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人教上册金色的脚印课堂实录

合集下载

《24金色的脚印》课堂实录

《24金色的脚印》课堂实录

《24金色的脚印》课堂实录师:同学们好!生:老师,您好!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好!生:老师好!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动物吗?生:喜欢。

师:同学们看一下,这一只是什么动物?生:这是一只狐狸。

师:狐狸在你们心目中是一种怎样的动物呢?生:我觉得狐狸是一种聪明的动物。

师:还有没有别的看法?在你眼里它是怎样的?生:狡猾。

师:非常好,请坐。

狐狸是一种狡猾的动物。

老师今天带你们学习一篇与狐狸有关的文章,题目是《金色的脚印》。

(板书《金色的脚印》)二、学习课文,教师指导。

师:《金色的脚印》是一篇独立阅读课文,相信我们在刚才两位同学的回答都能够找出答案,刚才姚敏琼说它是善良聪明的动物。

贾一陵说它是一种狡猾的动物,但是在我们的眼里,想象当中狐狸是一种非常狡猾的动物。

但是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可能好多同学都对这种动物大有改观了。

同学们,我们回去布置了预习,这预习当中你们发现有没有一种读错的字呢?预习的过程当中有没有?哪个词语最容易读错的。

生:“踱来踱去”。

师:这个词语在哪里,怎样理解?这个词语在文中的那一句话?可以找到吗?请你读一读。

生:“两只狐狸从门缝里挤进来,舔正太郎的手,轻松自在地在屋里慢腾腾地踱来踱去”师:你们看老师这样走是不是踱来踱去?(演示踱来踱去)生:不是师:上下文理解一下怎么样才叫踱来踱去?首先要怎样?生:轻松自在。

师:还要?生:慢腾腾。

师:我叫一个同学来演示一下怎么样轻松自在。

你可以吗?生:不可以师:那么哪个同学?你来,怎样才叫踱来踱去。

生A:(演示踱来踱去的动作)师:做得好么?生:好师:轻松自在,踱来踱去。

好了刚才我们难理解的词语都理解了。

下面老师要求你们用最快的速度浏览课文。

看一下整片文章讲一件什么事情,快速浏览开始。

生:(看课文)师:谁知道?课文写的是什么事?生B:课文讲的是小狐狸被抓走了,老狐狸想尽办法去救小狐狸。

师:坐下,就是写的这一件事。

还有没有你觉得这篇文章写的是什么事?生C:两只老狐狸想尽办法拯救小狐狸。

金色的脚印课堂实录

金色的脚印课堂实录

24 金色的脚印教学目标:1,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通过阅读及细节描写的欣赏,体会老狐狸一家及它们与正太郎之间的感情。

3、激发学生们要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情感。

教学重点:了解故事的内容及意义,明白动物也有亲情,也有伟大的爱。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认识人与动物的关系,知道人应与动物和谐相处的道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新课:师:(课件出示“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图片)看到这些图片,你有何感想?生:人和动物很亲密,能和谐相处。

生:人类和动物是好朋友。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传奇故事《金色的脚印》。

(师板书课题:金色的脚印)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师:同学们已预习过课文,谁能讲讲课文发生了一件什么事?生:正太郎和狐狸一家的感人故事。

师:(课件出示自学提示)请同学们根据自学提示,速读课文,同桌交流。

师:老狐狸为小狐狸做了哪些事?生:老狐狸引开秋田狗,狐狸妈妈给孩子喂奶。

师:是呀,为了孩子采用调虎离山之计生:老狐狸在正太郎家的地板下做窝。

师:老狐狸知道: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生:咬铁链,啃木桩。

师:再坚硬的铁链也阻挡不了救子心切的父母。

师:哪些地方让你感动呢?生:我感动老狐狸引开秋田狗,老狐狸为了孩子不惜冒着生命危险,这和我们的爸爸妈妈是一样的。

生:狐狸妈妈给孩子喂奶让我感动,为了孩子不顾一切。

生:啃木桩让我感动,木桩那么坚硬,可老狐狸为了救孩子也顾不了那么多了。

师,孩子们,这就是爱,世界上最朴素,最平凡却又最伟大的爱,为了孩子,不惜牺牲自己,多么让人感动呀!生:在正太郎家的地板下做窝也让我感动,他们为了和孩子朝夕相伴,不惜在最危险的地方做窝。

