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通用)2018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时代主题练 第83练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
【完整版】全国普通高等学校2018年招生统一考试历史模拟试题(衡水金卷三)2

1. 春秋战国时期,以“亲亲〞为纽带的“孝〞逐渐让位于以“尊尊〞为纽带的“忠〞,后者很快在政治伦理体系中成为重要道德标准。
这一变化本质上反映了A. 血缘宗法制度的破坏B.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C. 政治伦理观念的变化D. 诸侯国各种矛盾的缓和2. “黄老〞之称,始见于汉代史籍,但按照?史记?记载,“黄老之学〞在战国时期的存在应该是确定无疑的,目前国内外大多数相关学者都对“黄老之学〞在先秦的存在给予了肯定。
由此可见,汉初奉行“黄老之学〞A. 是历史开展的必然趋势B. 取决于先秦政治思想的流传C. 受司马迁的影响比拟大D. 根植于先秦的历史文化传统3. 就整个宋代社会而言,宋代妇女再嫁者不是极少,而是较多。
如大诗人陆游的妻子唐婉,在和陆游离婚后而改嫁;又如,北宋名臣范仲淹的母亲谢氏,王安石的儿媳庞氏,岳飞的前妻刘氏等等。
这从侧面反映出A. 理学尚未影响到社会生活B. 商品经济影响民众婚姻观念C. 宋代朝臣和名士的示范作用D. 宋代社会生活相对较为开放4. 消朝初年,沿袭满洲贵族议事的旧制,设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军国大事。
……康熙帝亲政后,加强皇权,会议权限逐渐削弱。
由此可知A. 清朝初年君主的权利受到较大制约B. 议政王大臣会议削弱了六部的权利C. 议政王大臣会议防止了决策的失误D. 康熙帝的做法削弱了满洲贵族权利5. 鸦片战争后,魏源积极要求清政府进展改革,强调;“天下无数百年不弊之法,无穷极不变之法,无不除弊而能兴利之法,无不易简而能变通之法。
〞魏源的这一言论说明A. 清政府已开场进展政治改革B. 魏源已意识到专制制度的落后C. 民族危机激发国人进展探究D. 魏源萌生了向西方学习的愿望6. 不丹,清政府文书译为“布噜克巴〞,是清代在喜马拉雅南麓的藩属。
1864年,英印从孟加拉和阿萨姆两路进击不丹,最终不丹不敌。
根据1865年合约,不丹交出与印度交界的18个山口,割让噶伦堡给英国。
英印的这一做法A. 表达了帝国主义瓜分世界的野心B. 暴露了英国企图谋求南亚的霸权C. 加剧了近代以来中国的边疆危机D. 违背了当时和平开展的世界潮流7. 抗战即将成功之时,毛泽东发文谈到:?比方一棵桃树,树上结了桃子,这桃子就是成功果实。
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 小题狂练-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小题狂练一、单选题1. 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各种思想流派纷呈。
有的学者对各种思想主张进行整理,将它们分别描述为“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拥有无限同情心和向上心的文化人的学派”。
按顺序它们分别是()A. 儒、法、道B. 儒、道、法C. 法、儒、道D. 道、法、儒2. 历史学家萧公权认为:“由封建天下转为专制天下之过渡时期,政治思想之可能态度,不外三种。
”①对将逝之旧制度表示留恋,而图有以维持或恢复之。
②承认现状,或有意无意中迎合未来之新趋势而为之张目。
③对于一切新旧制度均感厌恶,而偏重个人之自足与自适。
”以上三种思想的代表人物分别是()A. 孔子、韩非子、老子B. 墨子、孔子、老子C. 老子、孔子、韩非子D. 孔子、韩非子、墨子3. 春秋战国时期,孔子主张“仁”和“礼”,法家强调“法”和“刑”,老子强调自然的静态平衡,墨子主张“爱无差等”,杂家主张“治国公平”、“为民谋利”,这些主张的共同之处是()A. 重视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B. 重视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C. 都阐释了各自的“和谐”思想D. 都主张“礼”、“法”并用4. 老子认为“民之饥,以其上取食税之多”;孔子叹“苛政猛于虎”;孟子斥责梁惠王之流“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草”是“率兽而食人”;庄子则揭露国君们“轻用民死”。
