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缘政治地理 课程展示

合集下载

地缘政治

地缘政治

•第一题马汉海权论的主要内容及其对美国的影响•海权论的核心概念——制海权•所谓制海权(sea power)——一个国家控制航海的能力。

“伟大的公路”:•制海权是争霸世界的关键,谁控制了海洋,特别是世界上具有战略意义的海道和海峡,从而取得海权,谁就会成为世界大国。

一战中德奥匈的失败就是例子。

••1、一、海权的必要条件•1.优越的地理位置——一个国家想要发展海权,首先它必须在地理上便于进入世界的海洋。

•2.国家的自然结构合理,其中包括合理的生产结构和优良的海港。

•3.适当领土范围——一个国家领土范围的大小对发展海权至关重要。

•4.拥有众多的从事海洋事业的人口——要想建立一只持久的海上力量,必须有同海岸线长度成正比的充足的人口分布。

•就人口而言,这并非仅仅是指纯粹的总数,而是指从事于海洋事业的人口数量,或者至少能够迅速为航海业所使用且从事海洋物质生产的人口数量。

这些必须加以计算。

•5.对于海洋利益有渴求的民族特性——人口众多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更重要的还在于人口的活力和素质。

建立一只强大的海上力量不单是靠一些人的意愿,关键还在于全体公民对海上商业利益的渴望和需求,他们必须以追逐有利可图的海外商业贸易。

•6.政府性质——即政府发展海上力量的决心,亦即整个民族的文化取向问题。

•二、获得海权的充分条件•认为海上贸易是致富的重要途经,是民族繁荣和强盛的主要因素,因此任何一个大国都要有自己的海上活动自由,控制海洋。

而控制海洋的前提是国家要拥有足够的商品进行海上贸易,拥有足够的商务船只和基地,拥有足以保护海上交通线的强大海军。

•1.一个国家国内的生产力水平,必须要不断扩大生产可供对外贸易的产品。

•海上权力真正建立在和平与广泛的商业基础上,所有的人都寻求收获并且或多或少地追逐金钱。

然而,寻找收益的方式却会对居住于一国之内民众的历史与商业运气造成显著的影响。

•2.拥有进行海外贸易的大规模的船只。

•3.必须有一支海上武装力量——海军来保护海外基地和殖民地与本国基地间的交通线。

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一等奖展示地理

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一等奖展示地理

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一等奖展示地理《GIS应用技术》课程思政课堂教学设计(一等奖)一、教学目标二、知识目标1.理解和掌握地理配准的概念和方法;2.理解和掌握地理配准的操作流程。

能力目标1.熟练进行地形图地理配准的能力;2.熟练进行遥感影像地理配准的能力;3.熟练进行空间数据地理坐标转换的能力。

素质目标1.增强空间数据的思维意识;2.培养吃苦奉献精神;3.培养国家版图意识。

二、课程思政(一)融入知识点教学重点:空间数据地理配准的实操练习。

教学难点:对空间数据地理配准概念的理解。

(二)融入方式任务驱动法、角色扮演法、讲授法;小组合作学习、自主探究学习、学练结合法。

结合当前中印边境时事热点,组织学生进入地理信息综合实训室,先利用视频资源点击观看数据配准的动画,通过直观的观察、分析、讨论空间配准的的必要性。

然后依据中印边境实验数据和实验软件进行对应的空间数据配准的实操练习。

最后再结合不同的生产任务给出的正确的相应的解决方案,对照自己的成果,发现不足、总结经验、反复练习,在不同的生产任务下完成数据配准,直至合格。

(三)思政元素主动性、针对性、团队合作意识、国家版图意识、吃苦奉献精神、思维意识、探索精神三、教学引入1.利用课前预习和测验反馈,不仅可以了解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使教学更有针对性,还可以按层次和个体差异进行分组,实现学生间的优势互补,为课堂教学的分组做好了准备;2.通过任务引导、小组打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教师活动(主导):1.教师将课程所需学习资源上传学习平台,发布课前测试和中印边境时事热点测评任务;2.根据学生完成情况和测试结果了解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3.根据小组的课前表现,给小组打分制定教学策略。

