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历史变革改革开放前后中国农村的变化

合集下载

近代历史变革——改革开放前后中国农村的变化

近代历史变革——改革开放前后中国农村的变化

近代历史变革——改革开放前后中国农村的变化作为农村出来的孩子,生在90后,肯定是经历不了改革开放初期的那种热潮。

但是在相对落后一点的农村,我经常听到一些长辈谈及现代农村的诸多变化,他们也都是十分感慨,现在的生活真的远超从前了。

从自身经历而言,童年时没有见过的许多事物,现在纷纷涌现,那些年经历的一些农村苦,现在已经不复存在,变成了历史洪流中的一片浪花。

小时候包括现在,也是经常听大人说着,以前吃的粮食只有玉米面粗粮,吃红薯干儿、红薯粉儿、红薯叶,当时要想吃上一回白面,那得等到过年,还不一定吃得上。

农村呢,除了过年,没有过其他节假的习惯,一是没钱没物过,二是都要出工做活,也没时间过。

那时,农民最大的奢望与梦想,就是能天天吃大白米饭。

至于菜,就只有天天开水煮蔬菜了,油肉这些平常是没有的,也只能是过年时能吃几天。

古代晋惠帝曾问老百姓何不食肉糜?那么要问那时候的农村有肉吃吗?当然有,只不过吃肉的机会也是很少。

听父亲说,当时生产队里养猪,遇到特殊的日子,就会选一头猪杀掉,全队人吃肉。

那个时候吃肉叫打牙祭。

父亲还说,80年代中后期,农村里吃肉的机会已经开始多了起来。

这时农村也通电了,一开始出现了收音机,慢慢黑白电视开始出现,不过那时停电是经常的事。

对于农村的住房变化,这个算是最直观、最明显可以看到的变化了。

当年的建筑,土墙,灰瓦,屋顶竹结构,易腐朽,由此也导致了下雨天屋里漏水的现象。

在奶奶去世之前一直住的是这种房子,我也在里面住过很多次。

冬天可以挡得住风,但是下雨的时候就没有办法了。

住土墙茅草房,最凄惶的时候是下大雨时,房顶漏水,家中盆桶罐之类的容器得全部用上,晚上直接无法安睡。

但漏水还不是最令人担忧的事,最让人恼火的事墙脚浸水进水。

老土墙房,通常没做什么基础,经年累月,墙脚被老鼠打了好多洞,雨水会从洞中浸进来,浸湿家中还是小事,最主要的是担心土墙会被泡松垮塌。

所以,每当下大雨,我们小孩在屋内用盆桶罐接漏水,大人得冒雨在屋外掏檐沟,使雨水尽可能地流走不形成积水,保护墙脚。

改革开放三十年农村的变化

改革开放三十年农村的变化

改革开放三十年农村的变化
今年秋天我和爸爸、妈妈回东北农村的爷爷家,村子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爷爷乐得合不拢嘴,说:“这都是改革开放带来的伟大成就”。

改革开放前,爷爷所在的村子是有名的贫困村,几乎家家户户住的房子都是茅草房。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现在的房子大部分都是楼房了,就连平房也逐渐变少了。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千百年来农民头顶烈日收割庄稼的情景,深深烙在我们心里。

而今,秋收时节,耕牛马匹在田野上已经不见了踪影,到处都是农业机械化忙碌的身影。

以前窄小的土路一到下雨天变成了“水泥路”。

现在变成了真正宽阔的水泥马路,中间三四辆车可以并派通行,在街道上畅通无阻,路两边的人行道载满了高大的树。

下雨天也不怕出不去了。

现在农业税等好多要交的税都取消了,国家还给每亩地粮食直补和农资补贴至少60元钱。

并且农民孩子上学的学杂费也免了,以前村里那些穷孩子上不起学,现在都高高兴兴地背着书包上学去了。

村民们得到了实惠心里美滋滋的。

看到这些变化,我下定了决心要勤奋学习,不断提高和完善自己,为我们祖国的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四年级(4)班陈柳
指导教师:郑彦。

