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源性线虫病的流行特征及分布

合集下载

全国土源性线虫病监测的方案

全国土源性线虫病监测的方案

全国土源性线虫病监测的方案一、背景和目的土源性线虫病是一种严重危害农作物健康和产量的土传病害,直接导致经济损失和粮食安全问题。

为了及时发现土源性线虫病的发生、发展和传播趋势,科学预测病害风险,制定相应的防控措施,全面提升我国农作物健康保护和产量稳定性,建立全国土源性线虫病监测方案势在必行。

二、监测对象和范围1.监测对象:针对主要经济作物如水稻、小麦、玉米、大豆等的土源性线虫病进行监测。

2.监测范围:全国各省市县级农田,特别是主要作物种植区域。

三、监测内容和方法1.监测内容:(1)土壤样本采集:选择不同类型土壤样品,包括不同农作物连作土壤、长期施用化肥和农药的土壤和病害发生地点等;(2)线虫种类鉴定:对土壤样本中的线虫种类进行鉴定,包括有害线虫和益线虫的鉴定;(3)线虫密度测定:测定土壤样本中线虫的数量,以确定病害的严重程度;(4)线虫分布情况分析:分析线虫在不同地区和不同土壤类型中的分布情况;(5)土壤理化性质分析:测定土壤的理化性质,以了解土壤对线虫的影响。

2.监测方法:(1)土壤样本采集:按照一定的采样网格,在不同农田和农田内不同生长期采集土壤样本;(2)线虫种类鉴定:采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线虫种类进行鉴定;(3)线虫密度测定:采用差式计数方法测定单位土壤中线虫的数量;(4)线虫分布情况分析:根据采集的土壤样本以及相关环境因素,统计分析不同地区和不同土壤类型中线虫的分布情况;(5)土壤理化性质分析:测定土壤样本的PH值、有机质含量、养分含量等指标,并与线虫密度进行相关性分析。

四、监测时间和频率1.监测时间:根据不同农作物的生育期和线虫病发生规律,制定相应的监测时间安排。

如水稻的监测时间为种子播种前、幼苗期、拔节期、抽穗期和成熟期等。

2.监测频率:根据线虫病的发生情况和防控需求,制定不同地区和不同农作物的监测频次。

一般来说,主要农作物种植区应每年至少进行一次监测。

五、数据分析和评估1.数据分析:对收集的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包括线虫种类组成、线虫密度和分布情况等方面的数据分析。

土源性线虫监测

土源性线虫监测

土源性线虫监测分析苍溪县土源性线虫病流行动态及影响因素,为制订防治对策和评价防治效果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随机抽取1个行政村,整群抽取3周岁以上居民500人,不足500人的村全部检查,受检率不低于90%。

采用改良加藤厚涂片法(Kato–Katz法),1粪3检,检查土源性线虫卵,3~12周岁儿童加做透明胶纸法检测蛲虫卵,计算总感染率、分虫种感染率和感染度;另随机抽取该村10户居民,采集其菜园、厕所周边、厨房、庭园4类地点的土壤样各1份,采用改良饱和硝酸钠漂浮法进行人蛔虫卵污染情况监测。

结果调查点共检查508人,共发现4种土源性线虫,人群总感染率 5.71%(29/508),其中:蛔虫3.15%(16/508)、钩虫2.56%(13/508)、鞭虫0.2%(1/508)、蛲虫5.56%(2/36),各虫种之间感染率存在统计学差异(X2=9.82,P<0.05);男、女性感染率分别为5.18%(13/251)和6.23%(16/257),其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26,P>0.05);各年龄组和文化程度方面土源性线虫感染率无统计学意义(X2=2.13,P>0.05)和(X2=2.49,P>0.05);以农民为职业的感染率最高达6.09%。

检测土壤样本40份,均未检出蛔虫卵。

结论苍溪县岳东镇土源性线虫的分布和虫种感染情况存在差异,感染率不存在性别、年龄等差异,为今后在诊断、治疗和制定防治方案提供了科学依据。

土源性线虫病是我国农村居民患病率较高的寄生虫病,其流行、分布与我国各地区的地形特征和经济发展,卫生状况和居民生活习惯有密切关系[1]。

为及时了解苍溪县土源性线虫病流行动态,掌握流行规律及其影响因素[2],为制定防治策略和措施、考核防治效果和评价卫生城镇创建工作提供科学依据[3]以及更好地落实卫生部《2006-2015年全国重点寄生虫病防治规划》[4],根据《四川省土源性线虫病监测实施方案(试行)》要求,于2011-11在苍溪县岳东镇守垭村进行了土源性线虫的监测,其结果报告如下。

