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改革开放前的农村
改革开放前后家乡的变化ppt课件

一、中国为什么要改革开放
(二)对外开放是我国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
1.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的发展离不 开世界.
2.对外开放是我国实现现代化的必要条件. 3. 对外开放是全方位的对外开放. 对外开放
是分步骤,多层次的对外开放. 对外开放是 宽领域的对外开放
5
二、改革开放为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变化
29
(二)改革开放后家乡的变化
4.改革开放后通讯设备越来越好
30
(二)改革开放后家乡的变化
5.改革开放后农民生产工具越来越先进
有了先进的农具,提高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31
(二)改革开放后家乡的变化
6.改革开放前房屋建设追求舒适,美观,坚固
房屋由改革开放初期的土培房到现在的砖瓦房,越来越美观、坚
固
(一)改革开放前的家乡 (二)改革开放后家乡的变化
6
二、改革开放为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变化
(一)改革开放前的家乡
1.改革开放前人们所穿的衣服样式简单,颜色 单调且不鲜亮
2.改革开放前人们的娱乐活动少 3.改革开放前经济落后,交通不发达,交通工
具落后 4.改革开放前通讯设备差 5.改革开放前农民生产工具不先进 6.改革开放前房屋破旧
衣服样式与颜色越来越多
21
(二)改革开放后家乡的变化
1.改革开放后人们的衣服样式越来越多样,颜色也越来越漂 亮
潮流前线
22
(二)改革开放后家乡的变化
2.改革开放后,由于生产技术的发展,娱乐设备多样,我们 的生活也丰富多彩
23
(二)改革开放后家乡的变化
2.改革开放后,由于生产技术的发展,娱乐设备多样,我们 的生活也丰富多彩
16
我国农村改革的光辉历程与基本经验

我国农村改革的光辉历程与基本经验近四十年来,我国农村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农村经济迅速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农村社会面貌焕然一新。
这一切都离不开我国农村改革的光辉历程与基本经验。
本文将对我国农村改革的历程和基本经验进行介绍和总结。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改革的历程1978年以来,我国农村改革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乡村承包责任制试点(1978-1982年)。
改革开放伊始,我国农村改革的重要举措之一就是实行家庭联产责任制,即“包产到户”,这一制度改革的实施,在当时的中国农村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和变革。
农村基层组织逐渐从生产大队、生产队向农户个体转变,农民在生产上拥有了更多的自主权,劳动积极性得到了极大的调动。
第二阶段,乡村承包责任制全面推行(1982-1984年)。
1982年开始,全国大部分农村开始了乡村承包责任制的全面推广,这一制度的实施,为农民赢得了更多的自主决策权和经营权。
生产队和大队逐渐被取消,土地承包的规模也得到了进一步扩大,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和效益得到较大的提高。
第三阶段,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1985-1990年)。
在乡村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我国农村改革进一步深化,开始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民进行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合作的积极性得到了更大的释放,农业生产和经营效率进一步提高。
第四阶段,农业产权制度改革(1992年至今)。
1992年以来,我国农村改革又进入了农业产权制度改革的新阶段,分别成立了各级各类股份合作社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快了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进一步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了农业生产和经营的效率和效益。
二、我国农村改革的基本经验1. 尊重农民主体地位。
我国农村改革一直坚持以农民为中心,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和保护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 推行承包经营制度。
农村土地私有化是我国农村改革的核心,通过土地流转和承包经营制度,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近代史暑期实践作业

改革开放前后我家乡的巨大变化十一届三中全会当做出了改革开放的决定,它就像是春天的微风吹遍了大江南北,压抑了近三十年农民的积极性得到了空前的激发。
榆林也在改革春风的吹拂下,生产力得到解放,农村经济得到了持续、快速、全面的发展,农民的收入稳步增加,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在党中央一系列惠农政策的推动下,榆林农村各个方面得到了深远的发展,现在的农村面貌已然焕然一新。
一、榆林农村改革开放历程三十年的改革的成就向世人显示着卓越的成就,从农村来看改革开放可以分为四个阶段(一)农村改革的突破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在会议上党中央做出了改革的决定,改革在农村是从农民的基础经营制度入手,在推行“包产到户”等责任制形式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到1983年底,全国农民基本上实行了一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