这反映出当时他们()A. 吸收各家学说走向融合B. 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C. 得到统治者的积极支持D. 迎合地主阶级政治诉求5. 老子认为,“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孔子则说,“不学礼,无以立”,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这反映出,当时他们()A. 反思西周的礼乐文化B. 迎合封建贵族政治诉求C. 主张维护夏商周制度D. 得到统治者的积极支持6. 老子谴责“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的现象;墨子怒斥“今王公大人至其国家之乱,社稷之危”;孟子认定推翻暴君是正义行动;韩非子则对“上无道揆,下无法守”的现实给予抨击。
2018年高考历史(全国)一轮复习考点强化练 第47练含答案

训练目标] 1.“百家争鸣”的原因、意义。
2.儒家、法家、道家和墨家学派的思想主张。
3.孟子思想对孔子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小题精练1.有学者说,春秋战国时期,尤其是战国时期,既是血腥、残酷的时代,也是宽容的时代。
“宽容”主要指()A.诸子“百家争鸣”B.商人地位提高C.士的兴起D.“学在民间”2.(2017·凉山适应性检测)《子家语·观思》中记载:“汝以民为饿也,何不白于君,发仓廪以赈之?而私以尔食馈之,是汝明君之无惠,而见己之德美矣。
”对这段材料理解正确的是()①孔子不主张对饥民实施救助②孔子将民生问题政治化③体现了孔子的等级观念④能够体现孔子“仁”的思想A.②③④B.①②③C.③④D.①④3.(2016·淮南一模)孟子认为“人皆可以为尧舜”,荀子也承认“涂之人(普通人)可以为禹”。
符合两者观点的是()A.主张“因材施教”B.重视人民群众力量C.认为“人性本善”D.通过教化使人从善4.(2017·茂名适应性考试)“中国古代山水画以自然而然合乎本性为美,在位置的经营上讲究‘留向’‘计白当黑’,也是有无相生、虚实相象在艺术实践中的体现。
”该作者认为古代山水画的创作理念受到哪一思想的影响()A.道家B.佛教C.程朱理学D.陆王心学5.(2016·重庆一模)有位学者这样评价我国古代的一位思想家,他的学说开创了一个崭新时代,为秦统一中国,建立大一统的封建君主集权制国家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根据。
以下符合其学说的观点是()A.“兼相爱,交相利”B.“无为而治,与民休息”C.“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D.“寄治乱于法术,托是非于赏罚”6.战国时期,儒家学说和墨家学说在民间广为流行,形成了“非儒即墨”的局面。
但是,主要诸侯国的统治者却纷纷采用法家学说,兴起了变法运动。
官方采取与民间不同的态度,是基于()A.巩固统治阶级统治的需要B.实现统一全国目标的需要C.应对政治军事形势的需要D.建立和谐社会目标的需要7.(2016·湖南五市十校模拟)吕思勉先生说:“大同时代的境界,永存于人类记忆之中。
春秋战国——社会大变革时期 考点练习-高考历史统编版一轮复习

春秋战国——社会大变革时期1.(2022·河北邯郸模拟)春秋时期的货币铸造地点,主要集中在晋国和东周王畿所在之地;战国中期以后,货币铸造的范围向东延伸到滨海的齐国境内,向南到达江淮间的荆楚,向北到达燕赵长城以南。
这表明()A.区域经济发展较快B.全国市场初步形成C.民族交融进程加速D.各国货币单一流通解析:A由材料可知,战国时期货币的铸造地点增多和使用范围不断扩大,货币作为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表明区域经济的发展较快,故选A项;春秋战国时期处于分裂状态,各国货币形制不一,并未形成全国市场,排除B项;C、D两项材料无体现,排除。
2.(2022·北京卷,1)近年,考古工作者在江西国字山发现了战国中期的大型墓葬。
该墓葬具有突出的越文化特征,同时又有楚文化和江淮文化等文化因素,墓葬形制也与中原墓葬有相似之处。