学生活动(主体):1.登录云课堂平台,观看空间数据配准视频及动画,完成课前测试,形成学习反馈;2.领取课前任务:“中国各类地图数据下载“,并将下载的电子地图上传至学习平台。

四、教学展开知识诉求:授课对象为测绘地理信息技术一年级第二学期学生,学生渴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一些GIS成果。

国际关系与地缘初中地理教学案例分享

国际关系与地缘初中地理教学案例分享

国际关系与地缘初中地理教学案例分享近年来,全球化的快速发展使得国际关系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国际关系对于地理学科的教学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分享一些初中地理教学案例,通过这些案例的讲述,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国际关系与地缘的关系,同时提供给教师和学生一些教学参考。

一、案例一:中国与东盟国家的合作中国是亚洲国家中最大的国家,拥有丰富的资源和庞大的市场。

中国与东盟国家的合作对于双方的经济和政治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地理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探讨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的地缘关系,引导学生了解国际关系的复杂性。

教学目标:1. 理解中国与东盟国家的地缘关系对双方的影响;2. 探索中国与东盟国家合作的原因和意义;3. 分析中国与东盟国家合作的实际案例。

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展示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的贸易合作数据,引起学生对于该地缘关系的兴趣;2. 理论学习:简要介绍中国与东盟国家的地理位置和经济特点,引导学生思考两者之间的合作可能性;3.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为小组,让他们就中国与东盟国家的合作进行讨论,分析合作的原因和意义;4. 实际案例分享:教师给学生提供一些实际的合作案例,让学生通过分析这些案例来理解合作的具体形式和效果;5. 总结回顾:让学生总结他们的学习成果,同时引导他们思考在其他国家间的合作中,地缘关系起到的作用。

二、案例二:俄罗斯与欧洲的地缘政治俄罗斯作为世界第一大陆上国家,其地缘政治对于整个欧洲的经济和安全都有着重要影响。

通过学习俄罗斯与欧洲的地缘关系,我们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国际关系的发展和变化。

教学目标:1. 理解俄罗斯与欧洲的地缘关系对双方的影响;2. 探讨俄罗斯地缘政治对欧洲的经济和安全造成的影响;3. 分析俄罗斯与欧洲间的合作和冲突。

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展示俄罗斯对于欧洲能源的依赖程度,引起学生对于俄罗斯地缘政治的兴趣;2. 理论学习:简要介绍俄罗斯的地理位置和资源特点,引导学生思考俄罗斯在欧洲地缘政治中的地位;3.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为小组,让他们就俄罗斯与欧洲的地缘关系进行讨论,分析合作和冲突的原因和后果;4. 实际案例分享:教师给学生提供一些实际的地缘政治案例,让学生通过分析这些案例来理解合作和冲突的具体形式和影响;5. 总结回顾:让学生总结他们的学习成果,同时引导他们思考国际关系和地缘政治对于世界的影响和挑战。

政治地理学(地缘政治)

政治地理学(地缘政治)

政治地理学(教材:政治地理学——时空中的政治格局,高等教育出版社)一、名词解释:1、政治地理学:是人文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同时又是一门介于政治学和地理学之间的边缘学科,主要研究人类社会的政治活动及其过程与地理空间之间的相互关系。

(P1)2、边界:指划分一个国家领土和另一个国家的领土、或一个国家的领土和未被占领的土地,一个国家的领土和公海以及国家领空和外层空间的想象的界线,边界是有主权的国家行使其主权的界线。

(P91)3、国防地理位置:又称政治、军事地理位置,是指一个国家与周边国家或国家集团之间的空间关系(它与国家安全有更直接的关系)。

(P157)4、马汉的海权论:马汉是美国的海军军官、历史学家,首先提出了以“制海权”理论来解释历史,《海权对历史的影响》集中了马汉的海权理论。

马汉的海权战略思想的核心是:海上力量对一个国家的发展、繁荣和安全至关。

他认为任何一个国家或联盟,如果充分控制公海,就能控制全世界。

(P276)5、麦金德的心脏地带说:麦金德是英国政治地理学家,于1904年发表了他的第一篇关于“心脏地带”地缘政治思想的文章,即《历史的地理枢纽》,后又在《民主的理想与现实》一文中修改了枢纽地区的范围,依据对海洋大国进入能力的重新评价将范围向西扩大,并用“心脏地带”代替原来的“枢纽地区”一词,同时他将“心脏地带”与东欧的地缘政治意义归纳为:谁控制了东欧,谁就统治了心脏地带;谁控制了心脏地带,谁就统治了世界岛;谁控制了世界岛,谁就统治了世界。