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
到1984年,中央提出土地承包期一般在15年以上。
家庭联产承包经营的普遍推行,动摇和瓦解了人民公社体制的基础,实行了政社分开,撤社建乡的工作,标致着农村微观经济组织基础从此发生了本质的改变。
农户作为从事商品性生产经营活动的基本主体,强化了农村基本生产单位的预算约束和激励机制,使得农业生产的内在动力大大加强。
同时,提高农产品价格也极大地调动了农产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
1979年以来,政府对农产品价格大幅度提升,农产品的价格平均上调25%。
在这些因素的作用下,这一时期的农业和种植业获得了超常规的高速增长,并为其后的农村改革和全棉发展创造了条件。
农业生产由单一的粮食生产向多种经营发展,恢复了农村的集市贸易,初步搞活了农产品的贸易流通,调动了农民多种经营的积极性,促进了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
数据显示,1978-1985年七年间,农村社会总产值从40276万元增长到71339万元,净增77%,其中农业总产值从34015万元增加到了55713万元,增加63.8%,农村非农产值从6261万元增加到15626万元,增加150%,非农行业在农村社会总产值中的比重有15.5%增加到21.9%。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土地改革

土地改革推动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了农业种植结构,发展了 高效农业、特色农业等新型农业模式。
农民收入的增长
土地权益保障
农村土地改革保障了农民的土地权益,使他们能够从土地上获得 更多的收益。
多元化收入来源
土地改革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和收入来源,如乡村旅游、农产品加工等。
明确农民的土地权利,保障农民的土地权 益。
建立健全土地流转管理和服务体系,规范 土地流转行为。
推进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建设
加强土地利用监管和执法
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促进土地 资源的优化配置。
加强对土地利用的监管和执法力度,防止 土地资源的浪费和滥用。
05
对未来农村土地改革的展望和 建议
加强土地权益保护,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02
为了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增加农民收入,需要改革农村土地制
度,激发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03
通过农村土地改革,可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缩小城乡差距
,实现城乡一体化。
农村土地改革的历史进程
01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78年开始,中国开始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将集体所有的土地
人口流动
土地改革加速了农村人口向城市的流动,促进了城乡之间的人口交流 和融合。
城市化进程的加速
城市扩张
随着农村人口向城市的流动,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化水平不 断提高。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城市化进程加速了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提高了城市的承载 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
产业结构升级
城市化进程推动了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加速了工业化、信息化 和现代化进程。
改革开放前后人民生活和社会发生的变化

改革开放前后人民生活和社会发生的变化一、改革开放前的人民生活和社会情况1.经济状况在改革开放之前,中国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经济总量较小的国家。
农村地区占据了绝大部分人口,而城市则相对较少。
农业生产以粮食为主,农村人民生活水平普遍较低。
城市的工业和制造业发展较为有限,产业结构单一,人民生活水平也较为落后。
2.教育和医疗改革开放前,教育和医疗资源主要集中在少数大城市和发达地区。
农村地区的教育和医疗条件非常有限,很多孩子无法接受良好的教育和医疗服务。
3.生活条件改革开放前,人们的生活条件相对比较简陋。
城市的居民多数居住在老旧的公房或者是集体宿舍,居住条件较为拥挤。
农村地区的房屋多数为土坯房或者简陋的小木屋,生活条件非常艰苦。
二、改革开放后的人民生活和社会情况1.经济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
国内生产总值大幅增长,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农村地区产业结构发生了重大改变,农民逐渐从农业转向非农业行业,农村经济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城市则立足于加强现代产业的发展,工业和制造业水平显著提高。
2.教育和医疗改革开放后,中国以教育和医疗事业为基础的社会事业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教育资源逐渐向农村地区延伸,农村孩子的教育机会得到了大幅度提高。
医疗服务也得到了显著改善,农村地区的医院建设和医疗技术得到了提升,人民的医疗水平得到了提高。
3.居住条件改善改革开放后,人们的居住条件得到了显著改善。
城市的居民开始普遍享受到了商品住房的分配,居住条件得到了大幅度提升。
农村地区也进行了农村土地改革,农民逐渐拥有了属于自己的住房,居住环境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三、人民生活和社会发生的其他变化1.消费水平提升改革开放后,人们的收入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大部分人的消费能力得到了增强。
