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社会的艺术设计

合集下载

中国艺术设计简史[整理版]

中国艺术设计简史[整理版]

第一章原始社会艺术设计1.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之一,距今(9000)年前,已制作出质地较为疏松的灰陶。

(江西万年县仙人洞)发现的淘气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的陶器遗存。

2.就具体器型而言,不同功能的器物在造型上存在较大的差别,(最为典型的炊煮器就是鼎)。

3.原始社会建筑形式主要有:穴居建筑穴居建筑大致呈现出从地穴——半穴居——地面建筑——下建台基的地面建筑的发展历程。

干阑建筑新石器时代的橄榄建筑遗址及相关文物多发现于长江流域及长江以南的地区。

结语:新石器时代艺术设计所遵循的几项基本原则:1.因地制宜。

2.因材施教。

3.功能至上。

4.以人为本。

5.技术与艺术相结合。

第二章夏商西周时期的艺术设1.自(夏代)起青铜已经作为一种新的物质材料,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中国开始进入(青铜时代)。

2.夏商西周时期,青铜器艺术面貌的形成与其所采用的(陶范法)(或泥摸法)的铸造工艺不可分割。

3.西周时期的统治者重视礼制,大约在周穆王时期,一系列的祭祀,军事,飨宴、相见等礼仪制度逐渐形成,并发展为严格的行为规范,以维护其统治,并对不同身份等级者所拥有的物品材质、形状、尺度、数量以及色彩等均加以限定起到明贵贱、别尊卑的目的,成为后世多遵循追慕的“周礼”。

4.因为青铜器在西周礼仪中具有严格的标示作用,周人也由此形成(“藏礼于器”)的制度,组合有序的青铜容器又称之为(“礼器”)。

青铜器的占有状况是贵族身份和地位的体现。

5.除陶文外,目前所见中国最早的汉子为(甲骨文)。

第三章春秋战国时期艺术设计1.商人重酒,(商代)的酒器十分发达。

(周代)禁酒,酒器的制作开始衰落。

2.(龙凤题材)是这一时期璧、璜最为常见的装饰题材。

3.(宫殿建筑)是中国古代最为重要的建筑类型,(《礼记》)提出了(“中正无邪,礼之质也”),将主要殿堂建在中轴线上接近中心点的最重要的位置,第一次从理论上高度概括了建筑群的中轴对称布局对于(烘托尊贵)的作用。

4.此外,最终成书于(战国时期)的(《考工记》)是中国第一部(手工业专著),不仅全面的记述了长期以来手工业生产所积累的丰富经验,而且经过整理归纳,力图探索规律,并加以科学的总结。

原始社会工艺美术史PPT课件

原始社会工艺美术史PPT课件
二、材料与制作:
产生有利条件:农业生产的产生和发展;生活方式的改变;定居
生活;火的应用和对
陶器的雏形: 材料特性:粘土的可塑性、收缩性 制作: 制坯:捏塑、泥条盘筑、轮制(陶车、慢轮、快轮) 修整:打磨,令坯致密,吸水率低,器表平整光亮 装饰:陶衣、彩绘、剔刻、镂空、拍印、堆加 焙烧: 烧制方式:平地堆烧,窑炉 空气供应与呈色:红陶(氧化),新石器时代早中期 灰 陶(还原),新石器时代晚期、商周
祥文化思想的烙印,在很大程度上是吉祥文化思想的物化形态。
.
20
五、如何欣赏工艺美术的装饰美
1. 欣赏工艺美术装饰美,要注意了解各个历史时期的 工艺美术代表作品,把握工艺美术装饰美的发展、 变化的历程。
.
22
.
23
2、要注意观察具体的装饰效果,从中体味装 饰花纹的图案美、装饰工艺的精湛美、装饰 题材的意境美。
考古发掘和人类学的资料表明:人类对自然界的改造最初是 石器工具的制造。在我国原始社会,不仅存在着使用石器的时代, 而且也反映出我国工艺美术的历史是从打制石器拉开序幕的。
根据人类制造石器工具方法的不同,我们划分两个时代:旧 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严格意义来说,人类的设计思想萌芽于旧 石器时代,但是真正通过人们的行为将这种设计思想付诸实践,却 是在打制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工才发生的。
这种节奏感是建立在对静态对象作动态的理解,或者说静态节奏是
动态节奏在空间中的移位和联想的结果。这种节奏感主要通过造型、
装饰、色彩等视觉符号因素有规则连续地使用来体现。
.
17
第一章 原始社会
马踏飞燕
.
18
第一章 原始社会
司母戊鼎
.
19
2.我国古代工艺美术发展的规律、特征