师,孩子们,此时此刻,再华美的语言在这伟大的父母之爱面前都是那么的苍白无力,我不由的想起肖复兴的散文《母亲》:“世上有一本永远也写不完的书,那就是母亲。

”老师想和同学们一起用心用情地来体会这些感人的瞬间!(课件出示,师生配乐朗读)师:夜深了,一只孤零零的小狐狸蹲在窝边,悲哀的呼唤着:妈妈,妈妈,你在哪呢?妈妈终于来了,小狐狸想跟妈妈走,于是,它使劲地挣扎,一下,两下……妈妈也想尽一切办法想救自己的孩子,可是生:这样反复了两次,老狐狸才发现了铁链。

《金色的脚印》教学实录

《金色的脚印》教学实录

《金色的脚印》教学实录(师生问好)一、激趣导入,引出课题:师:请同学们猜一猜这是什么动物?生:狐狸。

师:再看这也是一只狐狸,在雪地上的狐狸。

既然大家都猜对了,那就奖励大家看一段关于狐狸的视频。

(播放视频《乌鸦与狐狸》)师:刚刚你们看到的童话故事叫什么名称?生:《狐狸和乌鸦》。

师:你们在二年级的时候学过对不对?生:对。

师:在你的心目中,狐狸是一种什么样的动物?(课件出示)生:狡猾的动物。

生:凶恶的动物。

师:看来狐狸在大家的心目中是一种相当狡猾、奸诈的动物,今天我们再来学一篇关于狐狸的文章,学了以后,也许你会对狐狸有所改观。

(出示课题:《金色的脚印》)。

【评析:播放学生熟悉的童话故事视频,有助于同学们放松上课的紧张情绪,触发学生的思维,为接下来的学习打好基础。

】二、初读课文1.学习生字,理解词语。

师:昨天我检查了同学们的预习本,预习得很认真细心。

现在检查一下同学们的词语情况。

(课件出示)师:哪列火车开?(举手示意)就请最近的同学。

生:(开火车读)yōng 男佣人—男佣人……师:蹭(cèng)注意后鼻音。

生:cèng 蹭着。

师:注意要读准字音。

哪列火车继续开?(请其他一组的同学继续读剩下的两行词)师:哆哆嗦嗦,读轻声。

再读。

生:哆哆嗦嗦师:炸(zhá)炸豆腐,这是一个多音字,那在什么情况下读第四声?生:把什么东西弄开了读第四声。

师:例如:爆炸、炸药。

但用油来炸开读第二声,请同学们区分我们的习惯。

(出示四字词语)(请学生接力读词语)师:看预习本,哪个词语你还不理解?生:交流,互相释疑。

【评析:教师很注重学生学习常规与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课前预习很充分。

】2.走进课文,理清脉络师: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思考以下四个问题(课件出示)师:请小声快速地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思考。

生:快速,小声地读课文并思考,找出相关的答案。

【评析:这样的教学方法既能训练学生快速阅读课文的能力,又能培养学生边读边想的阅读习惯。

《金色的脚印》教学实录

《金色的脚印》教学实录

24《金色的脚印》教学实录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老师相信大家都知道,从乌鸦嘴里骗肉吃的狐狸,也知道吃不上葡萄就说葡萄酸的狐狸,更知道狐狸是狡猾的,今天,我们要结识的几只狐狸也很狡猾,不过,他们除了狡猾之外,还有些别的东西,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走进《金色的脚印》(板书课题:金色的脚印。

生齐读课题)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师: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想一想,这篇课文有哪几个主要角色?他们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生:课文中的角色有正太郎、小狐狸、老狐狸生:刚才的同学说得不够准确,应该把数量词加上去,角色有正太郎、一只小狐狸,两只老狐狸。

师:是呀,这位同学的认真细致值得我们学习。

我们在阅读与表达时,要注意准确。

有了这些数量词,才能说清楚人物到底有多少。

生:我认为正太郎家的佣人不是主要角色,只是引起故事的人。

师:你说得很有道理。

(师相机板书:正太郎、小狐狸、老狐狸)师: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呢?生: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正太郎家的佣人从山里捉回了一只小狐狸,两只老狐狸想尽办法救小狐狸。