人们开始享受到更多的物质和文化生活,购买力大幅增加,消费市场的规模逐渐扩大。
2.社会文化变迁改革开放后,社会文化也发生了巨大的变迁。
人们开始接触到更多的国外文化和思想,开放的政策为中国的文化繁荣带来了新的机遇。
改革开放前后我国农民收入的变化调研报告

改革开放前后我国农民收入的变化调研报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其中,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是重要内容之一。
本文旨在调研改革开放前后我国农民收入的变化情况。
一、改革开放前的农民收入水平改革开放前,我国农村经济落后,农民收入水平低下。
据统计,1952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155元,到1978年仅上升到343元。
农民生活贫困,生产生活条件差,农村发展迟滞。
二、改革开放后的农民收入水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农民收入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00年全国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622元,到2018年增长到14,617元,增长了5.6倍。
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得到了广大农民的认可。
三、农民收入提高的原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得到了极大的促进,农业现代化、乡村振兴、农民增收等政策的出台,都在不断地推动着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提高。
具体来讲,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促进了农民收入的提高:(一)农业现代化的推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现代化步伐加快,农业生产效率大幅提高,农民收入也随之增长。
农业现代化所带来的技术进步、生产方式的改变、农业产业化的推动,都为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提高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二)城乡一体化的加速改革开放以来,城乡一体化的进程逐步加快,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越来越强。
农民通过外出务工、种植高效果蔬菜、养殖等方式,实现了增收致富。
此外,城市对农村的投资、消费、就业等,也为农民收入的增加提供了一定的支撑。
(三)农民增收政策的出台近年来,我国出台了一系列的农民增收政策,包括农村电商、农村旅游、乡村振兴等,这些政策都为农民增加了一些收入来源,提高了农民收入水平。
(四)农业产业化的推进农业产业化的推进,也为农民增加了收入来源。
农业产业化带动了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农产品加工、种植、养殖等环节都得到了发展,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来源。
四、结论通过对改革开放前后我国农民收入的变化情况进行调研,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民收入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从1952年的155元到2018年的14,617元,增长了5.6倍。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衣食住行的变化(2020年九月整理).doc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衣食住行的变化一、衣1.改革开放前:朴素单调改革开放前,人们的衣着清一色粗布、卡叽,海昌蓝几乎充斥了城里乡下。
从乡间到城市一片蓝、灰、黑,人人都穿着工农服、中山装。
全中国都是生活在这样一种单调枯燥的服饰年代,因此被外国人戏称为“蓝蚂蚁”。
2.改革开放以来:丰富多彩、时尚个性改革开放以来,服装的花色、款式更加多样化,面料、质地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穿着越来越丰富,色彩也从单一的蓝色灰色变得五颜六色。
追求个性与时尚成为新风尚。
二、食1.改革开放前——很有改善,但食物匮乏单调、票证盛行,人们营养不足,有些农村没有解决基本的温饱问题。
粮票是计划经济的产物。
在票证盛行的年代,也是物质短缺的时代,只有在逢年过节的时候,人们才能凭票购买一些糕点糖果、干货果品,而且分量都极少。
2.改革开放以来——不但吃饱,还可以吃好,营养均衡,粗细搭配,绿色食品深入人心。
今天,我们的物质生活已经极大地丰富了,菜场、超市、大卖场,琳琅满目的食品应有尽有。
人们对于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要“吃好”,还要吃得健康,科学卫生观念深入人心。
人们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口味清淡,要多吃蔬菜水果,少吃高脂肪高胆固醇的食物。
以前因粮食不够用来充饥的野菜、粗粮,如今却成为餐桌上的健康食品。
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产力进一步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繁荣。
三、住1.刚建国时期——居住条件极差城市居民的住宅大多面积小,设施简陋。
如北方的大杂院,南方的亭子间等,十分拥挤杂乱,屋子小得给人以压迫感。
农村里,北方内地多为土坯房、窑洞,南方多住茅草房,房屋破旧,年久失修,岌岌可危。
人畜有时混居一室,卫生条件差。
2.改革开放前——不断改善,但居住条件仍较差样式统一单调的平板房取代了建国初的破旧民居。
一片片鱼鳞状的瓦片取代了破旧的屋顶,墙也不再是石砖砌成的,而是用石灰砌成的平坦而洁白的墙面。
但房屋内部很少有装修,只有床、桌子、椅子等基本家具,看上去简朴整洁,洋溢着和谐宁静。