《原始社会工艺美术》课件

《原始社会工艺美术》课件

原始社会工艺美术的功能
功能三
文化传承功能
描述
原始社会工艺美术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通过这些艺术品,我们可以了解原始社会的文化、历史、宗教、习俗 等方面的信息,从而更好地理解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
02
原始社会工艺美术的种类
石器工艺
总结词
最早的工具制造艺术
详细描述
石器工艺起源于旧石器时代,是人类最早的工具制造艺术。原始人类通过打制、磨制和压制技术,制 作出各种实用的石器工具,如刀、斧、锤等,用于狩猎、捕鱼、切割和加工食物等。这些石器工具在 材料选择、制作工艺和形态设计等方面都体现了原始人类的智慧和创造力。
要点一
总结词
宝石加工的高级技艺
要点二
详细描述
玉器工艺是以玉石为材料的加工艺术。玉石是一种珍贵的 宝石,具有独特的质地和色彩。原始人类通过琢磨、切割 、抛光等技术,将玉石加工成各种形态的玉器,如饰品、 挂件、摆件等。玉器的形态和纹理都非常精美,具有很高 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
03
原始社会工艺美术的发展历 程
原始社会工艺美术为现代艺术设 计提供了传统与现代融合的思路 ,使得设计更具文化底蕴和历史
深度。
对人类文明进程的贡献
物质基础
文化认同
原始社会工艺美术为人类文明提供了 必要的物质基础,满足了人们生产和 生活的需求,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发 展。
原始社会工艺美术在文化认同方面发 挥了重要作用,成为不同文化和民族 之间相互理解和交流的重要媒介。
04
原始社会工艺美术的影响与 意义
对后世工艺美术的影响
工艺美术风格
原始社会工艺美术的独特风格和 艺术特点对后世的工艺美术产生 了深远的影响,为后来的艺术创
作提供了丰富的灵感来源。

陶器在原始社会设

陶器在原始社会设

在中国,制陶技艺的产生可追溯到纪元前4500年 至前2500年的时代,可以说,中华民族发展史中的 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陶瓷发展史,中国人在科学技 术上的成果以及对美的追求与塑造,在许多方面都 是通过陶瓷制作来体现的,并形成各时代非常典型
的技术与艺术特征。 早在欧洲掌握制瓷技术之前一千多年,中国已 能制造出相当精美的瓷器。从我国陶瓷发展史来看, 一般是把“陶瓷”这个名词一分为二,为陶和瓷两 大类。中国传统陶瓷的发展,经历过一个相当漫长 的历史时期,种类繁杂,工艺特殊,所以,对中国 传统陶瓷的分类除考虑技术上的硬性指标外,还需 要综合考虑历来传统的习惯分类方法,结合古今科 技认识上的变化,才能更为有效地得出归类结论。
作为原始器物造型来说,仅有实体空间还不够。为了满足实 用功能的需要,还必须具有虚实空间。而于是陶器正确解决 了三维空间的虚实相连问题,在功能上既满足了实用需要, 同时又满足了审美需要。 原始陶器的造型设计为我国古代产品造型设计奠定了坚实的 基础,其开创的实用和审美相结合的原则,成为历代产品设 计所沿用的一条重要原则。 原始社会陶器的艺术美既满足了原始人的物质需求,又满足 了原始人的精神需求。因此它具有物质性和精神性两个方面 的功能,这种融物质和精神为一体的设计,即实用性与审美 性统一的设计。它成为了我国历代日用产品设计所遵循的一 条首要原则。 器皿造型是现实功能的主要手段。原始社会陶器的造型,即 体现了实用性又体现了审美性,这就为历代产品造型设计的 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 有着不同风格特色
以原始彩陶为代表的原始陶器装饰设计成就主要体现在三个 方面:
第一,装饰题材的丰富性。它是长期在劳动实践中获取艺术的源泉,发 挥想象力把客观现实的事物提炼为规律性和程式化的装饰。彩陶装饰题 材丰富,有几何纹样、动物纹样、植物纹样、人物纹样等,其中以几何 纹样为主。几何纹样变化复杂,绝无雷同,既严谨工攀,又粗犷豪放, 质朴浑厚,活泼柔和。 第二,装饰与造型的适应性。器皿造型是实现功能的主要手段,而装饰 则起到美化造型,增强造型艺术感染力的作用。因此装饰要适应造型的 需要,同时又具有相对独立的欣赏性。原始陶器注意到装饰与造型的关 系,运用到艺术上的虚实相映,使造型具有美感。 第三,富有意匠的装饰构成。彩陶装饰纹样已有单独、连续、适合等构 成形式。运用较多的是二方连续纹样。彩陶装饰纹样已经运用了一些形 式美的法则,如对比、对称、均衡、双关等。 原始社会陶器的审美性与实用性共同表现在三维空间的塑造上,原始社 会陶器创造了近30个造型的品类。这些造型都是根据当时定居生活的需 要而创造出来的。因此,原始陶器的造型设计带有明显的人类早期定居 生活的痕迹和孩童般纯真稚朴的审美情趣。同时,在器物造型的三维空 间艺术造型上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原始社会时期的设计

