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油气藏的形成和破坏-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 西北大学
石油天然气地质学

石油天然气地质学
5、非烃化合物
主要是含硫、氮、氧三种元素的有机化合物,主要集中在石油的高沸点馏分中。
含硫化合物:最重要的非烃化合物,存在于中、重馏分中。主要有硫醇(-SH)、硫化物 (-S-)(包括硫醚R-S-Rˊ、环硫醚)、二硫化物(-S-S-)以及噻吩衍生物。此外,还 有元素硫、硫化氢。硫来自有机物的蛋白质和围岩的含硫矿物石膏等
第5页 06:19:59
石油天然气地质学
第一节石油
二、石油的组成 (一)石油的元素组成: 组成石油的化学元素主要是碳、氢、氧、氮、硫。碳含量为:84-87%, 平均84.5%;氢含量为:11~14%,平均13%;两元素在石油中一般占 95~99%,平均为97.5%。剩下的硫、氮、氧及微量元素的总含量一般 只有1~4%,其中,氧:0.1~4.5%,一般小于0.5%;硫:小于1%, 平均0.65%;氮:小于0.1%。含硫量小于1%的为低硫原油,含硫量大于 1%的为高硫原油。常以0.25%作为贫氮和高氮石油的界线。石油中还 发现微量元素,构成了石油的灰分。 已发现的33种微量元素按其含量多少和常见程度列举如下:铁(Fe)、 钙(Ca)、镁(Mg)、硅(Si)、铝(Al)、钒(V)、镍(Ni)、铜(Cu)、锑(Sb)、锰 (Mn)、锶(Sr)、钡(Ba)、硼(B)、钴(Co)、锌(Zn)、钼(Mo)、铅(Pb)、锡 (Sn)、钠(Na)、钾(K)、磷(P)、锂(Li)、氯(Cl)、铋(Bi)、铍(Be)、锗(Ge)、 银(Ag)、砷(As)、镓(Ga)、金(Au)、钛(Ti)、铬(Cr)、镉(Cd)。在这些微 量元素中,最引起石油地质学者重视的是V、Ni两种元素,它们含量高, 分布普遍并具有成因意义。 在这些微量元素中,最引起石油地质学者重视的是V、Ni两种元素,它 们含量高,分布普遍并具有成因意义。 近年来,石油灰分中的V、Ni含量及其比值(V/Ni)已被用来确定生 油岩相、油源对比以及研究油气运移等问题。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_西北大学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_西北大学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1.度量圈闭的三个重要参数为?答案:闭合面积_溢出点_闭合度_闭合高度2.油藏的高度为答案:油藏中纯含油部分的高度3.下列不能形成差异聚集的地质条件是答案:强劲的水动力4.石油地质学的核心内容?答案:油气藏的构成因素、油气藏的形成机理、油气藏的分布规律5.形成圈闭的三个必要条件为:答案:储集层_一定的遮挡条件(封闭条件)_盖层6.以下哪种圈闭具有生、储、盖自成体系的特征?答案:生物礁圈闭7.油气聚集的过程不包括答案:成藏8.油气聚集的机理包括:答案:渗滤作用_排替作用9.成油的原始物质主要是?答案:干酪根10.下列哪种类型的孔隙是原生孔隙?答案:粒间孔隙11.大庆油田主要发育的圈闭类型为?答案:长垣12.石油生成的主流学说是?答案:晚期有机成因说13.有效孔隙度如何计算?答案:岩石中连通孔隙的体积占岩石总体积的百分比14.以下哪个参数不能用于衡量生油岩的有机质丰度?答案:Ro15.按煤岩学分类,可将干酪根分为:答案:惰性组_壳质组_镜质组16.在以下甲烷含量的天然气中,哪一种为干气?答案:甲烷含量97%17.石油形成过程中的生物、物理、化学作用为:答案:细菌_温度和时间_催化剂_地层压力18.天然气的成因类型有:答案:生物成因气_油型气_煤型气_无机成因气19.