲中世纪大学之比较及对当代大学教育的启示作者:袁凤琴张晶来源:《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3年第06期中国古代社会强调大一统,除个别时期外,中国一直是高度集权的统一国家。
在这样的政治体制下,只有书院的自由研究和学术论辩与中央封建集权的体制相一致的情况下,书院才能求得其发展空间。
“一旦书院的自由化的程度超过统治阶级可以容忍的界限,书院要么被毁,要么屈从权势,进而走上官学化的道路。
”[1]而欧洲中世纪大学的所在地大多是自治城市,中世纪的西欧就有“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的谚语,而大学的独立性就是以所在城市的独立性为前提的。
正因为两者的政治背景不同,在发展过程中呈现一些不同的特点,并因此走上了不同的发展道路。
一中世纪大学与中国古代书院的比较(一)教育目的之比较1书院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合乎儒家伦理道德要求的人才由于中国古代书院创办人的学术观点不同,所以不同的书院其教育目的也不同。
例如南宋的陈亮、叶适主张事功致用之学,认为书院应该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事功人才。
但是事功之学在古代书院中并不占主流,书院主要是理学家继承、传递和创造学术思想的重要场所,他们恪守传统儒学的伦理政治信条,以期培养出合乎儒家道德标准的伦理人才。
如南宋的张栻提出书院的教育目的是培养“传道而济民”的人才。
2西欧中世纪大学重视的是职业训练“中世纪大学的基本目的是职业训练。
时代需要一批经过很好训练的人。
大学热心接受这个挑战。
法律、医药、神学和文艺等都是需要有能力的和受过学校教育的人。
而大学正是提供这种经过很多训练的人的地方。
”[2]例如“萨灵诺大学即是由一批有志学医的青年人联合起来,和医师订立合同,规定学生缴费和医生传艺条件进行知识交易”[3];还有巴黎大学以神学而闻名。
(二)课程内容之比较1书院的课程以儒家学说为主北宋教育家胡瑗依据“明体达用”的教育理念首创“分斋教学”,将实科课程引入,这一做法对后来学术和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欧洲中世纪大学成为经典的本质特征与启示_孙刚成_田玉慧_王学普

○高等教育史欧洲中世纪大学成为经典的本质特征与启示*孙刚成1,3,田玉慧2,王学普3(1.延安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陕西延安716000;2.武警工程大学军事基础教育学院,陕西西安710078;3.北京理工大学教育研究院,北京100081)摘要:信息时代伊始,我国大学面临快速建立学术自由与大学自治等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和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问题。
世界古今优秀高等教育制度的理论与实践中存有大量合规律性的先进经验,欧洲中世纪大学高度的学术自由、自治和开放等特点较好地诠释了大学的本质特征和发展取向,至今仍然值得研究和借鉴。
在继承中华文化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借鉴欧洲中世纪大学的经典经验,通过形成高度的学术自由与适度的大学自治,实现立足民族特色的开放与融合,可以有效促进我国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和办学质量提高。
关键词:学术自由;大学自治;教育开放;中世纪大学;现代大学制度中图分类号:G648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6800(2016)03-039-06欧洲中世纪大学是西方乃至世界文明史上的卓越创造,为现代大学的兴起和发展提供了直接的理论根源和丰富的合规律性经验,“它的产生与发展为现代大学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历史基础……现代大学学术自由和学术自治的基本原则,也是直接源于中世纪大学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1]在当今教育发展的关键时期,梳理和挖掘中世纪大学的本质与特点,提取和借鉴其中合规律性的经验,对促进我国建设现代大学制度具有较强的针对性、适切性和先导性。