原始社会时期的设计

曲腹盆


彩陶曲腹碗
彩陶钵
彩陶鹳(guàn )鸟石斧瓮
彩陶盆
彩陶人头器口瓶
马家窑文化彩陶
• 马家窑文化是黄河上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晚 期的文化,因最先发现于甘肃临洮马家窑 而得名。年代约为公元前3300至公元前 2050年。马家窑文化制陶工艺很成熟,人 们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大量精美的陶器。在 陪葬陶器中,彩陶达到80%。马家窑文化 时间跨度长达 1000多年,它与仰韶文化相 近似,也可能是仰韶文化所派生出来的, 以马家窑、半山和马厂三种类型为生。
玉锛形器
• 尽管兴隆洼文化时期玉器的种类不多,器 体较小,但反映了比较成熟的用玉理念, 成为人格玉化的初级形式,是玉文化的开 端。对后期红山文化、良诸文化玉敛葬的 形成、两周时期佩玉之风的盛行、两汉时 期玉衣的出现,对夏商周三代乃至秦汉文 明有深远的影响。
第二节 陶器

陶器一般是用陶土作胎。烧制陶器的温度大
马厂类型
• 以青海和县马厂遗址出土的彩陶为代表, 基本上沿袭半山类型的器物。马厂彩陶装 饰纹样略显粗犷简率,最具特色的纹饰是 大圆圈纹,卷曲纹,蛙形纹和勾连纹。处 理方法上是在二连纹饰的单位中,填以不 同的纹饰。同时首次出现雷纹,它与勾连 纹为后来的回纹舞蹈纹彩陶盆。
彩陶壶
彩陶人形浮雕壶
彩陶蛙纹罐
• 彩陶三角纹单耳 壶
• 口径:4.5厘米 足径:7厘米 高: 12厘米
• 撇口,长颈,鼓 腹,壶颈与壶身 连接处有一弧形 耳,表面磨光, 器物外壁通体以 红黑色彩绘出弧 形纹,三角形纹 等几何纹饰。
彩陶壶
• 半山类型出现了一种典型纹 饰:神人纹。比较常见的形 式是,圆形的头,竖直的躯 体,四肢弯曲地向左右张开, 顶端分别画着代表手指和脚 趾的尖齿,形象简单原始得 像儿童画。有的神人纹在肢 体的空间飞舞着麦粒状的图 案,很容易让人想到一个祈 祷粮食丰收的巫师。彩绘表 现的正是当时以农耕为主的 生产方式。而非常写实的神 人纹比较少见,大量的则被 简化了,有的省略了头,只 剩直线的躯体和折线的四肢, 因此有人根据它们肢体的姿 势称之为“蛙纹”。

中国设计史1 原始-夏商周部分

中国设计史1 原始-夏商周部分

中国艺术设计史各个历史时期的时代特点和民族特点:装饰纹样:商代的饕餮纹,周代的窃曲纹,战国的蟠螭(panchi)纹,汉代的四神纹和云气纹,六朝的莲花,唐代的牡丹,元代的松竹梅,明代的串枝莲。

