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地理学与地缘政治学简介
麦金德政治地理学主要内容

麦金德政治地理学主要内容
麦金德是20世纪著名的英国地理学家,被誉为现代政治地理学的创始人之一。
他的主要贡献是将政治与地理空间联系起来,探讨这种联系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麦金德政治地理学的主要内容包括:
1. 地缘政治:麦金德认为地缘政治是国际关系和国家政策制定中的重要因素,地理因素如领土、资源、自然环境等会影响国家的政治利益和国际地位。
2. 地方性:麦金德认为地方性是政治地理学的关键概念之一。
地方性,即地理空间的特殊性质和本地特色,对社会、政治和经济发展产生了持久的影响。
3. 均衡和不均衡的发展:麦金德强调了地理空间上的不均衡发展现象,即不同地区的发展水平和经济条件的不同,他认为这是地缘政治和国际关系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4. 地理空间的割裂:麦金德认为,在现代社会发展中,许多地方遭受了地理空间的割裂,即地区之间的联系变得更加困难,隔离和不平等的现象普遍存在。
因此,他主张应该采取政策来促进地理空间的互联互通和沟通。
总之,麦金德政治地理学是政治学和地理学相结合的一门学科,它将政治和地理空间相互联系起来,探讨这种联系对人类活动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政治地理学(地缘政治)

政治地理学(教材:政治地理学——时空中的政治格局,高等教育出版社)一、名词解释:1、政治地理学:是人文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同时又是一门介于政治学和地理学之间的边缘学科,主要研究人类社会的政治活动及其过程与地理空间之间的相互关系。
(P1)2、边界:指划分一个国家领土和另一个国家的领土、或一个国家的领土和未被占领的土地,一个国家的领土和公海以及国家领空和外层空间的想象的界线,边界是有主权的国家行使其主权的界线。
(P91)3、国防地理位置:又称政治、军事地理位置,是指一个国家与周边国家或国家集团之间的空间关系(它与国家安全有更直接的关系)。
(P157)4、马汉的海权论:马汉是美国的海军军官、历史学家,首先提出了以“制海权”理论来解释历史,《海权对历史的影响》集中了马汉的海权理论。
马汉的海权战略思想的核心是:海上力量对一个国家的发展、繁荣和安全至关。
他认为任何一个国家或联盟,如果充分控制公海,就能控制全世界。
(P276)5、麦金德的心脏地带说:麦金德是英国政治地理学家,于1904年发表了他的第一篇关于“心脏地带”地缘政治思想的文章,即《历史的地理枢纽》,后又在《民主的理想与现实》一文中修改了枢纽地区的范围,依据对海洋大国进入能力的重新评价将范围向西扩大,并用“心脏地带”代替原来的“枢纽地区”一词,同时他将“心脏地带”与东欧的地缘政治意义归纳为:谁控制了东欧,谁就统治了心脏地带;谁控制了心脏地带,谁就统治了世界岛;谁控制了世界岛,谁就统治了世界。
其中,“心脏地带”指中东欧平原,“世界岛”则指欧、亚、非三大陆。
心脏地带说对两战的爆发起到了推动作用。
(P281)6、政治区域:指地球表面上任何按照政治标准划分的地区,它既包括一个国家或国家之下的行政区,也包括数国结成的区域。
它由三个要素组成:①政治组织;②一定数量的人口;③地理区域。
(P2)7、边疆:是相对于国家的首都和核心区而言的,是距首都和核心区较远的地方,一般具有如下特征:国家的政令在此远不如在内地或中心区有效;经济发展速度不如内地快;交通运输不发达;可能有居民,可能荒无人烟,居民有特定的语言和文化习俗。
中国地缘政治

中国地缘政治中国地缘政治一、地缘政治学的概念和特点是什么?地缘政治学的概念是:地缘政治学是政治地理学的一个部分,它根据各种地理要素和政治格局的地域形式,分析和预测世界地区范围的战略形势和有关国家的政治行为。
地缘政治学的特点:1、国际性:指地缘政治主要研究国际上各种政治力量的地理结构及其相互关系。
2、整体性:指国际社会是紧密联系的整体,任何国家或地区实力的变化必然影响到整个区域乃至全球力量的平衡。
3、动态性:指地缘政治区域并不是由恒定不变的地形所规定的地理区域,而是一方面由地理所决定,另一方面由实力中心的动态的转移所决定的一些区域。
4、政治性:指地缘政治是为一定阶级、国家以及政治集团服务的(意识形态),是一个国家对外政策的表现,因而具有强烈的政治性。
二、中国东、南、西线地缘政治环境有哪些主要特征?中国东线地缘政治环境主要特征:1、地区经济合作前景广阔A、环黄海渤海经济圈:包括中国辽宁、山东、江苏地区,朝鲜半岛西海岸,日本的九州地区。
