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古代汉语

合集下载

什么是古代汉语

什么是古代汉语

什么是古代汉语绪论一、什么是古代汉语古代汉语是与现代汉语相对而言的,它指的是“五四“以前历代汉民族所使用的语言。

语言有口头与书面之分。

口语一闪即逝,古人的口语不可能保留至今,它只能从古人流传的典籍中反映出来。

因此,我们所说的古代汉语,实际是指古代汉民族的书面语,是无声的古代诗文。

古代汉语书面语大致有两大系统:一是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历代作家仿古作品中的语言,这即通常所谓文言。

二是六朝开始在北方话基础上形成的古白话。

我们通常学习和研究的古代汉语指的是文言文。

文言文的范围很广,先秦两汉的典籍是正统的文言文,六朝以后模仿先秦两汉的作品而写成的古文也是文言文,如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的文章,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龚自珍《病梅馆记》等都是文言文,都是古代汉语学习、研究的内容。

至于古白话,它不是我们学习的内容,主要是因为它与现代汉语的差异不大。

如佛经、唐宋传奇、宋元话本、明清白话小说等,它们是现代汉语的直接渊源,与现代汉语的区别很小,即使其中保留着一些文言的词语和语法规则,只要我们学会文言,古白话也能理解。

因而古白话不是我们学习的重点。

而学习文言文这一部分,又偏重于散文而不重学诗词。

二、为什么要学习古代汉语中山大学黄金贵教授和学生的故事。

学习古代汉语的目的大致有三:1.提高阅读文言的能力,便于批判继承古代文化遗产文言文,它代表了汉语书面语的大多数,古人利用这种书面语,给我们留下了极其丰富的文化遗产。

要了解古代的文化遗产,就必须学习古代汉语。

医学上,学习医古文,有利于继承古代医学遗产。

《三国志·华佗传》记载华佗告诉其弟子吴普,古时长寿的人运用气功锻炼身体和治病的方法之一:熊颈鸱顾。

“熊颈”应作“熊经”。

而《古汉语研究》95年4期李怀之《“熊经”新解》指出以前解作熊经,形近而误,“经”当“悬挂”讲,“熊经”即象熊一样悬挂。

模仿熊攀挂树枝的动作。

什么是古代汉语

什么是古代汉语

绪论一、什么是古代汉语古代汉语是与现代汉语相对而言的,它指的是“五四“以前历代汉民族所使用的语言。

语言有口头与书面之分。

口语一闪即逝,古人的口语不可能保留至今,它只能从古人流传的典籍中反映出来。

因此,我们所说的古代汉语,实际是指古代汉民族的书面语,是无声的古代诗文。

古代汉语书面语大致有两大系统:一是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历代作家仿古作品中的语言,这即通常所谓文言。

二是六朝开始在北方话基础上形成的古白话。

我们通常学习和研究的古代汉语指的是文言文。

文言文的范围很广,先秦两汉的典籍是正统的文言文,六朝以后模仿先秦两汉的作品而写成的古文也是文言文,如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的文章,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龚自珍《病梅馆记》等都是文言文,都是古代汉语学习、研究的内容。

至于古白话,它不是我们学习的内容,主要是因为它与现代汉语的差异不大。

如佛经、唐宋传奇、宋元话本、明清白话小说等,它们是现代汉语的直接渊源,与现代汉语的区别很小,即使其中保留着一些文言的词语和语法规则,只要我们学会文言,古白话也能理解。

因而古白话不是我们学习的重点。

而学习文言文这一部分,又偏重于散文而不重学诗词。

二、为什么要学习古代汉语中山大学黄金贵教授和学生的故事。

学习古代汉语的目的大致有三:1.提高阅读文言的能力,便于批判继承古代文化遗产文言文,它代表了汉语书面语的大多数,古人利用这种书面语,给我们留下了极其丰富的文化遗产。

