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作物学

合集下载

农业学入门知识农作物和畜牧业基础

农业学入门知识农作物和畜牧业基础

农业学入门知识农作物和畜牧业基础农业学入门知识:农作物和畜牧业基础农业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产业之一,而农作物和畜牧业作为农业的两个重要分支,在农业生产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农作物和畜牧业的基础知识、发展历程、主要品种和技术方面进行综合阐述。

一、农作物基础知识1.农作物的定义和分类农作物是指人工种植用于食品、工业原料和草地的各种植物。

按其用途和特点可分为粮食作物、经济作物、蔬菜作物和园艺作物等。

粮食作物主要用于人类的食物需求,经济作物包括油料作物、纤维作物和糖料作物等,蔬菜作物及园艺作物主要为人类提供营养和美化环境。

2.主要农作物品种(a)粮食作物:如稻谷、小麦、玉米和大豆等,是人类主要的食物来源。

(b)经济作物:如棉花、油菜、甘蔗和大麻等,可用于纺织、食品加工和工业生产。

(c)蔬菜作物:如白菜、西红柿、胡萝卜和韭菜等,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为人类提供丰富的营养。

3.农作物的栽培技术(a)土壤管理:包括施肥、灌溉和病虫害防治等,确保农作物的生长环境良好。

(b)种子选择:选用优质的种子,通过育苗、播种和移栽等方式进行农作物的繁育。

(c)田间管理:包括杂草控制、病虫害预防和农药使用等,确保农作物的健康生长。

二、畜牧业基础知识1.畜牧业的定义和分类畜牧业是为了人类需求而养殖和饲养各种家畜家禽的行业。

根据养殖的动物种类可以分为牲畜养殖、家禽养殖和特种养殖等。

牲畜养殖主要养殖牛、猪、羊和马等,家禽养殖主要养殖鸡、鸭、鹅和鸽等,特种养殖指的是养殖珍稀或特殊用途的动物。

2.主要畜牧业品种(a)牲畜养殖:牛、猪、羊和马是人类重要的工作动物和食用动物。

(b)家禽养殖:鸡、鸭、鹅和鸽是人类主要的禽类食品来源。

(c)特种养殖:如养殖产蛇、皮毛动物和蜜蜂等,主要用于特定行业和产品的生产。

3.畜牧业的管理技术(a)场所条件:提供合适的圈舍、饲料和饮用水,营造良好的养殖环境。

(b)疫病防控:定期免疫、疾病监测和消毒等,保障畜禽健康。

学科领域分类 农学

学科领域分类 农学

学科领域分类农学农学作为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研究的是农业生产的理论与实践,涉及到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和方面。

农学可以按照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下面就从不同的角度来介绍农学的分类。

一、根据农业生产对象的不同,农学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领域:1.农作物学:研究农业生产中的各种农作物,包括种植技术、育种方法、病虫害防治等。

2.林学:研究森林资源的培育、保护和利用,涉及到树木的生长、繁殖、林业经济学等。

3.园艺学:研究果树、蔬菜、花卉等园艺作物的种植、管理和利用。

4.畜牧学:研究家畜和家禽的饲养、繁殖、营养等问题,包括畜牧经济学、畜产品加工等。

5.渔业学:研究水产养殖和渔业资源的利用,包括鱼类、甲壳动物、贝类等水产品的养殖技术和管理方法。

二、根据农业生产的不同环节,农学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领域:1.农业气象学:研究气象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以及农业对气候的适应性,包括农业气象预测、气象条件下的农作物种植等。

2.土壤学:研究土壤的形成、性质和肥力,包括土壤肥料的施用、土壤改良等。

3.农田水利学:研究农田水管理的原理和方法,包括灌溉、排水、水土保持等。

4.农业机械学:研究农业机械的设计、制造和使用,包括农机作业管理、机械化生产等。

5.农业经济学:研究农业经济的规律和问题,包括农业市场、农业政策、农业发展战略等。

三、根据农业生产的不同方式,农学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领域:1.有机农业学:研究有机农业的原理和技术,包括有机农产品的生产、认证等。