一、欧洲中世纪大学成就经典的本质特征在欧洲中世纪大学发展过程中出现众多突出特征,究其能够成为经典的本质特征来说,当首先探讨其高度的自治权和广泛的开放性,也正是这两个本质特征有力地保障了欧洲中世纪大学至高无上的学术权力和不断生发的学术生命力。
(一)高度的自治权大学自治是欧洲中世纪大学的优良传统之一,是大学利用教权与王权之争并且通过长期有效的斗争而获得的“享有不受国家、教会及任何其他官方或非官方法人团体和个人,如统治者、政治家、政府官员、教派官员、宣传人员、市民或企业主侵害或干预的自治权利和学术与人身自由”。
欧洲中世纪大学自治对现代大学自治的启示

欧洲中世纪大学自治对现代大学自治的启示我国现代大学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一系列诸如自主权缺失、管理过于僵化等现象,本文通过借鉴中世纪大学的独立自主性,从落实高校办学自主权、扩大高校的管理自主权、捍卫高校的学术自由、建立高校教师流动制度出发,以期为现代大学管理提供有益的借鉴。
[标签]中世纪大学现代大学自治为了从教会和世俗封建主控制下摆脱出来,取得大学所需要的独立权,中世纪大学展开了与罗马教会、世俗封建主的斗争,通过诸如罢课、迁移等的斗争,使大学从封建主和教会控制下摆脱出來,构建了自己的体制,拥有了独立自主权。
(一)內部自治和特别司法权中世纪大学通过斗争大多拥有国王或教皇颁发的特许证,享有自治权,具体表现在:大学可以自己设置学术讲座,控制人员编制,有权审查、发放各种证书和学位。
大学享有司法权,许多大学有权设立特别法庭,大学教授享有裁决权。
凡外人与大学生冲突诉讼时,均由大学审理,学生不得由世俗单位拘捕及扣押。
如1231年,罗马教皇格里哥利九世以谕令肯定该大学具有的自决权,授予巴黎大学以“不受宗教法庭干预”的特权。
(二)学术自由权学术自由主要是指大学机构成员教学与研究的自由,它是中世纪大学的宝贵遗产,也是现代大学孜孜不倦的追求目标,英国学者科班说:“学术自由思想的提出以及永久地保护它的需要,可能是中世纪大学史上最宝贵的特征之一。
”早在公元333年,罗马皇帝君士坦丁就赠赐给医生和教师以特权,这是中世纪对大学教授和学生授予特权的基础。
1158年,罗马皇帝腓特烈一世颁布了一项保证学者安全活动的法令,规定学者在国内受到保护,如遭到任何不合法的伤害将予以补偿,该法令被看作是向学者保证其学术活动不会招致惩罚的初步萌芽。
(三)有参政权、颁发许可证和授予学位权在大学,由不同学科的教授组成不同的团体,称之为“教授会”。
一般大学有4~5个“教授会”。
每个“教授会”推选一名主任,与在学生团体中产生出来的“同乡会”顾问共同推选出大学校长,可见,大学教授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大学行政管理。
中国近代大学与欧洲中世纪大学之比较

中国近代大学与欧洲中世纪大学之比较作者:李学丽蒋馨岚来源:《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7年第10期摘要:通过中国近代大学与欧洲中世纪大学的形成背景、办学主体以及课程设置等的比较,认识中世纪大学的本质特征,解读中国近代大学发端与发展的逻辑。
这有助于我们深刻反思当前中国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
中国大学需要在融合中世纪大学的经典理念,重拾传统的“书院精神”的基础上寻找自己的“象牙之塔”,实现其自身的超越。
关键词:中国近代大学;中世纪大学;中国高等教育;“书院精神”;经典理念中图分类号:G40-059.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7836(2017)10-0001-03尽管早在西周时期的稷下学宫和古希腊时期的阿卡德米学园就已经出现了高等教育活动,但是学界一般认为中国最早的真正意义上的近代大学出现于19世纪末期,而西方大学的起源则可以追溯到与今有近千年之隔的中世纪。
毋庸置疑,时间跨度的悬殊已经为我们带来探索的好奇。
通过考察和比较中国近代大学与欧洲中世纪大学的萌生背景、办学特色和其在社会结构中的功能,不但有助于认清中国近代大学发端与发展的逻辑,而且能为当今在全球化、国际化背景之下如何更好地建设中西融合,并且具有自身特色的现代化的大学提供有效的启示与借鉴。
一、中国近代大学萌生与欧洲中世纪大学萌生之比较“实力的衰弱让中国不能不睁开自己的眼睛。