此考古发现()A.印证了“春秋五霸”的政治格局B.反映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点C.证明中原率先成为中华文明核心D.说明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已经建立解析:B“多元”指中华民族起源的多元,“一体”指中华民族共同体,该战国时期的墓葬位于今江西,具有越、楚和江淮等多种文化因素交融共存的特征,其墓葬形制也与中原墓葬有相似之处,反映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点,故选B项;“春秋五霸”是春秋时期相继称霸的齐桓公、晋文公等,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没有比较,无法得出“中原率先成为中华文明核心”的结论,排除C 项;秦朝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排除D项。
3.(2022·山东潍坊模拟)公元前544年,吴国公子季札出使鲁、郑、卫等中原诸国。
季札对各国贵族视为“文明”象征的乐舞与诗歌,皆能一一点评,对各国政治现状,也能作出准确研判。
各国原本视江南为“文身断发”的“夷人”聚居之处,季札的到来让他们眼界一开。
这一史实可以说明()A.国家统一趋势不断加强B.宗法血缘观念逐步瓦解C.华夏认同意识日益增强D.家国同构理念日趋衰落解析:C根据材料可知,季札出使中原各国,对各国的文化、政治都比较熟悉,且他的到来使人们对江南的传统印象有了改观,使彼此之间的差异感进一步弱化,故选C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统一趋势的加强,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宗法关系,排除B项;家国同构指政治权力与血缘关系的结合,材料信息无体现,排除D项。
高考历史旧人教一轮复习先秦史(7):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

第6课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一、春秋战国文化繁荣的原因1、繁荣之因(1)经济方面:生产力进步,社会经济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2)政治方面:①激烈的社会变革,为文化繁荣提供了政治前提;②动荡的社会环境,促进了学术思想的活跃;③统治者基于争霸和统治的需要,纷纷网络人才;(3)文化教育:私学兴起和讲学之风的出现;(4)民族关系:民族融合加强,民族文化交流扩大;2、文化特色(1)文化异常繁荣,百花竞艳;(2)思想流派纷呈,出现“百家争鸣”局面;(分散性)(3)科学发展,不少成就领先世界;二、春秋时期的哲学思想1、老子(1)生活时代:春秋晚期,道家学派创始人;(2)哲学思想:朴素的辩证法思想;①哲学巨著:《道德经》;②思想核心:“道”为万物的本源;(唯心论思想)③基本观点:万物对立中运动,彼此相互依存、相互转化;(体现辩证法思想)④名言:“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3)政治主X①“无为”而治:“道常无为而无不为”;②反对严刑峻法:“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③理想社会:“小国寡民”——“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点拨:老子的“小国寡民”社会,体现了一种没落、消极情绪。
2、孔子(1)生活时代:春秋晚期,儒家学派创始人;(2)思想学说:“仁”的学说(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①内容:“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具有古典人道主义性质)②目的: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③作用:有利于抑制统治者暴政;④实质:统治者通过实施“仁”政,以缓和阶级矛盾,巩固统治。
(3)政治思想(4)教育思想(5)典籍贡献:晚年编订整理《诗经》、《尚书》、《礼》、《易》和《春秋》;※提示:①孔子的儒家思想后来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②儒家文化成为我国传统文化最主要的部分;③ 孔子成为我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