这一区域在资金、技术、劳力方面的合作及产业结构及自然资源的分布方面,具有明显的互补性。
B、图们江开发区:图们江是中朝俄之间的界河,三国都有经图们江进出日本海的权利,因而有可能形成为延吉一清津一海参崴的“金三角”,并可能成为与鹿特丹匹敌的国际贸易中心和世界上最繁忙的港口。
2、地区安全不稳定因素依然存在一是逆流而动的美日军事同盟。
美国利用日本、韩国军事力量,继续推行“灵活与选择参与”战略,并以“预防性防务”为重点,保持关键地区的军事存在,干涉地区性事务,是影响地区形势缓和的最大不安定因素。
二是扑朔迷离的朝鲜半岛局势。
朝鲜半岛虽有和解的动向,但军事对峙仍然存在,也是东北亚地区重要的不稳定因素。
三是错综复杂的领土领海争端。
由于历史与现实的原因,东北亚各国间存在着诸多领土领海争端。
如中日钓鱼列岛争端、日俄北方四岛(国后、择捉、齿舞、色丹)归属、日韩独岛争议、中国与日韩关于东海大陆架的划分等。
表示政治地理学概念的

表示政治地理学概念的政治地理学是指研究国际、国家、地区以及社会层面的政治现象,尤其是政治活动在地理环境和空间中的作用和影响的学科。
它关注的焦点是政治行为、政治制度、政治文化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国际关系、经济发展、社会变迁等多个方面。
下面,我们将介绍几个典型的政治地理学概念。
一、国家国家是指一个固定的地域和边界,并在此区域内行使独立主权的集体。
国家这一概念源自于欧洲近代国家的发展历史,具备国内政治权力、独立的领土、具有国际上的主权地位三个方面的特点。
二、边界边界是指地理界限,通常用于描述两个国家、地区或领域之间的分界线。
边界在政治、国家安全、贸易、移民、军事等方面非常重要,在国家的划分、管理和治理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三、全球化全球化是指人类活动、社会文化、经济贸易和政治活动等在全球范围内的扩张和交流。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扩张,世界各国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利益和价值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而使得国际关系和地缘政治的格局发生重大的变化。
四、地缘政治地缘政治是指地理环境对国家、地区政治影响的研究。
其主要研究范围包括国际关系、国内政治、地缘战略、国防安全、国土开发等方面。
地缘政治与国际关系紧密相关,它认为‘地图即政治’,因此在不同时间的历史发展阶段,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地缘政治格局都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
五、文化地理学文化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与社会文化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这一领域研究的范围涉及历史、语言、信仰、社会习俗、民俗、艺术、建筑、景观等多个方面。
六、领土争端领土争端是指多个国家或地区在领土上存在争议问题,涉及领土划界、领土主权、领海、渔业权、天然资源、历史遗留问题等多个方面。
领土争端在国际关系领域中常常成为导致战争和军备竞赛升级的因素。
总之,政治地理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涉及到国际关系、地缘政治、文化地理学、全球化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对于了解地缘关系和世界政治经济局势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推荐下载】关于政治地理学与地缘政治学的关系

关于政治地理学与地缘政治学的关系一、政治地理学和地缘政治学的发展轨迹 政治地理学是人文地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它是研究人类社会政治现象的空间分布与地理环境关系的科学。
政治地理学的思想十分悠久,其思想萌芽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研究了理想政治单位的合理规模、位置和土地利用。