其中,“心脏地带”指中东欧平原,“世界岛”则指欧、亚、非三大陆。

心脏地带说对两战的爆发起到了推动作用。

(P281)6、政治区域:指地球表面上任何按照政治标准划分的地区,它既包括一个国家或国家之下的行政区,也包括数国结成的区域。

它由三个要素组成:①政治组织;②一定数量的人口;③地理区域。

(P2)7、边疆:是相对于国家的首都和核心区而言的,是距首都和核心区较远的地方,一般具有如下特征:国家的政令在此远不如在内地或中心区有效;经济发展速度不如内地快;交通运输不发达;可能有居民,可能荒无人烟,居民有特定的语言和文化习俗。

地缘政治理论PPT课件

地缘政治理论PPT课件

荣。
2021/3/9
授课:XXX
11
※二、近现代地缘政治理论的成熟与发展
(三)地缘战略理论流派 1.[美]阿尔弗德雷·马汉的“海权论” 2.[英]哈尔福德·麦金德的“陆权论” 3.[德]卡尔·豪斯浩弗的“生存空间论” 4.[美]斯派克曼的“边缘地带说”
2021/3/9
授课:XXX
12
※二、近现代地缘政治理论的成熟与发展 (三)地缘战略理论流派
哪一学术领域?
2021/3/9
授课:XXX
19
谢谢大家!
2021/3/9
授课:XXX
20
刚才的发言,如 有不当之处请多指
正。谢谢大家!
2021/3/9
21
(一)[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朴素的地缘政治思想 1.临近海洋地区有利于商业和贸易活动:商贸发
达,实力雄厚。 2.温和的气候有利于国家特性、人类活力和智慧
的发展。
[古罗马]斯特里波→“欧洲中心论”
2021/3/9
授课:XXX
8
一、地缘政治思想的理论渊薮
(二)[法]让·布丹的地理环境论 1.山岳地区的国民:向往自由、民主。 2.沿海地区的国民:长于商贸。 3.生活在土地肥沃的平原地区的国民:因幸福
来得容易,往往耽于安逸,不思进取。 4.贫瘠地区的国民:辛勤劳作,有忧患意识,
能高度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以弥补自然 资源的不足。
2021/3/9
授课:XXX
9
※二、近现代地缘政治理论的成熟与发展
(一)[德]弗里德里克·拉采尔的国家有机体论
《国家领土成长规律》
国家有机体论
《政治地理学》
1.内部和谐
2.生存空间理论
2、王家福 著:《国际战略学》,高等教育 出版社2005年修订版。

地缘政治学

地缘政治学
2.制空权的获得是取胜的关键。“掌握制空权,能阻止敌人飞行,同时保持自己飞行”。夺取制空权一般通 过两个途径:①在空中与敌方空军交战而取胜;②摧毁敌方地面空军及其基地。
3.空战中进攻作战是最重要的。空中进攻的目标包括工商业设施、重要公私建筑、运输干线和交通枢纽以及 某些特定的居民区。
总的看来,杜黑的论点主要是围绕“制空权”这个中心主题展开的。事实证明,制空权的确是战争中一个非 常有力的手段,特别是在太空武器飞速发展的今天,杜黑的理论与核时代的战略在很多方面不谋而合。
亨廷顿还认为,冷战后将出现一个多极和多文化的国际体系,西方仅为其中之一。西方的文化价值不具普适 性,其影响力已呈下降趋势,因此西方文化缺乏同化、整合其他文化的力量。同时,非西方社会也将越来越伸张 自己的文化价值,拒绝西方强加给它们的文化价值。如果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硬要向全世界推销自己的价值观, 其结果将适得其反,将会激化矛盾,引起文明冲突。当然,亨氏宣扬他的观点,绝非反对西方文明的统治,他只 是善意地提醒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的决策者们,不要被冷战的胜利冲昏头脑,过高地估计自己的力量,以免把 战线拉得过长,树敌过多,陷入被动境地。显然,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并没有摆脱冷战的思维方式,在冷战后西 方国家内部凝聚力下降的情况下,他企图树立起非西方文明作假想敌,以维护西方的内部团结和美国的霸权地位。 《文明的冲突》面世以来的一系列重大事件(不断恶化的巴以冲突、9.11事件、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特别 是9.11事件)似乎验证了亨氏理论,也使得亨廷顿“文明冲突论”再次引起广泛注意。
从以上介绍的几个定义中不难看出,地缘政治学实际上是地理和政治的结合体,故又称地理政治学。它把地 理因素(如地理位置、国土面积、人口、民族、资源、经济实力及战略军备等)视为影响甚至决定国家对外政治决 策的一个基本因素;并依据这些地理因素和政治格局的地域形成,分析预测世界或地区范围的战略形势及有关国 家的政治行为。

