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5.5 油气藏形成时间
第五章_油气聚集与油气藏的形成

石油天然气地质学欧成华、胡雪涛石油工程学院石油天然气地质学第一章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概论(2学时)第二章油气生成理论与烃源岩(4学时)第三章输导层与油气运移(4学时)第四章油气储集层与盖层(10学时)第五章油气藏形成与破坏(4 学时)第六章含油气系统与油气藏类型(8 学时)第七章油气藏地质建模(8学时)第五章油气藏形成与破坏第一节油气藏形成的基本条件第二节油气在圈闭中的聚集过程第三节天然气藏形成机理第四节油气藏的破坏及其产物第五节油气藏的形成时间第五章油气藏形成与破坏第一节油气藏形成的条件油气成藏基本要素:生、储、盖、运、圈、保六个基本要素概括为油气藏形成的四项基本条件⏹充足的油气来源⏹有利的生储盖组合⏹大容积的有效圈闭⏹良好的保存条件第五章油气藏形成与破坏一个盆地油气源的丰富程度,取决于:(1)生油岩体积——生油凹陷面积、生油岩累计厚度;(2)有机质丰度、类型、成熟度;(3)排烃效率。
生油岩体积大,有机质丰度高、类型好、转化程度高,排烃效率高,即可提供充足的油气源。
第五章油气藏形成与破坏(1)烃源岩的体积大——面积大、层数多、厚度大第五章油气藏形成与破坏(1)烃源岩的体积大——面积大、层数多、厚度大⏹烃源岩的面积——生烃凹陷面积的大小⏹烃源岩的厚度——生烃凹陷的持续时间⏹烃源岩的层数——地壳运动的周期性和沉积的旋回性地质上:具有面积大和持续时间长的生烃凹陷的盆地往往具有好的油气源条件。
(2)烃源岩的质量——丰度高、类型好、成熟度适中第五章油气藏形成与破坏等级TOC(%)“A”(%)总烃(ppm)Pg(S1+S2) (mg/g)非烃源岩<0.5<0.01<100<0.5差烃源岩0.5-1.00.01-0.05100-2500.5-2.0中等烃源岩 1.0-2.00.05-0.1250-500 2.0-6.0好烃源岩>2.0>0.1>500>6.0泥质烃源岩评价标准(黄第藩等,1992)岩石热解分析得到的:S1—残留烃,相当于岩石中已由有机质生成但尚未排出的残留烃,也被称为游离烃;S2—裂解烃,本质上是岩石中能够生烃但尚未生成烃类的有机质,对应着不溶有机质中的可产烃部分。
第五章油气聚集及油气藏的形成

第五章油气聚集及油气藏的形成第一节圈闭和油气藏概述圈闭与油气藏概述》一、圈闭的基本概念1.圈闭的概念适合于油气聚集、形成油气藏的场所,称为圈闭。
圈闭是由三部分组成:(1) 储集层;(2) 盖层;(3) 阻止油气继续运移,造成油气聚集的遮挡物,它可以是盖层本身的弯曲变形,如背斜;也可以是另外的遮挡物,如断层、岩性变化等。
2.圈闭的度量圈闭的大小和规模往往决定着油气藏的储量大小,其大小是由圈闭的最大有效容积来度量。
圈闭的最大有效容积表示该圈闭能容纳油气的最大体积。
因此,它是评价圈闭的重要参数之一。
(1) 溢出点流体充满圈闭后,开始溢出的点,称圈闭的溢出点(图5-1)。
(2) 闭合面积通过溢出点的构造等高线所圈出的面积,称该圈闭的闭合面积。
闭合面积愈大,圈闭的有效容积也愈大。
圈闭面积一般由目的层顶面构造图量取。
(3) 闭合高度从圈闭的最高点到溢出点之间的海拔高差,称该圈闭的闭合高度。
闭合高度愈大,圈闭的最大有效容积也愈大。
必须注意,构造闭合高度与构造起伏幅度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闭合高度的测量,是以溢出点的海拔平面为基准。
而构造幅度的测量,则是以区域倾斜面为基准。