三、战国时期百家争鸣1、出现原因 :主要原因是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 ;2、主要学派 : (1)儒家 : (2)墨家 :(3)道家 : 对抗儒墨的实力派 ; (4)法家 :战国时期倍受推崇 ; 3、墨家学派4、儒家学派最具实力,时称“非儒即墨” ;5、道家学派(1)代表:庄子,继承老子的道家学说,人称“老庄”;(2)观点:发展老子唯心哲学,认为世界是“我”的主观产物;(3)鄙视宝贵利禄,痛恨“窃钩者诛,窃国者诸侯”的不公平社会现象;6、法家学派四、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学、艺术1、《诗经》:第一部诗歌总集(1)收诗X围:西周至春秋中叶;(2)主要内容:共305篇;①风:国风,是周朝时期各国诸侯的民歌,多为春秋作品;(最精华部分)②雅:西周宫廷乐曲歌词;③颂:宗庙祭祀的舞曲;(3)影响:《诗经》的人文精神和现实主义创作态度,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2、屈原和“楚辞”(1)屈原:战国时期楚国人,伟大诗人;(2)“楚辞”体:采用楚国方言,利有南方民歌形式,创造出的一种新诗歌体裁;(3)名篇:最有名《离骚》;(古代最长的抒情诗)(4)屈原思想:体现了“忧国忧民”的忧愤思想;(5)世界四大文化名人:3、诸子散文4、春秋战国时期艺术成就五、春秋战国时期的科学技术※ 归纳总结 :1、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历史大变革 (1)经济方面(2)政治方面(3)文化方面铁器的使用 牛耕的推广生产力显著提高井田制瓦解志 使 诸侯争霸战争奴隶制旧秩序 社会改革步伐 坏快封建制度确立推 动 生产力发展经济政治变革 科学文化繁荣 百家争鸣局面★课时训练1、隶书是我国书法的五种主要字体之一,它…………………………………………()A.源于殷商时期的甲古文和金文B.始于秦朝,李斯以该字体书写了《秦始皇廿六年诏铭》C.变化最为丰富,最能表现书法写意性D.常用于书写古代官方文书,故又称正书2、将右图陶尊上的刻画符号与楔形文字、甲骨文、圣书字和腓尼基字母文字相比照可推断该陶尊最有可能出土于………………()A.两河流域 B.中国C.地中某某岸 D.埃及3、下列文献中,有较多反应西周时期平民社会生活内容的是…()A.《老子》 B.甲骨卜辞 C.《诗经》 D.《楚辞》4、荀子是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其思想与法家共通的是………………()A.天行有常 B.人性本恶C.礼法并重 D.民水君舟5、《韩非子•喻老》中的《扁鹊见蔡桓公》一文记载,神医扁鹊四次面见蔡桓公,便知其?腠理、肌肤,逐渐发展到肠胃、骨髓。
新人教版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形成 第2讲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练习 人民

第2讲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建议用时:45分钟)一、选择题1.(2020·某某某某二模)下图为《秦国国君世系图》(部分)《秦国国君世系》(部分)第1世秦襄公在位12年(前777年~前766年)……第9世秦穆公在位39年(前659年~前621年)……第25世秦孝公在位24年(前361年~前338年)第26世秦惠文王在位27年(前337年~前311年)……第30世秦庄襄王在位3年(前249年~前247年)据此可以判断,战国时期( )A.分封制遭到破坏B.宗法制遭到破坏C.礼乐等级制度森严D.出现官僚政治雏形解析:选A。
题干中秦国国君的称号开始为“公”,后来改为“王”,而按照分封制只有周天子才能称王,秦国国君还只是诸侯却称王,说明分封制遭到破坏,故选A项。
2.据史料记载:战国后期,诸侯国国君已普遍用玺印作为凭证以任免官吏、传达政令等,逐渐形成玺印制度。
下图即是战国时期诸侯国的官印。
这表明( )A.官印最早产生于燕齐两国B.战国时期集权体制开始形成C.战国官印具有统一的风格D.玺印制度导致社会阶层固化解析:选B。
材料“玺印作为凭证以任免官吏、传达政令”说明战国时期,诸侯国国内官员的任免和管理直接听命于国君,这是集权体制的表现,故选B项;诸侯国国君已普遍用玺印,燕齐两国只是其中的代表,没有信息显示官印最早产生于燕齐两国,排除A项;由玺印图可以看出,燕齐两国的官印是有区别的,排除C项;世袭制会导致社会阶层固化,而玺印制度会促进社会阶层的流动,排除D项。
3.吴国的国君本是周武王的先人古公的长子,到了江南后“文身断发”,服从了当地荆蛮的习俗。
燕国的始祖召公与周同属姬姓,但燕国四周是戎狄的天下,其臣民中也有不少戎狄成分。
因此,在春秋时,吴国和燕国都被排除在“中国”之外。
材料旨在说明( ) A.“中国”的文化色彩浓厚B.华夏族已被周边民族同化C.血缘关系失去了政治意义D.“中国”已有了明确定义解析:选A。
2018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作业:附录 通史整合 Word版含解析

