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辛弃疾词中的爱国情怀

合集下载

辛弃疾的爱国主义情怀鉴赏

辛弃疾的爱国主义情怀鉴赏

辛弃疾的爱国主义情怀鉴赏辛弃疾(1140年-1207年)是南宋末年文学家、军事将领,也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爱国诗人之一。

他以清新雄奇、激情慷慨的诗风,表达了对祖国的无尽思念与忧虑。

本篇文档将从几个方面对辛弃疾的爱国主义情怀进行鉴赏。

1. 辛弃疾和时代背景辛弃疾生活在南宋末年,政治腐败、外敌入侵使得祖国岌岌可危。

这样特殊的时代背景让辛弃疾深感责任重大,他以自己极富爱国情怀的诗歌表达了对社会动荡和战争局势的担忧。

2. 爱国抒怀与英雄赞颂辛弃疾笔下描绘了许多壮美激昂的场景,表达了对英雄事迹及其所代表的民族精神至高崇敬。

例如《夜行船》一诗中,辛弃疾抒发了对岳飞的敬仰之情,并表达了自己身陷异地的愤慨和无尽思乡之意。

3. 忧国忧民与赋诗诫察在辛弃疾的诗歌中,可以看到他对国家现状和人民苦难的深刻关怀。

他以犀利的笔触对当时社会政治不公进行批评,警示人们应该正视内外威胁,团结起来共同拯救祖国。

4. 爱国与个人命运辛弃疾多次被贬谪流放于外地,但他从未放弃对祖国的忠诚。

他在艰苦的流亡生活中仍然坚定地写下了宝贵的爱国诗篇,表达了自己不屈不挠的精神。

5. 辛弃疾影响与现代价值在今天,辛弃疾留下的作品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他通过自己饱含爱国情怀且鲜明个性化的诗歌创作,打动了广大读者。

他的作品唤起人们对祖国和民族荣誉感的思考,激发了人们热爱、奉献和保卫祖国的热情。

总结辛弃疾以他雄温并茂的诗歌鉴赏了丰富多样的爱国主义情怀。

他的作品不仅表达了个人对祖国的忠诚,也激励着后人在任何时代都奋发向前,敢于为祖国事业而奋斗。

辛弃疾的爱国主义情怀深深地感染着每一个读者,并成为中华民族精神中重要的一部分。

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赏析:表达了作者渴望像古代英雄那样为国效力的壮烈情怀与报国无门的无

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赏析:表达了作者渴望像古代英雄那样为国效力的壮烈情怀与报国无门的无

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赏析:表达了作者渴望像古代英雄那样为国效力的壮烈情怀与报国无门的无限感慨《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是宋代大词人辛弃疾的作品,这首词通过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歌颂,表达了作者渴望像古代英雄那样金戈铁马,收复失地,为国效力的壮烈情怀,同时也流露出作者报国无门的无限感慨,以及对苟且偷安、毫无振作的南宋朝廷的愤懑之情。

以下是对这首词的详细赏析:一、作品原文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

二、译文及注释1、译文从哪里可以眺望故土中原?眼前只见北固亭一带的壮丽江山,千百年的盛衰兴亡,不知经历了多少变幻?往事连绵不断,如同无穷无尽的长江之水奔流不息。

想当年孙权在年少时期,就已统领着千军万马,坐镇东南,连年征战,没有向敌人低过头。

天下英雄谁是孙权的对手呢?只有曹操和刘备可以和他鼎足成三。

难怪曹操说:“生下的儿子就应当如孙权一般!”2、注释南乡子:词牌名。

京口:今江苏省镇江市。

北固亭:在今镇江市北固山上,下临长江,三面环水。

望:眺望。

神州:这里指中原地区。

北固楼:即北固亭。

兴亡:指国家兴衰,朝代更替。

悠悠:形容漫长、久远。

年少:年轻。

指孙权十九岁继父兄之业统治江东。

兜鍪(dōu móu):指千军万马。

原指古代作战时兵士所带的头盔,这里代指士兵。

坐断:坐镇,占据,割据。

东南:指吴国在三国时地处东南方。

休:停止。

敌手:能力相当的对手。

曹刘:指曹操与刘备。

生子当如孙仲谋:曹操率领大军南下,见孙权的军队雄壮威武,喟然而叹:“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