下列哪种元素不是石油的主要组成元素?答案:氯元素20.描述含油气系统的“四图一表”包括:答案:含油气系统的埋藏史图_含油气系统事件组合图_含油气系统内的发现的油气田与有效烃源岩相关的油气聚集_关键时刻含油气系统的剖面图21.下列哪种盆地属于挤压环境下形成的盆地?答案:前陆盆地22.下列不是盆地一级构造的是答案:凸起23.引起油气藏破坏的表生作用因素包括:答案:水力冲刷和水洗_微生物降解_氧化_逸散24.油气藏形成的基本条件包括:答案:充足的油气源_良好的储集层_较好的运移条件_有利的生储盖组合25.沉积盆地的一级构造单元包括:答案:坳陷_隆起_斜坡26.中国石油地质理论的发展阶段?答案:陆相生油理论、源控论、复式油气聚集带理论、岩性地层油气藏理论、前陆冲断带断层相关褶皱、有机地化与油气成藏理论27.以下哪种圈闭与生长断层有关?答案:滚动背斜28.石油工业的构成包括:答案:油气资源的勘探、油气资源的开发、油气资源的炼制、油气资源的利用29.地壳中最小的油气聚集单元是答案:油气藏30.油气赋存的空间尺度由大到小依次为:答案:油气成藏组合_含油气盆地_油气藏_含油气系统31.国际上将原油对外依存度(?)作为“警戒线”。
石油地质学 第六节 非常规油气藏形成和油气藏破坏

三、生物化学作用、热变质作用对油气性质的改变
1、氧化变质
氧化变质:是指原油在低温低压条件下,因氧化 和微生物降解,使轻组分大量消耗,重组分不断增加, 成为稠油或沥青类矿物的演化过程。其结果是使油气 藏油质变差,降低工业价值。
氧化作用:主要是游离氧气,溶解氧气和氧化物与 烃类作用使油变质,如油层遭受剥蚀形成沥青塞,水 动力的作用使油水接触带形成沥青垫均属氧化作用, 后者也称水洗作用。
1.气水倒置
即同一储层中,从构造下倾部位的饱和气层向构造上倾方向,通 过气水过渡带渐变为饱和水层——气下水上。 2.异常地层压力 气水到置的关系决定了深盆气藏流体压力多低 于静水压力
3.源——藏相伴生 源岩直接位于致密储层下方。 4.储层物性致密一般<10%—12% 5. 埋藏深度相对偏大 6. 地质储量巨大,甜点区是开发的主要对象
三、形成条件
1.源岩条件—面积大、成熟度高、供气充足。
2.储集条件—低孔、低渗、大面积发育。因只有在物 性差的情况下,天然气才能整体和大面积排驱致密储 层内的水。
3.盖层条件—顶、底封盖层均重要。
顶部盖层可有效地阻止天然气的扩散作用,亦可完全 由储层中气水界面处的力平衡界面来维持,但扩散作 用速率可能要大。底部封隔层是为了阻挡水压力对含 气储层的作用,而导致其运移散失。
一、地质因素引起的油气藏破坏和再分布
地壳运动往往使地层抬升,产生一系列断层,有的还伴随强烈
的岩浆活动,使原有的油气藏圈闭改变或油气藏遭受侵蚀。 1、地壳运动可使储集层不均匀抬升,致使原来的圈闭溢出点
升高,容积变小,使油气藏中的油气溢出向上倾方向运移,散失 或再聚集形成新的油气藏。
2、地壳运动使油气藏整体抬升的结果,一方面造成圈闭盖层
西北大学、地质大学考研经典复习材料 (46)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
序次
内容单元
知识要点
1
储集层和盖层
影响砂岩、碳酸盐岩储层储集性因素
盖层的封闭机理及其评价
2
圈闭和油气藏
圈闭的现代概念及其圈闭或油气藏识别
背斜油气藏概念、形成机理、基本特点和主要类型
断层油气藏概念、形成机理、基本特点和主要类型
地层油气藏概念、形成机理、基本特点和主要类型
5
油气藏形成与破坏
有利的生储盖组合概念、类型与评价
差异聚集原理和油气聚集机制
油气藏形成条件
油气藏形成时间与期次
非常规油气藏形成
油气藏破坏与油气再分布6ຫໍສະໝຸດ 油气聚集单元与油气分布
各油气聚集单元的概念
控制油气分布的主要因素
复式油气聚集特点
不同聚集单元的石油地质特点
参考书目:《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陈昭年,地质出版社,2004