2.精细农业学:研究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的方法,包括遥感技术、智能农业等。

3.生态农业学:研究农业生产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包括生态农业的设计和管理。

4.农业资源与环境学:研究农业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环境的保护,包括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研究。

五、总结农学是一个非常庞大和复杂的学科,涉及到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和方面。

通过对农学的分类,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认识农业生产的内涵和特点,为农业科研和农业生产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

农学学习计划

农学学习计划

农学学习计划农学作为一门研究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学科,对于现代农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更加系统地学习和了解农学知识,制定一个明确的学习计划是必不可少的。

以下是我对于农学学习的计划安排。

一、学习目标1.全面了解农业科技的最新进展和发展方向。

2.掌握农作物的种植和管理技术。

3.研究农业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方面的问题。

二、学习内容1.农作物学:学习农作物生长发育过程,了解不同作物的生长环境要求和栽培技术,深入研究农作物的遗传育种方法。

2.土壤学:学习土壤的形成和演化过程,了解不同土壤类型的特点和利用价值,掌握土壤改良和施肥技术。

3.农药学:研究农业害虫和病害的防治方法,了解农药的种类、使用原理和安全使用方法。

4.农业经济学:学习农业市场的运行机制和农产品的市场调查方法,了解农村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和措施。

5.农业工程学:研究农业机械的选用和维护方法,了解农田水利和灌溉技术。

三、学习方法1.课堂学习:认真听讲,做好笔记,理解并掌握教材中的知识点。

2.实践操作:参加实验课程,亲自操作和观察,锻炼实际操作能力。

3.阅读文献:查阅相关专业书籍和期刊,了解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发展动态。

4.讨论交流:与同学和老师进行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和经验。

四、时间安排1.每周安排固定的学习时间,保证学习的连贯性。

2.合理安排不同科目的学习进度,保证各科目的平衡发展。

3.制定学习计划,明确每天的学习任务和目标。

五、评估与反馈1.定期进行农学知识的测试和测评,检测学习效果,及时调整学习方法和进度。

2.与同学和老师进行交流,了解自己的不足之处,并寻求解决方法。

六、学习资源1.利用图书馆和互联网资源,查找相关学习材料和文献。

2.参加农业科技展览和研讨会,了解前沿科技成果和经验分享。

通过以上的学习计划安排,我相信自己将能够全面、系统地学习和掌握农学知识,为未来从事农业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农作物栽培学

农作物栽培学

农作物栽培学简介农作物栽培学是研究农作物在特定环境条件下的生长、发育和产量的科学。

通过深入了解农作物的生理特性以及其对土壤、水分和气候的需求,农作物栽培学为农民提供了有效的栽培管理策略,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栽培操作1. 选择适宜的品种:根据不同的生态条件和市场需求,选择适宜的农作物品种是农作物栽培的首要任务。

合适的品种应具有抗病虫害能力强、适应性广和高产性的特点。

2. 土壤准备:良好的土壤是农作物生长的关键。

在栽培前,需要对土壤进行准备工作,包括除草、松土、调整土壤的pH值和养分水平。

3. 播种和育苗:选择合适的播种期和播种密度,将种子均匀地播撒在准备好的土壤中。

对于一些特殊的农作物,如蔬菜和花卉,育苗是栽培的重要环节,可以通过育苗盘或育苗箱来提供适宜的生长条件。

4. 灌溉和施肥:根据农作物的水分需求,在干旱地区,合理进行灌溉是确保农作物正常生长的关键。

同时,根据农作物的养分需求,在适当的时机进行施肥,以提供必要的营养物质。

5. 病虫害防治:及时发现并采取措施防治农作物的病虫害是保障农作物生长的重要步骤。

可以采用生物防治、化学防治和物理防治等方法有效地控制病虫害的发生。

6. 收获和后期管理:在农作物达到适宜的成熟度后,进行收获工作。

同时,对农田进行适当的管理,包括翻耕、清除杂草和病害的处理等,以为下一季的作物生长创造良好的条件。

栽培技术创新为了提高农作物的产量、抗逆性和产品质量,农作物栽培学不断进行技术创新。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技术创新方向:- 水肥一体化:将灌溉和施肥结合起来,通过合理的水肥管理来提高农作物的水分利用效率和养分利用效率。