”三、创作背景此词约作于宋宁宗嘉泰四年(1204)或开禧元年(1205),当时辛弃疾在镇江知府任上。

嘉泰三年(1203)六月末,辛弃疾被起用为绍兴知府兼浙东安抚使后不久,即第二年三月,改派到镇江去做知府。

镇江,在历史上曾是英雄用武和建功立业之地,此时成了与金人对垒的第二道防线。

浅淡辛弃疾及其诗词的家国情怀

浅淡辛弃疾及其诗词的家国情怀

浅淡辛弃疾及其诗词的家国情怀
辛弃疾(1140-1207),宋代文学家,主要作品有《满江红·鹧鸪天》、《摊破浣溪沙·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

辛弃疾的诗词普遍充满家国情怀,他的诗句用细腻而轻柔的笔法勾勒出缠绵悱恻而婉转而淡然的情怀。

他记叙的词句,一面体现出家国离别悲凉,一面陶冶情操、发扬光大爱国精神,天马行空的想象创造出一个诗情画意的美丽世界。

例如,《满江红·鹧鸪天》,辛弃疾写道:“家住山深海角,断绝佳丽山河。

心伤西归路,泪滴江南湖。

草色青青柳,云影秋水清。

烟花三月下江南,一片江天春色。

”诗中醉心的叙述令人顿生思乡之情,也让读者体会到辛弃疾对家国之情思念。

又如,《摊破浣溪沙·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辛弃疾写道:“长亭外,古道边,一轮明月照古今。

多少楼台烟雨中,阻挡黄沙穿金甲。

不闻歌声不见舞,陌上人似有远行。

争如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半夜凉。

”这首诗表达了辛弃疾对家乡的思念,也宣示了他的爱国精神。

辛弃疾的爱国主义情怀及其表现形式

辛弃疾的爱国主义情怀及其表现形式

辛弃疾的爱国主义情怀及其表现形式一、介绍辛弃疾及其背景辛弃疾(1140年-1207年),字幼安,号稼轩,是中国南宋时期杰出的文学家和爱国诗人。

他生活在一个动荡的时代,面对外族侵略和国家分裂的局面,以自己深厚的爱国情感和直言不讳的笔触成为被后世称赞的诗人之一。

二、辛弃疾爱国主义情怀辛弃疾对祖国母亲和京城故土有着深沉的情感。

他认为祖国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部分,对祖国产生了浓厚的归属感和责任感。

这种爱国主义情怀贯穿于他的作品中,并能从以下方面得到体现:1. 对外族侵略的抨击辛弃疾目睹了金朝入侵南宋,并亲眼看到了无数同胞遭受苦难。

他通过诗词表达了对敌人野蛮行径的愤慨与谴责。

例如,在《青玉案·元夕》中,他用“万里归舟弄瓦杯”来象征金兵侵略南宋,同时表达了对亡国之痛的伤感和愤怒。

2. 对社会动荡的关注辛弃疾在作品中也抨击了当时南宋社会的腐败和贪官污吏。

他借助诗词批判官员的奸邪行径,呼吁社会正义。

在《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辛弃疾悲愤地揭露了朝廷官员对功臣的背叛和不公,表达了自己对国家没落的担忧。

3. 对人民苦难的同情辛弃疾关注人民生活,并通过作品传递出深深的同情之情。

在《红蕉序》中,他以真实而生动的笔触描绘了南方农民发生饥荒时的景象,悲悯和担忧从字里行间流露出来。

三、辛弃疾爱国主义情怀表现形式1. 抒发内心情感的田园诗辛弃疾的“田园诗”是他表达爱国情怀的一种重要形式。

这些诗歌通常描绘了美丽宁静的村庄景色,抒发着对故土和家乡的思念之情。

例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追忆童年时光,讴歌了安定而温馨的家园。

2. 借用历史典故和传说来抒发爱国情感辛弃疾经常运用历史典故和传说来寄托自己对祖国的深情厚谊。

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他借用了《史记》中范蠡与西施相逢的故事,并通过描述西施身临其境地表达了对亡国之恨。

3. 直言不讳地写下真实感受辛弃疾以其真实、直接而坦荡的文字风格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阴暗面。

