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不拉_哈萨克人的身份象征
哈萨克族传统乐器“冬不拉”的传承与发展

哈萨克族传统乐器“冬不拉”的传承与发展1. 引言1.1 冬不拉的起源冬不拉,是哈萨克族传统乐器之一,起源于哈萨克民族的远古历史。
据传说,冬不拉最早起源于古代哈萨克族民间生活中的牧民文化,最初是用来驱赶猛兽、保护牲畜的一种工具。
随着时间的推移,冬不拉逐渐演变为一种具有独特音色和节奏的乐器,成为哈萨克族文化传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冬不拉的名称来源于哈萨克语,意为“弯曲的弦”,形容冬不拉乐器的特殊形状和结构。
冬不拉通常由一个弯曲的木框架和数根弦线组成,演奏时通过拉扯弦线或用手指拨动弦线,发出悠扬动听的声音。
冬不拉的演奏旋律多变,有时悲伤深沉,有时欢快明快,能够表达出哈萨克族人民的情感和情绪,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
冬不拉作为哈萨克族传统乐器之一,具有独特的音乐特色和文化内涵,在哈萨克族的日常生活、节日庆典、宗教仪式等场合都有广泛的应用。
冬不拉不仅在传统音乐中扮演重要角色,还有着重要的宗教意义和仪式功能。
它既是哈萨克族人们表达感情、传承文化的工具,也是连接过去与现在、传统与现代的纽带,承载着哈萨克族文化的深厚传统和情感精神。
1.2 冬不拉在哈萨克族文化中的重要性在哈萨克族文化中,冬不拉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传统乐器。
它不仅仅是一种乐器,更是哈萨克族文化的象征和载体。
冬不拉在哈萨克族的传统音乐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不仅能够表达出哈萨克人对祖国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情,还能够传承和展示哈萨克族的传统文化和精神。
冬不拉的音色清澈悠扬,旋律优美动人,能够唤起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和对生活的热爱。
冬不拉在哈萨克族的各种节日和庆典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是连接过去和现在的纽带,是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体。
哈萨克族人民通过冬不拉表达对祖先的尊敬和对未来的期许,传承着世代相传的文化和价值观。
冬不拉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其音乐上的价值,更体现在其对哈萨克族文化认同和传统保护的重要性。
冬不拉作为哈萨克族传统乐器的重要性不可忽视,其在哈萨克族文化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哈萨克族传统乐器“冬不拉”的传承与发展

哈萨克族传统乐器“冬不拉”的传承与发展1. 引言1.1 哈萨克族传统乐器“冬不拉”的由来和特点哈萨克族传统乐器“冬不拉”是哈萨克族民间音乐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特点。
它起源于哈萨克族古老的牧民生活,最初是用来伴奏牧歌和民谣的乐器。
冬不拉的制作工艺非常精湛,通常由优质的木材和羊皮制成,琴弦则是用马尾鬃或羊肠制成。
冬不拉的外形独特,通常呈现出长颈、扁平的琴身和独特的音箱设计,使其在演奏时能产生清晰悦耳的音色。
冬不拉在哈萨克族的传统音乐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是一种乐器,更是一种载体,传承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和历史传统。
在哈萨克族的音乐中,冬不拉常常被用来表达对大自然的赞美、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祖国的深情。