5.潜山油气藏概念、形成机理、基本特点和主要类型
3
油气成因理论
与烃源岩
油气成因学说
沉积有机质的基本特征与评价
干酪根的概念
沉积有机质的成烃演化阶段与油气生成
天然气成因类型
6.油气成因理论进展
4
石油与天然气运移
初次运移、二次运移、排烃效率概念
油气初次运移机制与模式
油气二次运移的动力和条件
油气二次运移的机制与模式
5油气藏的形成及破坏

含油面积 含水边界( 内 含油边界)
气顶面积
含油边界( 外 含油边界) 气顶高度
含油高度
油气藏高度
背斜油气藏中油、气、水分布示意图
二. 油气藏成藏要素
气藏 油藏
油气藏
油气藏的重要特点是在“单一的圈闭内”。这里“单一” 的含意主要是指受单一要素所控制,在单一的储集层中,在
同一面积内,具有统一的压力系统和同一的油、气、水边界。
如果不具备这些条件,即使是位于同一面积上的油气 聚集,也不能认为是同一个油气藏。
同一要素控制 “单一圈闭” 单一储层 统一压力系统 同一油水界面
衡量油源丰富程度的标志 1.生油岩的总体积大小 2.Kerogen的丰度和类型 3.沉积有机质的成熟度和转化率
4.生油岩的排烃效率-烃源岩排出烃的质量与生成烃的质量百分比
其中,1、2 两项取决于: (1)含油气盆地的构造条件→ 坳陷的形成
(2)含油气盆地的沉积环境→ 生油凹陷形成
(3)沉积物的沉积速度、保存→ 还原环境形成 (4)盆地稳定下沉持续的时间→ 形成适于演化的温度和压力
六大成藏要素
烃源岩
储集层 盖层
圈闭
运移 保存
四个基本条件
1.充足的烃源条件 2.有利的生、储、盖组合 3 有效的圈闭 4 必要的保存条件
(一)成藏要素
包括生油层,储集层,盖层,运移,圈闭,保存等要素。
油气藏的形成和分布,是它们的综合作用结果。 1. 生油气源岩 是油气藏形成的物质基础。烃源岩的优劣取决于其体积, 有机质丰度,类型,成熟度及排烃效率。 烃源岩分析要结合盆地沉降埋藏史,地热史,古气候综合 分析评价: 盆地沉降埋藏史,对烃源岩的厚度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石油地质学 第七章 油气藏形成与破坏

一、温度场
沉积盆地实际上是一个巨大的低温热化学反应器,地 温是决定有机质成烃演化的最重要控制因素,与油气形成 关系密切,是盆地油气远景评价中的主要参数之一;并且, 对油气的保存与破坏,地温也是具普遍意义的控制因素。
沉积盆地的地温场主要受地幔热流、地层放射性热源、 热传导、热对流、热辐射、岩石热导率、流体热导率、岩 石组成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其中热传导是沉积盆地中 热能传递的基本方式,控制着区域地温场,传导热流的强 弱主要取决于盆地形成演化的深部过程、动力学机制及沉 积盖层非均质性引起的基底热流的再分配;热对流常常导 致局部地温异常,热辐射则影响着地表温度。
理。
沉积盆地内的油气富集本质上是由温度、
压力和有效受热时间控制的化学动力学过程与由压
力、浮力、水动力和流体势能联合控制的地下流体
动力学过程综合作用的结果。
所谓油气成藏动力学就是以盆地为背景, 以油气为对象,综合利用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 学手段和计算机模拟技术,在烃源岩和流体输导体 系发育的格架下,通过能量场演化及其控制的化学 动力学、流体动力学和运动学过程分析,研究油气 生成、运移、聚集、保存的动力学过程及其控制因 素的综合性学科。 由此可知,油气成藏动力学的研究基础是盆地构造 演化、烃源体识别与流体输导体系建立,研究核心 是能量场(包括温度场、压力场、势能场、应力场) 演化及其控制的化学动力学和流体动力学过程。
第七章 油气藏形成与破坏
油气藏是如何形成的? 又是如何被破坏的?
