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原始社会时期艺术设计

合集下载

中国设计史

中国设计史

第一章原始社会的艺术设计⏹一、设计的起源与石器的制作设计“一切人造物即意味着设计”,人类在制造第一件石器时,也就完成了设计。

由此可见,设计的起源与人类的起源几乎是同时产生的。

⏹石器的制作设计:在考古学上,人们将石器时代分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旧石器时代占人类历史的%,从二三百万年前开始至一万年前为止。

旧石器时代——以打制石器为主。

新石器时代——以磨制石器为主。

二、陶器的制作与器型的设计⏹(一)彩陶彩陶:是指一种绘有黑色、红色的装饰花纹的陶器,这个时期的文化,称之为“彩陶文化”。

因为彩陶最早在河南渑池仰韶村发现,所以也称“仰韶文化”。

造型的种类有杯、钵、碗、盆、罐、瓮、盂、瓶、甑、釜、灶、鼎、器盖和器座等,最为突出的是双耳尖底瓶,线条流畅、匀称,极具艺术美感。

彩陶的分布地区很广,以黄河中上游最为发达,以下按着年代的发展先后及艺术特点的不同,介绍彩陶工艺的几种主要类型。

1.半坡型半坡型彩陶首先发现于西安东部半坡村,主要分布于以陕西的关中平原为中心,向四周发展,西达甘肃的陈东地区,距今约六七千年。

半坡型彩陶的装饰花纹以鱼纹具有代表性,多分布于卷唇圆底盆的内壁,鱼纹可分为单体鱼纹和复体鱼纹,所谓复体鱼纹是由两条或两条以上的鱼构成一组。

鱼纹早期多为写实,以后逐渐演变为鱼体分割或重新组合,并形成几何化抽象化。

此外,有代表性的还有人面形花纹。

半坡型彩陶一般运用直线,并多组成直边三角形,很少运用曲线。

⏹ 2.庙底沟型⏹是在半坡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要分布在陕西的关中地区,豫西、晋南一带,庙底沟类型的彩陶,主要有盆、碗、罐等。

早期和中期也有类似半坡的葫芦形瓶。

⏹庙底沟彩陶比半坡成熟得多。

点、线、面搭配得当,空间疏朗明快。

曲面之间,穿插活泼的点和线,使纹样节奏鲜明,韵律感很强。

二方连续的组织结构,是节拍的具象化,更使之有较强的音乐效果。

这反映了原始的恬淡、闲静的心态。

庙底沟型彩陶的造型以大口、鼓腹、小平底钵为最典型,其装饰花纹以回旋钩连纹最有特色。

中国艺术设计简史[整理版]

中国艺术设计简史[整理版]

第一章原始社会艺术设计1.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之一,距今(9000)年前,已制作出质地较为疏松的灰陶。

(江西万年县仙人洞)发现的淘气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的陶器遗存。

2.就具体器型而言,不同功能的器物在造型上存在较大的差别,(最为典型的炊煮器就是鼎)。

3.原始社会建筑形式主要有:穴居建筑穴居建筑大致呈现出从地穴——半穴居——地面建筑——下建台基的地面建筑的发展历程。

干阑建筑新石器时代的橄榄建筑遗址及相关文物多发现于长江流域及长江以南的地区。

结语:新石器时代艺术设计所遵循的几项基本原则:1.因地制宜。

2.因材施教。

3.功能至上。

4.以人为本。

5.技术与艺术相结合。

第二章夏商西周时期的艺术设1.自(夏代)起青铜已经作为一种新的物质材料,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中国开始进入(青铜时代)。

2.夏商西周时期,青铜器艺术面貌的形成与其所采用的(陶范法)(或泥摸法)的铸造工艺不可分割。

3.西周时期的统治者重视礼制,大约在周穆王时期,一系列的祭祀,军事,飨宴、相见等礼仪制度逐渐形成,并发展为严格的行为规范,以维护其统治,并对不同身份等级者所拥有的物品材质、形状、尺度、数量以及色彩等均加以限定起到明贵贱、别尊卑的目的,成为后世多遵循追慕的“周礼”。