地缘政治学-PPT课件

地缘政治学-PPT课件

至于著名的诸葛亮《隆中对》,实际已经是古 代中国的地缘战略角度设计政治发展的一篇杰 作。司马迁在《史记》中,总结秦汉重大战役 时,从战略上讨论了秦地“山河百二”可以 “一丸”于函谷关堵塞封闭之。他认为中原则 是四战之地,故为兵家所必争。又总结历史提 出了在中国作事(取天下)往往始于东南,而 收功于西北的地缘战略思想(20世纪中国革命 战争再次印证这一观点)。这些观点,均显示 了司马迁具有把地理形势与历史、政治形势相 结合,作通盘思考审度的深刻地缘战略眼光。
中国在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在实行和调整改 革、开放政策的过程中,应当如何判断和把握 自身最大、最现实的政治、经济战略利益?如 何粉碎敌对外部力量围困、孤立、阻滞和通过 和平演变瓦解中国的阴谋?对这些具有战略意 义的问题的思考,需要密切考虑地理与政治、 经济力量的组合,也需要深刻了解、研究敌对 外部势力措以构思其战略和政策的理论基础。
现代的地线战略理论,其创立者,公认是英国新地理学 家哈· 麦金德。美国学者唐斯在其名著《改变近代历史的 16本书》中,认为麦金德的《历史的地理枢纽》与达尔 文的进化论、亚当·斯密的自由经济理论、马克思的资 本主义经济制度批评等16种著名学说类似,都是深刻影 响和改变了近、现代世界形势的重要思想理论。唐斯说: “麦金德的这篇论文……引发了一系列新的观念,使得 全世界的军事、政治家以及经济、地理和历史学家们的 思路为之一新,产生了强大的震撼。” 最近,我购到了这本世界名著的中译本(商务1985 版)。披读一过,精义珠多。深感的确值得向国人,特 别是关心中国在当代及未来世界中所处战略形势的人, 做一推荐。
由此一心脏地带出发,东进可以控制中国、日本;南 下可到伊朗、印度和中南半岛(东南亚);进而越过 阿拉伯半岛可以进入非洲大陆;西向可以控制西欧山 地;从北或西面越大洋,即可进入美洲。因此,如果 从世界整体的战略眼光看,这块地域的战略地位,恰 恰相当于在中国历代兵家所必争的中原——中央平原 地区。实际上,麦金德所谓“地理中枢”,也正是把 这块地域,看作世界的“中原”。由这种地理战略眼 光出发,他提出了三句影响深远的名言:

地理教案:全球化与地缘政治

地理教案:全球化与地缘政治

地理教案:全球化与地缘政治一、引言全球化与地缘政治是当今世界上不可忽视的两个重要概念。

全球化是指国际社会各种社会实体之间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程度的加深,以及全球范围内问题和挑战的复杂性增加。

地缘政治则关注国家和地区的地理位置对其政治、经济和军事影响力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全球化与地缘政治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分析这种关系对当今世界格局所带来的影响。

二、全球化与地缘政治的概述1. 全球化:加强国际联系在当今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人们越来越容易跨越国界进行交流和合作。