农村社会保险制度的发展历程

农村社会保险制度的发展历程农村社会保险是指国家为农村居民提供的社会保障制度,其发展历程经历了多个阶段,逐步完善和发展。
以下是农村社会保险制度的发展历程:一、改革开放以前(1949年前):中国农村社会保险制度在改革开放以前并不完善,农民的社会保障主要依赖于农村集体组织,如合作社和农村公社等。
这些集体组织为农民提供了一定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其他社会保障福利,但是覆盖范围和保障水平都比较有限。
二、改革开放初期(1978年-2000年):改革开放初期,中国进入了市场经济体制,农村社会保险逐步得到了重视。
1978年,中国政府开始在农村地区试点实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这是中国农村社会保险制度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
随后,中国政府陆续在农村地区推行了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农村社会福利等政策,逐步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三、2000年至今:进入21世纪后,中国政府继续加大对农村社会保险制度的改革和完善力度。
2009年,中国政府开始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将原来分散的各类医疗保障政策整合为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提高了医疗保障覆盖面和保障水平。
政府还逐步推行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农村低保等政策,为农村居民提供了更广泛和更有力的社会保障。
中国政府还大力推行了农村社会保险信息化建设,通过建立农村社会保险信息化系统,提高了社会保险管理的效率和服务水平。
政府还通过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农村社会保险制度的监管和管理,确保农村居民的社会保障权益得到有效保障。
中国农村社会保险制度的发展历程经历了从不完善到逐步完善的过程,政府在不断改革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险制度的过程中,为农村居民提供了更全面和更有力的社会保障保障。
随着农村社会保险制度的不断发展,相信农村居民的社会保障水平将会得到更大的提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改革开放前的农村
2012年02月22日搜狐历史
作者:李锦
本文摘自《大转折的瞬间:目击中国农村改革》作者:李锦出版社:湖南人民出版社
今天,你是否相信20多年前会有人过着这样的生活:一家三口挤在一张床上,床对面拴着山羊;90岁的老人一个冬天都睡在床上,因为没有衣服穿;病在床上的人,饭后不让洗碗,为的是饿极时能闻一闻碗里的香味。
这是真的,这是一个记者1978年在沂蒙山一个普通村庄的见闻。
1978年,全国受灾,农民生活更为困难。
这一年农村人口为8.032亿,全国农民人均年度纯收入仅有133元,其中90%以上为实物,货币收入不足10%。
1978年,全国有4000万户农民的粮食只能吃半年,还有几百万户农家,地净场光就是断粮之时,从冬到春全靠政府救济,靠借粮或外出讨饭度日。
同是这一年,约有2亿人每天挣的现金不超过2角,有2.716亿人每天挣1.64角,有1.9亿人每天挣约0.14角,有1.2亿人每人每天挣0.11角,山西省平鲁县每人每天大约挣6分钱。
每天1角钱的收入,是包括粮食、柴草、棉花等等全部收入折算出来的。
实际上,不少社队农民除了口粮外,再没有1分钱现金分配。
如果社员有点家庭副业、自留地收入,还可以补充亏空,但在那个年代,连门前屋后的树都入了公,农民没有其他任何收入,仅有那1角钱的分配,穷困窘迫之况当不难想象。
统计数字是有说服力的,但生活中的事实更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一个春节,我从农历腊月二十二到正月初二在一个村住了整整10天,亲眼看到在贫困中挣扎的农民生活的悲怆。
在这10天里,目睹那凄惨场面,心灵在一次次巨大的冲击中颤抖。
尽管报纸一时还不能刊登这些,但我还是一次次按动快门,记下那些使人看了心酸的场面。
正月初一,走进一个姓鲍的现役军人的家。
这间大概有十二三平方的小屋,四壁空空,屋角支着一张锅,因为烟熏火燎,墙壁黑得发亮。
靠墙是石头垒起来的床,一家3口人挤在这张庆上,床对面拴着山羊。
实在因为太穷了,只好人畜同居。
我一进屋就明显闻到家里一股羊粪的膻臭味。
做父
亲的不无庆幸地说,老大到西安参军去了,比过去住得宽敞些了。
来到“老支前”王大爷家,是正月初一上午10点。
这是一座斜依在半山坡上的低矮草房,墙是碎石片堆起来的,里面用泥巴糊着。
老人在过年前两天没面吃了,嫁到山下的女儿送来一碗用豆腐白菜包的水饺。
老伴90岁了,已病了很久,瘫在床上,听说闺女送水饺来了,嘴里直嚷嚷“水饺、水饺”,要起来吃。
王大爷掀开被子,老伴竟一丝不挂,原来老人没有衣服穿,成天躺在这破被子里。
只见大娘灰暗的皮包着骨头,肋骨清晰可辨,两条腿像是铁锨把一样细瘦。
裹在她身上的棉被也已40多年了,硬邦邦的。
带我来的干部说:“没衣服穿,躺在床上两年了,也没好吃的,可老妈妈命硬,今年90岁,就是不肯走。
”
屋里有种说不清的味道,像是霉味,又像是臭味,干部赶快把我拉到门外。
干部向王大爷介绍我是新华社记者,北京来的。
老人伸出双臂抱住我,双眼紧瞅住,连声喊“领导,领导”。
我打量一下,大爷脸上已布满老年斑,鼻涕流到胡须上也不擦,一根麻绳扎着黑棉袄,里面没有衬衣。
乡干部一把把他拉开,说把领导衣服弄脏了。
大爷很不好意思,忙伸出手想替我掸,可又不敢,抬起手顺便擦了一下自己的鼻涕。
干部说,领导来看你日子过得咋样?大爷说:“好啊,有吃有穿,托共产党的福。
”明明已经断粮,连过年也不能吃上一顿饱饭,老伴衣服也没有,还在掩饰贫穷生活。
大爷听干部介绍我是北京的记者,大着胆问:“刘司令还好吧”我感到诧异。
老人说,他与儿子一起参加过打孟良崮,打双堆集,又打过长江。
儿子当兵,他是支前的民工。
到南京他就回来了,儿子为刘伯承司令站岗,当了警卫员。
辞行时,还与刘司令一起拍了照片。
后来独生儿因没有文化,老是头疼,便主动要求回家。
听了大爷的诉说,刹那间我有一种负疚感涌上心头,感到眼角发热。
为了中国革命,沂蒙老区人民做出多大的牺牲和奉献啊!没有他们,哪有新中国,哪有社会主义政权。
可是,他们的日子过得还是这么艰难!