同样大小构造起伏幅度的背斜,当区域倾斜不同时,可以具有完全不同的闭合高度。
(4) 有效孔隙度和储集层有效厚度的确定有效孔隙度值主要根据实验室岩心测定、测井解释资料统计分析求得,做出圈闭范围内的等值线图。
储集层有效厚度则是根据有效储集层的岩电、物性标准,扣除其中的非渗透性夹层而剩余的厚度。
(5) 圈闭最大有效容积的确定圈闭的最大有效容积,决定于圈闭的闭合面积、储集层的有效厚度及有效孔隙度等有关参数。
其具体确定方法,可用下列公式表示:V=F·H·P式中V--圈闭最大有效容积,m3;F--圈闭的闭合面积,m2;H--储集层的有效厚度,m;P--储集层的有效孔隙度,%。
二、油气藏的基本概念1.油气藏的概念油气藏是地壳上油气聚集的基本单元,是油气在单一圈闭中的聚集。
石油地质-第五章-油气藏的形成

的油气能及时运移到储集层中,同时,盖层的质量和厚度又能 保证运移到储集层中的油气不会逸散。据生、储岩层的接触关 系,将生储盖组合分为二大类: 1. 连续生储盖组合: 三者存在于连续沉积 的地层单位中,包括 上覆型、下伏型、互 层型、侧变型和封闭 型。 2. 不连续生储盖组 合:生油层和储集层 在时间上不连续,两 者之间是由不整合面 或断层面相沟通,包 括不整合和断裂型二 种。
第五章 油气藏的形成
第一节 油气聚集 第二节 油气藏形成的基本条件 第三节 油气藏形成的时间
第一节 油气聚集
一.概述 圈闭:储集层被联合封闭而形成的能聚集和保存油 气的场所。 圈闭有两个基本要素:(1)储集层;(2)封闭条件
圈闭类型划分表
大 类 亚
构造圈闭
1.背斜圈闭 2.断层圈闭 3.裂缝性背斜 圈闭 4.刺穿圈闭
二.油气在单一 圈闭中的聚集 单一圈闭的油气 藏常见的是背斜圈 闭和岩性圈闭。在 静水条件下,油气 首先在背斜的高部 位聚集起来,然后, 在低部位聚集,直 到充满整个圈闭。 而且,圈闭中的油、 气和水是按比重分 异的,由圈闭的顶 部向下依次聚集的 是天然气、石油和 水。
三.油气在系 列圈闭中的聚集 在含油气盆地 中,成带、成群 分布的圈闭,即 为系列圈闭。 位于生油凹陷 附近的系列圈闭 易产生差异聚集, 其差异聚集原理 可简述为:在油 源区形成的油气, 进入饱含水的储 集层后,沿着一 定的路线 ( 由溢出 点所控制)向储集
油气藏有效圈闭应具备以下条件: 1.圈闭距油源区较近,具有优先捕获油气的能力。 2.圈闭形成时间早。指圈闭形成的时间必须早于油气的运移 和聚集时间或两者同步进行。 3.圈闭的闭合高度较大。此高度必须大于油水倾斜面两端高 度差或油水过渡带的厚度。 4.保存条件。圈闭的上方有封闭性良好的盖层,没有良好的 保存条件很难形成大的油气藏。 5.圈闭的容积要大。
5.5 油气成藏基本地质条件之一——充足的油气源

第五章油气聚集与油气藏的形成5.5 油气成藏基本地质条件之一——充足的油气源一个盆地或凹陷油气源的丰富程度决定于有效烃源岩体积、有机质丰度、类型和成熟度,以及烃源岩排烃能力。
充足的油气源:生烃面积大,生烃层系厚;发育多套烃源岩层系;有机质丰富、类型优越、热演化程度较高,排烃效率高。
大盆地形成大油气田,具有体积巨大的有效生烃岩体。
拥有丰富油气资源的含油气盆地,均具有较大体积的沉积岩,尤其是具有较大厚度和体积的烃源岩。
大盆地形成大油气田,具有体积巨大的有效生烃岩体。
沉积岩面积多在10×104km3以上,体积多在50×104km3以上,烃源岩系总厚度最小是200~300m,一般在500m以上,最厚的可达1000m以上。
大盆地形成大油气田,具有体积巨大的生油气岩体。
统计世界上61个特大型油气田所在约12个含油气盆地:都是长期持续稳定下沉的盆地,沉积岩厚>5000m,甚至上万米;生油凹陷面积大,生油层系巨厚,具备充足的油气来源。
