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学生――从关注学生的起点开始-2019年文档
读懂学生:从把握起点开始-2019年文档

读懂学生:从把握起点开始教师在课堂上讲什么是重要的,然而学生想的是什么却更重要。
“读懂学生”,究竟要读懂学生什么?读懂学生的特点、读懂学生的基础、读懂学生的需要、读懂学生的思路、读懂学生的错误、读懂学生的情感。
如何读懂?笔者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做了一定的尝试。
一、了解学生的认知起点和生活经验以前,我们普遍忽视这个问题,制定教学目标的出发点,是把学生的认知看成一张白纸,教学活动的设计则是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来进行。
而实际上,学生认知的渠道绝不仅仅是教材与课堂的学习,他们有很多的认知渠道。
这就要求我们认真做好学生的研究工作。
在教学新课之前,我们可以对学生进行学情前测,通过问卷调查、谈话、操作等方式,了解学生对某一知识点的掌握情况,然后进行教学。
如我在上“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时候,对五年级学生进行了学情前测。
从测试题的解答来看,大多数学生对异分母分数加法能找到解决方法。
如部分学生有提前预习的习惯,还有部分学生早已从大人的口中获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但是,前测中要求学生将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就有36.4%的学生不知道该如何表达,也就是说,他们知道计算结果,但这结果如何而来,真正的原理是什么,就不得而知。
即使是用通分等方式表达出计算想法的同学,通过访谈,发现学生对于为什么根本没有想过,也想不出个所以然。
因此,即使学生能够计算得出正确答案,但未必真正理解了算理。
有了上面的分析,在设计这节课时,才能真正把握教学的起点,才会更加有针对性。
正是通过这样的学情前测,我对教学设计进行了合理的修改,重点把握引导学生对算理的掌握和理解。
二、经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情感体验作为一名教师,应该深刻认识到,是学生在学数学,学生应当成为主动探索知识的“建构者”,绝不只是模仿者和倾听者。
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知识的探索、实践与思考的学习过程中,将学生的学习活动与其积极的情绪体验相结合,注重激发他们学习的好奇心,体会数学的趣味性和挑战性,使他们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小学数学教学如何读懂学生

小学数学教学如何读懂学生我们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必须读懂我们的教学对象,必须读懂我们的学生。
只有读懂学生的学习错误,“对症下药”,才能“药到病除”。
要读懂学生,就要了解学生情感上的需要、明确学生知识上的需求、明白学生思维上的需求等等,最后精心预设才能使教学建立在学生成长需要的基础上。
一、为什么要读懂学生?在教学中,老师们经常会有这样的困惑:1.为什么总有学生提出一些课前我们没有预设到的奇怪问题?2.这个知识学生早就会了,课还怎么上下去?3.在同一个知识点上,怎么学生的差异如此之大?4.为什么反复强调这个知识,学生还是错?……然而不仅仅是老师,学生也存在困惑:1.數学课上,老师都讲了半天了,我还是不明白。
2.今天老师老师让我们做了好多练习,重复的题都已经做了N次了。
3.老师让我们做练习,还没做到一半,又开始上课,我想自己动手做完。
……出现以上的困惑的原因是因为我们没有读懂学生。
没有真正读懂学生的已有学习经验和知识基础,低估学生的水平;没能走进学生的世界,没有真正读懂学生的心理。
如果我们老师能了解学生的心理,能读懂学生,以上的困惑就应该能够解决了。
因此,《数学课程标准》特别提出:“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这也就是要求我们的教学是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所以,我们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必须读懂我们的教学对象,必须读懂我们的学生。