改革开放后中国农村社会的转变

改革开放后中国农村社会的转变

改革开放后中国农村社会的转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社会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深入探讨这一转变的多个方面,并分享我的观点和理解。

一、经济发展和农村社会转型1.1 城乡差距的缩小改革开放后,中国的经济逐渐开放,农村地区也开始受益于市场经济的发展。

农业生产方式得到改善,农民的收入逐渐增加,城乡差距有所缩小。

1.2 农民工现象的兴起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民工成为了中国农村社会转型的重要一环。

他们离乡背井,进入城市工作,为自己和家庭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

这一现象在中国农村社会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1.3 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的产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传统的农业生产逐渐转变为多元化的产业结构,农村的农产品加工业、乡村旅游业、农村电商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为中国农村社会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二、教育和农村社会发展2.1 义务教育的普及改革开放后,中国政府大力推进义务教育的普及。

农村地区的教育条件得到了改善,农村孩子们接受了更好的教育,大大提高了他们的知识水平和竞争力。

2.2 高等教育的机会扩大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年有机会进入大学接受高等教育。

这不仅提升了他们的个人素质,也为农村社会带来了更多的人才。

2.3 教育和农村社会发展的挑战尽管农村教育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与城市地区相比,农村教育仍存在很多问题和不足。

教师资源不足,教育投入不足等。

这些问题制约了农村社会的全面发展。

三、社会结构和农村社会变革3.1 农业转型与人口流动随着农业生产方式的改革,农村地区的人口流动问题日益突出。

农村人口纷纷涌向城市寻找工作机会。

另农村留守儿童和老年人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

3.2 社会保障体系的构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逐步建立了覆盖农村地区的社会保障体系,包括农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

这些举措提升了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感。

3.3 农村社会问题的挑战尽管中国农村社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农村改革开放40年变化

农村改革开放40年变化

农村改革开放40年变化自1978年中国农村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地区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40年来,中国农村在经济、社会和生活方式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在这篇文档中,我们将探讨农村改革开放40年来的变化,从农村经济的发展到农村居民生活的改善。

首先,农村改革开放带来了农村经济的腾飞。

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农村的经济依赖于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农民们的收入非常有限。

然而,随着农村集体经济改革的深入推进,以及农村土地承包制度的改革,农村经济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农村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和农业企业的兴起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

同时,农民也通过技术培训和科技创新不断提高生产效益,农村经济实现了快速增长。

经济的腾飞为农村地区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农村改革开放也带来了农村社会的巨大变革。

在改革开放之前,农村地区的社会生活主要局限于农田劳作和传统的农村文化活动。

然而,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对农村社会的改革,农村居民的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农村学校的普及和提高教育质量使得更多的农村孩子能够接受良好的教育,为他们的人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此外,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和医疗保障制度的建立也使得农村居民的健康水平有了显著提高。

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农村改革开放还带来了农村社会结构的重大变化。

在改革开放之初,由于农村经济发展不平衡,农村人口普遍存在向城市转移的倾向。

然而,随着农村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农村基础设施的完善,越来越多的农村居民选择在家乡发展。

同时,城乡一体化的政策和措施也吸引了大量的城市人口回流农村。

这种人口流动的变化不仅对农村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也增加了农村社会结构的多样性和活力。

对于农村居民来说,改革开放的变革也带来了丰富的生活方式。

过去,农村居民的生活主要以农业生产为中心,生活节奏相对较慢。

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文化的进步,农村居民的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如今,农村居民可以通过互联网和电视等媒体了解和享受城市的文化和娱乐资源。

我国农村改革的光辉历程与基本经验

我国农村改革的光辉历程与基本经验

我国农村改革的光辉历程与基本经验近四十年来,我国农村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农村经济迅速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农村社会面貌焕然一新。

这一切都离不开我国农村改革的光辉历程与基本经验。

本文将对我国农村改革的历程和基本经验进行介绍和总结。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改革的历程1978年以来,我国农村改革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乡村承包责任制试点(1978-1982年)。