冬不拉作为哈萨克族传统文化的象征,代表着哈萨克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传统文化的珍视。
它的演奏方法独特、音色优美,在传统音乐中占有重要地位,成为哈萨克族文化的重要符号之一。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冬不拉也逐渐走向世界,成为跨文化交流中的重要媒介,传播着哈萨克族独特的音乐文化。
2. 正文2.1 冬不拉的历史传承冬不拉(Dombra)是哈萨克族传统乐器之一,是哈萨克族最具代表性的弹拨乐器之一。
冬不拉一般由一根长约1米的木杆组成,上面绷着两根弦,类似于吉他。
冬不拉的音色优美动听,被誉为“哈萨克族的灵魂之声”。
冬不拉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哈萨克族民族音乐的起源,据传说,冬不拉最初是由一位哈萨克英雄在战场上用来鼓舞士气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冬不拉逐渐演变成了一种专门的乐器,并且在哈萨克族的日常生活和仪式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历史的长河中,冬不拉一直是哈萨克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代代相传。
冬不拉的传承不仅体现在音乐表演上,更体现在乐器制作、演奏技艺的传授以及对冬不拉的尊重和保护中。
冬不拉的传承历经千年,虽然在现代社会中受到了一定的挑战,但是在哈萨克族及相关机构的努力下,冬不拉的传统依然得以传承和发展。
冬不拉作为哈萨克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将继续在未来的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哈萨克族传统乐器“冬不拉”的传承与发展

哈萨克族传统乐器“冬不拉”的传承与发展哈萨克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拥有独特的文化传统。
在传统音乐方面,哈萨克族有一种独特的乐器叫做“冬不拉”,它是哈萨克族音乐文化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本文将从传承与发展的角度,探讨“冬不拉”的起源、传统演奏技巧以及现代发展等方面。
我们来看一下“冬不拉”的起源。
据考古学家的研究,哈萨克族祖先生活在西亚的古代农业文明中,农牧交错的地带是他们生活的主要场所。
哈萨克族的祖先利用大地的资源,创造出了许多独特的文化。
乐器“冬不拉”就是哈萨克族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产物。
“冬不拉”是一种弦乐器,形状呈现长颈的琴状。
它的共鸣箱用整块木材雕刻而成,琴弓由马尾毛制成,琴弦由羊肠制成。
制作工艺独特,体现了哈萨克族民间艺术的精髓。
我们来看一下“冬不拉”的传统演奏技巧。
在传统演奏中,冬不拉的演奏者通常使用右手弹奏琴弦,左手按压琴弦,以此来演奏出美妙的音乐。
演奏者可以通过琴弦的状态和声音的变化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
“冬不拉”的音色柔美、深情,能够表达出哈萨克族人对祖国壮丽山河、牛羊奔腾的豪情壮志。
乐器的演奏者在演奏时,会结合自己的情感和对民族文化的理解,将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给观众带来深深的触动。
随着现代音乐的发展和国际化的交流,传统乐器“冬不拉”也在不断地发展和演变。
现代乐团和音乐家开始将“冬不拉”与其他乐器进行合奏,创作出了许多新颖的作品。
一些年轻的哈萨克族音乐家也开始尝试用冬不拉演奏一些流行的曲目,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
针对冬不拉的传承和发展,哈萨克族政府和相关机构也给予了很大的关注和支持。
在哈萨克族地区,冬不拉已成为音乐教育的一部分,学校也开设了冬不拉专业课程。
一些冬不拉团体和乐团也在国内外进行演出,将哈萨克族音乐文化推向世界舞台。