- 温室栽培:利用温室的保护性环境,可以延长农作物的生长季节,改善生长条件,并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 精准农业技术: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遥感、无人机和农业物联网等技术,精确监测和管理农田,实现农作物栽培的精细化管理。

- 轮作和间作:通过合理的轮作和间作安排,可以有效地减少土壤病虫害的发生,并提高土壤的养分利用率。

农学农作物的种植技巧

农学农作物的种植技巧

农学农作物的种植技巧农作物的种植是农学科中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通过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技巧,可以有效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分享一些农学领域中常用的农作物种植技巧,帮助农民朋友们更好地管理和种植农作物。

一、土壤管理良好的土壤管理是成功种植农作物的基础。

农民朋友们应该注重土壤的质量和肥力,采取措施来改善和维护土壤的适宜性。

1. 肥料施用:选择合适的有机或无机肥料,根据农作物的需求进行适量施用。

定期进行土壤质量检测,根据检测结果进行补充营养素。

2. 土壤保水:采取措施来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如覆盖物、灌溉技术等。

保持土壤湿润度合适,不要过度浇水或过度干燥。

3. 土壤通风:掌握适当的耕作深度,促进土壤通风,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

二、农作物选择与种子处理选择适合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农作物以及高质量的种子是种植成功的先决条件。

1. 根据气候条件选择农作物:了解所在地区的气候特点,选择耐受当地气候的农作物。

避免在气候不宜的条件下种植易受灾的作物。

2. 选购高质量种子:购买正规渠道销售的高质量种子,注意种子的储存条件和保质期。

对种子进行适当的处理,如浸种、热处理等,以增加发芽率和健康苗的出土率。

三、适宜的播种期与密度控制正确的播种期和适宜的种植密度对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起着重要作用。