南宋词人辛弃疾的爱国主义情怀分析

南宋词人辛弃疾的爱国主义情怀分析

南宋词人辛弃疾的爱国主义情怀分析引言中国历史上有许多杰出的文化人物,其中辛弃疾无疑是其中一位备受称赞的南宋词人。

辛弃疾作为爱国主义的典范,在他的词作中流露出了浓厚的爱国情怀。

本文将通过分析辛弃疾的生平、他的作品以及他的爱国主义精神,来深入了解这位伟大词人的爱国情怀。

辛弃疾的生平辛弃疾(1140年-1207年)是中国南宋时期著名的词人和将领。

他出生在一个有良好文化氛围的家庭,父亲辛文房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文人。

辛弃疾从小接受了严格的教育,他的文学才能在很早就开始显现。

辛弃疾的父亲是一位忠诚的官员,这给了他对家国的忠诚以及爱国情怀的影响。

此外,辛弃疾在少年时代就被南宋政权看中,被授予了一些重要的职务。

他曾在边境地区任职,亲眼目睹了外敌的侵略和国家的困境,这深深地刺激了他的爱国情怀。

辛弃疾的作品辛弃疾的作品非常丰富多样,涵盖了各个方面的主题,但其中最令人钦佩的是他关于爱国的词作。

辛弃疾的词作充满了强烈的爱国情感,表达了他对祖国的深沉热爱和对国家兴衰的关切。

以下是一些辛弃疾的作品的例子:例子一:《青玉案·元夕》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这首词创作于元夕之夜,辛弃疾通过描绘海上明月和思念情人的场景,表达了他对离散处境下国家统一的热切期望。

明月象征着国家的统一和太平盛世,而辛弃疾无法与思念的人共度元夕夜,表达了他对国家团结和和平的向往。

例子二:《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片帆何处系烟波哪里稠儿女共沾巾欢笑矣可收这首词是辛弃疾在江南旅游时创作的,他表达了对江南风光的喜爱和热爱。

词中描绘了广阔的山川河流,表达了他对国家疆土辽阔和国家繁荣昌盛的向往。

辛弃疾通过这首词展现出对国家的热爱和对江南地域的眷恋。

辛弃疾的爱国主义精神辛弃疾的爱国主义精神体现在他的作品中,同时也展现在他的言行和行为中。

他对国家的忠诚和对祖国的热爱贯穿了他的一生,他时刻关心着国家的兴衰和人民的福祉。

《辛弃疾词中的爱国情怀与抒发手法》

《辛弃疾词中的爱国情怀与抒发手法》

辛弃疾词中的爱国情怀与抒发手法简介辛弃疾(1140年-1207年),字幼安,号稼轩,是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和抗金将领。

辛弃疾的词作于南宋末年,他以其激昂豪放的词风、深刻痛苦的爱国情怀以及娴熟的抒发技巧而闻名于世。

辛弃疾与爱国情怀辛弃疾生活在一个动荡不安、阶级冲突激化的时代。

他身世显赫,但对金朝入侵南宋感到深深的愤慨和绝望。

词作中,辛弃疾经常表达出对祖国沦陷以及民众遭受苦难的忧愤之情。

在他看来,维护国家统一和保卫社稷是每个有良知之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抒发手法 - 投桃报李为了唤起读者对国家兴亡所需付出努力的意识,《北盟书催宰相》一词中,辛弃疾运用了“投桃报李”的手法。

他以一位懊悔吝啬的人物,表达自己愿意乐意贡献一切来拯救国家的决心。

这种手法通过反转情感,引发读者对自身是否有尽力为国家做出贡献的反思。

抒发手法 - 怀情抒怀辛弃疾的词作中经常通过怀旧之情来抒发对祖国的深情厚意。

例如《青玉案·元夕》一词中,他以忧伤凄美的文字描绘了与亲友团聚、共度佳节的场景,并透露出对逝去岁月和失去乐土的无限惋惜之情。

这种手法让读者能够深刻地感受到辛弃疾内心深处对祖国繁荣昌盛的期望和追求。

抒发手法 - 资治通达在辛弃疾的词作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广博的学问和高超的才智。