哈萨克族传统乐器“冬不拉”是哈萨克族民间文化的瑰宝,也是哈萨克族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对冬不拉的传承与发展的探讨,我们可以看到哈萨克族对自己音乐文化的重视与保护。
哈萨克族传统乐器“冬不拉”的传承与发展

哈萨克族传统乐器“冬不拉”的传承与发展哈萨克族传统乐器“冬不拉”是哈萨克族人民长期以来创造和传承的一种独特的民族乐器,通过代代相传,已经成为哈萨克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冬不拉是一种弓弦乐器,形状像小提琴,由琴颈、琴台、琴弓和琴弦组成。
琴颈和琴台呈锯齿形,反映了发源于蒙古草原上的哈萨克族人生活的特点。
琴弓则用马尾制成,琴弦则用马肠或者牛肠制成,自然的材料赋予了冬不拉独特的声音和共鸣。
冬不拉可以通过拉扯琴弦和弓弦,发出细腻而富有情感的音乐。
哈萨克族人民经过数十代的努力和创造,已经形成了丰富的冬不拉演奏技巧和风格。
冬不拉的演奏方式有弹奏、拨奏、拉弦等多种形式,演奏者可以通过不同的技巧和手法,创造出不同的音色和音乐效果。
冬不拉的音乐风格主要表达了哈萨克族人民的传统生活方式和文化情感。
冬不拉音乐以其深情而激昂的旋律和宽广的音域,传达了哈萨克族人民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对生活的热情、对亲情、爱情和友情的真挚表达。
由于社会变迁和现代化的冲击,冬不拉这一宝贵的传统文化遗产也面临着保护和传承的困境。
很多年轻人对冬不拉的认识和了解不足,加之现代流行音乐的影响,冬不拉逐渐被边缘化,甚至濒临失传的危险。
为了将冬不拉这一重要的民族乐器传承下去,哈萨克族人们付出了很多努力。
首先是加强对冬不拉的普及和宣传,通过举办演奏会、比赛和培训班等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冬不拉。
其次是培养和挖掘冬不拉的演奏和制作人才,传承传统的技艺和手艺。
也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和平台,将冬不拉融入到现代音乐中,使之更具现代感和吸引力。
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冬不拉的传承和发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哈萨克族传统音乐学校成立,并开办了冬不拉专业,培养了一批批优秀的冬不拉演奏家和制作师傅。
一些著名的冬不拉演奏家和乐团也在国内外进行巡回演出,推动了冬不拉的国际传播。
冬不拉这一传统乐器的传承和发展,不仅是哈萨克族人民文化传统的延续,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
通过加强冬不拉的保护和传承,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这一优秀的传统乐器,不仅可以促进民族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也有助于丰富和发展人类的音乐艺术。
哈萨克族传统乐器“冬不拉”的传承与发展

哈萨克族传统乐器“冬不拉”的传承与发展哈萨克族传统乐器“冬不拉”是一种弓弦乐器,是哈萨克族民间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背景。
冬不拉的传承与发展是哈萨克族音乐文化保护的重要内容,也是推动哈萨克族传统音乐艺术发展的关键因素。
冬不拉起源于哈萨克族的游牧生活,它是哈萨克族民间音乐的灵魂之一,代表着哈萨克族民族魂魄和民俗文化。
冬不拉的演奏技巧独特,能够表达出丰富的音乐情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冬不拉演奏技艺最早传承于家族之间,通过师徒制度传承至今。
随着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变迁,传统文化逐渐边缘化,冬不拉的传承与发展也面临很大的挑战。
许多传统乐器手艺人年龄较大,接班人稀缺,面临着传统技艺的失传风险。