二、如何读懂学生?1.努力读懂学生的学习起点学生跨进校门的时候,已经积累了许多生活经验;在不断的学习中,又积累了一定的知识,有自己的思维经验和方法。
而我们知道,所有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都是建立在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的。
整个教学过程我们既要关注学生“应有的学习起点”,也要重视学生“现实的学习起点”。
学生“应有的学习起点”和“现实的学习起点”是怎样的呢?学生“现实的学习起点”和“应有的学习起点”有多大差距呢?因此,读懂学生很重要,要读懂学生必须从关注学生的学习起点做起。
教学中如能读懂学生的学习起点,再进行教学,必将事半功倍。
如何关注和读懂学生

如何关注和读懂学生在读懂学生的已有知识、学习困难、学习路径、思路想法的同时,教师还应该注意读懂学生的心理特征。
如果了解了学生的心理特征,对教学、对学生的学习都是非常有利的。
在我们的教学当中,经常会有这样的困惑:为什么学生会提出一些课前没有想到的古怪的问题?学生的之间的差异怎么如此之大?反复强调了,还是经常出错?……这些问题就是教师没有真正关注和读懂学生,如果能够真正读懂学生,这些困惑就应该能够解决了。
1.关注和读懂学生的意义为什么要读懂学生?因为在课堂中,学生想什么远比老师讲什么重要千百倍。
学生的想法有时是出乎我们的预料的,这就告诉我们,作为教师,必须了解学生、研究学生、读懂学生。
只有真正研究学生、读懂学生,才能设计出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适应学生发展的教学活动。
新课程理念提出: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从学生学的立场出发,要求教师为学生服务,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因此,教师不要忽略了教学对象——学生的研究。
一节课的出发点和归宿都应该是学生,也就是一切要从学生的学习和认知发展看,学生原有的认知是发展的基础,这就需要关注学生的基础。
在不了解学生的情况下设计的教学活动未必使学生接受,教学效果可想而知;相反,了解了学生的发展需要,就可以让教学更具有针对性,才能解决教学的有效性问题,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读懂学生的过程是一个发现学生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摆正自己作为一个教育者的位置,寻求与学生交往的更好的方式的过程。
从学生的发展需要出发,真正做到以生为本,促进师生共同的发展,落实了“以学生为本”的新课程理念。
2.从不同角度读懂学生2.1 从学生的学习基础读懂学生。
学习基础包括知识基础、方法经常、教育基础。
在学生已有的知识方法和经验基础上设计的教学才能顺应学生的需求。
比如,学生还没有学分数,他就不懂分数吗?显然不是这样的,部分和整体的概念学生已经有了。
那他们怎么看待部分和整体之间的关系呢?他们除了知道部分比整体小以外,还有属于他们自己对分数的刻画,这个是经验,就属于学生已有的经验。
读懂学生——从关注学生的起点开始

古语 有 云 “ 亲其 师 , 信其道” , 能让 学 生
亲 近我 们 就是 我们 教 学成 功 的法 力 , 而 心灵 根据 学 生 的学 习起 点 及 时 调 整课 堂教 学 进 程, 教 学 中一 度 成 为 了无味 的 “ 咀嚼 ” 。如何
的相 通是 要 以读 懂 彼 此 为 基 础 的 。读 懂 学 准 确 把握 学生 的 学习起 点 呢? 了解 学生 , 对症 下 药 , 是 抓 好 教学 的前 生, 是我 们 教 育 的前 提 , 只有 读懂 了学 生 , 才 能 有针 对性 地 开 展教 育 , 才能 真 正发 挥 我们 提 。 俗 话说 : 知 己知 彼 , 百战 不殆 。如果 是 以 教 育 的优势 。 前教 过 的学生 , 那 么 对学 生 的知识 水 平 就 比 在 一 次绍 兴 市 领雁 工 程 的脱 产 培训 实 较 了解 ; 假如 新 接一 个 班 , 或 者借 班 上课 , 对 践中, 教 研 院推 出 了领 雁 工程 学 员 的课 堂展 学生 还很 陌生 , 就 需要 多花 时 间深入 了解 学 示 活动 。 我所 在 的鲁迅 小学 实践 组也 推 出 了 生了, 理 论上 采 用知 识水 平测 试 、 问卷、 访 谈 尽可 能地 做到 因材 施教 。 