全球贸易、资金流动、旅游以及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使世界各地变得紧密相连。

这种密切联系使得各国间相互依存性增强,进一步推动了全球化进程。

2. 地缘政治:利用地理优势地缘政治侧重于分析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全球舞台上的战略优势,并针对自身利益制定政策和决策。

地理位置、自然资源以及周边环境对国家的安全、发展和影响力起着重要作用。

通过善用地理优势,国家可以扩大自身的影响力,提升国家实力。

三、全球化对地缘政治的影响1. 变革传统地缘政治观念全球化导致传统地缘政治观点的变革。

由于国际联系越来越频繁,一个国家或地区仅仅依靠自身的军事实力和突出的地理位置已经不再是唯一影响因素。

经济发展、文化交流以及科技创新等都在重新定义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战略竞争力。

2. 地缘政治格局重塑全球化与地缘政治相互作用共同推动了世界格局的重塑。

一方面,全球化使得一些新兴经济体崛起,其经济实力和对全球事务影响力逐渐扩大;另一方面,一些传统上有强大地理优势的国家可能面临挑战,在经济和政治角逐中处于下风。

四、地缘政治对全球化的影响1. 地缘政治导致利益争夺与冲突地理上的特殊位置和资源分布使得一些国家或地区在全球化过程中具有更大的议题和竞争优势。

经济、贸易、能源等重要领域的利益争夺可能会引发地缘政治冲突,甚至会对全球合作产生阻碍。

2. 地缘政治制衡全球化趋势地缘政治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起到制衡全球化趋势的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陆权论(麦金德):
• 主要观点:

• • • • • •
如果没有领土根基,海上力量的机动性和扩张将不复存在。
历史上,海上力量由于基地被陆上力量所控制而不断被征服。 欧洲依靠海上力量为主要手段向外扩张的“哥伦布时代”已经终结。 世界边界的封闭导致了新的地理视野。 由于陆地通信革命的发生,旧世界之“世界岛”第一次被统一为一个战略单位。 世界岛的核心是由主要大河流域所形成的广阔的低地,这些大河向北流入北冰洋, 向南注入内陆咸海。所谓“心脏地带”,而海洋并不能到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海上力量的胜利只是偶然的时间,正是在第一次全面战争中, 占优势的力量并未被大西洋一侧的海上力量的联合压力和大陆河流陆权的联合压 力所击溃(两线作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真正教训恰恰相反:敲响了陆权拥有反对海权的不断增长的战 略机遇的警钟。 必须确立关于“心脏地带”的一个最终地理观点。
• 缘政治,X可以指石油、资源、能源、信息、中东、中美洲、欧洲等;

英国学者斯隆通过评价地理同国际关系之间关系的性质,实际上也给出了他对地缘政 治学概念的三种理解:当国家行使对领土的控制时,其领土的任何一部分都成为其同 他国冲突的根源,从这一前提出发,国家的基本职能之一就是成功保卫其不受外部世 界的攻击,对国家政治权威地理范围的关注是国际关系学者对地理最通常的看法,地 理是国际政治的基础之一,就像象棋的棋盘;
• •
全球泛区理论(豪斯霍费尔)
• 全世界分成四个区,即泛美区(北美、南美,以美国为核心);泛亚区(东 亚、东北亚、东南亚、南亚、澳大利亚,以日本为核心);泛欧区(欧洲, 非洲,以德国为核心);泛俄区(西南亚、中亚、俄罗斯,以俄国为核心);
地缘地区理论(豪斯霍费尔)
该学说对麦金德的陆权论持反对意见,认为影响全世界战略重心的是在欧 亚大陆的边缘。(从美国人角度分析世界地缘政治) 从地理条件分析,欧亚大陆中部地区自然条件不好:南部偏旱、缺水,北 部低温、严寒。
缘战略区以外向型海洋经济为主,以欧盟、美国、日本为核心;欧亚大陆地缘战 略区以内向型陆地经济为主,以俄罗斯、中国为核心。

第二级:地缘政治区,包括了欧亚大陆核心区、东亚区、海洋欧洲 -马格里布区、
盎格鲁美洲区、拉丁美洲区、海洋亚洲 -大洋洲区、下撒哈拉非洲区、东欧区、 南亚区、中东区。