现代音乐的影响和电子音乐的盛行,也让年轻人对于传统音乐产生了冷漠和陌生感。
为了保护和传承冬不拉这一传统乐器,哈萨克族政府和文化机构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一方面,在教育领域开展冬不拉技艺的传承培训,鼓励年轻人学习和发展冬不拉演奏技术,提高冬不拉的认知和受众群体。
加强冬不拉的宣传推广,举办冬不拉音乐会和比赛,提升冬不拉的艺术形象和吸引力。
冬不拉的传承与发展需要注重与现代音乐的融合与创新。
冬不拉演奏技艺与流行音乐的结合,可以吸引更多年轻人的兴趣,激发创新的火花,为传统乐器注入新的活力。
在音乐教育中,加强对冬不拉的教育和培训,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冬不拉,为冬不拉的传承和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冬不拉的传承与发展不仅是保护传统文化的责任,也是推动哈萨克族传统音乐艺术发展的关键因素。
只有在持续的努力下,加强对冬不拉的传承培养和创造性发展,才能让冬不拉这一传统乐器继续传承下去,为人们带来美妙的音乐享受。
冬不拉的传说

冬不拉的传说冬不拉是居住在新疆伊犁一带哈萨克族人心爱的乐器,说起它的来历,有这样一个故事。
传说,很早以前,草原上有一个残暴的可汗。
一提到他的名字人们就满腔的厌恶和愤怒,他的同样凶狠残暴的儿子在他筹办50大寿前的一次狩猎中失踪,凶残的可汗命令王宫里的仆役在三天之内必须找到他。
谁要是带来一点不吉祥的消息,就要用鼎沸的铝水灌满他的嘴!经过一番周折,一个年轻的骑手终于发现了可汗儿子的尸体。
他僵卧在一棵胡杉旁,看来他是被野猪扑倒,又被锐利的牙齿,挖去了心脏。
“怎么办?怎么向可汗讲述这可怕事情?”大家用惊恐的目光互相探问。
后来他们来到老牧人的毡房,请他帮助出主意,老人苦思沉默好久,最后他说:“有办法了,如果能够不用我们的嘴去讲述这件可怕事件,那我们不是都可以逃脱这次残酷的惩罚了吗?”说罢,他就从自己房前的树上据下两块最好的薄薄的木板,又宰杀了自己的马,从马的腿上抽出两条长长的筋。
“朋友,别可惜这匹瘦马吧,因为它死在最有用的地方。
”老人边说边动手把木板和马筋放在细石头上耐心的磨搓,又把仆役们让到火炉旁休息。
第二天,一个神奇的乐器做成了。
老人笑了,对自己巧妙的创造感到很满意。
“现在可以到可汗那儿去了!”老人兴奋地说。
于是他领着寻找可汗儿子的仆役们纵马直奔可汗的王宫。
他们到了王宫,可汗高高地坐在他的宝座上,他的两旁是执着亮晃晃兵器的武士。
宫殿中央,摆着一口装满鼎沸的铝水的锅。
炉火正在熊熊地燃烧着。
“你给我带来了王子的消息吗?”可汗冲着老人狂吼道。
“威严的陛下,我什么也没有给你带来,只给你带来一件奇妙的乐器——冬不拉。
”老人冷静地回答说。
接着就弹起昨夜赶制的乐器。
乐声如实地讲述了发现他儿子尸体的经过。
可汗从王位上暴跳起来。
“好呀!这就是你给我带来的消息吗?我要用鼎沸的铝水灌你的嘴巴!”他咬牙切齿发出了野兽般的狂叫。
老人沉静地说,“可汗陛下,可是我什么也没有说。
发出声音的,是我手里的冬不拉。
如果你认为它有罪的话,请您处罚它吧!”失去理智的可汗,并不因为冬不拉是一件乐器而饶恕它,他要武士把铝水灌进冬不拉的嘴。
新疆伊犁哈萨克族冬不拉研究综述

新疆伊犁哈萨克族冬不拉研究综述作者:龙婧来源:《音乐时空》2015年第13期哈萨克族是一个能歌善舞、多姿多彩的民族,音乐文化是与其生活密不可分的因素。
哈萨克族著名诗人阿拜·库南拜[1]曾经这样比喻过:“歌儿替你打开世界的大门,你的身躯又伴着歌儿被埋进坟墓”,由此可见,哈萨克族人民的生活充满了音乐的韵律和诗意。
这些美妙的旋律和歌曲在历史长河中被艺人们世代传唱着。
冬不拉,是哈萨克族最具代表性的弹拨乐器,被誉为“人民心中的夜莺”[2],在民族悠长的文化发展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是哈萨克族的民族文化符号。
我国的哈萨克族主要分布在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等地区,因此本文就有关伊犁的哈萨克族冬不拉研究进行综述。