后来小狐狸被送给邻居,正太郎要回了小狐狸。

正太郎不慎掉下悬崖,两只老狐狸救了正太郎。

最后,正太郎和爸爸一起把小狐狸放回了山里。

三、批文入境,深入感悟。

师:是呀,这真是一个感人的故事。

当老师初读这篇课文的时候,有两幅画面深深定格在老师的脑海中,老师请一位同学来读课文开头的一、二段,其余同学认真听,你们的脑海中一定会出现一幅画面。

试着想一想,你能用哪些词来形容这个画面?生:悲惨生:孤独、悲伤生:骨肉分离师:确实“悲惨”呀,好一个“骨肉分离”。

大家来读读,体会其中的感情。

(学生读书,很有感情地)师:读书时,要注意描写小狐狸的词语“不论”“都”及“孤零零”“嗥叫”等词语,变换语气。

生再读,语气更加感人。

师:老师再请一位同学来读读课文最后的第23段,此时,你的脑海中又会出现一幅怎样的画面?你能用哪些词语来形容这个画面?生:皆大欢喜生:兴高采烈生:全家团圆师:第一位同学说的是心情。

《金色的脚印》教学实录(精选15篇)

《金色的脚印》教学实录(精选15篇)

《金色的脚印》教学实录(精选15篇)《金色的脚印》篇1教学过程:一、信息交流,导入新课1、交流师:昨天,老师让大家搜集有关狐狸的资料,你们都了解到什么?咱们交流交流吧?生:谈到狐狸的生活习性。

生:谈到狐狸的种类。

生:谈到狐狸的经济作用……师:搜集信息的途径很多,可以查阅课外书籍;可以上因特网查询;也可以向别人请教;还可以自己亲自去观察、实践……希望同学们养成搜集信息的好习惯,并将这些信息恰当的应用到学习中去。

2、导入师:从刚才的交流中,看得出大家对狐狸很感兴趣,这节课我们来读一篇《金色的脚印》,看看这里讲述的狐狸是什么样子的?生:齐读课题师:当“金色的脚印”这五个字映入你眼帘的时候,你的脑海里闪现出一些什么问题?生:谁的脚印?生:为什么叫金色的脚印?(脚印为什么是金色的?)生:课文讲述了什么事?……二、整体感知,自读自悟(你已经读懂了些什么)(过渡)师:同学们真会提问题,你们提出的这些问题,正是我们本课要解决的问题,相信大家一定能运用一边读一边想的方法,自己读书解决这些问题,比比看,谁的问题解决得好。

(把课文读通,读顺)生(自由读书,勾画)师:巡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师:同学们读书的习惯好,你们都读懂了哪些问题?生自由汇报生:课文的主要内容。

生:课文的记叙顺序。

生:以及读懂的其他内容。

三、精读体会,自主汇报(哪些地方你最感动)师:看到同学们刚才读书时认真的神情,聆听了你们的汇报,我知道你们被这个人与动物的传奇故事感动了,心灵受到了震撼。

你们还想再读读课文吗?好让我们用心用情再读课文,细细体味那些使你感动的地方,想想为什么感动?(阅读时要有自己的见解)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小组交流自读自研。

(把学生的情感与文本沟通起来,使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

)生:自主汇报(先读一读自己感动的地方,再说说为什么。

这样读结合课文的语句来学习)1、老狐狸为搭救小狐狸不顾一切所作的一切事(喂奶、做窝、咬木桩)体会狐狸的聪明和动物之间浓浓的亲情。

《金色的脚印》教学实录、说课、反思

《金色的脚印》教学实录、说课、反思

能力目标
学生通过阅读、讨论、交 流等方式,提高了阅读能 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
学生感受到了动物与人之 间的深厚情谊,增强了保 护动物的意识。
教学方法运用效果
情境教学法
朗读感悟法
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所 描述的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朗读课文,学生深入体会了作者 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提高了学生的 朗读能力。
课文朗读与讲解
教师范读
教师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注意语音 、语调、停顿等朗读技巧。
学生自读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体会文 章情感。
讲解重点
教师针对课文中的重点、难点进行讲解,帮 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学生互动与讨论
01
02
03
小组讨论
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主 题、人物形象、情感等,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探 究能力。
改进措施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注重学生的阅读训练,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同时,我还 将加强对学生的个别辅导,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教学方案,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全面的发展。
04
拓展延伸
相关背景知识介绍
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介绍动物在人类生活中的角色,以及人类与动物之间的互动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动物对人类的重要性 。
《金色的脚印》教学实录 、说课、反思
汇报人: 2024-01-01
目录
• 教学实录 • 说课稿 • 教学反思 • 拓展延伸
01
教学实录
导入新课
情境导入
通过展示与课文相关的图片或视 频,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所描述的 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背景介绍
简要介绍课文的背景信息,如作 者、创作背景等,帮助学生更好 地理解课文。