4.因为青铜器在西周礼仪中具有严格的标示作用,周人也由此形成(“藏礼于器”)的制度,组合有序的青铜容器又称之为(“礼器”)。

青铜器的占有状况是贵族身份和地位的体现。

5.除陶文外,目前所见中国最早的汉子为(甲骨文)。

第三章春秋战国时期艺术设计1.商人重酒,(商代)的酒器十分发达。

(周代)禁酒,酒器的制作开始衰落。

2.(龙凤题材)是这一时期璧、璜最为常见的装饰题材。

3.(宫殿建筑)是中国古代最为重要的建筑类型,(《礼记》)提出了(“中正无邪,礼之质也”),将主要殿堂建在中轴线上接近中心点的最重要的位置,第一次从理论上高度概括了建筑群的中轴对称布局对于(烘托尊贵)的作用。

4.此外,最终成书于(战国时期)的(《考工记》)是中国第一部(手工业专著),不仅全面的记述了长期以来手工业生产所积累的丰富经验,而且经过整理归纳,力图探索规律,并加以科学的总结。

原始社会时期的设计

原始社会时期的设计

黑陶鸟啄形足鼎
褐陶鼎

• 储藏器 :壶、罐、瓶、瓮
划纹灰陶罐
黑衣划纹罐
灰陶罐
• 如果按陶质来分有红陶、灰陶、白陶和黑 陶。
• 如以器表装饰情况来划分,则有素陶、彩 陶、印文陶和拟形陶。装饰纹样有动物、 植物和人形,但就彩陶来看,绝大部分是 组合方式变化多端的几何纹样。
马家窑类型
• 马家窑类型以甘肃临洮马家窑遗址出土的 彩陶为代表。陶器的制作方法没有太大改 变,形制却比以前丰富,主要有盆、钵, 罐、瓮、壶、盂 、碗、豆、瓶、杯等。陶 器彩绘以黑色为主,盆、钵等器物使用内 外彩绘,少数瓶、壶通体彩绘。纹饰有几 何纹、人物纹和动物纹,以几何纹居多, 纹样为波浪纹、旋涡纹或垂幛纹。纹饰线 条生动流利,装饰图案构成繁密,变化丰 富有序。堪称我国早期彩陶的杰作。
• 彩陶三角纹单耳 壶
• 口径:4.5厘米 足径:7厘米 高: 12厘米
• 撇口,长颈,鼓 腹,壶颈与壶身 连接处有一弧形 耳,表面磨光, 器物外壁通体以 红黑色彩绘出弧 形纹,三角形纹 等几何纹饰。
彩陶壶
• 半山类型出现了一种典型纹 饰:神人纹。比较常见的形 式是,圆形的头,竖直的躯 体,四肢弯曲地向左右张开, 顶端分别画着代表手指和脚 趾的尖齿,形象简单原始得 像儿童画。有的神人纹在肢 体的空间飞舞着麦粒状的图 案,很容易让人想到一个祈 祷粮食丰收的巫师。彩绘表 现的正是当时以农耕为主的 生产方式。而非常写实的神 人纹比较少见,大量的则被 简化了,有的省略了头,只 剩直线的躯体和折线的四肢, 因此有人根据它们肢体的姿 势称之为“蛙纹”。
庙地沟类型特点:
• 庙底沟类型是仰韶文化繁荣时期的文化类 型,陶器以曲腹盆、钵、瓶为代表。曲腹 盆盆口较大,口部有折沿;碗型较小,并 且是直口。盆的造型挺秀饱满,轻盈但很 稳重。纹饰的色彩大多是黑色,一切都饰 于器物外壁的上半部分。装饰风格由半坡 的写实转向变形,而且是几何花纹居多, 通常用圆点、弧型线构成的新月型、叶形、 花瓣形等纹饰,以及弧线与直线相交而成 三角形纹饰图样。