但是 , 现实 两堂课 , 为 了更 出 色 的上 好 这 两 堂课 , 我 们 等方 法 , 进行 了分头 试 教 , 由于我 们 同一个 学 校 的蒋 的每 一堂 课 的教 学行 为 不可 能去 这 么做 , 也 月 红 老师也 要 上课 , 我 自然而 然 就成 为 了她 没 时间让 我们 这 么做 , 不 可 能每 一 次课 堂教 起 磨 课 的一员 。 学都 来 个 知识 水平 测 试 、 问卷 或 访谈 , 那 根 蒋老师上课的 内容是六年级 《 常见 的 本不 切实 际 。 量》 的复习, 在秀水小学展示的那一天, 她所 那 如 何在 一 个 陌 生 的班 级 能 及 时 比较 我觉 得 可 以从 以下 讲 的课 有许 多值 得 学 习 的地 方 , 但 也 有其 不 准确 地把 握学 生 的起 点 , 足 之处 : “ 蒋 老师 在梳 理 过程 中 ,有扶 到 放 , 几方 面去 尝试 : 教 给学 生 自主整 理 的方法 ,以学 生 为主 , 但 没有想到 , 学 生 在 整理 过 程 中 , 很 多 同学 都 没接 触 学生 前在 进行教 学 预设 时 。 没 能在 同桌 合 作 的前 提下 , 将 自己选 的一 类 想方 设 法备备 学 生 量整理完成 , 都 出 现 了没 写 全 的 情况 , 当出 现 这 种情 况 , 蒋 老 师不 得 不 沉 下 来 , 将 学 生 在设 计 教学 预案 时 , 教 师不 妨 多考 虑 以 不 明 白的地 方 弄 明 白了 在 继续 下 面 内容 的 下几 个方 面 的 内容 : ① 学 生是 否具 备 了新 知 教学 , 因此 花 了很 多 时 间。在 这节 课 之前 如 学 习所必 需 的认 知基 础? ② 学 生是 否 已掌握 果 我们 能做 一 下课 堂 前测 的 话 , 可能 老师 在 或部 分掌 握 了新 知? 掌握 的人 数 、 内容 、 程度 设计 教 学 时会 更 多地 考虑 孩 子 的起点 问题 , 怎样 ?③哪 些 内容 自己能 自学 ?哪些 内容 需 效果 自然会 更好 。” 要相 互交 流讨 论 ? 哪些 内容 需 要教 师点 拨和 回想蒋 老 师 的前 三次磨 课 的经历 , 更 加 引导 ?只有 准 确 了解 了学 生 的学 习现 状 , 才 证 实 了关注 学 生 的起 点是 多 么 的重要 , 作 为 能找 准课 堂教 学 中引导 学生 交流 的起 点 。 而 老师 真 的 要做 一 个有 心人 ,去读 懂学 生 , 了 这些准备工作就需要我们教师花足够 的时 解学 生 的起 点 。 第 一次 和第 三次 在鲁 迅小 学 间 , 通 过不 同 的途 径 去 了解 , 细心 加 耐 心 的 的学生 都有 成功 的机 会 。 展开的,同样是第二个环节出现了问题 , 原 去完 成 。 山 高水 长 , 任重道远 , 新 课标 给我 们 新 来, 鲁 迅 小 学 的孩 子 在 整 理 的 时候 , 在 整 理 的方 向 。希 望 经过 我们 大 家 的努力 , 让 我们 完常 见 的量 的同时 , 课 堂 上还 纷纷 提 出 了不 二、 接触 学生的开始逐步 了解学生的起点 的学 生不再 为 学 习和 成长 焦虑 , 希 望 我们 可 常见 的量 ,有 些真 的 我们 老师 也 搞不 清楚 , 以自信地对我们的学生说 ; “ 在这条路上有 1 、课 前谈话 。在这 短短 的几 分钟 时间 我 懂你 。 ” 但孩 子 们提 出来 了 , 在 课 堂主 干上 生 出 了许 多 的枝 丫 , 而花 了时 间 。第 二 次试 教 是在 镜 里 ,教 师 可 以提 出与 本课 相关 的一些 问题 , 湖小 学展 开 的 , 同样 的环节 , 自主 整理 , 该 出 从 学生 的 回答 中可 以知道 , 哪 些学 生 掌握 到 【 作者单位 : 绍兴市镜湖小学城北校 区 来 的 也 出来 了 , 也 没 有 出现 不 常用 的 , 也 有 哪种程 度 。 浙江】 遗漏 的 , 但不 多 。 《 数学课程标准》 指出: 数学教学活动必 须 建 立在 学 生 的认 知 发展 水 平 和 已有 的 知 识经 验基 础 之上 。教师 既要 重 视 学生 “ 应 该 的状 态 ” , 也要 重 视学 生 “ 现实 的状态 ” 。 教 师 要 做 学生 学 习 的 “ 好 心人 ” , 更 要 做 学生 学 习 的“ 有心 人 ” 。读 懂学 生 很 重要 , 让 我们 读 懂 学生 。 从 关注 孩子 的起 点 做起 。 通 过观 摩人 家 的课 堂教 学 , 也 结合 自己 平时 的教 学 , 真 切地 感 受到 在 确定 学生 的学 习起 点 时 , 自己也老 犯考 虑 不周 的错 误 。由 次磨课经历带给我的思考 } 于班 级 不 同 ,学 生 的实 际 情 况 也 发 生 了 变 ◇徐 红 良 ———————————————————— 化, 而老 师 以试 教 中 出现 的问题 不 断重 复 在 另一个班级学生的身上 , 自然使得 自己的教 学失 去 了生 长的 土壤 。 而 且实 际教 学 中 固守 教 学 预设 ,不 能 敏锐 地 把握 学 生学 习起 点 ,