要了解古代的文化遗产,就必须学习古代汉语。

医学上,学习医古文,有利于继承古代医学遗产。

《三国志·华佗传》记载华佗告诉其弟子吴普,古时长寿的人运用气功锻炼身体和治病的方法之一:熊颈鸱顾。

“熊颈”应作“熊经”。

而《古汉语研究》95年4期李怀之《“熊经”新解》指出以前解作熊经,形近而误,“经”当“悬挂”讲,“熊经”即象熊一样悬挂。

模仿熊攀挂树枝的动作。

《广雅·释言》:“经,径也。

古代汉语的特点

古代汉语的特点

古代汉语的特点
古代汉语是与现代汉语相对而言的,它是古代汉族的群众语言。

广义的古代汉语的书面语有两个系统:一个是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及其后人用这种书面语写成的作品,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文言文;另一个是六朝以后在北方方言的基础上形成的古代白话。

狭义的古代汉语书面语就是指文言文。

古代汉语的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1. 以单音节词为主:古代汉语的词汇多为单音节词,这是因为古代汉语的音节结构比较简单,一个音节通常只对应一个汉字。

2. 词汇丰富:古代汉语的词汇非常丰富,包括实词、虚词、代词、量词、副词等多种词性。

其中,实词是最基本的词汇单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等。

3. 语序灵活:古代汉语的语序比较灵活,句子成分的位置可以根据表达的需要进行调整。

例如,谓语可以放在主语之前,宾语可以放在动词之前等。

4. 语法简单:古代汉语的语法比较简单,没有现代汉语中的时态、语态、语气等复杂的语法形式。

但是,古代汉语中有一些特殊的语法现象,如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等。

5. 语义丰富:古代汉语的语义非常丰富,同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可能有不同的含义。

因此,在阅读古代汉语时,需要根据上下文来理解词义。

6. 修辞手法多样:古代汉语中运用了丰富多样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对偶、排比等。

这些修辞手法不仅增强了语言的表达力,也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

总之,古代汉语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语言学科,它不仅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化的基础。

什么是古代汉语

什么是古代汉语

绪论一、什么是古代汉语古代汉语是与现代汉语相对而言的,它指的是“五四“以前历代汉民族所使用的语言。

语言有口头与书面之分。

口语一闪即逝,古人的口语不可能保留至今,它只能从古人流传的典籍中反映出来。

因此,我们所说的古代汉语,实际是指古代汉民族的书面语,是无声的古代诗文。

古代汉语书面语大致有两大系统:一是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历代作家仿古作品中的语言,这即通常所谓文言。

二是六朝开始在北方话基础上形成的古白话。

我们通常学习和研究的古代汉语指的是文言文。

文言文的范围很广,先秦两汉的典籍是正统的文言文,六朝以后模仿先秦两汉的作品而写成的古文也是文言文,如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的文章,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龚自珍《病梅馆记》等都是文言文,都是古代汉语学习、研究的内容。

至于古白话,它不是我们学习的内容,主要是因为它与现代汉语的差异不大。

如佛经、唐宋传奇、宋元话本、明清白话小说等,它们是现代汉语的直接渊源,与现代汉语的区别很小,即使其中保留着一些文言的词语和语法规则,只要我们学会文言,古白话也能理解。

因而古白话不是我们学习的重点。

而学习文言文这一部分,又偏重于散文而不重学诗词。

二、为什么要学习古代汉语中山大学黄金贵教授和学生的故事。

学习古代汉语的目的大致有三:1.提高阅读文言的能力,便于批判继承古代文化遗产文言文,它代表了汉语书面语的大多数,古人利用这种书面语,给我们留下了极其丰富的文化遗产。

要了解古代的文化遗产,就必须学习古代汉语。

医学上,学习医古文,有利于继承古代医学遗产。

《三国志·华佗传》记载华佗告诉其弟子吴普,古时长寿的人运用气功锻炼身体和治病的方法之一:熊颈鸱顾。

“熊颈”应作“熊经”。

而《古汉语研究》95年4期李怀之《“熊经”新解》指出以前解作熊经,形近而误,“经”当“悬挂”讲,“熊经”即象熊一样悬挂。

模仿熊攀挂树枝的动作。

《广雅·释言》:“经,径也。

绪 论

绪 论

绪论目的和要求】掌握什么是古代汉语,了解学好古代汉语的方法。

【重点难点】“文言”与“古白话”的内涵【教学方法】讲授与讨论相结合【所用课时】 2学时导入:一、认识繁体字畧、懼、鬥、鬭、歡、勸、畫、晝、棗、顱、鹽、壇、厭、儼、繫、優、蠶、識、臘二、文言举例《尚书尧典》日若稽古(1),帝尧曰放勋,钦、明、文、思、安安(2),允恭克让(3),光被四表(4),格于上下(5)。