中国设计史1 原始-夏商周部分

中国设计史1 原始-夏商周部分

中国艺术设计史各个历史时期的时代特点和民族特点:装饰纹样:商代的饕餮纹,周代的窃曲纹,战国的蟠螭(panchi)纹,汉代的四神纹和云气纹,六朝的莲花,唐代的牡丹,元代的松竹梅,明代的串枝莲。

原始社会几何纹,商周至汉魏六朝的动物纹,隋唐以后的花鸟图案。

艺术风格:商代的威严庄重,周代的秩序,战国的清新,汉代的凝重,六朝的清瘦,唐代的丰满华丽,宋代的理性美,元代的粗壮豪放,明代的敦厚,清代的纤巧。

原始时期:自然流露奴隶社会时期:神秘、威严、深沉、庄重战国、秦、汉:古拙凝重、气势磅礴隋唐:自信、饱满、大器宋:理性之美、清秀、含蓄、典雅、单薄的凄婉之美元:粗犷、豪放、刚劲明:大方、明快、端庄、敦厚清:造型奇巧、色彩艳丽、装饰繁缛第一节原始社会的艺术设计原始工艺美术总体特征:1、实用性与艺术性的紧密结合2、艺术性服从于实用性一、原始陶器北方仰韶文化的彩陶,南方河姆渡的雕塑,东部龙山文化的黑陶以造型取胜。

1、陶器的产生——定居的生活方式陶器的出现,是新石器时代的主要生活特征之一。

我国陶器起源早最早的陶器资料:1962年在江西万年县出土了距今八千多年的陶器。

2、陶器的制作1)手制成型(早期)2)轮制成型(晚期) A慢轮制作 B快轮制作3)陶器造型源起——拟形陶4)陶器装饰源起素陶、彩陶、印纹陶其内容可归纳:几何纹样、植物纹样、动物纹样、人物纹样四大类。

原始装饰具有普遍意义的是“图腾”(Totem)。

图腾原为印地安语,意为“他的家族”。

它大约和氏族公社同时产生。

5)陶器的材质红陶、灰陶、白陶、黑陶3、彩陶定义:彩陶是指新石器时代一种手制、用红、黑、白等色绘有花纹的陶器。

彩陶,是指一种绘有黑色、红色的装饰花纹的红褐色或棕黄色陶器。

这个时期的文化,称之为“彩陶文化”。

又因为彩陶最早在河南渑池仰韶村发现,所以也称“仰韶文化”。

依据考古学对原始文化的分类、彩陶分布的地域、特点和时间上的差异,可分为以下几个主要文化类型: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过去曾称之为甘肃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等。

中国艺术设计史-远古时代

中国艺术设计史-远古时代

汉族的先民据先秦文献记载的传说与夏、商、周立都范围,汉族的远古先民大体 以西起陇山、东至泰山的黄河中、下游为活动地区;主要分布在这一地区的仰韶 文化和龙山文化这两个类型的新石器文化,一般认为即汉族远古先民的文化遗存。
鬶,古代陶制炊器,是我国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代表器形之一
良渚文化为中国新石器文化遗址之一,分布 地点在长江下游的太湖地区,其中心在浙江 省良渚。
新石器时代的陶器工艺是原始手工业的重要 组成部分。
以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龙山文化、良渚 文化等为代表。
双耳高颈侈口带流罐
彩陶双耳罐
尖底陶瓶
龙山文化 龙山文化泛指中国黄河中、下游地区约当 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类文化遗存。铜石并用 时代文化,因首次发现于山东历城龙山镇 (今属章丘)而得名,距今约4350─3950年。
北京人
看PPT
3、丁村文化 我国旧石器时代中期的一种人类文化。 1953年发现于山西襄汾丁村。丁村石器多以 角页岩为原料,占总数的95%左右,少量为 燧石、石灰岩、玄武岩、石英、石英岩、闪 长岩制成。丁村石器以石片石器为主,石核 石器数量较少,其数量略少于总量的1/3。
山西襄汾丁村出土
中国部分
第一章 原始社会的艺术设计
一、设计的起源与石器的制作设计
在中国,发现最早的直立人的代表是云南元谋人, 距今约一百七十万年。图片 石器时代{旧石器时代——从二三百万年开始至一 万年前止,旧石器时代占人类历史的99.8% {新石器时代——继旧石器时代之后,或 经过中石器时代的过渡而发展起来,属于石器时代 的后期。年代大约从1.8万年前开始,结束时间从 距今5000多年至2000多年不等。
4、峙峪文化 中国华北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 1963年发现于山西省朔县城西北峙峪村附近。 该文化以细小石制品为主要特征。据放射性 碳素断代,年代为距今28945±1370和 28135±1330年