第七章 油气藏形成与破环 第一节 油气藏形成动力 第一节 油气聚集过程
(一)油气充注(二)油气混合(三)油气聚集过程
第二节 油气聚集
(一)油气聚集方式(二)油气聚集机制(三)油气聚集模式
第三节 油气藏形成条件
石油地质学-10. 油气藏的形成和破坏

在静水条件下,油气在浮力作用下向上倾方向 运移至圈闭中,因重力分异作用,气上、油中、水 下。当油气继续运移时,气占据上部,气顶体积增 大,油被挤出;油气继续运移,直到天然气占据全 部圈闭 。 静水条件: 油气藏(小气顶)→油气藏(大气顶)→ 气藏
Clq 2019/11/1
油气在单一背斜圈闭中的聚集
石油地质学
第六章 油气藏形成与破坏
Clq 2019/11/1
第一节 油气藏形成的基本条件
油气聚集:
油气在运移过程中,遇到圈闭聚集起来形成油气藏的 过程。
油气自盆地中心沿上倾方向向盆地边缘的一系列圈闭中 运移,天然气最易流动,占据盆地中心周围的最高位置的 圈闭,而石油则占据其下倾方向位置较低的圈闭。
Clq 2019/11/1
3、圈闭的闭合高度 圈闭的闭合高度必须大于油水倾斜面的高度或油水过 渡带的高度,否则都不可能形成有效圈闭,前者将被水冲 刷带走,后者虽有油聚集但不可能产出纯油。 4、保存条件 圈闭的上方必须由封闭良好的盖层,没有良好的保存 条件,很难形成大的油气藏。 由此可见,能形成大油气藏的圈闭条件是:大容积、 油源近、形成时间早、闭合高度高、保存条件好这五个基 本条件。
Clq 2019/11/1
第四节 油气藏的破坏及其产物
原生油气藏: 油气经初次运移和二次运移,由分散到集中,在圈闭中第一
次聚集起来形成的油气藏;或者在生油气层系中形成的油气藏。 次生油气藏:
原生油气藏遭到破坏,油气运移到新的圈闭中重新聚集形成 的油气藏;或者在非生油层系中形成的油气藏。
Clq 2019/11/1
层的质量高、厚度大而稳定。互层式最好。
Clq 2019/11/1
正常式
侧变式
西北大学博士入学考试复习题-石油天然气地质

一、概念:1、天然气狭义:但是石油和天然气地质学界所讲的是狭义的天然气,系指与油田和气田有关的可燃气体,成分以气态烃为主,多与生物成因有关。
2、储层凡是能够储存和渗滤流体的岩石均称为储集岩,由储集岩构成的地层称为储集层,即储层。
3、盖层盖层是指位于储集层上方,能阻止储集层中油气向上逸散的岩层。
4、烃源岩通常我们将能够生成石油和天然气的岩石称为生油岩,又叫做烃源岩。
5、圈闭适合于油气聚集、形成油气藏的场所,称为圈闭。
圈闭由三部分组成,储集层、盖层、阻止油气继续运移、造成油气聚集的遮挡物。
总之圈闭是具备捕获分散烃类形成油气聚集的有效空间,具备储藏油气的能力,但圈闭中不一定都有油气。
6、含油气盆地含油气盆地指的是地壳上具有统一的地质发展历史,发育着良好的生、储、盖组合及圈闭条件,并已发现油气田的沉积盆地。
7、油气田油气田是指受单一局部构造或者地层因素控制的,同一产油面积上的油藏、气藏、油气藏的总和。
8、油气藏油气藏:是地壳上油气聚集的基本单元,是油气在单一圈闭中的聚集,具有独立压力系统和统一的油水界面。
更具体的说,就是一定数量的运移着的油气,由于遮挡物的作用,阻止了它们继续运移,而在储集层中聚集起来,就形成了油气藏。
9、初次运移油气自烃源岩向储集层中的运移,称为初次运移。
10、二次运移石油和天然气进入储集层以后的一切运移,都称为二次运移。