亚里士多德则在其巨著《政治学》指出,理想的政治单位应是地形上易守难攻,位置上临海靠陆,且领土富饶多产。
一般认为,西方政治地理学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从19世纪末到1914年是政治地理学的初创阶段。
1897年德国地理学者弗里德里希拉策尔的《政治地理学》一书的出版,被学术界普遍认为是政治地理学从人文地理学中分离出来,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诞生的标志。
拉策尔把达尔文进化论中的有机体概念引入对国家的研究中,提出了国家有机体论和生存空间论。
其核心思想是: (1)国家是一个空间性的有机体,这个有机体是人民和土地的统一,具有生长、扩张和衰亡的生命周期。
(2)国家的发展稳固地建立在其领土的基础上,为了发展,国家必须确保充足和合适的生存空间,这是国家权力的基本组成部分。
成功实现领土扩张的国家将成为一个大国,甚至是世界强国。
政治地理学发展的第二个阶段是两次世界大战期间,这一时期,政治地理学得到了戏剧性的发展。
一方面,政治地理学的内容、定义更加明确,理论概括也大有发展,并出版了两本比较系统的政治地理学教科书,一本是美国地理学者惠特莱西的《地球与国家》(Theearthandthestate,1939),另一本是荷兰地理学者范根堡的《政治地理学原理》(Ele-mentsofpoliticalgeography,1940),这标志着这一学科的日趋成熟;而另一方面,政治学界和地理学界出现了一股逆流,这就是以豪斯霍费尔为代表的德国地缘政治学的产生,致使政治地理学对地缘政治方面的研究在战后长时间处于困惑状态。
二战后,随着战后世界政治地理格局的变化,政治地理学也摆脱了地缘政治所带来的阴影,进入了重新恢复和再发展的新阶段。
政治学与地理学研究

政治学与地理学研究政治学与地理学是两个独立学科,但它们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和相互影响。
政治学研究政治现象和政府运作,而地理学则研究地球表面的空间分布和地域特征。
这两个学科的结合可以为我们提供更全面的了解和分析国家和地区的政治背景和发展趋势。
一、政治地理学:政治现象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政治地理学是政治学与地理学交叉的分支学科,主要研究政治现象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地理环境对政治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例如,地理条件可以决定某个地区的资源分布和经济发展条件,进而影响政治力量的分布和地缘政治格局。
地理环境也可以影响政治制度的形成和运作。
一些地理上的特殊条件如岛国、边境地区等,会对国家的政治安全和治理产生重大影响。
比如,地理上的孤岛状态可能导致岛国的孤立性和外部威胁的加大,进而塑造出特殊的政治体系。
二、地缘政治学:国际关系与地理条件的相互作用地缘政治学是研究国际关系与地理条件相互作用的学科。
地理条件对国际政治格局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例如,地理位置可以决定国家的战略地位和外交政策的选择。
地缘政治学家常常通过分析地缘政治格局来揭示国际政治的演变规律。
地缘政治学也探讨了国家之间的地缘竞争和冲突。
争夺领土、海洋资源以及战略要地是国家之间常见的地缘竞争形式。
地理条件的利弊和地缘政治的争端经常成为国际关系中的重要因素。
三、地方政治学:政治格局与地域特征的关联地方政治学是政治学与地理学相结合的一项研究,它主要考察地区内部政治格局与地域特征之间的关联。
地理条件和地域特征对地方政治的组织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地方政治学通过研究不同地区的政治体制、政党竞争、选民行为等,揭示了不同地域特征对政治形成和发展的影响机制。
例如,城市和农村地区由于地理环境和经济结构的不同,其政治特征和政治行为可能会有明显差异。
总结政治学与地理学的研究相互促进,为我们提供了全面理解和分析政治现象和国际关系的视角。
政治地理学、地缘政治学和地方政治学等交叉学科的发展,使我们对政治的认识更加深入和多元化。
杜黑理论杜黑理论地缘政治是政治地理学说中的一种理论。它主要是根据地理

杜黑理论-杜黑理论地缘政治是政治地理学说中的一种理论。
它主要是根据地理地缘政治。
地缘政治是政治地理学说中的一种理论。
它主要是根据地理要素和政治格局的地域形式。