01-第一章史前艺术设计

01-第一章史前艺术设计




距今180到20万年前,是旧石器时代早期。人类石 器的制作初步具有了对称、均衡、饱满等形式美 感的萌芽。 距今20到5万年前,是旧石器时代的中期。石器中 所包含的形式美感和装饰意向也更加显著。 距今5到1.5万年前,是旧石器时代的晚期。在小 型的骨制用具上,雕刻有非常写实、优美的动物 形装饰。

其次,原始陶器的装饰多采用抽象几何形式。

最后,原始陶器的设计体现了多样的形式美感因 素。从陶器的造型、肌理到纹饰、色彩,它总隐 含了对变化、对比、统一、和谐、反复、渐变、 疏密、粗细、节奏、韵律等方面的形式美法则的 运用。
日本的彩陶艺术


日本是世界上最早掌握制陶技艺的民族之一。其 制陶历史可追溯至公元前7000年的“绳纹”时期。 这一时期的陶器多为徒手捏制,造型肥厚,经低 温露天素烧而成。其底部较窄,器壁上或以篦尖 刻画、或以绳子勒滚、或以贝壳压印出奇特的装 饰纹样,其中尤以绳纹装饰最为常见、最具特色, 因此得名“绳纹陶器”。
北美的彩陶艺术


直到15世纪欧洲入侵时,北美仍然处于新石器时 代,因此北美的制陶历史持续了一段很长的时间。 在北美的文化中,制陶水准最高的当数西南部的 阿那萨西文化。该文化兴起于公元前800年,公元 700年后开始制做大型的陶器。陶器多以白地之上 绘以黑色波纹、螺旋纹,构图匀称、节奏明快、 风格鲜明。


从公元2世纪开始,日本进入了新石器时代的晚期 阶段——“弥生文化”时期。 此时期的陶器器壁较薄,质地较硬,制作精良, 纹饰简单。因多为实用性的器物,所以造型较为 规整简练。其装饰常用竹刀、木梳刻画出浅浅的 纹样。
希腊与巴尔干半岛的彩陶艺术


新时期时代的欧洲,制陶艺术水平较高的当以希 腊半岛和巴尔干半岛为代表。 奥察基彩陶:在希腊色萨利地区奥察基遗址出土 的彩陶,公元前约5000-4000年制作。装饰多为 赭红色的几何纹,纹饰构图自由奔放,笔触流畅 而洒脱。 希腊新时期时代晚期的彩陶以米尼遗址出土的作 品为代表,装饰更复杂、华丽、富于变化,各种 螺旋纹、带状纹、回纹、波折纹被交替、组合使 用,风格生动大方,色彩对比鲜明轻快。