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关注和读懂学生

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关注和读懂学生数学课堂教学应充分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生存.教师在课堂上要与学生之间进行真诚、平等的对话、交流,这需要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做学生学习上的伙伴,引导学生明白事理,从而掌握知识,发展自身。
教育越来越关注人的生命质量,新课程追求的是学生个体的健康发展,呼唤一个个富有生命活力、真实健康的个体的出现.教师的课堂反思应更多的关注学生的发展,师生共同享受课堂教学带来的无穷乐趣。
一、要读懂学生就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和读懂学生,首先要促进从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有效性考虑,其次要顺应学生的学习与认知发展,第三要符合数学学科的特点,第四要促进教师的发展.教师要想读懂学生,就要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困难、思路想法和学习轨道。
而学生的学习基础包括知识基础、方法基础和经验基础。
学生在课堂上出现错误是难免的,教师对待学生错误的正确做法应该是把学生的错误作为教学资源。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的是指导作用而不是主体作用,学生才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人。
可是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往往出现:一道题拿出来,学生还来不及思考,老师觉得这样等下去,会浪费时间,完不成教学任务。
于是就包办代替,不留给学生思考探究的空间,这种情形是较常见的。
新课标很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强调数学知识的运用能力,包办代替已不能适应新课标的要求,应该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去动手,借助于书本已有的知识去总结规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教学过程中,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教学活动,指导学生超前自学课本内容,完成书本的习题,每一节课布置一些思考题,加强学生对数学思想和方法的理解,逐步提高学生独立学习能力和学会学习能力.二、要关注学生就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新课标要求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我们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开展面向全体学生,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全面发展,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学改革.要尊重学生思维发展的水平和数学学习能力的差异,并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和教学程序,在教学过程中促使新旧知识相互作用,使学生达到新的认知水平,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逐渐由低的层次向高的层次跃进.在这个过程中,可以激发学生创新精神,培养学生实践要做到这一点,需要极大的耐心,还要忍耐极大的心理痛苦。
读懂学生从关注学生资源从做起

在12、13、21、23、31、32各数每两个数组成一 个加法算式,一共可以组成多少个加法算式呢?