他能够灵活运用历史典故和文化常识来抒发自己对时局动态及社会风气不合理现象的忧虑和不满。

通过借用历史名人的言行,辛弃疾能够更直接地传递自己的观点并引发读者共鸣。

结论辛弃疾以其深刻的爱国情怀和独特的抒发技巧而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一位令人钦佩的词人。

他在动荡时期坚持自己爱国的信念,并通过他的词作表达了对国家沦陷、民众苦难以及社会风气不合理现象的忧虑与不满。

辛弃疾以其豪放激昂、凄美忧伤的词风,将这些复杂情感真实地呈现给读者,使他们能够深入体验到他内心深处对国家兴衰和百姓困境所抱有的责任和期望。

辛弃疾的诗思想感情总结

辛弃疾的诗思想感情总结

辛弃疾的诗思想感情总结辛弃疾是中国宋代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他的诗歌以豪放激昂的风格和深刻的思想感情而著称。

辛弃疾的诗思想感情主要集中在爱国主义、忧国忧民、抒发不平等方面,下面将就这三个方面对辛弃疾的诗思想感情进行总结。

首先,辛弃疾的诗歌中体现了浓厚的爱国主义情怀,表达了对国家的忠诚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切。

他深刻地认识到国家兴亡与个人荣辱密切相关,因此在他的诗歌中经常表现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对国家兴亡的忧虑。

例如《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其二》中写道:“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深浅有余情。

欲知世事皆如此,到处腥风转雨声。

”这些诗句表达了他对国家衰败的忧虑和对国家未来的担心,体现了他以国家利益为己任的爱国主义情怀。

其次,辛弃疾的诗歌中还表达了对社会不公的不满和对民生问题的关心。

他追求公平正义、反对社会的不公与腐败,因此在他的诗歌中常常抒发出对贪官污吏的愤慨和对穷苦百姓的同情。

例如《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写道:“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断肠处、请君入看看,岩上无心云相逐,空忆江南江北。

”这些诗句表达了他对社会不公现象的不满和对困苦百姓的同情,展现出他对社会正义与人民福祉的关注。

最后,辛弃疾的诗歌还流露出他丰富的个人情感和矛盾心境。

他在诗歌中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生命的感悟,同时也描绘了自己矛盾纠结的心境。

例如《青玉案·元夕》中写道:“时光舞幻,人事如梦。

唯有徽州,在水一方。

”这些诗句反映了他对时光易逝的感叹和对人生短暂的思考,表现了他对人生境遇的矛盾和对生命价值的追寻。

总的来说,辛弃疾的诗思想感情在爱国主义、忧国忧民、抒发不平等方面表现得尤为出色。

他以深厚的爱国情怀,表达了对国家的忠诚和对国家命运的担忧;他以才情横溢的笔触,抒发了对社会不公的愤怒和对弱势群体的同情;他以细腻的情感和矛盾的心态,展现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生价值的思考。

辛弃疾的诗歌在表现个人情感的同时,也深刻地反映了宋代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命运,具有极高的文学和思想价值。

评析辛弃疾的爱国词

评析辛弃疾的爱国词

评析辛弃疾的爱国词辛弃疾幼时不但诵习经典,撰写诗文,而且熟读兵书,苦练武艺。

辛弃疾绝非宋代文坛上常见的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弱书生,而是一位肤硕体壮、颊红眼青、目光有棱的壮士。

由于辛弃疾的不凡才能与特殊的境遇,在他创作的词里处处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有着鲜明的时代特点。