分析和预测世界或地区范围的战略形势和有关国家的政治行为。
它把地理因素视为影响甚至决定国家政治行为的一个基本因素。
又被称为“地理政治学”。
中文名,地缘政治。
提出时间,1897年。
提出者,F.拉采尔。
源起。
大部分的人同意。
地缘政治学源起于政治地理学。
而地缘政治理论的根源。
可以追溯到德国地理学家弗里德里希·拉采尔在1897年所提的“国家有机体”论。
以及之后发表的”生存空间”概念。
但是“地缘政治”这一词。
则是源自于瑞典学者鲁道夫·契伦。
契伦进一步发展拉采尔的理论。
用地理来解释政治现象。
传统地缘政治理论。
美国海军军官。
同时也是历史学家的阿尔弗雷德·赛耶·马汉。
经由对英国海军发展与海洋霸权的研究。
提出一套以制海权概念解释历史的理论。
于1890年。
出版《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660-1783》阐述海权理论。
其论点之中心在于海上力量对于国家繁荣与安全的重要性。
若是一个国家要成为强国。
必须要掌握在海洋上自由行动的能力。
1904年。
英国地缘政治学鼻祖哈尔福德·麦金德发表了“历史的地理枢纽”论文。
创立了与海权相对应的陆权理论。
他将欧亚大陆中心地带称为枢纽地带。
是其为世界政治的枢纽。
1919年。
又将“枢纽地带”的概念修改为“世界岛”的“心脏地带”。
并且把欧。
亚。
非三大陆统称为“世界岛”。
他的“心脏地带论”认为:控制了东欧就等于控制了心脏地带。
控制了心脏地带就等于控制了世界岛。
控制了世界岛就等于控制了世界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
美国地缘政治学家尼古拉斯·斯皮克曼则于40年代基于麦金德的心脏地带概念。
提出了相应的”边缘地带”学说。
他认为。
两次世界大战都是发生在边缘地带。
而且边缘地带在经济上。
人口上都超越心脏地带。
因此:控制了边缘地带就等于控制了欧亚大陆。
形势与政策_地缘政治

浅谈中国地缘政治地缘政治,政治地理学中的一种理论。
它根据各种地理要素和政治格局的地域形式,分析和预测世界或地区范围的战略形势和有关国家的政治行为。
它把地理因素视为影响甚至决定国家政治行为的一个基本因素。
地缘政治学又称“地理政治学”。
要谈中国地地缘政治,我们就必须先分析他所处的地理位置。
它处在一个极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上(即处于陆权论的核心地带,又处于边缘地带,同时对于海权论而言它又有着广阔的领海和漫长的海岸线),而且伴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所以中国面临着一个较为复杂和严峻的地缘政治问题。
按照地理位置我们可将这一问题氛围东、西、南、北四线。
北线对于中国来说是压力最小的一个方向。
中国北部与俄罗斯联邦和蒙古共和国有着漫长的陆地分界线。
虽然有如此漫长的陆地分界线,但在最近很长一段时间中国与这两个国家并没有的发生过较大的分歧和争议。
一方面,随着中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不断加深,就政治而言中国北线的这种安定局势是相对稳定的。
另一方面,蒙古作为一个夹在两个大国之间的一个小国,在这两个国家友好相处的格局下,也不可能对中国以及俄罗斯的政治地位及国家安全有太大威胁。
即使这样,我们也需要注意日本的一些小动作。
日本首相安倍晋三于近日访问了蒙古,这个可能跟中日钓鱼岛争端有一定程度的关系,中国也需要在这方面给关注,以确保中国在北线的这么一个地缘政治优势。
中国西部的新疆和西藏与中亚五国和印度接壤。
对于西线,中国面临着两大问题:一个是反恐,另一个就是与印度的领土争端问题。
塔吉克斯坦等国是上合组织成员国会在上合组织框架内和中国、俄罗斯等定期举行联合军演以及一些反恐演习,而且中国与巴基斯坦一直沿袭着时代友好。
由于地理等原因使得这一区域经常会有东突势力活动,这对于我国(尤其是新疆)的社会安定有较大威胁。
所以,我国应该在这一地区的反恐问题上下大气力。
印度,作为一个新兴市场国家,近些年来同中国一样有了迅猛的发展。
印度虽然在军事武器自主科研方面和中国有一定差距,但它是西欧国家、美国和俄罗斯的一个主要军备购买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政治地理学与地缘政治学简介
一、政治地理学
(一)概念和研究范围
拉采尔认为,政治地理学是“阐明国家和土地之间存在关系的科学”。
中国大百科全书地理学卷:“研究国家与地区等各种类型的领土内与领土间的政治活动现象的地理分布或空间布局”