克明俊德(6),以亲九族(7)。

九族既睦,平章百姓(8)。

百姓昭明,协和万帮,黎民与变时雍(9)。

【注释】(1)日若:用作追述往事开头的发语词,没有实际意义。

稽:考察。

古:这里指古时传说。

(2)钦:恭谨严肃。

(3)允:诚实。

恭:恭谨。

克:能够。

让:让贤。

(4)被:覆盖。

四表:四方极远德地方。

(5)格:到达。

(6)俊德:指才德兼备德人。

(7)九族:指同族的人。

(8)平:辨别。

章:使明显。

百姓:白官族姓。

(9)黎民:民众。

于:随着。

使:友善。

雍:和睦。

【译文】考查古代传说,帝尧的名字叫放勋。

他恭敬节俭,明察四方,善理天下,道德纯备,温和宽容,诚实尽职,能够让贤,光辉普照四面八方,以至于天上地下。

他能够明察有才有德的人,使同族人亲密团结。

族人亲密和睦了,又明察和表彰有善行的百官。

百官的政事辨明了,又协调万邦诸侯,天下众民因此也就相递变化友好和睦起来。

授课内容:一、什么是古代汉语1.文言和白话“古代汉语”顾名思义即古代汉族人民所习用的语言。

“古代”指1919年五四运动以前。

五四运动以反帝反封建为目的,当时的仁人志士为了彻底击跨中国封建统治的基础,遂发起了以“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为内容的“白话文”运动,从而使“白话文”登上了大雅之堂,揭开了“现代汉语”的新篇章。

一般人一提到“古代汉语”,总是把它同文言文等同起来。

其实这两个概念并不等同。

现代人心目中的“语言”,包括书面语和口头语两种形式。

对于“古代汉语”而言,它的书面语就是文言,用文言写出的文章叫文言文。

古代汉语

古代汉语

古代汉语绪论一、什么是古代汉语(一)本体意义上的古代汉语1 、定义古代汉民族共同语。

1 )时间范围。

古代。

下限:五四时期。

上限:远古。

语例。

分期:大致可分为以下四个时期(向熹):远古至夏代——远古汉语商周至两汉——上古汉语魏晋至唐宋——中古汉语元以后至“五四”运动前——近古汉语2 )民族范围汉民族3 )语体范围共同语:雅言、通语、官话书面语:古代书面语有两个系统:(一)文言:以先秦口语为基础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以及后世作家仿古作品所用的语言。

如儒家经典、诸子散文以及唐宋八大家的作品等。

(二)古白话:六朝以后,随着民间文学的发展,在北方话基础上形成的一种与口语相应的书面语。

如白话小说等。

(二)学科意义上的古代汉语是汉语言文字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三)课程意义上的古代汉语1 、性质古代汉语是文史专业的一门基础课、工具课。

说它是基础课,因为它所讲授的知识和技能,是本专业学生知识结构的基础部分,是今后在学业上进行深造所必备的文化功底。

说它是工具课,是由它的教学目的决定的,它主要是培养学生阅读中国古籍的能力。

这种能力就如同掌握一种工具,面对浩如烟海的古代文献,就能用它去进行处理,去发掘我国古代丰富的文化宝藏。

2 、古汉语教学的目的尽可能较系统地掌握古代汉语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阅读我国古籍的能力。