原始社会的艺术设计

原始社会的艺术设计
1、实用和装饰的统一。 2、技术对艺术的影响 3、形式感的应用。
4、表号性的艺术手法。
第一节、石器时代——设计艺术的起源
一、设计的起源
人类最初只是使用天然的石块或棍棒为工具,后来经过无数次的经验
积累,渐渐学会了选择石块,这种选择必不可少地需要他们进行观察、判
断、比较等自觉的思维活动,并逐步掌握了改进的简单加工技术,出现了
第二节、陶器设计——设计艺术的进步
陶器,是人类第一个改变了物质的化学成分而创造的物品。早期的陶器 多为生活用品,制作简单、粗糙,表面有绳席或人面鱼纹及兽面纹样装饰。 此后到了距今4900年至4100年新石器时代晚期出现了彩陶。
一、制作陶器
1、彩陶制作
陶器的发明从科技史角度来看,陶器的发明,在制造技术上是一个重 大的突破。最初人们只是在木制或编制的容器上涂上粘土,使之能够耐火, 后来才直接用粘土作成成型的容器,加以烧制,这就是最早的陶器。最初 是“手制”,即用手把粘土捏成坯,后来才发展为“轮制”即把陶泥坯料放在 快速转动的陶轮上,制成圆形的陶器。烧制也由露天烧制改为陶窑烧制。 由于陶器的烧制,既改变了物体的性质,又塑造了物体的形状,从而具有 新的技术意义和经济意义,对往后的人们生活方式的改进,农业和手工工 业的发展,都起了重大作用。
图1-9半山型彩陶盆
(5)马厂型 年代: 公元前2350~前2050年 特征:彩陶器型变瘦加高,突出肩部。 造型:小口双耳罐、提梁罐、带流罐,增加了盖、流、提梁、纽。 装饰纹样:圆圈网格纹、螺旋纹、菱形纹、回纹、人形纹、连弧纹、波折纹。
图1-10马厂型彩陶盆
2、新石器时代——黑陶
新石器时代晚期又兴起了另一种文化,它以出现较多的黑色陶器为其 特征。因为最早发现于山东历城(今章丘)龙山镇,所以称“龙山文化”。 由于陶黑如漆,因此也称“黑陶文化”。黑陶主要分布在黄河下游和东部 沿海地区,山东半岛是其发展的中心。