美国《地理学的科学》:“政治地理学研究地理区与政治过程的相互作用,或曰研究政治过程的空间分布和空间关系”。
政治地理学的研究范围:
一国际政治地理:世界性政治现象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
包括:地缘政治因素分析,世界政治地图的形成与演变,世界政治地理格局的发展变化与各国在地球上所处的政治经济态势,国际政治关系与政治现象(如地区冲突)的地理背景,国家集团与国际组织的组合与作用等。
二国家政治地理:国家政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
包括:国家政治空间的形成与发展,领土的结构与特征,疆界的职能划分与变动,地理因素对国家体制、内外政策和国防战略的影响,国家政治行为和政府决策的地理背景,核心地区与国家首都的位置与功能,人口和民族的构成与分布及其对国家稳定性的影响,推动国家统一与团结的向心力与导致国家分裂的离心力的研究,等。
三国内政治地理:国家内部的地方性政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
政治地理学对内的任务:为国家改革和调整行政区划,提高施政水平和管理水平,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制订和实施正确的社会发展战略、民族政策与边疆政策,以及合理开发利用和整治国土等提供决策的理论依据和科学方案。
(二)政治地理学的产生和发展
西方人很早就重视政治与地理之间的关系。
1750年法国学者托哥特首次使用“政治地理学”一词。
(一说19C康德)。
1857年英国历史学家巴克尔《英国文明的历史》一书也讨论过地理因素
对政治组织和个人气质的影响。
1897的拉采尔《政治地理学》首次将政治地理学作为地理学的一个分支进行研究,把一个国家作为一个空间现象来描述,提出“国家有机论”,因而被称为是近代政治地理学的奠基人。
后来又发表了有关“生存空间论”的论文。
认为:国家像生物有机体一样,有生、盛、衰的过程;国家必然要为生存空间和资源而斗争;国家向外扩张是国家强盛有活力的表现,是自然而合理的;优胜的国家将是欧洲的日耳曼人国家。
此说经瑞典的契伦发挥,成为地缘政治学的理论基础。
这一时期的西方政治地理学理论主要有三个:
一地理环境决定论
二国家有机体论
三生存空间论
他们从基本正确的前提出发,得出了错误的结论,忽视了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
2.迅速发展时期(20C初-30S)
这一时期,地缘政治学得以迅速发展,政治地理学的学科结构体系与内容确定了。
许多学者研究民族国家的历史演变、人口和种族构成与分布,以及这些地区在战略上的的意义,并关注政治事件与区域地理特征的关系、和平时期与战争时期的资源供给能力、领土的封闭性和海陆效应等。
另一方面,一些地缘政治学却为法西斯侵略服务。
地缘政治学的迅速发展,使它成为政治地理学的核心理论。
由于地缘政治学被法西斯用作侵略别国的理论,二战后地缘政治学乃至整个政治地理学都掉入低谷。
3.进展甚微时期(40-60S)
提出职能论与统一场理论,有利于动态分析。
4.重趋活跃时期(70S以来)
一更注重国际关系中的地缘政治因素。
二研究领域扩大到许多社会领域,分出一批新学科:选举地理、城市地
理等。
三研究方法论有突破,与行为论、系统论相结合。
二.地缘政治学
(一)概念
地缘政治学又称地理政治学,它依据各种地理要素和政治格局的地域形式,分析和预测世界或地区范围的战略形势及有关国家的政治行为。
地缘政治学把地理位置、国土面积、人口、民族、资源、经济实力、战略军备等地理因素视为影响甚至决定国家对外政治决策的一个基本因素。
此种观点也被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吸收。
斯皮克曼认为:地缘政治学是“一个国家依据地理因素对于安全政策的统筹规划”。
美国学者佩尔蒂尔和潘赛认为,地缘政治学是“运用地理学为政治目的寻求指导方针的艺术或科学”。
因此,它也是一种战略地理学,是研究国家的对外政治战略(包括国防和外交)决策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
1917年契伦(1864-1922)在《论国家》一书中首先提出“地缘政治学”一词,称它是“把国家作为地理的有机体或一个空间现象来认识的科学。
”他认为,一个强国的主要条件是其内部的凝聚力和外部交通的流畅。
豪斯霍弗…
70年代以来,地缘政治学的科学地位得到恢复,并更受重视。
这与一系列的国际政治事件与地缘政治理论家的判断相关:苏联的扩张,美国的遏制战略,以色列的“安全边界”论调,美苏对中东的争夺,美苏中与越南战争,等等。