大盆地形成大油气田,具有体积巨大的生油气岩体。
波斯湾盆地:面积230×104km2,沉积岩厚5000~12000米,体积704×104km3,主要生烃层系厚1000~2500米。
松辽盆地:面积23×104km2,沉积岩厚达6000米,体积77.5×104km3,主要生烃层系厚500~1000米。
有缘学习更多+谓ygd3076或关注桃报:奉献教育(店铺)盆地名称 盆地面积 沉积岩系发育概况 生油岩发育概况 油气可采储量 ( 吨、米 3 ) ( k m 2 ) 时 代 厚度 体 积 ( 公里 3 ) 时 代 岩性及厚度 及特大油气田数 波斯湾 240 万 古生代、中、新 生代 ; 以 J 、 K 、 E 、 N 为主 5000~12000 米 平均 3000 米 704.1 万其中 J 以上 417 万 J 3 、 K 2 、 E 为 主 碳酸盐岩为主 , 最厚 4000 米 , 主要生油层厚 1000~1500 米 油 541 亿 ; 28 个 西西伯利亚 230 万 中、新生代 以 J 、 K 为主 最厚 4000~8000 米平 均 2600 米 600 万 J 2 ~K , 以 J 3 、 K 1 为主 泥岩 ( 前三角 洲 )500~1000 米 油 60 亿 8 个 美国 墨西哥湾 110 万 中、新生代 最厚 12000 米 平均 4000 米 545 万 J 3 ~N 1 , 以 K 3 、 N 1 ; 为主 泥 岩为主、部分为碳酸 盐岩 1000~2000 米 油 53.4 亿 ; 1 个 马拉开波 8.5 万 中、新生代 (K~N) 最厚 10000 米 平均 4600 米 395.7 万 K~N , 以始新世为 主 K 为石灰岩、粘土岩 , 厚 150~200 米 ; E 泥岩 2000 米 油 73 亿 ; 2 个 伏尔加 乌拉尔 65 万 以上古生代 为 主 一般小于 2000 米 , 在 乌拉尔山前可达 8000 米 , 平均 3100 米 218.2 万 中泥盆世 ~ 早二叠 世 以泥岩为主 ; 总厚 200~500 米 油 42.7 亿 ; 2 个 利比亚锡尔 特 35 万 古 ~ 中、新生代 , 以 K 、 E 、 N 为 主 古生界 1500 米 , K 以 上最厚 5000 米 , 平均 2500 米 80 万 K~E, 以 K 2 、 E 为主 以石灰岩、泥灰岩为 主 , 部分为泥岩 1000~2000 米 油 40 亿 ; 气 7790 亿 4 个 阿尔及利 亚东戈壁 41 万 古生代 ~ 中生代 4000~5000 米 160 万 志留纪 页岩 200 米 油 9.9 亿 ; 气 29940 亿 3 个 北 海 62 万 二迭 ~ 第三系 总厚 8000 米 第三系 3000 米 300 万 侏罗纪和第三纪 , 部分晚石炭世 泥 岩 油 34 亿 ; 气 184080 亿 4 个 尼日尔河 三 角 洲 6 万 新生代 一般 4000~6000 米 最大 12000 米 30 万 早第三纪 泥岩 1000~2000 米 油 27 亿 ; 气 11200 亿 大油气田 6 个 美国西内部 60.2 万 古生代、中生代 9000 米 85 万 ∈ 、 C 、 P泥岩为主 ,200~400 米 1 个 ( 气 ) 松 辽 22.6 万 K~N 最厚 6000 米 平均 3000 米 77.5 万 K泥岩 500~1000 米 1 个 华 北 25 万 震旦 ~ 中生代 新 生 代 新生代最厚可达 6000 米其中 E4500 米125 万 E 为主 泥岩大于 500 米最厚1000~15 00 米 1 个 世界12个大含油气盆地61个特大油气田的情况简表︵据张厚福等︐1999︶波斯湾盆地油气田分布图松辽盆地下白垩统生油中心与油气富集关系图1—生烃强度等值线,2—地温梯度等值线,3—油田,4—凹陷边界小盆地也可形成丰富的油气聚集。