土源性线虫病PPT课件

土源性线虫病PPT课件

虫卵 1、无色透明2、不对称椭圆3、壳较厚,内有幼虫
致病、诊断、流行与防治
致病 肛周骚痒 异位损害(阴道、盆腹腔等) 诊断 1(晨便前)肛拭(最佳)查虫卵或成虫 2 粪检虫卵或成虫 流行与防治 1、肛-手-口直接感染 2、间接接触或 吸入感染 3、逆行感染
(肠道)
(人体内发育60~75天)
成 虫
(小肠)
(小肠-胃-咽-气管-肺-心-肝-血管-肠壁)
幼 虫
(组织移行)
蛔虫在肠腔内寄生状态
蛔虫卵在外界的播散过程
蛔虫含蚴卵(感染期虫卵)
蛔虫幼虫在肺泡内穿行
蛔 虫 幼 虫 在 肺 组 织 内
蛔虫的形态与生活史
生活史特点
成虫寄生于人的小肠 虫卵随粪便排出体外,在外界适宜条件 下发育3周为感染期虫卵 经口感染 幼虫经肠外移行(肺内蜕皮2次)后定居小 肠发育成熟
蛔虫
全国共调查356 629人,感染人数为45 376 人,平均感染率为12.724% 各地平均感染率以贵州最高,为42.405%, 其次是湖南,为30.815%,最低是新疆,为 0.667% 河南调查15 244,感染人数655,平均感染 率4.297 %
鞭虫
全国共调查了356 629人,感染人数为16 513人,平均感染率为4.630% 各地平均感染率以海南最高(为31.348%), 其次是广西(为11.375%)以及贵州(为 10.766%),在内蒙古、辽宁、吉林中没有 发现鞭虫的感染 河南调查15 244人,感染人数147,平均感 染率为0.964
土源性线虫(蛔虫、鞭虫和钩虫)
全国共调查356 629人,土源性线虫感染人 数为69 745人,平均感染率为19.557% 各地平均感染率以海南最高,为56.222%, 其次是贵州,为47.324%,最低是新疆 0.785% 河南调查15 244人,感染人数1 234,平均 感染率8.095 %

常见土源性寄生虫

常见土源性寄生虫
整理ppt
蛔虫成虫
整理ppt
(二)流行病学 1、蛔虫病分布 蛔虫病分布遍及全国,是人体最常见的寄生
虫病。 人群感染率农村高于城市,儿童高于成人。 在生活水平低、环境卫生和个人卫生较差的
人群中,蛔虫感染率更高。
整理ppt
2、传染源 蛔虫感染者是本病唯一传染源。
3、传播途径 由于使用新鲜粪便施肥或儿童随地大 便,蛔虫卵污染环境、物品、食物 等,人因生食含有感染性虫卵的不 洁蔬菜、瓜果和水而受到感染。也 可通过污染的手,经口受到感染。
种植蔬菜
插秧
整理ppt
两种钩虫的主要不同点
1.形态 (成、幼)
2.生活史 产卵 感染途径
3.致病 钩蚴性皮炎 钩蚴迁延移行 贫血程度 婴儿钩虫病
4.治疗 5.分布
十二指肠钩虫 略
美洲钩虫
1~3万/日/条 经皮肤, 经口
0.5~1万/日/条 经皮肤
多见 有 严重 多见
对药物敏感
北方多
整理ppt
少见 无 较轻 少见
第三次 蜕皮
随血流经右心 至肺,穿破肺
微血管入肺泡 幼虫
幼虫
(到达小肠)经气管、咽、 (在人体内)
食道、胃到小肠
整理ppt
经皮肤 (或口) 入人体
பைடு நூலகம்
第一期杆状蚴 (在土壤中, 以细菌和有机
物为食)
48h内 (第一次蜕皮)
第二期杆状蚴 (土壤中)
5~6d后口腔封 闭,停止摄食 (第二次蜕皮)
丝状蚴 (感染期幼虫)
整理ppt
并发症 主要有以下10种。 ➢ 胆道蛔虫病:系肠内蛔虫进入胆管所致。 ➢ 蛔虫性肠梗阻 ➢ 蛔虫性阑尾炎 ➢ 蛔虫病肠穿孔 ➢ 肝蛔虫病:肝蛔虫病为蛔虫钻入肝脏所致。 ➢ 胰腺蛔虫病 ➢ 气管和支气管蛔虫病 ➢ 肺动脉及心脏蛔虫病 ➢ 蛔虫性肉芽肿 ➢ 其他异位蛔虫病