11、滚动勘探开发所谓滚动勘探开发是指,对于复式油气聚集带(区)或复杂油气田,从评价勘探到油气田全面投入开发阶段,在采取整体控制的基础上,勘探一块,开采一块,评价勘探与油田开发紧密结合、交叉进行的工作方法。
12、储量石油与天然气储量是指埋在地下的石油和天然气的数量。
它是油气田勘探工作成果的综合反映,是油气田开发的物质基础,也是石油工业发展和油田建设的依据。
13、石油石油是由各种碳烃化合物和少量杂质组成的存在于地下岩石孔隙中的液态可燃有机矿产,是成分十分复杂的天然有机化合物的混合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各类圈闭内油气聚集的可能模式 (以渗滤作用为例)
三、差异聚集原理
格索(1953)提出了 油气藏形成中的油气差异 聚集原理。 静水条件下单一背斜
圈闭中的油气聚集过程:
溢出点逐渐升高的系 列背斜圈闭中油气聚集作 用: 结果:
油气差异聚集现象的发生,必须具备四个基本条件:
可将差异聚集原理的定义归纳为:
四、油气聚集的过程
探讨油气进入圈闭的方式、状态及在圈闭内所发生 的各种物理、化学作用。 包含:充注、混合和富集等三个过程。
1、充注过程
充注:油气不断进入圈闭内储存空间的过程。 根据流体运移原理,油气总是首先进入渗透率最高、 排替压力最低的储集层部分。随着油气的不断充注, 在烃柱压力作用下,逐渐向孔渗条件差的部分扩展, 从而使圈闭储层中的含烃饱和度不断增加。 因储层的非均质性与充注时间、空间的差异性,引 起油气组分和化合物在圈闭内分布的非均质性。
混合作用下,油气在圈闭中不停运动,同时不断富集起来。 这一过程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油气把水从储集层顶部不断向下排替; 油-水界面逐渐向下移动;
油气中的压力不断增加。
随着油气的充注,烃柱的高度和压力也不断增加,不仅 加快了富集过程,也使油气不断向储层低孔渗段扩展,含
油(气)饱和度不断增加,直到束缚水饱和度为止。
第七章 油气藏的形成和破坏
• 地下油气聚集的一般规律 • 油气藏形成的基本地质条件 • 油气成藏动力学 •油气成藏年代学
• 油气藏的破坏和保存
§1 地下油气聚集的一般规律
一、圈闭封闭油气柱的最大高度和油气藏高度
1、圈闭封闭油气柱的最大高度 在二次运移过程中,当储、盖层间毛管压差、 浮力和水动力三者达到平衡时的油气柱高度,就是
③ 盖层分布、封闭性及其演化, ④ 断层封闭性及其演化, ⑤ 水动力演化及其对油气保存条件的影响 ⑥ 构造变动对油气保存条件的影响。
思考题
• 如何从地质空间和时间演化的角度认识 油气运移、聚集、破坏、再聚集之间的 辨证关系。
§2 油气藏形成的基本地质条件
一、充足的油气源 “物质基础” 而衡量油气源丰富程 度的具体标志,是生油
凹陷的好坏。亦即:生
油凹陷面积越大,延续 时间越长,其中形成的 生油层系越厚,环境越 封闭(还原环境),油源
越丰富。
“源控论” 但是,“小而肥”的凹陷中亦可存在,关键在 于凹陷持续的时间长短和沉积速率。
二.原生油气藏
破坏后的产物
1. 形成次生油气 藏(破坏程度不大) 2. 形成油气地表显示 油气藏被破坏以后,以各种方式运移到地表,
在地表形成各种各样的显示,常称为油气苗。
油气显示——是指油、气及其沥青矿物在地表 的天然露头和钻井的人工露头。