3 、古汉语教学的内容教学对象:本体意义上的古代汉语,侧重其中上古时期的文言。

教学内容:划分为三个板块:一是基本理论,即语言知识部分。

二是客观材料,即文选部分。

三是常用词。

4 、教材参考教材:王力《古代汉语》郭锡良《古代汉语》许嘉璐《古代汉语》5 、时间及内容安排6 、教学方法。

二、为什么要学习古代汉语(一)满足精神上文化需求好奇心——认知需求。

熊猫-猫熊人;婚(二)满足现实语言生活的需要1 、言语交际现代汉语由古代汉语发展而来,其基本建构与古汉语一脉相承。

学习古汉语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理解和运用现代汉语,减少语病。

郭锡良古代汉语笔记

郭锡良古代汉语笔记

郭锡良古代汉语(上)笔记(共31页)-本页仅作为预览文档封面,使用时请删除本页-古代汉语(上)笔记绪论一、什么是古代汉语㈠定义:古代汉语是与现代汉语相区别的,是古代汉民族使用的语言,确切的说,是指古代汉民族的书面语言,习惯上,把五四以前历代汉族人民所使用的语言,也叫做古代汉语。

上限:有文字记载的书面语言开始下限:五四运动语言分为口语和书面语,书面语分为文言和白话,白话分为古白话和现代白话㈡研究对象:古代汉语主要研究文言文而不是古白话㈢课程的性质和内容⒈性质:古代汉语是中文专业必修专业基础课,它和现代汉语一样,同属语言课,具有较强的工具课性质。

⒉内容:文字、词汇、语法、语音等几个主要方面,还有修辞、古书的注解、诗词格律等内容,还有文言文标点、翻译。

二、为什么要学习古代汉语㈠可以培养阅读古书的能力㈡有助于提高分析、研究、运用现代汉语的能力三、怎样学习古代汉语㈠理论联系实际,既要学习古代汉语知识,也要多读文言作品,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结合㈡文选、常识、常用词相结合,重点是词汇第一章古汉语常用工具书一、什么是工具书㈠定义:工具书是广泛汇集某一方面知识或文献资料,用特定的体例系统地加以编排,专门供人们在学习中解决疑难问题的书籍。

㈡特点:备查性、概括性、易检性㈢工具书的作用:⒈解决疑难⒉可以提供研究资料和研究成果二、工具书的分类㈠字书⒈定义:字书现在称为字典,它是解释单字的形体、读音、意义及其用法的工具书,周《史籀篇》是最古老的字书,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的比较完备的字书,自从清代《康熙字典》问世,才开始使用“字典”命名。

⒉常用字书:《说文解字》、《康熙字典》、《汉语大字典》、《古汉语常用字典》、《新华字典》⑴《说文解字》,简称《说文》,作者许慎,字叔重,东汉经学家、文字学家,人称“五经无双许叔重”。

公元100年写成初稿,公元121年定稿完成,它是我国语言史上第一部解释字义、分析字形、辨识声读的字典。

小教《古代汉语》

小教《古代汉语》

⼩教《古代汉语》⼩教专业《古代汉语》教案2015.9本课程是为⼩学教育专业开设的专业必修课。

根本⽬的是为了让学⽣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化。

直接⽬的是为了让学⽣具备阅读古书的能⼒,由此通过本课的学习⽽⼊门。

本课共36学时,2学分。

要求学⽣认真学好本课,细读课本后,⼴泛阅读中国古籍。

本课程具体教学过程安排计划如下:绪论1.为什么学习本课?1)学习的意义:继承优秀传统⽂化2)教学的任务⽬的:培养学⽣阅读古书的能⼒3)课程的性质:专业性、⼯具性2.什么是古汉语?它的主要学习对象和基本内容是什么?1)古代汉语含义:相对现代汉语⽽⾔。

顾名思义,指以古代汉族为主体的⼈民所使⽤的语⾔。

它是⼀个很⼴泛的概念,⼤致包括两个系统:⼀是以先秦⼝语为基础⽽形成的上古汉语书⾯语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即⽂⾔;⼀是唐宋以来以北⽅话为基础⽽形成的古⽩话。

⽂⾔是我们主要学习对象。

2)基本内容包括⾳韵、⽂字、词汇、语法、训诂、修辞、古代为⽂化常识等。

3.汉语的历史分期如何?⼤致分四个时期:远古时期(周代前不包括周,如原始⼈时期,此时期⾄今未发现更多的语⾔遗迹)上古时期(公元⼆世纪前,包括先秦两汉或秦汉以前)中古时期(公元三世纪到⼗世纪,魏晋到唐代或秦汉以后——唐宋)近代(近古)汉语(公元⼗⼀世纪到⼗九世纪,宋代到清末或唐宋——清末)现代汉语(⼆⼗世纪到现在)由于古代的⼝语⽆从寻觅,所以对于古代汉语的了解,我们现在接触到的只能是古代的书⾯语。