”[1]14甲午战争惨败,清政府的统治危机日益加深——内忧外患的生存环境和救亡图存的现实压力,使得资产阶级维新派确立了“兴学强国”的目的,明确提出废除八股取士的旧制度,效法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推行三级学校制度,废除书院,设立学校,开始了“被逼无奈的文化自觉”。
由此可见,建立中国近代大学的历程并非社会和文化的“自然分娩”,它是“后发移植型”(潘懋元语)的,是在古代书院被强行改制,“活活斩伐”的基础上移植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大学的模式建立起来的,带有非常浓厚的模仿与照搬的痕迹。
而且,中国近代大学的建立是与技术工具理性“联姻”的,是清政府培育人才以救亡图存的产物,带有浓厚的实用主义色彩。
浅谈欧洲中世纪大学的主体性及其对现代高等教育的借鉴意义

比较教育研究中国电力教育2010年第12期 总第163期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至文艺复兴前,历史上称为中世纪,由于这一时期反动的农奴制、教会的蒙昧主义、禁欲主义、科学文化发展的滞后以及封建专制主义并存,人们习惯将中世纪称为“黑暗时代”。
但中世纪的封建社会,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经阶段,没有它,就不可能孕育出近代的资本主义,从这个意义上说,中世纪具有历史的进步意义,而中世纪大学的作用尤为突出。
中世纪大学的进步意义主要表现在其独立自主性及大学自治精神上,分析其在这方面的特征,可为我们现代大学发展提供指引。
一、中世纪大学主体性的表现主体性是一个多学科多层次使用的概念,它的基本特征包含三个方面: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而大学主体性的表现主要包含大学的独立性、办学的自主性和大学的自治。
1.中世纪大学的独立自主性在欧洲中世纪时期,基督教教会和世俗封建主长期控制教育,致使教育发展缓慢,种种弊端日益凸显。
为了从教会和世俗封建主的控制下摆脱出来,取得自由,大学需要独立。
为此,大学展开了与罗马教会、世俗封建主的斗争。
(1)独立审判权。
1158年弗累德利克一世发布谕旨,维护波隆那大学学生的利益。
其中规定“大学生可以自由通行,不受阻碍,保证大学所在地的安全,不受侵犯。
侵犯大学,使大学蒙受损坏者,须课以四倍罚款,赔偿给大学。
连大学的信使也享有同样权利”。
谕令又规定“大学教授有裁判权。
凡外人与大学生发生诉讼时,均由大学审理”,结果外人一定败诉。
此后这项特权先后授予各地的大学。
(2)免除赋税及兵役权。
大学师生享有免除赋税及服兵役的特权。
公元1385年海德堡大学成立时,洛伯特一世曾许可大学师生免除各种义务或捐税。
大学的师生们也逐渐享受了只有贵族和教士才能享有的待遇。
大学师生不仅获得了免税的权利,也获得了免除兵役的权利,包括为了保卫城镇而参加民兵团的义务。
(3)罢课及迁徙权。
欧洲中世纪大学最初的特权就是罢教、罢课和迁徙权。
如果中世纪大学的学生和教师同大学所在地的城市当局或教会发生矛盾,或者教学、研究和学习活动受到干预时,学生和教师往往分别以罢课、罢教的形式来表示抗议和不满。
西欧中世纪大学的产生

西欧中世纪大学的产生以及其在教育史上的地位和作用西欧中世纪大学概况2008-12-02 22:07西欧有着优秀的大学教育传统,有很多流传至今的大学,其渊源可以一直追溯到11世纪。
如意大利的波洛尼亚大学(University of Bologna),据考证成立于1088年,被誉为“大学之母”。
其实在文化和教育方面,东方的拜占庭和阿拉伯世界是西欧的先行者。
后者最初借鉴于当时穆斯林的西班牙的伊斯兰教学校(Madrasah),后来又通过十字军和其他直接的交往感受到东方兴盛的文化的影响。
当时建立的大学主要有波洛尼亚大学,法国的巴黎大学(University of Paris,1160)、蒙彼利埃大学(University of Montpellier,1220)和图卢兹大学(University of Toulouse,1229),英国的牛津大学(University of Oxford,1167)和剑桥大学(University of Cambridge,1209),西班牙的帕伦西亚大学(University of Palencia,1212)和萨拉曼卡大学(University of Salamanca,1218)等等。