我体会如下:一、豪迈的英雄气概辛弃疾南归不久,宋金对峙的局面渐趋稳定,投降派长期把持南宋朝政。

带着北方人民要求恢复中原的愿望南归的辛弃疾,不与投降派妥协,他的词里经常出现“西北有神州”、“西北是长安”等句子。

在《贺新郎?用前韵送杜叔高》中写道:“起望衣冠神州路,白日销残战骨,叹夷甫诸人清绝!夜半狂歌悲风起,听铮铮,阵马檐间铁。

南共北,正分裂”,辛弃疾想到北方人民还在金人统治之下则愁思难眠。

夜半狂歌,悲风惊起,听檐间铁片铮铮作响,宛如千万匹冲锋陷阵的战马疾驰而过,他多想挥戈跃马,杀敌报国。

他的词把我们领入了作者的内心世界,让我们更深的了解作者创作的思想。

仿佛又让我们置身于金戈铁马的战场上,怀着复国返家园的心情,誓与敌人战斗到底的豪杰气质更让我们钦佩。

这一份赤诚之心,英豪气概,令人震撼。

辛弃疾一生之中,报国之志不减,抗金决心至死不渝。

他是北方人民的杰出代表,具有强烈的兵?鹨馐丁K ?在遭劾落职时所写的词依然不忘自己过去的抗金壮举,时时激励自己的抗敌决心。

他在《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写道:“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点秋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读罢这首词,让人眼前浮现出一个挑灯看剑、神色威厉严峻的勇猛武将形象,表达了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苍凉感叹,同时,也是对南宋投降势力的强烈指责。

二、爱憎分明,收复失地统一祖国雄心壮志辛弃疾是一个立志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爱国志士,他投奔南宋以来,多次上书献策要求朝廷出兵北伐。

他做地方官时,设想多种方法建军备战,积极为北伐中原筹措。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爽 的英 雄本 色和 充沛 的创 作才 情 ,对词 体进 行 了改革 ,独 檐 突骑 渡江 初 。 ”(《 鹧 鸪 天 》) ;晚 年则 是 “ 到死 心 如铁 。
创了 “ 稼轩 体 ” ,对 后世 诗 词 的创 作产 生 了深 远影 响 。辛 看试 手 ,补 天裂 ”(《 贺新 郎》) ,表 现 了 自己至 死不 渝 的 汉 家组 练 弃疾还 运用 多样 的艺术 风格 ,把词 从表 达儿 女 闲情 唱和酬 爱 国之情 。他 的词 中既有 正面 描写 抗金 战争 的 “ 答 中解 放 出来 。辛弃 疾超 凡 的才华 和特 别 的生活 经 历,使 十 万,列 尖耸 层楼 。谁道 投鞭 飞渡 ,忆 昔鸣鹘 血污 ,风 雨 得他 的词 作 中充 满 着强 烈 的爱 国主义 情怀 ,并有 着 明显 的 佛 狸愁 。 ”(《 水 调歌头 》) ;也 有借送 友 、祝寿来 表达 自 己
波楼》 、《 满江红 ・ 题 冷泉 亭 》等 词 中, 辛弃疾 深切 表 达 了 自 己对 国家 统一 的渴 望和 对 故土人 民的同情 。辛 弃疾 的词
弃之 不 用 长 达 数 年 。长 期 以来 ,辛 弃疾 的雄 心 壮 志 得 不
到 实 现 ,悲 愤 之 情便 溢 于 他 的 词作 之 中,成 为 又 一 大 特 色 。“ 大 仇 不 复 ,大 耻 不 雪 ,平 生 志 愿 百 无 一 酬 ”( 谢 枋
酬,报 国无 门,虚度 年华 的忧郁 悲愤 之情 ,也表 现 了他对 二 、 表 现 了 对 朝 廷 的 不 满 与 批 判 和 对 抗 金 斗 争 的 朝 廷 的不 满 ,对 投 降派 的愤 怒 ,对 自己碌 碌无 为 的痛 惜 。 同时 也把 自己渴望 叱 咤杀 场杀 敌 立功 的希 冀 表现 了出来 , 赞 扬
婵 娟 ,从 此话 离 愁 ,金樽 里 。 ”(《 满 江红 》) 等句中, “ 长 故人 问我 ,道 愁肠 酒 只依 然 , 目断秋 霄落 雁 ,醉 来 时响 安- v 9“ 神 州 ”都是 对 北 宋 京城 汴 京 的 比喻 ,“ 离愁 ”则 表 空弦 ”(《 木兰 花慢 》) 这 首词 就生 动 的将辛 弃疾 空有报 国 水 现 了对 中原父 老面 对家 离子 散 的悲伤 。辛 弃疾 把对 中原 故 志 却英 雄无 用武 之地 的悲愤 表达 的淋 漓尽致 。而通过 《 登建康 赏 心亭 》这 首词 更体 现 了辛弃 多年壮 志未 乡 的爱恋 以及 对 北方 人民 的深切 担忧 都倾 注在 自己的作 品 龙 吟 ・