本门课程学习的古代汉语,⾃然也只能是古代的书⾯语。

上古汉语——先秦两汉时期中古汉语——魏晋⾄隋唐五代时期近古汉语——宋元以后⾄“五四”运动前现代汉语——“五四”运动以来⾄今4.王⼒先⽣与古代汉语在清華⼤學、西南聯合⼤學、嶺南⼤學、中⼭⼤學、北京⼤學等校任教授,並先後兼任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中國⽂學改⾰委員會委員、副主任,中國語⾔學會名譽會⾧,全國政協第四、五、六屆委員,第五、六屆常務委員等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什么是古代汉语?顾名思义,就是古代汉族人民的语言,任何一种语言,都有口语和书面语之分。

古人的口语是怎样的,我们已无法了解其面貌。

今天,我们研究古代汉语,只能依据有文字记载的书面语。

古代书面语的情况怎样呢?请看下面两段材料:曾子侍。

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

”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孝经》孔子徒弟,姓曾名参,根前奉侍来。

孔子说:“在先的圣人有至好的德,紧要的道理。

以这个勾当顺治天下有(蒙古语助词,相当于”啊“)。

百姓每(们)自然和顺有。

上下人无怨心有。

你省得(懂得)么?”曾子起来说道是:“我不省得,怎知道着(呢)?”孔子说:“孝道的勾当是德行的根有。

教人的勾当先以这孝道里生出来。

”———贯云石《孝经直解》上面所引的第一段材料是用文言文写成的《孝经》的原文。

第二段是元代大臣贯云石解释《孝经》的“白话讲章”。

当时元代皇帝读不懂《孝经》,便由精通汉文的大臣用当时的口语作解释,写下来便成了一篇反映当时口语的白话文。

可见,古代汉语的书面语还有文言和白话两个系统。

古代汉语要研究的主要不是古白话,而是文言文。

文言文是怎样形成的呢?它和口语的关系怎样呢?文言文最初与口语较为接近,后来同口语逐渐脱节,并形成一套较为定型的词汇,语法系统。

口语在不断发展变化,而文言则处于相对凝固的状态,但它又不是一层不变的。

尤其是秦汉以后的作家在模仿先秦经典作品进行写作时,他们不能不受当时口语和民间创作的影响,不断给文言增加新的词汇和表达方式,从而使文言也有所发展和变化。

所以我们说,文言文是以先秦的口语为基础,经过较多的加工提炼而形成的上古汉语的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模仿它所写的种类作品的语言,如诸子百家、《史记》、《汉书》、《唐宋八大家、桐城派等等,都是古文言实际应用的范例。

直到“五四”运动,文言文才逐步退出历史舞台,被现代白话文所取代。

因此,一般把“五四”时期定为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分界限。

为什么古代汉语研究的对象重点是文言文,尤其是先秦两汉散文,而不是古白话呢?这是因为在我国漫长的社会发展中,文言文担负了记录、传播、积累祖国文化遗产的任务,历代许多伟大政治家、思想家、科学家、文学艺术家都曾使用这种语言,并且给我们留下了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

今天我们要继承这笔遗产,就必须有阅读古书的能力。

因此,我们学习和研究古代汉语,自然重点是文言。

从殷周到清末,文言尽管有所变化,但其基本词汇、结构和表达方式早在先秦两汉时代已基本定型,并且创作了许多典范的文言作品。

因此,可以就只要能读懂先秦两汉典型的文言文,就能读懂其后大多数文言文,算是学好了古代汉语。

什么是古白话呢?古白话是唐宋以后在北方话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书面语。

如唐代的变文,敦煌通俗文学作品,宋人话本,金元戏曲,明清小说等都是古白话的代表。

古白话虽说是白话文,但不同于我们今天所说的白话文,一般都是以口头语为基础而夹杂一些文言成分。

即使是口语,由于区域性和时代性的差异,今天读起来也不那么容易,因此,我们称之为“古白话”(学术界一般把从晚唐五代开始直至“五四”时期形成的古白话称作近代汉语)。

古白话上承古代汉语,下接现代汉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如果不把古白话弄清楚,那就不能说对古代汉语有了全面的认识。