经过了将近一千年的沧海桑田,拜占庭和阿拉伯世界的大学都化为尘土,只有西欧的中世纪大学到现在还熠熠生辉,日久弥新。
大多数大学的前身都是以某种形式的教学组织或团体。
这些组织或团体在被中世纪的作者记录下来之前可能已经存在了相当的年月,它们有些是教会学校,有些是世俗学校,大多没有固定的校舍和学校组织。
来自欧洲各地,因为各自的原因聚集到一起的教师给学生讲授拉丁语、算术和其他更专门的知识。
早期的中世纪大学还保留着这种古老的形式,教学场所因时而设,有时在教堂,有时在教师家里。
随着学校规模的发展和组织的成熟,有时借助于教会或政府的推动,中世纪大学很快具备了现代大学的雏形。
其建立又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第一种如波洛尼亚大学,脱胎于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团体,学生聘请教师,因此学校的管理取决于学生社团。
欧洲中世纪大学特质解读及启示_校舍演变的视角_吴洪涛

于 1257 年由罗伯特 # 索邦捐赠成立, 当时仅由巴 黎古普格勒路上的三间房屋和一个谷仓组成。 13 至 15世纪, 住宿学院得到了长足发展, 15 世纪的 住宿学院不仅在物质条件上得到了极大改善, 如 博洛尼亚大学的西班牙人学院和牛津大学、 剑桥 大学的许多学院至今还向我们展示着中世纪末住 宿学院建筑的规模与奢华, 同时学院的基本功能 也发生了根本的转变 , 在组织教学中具有越来越 重要的地位。 辅导与实际训练在住宿学院逐渐 增多, 如牛津大学的新学院 ( N e w C ollege) 创立了 ∃导生制 % ( tutors) , 即老生继续留在学院 负责新 生的管理。
欧洲中世纪大学特质解读及启示: 校舍演变的视角
吴洪涛
( 浙江师范大学 校长办公室 , 浙江 金华 321004) * 摘 要 : 欧洲中世纪大学是现代大学的源头 , 多方位地考察欧 洲中世纪大 学及其特 质可以为现 代大学更
好地体察大学传统与凝 炼特色提供有益参照 。 文章以中世纪大学校舍建筑演变情况为视角 , 分析了中世纪大 学形成自己的本质特征 的过程 , 即大学的国际化与特权化 , 大学的宗教化与学院化 , 及 由此带来的启示 。 关键词 : 中世纪大学 ; 校舍 ; 特质 中图分类号 : G 40- 09 文献标识 码 : A 文章编号 : 1001 5035( 2010) 05 0118 04
大程度上是教会的机构, 大学虽然不是教会, 但 大学却继承和保留了教会的特点 。 这点可从 大学的教堂建筑中得到印证。 ( 一 )大学源于教会 中世纪开始及至 13 世纪末 , 基督教会掌控着 整个欧洲社会的教育权, 教会不仅是各类学校的 承办者 , 而且学校师资也都由神职人员组成。欧 洲中世纪大学从诞生到兴盛都与教会的影响与庇 护密切相关。中世纪大学不仅从基督教文化中汲 取了精神养分, 从而具有了深刻的基督教文化信 仰渊源 , 而且绝大多数中世纪大学是以教皇的支 持来作为其获得社会承认、 民众认同以及维护自 身权力、 地位的有力保障。中世纪早期的大学 , 除 了博洛尼亚大学、 萨勒诺大学等少数几所职业性 质的大学外, 其他大学的前 身都是僧院学校 ( 或 大教堂学校 ) , 基督教的神学院或教会的 其他学 校。 从中世纪中期以后 , 人们就接受了 这样一 条原则 , 也就是说只有教皇真正有资格创办一所 [ 3] 整全的学校 , 并且有权授予通用执教权。 ( 二 )教堂: 宗教化的表征 欧洲中世纪大学的宗教化可以从教堂这一大 学建筑物来窥其一斑。早期的大学由于没有自己 的校舍 , 因此授课经常在教师租来的厅堂里进行, 而大学全体会议、 严肃的辩论、 考试、 典礼则均在 借用的教堂和修道院举行。 在巴黎, 大 学经常 占用圣朱利安 - 勒博福尔教堂、 马蒂兰教堂、 主教 大堂。在博洛尼亚 , 非意大利人的大学在圣普罗 克罗教堂聚会, 意大利人的大学则在圣多曼尼格 [ 4] 41 教堂。 这一传统晚至 18 世纪还得以延续, 普 罗维登斯第一个浸礼派教堂的建立就是 为了公 众在这里崇拜万能的上帝, 为了大学在这里举办 毕业典礼 。 13 世纪以后 , 宗教性建筑元素在中 世纪大学的学院建筑中得到了充分运用。学院建 筑的一般布局, 常常反映一种所谓基督教宗教观 下的理想人类环境特征。同城市的布局一样, 学 院建筑多以教堂高耸体量为构图中心, 统辖全局, 其他校舍则相对低矮 , 衔接教堂 , 并以连续的体量 形成一个或数个矩形围院。以牛津大学的新学院 ( New Co llege) 为例 , 这 座由温 彻斯 特主 教威 廉 姆 # 维克汉姆于 1379 年创建的学院, 其建筑就借 鉴了很多修道院的建筑元素并被广泛效仿。新学 119