(南亚(不结盟国家)、下撒哈拉非洲区和拉丁美洲区(经济落后、贸易不发达) 排除在地缘战略区外)
《中国大百科全书》(地理卷):
• 地缘政治学是政治地理学的一个部分,它根据各种地理要素和政治格局的地 域形式,分析和预测世界地区范围的战略形势和有关国家的政治行为。地缘 政治学把地缘因素视为影响甚至决定国家政治行为的一个基本因素,这种观 点为国际关系理论所吸收,对国家的政治决定有相当的影响。
各国学者的基本厘定
地缘政治理论
• • • • • • • 国家有机体论 海权论 腹地理论(陆权论) 泛区理论 边缘地区理论 多极理论 文明冲突理论
国家有机体论
斯宾塞:是各种地缘政治学的理论和思想基础,如果没有国家 有机体论为基础,地缘政治的各种理论也就很难发展起来,它 的出现与达尔文生物进化论学说的提出,以及社会达尔文主义 思潮的流行有密切的关系。
• • • •
美国的制空权保障
微观角度:(力量中心)
• 力量中心指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人口素质、技术等具有优势的大国或国家 集团,它的形成源于各种力量以不同形式的聚合。力量中心对局部区域的影响往 往是决定性的,而对于全球也有着至兲重要的影响。因为从微观的区域看,战略 地位重要的地域更容易被重视,占据它的国家或集团也容易成为主角。 在世界历史的发展中,力量中心结构始终大致呈现为“五极结构”(或“五极均 势机制”)的基本觃律,1814年9月的维也纳会议由四个战胜国英国、俄国、普鲁 士、奥地利决定和支配(后三国又签订《神圣同盟条约》,紧接着英国又加迚来 形成了四国同盟),在学者刘德斌编著的《国际兲系史》 107页中阐述这个会议实 质是通过力量中心的一致行动来“协调国际事务,维护和平与均势”。 1918年法 国偿清战争赔款加入四国同盟,五极的维也纳体系形成。 后来普鲁士统一德意志,强大的德国使维也纳均势格局轰然倒塌,取而代之的是 另一种全新的均势机制 ——俾斯麦领导下的“大陆联盟体系”为核心的五极均势机 制。 一战打破了这个局面,战后的新秩序在巴黎和会与华盛顿会议上廸立。英发美意 日五个战胜国发起,几经讨价还价后签订《凡尔赛合约》,后 1922年初又签订了 五国条约,局面又维持了一段时间,直至二战。 二战后,为重塑战后新的国际体系和保障世界和平,各主要战胜国反复商议决定 成立一个新的国际组织——联合国,来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1944年8月21日至10 月7日,几经磋商,五大常仸理事国 ——美、英、苏、中,再加上最后迚来的法国, 再次形成了五极这个均势。
空权论(吉里奥· 杜黑)
• • 杜黑提出了制空权的理论,被认为是空军的马汉。该理论被阐述在《制空权》 (1921)、《未来战争的可能面貌》(1928)、《扼要的重述》(1929)。 (1)“航空为人类开辟了一个新的活动领域 ——空中领域,结果就必然形成 一个新的战场。”在空中领域,飞机成为人类战争的新的独特手段。空中力 量具有比海上和陆基力量更为有利的机动性。 (2)制空权的获得是取胜的兲键。 (3)空战中迚攻作战是最重要的。 (4)攻击敌方的交通要道、供给和生产中心以及居民中心。 过分夸大空军作用而弱化海陆二军,受到很大局限。
(东欧是欧亚大陆核心区与欧盟间的“通道地区”,起着积极的经济、文化交流 作用;中东是各种势力穿插的地区,文化、经济非常特殊,政治上极不稳定,称 为破碎带,在未来有转变的可能。) 极点是世界最重要政治单元,是世界地缘政治的主导力量:美国、俄罗斯、欧盟、 日本、中国。

文明冲突理论(亨廷顿)
• • 以往的国家之间的战争,是君王之间的战争,是意识形态之间的战争,是欧 洲人之间的战争。冷战时期的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之间的冲突。 而当今世界文明分为 8个:西方文明、儒家文明、日本文明、伊斯兰文明、伊 斯兰文明、印度文明、斯拉夫-东正教文明、拉丁美洲文明和非洲文明。