3
(581- 618 年) 农业 三省六部制 唐朝 (618—9 07 年) 唐太宗开创 “贞观之 治” 商业 手工业 出现曲辕犁、 筒车 制瓷业成为 独立的生产 部门:青瓷、 白瓷 柜坊、飞钱 ①兴修水利; ②奖赏制度 ①棉花种植 和棉纺织技 手工业 宋朝 (960—1 279 年) 术推广到闽 粤地区; 二府三司制 王安石变法 ①海运发达; ②交子出现; 商业 ③市突破了 时间和空间 限制 科技 ②五大官窑 ①指南 针: 航海; ②火药的 应用; ③活字印 刷术 思想 程朱理学 陆九渊创 立心学 文艺 科技 思想 儒学复兴 运动 868 年, 雕版印刷 《金刚 经》 文人画、 唐诗、词 宋词;行 书四大家
001|先秦时期——中华文明的勃兴(公元前 2070 年夏朝建立—公元前 221 年秦朝 统一) 先秦是指我国秦统一以前的历史时期, 经历了从原始社会到奴 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生产力进步,精耕细作的农耕 经济模式确立; 中华文化萌生,奠定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 神。 时间 政治领域 距今五千 年左右, 新石器时期 黄河和长 江流域出 现了早期 国家 从禅让制 夏朝 到王位世 袭制 农业 宗法制 商朝 神权与王 权密切结 合 分封制 宗法制: 嫡长子继 承制 手工 业 商业 农业 手工 业 商业 商业 出现早期商 业交换 井田制 青铜器铸造 工艺高超 商业有了初 步发展 井田制 纺织业地位 非常重要 商贸频繁骨
手工 人工冶铁、 淬 业 火工艺 出现巨商和 商业中心科技文艺 Nhomakorabea楚辞
002|秦汉、魏晋时期 —— 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与发展 ( 公元前 221 年秦朝统一 —589 年隋灭陈) 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大一统的时代,也是统一的多民 族国家的奠基时期,其开创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为以后历代封建 王朝所沿袭;秦汉时期的农耕经济进一步发展,秦汉文化作为先秦文化 成就的总结和升华,为后世封建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魏晋时期是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时期, 中央集权遭到严重削弱, 封建国家陷入分裂;各民族相互交往;出现融合的局面;江南经济得到 开发,中国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时间 秦朝(公 元前 221—公 元前 207 年) 西汉(公 元前 政治领域 建立了君主 专制中央集 权制度(皇帝 制、三公九 卿制、郡县 制等) ①汉承秦 制; 农业 牛耕逐渐普及 全国 纺织技术发达、 丝国、 铁业官营 思想 独尊儒 术 造纸术 产生
2018人民版历史高考一轮复习文档专题12第23讲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含答案

时空坐标专题主旨(1)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汉武帝即位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奠定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两宋时期,程朱理学形成,它进一步巩固和凸显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体地位;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批判宋明理学,倡导求实精神,开创出思想活跃的新局面。
(2)中国古代在天文学、气象学、医学、农学、地学等领域领先世界;以四大发明为代表的中国古代发明,对周边国家乃至世界文明的进程,都产生过巨大影响。
(3)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如诗词、小说、书法、绘画、戏曲等,异彩纷呈。