1. 播种期选择:根据农作物的生长周期,结合当地气候条件,选择适宜的播种期。

避免过早或过迟的播种,影响作物的正常生长。

2. 控制种植密度:了解不同农作物的适宜种植密度,并根据土壤条件和农作物品种进行调整。

种植密度过大会影响农作物的通风和光照,太小则会影响植株的生长和发育。

四、合理的灌溉与施肥农作物的生长需要适宜的水分和养分供应,因此合理的灌溉和施肥非常重要。

1. 灌溉技术选择:根据农作物的需水量和土壤水分状况,选择适宜的灌溉技术。

常用的灌溉方式有滴灌、喷灌、渗灌等,根据实际情况选取合适的方式。

2. 施肥方法:根据农作物的生长阶段和营养需求,合理施肥。

土壤农作物学-1

土壤农作物学-1

母质在土壤形成中的作用(二)
母质对土壤理化性质有很大的影响:
✓ 影响土壤养分状况:如钾长岩、斜长岩; ✓ 影响土壤机械组成和质地:红色风化壳
和玄武岩发育的红壤质地粘重,花岗岩 和砂页岩发育的质地居中,砂岩、片岩 的质地最轻; ✓ 影响矿物组成、土壤发育层次等;
(二)气候
1、湿度因子对土壤形成的影响
(十三)熟化过程 是指在人为因素影响下,通过耕作、施肥、灌溉等措
施,改造土壤的土体构型,减弱或消除土壤中存在的障碍 因素,协调土体水、肥、气、热等,使土壤肥力向有利于 作物生长方向发展的过程。简单地说为人类定向培育土壤 的过程。可分为旱耕熟化和水耕熟化。 某一土壤类型的形成经常由一个主要成土过程和几个辅助 过程共同作用完成。
二、土壤肥力
1.概念
土壤肥力——是指在植物生长期间,土壤能持续不断 地、适量地提供并协调植物生长所需要的水分、养 分、空气、热量等因素及其他生活条件的能力。肥 力是土壤的基本属性和质的特征。
水、肥、气、热——称为四大肥力因素。
肥沃土壤上生长的作物
瘠薄土壤上生长的作物
2.土壤肥力的种类
根据土壤肥力的来源不同,土壤肥力有 自然肥力和人为肥力的区别。 自然肥力是指土壤在自然因子即五大成土因素 (气候、生物、母质、地形和年龄)的综合作 用下发育来的肥力,它是自然成土过程的产物。 人为肥力是耕作熟化过程发育而来的肥力,是 在耕作、施肥、灌溉及其它技术措施等人为因 素影响作用下所产生的结果。
土壤是自然界中具有特殊形态、性质和功能 的自然体。即:土壤是地球陆地表面(形态)具有 肥力(性质),能够生长绿色植物(功能)的疏松 表层(形态)。
2、土壤的基本物质组成
土粒
土 壤 水
土壤空气

农学专业认识

农学专业认识

农学专业认识介绍农学专业是一门以研究农业生产与农业发展为目的,探究农业生产规律和技术应用的学科。

它涉及到农作物种植、养殖、农业机械、农业经济、农业政策等多个方面,是农业领域中的重要学科。

农学专业的重要性农业是人类最早的生产活动之一,而农学专业的重要性也随之显现。

农学专业的学生学习和掌握的知识技能对于农业的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农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直接影响到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农民收入增长具有重要作用。

农学专业的学习内容1.农作物学:学习农作物的生理、生态特性以及主要作物的种植技术;2.动物科学:研究畜牧业的发展、动物疾病防控、饲料营养等方面的知识;3.农业经济学:了解农业市场、农产品流通、农业政策等经济学相关内容;4.农业工程学:学习农业机械和农业装备的使用与维护;5.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土壤肥力、水资源利用等方面的内容。

就业前景农学专业毕业生具备丰富的农业知识和实践经验,他们在很多领域都有广阔的就业前景。

主要就业方向包括:农业科研院所、农业企业、农产加工企业、质检机构、农业扶贫机构、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等。

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和农产品质量的要求提高,农学专业的就业前景将愈加广阔。

农学专业的发展趋势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农学专业也在不断发展变化。

未来农学专业的发展趋势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农业科技创新:随着科技的进步,农业科技将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农学专业的学生需要学习掌握最新的农业科技知识,以推动农业的持续发展。

2.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越来越高,农学专业的学生需要关注与农业生产相关的环境保护问题,并寻求更可持续的农业发展模式。

3. 农业数字化与信息化:农业数字化和信息化将为农学专业带来更多的机遇和挑战,学生需要学习掌握农业信息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业管理水平。

总结农学专业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它对农业的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农学入门知识农作物种植和农业技术的基本原理

农学入门知识农作物种植和农业技术的基本原理

农学入门知识农作物种植和农业技术的基本原理农学入门知识:农作物种植和农业技术的基本原理农业是人类最早的生产方式之一,也是社会发展和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

农学作为研究农业生产的学科,主要关注农作物的种植和农业技术的应用。

本文将介绍农学入门知识中农作物种植和农业技术的基本原理。

一、农作物种植的基本原理农作物种植是指利用土壤、气候、水分等自然因素以及人类干预手段,使农作物在合适的条件下生长和发育的过程。

1. 土壤选择和改良土壤是农作物生长的基础,对于选择合适的土壤和改良土壤非常重要。

不同的农作物对土壤的要求不同,如水稻适宜生长的土壤酸性较强,而玉米则对土壤酸碱度要求不那么严格。

因此,在农作物种植前,应针对不同的作物选用合适的土壤。

此外,土壤的肥力也是影响作物生长的重要因素。

农民可以通过施肥、耕作和深翻等措施改良土壤,增加土壤的肥力,并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2. 种子选择和育种种子是农作物种植的基础材料,对产量和品质起着重要作用。