第一章 原始社会时期的艺术设计

第一章 原始社会时期的艺术设计

设计的萌芽时期总体特征
1、利用----选择----组合----改造----创造---工具的产生和发展规律; 2、快感和美感混沌一体的形态----工具制造过程中形式美感的产生 ; 3、原始宗教的道具大于艺术表现的意义。
中国是人类的发祥地之一。中国社会发展史上的原始社会,又称史前 时代即考古学上的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
下川细石器
带柄工具与杠杆原理和动力原理
人类使用工具之始,都是直接用手把握,
而不知柄的作用。经过长时期的实践,原始先民才逐步意识到带柄工具所 具有的省力作用。
《中国设计史》
第二节 原始社会时期
陶器的制作与器形的设计
第一章 原始社会时期的艺术设计
壹 陶器的产生
第一章 原始社会的艺术设计
陶器是新石器时代文明的标志。陶器,是人类第一个改变了物 质的化学成分而创造的物品。陶器的发明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具有 划时代的意义,它标志着人类已从以采集、渔猎活动为基础的迁徙 生活过渡到以农业为基础的定居生活,意味着人类由野蛮状态向文 明状态转变的开始。
石斧
石刀
旧石器的主要特征是: a、工具用途未真正分化,一件有着薄刃的工具,可以用来刮削, 也可切割、钻凿; b、工具形制没有统一,打制出的石器什么形状都有,没有按照用 途统一样式; c、使用时不加第二步加工,任选一片就使用。
距今约一万年前,人类社会进入 了新石器时代,这个时代的主要标志
是磨制石器的出现。形形色色的石刀、
距今约一万八千年前,是旧石器时 代的晚期。这一阶段除石器的类型越来 越丰富、制作越来越精细外,骨针、骨 锥、鱼钩、鱼叉弓箭等相继出现。由于 钻孔技术的发明,石刀、石斧等都装上 了木质或骨制的把柄,使用起来更省力、 更舒服、更安全。这种通过不同材料的 组合以实现功能优化的设想,无疑是设 计创意上的一大突破,标志着设计思维 的一次飞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曲线和直线,强调对比 半山型
分割、对比、节奏动感强 马厂型
纹样以直线构成为主
彩陶器形的设计 彩陶的器形在前两期即半坡型和庙底沟型时期还是以实用为主。进入马家窑
型时期,已经有了明显的对器形美感的认识,器形逐渐完美而统一起来,到半山 型时期达到高度完美和统一;半山型彩陶罐这种圆满鼓腹的造型也是母性特征的 表现,而马厂型彩陶器形则体现了男性美特征。
《中国设计史》
第一节 原始社会时期
设计的起源与石器的制作设计
第一章 原始社会时期的艺术设计
壹 设计的起源
第一章 原始社会的艺术设计
设计起源于劳动,但不排斥其它诸说的合理因素,有些艺术样 式表面看来并不是直接产生于生产劳动,是来源于其他的一些方面。
在原始社会中,关于设计的性质特征: (1)设计源于劳动(如装饰纹样起源于劳动节奏和生活); (2)设计具有象征性(如象征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鱼有子孙繁 衍的意义); (3)设计具有抽象性(如纹样从现实中抽象而来); (4)设计有功能性(如工具是有着其实用功能的,再强调其装饰 性)。
是在旧石器打制方法中出现的。一般是先在石料上砸打出一个台面,然后 从台面上多次砸击,就会打下若干细小的长条石片,这些石片再进一步加工出 刃和尖,形成特定的工具,例如箭头。 细石器出现的意义:一是石器制造技术的精细化;二是出现了弓箭,人类狩猎 能力的飞跃。
下川细石器
带柄工具与杠杆原理和动力原理 人类使用工具之始,都是直接用手把握, 而不知柄的作用。经过长时期的实践,原始先民才逐步意识到带柄工具所 具有的省力作用。
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彩陶 1953年首次发 现于陕西西安市半坡村,因而得名。陶器以 卷唇盆和圆底的盆、直口鼓腹尖底瓶为典型 器物,造型比较单纯。装饰花纹多为宽带纹 或三角、竖线、斜线构成,少用曲线,有人 面纹、鱼纹、蛙纹、鸟纹、鹿纹、龙纹,尤 以人面鱼纹、鱼纹、鱼鸟结合纹,生动精采 ,变化多端,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1、仰韶文化分期:半坡类型、庙底沟类型、马家窑类型、半山类型和马 厂类型。 2、陶器造型:碗、钵、罐、盆、壶、豆、瓶、鼎、鬶(guī) 3、装饰:几何纹、植物纹、动物纹和人物纹,采用彩绘、捺印、划纹、 堆饰等手法装饰。 4、陶器工艺:泥条盘筑、手捏、轮制