12 13 21 23 31 32
表 线
图
5 + 4 + 3 + 2 + 1
12+13 13+21 21+23 23+31 31+32
12+21 13+23 21+31 23+32
12+23 13+31 21+32
激发交流:
亲自实践:
•归纳提升:
学生在计算36×3时,出现了这些做法
36 30X3+6X3 36+36+36
X
3
40X3-4X3
•激励评价:
“你的想法很独特,能巧妙联系以前的知识
来解决今天的问题,真是一个善于思考的孩子”。
“你给我们带来了一种新的思考问题的方法, 真了不起”。
学生的精彩表现是一种宝贵的资源,我 们教师不仅要善于发现学生的精彩表现, 而且还要善于利用这种资源 ,使精彩给我 们的教学插上一双有力的翅膀。
读懂学生从关注学生资源从做起
房山区教师进修学校
武维民
实践:从几个案例(事件)谈起 •案例1:都赖你 •案例2:我跑题了 •案例3:是谁给孩子教笨了?
学生是重要的教学资源 • 学生的精彩是课堂中重要的资源
• 学生的错误是课堂教学重要的资源
• 学生的差异是课堂教学重要的资源
• 学生的经验是课堂教学重要的资源 ……
捕捉错误,促进反思
对学生所有的错误不能同样对待,例如对 学习习惯存在的问题,可以在个体中处理或对 其他同学进行提醒。对于共性的知识层面的错 误,要面向全体共同交流,引起大家的重视。 对于有思维价值或对学习新知有帮助的错误, 要挖掘其原因,引导学生共同解决,使学生们 在修改错误的过程中澄清知识。
“读懂”学生

“读懂”学生古语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无论从哪一方面讲,教师的最终劳动目标,就是使学生“会”。
“读懂”学生,则是使学生“会”的必要条件。
“读懂”学生,就是教者明白学生的需求,把握学生的需求方向,及时满足学生的正当需求。
学生的正当需求被满足,教师的教学目标也就基本实现了。
因此,“读懂”学生,会给教师带来成就感。
怎样去“读懂”学生?工作中,结合多年的教育教学工作,我总结出以下几法。
1、跟学生说句“悄悄话”。
无论是课上还是课下,学生都有好奇心。
教师跟某个学生的悄悄话,会引起其他学生的好奇心。
对任何事情,学生都是因为好奇而去关注。
课堂教学,正好可以合理开发并利用学生的好奇心,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例如数学课上,在学生已经有了对“2、5的倍数的特征”判断经验时,教学“3的倍数的特征”,提出任务要求后出示一组是3的倍数的数,组织学生合作探讨“3的倍数的特征”。
在学生探讨的过程中,发现学生的思维还固定在“个位上的数字特征”上。
此时跟某同学说句“悄悄话”:“你把每个数位上的数字加起来,看看是什么特征?”当老师走开后,周围的同学会纷纷向这个学生打听:“老师跟你说的什么方法?”得知方法后一试,发现所有“3的倍数”每个数位上的数字之和都是3的倍数!这样从“小道”打听来的“消息”,会在学生的大脑中留下根深蒂固的印象,比老师一遍遍讲解的效果要强许多。
可以说是事半功倍。
2、在困难面前“引引路”。
新课程改革倡导教师要转变自己的教学理念,做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设置一些困难,是提高学生能力的措施之一。
但并不是所有的困难都是可以轻易克服的。
对于那些经过了努力,但还是有很大难度的困难,教师必须要及时发挥“引导者”的作用。
否则,你设置的“困难”将会失效。
如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与体积”之后,出示:“一根角铁长36米,做一个长4米,宽3米的长方体框架,在堵上木板,做成一个封闭的木箱。
这个木箱有多大?”看了这个题目,学生可能会出现这样的疑问:“求木箱有多大,是求表面积?还是体积?”“还缺少一个条件,没有高?”此时,教者知道了学生需要什么,再做适当引领:“问有多大,一般是指体积。
读懂学生

读懂学生新疆精河县第一小学:舒洪燕记得“读懂学生”这个词,是我今年在参加自治区第十届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观摩暨研讨活动的会议上,第一次听张慧丽老师说的。
可能是我孤陋寡闻,“读懂教材”、“读懂课堂”我都听说过,并且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也在做着,可是“读懂学生”,我还是第一次听说。
当时我就觉得学生怎么能读懂呢?一个班那么多孩子,怎么可能呢?但是,张慧丽老师的一席话,让我意识到了自己的肤浅。