石油地质学(第五章石油和天然气的聚集)

第一节 圈闭与油气藏的基本概念
第 2.油(气)藏高度 五 2.油(气)藏高度 章 油藏高度 : 油藏最高点与油水界面 石 油 和 天 然 气 油气藏高度=气顶高度+ 含油高度 的 (气)面积 含油( 聚 3. 含油 集 • 含油面积: 含油外边缘 所圈定的 含油面积:含油外边缘 含油外边缘所圈定的
所圈定的封闭区面积。
石 油 和 天 然 气 的 聚 集
•
•
背斜圈闭的溢出点、闭合高度和闭合面积示意图
第一节 圈闭与油气藏的基本概念
第 对于断层圈闭,闭合面积按断层线与储集层顶面等高线构 五 成的闭合面积。 章 同样对于不整合面、地层尖灭带与储集层顶面等高线相交
构成的闭合区面积。
石 油 和 天 然 气 的 聚 集
第 五 二、圈闭的度量 章 石 油 和 天 然 气 的 聚 集
第一节 圈闭与油气藏的基本概念
(spill point): 油气充满圈闭后最先开始向 1.溢出点 溢出点( ):油气充满圈闭后最先开始向 外溢出的点。
பைடு நூலகம்
第一节 圈闭与油气藏的基本概念
第 五 二、圈闭的度量 章 2.闭合面积(closure area):通过溢出点的构造等高线
第 二、圈闭的度量 五 4.有效孔隙度和储集层的有效厚度 章 石 油 和 天 然 气 的 聚 集
有效孔隙度主要根据岩心的实验室测定、测井解释资 料统计分析求得,作出圈闭范围内的等值线图。
储集层的有效厚度根据有效储集层的岩性、电性、物 性下限标准求得。 (最大聚集油气体积) 、圈闭的最大有效容积( 5、圈闭的最大有效容积 V=F×H×φ • 3 V —有效容积,m ; F —闭合面积,m2; H —储集层的有效厚度,m; φ —储层有效孔隙度,%。 •
12 第五章-油气藏的形成和破坏

(一)、 充足的油气源
一个含油气区油气量生成的丰富程度主要取决于五 个基本条件: 个基本条件: 1、有机质丰度 、 2、有机质类型 、 3、有机质成熟度 、 4、排烃效率或排烃系数 、 5、烃源岩发育程度 、
具备上述条件的沉积区, 具备上述条件的沉积区,称之为 生油凹陷。
生油凹陷的面积与盆地的规模紧密相关, 生油凹陷的面积与盆地的规模紧密相关 , 一般大型 盆地的生油凹陷面积较大,可以形成丰富的油源。 盆地的生油凹陷面积较大,可以形成丰富的油源。但中小 型的沉积盆地,若沉积岩系和生油层厚度很大, 型的沉积盆地,若沉积岩系和生油层厚度很大,也可形成 丰富的油源。 丰富的油源。 在盆地中,生油凹陷可以位于盆地中心, 在盆地中,生油凹陷可以位于盆地中心,也可以位于 盆地的一侧,还可以是若干个分布于盆地各区, 盆地的一侧,还可以是若干个分布于盆地各区,具体分布 规律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规律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四 、圈闭及油气藏的度量
衡量圈闭的大小可用圈闭 有效容积, 的 有效容积, 而求得圈闭的有 闭合高度, 效容积,必须了解闭合高度 效容积 , 必须了解 闭合高度 , 闭合面积等概念 等概念, 闭合面积 等概念 , 现以背斜圈 闭为例说明如下: 闭为例说明如下: 所谓闭合高度或闭合度是指 所谓闭合高度或闭合度是指 闭合高度或闭合度 从背斜圈闭的最高点到溢出点 之间的垂直距离或两点的高度 差。 圈闭面积是指通过溢出点 圈闭面积是指通过溢出点 的构造等高线所圈闭的面积。 的构造等高线所圈闭的面积。