改革开放伊始,我国农村改革的重要举措之一就是实行家庭联产责任制,即“包产到户”,这一制度改革的实施,在当时的中国农村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和变革。

农村基层组织逐渐从生产大队、生产队向农户个体转变,农民在生产上拥有了更多的自主权,劳动积极性得到了极大的调动。

第二阶段,乡村承包责任制全面推行(1982-1984年)。

1982年开始,全国大部分农村开始了乡村承包责任制的全面推广,这一制度的实施,为农民赢得了更多的自主决策权和经营权。

生产队和大队逐渐被取消,土地承包的规模也得到了进一步扩大,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和效益得到较大的提高。

第三阶段,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1985-1990年)。

在乡村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我国农村改革进一步深化,开始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民进行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合作的积极性得到了更大的释放,农业生产和经营效率进一步提高。

第四阶段,农业产权制度改革(1992年至今)。

1992年以来,我国农村改革又进入了农业产权制度改革的新阶段,分别成立了各级各类股份合作社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快了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进一步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了农业生产和经营的效率和效益。

二、我国农村改革的基本经验1. 尊重农民主体地位。

我国农村改革一直坚持以农民为中心,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和保护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 推行承包经营制度。

农村土地私有化是我国农村改革的核心,通过土地流转和承包经营制度,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改革开放与中国农村社会变革的历程

改革开放与中国农村社会变革的历程

改革开放与中国农村社会变革的历程改革开放是中国历史上一次具有重大影响的历史事件。

它初衷是为了推动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改革,而其中农村社会的变革也是其中的重要一部分。

在改革开放以前,中国农村社会一直处于封闭和相对贫困的状态。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改革开放与中国农村社会变革的历程。

首先,改革开放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机遇。

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政府决定进行农业集体经济的改革,推动农村农业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

这一改革使得农民可以自主经营土地和农田,掌握自己的农业生产和销售,实现农村经济的快速增长。

同时,政府也为农村提供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和支持措施,鼓励农民发展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

这些政策的推行使得农村地区的农产品市场逐渐活跃起来,促进了农村居民的收入增长。

其次,改革开放改变了农村社会的教育和就业环境。

在改革开放之前,农村地区教育资源相对匮乏,教育程度相对较低。

而改革开放后,教育资源得到了充分的重视和投入,农村地区的学校和教育设施得到了大规模的建设和改善。

这使得农村居民的受教育程度有了明显提高,为他们获得更好的就业机会提供了支持。

同时,改革开放也带来了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流动的机会。

大量的农民工走出农村,到城市就业,为家乡和家庭带来了更多的经济来源。

再次,改革开放使得农村社会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改变。

在改革开放以前,农村社会的生活方式多以传统的农业生产为主,以自给自足为目标。

而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的推进,农村社会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和生活条件得到了大幅提升,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

同时,改革开放也带来了新的生活理念和文化思潮的涌入,丰富了农村居民的精神生活。

最后,改革开放给农村社会带来了新的挑战和问题。

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社会也面临着诸多问题,如土地流转问题、农业生产环境污染等。

同时,由于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向城市,农村地区面临着老龄化、留守儿童等问题。

改革开放对家乡的改变

改革开放对家乡的改变

改革开放对家乡的改变1. 引言改革开放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重大转折点,也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家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本文将从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角度探讨改革开放对我家乡的改变。

2. 经济方面的改变2.1 城市化进程加快改革开放以前,我家乡是一个以农业为主导的小县城。

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规模不断扩大。

新建了许多工业园区、商业中心和住宅区,吸引了大量外来人口来到我家乡工作和生活。

2.2 农业现代化发展在改革开放之前,农业生产方式落后,农民收入低下。

但随着农村土地承包制度的推行和农业科技的引进,农业现代化得到了快速发展。

现在,我家乡的农民通过合作社和农机服务站等形式合作经营土地,种植规模扩大,并且采用了先进的种植技术和设备,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2.3 外资引进和开放合作改革开放以来,我家乡吸引了大量外资企业进驻,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