这些作品,具有多元一体、多民族融合、吸收外来文明成果、雅俗共赏等特征,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风尚、时代风貌和作者心声.第23讲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考点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NO.1识记-—主干梳理·知识自查1.孔子和早期儒学(1)孔子①主张:政治上提出了“仁”与“礼"的学说;主张德治;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教育上开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②影响: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诗》、《书》、《礼》、《乐》、《易》、《春秋》是儒学的“六经”.(2)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学说,提出仁、义、礼、智四种道德规范;发挥孔子的“德治”思想,提倡“仁政”学说,并提出“君轻民贵”的原则,成为中国早期民本思想的基础。
(3)荀子:强调“天行有常”,又指出人道有为,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认为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易误警示]孟子的“民本”思想与现代的“以人为本”理念二者有着本质的区别。
孟子的思想对缓和阶级矛盾,维护统治的长治久安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是,孟子的“仁政”“民本”思想并不是以维护人民利益为出发点,而是维护封建统治的一种策略。
2.其他学派吸收到儒学体系中,成为维护专制政权的工具墨家墨子“兼相爱、交相利”;非攻、尚贤、尚同、非乐、非命、节葬、节用汉代以来,逐渐湮没失传了[轻巧识记] 百家争鸣NO。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国通用)2018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时代主题练第83练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训练目标] 1.根源: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生产力显著进步。
2.政治:王室衰微,权力下移;各诸侯国变法改革;中央集权萌生,兼并战争使国家渐趋统一。
3.经济: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小农经济形成。
4.文化:“百家争鸣”。
小题精练1.热播电视剧《芈月传》中有这样一个情节:“芈月的儿子赢稷在位时期,周赧王号令六国诸侯临时组建了一支6 000人的队伍,等到了约定出兵的日子,韩、赵、魏自顾不暇,齐国不予理睬,最终勤王不成。
”这一情节充分表明( )A.天子权力开始削弱B.贵族政治彻底瓦解C.分封制受到冲击D.宗法制度遭到破坏2.(2016·宜春一模)战国时期,官吏享受报酬的形式不再以土地为标准,其俸禄和等级基本以粮食多少来划分,计量单位有石、盆、斗、斛等。
如“官吏二千石者,(月各)百二十斛”。
这反映出( )A.农业发展迅猛B.分封制度崩溃C.郡县制度形成D.官吏待遇下降3.(2016·甘肃一模)西周时期的城市建置等级比较明显,天子的都城大于诸侯的国都。
战国时期,齐都临淄成为当时规模最大和最为繁华的商业都会,国君在此设立稷下学宫,吸纳各学派人才,学术氛围浓厚、思想自由。
这主要反映出( )A.传统的礼乐制度遭到破坏B.百家争鸣促进了经济发展C.新兴工商业城市兴起D.官府对经济文化的垄断局面被打破4.(2016·新乡许昌平顶山二模)顾炎武在《日知录》卷十三写道:“如春秋时,犹尊礼重信,而七国则绝不言礼与信矣;春秋时,犹宗周王,而七国则绝不言王矣;春秋时,犹严祭祀,重聘享,而七国则无其事矣;春秋时,犹论宗姓氏族,而七国则无一言及之矣;春秋时犹宴会赋诗,而七国则不闻矣。
”上述现象主要表明( )A.维系宗族政治的礼乐制度战国时遭到进一步破坏B.法律取代了礼乐,成为维护新的政治秩序的主要工具C.战国时期儒家思想发展缓慢D.贵族政治文化被精英政治文化取代5.下列引文均出自中国古代典籍,其中反映井田制实质的是( )A.“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B.“普天之下,莫非王土”C.“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D.“募民屯田许下,得谷百万斛”6.(2017·泉州联考)西周时期,同宗兄弟或共居共财、或异居共财。