(二)、良好的储集层和有利的生储盖组合
良好的储集层和有利的生储盖组合是大型油气藏形 成必不可少的基本条件。 成必不可少的基本条件。 1、生储盖组合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 生储盖组合是指生储盖三者的组合型式。 其实质是 生储盖组合是指生储盖三者的组合型式 。 以怎样的关系组合在一起, 以怎样的关系组合在一起 , 才能使生成的油气有效地驱 向储集层,而储集层中的油气不致向上逸散。 向储集层,而储集层中的油气不致向上逸散。 按上述观点, 按上述观点 , 根据生储层接触关系可将生储盖组合 分为两型七式 即⑴连续组合,⑵不连续组合,之后再根据接触方 连续组合, 不连续组合, 式和通道方式将各类组合进一步细分。 式和通道方式将各类组合进一步细分。
【石油地质学】第五讲油气聚集与成藏

据克莱米(H.D.Klemme,1997)的统计, 世界上共有334个大油气田(最终可采储量达 68×106t以上的大油田222个,最终可采储量为 1011m3的大气田112个),分布于60多个油气 盆地中。其中有16个盆地含有5个以上的大油 气田,这16个盆地的大油气田总数为249个, 占所有大油气田总数的71.5%;储量则可达 90%以上。其中部分油气盆地的面积、体积沉 积速率和大油气田数的分布,如表 所示。
聚集系数,指生油量和地质储量的比值。
天然气与石油相比,排烃率较高,运聚系数偏低 。
1.盆地油气源丰富程度,取决几个基本条件:
①烃源岩体积(广、厚); ②有机质丰度(数量多); ③有机质类型(质量好); ④有机质成熟度(生成条件); ⑤排烃效率(运移条件)。
即一要有,二要好,三要多!
2.满足上述条件依靠几个方面(地质条件):
有效孔隙度和储集层有效厚度的确定
有效孔隙度主要根据实验室岩心测定、测井解释 料统计分析求得。
储层有效厚度根据有效储集层的岩性、电、物性 标准,扣除其中的非渗透性夹层而剩余的厚度。
圈闭最大有效容积的确定
圈闭的最大有效容积,决定于圈闭的闭合面积、储 集层的有效厚度及有效孔隙度等有关参数
V=F×H×φ
Abundance map of oil and gas basin
(from Perute,1972)
(二)有利的生、储、盖组合配置关系
a.互层型,有利(接触面积大,能及时从生向储运移); b.指状交叉型,有利(靠近指状交叉一侧,类似互层、侧 变、侧生式); c.不整合型,有利; d.断裂型,上覆、下覆型较好; e.封闭型,较差(主要指不能形成巨大油气藏)。
油气田开发地质基础 第5章 油气藏形成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有些盆地面积虽然较小,但沉积岩厚度大,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有些盆地面积虽然较小,但沉积岩厚度大, 圈闭的有效容积大,生油层总厚度大,油源丰富, 圈闭的有效容积大,生油层总厚度大,油源丰富,也可形成丰富的 油气聚集。俗称“小而肥”的盆地, 聚效率高, 油气聚集。俗称“小而肥”的盆地,生、排、运、聚效率高,储集 圈闭条件好。 层、圈闭条件好。 例如美国西部的洛杉矶盆地, 例如美国西部的洛杉矶盆地,是一个面积仅3900km2的小型沉 积盆地。 中新世晚期到更新世短短的时间内 短短的时间内, 积盆地。在中新世晚期到更新世短短的时间内,就沉积了厚度达 6000m以上的沉积岩,在沉积凹陷的中心部位,泥质生油岩系厚达 在沉积凹陷的中心部位, 2000~3000m,油源极为丰富。在油源区及其附近,砂岩储集层发 ,油源极为丰富。在油源区及其附近, 储集层与生油层互层或指状交错,还有断层连通。 育,储集层与生油层互层或指状交错,还有断层连通。十分有利于 油气运移。且发育有一系列背斜构造,圈闭条件好。因此, 油气运移。且发育有一系列背斜构造,圈闭条件好。因此,形成数 目众多的油气田, 目众多的油气田,该盆地每平方公里发现的石油可采储量近 20×104 m3(总可采储量 总可采储量78,000×104 m3 ), 居世界各含油气盆地 × 之首。 之首。