国内有关哈萨克音乐的研究始于20世纪40年代末,建国后至80年代初,研究视角、方法较为单一,成果相对匮乏,进入90年代后,随着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开展,学界开始关注少数民族文化的研究,有关哈萨克族音乐的研究成果也越来越多[3]。
据了解对哈萨克族乐器较为全面的研究则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在这一时期出现了一系列研究乐器的学者和论著比如毛继增教授的《冬不拉和冬不拉音乐》[4]其中较为全面的介绍了冬不拉的弹唱技巧、乐器形制特点以及部分的乐器的渊源历史。
同时在这一时期不少少数民族学者也开始较为系统的对哈萨克民族文化进行研究,在哈萨克文刊物《木拉》等发表了20余篇相关的研究成果。
此后进入20年代,哈萨克族冬不拉的研究就主要围绕跟其相关的弹唱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并且有大量在研究性刊物发表的论著,以及具有一定专业水准的硕士论文。
另外笔者在知网中搜寻的关键词“哈萨克族”、“冬不拉”有573条,用关键词“冬不拉”进行搜索有331条。
其中硕博士论文相关信息的有60条[5]。
通过笔者的整理发现跟冬不拉乐器形制相关的只有9篇,其中以冬不拉这件乐器为主要线索讨论哈萨克族音乐文化的专业性论述仅有1篇,剩余的都是与冬不拉的弹唱研究相关的论文和期刊文章。
冬不拉的故事

很久很久以前,哈萨克人居住在靠近一片森林的地方,过着宁静的游牧生活。
有一天,森林里来了一只凶恶的独眼熊,它常常趁人不注意的时候来伤害牧民们里的小鸡、小羊、小马等小动物,有时候被哈萨克的牧民发现了,那头可恶的独眼熊连人都要伤害,人们原本宁静幸福的生活被闹的鸡飞狗跳,人们晚上睡觉都是提心吊胆的。
于是,国王就挑选了一些勇敢的猎人去杀死独眼熊。
可是,独眼熊实在是太凶猛了,有好多猎人都死在它的手下,只有两三个猎人回到了村子,而且身上好多地方都受了伤,所以,没有人再敢去挑战独眼熊了。
国王有一个16岁的独生子叫冬不拉,他是一个非常勇敢和善良的王子。
他从来都不因为自己是王子而看不起穷人。
有一天,他又偷偷地跑出去找他的穷伙伴,当他到了朋友家里的时候,看见朋友正在伤心的流泪。
原来,冬不拉的朋友从小养的一匹黑马被独眼熊害死了。
那匹黑马是冬不拉最喜欢的,他生气极了。
于是,偷偷地,他瞒着朋友和父亲,独自寻找独眼熊去了。
一天过去了,冬不拉没有回家;两天过去了,冬不拉还是没有回家,刚开始的时候,国王也没有在意,因为冬不拉常常会在他朋友家里住两三天才回家的。
十天,半月过去了,冬不拉还是没有回家,国王着急了,派人去他的朋友家寻找,可是他的朋友们都说好久没有见到王子了。
国王着急的晕了头,他让武士们把铅锅抬到宫殿里烧得滚滚沸腾,并召来所有的仆人,指着锅里的铅水说:“限你们三天之内,给我把王子找回来,如果谁要带回不幸的消息,我就用这铅水浇灌他的嘴巴。
”仆人们怀着恐惧的心情,跨过草原,走进森林,去寻找王子。
可是,两天过去了,没有找到踪影,大家都很着急,挨过鞭打的老牧人呼斯赛英说:“我们到原始森林里去找找吧,说不定会找到的。
第三天下午,太阳快要下山的时候,老牧人呼斯赛英终于在一棵大树底下找到了王子的尸体,旁边躺着的还有独眼熊的尸体。
看到这种情况,他心里又喜又悲,喜的是已经找到了王子,独眼熊也被王子杀死了。
悲的是回去之后,怎么向国王交待呢?最后,呼斯赛英担心地说:“啊,这怎么回禀国王呢?”有的人提议:“干脆不去给国王报告,就在这深山里住下来,打猎度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间音乐]National folk music常言道:“歌和骏马是哈萨克族的两只翅膀。
”这无疑说明了歌唱是哈萨克人与生俱来的本领。
我们在调查中也发现,在歌唱中一般都会有弹拨乐器冬不拉伴奏,这也无疑说明了冬不拉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在哈萨克斯坦,无论你踏入哪一个哈萨克族人家,你就能够在房屋的墙壁上或角落里赫然地看到冬不拉的身影。
可以说,冬不拉自古以来就与哈萨克人有着同生共存的历史。
在平常日子里,只要人们谈起哈萨克族,抑或谈起他们的民族音乐,就会首当其冲地说到冬不拉、说到冬不拉弹唱。
冬不拉在哈萨克族群中已经成为一个不绝于耳的熟悉话题,人们不但喜欢谈论它,也喜欢弹奏它,它的身份已经和哈萨克族群的身份融为一体,它的存在已经代表着哈萨克族群的存在。