中世纪欧洲大学的兴起及对我国大学的影响

中世纪欧洲大学的兴起及对我国大学的影响黄亮摘要:文章简要介绍了中世纪欧洲大学出现的原因、大学组织形式、运作方式以及课程设置等内容。
通过解析中世纪大学的起源,发掘其西方教育内在的精髓,从中得出其西方大学精神对我国大学发展的影响。
[ 关键词]中世纪大学;我国大学;影响一般认为,现代意义的大学渊源是12、13世纪在西欧出现的中世纪大学。
中世纪欧洲大学是中世纪留给后世最可称赞的文化遗。
中世纪大学的很多制度后来成为西方大学的基本形式。
当今天我们的大学面临种种困境时,研究中世纪欧洲大学的兴起将有助于我们扩大视野,开阔思维,从丰富的大学历史发展中吸取经验教训,并得出有益于我们解决当前问题的启示。
一、中世纪大学的起源欧洲中世纪大学兴起的原因有许多,概括起来主要有:首先,11世纪西欧封建制度已经确立,农业生产缓步上升。
随着剩余产品的增多,手工业得到发展并逐渐从农业生产中分离出来,商业活动也逐步展开。
专职的工商业者聚居一处,从事生产和贸易,逐渐形成了中世纪的城市。
城市的普遍兴起和发展,国际间贸易和交往的日益频繁,使得城市生活再一次变得充满活力。
随着城市和贸易的复兴,行会和联合组织发展成为主要的社会组织形式。
此外,加上十字军东征使拜占廷文化迅速传遍整个欧洲,客观上也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
这些社会条件的变化,造成了中世纪后期的社会需要大量受过训练的管理者、律师、文书、医生和牧师,这样,法学和医学方面的研究便格外受到人们的重视。
西欧最早的一些大学,便分别是在法学和医学研究与教学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其次,中世纪的大学与宗教势力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要么是依附于教会,要么本身就是神父或是神职人员创办的。
巴黎大学是于1150年成立的,由巴黎圣母院大教堂学校演变而来。
至于英国牛津大学的诞生,似乎有点偶然性的色彩。
1167年,英国国王与法国不和,英国国王下令召回了在法国的英国学者和学生,禁止他们到法国讲学和工作。
这批回国的学者在牛津从事教学与研究,使它成为继博洛尼亚和巴黎之后第三个学术研究中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欧中世纪大学的发展对我国大学建设的启示
作者:闫雪
来源:《西部论丛》2019年第19期
摘要:5-14世纪,西欧处于中世纪阶段,基督教的繁荣对教育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对中世纪大学发展的影响尤为显著,中世纪大学成为了现代西方大学的直接渊源,中世纪大学的文化内核和精神气质一直传承至今,让许多西方大学历史悠久,成就令世界瞩目。
本文主要分析了西欧中世纪大学的优点,寻找一些对我国大学发展的启示。
关键词:西欧中世纪大学大学建设发展启示
一.西欧中世纪大学的形成与发展
(一).政治的稳定为思想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西欧封建制度在11-12世纪进入发展的顶峰时期。
王权的统治让社会趋于稳定,新兴的城市市民的生活水平提高,对新的精神依附,文化信仰提出了新的要求;对新的教育机构和教育形式提出了要求;对教育水平的提高和教育形式革新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其中当属中世纪的大学的形成与发展最为引人注目。
(二).中世纪大学的发展过程
西欧中世纪的大学起初只是一种小型的自主学习的场所,一般是由一名或几名有声望的学者与其追随者形成的小团体,进行教学和知识交易。
中世纪西欧农业发展稳步上升,手工业和工商业迅速发展,与之紧密相关的法律事务,文化交流,医疗保障等也随之发展起来。
意大利是欧洲中世纪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最早的中世纪大学也首先在意大利孕育而成。
意大利南部的萨莱诺大学,原本是当地的一所医学校,它对欧洲医学教学研究的发展的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不受教会欢迎的波隆那大学最终也被政府承认。
巴黎是中世纪基督教世界的知识之都。
巴黎大学成为欧洲神学理论研究的中心。