仰韶文化
仰韶文化是距今约7000~5000年中国新石器时代的一种彩陶文化。彩陶即陶器 烧好后再描绘朱、黄、白、黑等彩色纹饰,色彩容易脱落。仰韶文化的彩陶工 艺达到了相当完美的程度,是中国原始彩陶工艺的典范。
距今约二十万年前,是旧石器时代 的中期。这一阶段石器的种类大大增加, 制作较为精细,功能专门化、多样化, 形式美感和装饰意向更加显著。
距今约一万八千年前,是旧石器时 代的晚期。这一阶段除石器的类型越来 越丰富、制作越来越精细外,骨针、骨 锥、鱼钩、鱼叉弓箭等相继出现。由于 钻孔技术的发明,石刀、石斧等都装上 了木质或骨制的把柄,使用起来更省力、 更舒服、更安全。这种通过不同材料的 组合以实现功能优化的设想,无疑是设 计创意上的一大突破,标志着设计思维 的一次飞跃。
(2)黑陶制作 黑陶是在陶器烧制结束时从窑顶慢慢注入水,使木炭熄灭产生浓烟,将碳
渗入陶器形成乌黑如漆的效果。
贰 重要的陶文化期
第一章 原始社会的艺术设计
彩陶文化 彩陶系采用赤铁矿粉和氧化锰作颜料,使用类似毛笔的描绘工具,在陶坯表
面上彩绘各种图案,入窑经900~1050℃火烧后,在橙红色的底色上, 坯 上 呈现 红、黑、白、黄、赭等彩绘图案。因其1921年首先发现于河南省渑池仰韶村发现 的,所以又称“仰韶文化”。仰韶文化历时约2000年之久(公元前5000~公元前 3000年),其分布地区广泛,在黄河、长江流域、华南、东北都有发现,尤其黄 河中上游地区最为发达。依据在黄河中上游地区彩陶的发展先后及其各自特点, 将其划分为几种主要的类型:半坡型、庙底沟型、马家窑型、半山型、马厂型。
半山型因甘肃省广和县洮河西岸的半山遗址而得名,持续时间约公元前 2655~公元前2330年,色彩以黑、红两色为主,或有橙黄色陶地,装饰纹样以 黑红两色相间构成线条带锯齿形变化,或勾画葫芦网格纹,流水漩涡纹、水波 纹、格花菱田纹、起伏山川纹、圆圈网格纹、连弧纹等。半山彩陶的造型以短 颈、广肩、鼓腹罐最为典型,罐体近于球形,颈口有盲耳与器腹,两旁的双耳 相呼应,器高与腹颈比例恰当。
大家好
中国设计史
《中国设计史》
第一章
原始社会的艺术设计
主讲教师:熊
本章提要:
本章即从原始社会的石器产生与制作开始,探讨艺术设计的起源和随之 发展起来的诸种手工艺品种的生产和技术水平、艺术特色,以期将艺术 设计的源流勾勒出一个较为清晰的概貌。
我国原始人群、氏 族分社遗址分布图
时间界定 从第一件石器的出现到冶炼技术出现之前,即整个石器时代。人类创
造意识的萌生、事物起源、早期生活方式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如果从人类最初的发源——南非古猿算起,那就是四百万年以前的事,其 下限可以定到金属时代的初期。 设计的萌芽时期总体特征 1、利用----选择----组合----改造----创造---工具的产生和发展规律; 2、快感和美感混沌一体的形态----工具制造过程中形式美感的产生 ; 3、原始宗教的道具大于艺术表现的意义。
陶鬶,蒸煮器。它是由 陶鼎演变而来的,以三条肥 大中空的款足代替了鼎的实 心足,扩大的用火加温时的 受热面积。器颈部拔高,整 体造型宛如一只昂首挺胸的 大鸟,形态别致。体现了实 用与美观有机结合的造型设 计思想。
良渚文化
良渚文化,代表了浙江北部和太湖周围地区的一种黑陶文化。制作作为轮制, 表面经过打磨,烧制后呈漆黑色的光泽。
中国是人类的发祥地之一。中国社会发展史上的原始社会,又称史前 时代即考古学上的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
在旧石器时代,人们的主要劳动工具是打制的石器,从事采集和狩猎 经济活动。在漫长的旧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在打制石器过程中,逐渐萌 发出审美观念。