《金色的脚印》课堂实录

《金色的脚印》课堂实录

教师提问环节
教师引导思考
在课堂互动环节中,教师精心设计了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深入思考。这些问题涉及文章 主题、作者意图、人物关系等方面。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逐渐理解了课文的深层含义,培养了 分析思维能力。
分组讨论环节
团队合作与交流
在分组讨论环节中,学生被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围绕一个主题展开讨论。组员们积极参与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通 过交流和讨论,学生们不仅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还锻炼了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教师巡视各组讨论情况,给予必要的指导 和建议。

和谐共生理念
通过学习《金色的脚印》,学生 可以深入理解和谐共生的理念, 意识到在人类社会中也应该追求 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促进社
会的和谐发展。
05
课堂总结与作业布置
本课总结
教学目标达成情况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们能够理解《金色的 脚印》这篇文章所传达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的理念,以及作者对于自由、平等和爱的追
04
课文主题探讨
课文主题概述
课文主题
人与动物和谐相处
主题描述
《金色的脚印》通过描述小狐狸被正太郎救助并与其建立深厚情感的故事,强 调了人与动物之间相互尊重、和谐共生的关系。
主题深入解析
人与动物情感纽带
故事中,小狐狸与正太郎之间的情感 纽带展示了人与动物之间的深厚情感 联系,这种联系超越了物种界限。
求。
教学内容回顾
本节课学生的参与度较高,大部分学生能够 积极思考、主动发言,课堂氛围良好。
学生参与度分析
本课重点讲解了《金色的脚印》的写作背景 、主题思想、人物形象以及艺术手法。学生 们通过课堂讨论和思考,加深了对这些内容 的理解。
教学改进建议

【教育资料】《金色的脚印》教学实录学习精品

【教育资料】《金色的脚印》教学实录学习精品

《金色的脚印》教学实录【教学过程】一、信息交流,导入新课1、交流:师:昨天,老师让大家搜集有关狐狸的资料,你们都了解到什么?咱们交流交流吧?生:谈到狐狸的生活习性。

生:谈到狐狸的种类。

生:谈到狐狸的经济作用……师:搜集信息的途径很多,可以查阅课外书籍;可以上因特网查询;也可以向别人请教;还可以自己亲自去观察、实践……希望同学们养成搜集信息的好习惯,并将这些信息恰当的应用到学习中去。

2、导入:师:从刚才的交流中,看得出大家对狐狸很感兴趣,这节课我们来读一篇《金色的脚印》,看看这里讲述的狐狸是什么样子的?生:齐读课题。

师:当“金色的脚印”这五个字映入你眼帘的时候,你的脑海里闪现出一些什么问题?生:谁的脚印?生:为什么叫金色的脚印?(脚印为什么是金色的?)生:课文讲述了什么事?二、整体感知,自读自悟(你已经读懂了些什么)(过渡)师:同学们真会提问题,你们提出的这些问题,正是我们本课要解决的问题,相信大家一定能运用一边读一边想的方法,自己读书解决这些问题,比比看,谁的问题解决得好。

(把课文读通,读顺。

)生(自由读书,勾画。

)师:巡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师:同学们读书的习惯好,你们都读懂了哪些问题?生自由汇报。

生:课文的主要内容。

生:课文的记叙顺序。

生:以及读懂的其他内容。

三、精读体会,自主汇报(哪些地方你最感动)师:看到同学们刚才读书时认真的神情,聆听了你们的汇报,我知道你们被这个人与动物的传奇故事感动了,心灵受到了震撼。

你们还想再读读课文吗?好让我们用心用情再读课文,细细体味那些使你感动的地方,想想为什么感动?(阅读时要有自己的见解)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小组交流自读自研。

(把学生的情感与文本沟通起来,使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

)生:自主汇报。

(先读一读自己感动的地方,再说说为什么。

这样读结合课文的语句来学习。

)1、老狐狸为搭救小狐狸不顾一切所作的一切事(喂奶、做窝、咬木桩)体会狐狸的聪明和动物之间浓浓的亲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说课稿一、说教材《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属冀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

这是周晔在伯父鲁迅逝世九周年之际回忆写下的纪念性文章,全文共回忆了她与伯父鲁迅先生在一起的“笑谈《水浒》,趣谈‘碰壁’,关心女佣”以及从女佣阿三口中得知的“关心女佣”四件事,字里行间无不饱含周晔对伯父鲁迅先生的无限怀念与崇敬,以及感谢!透过文本,一位爱孩子、爱憎分明、坚持斗争,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鲁迅形象跃然纸上。