常见的油气显示:
①油苗:有油泉(→油湖或沥青湖)、沥青丘或沥 青锥、含油砂岩(分油砂、油斑、油迹三级)。 ②气苗:有可燃的天然气苗、泥火山。 ③石油沥青:是石油在表生作用带,轻质成分散 失,重质成分被氧化而成,随着氧化程度的加深,依 次可分为软沥青、地沥青、石沥青、碳沥青等。
准噶尔盆地
将军沟K1油苗
黑油山背斜构造侵蚀油泉
阿尔钦沟泥火山
托斯台泥火山
台湾:激流中的含油岩石
玉门油苗
钻井油气显示
三、油气保存条件研究*
油气保存条件研究包括两个大的方面:一是盆地 实体保存条件研究,二是油气藏的保存条件研究。 从内容上看,油气保存条件研究应包括: ① 油气保存机理,
② 油气破坏机理及类型,
3.油气成藏动力学研究中的相关技术
(1)物理模拟实验 (2)盆地数值模拟
(3)油气藏评价技术
三、成藏动力学研究的主要进展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成藏动力学研究的进展主
要表现在: (1)流体输导系统预测能力的提高; (2)能量场演化机制及其控制的化学动力学过程和流 体流动样式研究的深入;
(3)油气成藏机理研究的深化;
Z
10 P
w
结合埋藏史曲线, Z(t)→ t
二、基于储层成岩矿物组合确定油气藏形成时间
1、储层流体包裹体的均一化温度 2、储层自生伊利石测年 油气进入储层后伊利石的生长就会停止,故在相邻的 油、水层中,水中的伊利石年龄远小于油中的伊利石 年龄。 3、储层成岩事件及自生矿物生成序列
三、应用盆地数值模拟技术恢复油气藏形成时间
3、按生、储、盖的时代关系分: 新生古储 古生新储 自生自储
四.大容积的有效圈团
1. 距油源区近,位于运移指向上 2. 形成时间早 3. 圈闭的容积大 4. 保存条件好
五.较好的运移条件
一般说来,中—厚生油层与储集层间互存在, 对油气初次运移有利。二次运移则除动力条件外, 还与介质的沟通能力(孔隙、不整合面、断层)紧 密相关。
盖层所能封闭的油气柱最大高度(Zco)。
毛细管压差 = 浮力 ± 水动力
1 1 2 r r p t
dh ( w o )g Z co x w g dx
w dh 2 1 1 Zco ( ) x ( w o ) g rt rp w o dx
正负号取法是: 圈闭实际封闭油气柱的最大高度 = min(盖层封闭能力,圈闭闭合度)
2、油气藏的高度 ——指油藏中纯含油 部分的油柱高度,它 与圈闭封闭的油柱最 大高度之间的差别, 就是油水过渡带Zow。
2 1 1 Z ow ( ) ( w o ) g rt ' rp
因此,实际油藏的最大高度,就是圈闭能封闭的 油柱最大高度减去油水过渡带厚度所得差值:
及其控制的化学动力学和流体动力学过程。
罗晓容(2004):“油气成藏动力学”是指以在油气 成藏过程中从油气源到油气藏的统一动力环境系统为单 元,定量研究油气供源、运移、聚集的机理、控制因素 和动力学过程。
二、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
1.油气成藏的动力学背景 (1)盆地地温场研究 (2)盆地压力场研究 (3)盆地的三场耦合分析 2.油气成藏的动力学过程 (1)排烃动力学 (2)运聚散动力学
(1)侧向充注 •沿储集层方向的充注。先进入的油气成熟度低,后进入 者成熟度高。——可追溯油气的充注方向和油源区。 (2)垂向充注 •垂直于储层方向的油气充注。油气先进入高孔渗段,后