作为教师备课时如果光注意教材,忽视了作为主要对象的学生,那么即使教师对教材钻研得再深再透,也很难产生理想的教学效果。
既然要从学生发展需要出发审视整个教学过程,那么真正地了解学生发展需要自然成为课堂教学的首要任务。
学生内心是一个神秘的世界,是一个我们成年人不了解的世界。
我们只有读懂学生,课堂教学才能更加有针对性和时效性;我们只有读懂学生,才能把“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要求落到实处:1、学生是个特殊的社会人学生是社会中的一个人,因此他也具有社会中人的特征。
所谓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所谓知人要知心,讲的都是要了解读懂对方的心理。
这样才有利于自己采取进一步的措施。
但是学生又是一个特殊的社会人,不同年龄阶段、不同班级的学生总有不同的情况,不同的特点;即使同一年龄阶段,同一班级的学生,其情况、特点也是有差别的。
他们不仅有不同的生理、心理特征、生活经验,而且知识技能、智力水平、思维能力与兴趣需求也各有差异。
“读懂学生”,指全面了解、研究学生。
读懂一个班的学生并不比读懂一个成人简单。
可见,读生就显得尤为重要。
只有读懂学生,才能采取最恰当的教学手段,改善其思想和行为,才能造就一个比较完美的人。
教师要把全班学生的心抓住、读懂,这需要教师用心从教育学、心理学的角度去研究每一个学生。
2、教育是一门千变万化的艺术从实践操作等层面来管视教育,由于其教育对象的个别性、教育环境的情境性与教育实施的复杂性等等,都决定了对教育学的理解不能只是用经验科学的方式来对待和研究,特别是对于从事第一线教育的教师来说,必须转向对教育的智慧性与机智性的实践性研究,即艺术型的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懂学生――从关注学生的起点开始
古语有云“亲其师,信其道”,能让学生亲近我们就是我们教学成功的法力,而心灵的相通是要以读懂彼此为基础的。
读懂学生,是我们教育的前提,只有读懂了学生,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才能真正发挥我们教育的优势。
在一次绍兴市领雁工程的脱产培训实践中,教研院推出了领雁工程学员的课堂展示活动。
我所在的鲁迅小学实践组也推出了两堂课,为了更出色的上好这两堂课,我们进行了分头试教,由于我们同一个学校的蒋月红老师也要上课,我自然而然就成为了她一起磨课的一员。
蒋老师上课的内容是六年级《常见的量》的复习,在秀水小学展示的那一天,她所讲的课有许多值得学习的地方,但也有其不足之处:“蒋老师在梳理过程中,有扶到放,教给学生自主整理的方法,以学生为主,但没有想到,学生在整理过程中,很多同学都没能在同桌合作的前提下,将自己选的一类量整理完成,都出现了没写全的情况,当出现这种情况,蒋老师不得不沉下来,将学生不明白的地方弄明白了在继续下面内容的教学,因此花了很多时间。
在这节课之前如果我们能做一下课堂前测的话,可能老师在设计教学时会更多地考虑孩子的起点问题,效果自然会更好。
”
回想蒋老师的前三次磨课的经历,更加证实了关注学生的起
点是多么的重要,作为老师真的要做一个有心人,去读懂学生,了解学生的起点。
第一次和第三次在鲁迅小学展开的,同样是第二个环节出现了问题,原来,鲁迅小学的孩子在整理的时候,在整理完常见的量的同时,课堂上还纷纷提出了不常见的量,有些真的我们老师也搞不清楚,但孩子们提出来了,在课堂主干上生出了许多的枝丫,而花了时间。
第二次试教是在镜湖小学展开的,同样的环节,自主整理,该出来的也出来了,也没有出现不常用的,也有遗漏的,但不多。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教师既要重视学生“应该的状态”,也要重视学生“现实的状态”。
教师要做学生学习的“好心人”,更要做学生学习的“有心人”。
读懂学生很重要,让我们读懂学生,从关注孩子的起点做起。
通过观摩人家的课堂教学,也结合自己平时的教学,真切地感受到在确定学生的学习起点时,自己也老犯考虑不周的错误。
由于班级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也发生了变化,而老师以试教中出现的问题不断重复在另一个班级学生的身上,自然使得自己的教学失去了生长的土壤。
而且实际教学中固守教学预设,不能敏锐地把握学生学习起点,根据学生的学习起点及时调整课堂教学进程,教学中一度成为了无味的“咀嚼”。
如何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呢?