农民应选择健康、高产、抗病虫害能力强的种子。

此外,农民还可以通过育种改良,培育出适应特定环境和市场需求的新品种。

种植前,种子需要进行处理,如处理病毒和真菌,提高种子的发芽率和存活率。

3. 水分管理水分是农作物生长的关键因素。

在农作物的不同生长阶段,对水分的需求也不同。

例如,播种和幼苗期需要较多的水分,而成熟期则需要适量的水分。

因此,农民需要根据不同的生长阶段合理浇水,以确保作物的正常生长。

对于水资源匮乏的地区,农民可以采用节水灌溉技术,如滴灌、喷灌和局部灌溉等,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并减少水的浪费。

4. 病虫害防治病虫害是农作物生长的主要威胁之一。

为了预防和控制病虫害,农民需要采用合适的防治措施。

首先,农民可以选择具有抗病虫害能力的品种进行种植。

其次,农民可以进行定期的病虫害监测,及时发现并处理病虫害。

此外,农民还可以采用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等方法,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和危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土壤:是发育于地球陆地表层,能够生长绿色植物的疏松多孔表层。

2.土壤肥力:是指在植物生长期间,土壤能持续不断地、适量地提供并协调植物生长所需要的水分、养分、空气、热量等因素及其他生活条件的能力。

肥力是土壤的基本属性和质的特征。

土壤学中把水、肥、气、热——称为四大肥力因素。

3. 自然肥力:是指土壤在自然因子即五大成土因素(气候、生物、母质、地形和年龄)的综合作用下发育来的肥力,它是自然成土过程的产物。

人为肥力:是耕作熟化过程发育而来的肥力,是在耕作、施肥、灌溉及其它技术措施等人为因素影响作用下所产生的结果。

从肥力的实际经济效益分为:有效肥力和潜在肥力。

有效肥力:是指在当季生产上发挥出来并产生经济效果的那一部分肥力。

潜在肥力:是指在当季生产上未能产生经济效果的那一部分肥力。

有效肥力和潜在肥力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两者之间没有截然的。

4. 土壤生产力:是由土壤本身属性及发挥肥力作用的外部条件(包括自然条件、人为因素、社会因素)所共同决定的,它是土壤的经济效应母质:是指经各种风化作用形成的疏松、粗细不同的矿物颗粒.它是岩石的风化产物,是形成土壤的基础物质。

5. 自然土壤形成的本质:地质大循环和生物小循环的共同作用是土壤发生的基础6. 自然土壤土体构型:①覆盖层(O)②淋溶层(A)③淀积层(B)④母质层(C)农业土壤的土体构型:①耕作层(A)②犁底层(P)③心土层(B)④底土层(C)7. 原生矿物:由地壳深处的岩浆直接冷凝和结晶而成的矿物称为原生矿物。

次生矿物:在地壳中或地表面,由原生矿物经风化和变质作用后,改变了原来的形态、性质和成分而形成的新的矿物,称为次生矿物。

土壤原生矿物:是指那些在风化过程中末改变化学成分和结构的原始成岩矿物。

土壤有机质:泛指土壤中以各种形态存在的一切有机物质的总称。

8、土壤有机质的转化1.矿质化作用——土壤有机质在微生物的作用下,最终分解为简单化合物,同时释放出矿质养料的过程,称为有机质的矿质化作用。

2.腐殖质化作用——土壤微生物将生物残体矿化的过程中产生的中间产物合成更为复杂的腐殖质的过程,称为有机质的腐殖化作用。

9、土壤有机质在土壤肥力上作用1土壤有机质可为植物生长提供养分 2可以促进微生物的活动3土壤有机质可改善土壤的物理性状 4可调节土壤的化学性质5可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 6土壤有机质有利于加速土壤矿物的风化7提高土壤有机质有利于土壤增温 8土壤有机质有助于消除土壤中的农药残毒和重金属污染。