浅析辛弃疾词 中的爱国情怀
丁 字 辽宁省北票市第一高级中学
摘要 :宋代的文学形 式以 “ 词 ”最有成就 ,宋代词作可 李 蔡 为 人 在 下 中 ,却 是 封 侯 者 ”(《b 算 子 》) ,讽 刺 南 几 人 曾是经 纶 手 ? ”(《 水 龙 分 为婉 约派和豪放 派 ,辛弃疾则 是宋代豪放派 词作 的代表人 宋 朝廷 不 分 是非 不 辨 忠 奸;“ 物 。辛弃疾 的词 不仅仅 是豪放 不羁 ,其中也 不乏清丽 委婉 、 质 朴幽默者 。本文重 点分 析 了辛弃疾词 中的爱 国情怀 。 关 键词 :辛 弃疾 ;词 ;爱 国情怀 “ 宋 词 ”在 我 国文 学 史上 成 就 显著 ,其 可 分为 婉 约 派 吟 》、 则 是他 对南 宋 统治 者苟 且 偷安 求和 的贬 责 。辛弃疾 的 词中 ,充满 着对 南宋朝 廷不 敢抗 金君 臣 的贬 责和 对抗 金 志 士的 高度 赞扬 。他 的词或 豪放不 羁 ,或委婉 迂 回 ,不 同 程 度的表 达 了他浓 厚而又 复杂 的爱国情 怀 。 三 、抒发 了收 复失 地 、统一 祖 国的雄 心壮 志 金 兵入 侵 ,靖 康之 变 ,国家破 碎 ,这 一切都 让少 年时
祭 辛弃 疾稼 轩 先 生墓记 》) 便 是很好 的体现 。辛弃 疾 里洋溢 着浓 烈 的爱 国之 情和 责任 感 。如 “ 何 处望 神州 ,满 得 《
眼风 光北 固楼 。 ”(《 南 乡子 ・ 登 京 口北 固亭有 怀 》) , ” “ 对 满 腔报 国大 志却 无 处施 展 ,因 而精 神 上异 常 忧郁 。“ 长 安
和 豪 放派 。辛 弃 疾 作 为 豪放 派 代 表 人 物 ,与 苏 轼 并称 为
“ 苏辛 ” 。辛 弃 疾 的 词 延 承 了 苏轼 的豪 放 风 格 ,并 加 以创 期 的辛弃疾 就立 下 了收复 失地 统一祖 国 的雄心 壮志 。这种 新 ,词 中多 豪气 ,慷慨 纵横 ,笔 力超 群 。此 外, 辛弃疾 作 情 感融 于他 的生 命之 中 ,贯穿 了一生 , 同时这 些也都 反 映 壮 岁旌旗 拥万 夫 ,锦 为 抗金 英雄 ,他 的词 中也 充满 着强 烈 的政治 热情 ,他用 豪 在 了他 的词作 之 中。青年 时期 ,他 “
时代特 征 。

抗 金决 心 的。他在 六十 岁时 登 临京 口北 固亭, 写下 了 《 永
现 的失 落和主 张抗 金的坚 定决 心。

京 口北 固亭怀 古 》 ,充 分表 达 了 自己报 国夙愿 未 实 表 现 了 杀敌 立 功 、渴 望 统 一 国 家 的 情 怀 ,爱 憎 遇 乐 . 四 、抒发 了浓 烈而 深沉 的壮 志未 酬 的忧愤 之情 辛弃疾 是一 位将 帅之 才 ,有 着雄 才大 略和 远大 的报 国 志 向。怎奈 南宋 统 治者对他 不仅 不加 以重 用收 复失 地 ,还
分 明
南 宋 时 期 ,金 兵 攻 入 , 皇_ 帝 不顾 北 方 百姓 死 活 , 苟 安 于江南 。辛弃 疾不得 重 用 ,报 国无 门,只 能把对 故土 对 人 民 的同情 、对 敌人 的仇 恨和对 祖 国统 一 的强烈 愿望 ,表
现在 自己创 作 的词 作之 中。在 《 水调 歌头 ・ 和 马叔 度游 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