就其形制而言,冬不拉并不复杂,仅有两根琴弦,一般定弦为(D—G)或(C—G),其常规音域为(D一d1)或(C一c1)。
然而,就是在这种极其简单的乐器形制之下,就是这样一件再普通不过的简单乐器,哈萨克人却用他们那粗糙龟裂的十指鬼使神差般地演绎出了五彩缤纷的绚丽世界,也受到了所有哈萨克族人的强烈认同,并且该种文化认同几乎深入到哈萨克族群每一个子民的灵魂深处,以致达到令人深信不疑的程度。
俗语言:“四两巧拨千斤。
”两根弦的效用却能够承载一个族群古往今来的厚重历史,这不得不令人拍案称绝。
在哈萨克族群中,冬不拉不像其他传统乐器,只有那些专有的人士才能够操持和传承,几乎每个哈萨克族群的子民都会摆弄几下它的琴弦,这几下摆弄不要紧,却是真真切切、实实在在地彰显了一个族群对该件乐器的高度认同和深厚感情,以至于其它任何物件都无法与其相提并论。
尽管哈萨克族也有着其它的多种民族乐器,如捷提根(七弦琴)、阔布孜等,但唯独冬不拉才能够让局外人一听便知哈萨克族乃至其民族音乐。
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很多局外人就是通过冬不拉来了解哈萨克族及其音乐的。
就冬不拉的演奏而言,其演奏技术并不繁难,最普通的弹法是:一般用左手指按弦,用右手四指向下扫弹,大拇指向上挑,这样一下一上的按节奏反复演奏,就能够演奏出美妙绝伦的不同和音,尤其以同度、四度、五度、八度和音最为常见。
很多哈萨克人,无论男女老幼,均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熟悉和习得这一乐器的演奏技法,但是要真正获得艺术上的炉火纯青,那也绝非轻而易举之事,非得经过勤学苦练方能够达到该种臻善至美的境界。
正是冬不拉的轻便易携乃至演奏技术的容易习得,才使得很多哈萨克族的普通民众对其的喜闻乐见,以至于很多人都能够在有意无意间抹上几把、弹上一弹。
每拨上几下冬不拉的琴弦,他们就能够立刻找到自我,找到自己的方向,因为冬不拉已经给他们的人生和身份定位———他们永远都是冬不拉家族的子民,任何时候、任何地点都难以变易。
我们通过调查发现,阿肯们、歌手们喜欢冬不拉,尤其是哈萨克斯坦的哈萨克族的阿肯们、歌手们,他们将其视为自己的知音乃至红颜知己。
他们可以用冬不拉弹奏作为他们演唱长篇诗歌———“阿依特斯”的最佳伴奏乐器。
很多阿肯都表明,他们只有在冬不拉的伴奏下才能够找到说唱“阿依特斯”的真切感觉,他们也只有在冬不拉弹奏的曲调中才能够激发起即兴编创“新阿依特斯”的灵感,这就是为什么哈萨克族的阿肯们喜欢使用冬不拉进行弹唱的最主要原因。
可以说,我们无论去参加任何一场阿肯弹唱会,阿肯们、歌手们手中操持的玩意基本上都是冬不拉。
在阿肯们的比赛会上,每个阿肯都操着手中的冬不拉,与对手们进行着一轮轮的角逐,每到此时,他们既竞技各自的即兴编创能力,也在比赛冬不拉的炫技技术。
在冬不拉的两根琴弦上,他们既可以炫技地打情骂俏,也可以酣畅淋漓地抒发自我的情感。
他们边弹奏冬不拉,边演唱自己发挥智力编创的唱词,即兴演奏和即兴编创结合相得益彰、天衣无缝,无一不令人折服。
可以说,冬不拉弹唱就是阿肯们的心曲。
任何一位聆听者既能够获得丰富的历史知识,也能够获得赏心悦目的艺术熏陶。
孩子们喜欢冬不拉,乐器店的乐器师们也有专门为孩子们量身制造的小型冬不拉。
他们中的很多人甚至从牙牙学语时就已经在聆听父辈们的激情演奏,从蹒跚学步时就已经在父母们掰着手指头的训导下学习拨弹冬不拉了。
据我们调查,很冬不拉———哈萨克人的身份象征■王建朝(新疆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民间音乐]National folk music多孩子对冬不拉情有独钟,他们也喜欢弹奏他们手中的冬不拉,甚至达到爱不释手的地步。
可以说,冬不拉即如他们生活中的亲密小伙伴那般的熟悉,那般的体贴乃至那般的有趣,他们一旦有了奇思妙想就喜欢在冬不拉琴弦上拨弄几下,在两根琴弦上寻觅他们在别处难以寻得的答案。
我们不得不说,孩子们将冬不拉当做他们儿时的玩伴,当做他们玩耍的玩具了,在他们稚嫩的心里,这个玩具要好于其它的任何一件玩具,因为他们能够在这件玩具身上创造出和寻找到属于他们快乐童年的美妙声音。
这种声音是他们祈求的,也是他们托着腮帮喜欢听的。
他们在两根琴弦上储藏了他们快乐童真的美好记忆。