中观角度:(核心区)
• 核心区是按其所拥有的经济、政治、文化特征来划分。世界历史上出现过三 大核心区,分别是:包含欧洲——地中海地区的“西部核心区”、主要包含南 亚的“南部核心区”、主要包含东亚的“东部核心区”。尽管各个核心区的 总体特征完全不同,但都具有包括占统治地位的都市的存在、核心区域、主 导文化、边缘的内侧和外侧、边界和通信系统等在内的共同的地缘政治特征。 各自有自己的特性,南部与东部核心区因为有国家统一的传统,核心区域比 较单一,扩张的地理区位也不明显。而西部核心区的欧洲是在一种分裂多于 统一、以分裂为主的状态下产生于发展的。 在当今世界,对核心区的清晰划分显得越来越困难,区域化和集团化的趋势 日益强劲。传统核心区的边界也大大延展,形成了核心 ——外围结构。

中国学者沈伟烈:从全球的视角,运用历史和地理相结合的方法,探索地缘环境 与政治活动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国际地院战略力量在国际关系中特别是大国关 系中的实力对比及其演变规律,为确定国家的安全战略与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提供 理论思考的一种学说。
• •
梁启超对地理环境决定论的移植包括几个方面: 文明的产生与发展取决于地势和地气。(自然环境而产 生的一些地理结构)
谁支配着边缘地区,谁就控制着欧亚大陆; 谁支配着欧亚大陆,谁就掌握世界的命运。
多极理论(索尔· 科恩)
• • • 世界地缘政治至少可以分成3个层次、5个极点,地缘战略区之间的动态平衡是维 持世界政治稳定与和平的关键。 3个层次:地缘战略区、地缘政治区、区域国家;
第一级:世界地缘战略区,分为海洋地缘战略区和欧亚大陆地缘战略区,海洋地
政治地理
——石油与霸权 组员:张旭彬 201230750257 伍思醒 201230750219 吴肇彬 201230750202
如何理解地缘一词的内涵
• 一是地理的现实。
• 二是地理环境和人类事务之间的联系 • 世界地缘政治是从全球的眼光去分析和调整国 家和国家的关系、政治集团与政治集团之间的 关系。海洋性与大陆性之 异,黄河文明和长江文明的气质不同)

地理环境决定民质。(海陆山水居民气质特性相异)

地理环境决定风俗习惯、学术思想、宗教信仰和文学艺
术。(重山则山神,重水则妈祖)
地缘战略包括的要素
• • • • • (1):国际关系行为体:国家行为体和非国家行为体 (2):地缘结构:地理位臵、自然结构、领土范围、人口数量 (3):互动:行为体之间的联系方式与相互作用方式 (4):科技进步:人类活动能力的增强和武器技术的改进 (5):思维理念与行为方式的剖析要以这些要素为基础。
• • • •

• • •
海权的增长或损害受制于下列几方面的因素:
一国国内生产力的水平。 必须要拥有进行海外贸易的大规模的运输船只。 殖民地和基地应能保障扩大和保护船只的运输。

必须要有一支海上武装力量——海军来保护海外基地和殖民地与本国基地间的交 通线。
海权论鼻祖马汉的"交通决定战争"的理论
"海权论之父"马汉评鸭绿江外的海战
• /show/VOPY1uBax7mQ52cuLQQQKg...html
兲于国内外一些较为权威的解释:
《美国百科全书》
• 地缘政治学被看做是对影响国家战略潜力的地理、历史、政治及其他相互作 用因素进行统一研究和分析的学科。
《新不列颠百科全书》:
• 地缘政治学是对国际政治中的力量关系具有影响的地理因素进行分析的学科。 地缘政治学理论家特别重视边界、出海通道等因素,重视在制定国家政策时 对领土的战略控制。


拉采尔从9个部分阐述了其国家理论和体系:土地和国家的相 互依存;国家的迁移和成长;固着于土地上的有机体国家;国 家的空间增大;国家分类上的地理位臵概念;区域(空间)概 念界限;国家空间发展中的海陆间的过渡 ;水在国家空间发展 中的作用;山地和平原在国家空间发展中的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