春秋战国时期,财产个体私有的小家庭崛起,社会风气更多体现出一种自我的意识和家庭的观念。
这表明春秋战国时期( )A.农业生产耕作方式发生转变B.家长制受到挑战C.公民意识增强D.中央集权的削弱7.中国在春秋以前没有大型水利工程。
从春秋末期开始出现了大型水利工程,至战国出现了兴建大型水利工程的高潮。
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A.铁制工具的使用 B.社会局面的稳定C.水利技术的提高D.小农经济的发展8.(2016·绵阳一模)春秋时期,面对礼崩乐坏的社会局面,孔丘为重建社会秩序,提出“克己复礼”的主张,希望重建“礼乐文明”的社会。
这表明孔丘在当时( )A.希望恢复西周社会政治秩序B.损益西周制度适应现实需要C.推翻现有秩序重建礼乐文明D.不满社会现状回到远古社会9.(2016·达州一模)春秋战国时期,士人纷纷走上游说谋官之路。
孔丘周游列国,难偿治国之愿;孙武远涉吴国,大展治军之才。
这说明( )A.游说谋官成为春秋战国时期主要的入仕途径B.人才适应时代的要求关系着个人理想的实现C.武将比文官更具社会进步的建设性D.社会的混乱无序造成用人的无理性10.(2016·南充一模)春秋战国时期,许多诸侯国的当权者热情接待各派学者,向他们咨询治国方略。
这表明( )A.民本思想得到践行B.无为而治广受推崇C.以法治国成为共识D.社会环境相对宽松11.(2016·贵阳一模)下列两则材料是一位先秦思想家在评论两位政治人物时表达的观点。
这位思想家可归类为( )12.《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於皇武王,无兢维烈。
允文文王,克开厥后。
”([注]於:叹美词。
皇:美,辉煌。
无兢:无人可以与他竞争。
烈:光明显赫,功业伟大。
允:诚然,信实。
厥:其)该诗句应出自( ) A.《诗经·周颂》B.《国风·周南》C.《诗经·大雅》D.《诗经·小雅》大题优练13.阅读材料,结合所学回答问题。
材料①吕不韦(前292~前235年)原为卫国大商人。
在赵国经商期间因结交秦公子子楚,后官至秦国相国,封文信侯。
在他二百多年前,孔子的学生、大商人子贡,曾经“相鲁、卫”,“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之抗礼”,“使孔子名布扬于天下”。
当时,②魏国信陵君、赵国平原君、齐国孟尝君、楚国春申君门下都有大量门客。
吕不韦自愧不如,便用优厚待遇招揽食客三千人。
这些门客为他撰写了二十余万字的《吕氏春秋》。
据学者统计,③该书大量引用各种文献,如《易》《春秋》《论语》《墨子》《老子》《庄子》以及慎到、曾子等人的著作,“天下无粹白之狐,而有粹白之裘,取之众白也。
”④力图把各家思想综合起来,并提出“一则治,异则乱;一则安,异则危”的观点,认为“听群众人议以治国,国危无日矣。
”示例文句④信息:社会上出现了统一(政令与文化)的倾向。
分析:国家长期战乱,人心思定;推动政治和学术的统一。
请参考给出的示例,概括文中编号处文句所包含的历史信息,并分析该现象出现的原因及影响。
(除示例外,任选两处作答即可)14.(2016·烟台一模)春秋战国与明清是中国古代两个重要的社会转型时期。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旧制度、旧统治秩序被破坏,新制度、新统治秩序在确立。
在这场摧枯拉朽、势不可挡的大变革中,旧的奴隶主阶级没落了,新的地主阶级兴起了,整个社会呈现出纷繁复杂的大动荡大改组局面,面对中国社会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孔夫子称之为“礼崩乐坏”,郭沫若称之为“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变”。
——叶文宪《论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的转型》材料二春秋时,戎狄“妄侵”华夏,夷夏之别更为严格。
当时民族矛盾尖锐、各诸候国之间政治斗争激烈。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提出了“裔不谋夏,夷不乱华”,“内诸夏而外夷狄”等思想。
蛮夷必须向天子朝贡,承认天子的统治地位;如有不贡、不王,则先“修名”“修德”,即要名尊卑,动之以“德”;若再不贡不王,则将“修刑”,动用“刑罚之辟”“攻伐之兵”了。
战国时,儒家这一思想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如孟子等人,鉴于当时夷狄多融入华夏的现实,对四夷的看法又进了一步。
他们更多地消除了对夷狄的鄙视,不再视之为未开化。