土源性寄生虫

土源性寄生虫

土源性寄生虫病
土源性寄生虫:
人体排出感染性病原体(卵、幼虫、包囊等),病原体在外界自然环境中发育至感染期后直接感染人体,无需中间宿主的一类寄生虫
分类:
土源性线虫:蛔虫、鞭虫、钩虫、蛲虫、肝毛细线虫、粪类圆线虫等
土源性原虫:溶组织内阿米巴、蓝氏贾第鞭毛虫、隐孢子虫、人毛滴虫等
概念及种类
遍及全球,主要在温热带地区广泛性流行土壤中发育,经口或经肤感染,粪便污染关系大土源性传播一人多虫感染混合性感染生物学特性
机会性致病 原虫
两次全国流调比较
1988-1992年2001-2004年调查人群2848点,147万687点,35万总感染率59%19.34%
钩虫17 %,1.94亿 6.08 %, 3930万鞭虫18 %,2.12亿 4.56 %, 2909万蛔虫46 %,5.31亿12.57 %, 8593万蛲虫23 % 10.28 %
阿米巴0.95 %,1069万
贾第虫 2.52 %,2850万
特点地方性:与当地气候、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相关
季节性:夏秋季多见
社会因素:与经济、卫生发展
以消化道症状为主: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营养障碍:消化食糜、肠液、血液
•幼虫移行症
•机械性损伤
•炎症反应
•肉芽肿
诊断与防治
防控特点群体性(大人群感染,普查普治)
长期性(重复感染)多样性(治疗方法)
诊断: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
广谱性(药物)
钩虫引起的贫血
蛔虫性肠梗阻。

土源性线虫病

土源性线虫病
浓集虫卵检查(沉淀法、浮聚法) 粪便内发现成虫
蛔虫感染的流行与防治
蛔虫感染的流行
流行概况蛔虫病分布广泛,主要流行于温暖、 潮湿和卫生条件差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非洲 和亚洲人群感染率较高,约为40%,拉美国家 约为32%。人群感染的特点为农村高于城市, 儿童高于成人。农村地区的学龄前和低龄学童 的感染尤为明显。
诊断
粪检查虫卵
致病
变态反应、掠夺营养、 机械损伤
线虫常见种类
线虫概论 Nematodes
形态特点 成虫虫体线形或圆柱形,体不分节 雌雄异体,雌大雄小 内脏器官呈细管状,包括消化、排泄、 神经和生殖系统,消化管完整 原体腔(假体腔) 虫卵多呈椭圆形,由卵壳和卵内容物 构成,卵壳分三层(卵黄膜、壳质层、 蛔甙层)
似蚓蛔线虫(人蛔虫) Ascaris lumbricoides
蛔虫是人体内最常见的肠道寄生虫,据1992年全国人 群常见寄生虫感染调查结果,平均感染率高达44.91% 可引起蛔虫病(ascariasis)
形态与生活史
致病
诊断
流行与防治
蛔虫的形态与生活史
成虫与虫卵形态
成虫:外形、唇瓣、内部结构
虫卵:受精卵、未受精卵、
各地平均感染率以海南最高,为56.222%, 其次是贵州,为47.324%,最低是新疆 0.785%
河南调查15 244人,感染人数1 234,平均 感染率8.095 %
不同地区土源性线虫感染率
线虫概论 Nematodes
概述:属线形动物门,线虫纲
(1万余种
35种)
形态
生活史
土源性线虫 生物源性线虫
成虫、钩蚴和虫卵
虫卵 无色透明,比蛔虫略小,卵壳薄,内含 细胞
脱蛋白质膜的受精卵