青年人尤其喜欢冬不拉,首先他们既可以在冬不拉的两根琴弦上寻觅到儿时的快乐记忆,也可以在心仪的女人面前表达他们的爱意,男女年轻人均钟情于该件乐器,冬不拉的琴声也是他们或他们的心曲。
很多年轻的阿肯们就是在冬不拉伴奏的弹唱中找到他们心仪已久的情人或伴侣。
在冬不拉的伴奏琴声中,男人们可以放弃平日里威严的绅士风度,可以丢下男人的自尊,可以无所畏惧地大胆表达自己的爱意,甚至露骨地表达此意也不会招来聆听者和观看者的非议;女人们可以放弃大家闺秀的内敛,可以放弃平素里不易表露心意的羞涩,向自己钟情的男人勇敢地袒露那份掩饰不住的爱意,此时此景,哪怕遭到父母乃至其他长辈的强力阻挠也会在所不惜。
这就是这件与众不同的乐器———冬不拉,在它的参与下,很多人找到了属于他们自己的爱情,找到了属于他们自己的红颜知己,找到了属于他们自己的幸福。
青年男女们也喜欢凑热闹,每到亲朋好友的婚礼等喜庆日子,他们抑或她们也都喜欢用手中的冬不拉来表达彼时彼境的祝福和美意,有了他们的弹唱参与,整个活动的喜庆气氛顿时就会锦上添花。
另外,很多年轻人也都告诉我们,他们都有自己的冬不拉琴友,冬不拉也成了他们互诉衷肠和维系友谊的最佳工具,他们也正是在平日里的不断的弹唱中而愈来愈地亲上加亲。
据此,我们不得不说,冬不拉非同寻常,它已经成为哈萨克族小伙子们和姑娘们释放爱情和建立友情的催化剂。
老人们也喜欢冬不拉,他们将冬不拉视为他们朝夕相处的老朋友。
因为冬不拉从孩童时期就已经与他们相伴相生、如影随形,他们每一次经历都在两根琴弦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也留下了他们永不褪色的回忆,这些印记和回忆也成了他们体验社会的宝贵经验,伴随至他们今天的成熟。
也许老人们的冬不拉演奏技术较之青年和孩童要娴熟得多,情感也饱满得多,两根不停颤抖的琴弦上流淌出来的乐音更加的沧桑和富有情感,因为那里有他们往惜蹉跎岁月的厚重沉淀,记载着他们生活阅历的点点滴滴,这构成他们生命历程的轨迹。
这点点轨迹就紧紧系在这两根说普通也普通、说不普通也不普通的琴弦上。
只要他们一抖动那两根琴弦,就什么都在岁月的风尘中慢慢地铺展开来了。
据此观之,冬不拉就是一本记录生活点滴的日记簿,那里不但记录着他们过去生活的酸甜苦辣,也承载着一个族群对一件物品的恒久的情感和身份认同。
冬不拉的使用途径很多,它能够跟其他任何一件乐器进行搭配演奏。
就我们的调查而言,它几乎可以用在哈萨克族任何音乐的伴奏中,如哈萨克民歌独唱的伴奏中,阿肯们的对唱中,以及乐队的齐奏或合奏中等,几乎都缺少不了它的身影,因为人们都喜欢使用他。
很多哈萨克族人都说,没有冬不拉的乐队是不完整的,失去她也就失去了哈萨克族群音乐文化的灵魂,这样演奏出来的音乐也将失去哈萨克族的韵味。
在当前,无论是阿肯弹唱会,还是其他任何场合的传统音乐表演,她几乎都不会缺席。
可以说,缺少了他的参与,哈萨克族的乐器何在?哈萨克族的音乐何在?哈萨克族的文化灵魂何在?无须说,乐队中不能没有它,阿肯弹唱中不能没有它,孩子们的嬉戏中不能没有它,年轻人的爱情和友谊中不能没有它,老人的沉淀回忆中不能没有它……我们知道,在中国古代音乐史上,古琴与文人身份是相互契合的,每个民族都会有一件或几件乐器作为他们身份的象征,每个族群也都会在某件乐器上赋予他们深刻的文化印记。
与此相同,冬不拉在哈萨克族群中即扮演着如此身份的角色,它的存在已经成为哈萨克族群最具身份意义的象征,每一位哈萨克族群的子民也在这件乐器上找到了属于他自己身份的归宿。
我们局外人也从冬不拉这一件乐器的两根琴弦上探寻出哈萨克族人之纵深历史的丰富信息。
基金项目:本文受2011年度新疆师范大学中亚研究基地资助项目“哈萨克斯坦传统音乐文化的调查与研究”(项目编号:XJNUZY201112)、2011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项目“文化人类学视野下的中亚音乐研究”(项目编号:11BD038)和2012年度自治区普通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新疆师范大学中亚音乐文化研究中心招标课题重点项目“中哈两国哈萨克族传统音乐文化比较研究”(项目编号:040912B05)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