他们以是否行仁义、知礼义,是否接受华夏文化来区分华夏与夷狄。
——摘编自周伟洲《儒家思想与中国传统民族观》(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的具体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孔孟的民族观并分析其产生的社会背景。
答案精析1.C [“勤王不成”一事,不能说明周天子权力开始削弱,故A项错误;贵族政治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材料未涉及血缘问题,故B项错误;分封制下,诸侯对天子有随从作战的义务,而材料“勤王不成”,故C项正确;宗法制也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故D项错误。
]2.B [材料“俸禄和等级基本以粮食多少来划分”反映的是报酬方式的变化,并不能表明农业迅猛发展,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不再以土地为标准”,表明原来通过“授土”“授民”的分封制度遭到破坏,故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报酬方式的变化,并不能体现行政区划、官员任命方式的变化,故C项错误;土地和粮食两种报酬方式,并不能简单作比较,其中更多反映的是一种中央集权的萌芽,故D项错误。
]3.A [根据题干中“西周时期的城市建置等级比较明显,天子的都城大于诸侯的国都”“战国时期,齐都临淄成为当时规模最大和最为繁华的商业都会”可知代表传统等级高低的礼乐制度遭到破坏,故A项正确;题干中并未提到百家争鸣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故B项错误;题干中强调的是西周时期和战国时期城市变化所体现的传统礼乐制度崩溃,故C项错误;题干中并未提到官府对经济文化的垄断局面被打破,故D项错误。
]4.A [根据材料“犹尊礼重信”“犹宗周王”“犹严祭祀,重聘享”“论宗姓氏族”“犹宴会赋诗”等信息可知,战国时期各国对于恪守礼乐制度的相关规定日渐淡化,故A项正确;法律在材料中并未提及,故B项错误;儒家思想与材料无关,故C项错误;政治文化的更替材料并未提及,故D项错误。
]5.B [井田制的实质是以土地国有为名的贵族土地所有制。
A项出自《礼记·礼运篇》,描述了禹之后的社会情况,是原始社会公社制度解体的反映,C项反映的是土地兼并,D项反映的是屯田制,只有B项是对井田制实质的描述。
]6.A [题目中显示了“财产个体私有的小家庭崛起”,表明个体的小农经济兴起,男耕女织的个体家庭成为生产单位,故A项正确;“自我意识和家庭的观念”不是说家长制受到了挑战,故B项错误;题目中是说个体小农经济兴起,不是说公民意识增强,故C项错误;题目中没有提到中央集权的削弱,故D项错误。
]7.A [我国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大量使用,推动了大型水利工程的兴建,故A项正确;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局面动荡,故B项错误;材料中未体现战国与春秋相比水利技术的进步,故C项错误;水利工程建设是小农经济发展的原因,不是小农经济推动水利工程建设,故D项错误。
]8.B [据材料“面对礼崩乐坏的社会局面”可知周代的分封制是造成春秋社会混乱的政治根源,恢复西周社会政治秩序的说法有误,故A项错误;据材料“面对礼崩乐坏的社会局面,孔丘为重建社会秩序,提出‘克己复礼’的主张,希望重建‘礼乐文明’的社会”可知孔丘希望损益西周制度适应现实需要,故B项正确;“克己复礼”并非要推翻现有秩序而重建礼乐文明,与材料意思不符,故C项错误;“克己复礼”并不是要回到远古社会,故D项错误。
] 9.B [材料“士人纷纷走上游说谋官之路”不等于说在春秋战国时期游说谋官是主要的做官途径,故A项错误;孔子主张以“礼”治国,孙武主张用军事手段谋国,前者在春秋战国时期不符合统治者需要,后者切合统治者争霸的内在需求,故B项正确;武将比文官更具社会进步的建设性理解片面,故C项错误;春秋战国是社会剧烈变革的时期,需要的是能够对国家增强实力有利的学说,而不是泛泛而谈的道德理论,故D项错误。
]10.D [根据“热情接待各派学者,向他们咨询治国方略”说明了众多的当权者都礼贤下士,给各派学说的存在提供了宽松的政治环境,故D项正确。
]11.D [根据材料“维系传统封建秩序,是个执守正道而不行诈谋的国君”“僭越礼制,想仿行天子的礼仪”可知这位思想家主张维护西周分封制确立的等级秩序,倡导礼乐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