进入低孔渗段,造成圈闭内油气的成熟度在垂向上存在
差异:高孔渗段饱和烃含量高,非烃和沥青质含量却较 低。 (3)充注方式探讨 •在同一油源、地质条件相对稳定时,油气的充注是一个
带有幕式特征的连续过程。
2、混合过程
油气在空间上存在的差异性,如何消除这些差 异?——混合过程。 W. A. England(1989,1990)认为,圈闭中油气 发生混合的机制,主要是:密度差混合、浓度差混 合及热对流混合作用,并以前两种为主。
3、富集过程
随着油气不断向圈闭中充注,在重力、扩散和热对流的
3.水力冲刷
4、微生物降解
㈡.热变质作用
是在高温、高压条件下使石油产生的热分解作用。
热分解作用的实质是使具有环状结构的烃类断环、
长链烃分解成短链烃、带有侧链的烃发生侧链的脱
落。
****** 如果从有利于油气藏保存的角度出发,当然是 上述破坏因素越微弱,越有利于油气藏的保存。
影响石油成分的主要因素和作用
Zo=min(Zco,hc) - Zow
二.油气聚集的机理
1.渗滤作用
含烃的水或随水运
移的油气进入圈闭后, 水可通过盖层继续运移, 而对烃类则产生毛细管 封闭,结果把油气过滤 出来,从而在圈闭中形 成聚集。
2.排替作用 在油水界面上油水的压力相等,而在油水界 面以上任一高度,产生了一个向下的流体势梯度, 致使油在圈闭中向上运移的同时,把水向下排替 直到油层中Sw等于束缚水饱和度为止。
圈闭发育史 + 油气运移史—→油气聚集史
(建立地质——数学模型)
§5
油气藏的破坏和保存
一、引起油气藏破坏的因素
㈠.表生作用 主要是构造运动破坏了油气藏封闭的严密性, 从而导致了油气的逸散或者使油气遭受氧化或地下 水的冲刷。油气藏主要以四种方式遭受破坏: 1.逸散 2.氧化 断层/构造抬升 硫酸盐 结果:重质原油
(4)计算机模拟技术的改进。
“三场”分析
耦关系
地温场、地压场和地应力场及其与油气分布的关系 异常压力流体封存箱/压力封隔体 天然气水合物
§4
油气成藏年代学
一、确定油气藏形成时间的传统方法(地质分析法)
1、根据圈闭形成的时期确定油气藏形成的最早时间
2、根据烃源岩的主要生烃期确定油气藏形成的最早时间 3、根据油气藏的饱和压力确定油气藏形成的时间
二、良好的储集层
例如:陕甘宁盆地的T3y, “井井见油,井
井不流”,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储层物性
太差。
三、有利的生储盖组合
生、储、盖组合 —— 三者在剖面上和平面上 的组合关系。
有利生储盖组合的划分方案:
1、按岩性特征分为: 碎屑岩类型、碳酸盐岩型、混合型
2、按组合方式分为: 正常式、侧变式或侧生式、自生自储盖式;
§3 油气成藏动力学*
一、概念
目前尚无统一定义。
郝芳等(2000):成藏动力学是综合利用地质、地球物 理、地球化学手段和计算机模拟技术,在盆地演化历史中
和输导格架下,通过能量场演化及其控制的化学动力学、
流体动力学和运动学过程分析,研究沉积盆地油气形成演 化、运移过程和聚集规律的综合性学科。 成藏动力学研究的基础是盆地演化历史和流体输导格架, 研究的核心是能量场(包括温度场、压力场、应力场)演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