武功县土源性线虫病现况调查结果分析

武功县土源性线虫病现况调查结果分析
染者 2 3人 , 感染率为 6 . 5 7 %。 2 . 2 流行特征 2 . 2 . 1 性 别分布 见表 1 。
表1 武功县土源性线虫感染性别分布
点。 选择监 测点 3 周 岁以上 2 5 0 0 人 作为调 查监测对象 , 采集粪
便, 采 用改 良加 藤厚 涂 片法计数 蛔 虫、 钩 虫、 鞭 虫虫 卵, 3周 ~
异。
防治效果提供科学依据。 按照《 全国土源性线虫病监测方案》 和
《 土源性 线虫病 防治技术方 案( 2 0 1 0版 ) 》 要求, 2 0 1 2年 7月在 我县开展 了土源性线虫病监测工作 , 现报告如下 。
1 对 象 与 方 法
2 . 2 . 2 年龄分布
见表 2 。
武功县土源 性线虫感 染年龄分 布结果
一 旦盆翰国
2 . 2 . 4 地区分布
见表 4 。
表4 武功县土源性线虫感染地 区分布
武功 县土源性线虫感 染地 区分布结果
3 . 3 本次调查武功县土源性线 虫病感染率 , 文 盲、 小学及
以下文化程 度明显高于初 中及 以上 ,文化程 度越低感染 率愈 高。 是因为文化程度越低 , 生活卫生 习惯也差 , 卫生防护意识越 淡薄 ; 而文化程度愈高 , 人们 的健康 意识普遍提 高, 越注重生活 卫生 , 土源性线虫病感染 率低 。 3 . 4 本次调查 武功县土源性线虫病感染率 ,男 性与女性 比较 , 不同乡镇感染率 比较 , 无显著差 异。 说明武 功县男孩和女 孩, 不同乡镇 的儿童在防病意识 、 个人 防护 、 卫生习惯等方面基
抽 取 5个 乡镇 , 再从 各 乡镇 各 抽 取 1个 行 政 村 , 作 为 调 查 监 测

全国土源性线虫病防治技术方案

全国土源性线虫病防治技术方案

附件全国土源性线虫病防治技术方案(征求意见稿)土源性线虫病是严重危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寄生虫病。

为贯彻落实《2006-2015年全国重点寄生虫病防治规划》,指导各地科学、规范地开展土源性线虫病防治工作,特制定本方案。

一、流行区分类及确定(一)流行区分类。

以县(区)为单位,根据居民土源性线虫(蛔虫、鞭虫、钩虫)感染率的高低,将土源性线虫病流行区分为3类:1.一类地区:土源性线虫感染率 20%;2.二类地区:土源性线虫感染率≥3%且<20%;3.三类地区:土源性线虫感染率<3%。

(二)流行区确定。

1.抽样调查:以县(区)为单位,按地理方位划分为东、西、南、北、中5个片区,每片区以自然村为单位随机整群抽取3周岁以上居民500人,共2500人开展调查。

原则上每3年进行1次调查,以确定或调整流行区类别。

2.调查方法:采用改良加藤厚涂片法(Kato–Katz法)检查土源性线虫卵,计算各线虫感染率、感染度;采用试管滤纸培养法以区分美洲钩虫和十二指肠钩虫。

二、防治策略和措施以健康教育为先导,采取控制传染源、改水、改厕和改善环境卫生的综合防治措施。

(一)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结合九亿农民健康教育等活动,针对不同对象开展各种形式的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提高人群的自我防病意识和能力,改变不良的卫生行为,以减少感染,提高查病、服药驱虫的依从性。

(二)药物驱虫方案。

1.对象、频次和要求。

(1)一类地区:对3周岁以上居民每年春季或秋季服药1–2次,连续3年,每次人群驱虫覆盖率>90%。

(2)二类地区:对重点人群每年服药1–2次,连续3年,每次人群驱虫覆盖率>90%。

各地可根据当地的抽样调查结果,将感染率较高的年龄组或职业人群确定为重点人群。

(3)三类地区:通过健康教育,引导居民自愿查病,对查出的感染者给予药物驱虫;有条件的地区可根据需要,每年有计划地安排查治工作。

2.常用驱虫药品和用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源性线虫病的防治措施
土源性线虫指不需要中间宿主、其虫卵或幼虫在外界(主要指土壤)发育到感染期后直接感染人的线虫,如等。

蛲虫卵不需在土壤中发育,但其生活史和蛔虫、鞭虫、钩虫一样是直接型的,传播途径、诊断方法和治疗药物相同或相近,故一般把蛲虫也归为土源性线虫。

一、流行特征及分布
(一)蛔虫病
蛔虫病的流行与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和人类的行为有关。

蛔虫具有高度的宿主特异性,人是蛔虫的唯一宿主,人体感染是因经口食入感染期蛔虫卵所致。

受精蛔虫卵随粪便排出体外后,在外界环境中需要适宜的温度、湿度、氧分压和阳光中的紫外线才能发育。

蛔虫感染从土壤到人的传播水平主要取决于人类的行为。

如使用新鲜粪便施肥或儿童随地大便,使大量蛔虫卵污染土壤、环境、蔬菜、瓜果;不良卫生习惯如饭前便后不洗手等。

(二)鞭虫病
鞭虫广泛分布于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地区,估计目前全世界鞭虫感染人数有8.7亿。