这一时期,西欧各国的大城市大兴办学之风,英国的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德国的海德堡大学、科隆大学都是在这一时期建立的。
二.西欧大学的类别与课程体制
(一).“学生”大学与“先生”大学
“学生”大学,顾名思义,是由学生主管校务的大学,学生负责选聘教授,制定学费,设定学期时限和授课时数等一系列事务。
南欧的大学,如意大利、西班牙等国的大学多属此类。
巴黎大学则是“先生”大学的典型,跟现在中国的大学体制相似,学校中的大部门重大事务都由教师掌管,学校诸事均由教师决定。
北欧的大学,如英格兰、苏格兰、瑞典、丹麦等地的大学多属于“先生”大学。
(二).城市学校的发展
西欧城市的发展,形成了许多相当繁华的城市,这些城市以商品生产和交换活动为主,从事这些活动的手工业者、商人等构成了城市中的特殊阶层,也称市民阶层。
新兴的城市阶层具有本阶层的特殊经济利益和政治斗争的需要,这些利益和需要必然反映在教育上。
当时的教会学校和世俗学校都无法满足这种需要,因此,一种新型的学校形式应运而生并很快发展起来,这就是城市学校。
这是为新兴市民阶层子弟开办的学校的总称,包含不同种类,不同规模的学校。
城市学校强调强调世俗知识,这扩大了学校教育的内容,使学校教育为人们的现实生活服务。
(三).西欧大学的课程制定
大学的课程开始并不固定,各大学甚至各教室自己规定开设的课程。
13世纪以后,课程趋向统一。
文学院属大学预科,一般课程六年。
学生结束学习后分别进入法学院、神学院、医学院,学习有关专业课程。
中世纪的大学体制后来已经发展的相当完善,当时就已经设有学位制度,还有“硕士”,“博士”学位。
这种学制制度,直到现在,我们还都一直在沿用,可见西欧大学对全世界的影响之深远。
三.西欧大学的发展对我国高等教育机构建设的启示
(一).学校体制的多样性
西欧中世纪大学的出现,是顺应西欧当时的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要求的结果。
学校体制多样,有学生掌握管理权的“学生”学校,有教师掌握管理权的“先生”学校,还有为了顺应城市发展的城市学校,教育结构丰富,教育体制灵活,有与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教育产物,为大学的稳定发展和大学办学水平的提高创造了充分的条件。
(二).教育的独立性——大学的高度自治化
中世纪西方大学的重要特点是它拥有高度的自治权,教育受政治和宗教的影响比较小,这是西方中世纪大学跟中国大学的显著差异,中国的大学从建立之初,就一直为政治所服务,政
治决定教育的方向和内容,大学没有自治权,无法实现真正的学术交流和思想自由,因为他受到的政治制约因素较多。
在蔡元培先生任北京大学校长时,蔡元培先生曾极力主张教育独立。
教育独立,在中国也称之为教育的去行政化,虽然中国教育的去行政化呼声一直存在,但是由于中国特殊的社会环境和国际形势,大学自治始终是无法实现的,但是国家也正在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努力让大学拥有更多的自治权,让大学成为纯粹的学术研究场所。
教育独立化有利于大学学术水平的提高,大学底蕴的丰富,中世纪的许多大学至今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相比中国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中国没有任何一所大学拥有如此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传承。
科学家是有国界的,科学是没有国界的。
任何一个学科本身的事实是没有国界的。
但在具体应用这门学科的时候,不得不考虑国界。
教育的去行政化有利于让学术相对自由一些,但是学术多数时候是有分歧的,自己研究的时候学术可以是自由的,但是在公开发表的时候,学术划分需要考虑政治因素,毕竟除了国家利益之外,还需要考虑到社会的和谐、邻国的友好团结、宗教的禁忌等因素。
但是我们可以要求研究过程的自由化,至于学术的研究成果,这就因利制宜了。
參考文献
[1] 吴丹,西方大学文化对我国大学文化建设的启示[J],理论观察,2011.03.025
[2] 薛绍聪,西方大学文化对我国大学文化研究的启示[J],山东社会科学,2013.03
[3] 葛剑雄,中国的教育问题:教育的政治化、全盘行政化[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