了解学生,对症下药,是抓好教学的前提。
俗话说:知己知
彼,百战不殆。
如果是以前教过的学生,那么对学生的知识水平就比较了解;假如新接一个班,或者借班上课,对学生还很陌生,就需要多花时间深入了解学生了,理论上采用知识水平测试、问卷、访谈等方法,尽可能地做到因材施教。
但是,现实的每一堂课的教学行为不可能去这么做,也没时间让我们这么做,不可能每一次课堂教学都来个知识水平测试、问卷或访谈,那根本不切实际。
那如何在一个陌生的班级能及时比较准确地把握学生的起点,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尝试:
一、没接触学生前在进行教学预设时,想方设法备备学生
在设计教学预案时,教师不妨多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①学生是否具备了新知学习所必需的认知基础?②学生是否已
掌握或部分掌握了新知?掌握的人数、内容、程度怎样?③哪些内容自己能自学?哪些内容需要相互交流讨论?哪些内容需要
教师点拨和引导?只有准确了解了学生的学习现状,才能找准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交流的起点。
而这些准备工作就需要我们教师花足够的时间,通过不同的途径去了解,细心加耐心的去完成。
二、接触学生的开始逐步了解学生的起点
1、课前谈话。
在这短短的几分钟时间里,教师可以提出与本课相关的一些问题,从学生的回答中可以知道,哪些学生掌握到哪种程度。
例如:鲁迅小学的王丽娜老师在教学二年级《四边形》认识
的时候,课前就进行了一个摸奖游戏,让孩子在盒子里摸图形,摸出正方形和长方行就分别获得一、二等奖,分别奖励巧克力和棉花糖,学生兴趣很高,同时王教师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来了解学生的起点:你想摸到什么?有窍门吗?你是怎么摸到的?这样一来,在很放松的轻快下,学生说出了正方形和长方形的特征,为新课做了准备。
2、新课引入。
例如:上虞名优教师叶柱老师在执教四年级《折线统计图》时,新课一开始就关注学生的起点,“早在三年级的时候,我们就认识了统计图,四上年级我们也学过一种统计图,请看大屏幕,这可能是一幅关于什么的统计图。
不仅复习了学生的旧知,还为引出新知做了铺垫。
3、提问和评价分层。
(1)提问分层,老师在提问时要注意分层实施,让各个层面的学生在课堂上受到触及,都动起来,做学习的主人。
(2)评价分层,老师要对每个层面的学生及时进行的、客观的、不同标准的评价,把评价贯穿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
评价时也要注意教学艺术的灵活运用。
上课时由于采用了分层推进,分类指导,老师必然会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去回答不同的问题,完成不同的作业,并给予评价。
那么在评价时,要注意语言的艺术,中下生应以鼓励为主,并可适当地降低标准,让他们感到成功的喜悦,让其树立信心;对中上生要求稍高,如“说说你的理由”,并给予肯定。
这样就可以使几个层面的学生都有成功的机会。
山高水长,任重道远,新课标给我们新的方向。
希望经过我们大家的努力,让我们的学生不再为学习和成长焦虑,希望我们可以自信地对我们的学生说;“在这条路上有我懂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