10、土壤具有缓冲性的意义:使土壤的pH不致因施肥、根系呼吸、有机质分解等引起剧烈变化,为植物生长和微生物活动创造一个稳定良好的土壤环境条件。

所以土壤缓冲性能是影响土壤肥力的重要性质。

11、土壤胶体:大小在1-100nm(在长、宽和高三个方向上,至少有一个方向在此范围内)的土壤固体颗粒。

12、比表面积也可叫做比面积,是指每单位重量(或体积)物体的总表面积:比面积=表面积/重量13、土壤胶体能解离出H+,而带负电的胶体称为酸胶基或负胶体;能解离出OH-而带正电的胶体称为碱胶基或正胶体,能解离出H+也能解离出OH-的则称为两性胶体。

一般规律是:离子价越大,其凝聚作用越强,同价阳离子中,离子半径大的,水膜厚度小的离子凝聚作用强。

土壤中常见的阳离子引起胶体凝聚作用大小的顺序为: Fe3+>Al3+>H+>Ca2+>Mg2+>NH4+>K+>Na+14、生物吸收具有三个特点:(1)选择性(2)表聚性(3)创造性15、有机态氮的矿化作用(氨化作用):在微生物作用下,土壤中的含氮有机质分解形成氨的过程。

硝化作用:土壤中的NH4+,在微生物的作用下氧化成硝酸盐的现象16、土壤比重(土壤相对密度):固体土粒单位容积的重量与同体积水的重量比。

土壤容重:单位体积自然土壤的重量(干重)称为土壤容重。

例已知土壤容重为1.15g/cm3,1、求亩(666.7m2)耕层0-20cm土壤土重。

解:666.7×0.2×1.15=153t=153000 kg每亩耕层土壤约30万斤,即每公顷耕层土重225万kg。

2、已测得有机质含量1%,求亩耕层土壤有机质重量?W 有=W ±×1%=666.7×0.7×1.2×1%=1.6t=1600kgN 、P 、K 等都可计算出,如测得N 含量0.05%,则亩含N 80kg ,如测得盐含量0.3%,则亩含盐480kg 。

17、 三、土壤孔性(一)土壤孔性的数量指标1、土壤孔隙度:土壤孔隙的容积占整个土壤容积的百分数。

2、孔隙比 : 指土壤中孔隙容积与土粒容积的比值。

18、土壤三相组成的计算 1.土壤的固相率=1-土壤孔隙度2.土壤液相率(容积含水率)=土壤含水量(质量%)×土壤容重3.土壤气相率=土壤孔隙度-土壤容积含水率4.土壤三相比=固相率︰液相率︰气相率19、 土壤结构体:是指土壤中的土粒相互黏结团聚成大小形状和性质不同的聚合体称之为土壤结构体。

土壤结构性是指土体中土壤结构体的大小、类型、数量、品质及其相互排列方式和相应的孔隙状况等的综合特性。

20、 土壤自净作用 :土壤自净是指进入土壤的污染物,在土壤矿物质、有机质和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下,经过一系列的物理、化学及生物化学反应过程,降低其浓度或改变其形态,从而消除污染物毒性的现象。