文中有许多含义深刻的句子,如:“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他没有回答我,只把他枯瘦的手按在我的头上,半天没动,最后深深地叹了一口气。

”……教学中需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并借助当时的社会背景细细体味鲁迅带给我们的光芒。

二、说教学目标有道是“读是语文教学的法宝”,教学中引导学生反复读文,有感情地朗读是理解文本、感悟文本的有力保证,同时能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因此,教学本课,我确立的第一个教学目标是: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2、透过含义深刻句子的解读,充分感悟鲁迅先生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崇高品质。

(语文是感性的存在,通过读文悟文,在学生心中树立一个形象,这是我们语文教学义不容辞的责任,故此,我确立这样的教学目标。

)3、学习作者通过动作、神情等细节描写表现人物高尚品质的写作方法。

(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两者缺一不可,因此学习文本同时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也是增进学生知识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三、说教学重难点:教学本课,我重点引导学生学习作者通过人物动作、神情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难点为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鲁迅高尚品质。

为有效达成以上教学目标,落实教学重难点,教学本课,我预计分两课时与学生共同学习交流本课内容:第一课时:侧重整体感知文本,重点研读“救护车夫”部分,感受鲁迅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崇高品质。

第二课时:研读“笑谈《水浒》、趣谈‘碰壁’、关心女佣”三部分内容,进一步引领学生感受鲁迅高大形象,对鲁迅有较为全面的了解。

四、说教法、学法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与习惯,因此教学本课之前,我预先设置这样的预习内容,引导学生对文本先作初步全面的整体感知:1、认真读文,读正确读通顺,注意几个多音字,如冠、号、血,给它们注上拼音;2、思考:文本主要写了什么?试着给每一部分归纳一个小标题;3、想一想:读过文本,鲁迅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你特别由哪里感受到他的这一形象的?试着划一划,写一写。

2、读读悟悟,读悟结合读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主要方式与重要方式,教学中努力引导学生读读悟悟,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能帮助学生很好地感悟鲁迅高大形象。

3、引导发现法五、说学情六年级学生已经有五年多的学习经历,掌握了一些学习语文的方法,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学习能力。

本课又与学生的生活十分接近,很容易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

文中一些含义深刻、富有哲理的句子,既是学生学习、理解上的重点、难点,也是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兴奋点。

因此,对本课的教学,老师从“悟”字出发,以读为本,着眼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自我感悟,悟情明理,让有不同风格的学生都参与学习,让课堂真正动起来。

良好的教学设想要通过教学实践来实现。

根据本班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认知水平,再立足教材本身的特点,我们安排了以下教学程序:六、说教学流程下面我主要就本课第一学时的学习来作交流:教学目标:1、读通读顺文本,初步交流鲁迅留给自己的印象;2、深入研读“救护车夫”部分,感受鲁迅崇高品质;3、学习作者抓住动作、神情等细节描写刻画人物高大形象的写作方法。

学习重点:研读“救护车夫”部分,学习作者抓动作、神情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一)直揭课题,检查预习,感知整体1、引导读好课题孩子们,这节课开始我们要共同学习的是鲁迅侄女周晔的一篇文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课前我们都读过文本,鲁迅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预设:(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的多;(师)这样的鲁迅让你——,带着这种心情读题!(生)幽默、同情劳动人民……(师)……在学生充分交流之后,我欲引导学生读好课题:周晔同我们一样,也感谢、敬佩,感动于她的伯父鲁迅先生,让我们同周晔一起,再叫一叫——,能叫得更深情、亲切些吗?2、归纳小标题《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周晔在伯父逝世九周年之际回忆写下的纪念性文章,文中字里行间均饱含她对伯父的无限怀念与敬佩。

孩子们,周晔于文中主要回忆了伯父生前的几件事情,分别在哪几段?师生共同提炼小标题并板书;3、小结并过渡:文章主要回忆了这四件事,解开了周心中的疑惑:伯父为什么得到那么多人的爱戴?引导给“爱戴”换词。

为什么呢?我们到文中找答案去!“救护车夫”片段内容最长,我们就先来读它!(设计以上环节,一主要为检测学生的预习情况。

都说“语文学习,功夫在课外”。

已至高段,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加之教师的任务驱动,相信学生能读好、学好,这样课堂上就可节省许多时间,为研读重点部分留有时间与空间;2、对文本的整体感知有利于帮助学生理清文本脉络,以顺利且轻松进入文本重点内容学习。