沿着“老支前”家门前的路下山,到了抗日战争中老妇救会员王正英的家。
老妇救会员病倒了,脸色蜡黄,呻吟不止,躺在一张床上,见来客了,想撑着起来,可欠欠身又倒下了,没有力气。
掀开她家的锅,从没洗的锅底能看得出来,煮过玉米糊糊,还有野菜。
揭开面缸盖,大约有三四斤玉米面,地上篮子里是野菜,这家人因为缺粮食,一天只吃一顿饭,要到下午3点才做饭。
老妇救会员约60岁,头发蓬乱,倒在没有垫被的席子上。
胃病发起来了,又没钱到医院去,就在家熬着。
问她1947年带村里妇女去孟良崮支前的事,
她两只眼看着我,呆呆地,不讲话。
男人替她回答:头晕,记不清过去的事。
枕边有3个碗,碗底还有没有吃尽的野菜糊糊,老妇救会员不让洗,饿了就用舌头舔一舔,说能闻到玉米糊糊的香味。
接着,我们又找到支部书记老张的家,这个58岁的干瘦老头已当了21年干部。
问群众为什么这么穷,他说“人懒”;问有没有办法,他说“一点办法也没有”。
这个村处在半山腰,土地荒薄,小麦产量只有50公斤,人均口粮39公斤,老百姓靠借钱买返销粮。
全村人均年收入只有29元,每天平均收入只有七分九厘钱,而且这还是实物折算出来的。
也就是说,全年没有一分钱现金收入。
家产在30元以下的有13户,这就意味着除去一张木床、一张破席、一床烂被和锅碗筷便一无所有了。
村里有30多个光棍汉,有的娶过媳妇,可媳妇跟人家跑了。
他家算混得好的,有一堆地瓜干,从地上堆满东边半个山墙,还有三四个“山东白干”酒瓶。
与别人家不同的,他家有一扇门,很简陋的门,木条钉的。
他说,村子就是有一条好的,从没出过贼,因为没有可偷的东西,所以也用不着关门。
他的50多岁的老伴一直在旁边,手插袖筒里,听我们拉呱。
出了他家,干部在路上介绍,这支部书记还是新郎官,刚成亲才3个月。
他当了20多年干部,可也当了30多年光棍。
不久前,看这女人的老
伴过世了,才把她接过来,这女人在人家那边已当奶奶了。
干部还介绍,听说这支书年轻时就爱上过这女人,因为他家太穷了,就跟了别人。
没想到30多年村里一直穷,老张也说不上媳妇。
有人说是老张有真情,在一直等候她。
也有人说是女人看上老张家堆半墙的地瓜干,能吃几年。
不管咋说,最后,老张还是得到了这女人,现在日子过得还是蛮和睦的。
乡干部说,城里文化人知道了这事,说不定能编出个梁山伯祝英台一样的戏文哩。
听了这曲折又令人心酸的故事,我特地又转身回去,为他们在地瓜干堆前拍了一张“结婚照”,拍照时他们都笑不起来,脸上流露出忧愁。
临出门时,这对夫妇直把我们送出来,连声嘱咐“领导,好走”。
一个当了20多年干部的人到50多岁才娶上媳妇,这个村有那么多光棍汉,过不了多少年,这个村子不就会自生自灭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