分: 物理自净 化学和物理化学自净 生物化学自净环境容量: 指的是在一定条件下环境对污染物最大容纳量。

21、 土壤污染的特点:渐近性、长期性、隐蔽性和复杂性22、 治理土壤污染的主要原则:1、以防为主,且不要先污染后治理;2、严格执法,依法管理各种土壤污染源的排放;3、实行清洁生产,减少污染物的产生;4、建立先进的土壤污染监测、预测与评价系统 ;23、 水分在植物生命活动中的作用⑴生理作用孔隙容积 孔隙度%= 土壤容积 ×100 容重 孔隙度%= (1- 比重 )×100孔隙容积 孔隙度% 孔隙比= 土粒容积 = 1-孔隙度%①水分是细胞原生质的主要成分②水分是代谢作用过程的反应物质③水分是植物对物质吸收和运输的溶剂④水分能保持植物的固有姿态⑤水是植物细胞原生质胶体的良好稳定剂⑵生态作用①水分是植物体温的调节器②水分对可见光的通透性高③水分对植物生存环境的调节24渗透势(ψs) 亦称溶质势:是由于溶质颗粒的存在而降低的水势值。

是负值。

压力势(ψp):是指由于细胞壁压力的存在而引起的细胞水势增加的值。

是正值。

衬质势(ψm) :是细胞胶体物质亲水性和毛细管对自由水束缚而引起水势降低的值,是负值。

25、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及其复原的生理意义(1)用以验证生活细胞是个渗透系统,原生质层可以被看作是选择透性膜。

(2)用以判断细胞死活,只有活细胞才能发生细胞质壁分离现象。

(3)用以测定细胞质的透性、渗透势以及细胞质的粘滞性等。

(4)用细胞质壁分离现象解释一次施肥过多引起“烧苗”的原因。

26吸胀作用:是细胞亲水胶体吸水膨胀的现象。

27蒸腾作用:是指水分以气体状态,通过植物体的表面(主要是叶子),从体内散失到体外的现象。

生理意义:(1)是植物水分吸收和运输的主要动力。

(2)促进木质部汁液中物质的运输。

(3)能够降低叶片的温度。

(4)有利于气体交换。

有利于光合作用的进行。

28、①蒸腾速率:植物在单位时间内,单位叶面积通过蒸腾作用散失的水量。

②蒸腾比率: (蒸腾效率) 植物每消耗1 kg水时所形成的干物质克数。

③蒸腾系数:(蒸腾比率的倒数)(或需水量)是指植物制造 1 g 干物质所需水分(g)。

蒸腾系数越大,利用水分的效率越低。

28、小麦的灌水技术1.冬小麦灌水①底墒水田间持水量低于70%应灌底墒水,灌水定额750~1000m3/hm2②越冬水田间持水量低于70%、夜冻昼消(平均气温3℃)冬灌最好,灌水定额600~900m3/hm2③返青起身水田间持水量低于70%在冻土化透(平均气温5℃)结合追肥灌溉,灌水定额500~700m3/hm2④拔节孕穗水水肥临界期,应结合施拔节肥灌溉,壮苗晚灌,弱苗早灌,灌水定额800~1000m3/hm2⑤抽穗扬花水水分关键期,气温高,耗水多,灌水有利于开花授粉,增加粒数、粒重,灌水定额700~900m3/hm2思考题1、谈谈土壤的机械组成和土壤的质地分类2、土壤质地和结构对土壤水、肥、气、热的状况的影响有哪些?3、不同质地土壤的肥力特点是什麽?分别如何改良?4、矿质化与腐殖化过程的概念、过程。

5、影响有机质转化的因素有哪些?6、土壤有机质的性质与土壤肥力的关系及有机质的作用1、土壤胶体的种类有哪些?2、阳离子交换的基本特征是什麽?3、土壤酸碱性的意义是什麽?4、土壤缓冲性概念、机制及意义。

1、解释名词:土壤孔性、土壤容重、比重、孔隙度、结构性、结构体、热容量、土壤呼吸等。

2、土壤孔性、结构性、热量的调节措施各有哪些?3、已知土壤干、湿重、土壤体积,计算土壤含水量、容重等。

一、名词背景值自净作用土壤污染酸雨酸性沉降二、思考题1、什么叫土壤污染?土壤污染有哪些主要类型?2、酸沉降对土壤肥力有何影响?3、防治土壤污染的原则和措施有哪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