2011-5-15
1 完全封闭
2 部分封闭
3 不封闭
4
岩性圈闭的闭合面积, 岩性圈闭的闭合面积,按断层岩性尖灭线与储集层顶面 等高线相闭合时所圈定的面积计算。 等高线相闭合时所圈定的面积计算。
闭合面积的确定:三线闭合的原则(构造等高线、 闭合面积的确定:三线闭合的原则(构造等高线、断层 岩性尖灭线闭合)。 线、岩性尖灭线闭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期:均一温度70-90℃,盐水与含油包裹体共生, 晚白垩世 第二期:均一温度100-130℃,盐水多与含气态烃的盐水包裹体、 气体包裹体共生 ;晚第三纪和第四纪形成
盆参2井流体包裹体分布图
出来时的压力,称油藏的饱和压力(P饱)。
油气运聚过程中,气呈溶解状态饱含在油中,油藏的 地层压力与饱和压力相等。 与饱和压力相当的地层埋藏深度,其对应的地质时 代,即为油藏的形成时间。
P饱等于P地:即油内溶解气刚好饱和,压力稍
降,就会有气体析出,此时的油藏称为饱和油藏;
P饱大于P地:过饱和油藏,此时通常为带气顶
6 梁 8-3-8(2937m,Es3,500X,胶 结 物 ) 6 4 2 0 Ed Ng下 Ng上 Nm下 Nm中 4
样品数
9
9
5
Nm上 主要成藏期
经历了二期成藏作用,其一均一化温度为105℃左右成藏; 气 液 两 相 包 裹 体 其二均一化温度为155℃左右成藏。分别为早第三纪末东营期和 气 液 两 相 包 裹 体 晚第三纪明化镇组沉积时期
第五章
油气聚集与油气藏的形成
第一节 圈闭与油气藏概述
第二节 油气聚集机理
第三节 油气藏的形成、破坏与保存 第四节 油气藏形成时间的确定
第四节
油气藏形成时间的确定
一、传统地质分析方法 烃源岩主要生、排烃期分析法 圈闭发育史分析法 油藏饱和压力法 二、 流体历史分析法 储层流体包裹体法 自生伊利石测年法
台上加热至气相消失,再恢复成均一液相时的温度称为均
一温度,该温度代表了包裹体形成时的温度。
包裹体的均一化温度测定
• 充注期次 • 成藏时间
结合埋藏受热史,确定包裹体形成时储层经受的温度, 相应的埋深和地质时代,判断油气充注的时间。
利用储集岩成岩矿物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确定东营凹陷油气充注藏期。
10
石英次生加大 烃包裹体
盐 水 包 裹 体 碎屑颗粒
金红石
流体包裹体相对于成岩矿物的相互叠置和结构位置关系, 可以指示流体(油、气、水)捕获顺序(Eadington等)
流体包裹体
均一温度:包裹体形成时大多呈单一液相,储层样品 采到地面后由于温度、压力的降低,溶于液相的气体分离 出来形成气-液两相的包裹体,在实验室将包裹体置于冷热
的油气藏;
P饱小于P地:未饱和油藏,此时原油中溶解气
还未饱和。
若A层油藏的饱和压力Pb = 20MPa, Pb与油藏当初形成时 的地层压力Pd相等: Pb = Pd =ρw g H 相当的地层 埋藏深度(设ρw =1×103 kg/m3 , g = 9.8m/s2) : H = Pb / ρ w g =20 ×106 / 103 ×9.8 = 2040m 从油藏顶面上推2040m到B 计算油藏形成时间示意图