外资企业的引进不仅带来了就业机会,还带来了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技术。

我家乡也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其他国家和地区进行贸易往来,促进经济交流与合作。

3. 社会方面的改变3.1 教育水平提高改革开放后,我家乡的教育事业得到了迅猛发展。

学校数量增加,教育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政府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提高教师待遇和培训水平。

现在,我家乡的孩子们可以接受良好的教育,在高考中取得优异成绩。

3.2 医疗卫生条件改善改革开放以前,我家乡医疗卫生条件落后,医疗资源不足。

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医疗卫生事业得到了改善。

医院数量增加,医疗设备更新,医疗技术水平提高。

现在,我家乡的居民可以享受到更好的医疗服务,健康水平明显提高。

3.3 生活水平提升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家乡居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显著提升。

人们的收入增加,居住条件改善,生活质量得到提高。

现在,我家乡有了更多的娱乐设施和购物中心,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样。

4. 文化方面的改变4.1 文化交流与传承改革开放以来,我家乡积极参与国际文化交流,并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

改革开放下的中国农村改变与发展

改革开放下的中国农村改变与发展

改革开放下的中国农村改变与发展近几十年来,改革开放以及党的农村工作方针的不断提升,中国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农村改革方面的实践与探索,也催生了众多的成功案例。

尤其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更是为中国农村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一、土地制度改革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致力于农村的土地制度改革。

从农村的土地集体所有制制度变革到近年来的承包地制度改革,中国农村逐渐形成了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多种形式承包经营为主体、集体经济和个体经济共同发展”的经营格局。

这种格局的优势在于,通过家庭承包经营的模式,土地规模可以得到有效的保障。

同时,通过多种形式承包经营的方式,可以实现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

而这种格局还可以顺应市场需求,实现集体经济和个体经济的共同发展。

二、产业结构的调整在改革开放的影响下,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农村的产业结构也在不断调整。

过去单一的农业生产逐渐多元化,包括养殖业、林业和旅游业等等,都成为了农村经济的亮点。

特别是在近几年,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农村产业正在向更加集约化和产业链化的方向发展。

比如,在产业的引导下,一些地方开始发展休闲农业等等产业,这些产业的出现不仅有利于吸引外来游客,同时也使得乡村文化得到了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三、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建设也是农村发展的重要支撑。

在改革开放过程中,中国对农村道路、通讯、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投入逐渐增大。

如今,各类现代化的设备和基础设施已经在中国农村普及。

此外,随着电商、物流等新兴业态的进入农村,农村物流网络也在快速发展,而这对于乡村振兴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

四、文化传承与创新中国的传统文化可以说是农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为了加强农村文化的传承,中国不断开展各种农村文化活动,如“中国农民丰收节”、“春耕文化节”等等,都是为了活跃农村文化氛围,加深群众文化认知。

同时,农村文化创新也是现在的重要方向之一。

比如,一些地方强化了农村扶贫,通过文化创意产业的引进和发展,使得一些贫困地区的农民们得到了更多的自我发展的机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代历史变革——改革开放前后中国农村的变化
作为农村出来的孩子,生在90后,肯定是经历不了改革开放初期的那种热潮。