原始社会几何纹,商周至汉魏六朝的动物纹,隋唐以后的花鸟图案。

艺术风格:商代的威严庄重,周代的秩序,战国的清新,汉代的凝重,六朝的清瘦,唐代的丰满华丽,宋代的理性美,元代的粗壮豪放,明代的敦厚,清代的纤巧。

原始时期:自然流露奴隶社会时期:神秘、威严、深沉、庄重战国、秦、汉:古拙凝重、气势磅礴隋唐:自信、饱满、大器宋:理性之美、清秀、含蓄、典雅、单薄的凄婉之美元:粗犷、豪放、刚劲明:大方、明快、端庄、敦厚清:造型奇巧、色彩艳丽、装饰繁缛第一节原始社会的艺术设计原始工艺美术总体特征:1、实用性与艺术性的紧密结合2、艺术性服从于实用性一、原始陶器北方仰韶文化的彩陶,南方河姆渡的雕塑,东部龙山文化的黑陶以造型取胜。

1、陶器的产生——定居的生活方式陶器的出现,是新石器时代的主要生活特征之一。

我国陶器起源早最早的陶器资料:1962年在江西万年县出土了距今八千多年的陶器。

2、陶器的制作1)手制成型(早期)2)轮制成型(晚期) A慢轮制作 B快轮制作3)陶器造型源起——拟形陶4)陶器装饰源起素陶、彩陶、印纹陶其内容可归纳:几何纹样、植物纹样、动物纹样、人物纹样四大类。

原始装饰具有普遍意义的是“图腾”(Totem)。

图腾原为印地安语,意为“他的家族”。

它大约和氏族公社同时产生。

5)陶器的材质红陶、灰陶、白陶、黑陶3、彩陶定义:彩陶是指新石器时代一种手制、用红、黑、白等色绘有花纹的陶器。

彩陶,是指一种绘有黑色、红色的装饰花纹的红褐色或棕黄色陶器。

这个时期的文化,称之为“彩陶文化”。

又因为彩陶最早在河南渑池仰韶村发现,所以也称“仰韶文化”。

依据考古学对原始文化的分类、彩陶分布的地域、特点和时间上的差异,可分为以下几个主要文化类型: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过去曾称之为甘肃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等。

中国艺术设计史-远古时代

中国艺术设计史-远古时代

汉族的先民据先秦文献记载的传说与夏、商、周立都范围,汉族的远古先民大体 以西起陇山、东至泰山的黄河中、下游为活动地区;主要分布在这一地区的仰韶 文化和龙山文化这两个类型的新石器文化,一般认为即汉族远古先民的文化遗存。
鬶,古代陶制炊器,是我国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代表器形之一
良渚文化为中国新石器文化遗址之一,分布 地点在长江下游的太湖地区,其中心在浙江 省良渚。
新石器时代的陶器工艺是原始手工业的重要 组成部分。
以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龙山文化、良渚 文化等为代表。
双耳高颈侈口带流罐
彩陶双耳罐
尖底陶瓶
龙山文化 龙山文化泛指中国黄河中、下游地区约当 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类文化遗存。铜石并用 时代文化,因首次发现于山东历城龙山镇 (今属章丘)而得名,距今约4350─3950年。
北京人
看PPT
3、丁村文化 我国旧石器时代中期的一种人类文化。 1953年发现于山西襄汾丁村。丁村石器多以 角页岩为原料,占总数的95%左右,少量为 燧石、石灰岩、玄武岩、石英、石英岩、闪 长岩制成。丁村石器以石片石器为主,石核 石器数量较少,其数量略少于总量的1/3。
山西襄汾丁村出土
中国部分
第一章 原始社会的艺术设计
一、设计的起源与石器的制作设计
在中国,发现最早的直立人的代表是云南元谋人, 距今约一百七十万年。图片 石器时代{旧石器时代——从二三百万年开始至一 万年前止,旧石器时代占人类历史的99.8% {新石器时代——继旧石器时代之后,或 经过中石器时代的过渡而发展起来,属于石器时代 的后期。年代大约从1.8万年前开始,结束时间从 距今5000多年至2000多年不等。
4、峙峪文化 中国华北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 1963年发现于山西省朔县城西北峙峪村附近。 该文化以细小石制品为主要特征。据放射性 碳素断代,年代为距今28945±1370和 28135±1330年