地缘政治学已成为西方国际关系学的一个理论分支。
西方一些学者认为,地缘政治学与政治地理学并无区别。
(二)主要流派
1、海权论
马汉(1840-1914)两度出任美国海军学院院长。
1890《海权对历史的影响》创立其海权论。
1986年美国公然宣称要控制16个全球性海上航道咽喉。
其思想也受到德国等许多国家的重视。
马汉忽略了大陆的作用。
英国海上霸主地位的动摇,海权论的影响也相对减弱。
海洋经济发展的三个时代:地中海时代→北大西洋时代→环太平洋时代(正在形成)。
2、陆权论
麦金德(1861-1947)是英国政治地理学家,曾任牛津大学地理系主任、伦敦经济政治学院院长、英国皇家地理学会副会长。
1904年论文《历史的地理枢纽》首提,1919年的《民主的理想和现实》一书补充修正“大陆腹地说”。
…此学说本为英国服务,但德国很高兴研究它。
1943年麦《世界地理与和平实现》一文提出以北大西洋及其属海和与之连接的江河流域为区域范围,以英国为海岛航空港、法国为桥头堡、美国和加拿大为强大基地的“地中洋”概念,认为这一地区不久就可以同心脏地带分庭抗礼。
1949年北约的建立被认为是受到这一思想的影响的。
麦的理论有很大局限性,但现在多数西方战略家仍继续按照他的理论来观察世界。
如对东欧的争夺一直激烈。
斯皮克曼(1893-1943)是美国地缘政治学家,耶鲁大学国际关系学教授,耶鲁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他批判、继承和发展了麦金德的陆心说,于1944年《和平地理学》一书提出了边缘地带说。
二战后发生在边缘地带的局部战争多:朝鲜、印支、三次印巴、五次中东、两伊、阿富汗、海湾、科索沃等;边缘地带国家集中了2/3人口和最丰富的自然资源。
3、空权论
意大利人J杜黑(1869-1930)是空军战略理论家,制空权理论的创始人。
1921年《制空权》一书,认为:天空比海洋更重要,战争取胜的关键是掌握制空权;制空权包括空中交通控制权和空中作战成功两部分。
他的理论影响很大,对一些没有陆上腹地或海上良港的国家的意义尤其大。
美国人塞维尔斯基于1950年《空军:生存的关键》一书提出了航天理论和北极中心思想,发展了杜黑的空权论。
塞氏强调制空权在航空时代全球战略中
的重要性,认为北极可能是控制心脏地带乃至控制世界的关键。
80年代美国的高边疆战略及星球大战计划是空权思想在航天时代的体现。
4、德国地缘政治学
豪斯霍弗是一战时的陆军少将,1923年希坐牢时,他曾多次到狱中看望他。
后豪当德国科学院院长,协助建立了慕尼黑地缘政治研究所,从1924年起任《地缘政治学刊》主编。
他成为德国地缘政治学的主要代言人。
豪的生存空间说是建立在歪曲拉采尔的国家有机体说和生存空间概念的基础之上的。
他认为,生存空间需要是国家最基本的需要;传播民族文化是征服空间的最有效的方法;生机盎然的国家不可避免地会吸收周围的政治结构不成熟的小国;占领海洋是进一步扩张的跳板。
1931年豪提出泛区说,1941将世界划分为四个各由一强国控制的泛区:泛美利坚区、泛亚细亚区、泛欧非大陆区和正在形成中的泛俄罗斯区,主张德、日、俄联合起来向大英帝国进行全球挑战。
“地理条件决定历史发生的地点,但创造历史的永远是人”――《争论中的国际关系理论》81页。
5、新型地缘政治学
随着冷战的结束,出现了新型的地缘政治学理论,这一理论侧重于研究统治兴衰的地缘政治条件和国际新秩序的地缘政治基础,它以人道主义为基础,认为意识形态、组织和制度决不可具有些许脱离人类本身而独立的成分。
代表人物有英国的杰弗里帕克、P奥沙利文等,具体观点:
一任何统治权力者不是永恒的。
过度扩张不行。
二主宰和霸权时期的结束通常会带来一个领土调整的变动时期,直到新的秩序的确立。
三确保世界和平秩序要通过协商与共识而不是武力与主宰。
(三)其他思想流派
1、环带论
1938年首先由英国的费尔格里夫提出,认为气候是地缘政治结构的主要决定因素;世界权力中心肯定在北半球的温带和亚热带,最重要的是北美、欧洲各
国,以及前苏联及日本。
2、中心论
1979年英国的沃勒斯坦代表。
认为欧美富国为中心,与外围地带的欠发达国家形成了对抗。
3、多元论
代表人物为美国学者科恩(初见于1964年的《分裂世界的地理和政治》一书),他认为世界权力中心会随着时代的不同而发生转移,“动态平衡”有利于维持稳定的世界秩序,全球均势的保证在于世界权力中心的多极化。
概而言之,“政治地理学”与“地缘政治学”是两个极相似的概念,它们有许多相同点。
政治地理学的范畴更广,而地缘政治学是政治地理学的核心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