但是在相对落后一点的农村,我经常听到一些长辈谈及现代农村的诸多变化,他们也都是十分感慨,现在的生活真的远超从前了。

从自身经历而言,童年时没有见过的许多事物,现在纷纷涌现,那些年经历的一些农村苦,现在已经不复存在,变成了历史洪流中的一片浪花。

小时候包括现在,也是经常听大人说着,以前吃的粮食只有玉米面粗粮,吃红薯干儿、红薯粉儿、红薯叶,当时要想吃上一回白面,那得等到过年,还不一定吃得上。

农村呢,除了过年,没有过其他节假的习惯,一是没钱没物过,二是都要出工做活,也没时间过。

那时,农民最大的奢望与梦想,就是能天天吃大白米饭。

至于菜,就只有天天开水煮蔬菜了,油肉这些平常是没有的,也只能是过年时能吃几天。

古代晋惠帝曾问老百姓何不食肉糜?那么要问那时候的农村有肉吃吗?当然有,只不过吃肉的机会也是很少。

听父亲说,当时生产队里养猪,遇到特殊的日子,就会选一头猪杀掉,全队人吃肉。

那个时候吃肉叫打牙祭。

父亲还说,80年代中后期,农村里吃肉的机会已经开始多了起来。

这时农村也通电了,一开始出现
了收音机,慢慢黑白电视开始出现,不过那时停电是经常的事。

对于农村的
住房变化,这个算是最直观、最明显
可以看到的变化了。

当年的建筑,土墙,灰瓦,屋顶竹结构,易腐朽,由此也
导致了下雨天屋里漏水的现象。

在奶
奶去世之前一直住的是这种房子,我也
在里面住过很多次。

冬天可以挡得住风,但是下雨的时候就没有办法了。

住土墙茅草房,最凄惶的时候是下大雨时,房顶漏水,家中盆桶罐之类的容
器得全部用上,晚上直接无法安睡。

但漏水还不是最令人担忧的事,最让人恼火的事墙脚浸水进水。

老土墙房,通常没做什么基础,经年累月,墙脚被老鼠打了好多洞,雨水会从洞中浸进来,浸湿家中还是小事,最主要的是担心土墙会被泡松垮塌。

所以,每当下大雨,我们小孩在屋内用盆桶罐接漏水,大人得冒雨在屋外掏檐沟,使雨水尽可能地流走不形成积水,保护墙脚。

这种住房现在还存在的原因是不舍得拆,基本上所有的新建住房都变成了砖瓦结构,结构比较科学合理,屋顶也不再漏水。

更有许多的人盖起小楼,买上了小车,脱离了贫困生活。

当时买布要凭布票,每人每年的购买量都是有记录的。

买布用来做衣服,但是当时好几年都不会有新衣服穿,基本上都是打补丁,一件衣服打满了大大小小的补丁。

鞋,男人一般穿解放鞋,女人多是自己做的鞋。

小孩一年可能有大半年是打光脚板,冬天天冷才穿鞋,袜子基本没有。

慢慢地,时代在变,生活在变。

我们的生活逐渐好了起来。

农村改革开放,不但促进了农村的发展变化,更主要是彻底改变了农民的思想观念。

农民已经不是只会捏泥巴的"农二哥"了,农民在改革发展的洪流中学会了经商办企业,许多农民成了企业家大老板。

农民自己改变了自己"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命运,知道走
出去务工做生意赚钱,相当部分农民由此成为"城里人"。

农民已不墨守成规,守着"一亩二分田"过日子,农民利用土地流转实行规模化发展农业经济,也是土地流转的运作,让很多农民离乡不弃土,放手务工经商。

农民不再愚昧无知,懂得了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性,在农业生产上,大力推广和运用新科技、新品种。

在劳务上,积极主动参加实用技能培训,争当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在培养下一代上更加重视教育和投入。

改革开放即将四十年,农村发展变化巨大,农民实实在在地享受到了改革发展的成果。

党中央非常重视农村的发展,把"三农"工作列入各级党政重中之重工作,进一步制定了农村发展和惠民政策。

统筹城乡发展,城市支援农村,工业反辅农业,农民权益保护,农村民主政治建设,政府职能转变,农村和谐社会构建,新农村建设,这些政策的实施必将使农村更好更快地发展,农民的收入将会增多,生活水平更加提高。

改革开放即将三十八年,虽然农民不断增收,但是与城镇居民还存在很大差距。

一些基础设施建设或者社会福利政策在农村还没有得到全面实施,很多农民对自身未来生活还存在很大顾虑,农民的收入都为了教育和养老两方面,很多农村当中出现的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

农村占全国的近70%,并且农业为国家的工业化付出了很大牺牲,所以,在国家工业和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国家政策应该进一步向三农方向倾斜。

毕竟农业富则国家富,农业稳则国家稳!所以农村发展进程依然需要关注,更多的人才应当涌入农村建设当中,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