下侏罗统三工河组和八道湾组:盆参2井为74-64Ma, 盆4井为83-71Ma。成藏期在白垩纪末以后。
莫索湾隆起侏罗系砂岩自生伊利石(<0.1µ m) 同位素地质年龄分布
2、储层流体包裹体法
包裹体:胶结物和矿物形成时捕获介质中的成分,在
矿物晶格缺陷中形成包裹体; 捕获成分:液体、气体 流体包裹体纪录了原始流体的性质、组分、理化条 件等。
油藏①是(C)时形成,油 ②是(d)时形成。
(d)
构造发育史与油气聚集关系示意图
圈闭形成时间晚,尽管位置低但无效。
构造形成时间与油气聚集的关系
形成次序:1、2、3、4、(5、6、7)
圈闭形成的相对时间 1~7-圈闭的编号,a~e-地层时代序号
现在圈闭为百分之百。
3、油藏饱和压力法
饱和压力:在地层条件下,原油中溶解气开始析离
ý ö Ê ¸
8 6 4 2 0 90-100 100-110 110-120 120-130 ù Ò ¾ » » ¯ Î Â ¶ È Ç ø ¼ ä 150-160
气 液 两 相 包 裹 体
气 液 两 相 包 裹 体
包裹体测主要成藏期 10 8 7
河 31-79(2301.6m,Es2,500X,裂 缝 )
哈西—迈萨乌德油田地区志留系生 油岩埋藏历史和烃类生成随地质时代的变化
哈西-迈萨乌德油田
2、圈闭发育史分析法
圈闭形成的时间是油气藏形成的最早时间。 沉积埋藏史恢复 构造发展史恢复
沉积时A点为隆起区,
B点为生油区。A点聚油有利。
若后来由于地壳的差异 升降,B点的隆起幅度超过 了A点;但由于a期的沉积物 中的油气已在构造A中聚集, 因而在构造B之a层中,往往 没有油气聚集。
了沉积盆地油气成藏条件和过程,作为化石记录用于重塑油
气藏形成和演化史。 自生伊利石测年法 储层流体包裹体法
1、储层自生伊利石测年法
基本原理:
储层中自生伊利石仅在富钾水介质环境下形成, 烃类进
入储层后, 自生伊利石停止生长。 自生伊利石的最晚同位素年龄代表了烃类充注储层的时 间或略晚。
伊利石年龄减小
• 有机-无机成岩作用 与储集空间演化史
• 油气充注及成藏史
安平店-高石梯地区 震旦系储层孔隙演化示意图
2040m
层,即A层油藏是在B层开始沉
积时形成的。
影响因素: (1) 有原生气顶:油气藏 油藏,饱和压力大于
原始状态,计算的油藏形成时间比实际时间晚。
(2) 地壳运动:油气藏形成后,若上覆地层遭受剥蚀,
或埋深加大,引起油气藏内的温压条件变化,饱和压力随
之变化。
二、流体历史分析方法 化石记录:储层成岩矿物及其中流体包裹体直接记录
伊利石年龄减小
伊利石年龄减小
伊利石年龄减小
伊利石年龄减小
埋藏深度增大
石发水 停生层 止变的 生化水
两 期 成 藏
成长 藏期 作缓 用慢 的
中侏罗统头屯河组和西山窑组储层伊利石同位素年龄:盆参2 井为99-83Ma,盆4井为104-91Ma。成藏期在晚白垩世,
一、传统地质分析方法
1.烃源岩主要生、排烃期分析法 油气藏形成的最早时间(下限) 确定生油窗
主要生排烃期
基本代表了油气藏 形成的主要时期;
多套烃源岩,
多个排烃期, 多个成藏期。
图2-16 地质模型上的等TTI曲线
从志留纪到石炭纪, 埋藏深度一直很浅;二叠 纪末盆地上升,不具备大 量生油条件。直到中生代 以后,盆地才开始发生强 烈沉降,到白垩纪末期, 埋藏深度达3700m,达到 主要生油期 ,排出的油 聚集在被三叠系膏盐层所 封闭的不整合面下的剥蚀 构造中,形成了储量丰富 的哈西-迈萨乌德油田。 油气田形成的最早时间是 白垩纪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