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台湾省和香港、澳门两地区都有鞭虫感染者存在。

鞭虫感染者是鞭虫病的唯一传染源。

人因经口吞入感染期鞭虫卵而感染,鞭虫感染常与蛔虫感染并存,鞭虫病的流行因素和蛔虫病一样,与自然因素和人类的行为有关。

(三)钩虫病
在我国除黑龙江、青海两省外,其他30个省、市、自治区以及香港和澳门地区都查到过钩虫感染者。

钩虫病患者及带虫者是唯一的传染源。

钩虫卵随粪便排出人体后,在外界发育需要适合的环境,因此温度、湿度及土壤条件对钩虫病流行有很大影响,钩虫感染与人类有生产方式和卫生习惯等行为有密切有关。

我国农村长期以来均以人粪尿为肥料,而且多以未经无害化处理的粪便施肥,这是污染土壤的主要形式,男女老幼都是易感者。

钩虫感染人体的途径虽可能有多种,但在我国农村,主要是由于农民习惯于徒手赤足下地劳动,接触污染土壤的机会多而受到感染。

(四)蛲虫病
蛲虫感染率有非常显著的家庭聚焦性。

蛲虫感染者是唯一的传染源。

蛲虫传播有4种方式:
1、自身感染。

雌蛲虫一般在夜间移行至肛门外产卵,因局部刺激而用手搔痒时虫卵即粘附在手指及甲垢中,当患者以污染的手指拿食物或患儿吮吸手指时,可造成自身反复感染。

2、接触感染。

被虫卵污染的手还可污染玩具、文化用品和日常用品,这不仅使自身反复感染,而且还使他人因接触而感染。

3、吸入感染。

散落在被褥、衣裤及床铺上的虫卵,可借用风力或扫地而随着尘土飞扬于空气之中,随着人的呼吸进入口腔。

4、逆行感染。

蛲虫卵在肛门周围孵化出幼虫,再钻入肛门,逆行入肠内发育为成虫并产卵。

二、致病与危害
蛔虫的幼虫、成虫阶段均可致病,成虫的危害性更大。

蛔虫的幼虫在人体内的整个移动过程中,可对肠、肝、肺、微血管及淋巴组织等引起机械性损伤,或因幼虫本身及代谢产物作为抗原,诱导变态反应。

重度感染时,幼虫可进入体循环,侵入多个器官,引起异位损害。

成虫是蛔虫病的主要致病阶段:○1夺取营养;○2影响吸收;○3变态反应;○4并发症及异位寄生,导致肠梗阻,以及胆道、胰管、阑尾等蛔虫症,严重时可以致命。

(二)鞭虫病
轻度感染一般无明显症状。

严重感染者(粪便虫卵数超过20 000/g)大多发生严重腹泻或者痢疾综合症。

极重度感染者,成虫附着于直肠粘膜,可引起慢性痢疾,伴有腹痛和严重的里急后重,偶尔可致直肠脱垂。

(三)钩虫病
钩蚴侵入人体皮肤可引起钩蚴性皮炎。

多见于手指、足趾间皮肤嫩、薄处,也可见于手、足背部等,俗称“粪毒”。

钩虫幼虫移行至肺泡后,病人可出现咽痒、咳嗽、伴有畏寒、发热、哮喘样发作等全身症状。

成虫寄生于小肠可引起消化、吸收等功能障碍。

持续性、弥散性腹痛为常见症状,以上腹部和脐周为剧烈。

重度感染者还可出现黑色粪便和营养不良等。

钩虫对人体的危害主要是引起病人慢性失血所导致的不同程度的贫血。

蛲虫病主要症状为雌虫爬出产卵引起肛门周围及会阴部奇痒和炎症,影响睡眠。

患儿常有烦躁不安、夜惊、失眠、夜间磨牙、遗尿、食欲减退、消瘦等表现。

三、防治策略和措施
1、采用驱虫治疗为主的综合措施。

根据不同流行程度,实行集体驱虫或选择性驱虫,并抓好重点人群(学龄前儿童、中小学生、菜农、果农等)的防治。

2、实施健康教育,改善人群的卫生行为。

3、加强粪便管理和安全供水,改进环境卫生,减少感染,巩固和扩大防治成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