因此,研究古代汉语也应该重视对古白话的研究。

但古白话与文言文比较而言,它毕竟离现代汉语近一些,总体难度小一些,况且古白话使用范围大致限于唐宋以后的俗文学作品,可以不作为我们学习研究古代汉语的重点。

前人是怎样研究古汉语并有些什么贡献呢?古汉语从它产生开始,就有人对它进行研究,但真正作为一问学问,还是从开始的。

我国传统语文学有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统称为“小学”。

但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侧重点。

根据王力先生的说法,从汉代至清代,古汉语研究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从汉初到东晋末,是语义研究阶段,即偏重文字训诂的研究。

因为汉代崇尚儒术,提倡读经,每一个儒生都要求具有阅读古书的能力,自然对语义的研究就比较重视,其代表作品是《尔雅》、《方言》、《说文解字》和《释名》。

这一时期,为了读经的需要,还出现了许多经学大师,最著名的经学大师郑玄,他对《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所作的注,对后世也有巨大影响。

从南北朝到明末是音韵研究阶段。

南北朝以后,诗律学兴起,于是研究韵律和节奏成了当时的“热门”。

南朝沈约著《四声谱》,说明当时人们已经意识到汉语里有四声并把这种认识运用到诗律的实践上。

这一时期,韵书已开始出现,隋代陆法言的《切韵》,是现在能见到的最早的一部韵书,它在汉语史上有极重要的地位,根据《切韵》语音系统,可以上推古音,下考今音。

从十三世纪开始,音韵研究主要集中在北方话语言方面。

元代周德清的《中原音韵》是为北曲创作需要而作的,它是现代汉语普通话的重要历史文献。

从十七世纪到十九世纪(清初到太平天国)是汉语研究的全面发展阶段,也是最有成绩的阶段,清统治者严厉钳制思想,一般学者被迫离开现实而从事古书的整理与考证,汉语的古音和古义研究在这一时期有很多发明。

《说文》之学,此时最盛。

段王裁、桂馥、王筠、朱骏声是最著名的《说文》四大家;高邮五氏父子王念之、王引之虽不以《说文》名家,其成就却在《说文》四家之上;此时在古音方面,特别是古韵研究,获得了空前发展,顾武、江永、戴震、段五裁、孔广森、王念孙、江有浩、章炳麟、黄侃等都有卓越成就。

此外,以研究金文和甲骨文为主的古文字学也开始也新局面。

吴大、孙诏让、罗振、王国维郭沫若都是研究金文和甲骨文的名家。

字典编纂也有很大进展,如《康熙字典》、《佩文韵府》、《统籍纂诂》等均是集大成的辞书。

语法作为中国语文研究中心的一门新兴学问,此时也有了开创性的发展。

马建忠的《马氏文通》首先创立了一些语法术语并分别了词类,成为汉语语法学的奠基人。

综观我国传统的古汉语研究,内容相当丰富,成就也很显著,古人给我们留下了几百种,汉语研究的专著,积累了许多经验,这是一笔宝贵的遗产。

尽管如此,我国传统的汉语研究基本上还处于初级阶段,缺乏发达的、完整的理论体系。

历来“小学”总是经学的附庸,基本上以经字为中心,因而在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方面,普遍存在重古轻今、重通语轻方言、书面语轻口语的现象,这就必然带有很大的局限性。

建国后,王力先生在大学中文课程中首倡开设《古代汉语》课程,从此,全国各高校相继响应,并成立了全国性的有关汉语研究的学会和专门研究机构。

在古汉语研究领域,人才辈出,著作如林。

这一切都给我们古汉语的学习和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对于一般实学者来说,怎样学习才能费力较少,而收获较大呢?学习古汉语不同于学习外语,古今汉语有许多相同的地方,这是有利条件。

但是,古汉语(这时主要指文言文)毕竟是过去时代一种比较古奥难懂的书面语,不下苦功是学不好的。

要说“诀窍”和“捷径”,很好总结前人的经验,避免走弯路,并充分利用现在研究成果和有利条件,那么以较短的时间有效地掌握古汉语还是可能的。

具体地说,就是要做到感性与理性、范文与规律相结合的方法,即阅读一定数量的典范的文言文,自觉地掌握最低限度的常用词和最基本的文言文规律知识,这几个方面结合起来,相互补充和配合,就能较快学好文言文。