论原始社会中艺术设计的审美意识

论原始社会中艺术设计的审美意识

论原始社会中艺术设计的审美意识原始社会是指人类历史发展的早期阶段,尚未进入农业文明和城市文明的阶段。

这个阶段的人类社会处于狩猎采集阶段,对自然的依赖程度较高,社会形态相对简单。

在这个阶段,人类原始社会中的艺术设计的审美意识主要体现在生活中的实用物品和装饰品上。

首先,原始社会中的艺术设计的审美意识主要体现在食物的加工和制作方法上。

原始社会的人们通过使用石器、木器和动物骨骼等制作工具,以及火的发明和运用,提高了食物的加工和烹饪能力。

他们发现了将食物烹饪的方法,不仅改善了食物的口感和烹调效果,还使得食物更易消化,提高了营养价值。

这些加工和制作方法的发现和应用,体现了原始社会人们对于美味食物的追求和对食物质量的关注。

其次,原始社会中的艺术设计的审美意识体现在生活用具和装饰品的制作上。

原始社会的人们利用自然材料如木头、骨头、兽皮、树皮等制作用具,如石斧、箭矢、针、鱼钩等。

在制作过程中,他们不仅注重工具的实用性和稳固性,还给工具赋予一定的形状和造型,体现了一定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追求。

同时,他们还用自然材料制作装饰品,如珠子、扣子、项链等,使用这些装饰品来美化自己的身体和服装,衬托出自己的个性和美感。

此外,原始社会中的艺术设计的审美意识还体现在壁画、图腾和面具等器物上。

原始社会的人们在洞穴壁画中绘制了动物、人物和生活场景等形象,以表达对自然环境和生活经验的认知和感悟。

这些壁画既是人类对于美的追求和创作的体现,也是人类对于神秘力量和超自然力量的崇拜和宣扬。

同时,原始社会的人们还制作了图腾柱和图腾面具,用于祭祀仪式和宗教活动的表演。

这些图腾柱和图腾面具通常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和装饰效果,既表现了原始社会人们对于神圣、威严和智慧的崇拜,同时也展现了原始社会人们对于审美的追求和创造力。