)(二)重点研读“救护车夫”1、走近鲁迅要求:用心读课文第四部分前四个小节,思考: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车夫?他的哪一个动作或神态特别让你有话想说?b、面对这样的一位车夫,爸爸和伯父是怎么做的?伯父的尤其哪一个动作也特别让你有话想说,把它圈划出来,写上批注。

1)学生读文,圈划、批注;2)交流:……预设学生的回答1、受伤的车夫,引:车夫伤得重吗?特别从——读出?待学生找出相关语句后,引导学生给“捧”换词,品味;2、饱经风霜的车夫,调侃:饱经风霜是说车夫风里来,日里去,吃饱了风和霜吗?那这个“饱经风霜”我们可以怎么理解?待学生交流到一定阶段,教师作小结:是的,生活的艰辛、困苦,无形中写在了车夫的脸上,加上她此时的痛,致使车夫心力交瘁!再读,感受车夫的痛与苦。

引领:①扶、半跪,——“俯首甘为孺子牛”;2、导读:此时此刻,在车夫的心中,鲁迅已不仅仅一位陌生人,而如同车夫的——鲁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还与他的一段经历有关:(补充资料:鲁迅,出生在一个逐渐没落的士大夫家庭,祖父因科场案下狱,父亲又久病不愈。

作为长子,鲁迅为了给父亲治病,常常出入当铺和药店,饱受人们的冷眼。

在乡下外婆家里,他有机会接触农村社会,和农民的孩子亲密相处,从中感受到农民生活的困苦和他们勤劳、纯朴的性格。

这些经历使他对劳动人民有着深切的同情。

)②掏、叫,引导想象:鲁迅此时应该想到了什么,他还可能想到了什么?交流:说说你此时的心情、感受?③两个“清清楚楚”,可见——引读下面句子:——,引导质疑,猜:伯父的神情为何严肃?他的手半天没动,应该想了些什么?点拨:这个黄昏,看见车夫受伤的难道就只有爸爸和我吗?——横眉冷对千夫指;4、引读:这样的伯父在小周晔长大成人后才渐渐读懂!这样的伯父走了,难怪我——(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的人……)前来吊唁的有——,有——,巴金在《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中这样写道:(补充资料:我看见了穿粗布短衫的劳动者,我看见了抱着课本的男女学生,我也看见了绿衣的邮差,黄衣的童子军,还有小商人,小店员,以及国籍不同、职业不同、信仰不同的各种各类的人。

在这无数不同的人的脸上,我看见了一种相同的悲戚的表情。

这一切的人都是被这一颗心从远近的地方牵引到这里来的。

感谢周晔,感谢巴金,为我们记下永恒的感动。

下节课继续学习,继续深入感悟鲁迅的高大形象。

(学习这一环节,我是这样理解的: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则是他们学习的组织者、引领者。

教学“救护车夫”部分内容,我主要引导学生由车夫、鲁迅的动作、神情,感悟鲁迅的高尚品质,同时渗透写作方法。

教学中,努力体现“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的教学理念,实现“先学后教”,着力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与自主学习能力。

)(三)课堂练习,拓展延伸《作业本》5(有道是“眼过三遍不如嘴过一遍,嘴过三遍不如手过一遍”,课堂练习能帮助学生梳理课堂交流内容,将知识、情感积淀下来,同时及时巩固新知。

)(四)作业:1、认真读课文,质疑,写下来;(爱因斯坦曾言: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可贵,于是我设置这样的一个作业,为驱动学生认真读文,更为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2、收集鲁迅生平资料及著作读一读。

(有道是“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语文的外延即生活”,语文学习要向开放的生活要内容,故布置此一作业。

)板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笑谈《水浒》爱戴趣谈“碰壁”为自己想得少救护车夫情劳苦人民为别人想得多关心女佣板书是一种教学艺术,既要醒目,又要悦目,对教学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因此我认为,板书首先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技术,它最大的优势在于其与教学随时可以保持同步的自由性与交互性。

所谓“醒目”,是指能将课文的重点、难点一览无余,能将学生的疑问尽收眼底。

所谓“悦目”,是指一篇课文用几堂课上完了,学生脑海中留下了无数的叶片,更重要的是而且留下了这些叶片组合成的体现文章的树干的“图像”。

板书成为一篇课文浓缩的精华,它是令人受益匪浅的“压缩饼干”。

由此可见,即使是在新课程背景下,板书也不是可有可无的生姜末,而是体现教师教学艺术、提高教学效益的长流水.本板书集学生学路与教师教路为一体,简洁形象,脉络清晰,能帮助学生学习文本,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