六十年代王力先生编的《古代汉语》,采取文选,常用词,通论三结合的体系,就是感性与理性相结合的体系。

实践证明,这是学习古汉语行之有效、事半功倍的好方法。

学习古代汉语为什么要读文选呢?因为学习古代汉语,目的是为了读古书,文选是古书的举例,是文字、音韵、词汇、语法等各种古汉语知识的综合体现。

不读文选,不仅知识不能掌握,而且也很难提高阅读古书的能力。

那么,阅读文选要注意些什么呢?首先要着眼于语言,不要着眼于文学。

如《论语、侍坐章》:“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

”作为文学作品,在了解文句以后,要着重领会这几句描写了怎样的情境,表达了人物怎样的情趣、爱好和态度等,作为古汉语材料,则要求切实弄懂“鼓”、“瑟”、“希”、“铿”、“尔”、“舍”、“而”、“作”这些词的古今意义和用法,如不切实弄懂,就没有达到古汉语学习的要求。

要逐字逐句读,不能囫囵吞枣,望文生义。

如前例,按古汉语的学习要求,应该懂得,“鼓”原是名词,这里用作动词,但不能作“敲打”解,而应作“弹奏”解,因为“瑟”不同“鼓”,是一种拨弦乐器,“希”同“稀”,这里不能解释为“稀少”,而是指瑟的声音渐渐减慢减弱,接近尾声。

“尔”是助词,用在象声词“铿”的后面,开窍推瑟发出的声音。

象声词或形容词后加“尔”或“然”都是同一种构词方法。

“作”一般作“劳作”解,这里用的是本义,作“起来”解,即“起身”。

“而”是连词,连接“舍瑟”和“作”两个动作,但不是并列关系,而是偏正关系。

读文选就应该这样一字一句,细细比较推敲。

当然不是每一句都要平均用力,可以有重点有一般,但必须有这样认真仔细的态度。

还要注意常用词和特殊句式。

如《左传、烛之武退秦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汜南。

”对于这段话中的“晋侯”、“秦伯”、“郑”、“楚”、“函陵”、“汜南”等人名,爵位、国名、地名等只要一般了解即可:“晋侯秦伯围郑”这样的句式古今也一样,不必多花力气。

面对于“以”、“其”、“于”、“贰”、“军”这些常用词的意义或用法则必须掌握,对于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无礼于……”、“贰于……”这样的句式,也应该注意比较、分析。

“无礼于……”或“贰于……”句式虽然相似,但表达的意义则不完全相同。

“无礼于晋”是指对晋国无礼,“贰于楚”则不是对楚有二心,而是指表面上跟晋好,实际上向着楚。

要熟读成诵。

古汉语在用词造句等许多方面与现代汉语不同,它有一套特殊词汇,句式和修饰手法,而这些都已成为过去时代的书面语。

要真正熟悉古汉语,掌握古汉语的微妙差别,最好的方法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多读,读熟,有些片断要能够背诵。

如果有十几篇,几十篇古文读起来琅琅上口,烂熟于心,那对古汉语中一些常见的句式,常规的实词、虚词、如“之乎者也”之类,也就“看来百事只在熟”,“熟则精”、“精则巧”。

“工夫自熟中出”。

学习古汉语,在重视读文选的同时,还要学习古代汉语的理论知识,把前人总结归纳出来的文字、音韵、词汇、语法等知识学到手,用它来驾驭分析古汉语语言材料。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在今天知识不断更新的年代,对大多数人来说,不可能也不应该像古人那样十“年寒窗”,完全沉浸在古书堆中,慢慢用自己的感性经验去摸索、体会。

这样做花力费时太多。

何况今天我们还有许多有利条件,因为前人已花了许多精力,为我们整理出有关古汉语的规律知识。

古汉语知识涉及面很广,重点应该是学习词汇知识和语法知识。

词是语言的建筑料,要能读懂古书,至少到掌握一千多个常用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