总的来说,原始社会中的艺术设计的审美意识主要体现在食物的加工和制作方法、生活用具和装饰品的制作以及壁画、图腾和面具等器物的创作上。

这种审美意识既反映了原始社会人们对于实用和美感的追求,也体现了他们对于自然、神秘和超自然力量的崇拜和理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云南艺术学院设计学院
练习思考题
1、如何理解石器制作中的设计因素? 2、原始陶器的特点及其主要设计特色是什么?
3、原始纺编织物的种类及其设计特点是什么?
4、原始居住屋所揭示的我国建筑设计的主要雏形有哪些?
壹 纺编织物的产生
第一章 原始社会的艺术设计
原始社会纺织和衣着,开始时人们
用动物的羽毛和兽皮来遮掩和御寒。
进入新石器时代后,开始有了纺织和编 织的衣料。
黄帝、尧、舜时代以有成型的衣服。
服装形式以定为上衣下裳,最初的衣裳 大概只是围裙和披肩。
黄帝垂衣裳而天下治图
《韩非·五蠹篇》曰:“古者丈夫不耕,草木之实足食也;妇人
第二节 原始社会时期
陶器的制作与器形的设计
第一章 原始社会时期的艺术设计
壹 陶器的产生
第一章 原始社会的艺术设计
在我国的古老传说中,陶器最初是由舜开始设计制造的,所谓 “陶可滨,作什器于寿丘。”记录的就是“舜陶于水滨”这段传说。 陶器最早起源于距今七千至五千年前由老官台文化发展而来的 仰韶文化时期。那时陶器“合土为釜”,为生活用品,制作简单、 粗糙,表面有绳席或人面鱼纹及兽面纹样装饰。此后到了距今4900 年至4100年新石器时代晚期出现了彩陶
中国设计史
云南艺术学院设计学院
任课教师:万凡
《中国设计史》课件
云南艺术学院设计学院
第一章
原始社会的艺术设计
主讲教师:万凡
本章提要:
本章即从原始社会的石器产生与制作开始,探讨艺术设计的起源和随之 发展起来的诸种手工艺品种的生产和技术水平、艺术特色,以期将艺术 设计的源流勾勒出一个较为清晰的概貌。
我国原始人群、氏 族分社遗址分布图
的基座,用桩柱绑扎方式立柱、架梁、盖
顶的半楼式建筑,是巢居的继承和发展。 河姆渡遗址发现的干栏式建筑遗迹是迄今 为止世界上最早的木构建筑。
原始人的住所,先是以天然洞穴作 为栖身之处,所谓“昔者先王,未有宫 窑,冬则居管窑,夏姆渡遗址干阑式民居复原图 半坡村原始社会大方型房屋复原图
龙山文化
典型龙山文化以山东为中心。陶器的制作以轮制为最多。薄而光的蛋壳黑陶大 量出现。
陶鬶,蒸煮器。它是由 陶鼎演变而来的,以三条肥 大中空的款足代替了鼎的实
心足,扩大的用火加温时的
受热面积。器颈部拔高,整 体造型宛如一只昂首挺胸的
大鸟,形态别致。体现了实
用与美观有机结合的造型设 计思想。
良渚文化
旧石器的主要特征是: a、工具用途未真正分化,一件有着薄刃的工具,可以用来刮削, 也可切割、钻凿; b、工具形制没有统一,打制出的石器什么形状都有,没有按照用 途统一样式; c、使用时不加第二步加工,任选一片就使用。
新石器时代的工具是凿磨而成的,制作出来的工具比较精致,用途
也分化了,同类石器的形制呈现出明显的统一性。有的新石器还安上木 柄,钻孔穿绳。
河姆渡遗址水井井架和草顶复原图
原始半穴居建筑复原图
新石器时期建筑的技术、艺术成就
(1)创造了聚落、居住建筑、陶窑、祭坛等多种建筑形式,为后代 建筑的发展奠定了最早和最基本的基础。
(2)在结构上,窑洞、木梁架和干阑三种类型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与
发展,基本确立了以后几千年中国传统建筑的土木结构形式。
(3)坯砖、木骨泥墙、烧烤地面、白灰面及室外散水等建筑材料与技术的
陶器制作 (1)彩陶制作 最初人们只是在木制或编制的容器上涂上粘土,使之能够耐火,后来才直 接用粘土作成成型的容器,加以烧制,这就是最早的陶器。 (2)黑陶制作 黑陶是在陶器烧制结束时从窑顶慢慢注入水,使木炭熄灭产生浓烟,将碳 渗入陶器形成乌黑如漆的效果。
贰 重要的陶文化期
第一章 原始社会的艺术设计
应用,不但大大改善了当时建筑的使用及人们的生活条件,而且还为后世
长期所沿袭。 (4)审美观念亦已反映到建筑中。例如室内墙面涂以白灰,不但增加了亮
度,也增加了美观。
(5)环绕向心、中轴对称、主次分明等建筑布局原则及若干基本几何形体 的应用,已大量应用于或体现在聚落、祭坛和居住建筑之中。
《中国设计史》课件
纺织设计意识的产生,并朝着实用与审美为一体的方向发展。
《中国设计史》课件
云南艺术学院设计学院
第四节 原始社会时期
原始居住设计的雏形
第一章 原始社会时期的艺术设计
我们的祖先最早的居住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利用天然岩洞;一是构 巢而居。到了新石器时代晚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开始就地采材、
因地制宜地营造自己固定居室的活动。
从旧石器过渡到新石器,经过了很长的过渡阶段,这个阶段在考古学上被 称为“中石器时代”。中石器时代是旧石器和新石器混用时期,同时,在石器