从距今约一万年前开始,人类社会进入新石器时代,当时的主要劳动 工具是造型规整的磨制石器,在工艺领域的突出成就是发明了陶器,以“ 仰韶文化”为主要代表。同时,牙、骨、石雕等中国新石器时代的设计, 均有一定的成就。
人面鱼纹彩陶盆
庙底沟型是在半坡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首先发现于河南陕 县庙底沟,分布以陕西关中地区中心向四周发展,历时约七八百年。 造型以尖底或大口、鼓腹、小平底。彩陶以黑色为主,少数兼用红 彩,还出现带白衣的彩陶,装饰图案以圆点、钩叶、弧线三角和曲 线等构成的成组纹样。
马家窑文化
彩陶艺术特点比较
龙山文化
当中原和西北地区的彩陶衰落之后,在黄河下游和东部沿海的广大地区, 又兴起了“黑陶文化”,又因为它最早发现于山东历城(现属章丘县)龙山镇, 所以又称为“龙山文化”。
早期龙山文化又称“庙底沟第二期文化”其陶器以黑陶和褐黑陶为主,器形以 平底器为主,其次是三足器和圈足器。
典型龙山文化以山东为中心。陶器的制作以轮制为最多。薄而光的蛋壳黑陶大 量出现。
长颈小口双耳罐
舞蹈纹盆
马家窑文化年代约为公元前3300年至前2050年。马家窑文化在一 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文化特征,一般分为马家窑、半 山和马厂三个类型,分别代表三个发展时期。
宽带交叉纹壶
彩陶菱格网纹壶
马家窑型分布于甘肃、青海地区,持续时间大致是公元前3290~公元 前2880年,是庙底沟型分化和发展而来的。装饰以满见长,其纹饰也用钩 叶、圆点纹和弧线纹最多,运用条线平行、弯曲、交叉、同心圆、涡形的 花纹。以小口的壶、罐居多。装饰上“点”的成功运用和内彩是其主要特 点。
彩陶的设计艺术
装饰形式演变
在实用的器物上进行装饰,
发生于漫长的人类早期发展史中。
中国彩陶几乎没有无装饰的器物,
装饰之美成为它的特色,当之无愧
名之为“彩陶”。
半坡型 装饰内容较具体
庙底沟型 图案逐渐抽象
马家窑型
请归纳仰韶文化彩陶的装饰发展特点 1、装饰内容的演变 2、形式法则的演变
从简单到复杂再到简约的发展轨迹
贰 石器设计的出现
第一章 原始社会的艺术设计
人类在敲敲打打中度过了饥寒交迫的几十万年,作为最基本的生存工 具,石头经过了粗糙的打制时期(元谋、蓝田、北京人、丁村人)到了磨 制钻孔(山顶洞人)时期。
当人类开始打造第一块石器的时候,设计的历史就开始了。
在距今约四五十万年前,是旧石器时代早期,这一时期,人类赖以生 存的工具是极为粗糙的石器。从拣取到有意识加工,具有一定的实用功能, 特别是其通常所追求的对称、均衡、饱满等造型因素,可以视作形式美的 萌芽。
《中国设计史》
第二节 原始社会时期
陶器的制作与器形的设计
第一章 原始社会时期的艺术设计
壹 陶器的产生
第一章 原始社会的艺术设计
陶器是新石器时代文明的标志。陶器,是人类第一个改变了物 质的化学成分而创造的物品。陶器的发明在人类活动为基础的迁徙 生活过渡到以农业为基础的定居生活,意味着人类由野蛮状态向文 明状态转变的开始。
以运用磨制石器和发明陶器为主要标志的新石器时代,是古代 社会文化发展的新起点。我国陶器的起源很早,1962年,在江西万 年县仙人洞出土了距今8000多年的陶器,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 陶器资料。
陶器制作 (1)彩陶制作
最初人们只是在木制或编制的容器上涂上粘土,使之能够耐火,后来才直 接用粘土作成成型的容器,加以烧制,这就是最早的陶器。
新石器时代的工具是凿磨而成的,制作出来的工具比较精致,用途 也分化了,同类石器的形制呈现出明显的统一性。有的新石器还安上木 柄,钻孔穿绳。
从旧石器过渡到新石器,经过了很长的过渡阶段,这个阶段在考古学上被 称为“中石器时代”。中石器时代是旧石器和新石器混用时期,同时,在石器 制作的渐变中,出现一种过渡石器,被称为“细石器”。 细石器制作:
马厂型首先发现于青海民和县马厂塬而得名,向西发展到河西走廊,持续 时间为公元前2330~公元前2055年。马厂型彩陶还是以黑、红两色为主,也有 单用黑色的;器形变瘦加高,突出肩部,装饰常用波折纹、回纹、四大圆圈纹、 人形纹等,而以人形纹最为流行,人形纹在学术界称为蛙纹、谷神纹。有捏塑 浮雕等装饰手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