制作的渐变中,出现一种过渡石器,被称为“细石器”。
细石器制作: 是在旧石器打制方法中出现的。一般是先在石料上砸打出一个台面,然后
从台面上多次砸击,就会打下若干细小的长条石片,这些石片再进一步加工出
物纹,以鱼、蛙、鹿及鸟为装饰对象,尤以
人面鱼纹、鱼纹、鱼鸟结合纹,生动精采, 变化多端,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人面鱼纹彩陶盆
马家窑文化
长颈小口双耳罐
舞蹈纹盆
马家窑文化年代约为公元前3300 年至前2050年。马家窑文化在一 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文化特征,一般分为马家窑、半 山和马厂三个类型,分别代表三个发展时期。
生活在黄河流域的人们,在黄土层为壁体的土穴上,用木架和草泥建
造起穴居和半穴居的建筑,后来逐步发展成为地面上的木架房屋。为了适
应公社生活的需要,还出现了上百个房屋聚集在一起的村落。 此外,生活在长江流域多水地区的人们,则设计建造了下层架空、上
层居住的干栏式建筑,并且采用了榫卯结构。
干栏式建筑
是一种以桩木为基础,构成高于地面
不织,禽兽之皮是衣也”。 《礼记·札运篇》又云:“„„未有火化,食草之实,鸟兽之类, 饮其血,茹其毛,未有麻丝,衣其羽皮„„”。
半坡氏族织布示意图
原始人物服饰
篦纹陶器编织物
贰 纺编织物的设计形式
第一章 原始社会的艺术设计
良渚文化早期发现有不少竹编织物、草编织物和丝麻织物,竹 编器上能看到人字纹、菱形花样、十字纹等,显示出相当高的工艺 水平。尤其是丝织物的出现,更说明我国早在四五千年前就开始养 蚕织绢,是世界上最早出产丝织品的国家,这表明我们祖先具有的
刃和尖,形成特定的工具,例如箭头。 细石器出现的意义:一是石器制造技术的精细化;二是出现了弓箭,人类狩猎 能力的飞跃。
下川细石器
带柄工具与杠杆原理和动力原理
人类使用工具之始,都是直接用手把握,
而不知柄的作用。经过长时期的实践,原始先民才逐步意识到带柄工具所 具有的省力作用。
《中国设计史》课件
云南艺术学院设计学院
仰韶文化
仰韶文化是距今约5000~7000年中国新石器时代的一种彩陶文化。彩陶即陶器 烧好后再描绘朱、黄、白、黑等彩色纹饰,色彩容易脱落。仰韶文化的彩陶工 艺达到了相当完美的程度,是中国原始彩陶工艺的典范。
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彩陶
1953年首次发
现于陕西西安市半坡村,因而得名。陶器以
卷唇盆和圆底的盆、直口鼓腹尖底瓶为典型 器物,造型比较单纯。其纹饰主要有:①动
良渚文化,代表了浙江北部和太湖周围地区的一种黑陶文化。制作作为轮制, 表面经过打磨,烧制后呈漆黑色的光泽。
良渚文化 黑陶高柄盖圈足罐
良 渚 文 化 玉 器
河姆渡文化
河姆渡文化,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3300年,是我国长江流域下游地区古老而 多姿的新石器文化,发现于浙江余姚河姆渡而得名。 猪纹长圆形黑陶钵
此钵为夹炭黑陶,腹身接近长
椭圆体,器表平滑,黑色纯正。 器外壁两面均刻有猪纹,刻痕为 白色。猪纹图案与实物形象稍有 出入,嘴部极长,四腿颇高,脚 趾与禽类有相似之处。猪身饰以 圆涡纹和花叶纹,颇添盎然生趣。
《中国设计史》课件
云南艺术学院设计学院
第三节 原始社会时期
纺编织物的产生与设计形式
第一章 原始社会时期的艺术设计
(1)设计源于劳动(如装饰纹样起源于劳动节奏和生活); (2)设计具有象征性(如象征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鱼有子孙繁 衍的意义); (3)设计具有抽象性(如纹样从现实中抽象而来); (4)设计有功能性(如工具是有着其实用功能的,再强调其装饰 性)。
贰 石器设计的出现
第一章 原始社会的艺术设计
人类在敲敲打打中度过了饥寒交迫的几十万年,作为最基本的生存工 具,石头经过了粗糙的打制时期(元谋、蓝田、北京人、丁村人)到了磨 制钻孔(山顶洞人)时期。
宽带交叉纹壶
彩陶菱格网纹壶
龙山文化
当中原和西北地区的彩陶衰落之后,在黄河下游和东部沿海的广大地区,
又兴起了“黑陶文化”,又因为它最早发现于山东历城(现属章丘县)龙山镇, 所以又称为“龙山文化”。
早期龙山文化又称“庙底沟第二期文化”其陶器以黑陶和褐黑陶为主,器形以
平底器为主,其次是三足器和圈足器。
《中国设计史》课件
云南艺术学院设计学院
第一节 原始社会时期
设计的起源与石器的制作设计
第一章 原始社会时期的艺术设计
壹 设计的起源
第一章 原始社会的艺术设计
设计起源于劳动,但不排斥其它诸说的合理因素,有些艺术样 式表面看来并不是直接产生于生产劳动,是来源于其他的一些方面。
在原始社会中,关于设计的性质特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